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數學文化》有感

讀《數學文化》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認同“數學是一種文化”這一觀點。然而作爲一種推論,既然承認數學自身是一種文化,那麼以傳承數學爲目的的數學課堂,就當然具有了一種內在的文化性。於此種語境之下,再談“用文化潤澤數學課堂”,是否有些不合邏輯?

讀《數學文化》有感

問題恰在於此。認同某一事物具有文化性,並不等於這一事物就一定能在所有的境域中彰顯出它的文化屬性來。比方說,“魚”很有營養價值,但糟糕的烹飪方式不僅會破壞其固有的營養價值,甚至還可能使其完全喪失營養、變成有害於健康的食物。

烹飪魚是如此,教學數學又何嘗不是這樣?事實上,只要稍加辨析便不難發現,我們論定“數學是一種文化”,思考的對象是“科學範疇”裏的數學,也即,我們探討的還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以“學術形態”存在的客觀的數學科學。此時的數學,它既是“人類創造活動的結晶”,同時,“對人的行爲、觀念、態度、精神等又具有重要影響”,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上看,它都已具備作爲一種文化的資格。然而進入學校視野、課堂範疇的數學,勢必經歷了一個從“科學數學”向“學校數學”,進而向“教育形態”的“課堂數學”的轉換。轉換的過程中是否消解了數學原有的文化屬性,恰是我們深入探討數學文化時應着力關注的話題。

現實境況不容樂觀。反觀當下的數學課堂,由於對知識、技巧等工具性價值的過度追逐,數學原本具有的豐富意蘊日益被單調、枯燥的數學符號所替代,並幾乎成爲了數學的全部,這使數學本該擁有的文化氣質一點點被剝落、以致本屬文化範疇的數學,正漸漸喪失着它的文化性。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重申“數學文化”,呼籲“還數學以文化之本來面目”,就成爲數學實踐層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數學的文化消解固然有多方原因,但教師對於數學不同的認知和理解所帶來的教學行動的偏差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試想,倘若教師在課堂中只認同數學是一門技術,那麼習得、模仿、練習、熟練化勢必會成爲數學課堂中的強勢語言。生活在這樣的數學課堂裏,學生如何去觸摸、領略數學那開闊、豐富、優美、甚而是動人心魄的一面?而換一個視角,在我們的課堂中,倘若數學不再只是數字、符號、公式、規則、程序的簡單組合,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感受數學豐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貴的精神和品格,領略數學發展進程中的五彩斑斕、多姿多彩,分享數學前行足跡中的創造、超越及其背後折射出的人類的智慧和人性光芒,此時的數學,又將以怎樣的姿態展現在課堂?

如此看來,文化可以在課堂被消解,也同樣可以在課堂被重拾。二者之間,差異恰在於視角的切換。所以我一直堅持,文化應該成爲數學課堂理應選擇的視角和姿態。唯有如此,數學課堂彰顯其文化的本性方有可能。

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概念或命題的被誤讀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數學文化同樣沒能倖免。如何被誤讀,爲何被誤讀,值得我們思考。

首先是概念的窄化。將數學文化簡單等同於數學史,以爲滲透了數學史,那就是一堂體現數學文化的課。應該說,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數學文化還遠不是數學史能包容和涵蓋的。

其次是概念的泛化。將數學文化和課堂文化混爲一談。課堂上人與人的不斷對話、交往、互動無疑是一種文化現象,人們通常稱之爲課堂文化。事實上,不存在掙脫文化現象的課堂行爲。然而,這裏的“文化”關涉的是課堂活動本身,而並非指課堂中所承載的數學內容。一個充滿着文化現象的數學課堂裏,傳遞的未必就是帶有豐富文化意蘊的數學內容,這足以表明二者的區別。不少教師將民主對話、平等交流等都納入數學文化的領域,這顯然不妥,是對數學文化的一種泛化,不利於我們認識數學文化本身,不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數學真正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