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文章導讀: 對一個人的全部希望來源他生命的存在,對一個人的完全割捨是因爲他生命的消失。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的《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祝您生活愉快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篇一】《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嚴格來說,《沉睡的人魚之家》並不算是一本推理小說。但你卻無法否認東野圭吾的偉大,他在貢獻了極其精彩的本格推理後,又找到了另一條探究社會問題、治癒人們心靈的小說之路。《沉睡的人魚之家》便是盛放在這條路上的絢麗之花。

當父母老了,意識不在清醒,生活不能自理,活着甚至已經成了一種折磨的時候,你會放棄他們嗎?我想我和絕大多數的人都一樣,我們無法做到絕對的理智,即便明知活着毫無意義與質量,但卻依然無法割捨親情與血脈的最後聯繫。對於父母我們如此選擇,對於因爲意外事故被判定爲腦死亡的子女呢?我們是否能夠保有理智,還是依然抱着一線希望,等待無望的奇蹟?

面對這種人生中的大不幸,無論如何選擇,都無可厚非,因爲放手不是地獄,不放手也並非天堂。這是一個你不曾涉足便無法理解的世界,外面的人永遠是隔岸觀火,裏面的人五內俱焚卻也無可奈何。

《沉睡的人魚之家》討論的就是這樣一個兩難的問題。薰子的女兒瑞穗因爲意外溺水被醫生判定接近腦死亡,薰子和本已打算離婚的老公和昌痛徹心扉但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就在他們即將接受女兒已經死亡,決定捐獻器官與女兒做最後道別的時候,瑞穗的手突然動了。因爲女兒的這一反應,薰子終究還是無法放棄女兒能夠康復的希望。

但故事並未侷限在展現薰子的痛苦和無望上,在東野圭吾的設計安排下,利用先進的大腦接口技術,瑞穗實現了自主呼吸。爲了防止肌肉的萎縮,瑞穗在由脊髓爲主要反射區的電極片的刺激下,能夠實現簡單的肢體動作。瑞穗一天天好了起來,不在需要接插大量的管子,對於藥物也逐漸擺脫依賴,她就像是睡着了一樣,好似在明天就能夠醒過來。

但這只是薰子的一廂情願,甚至於薰子在這個過程中也因爲別人的反應而有了動搖與懷疑。因爲特別教師的一個故事,薰子認爲她在影射自己應該儘早放手。於是她假借老師的名字走上街頭,爲一名需要心臟移植的孩子進行募捐。募捐不過是一種想要接近患兒父母的手段,薰子唯一的目的還是想要知道她的行爲是否能夠被人理解。

“ 我和我太太也曾經討論過,即使已經籌到了款項,決定要出國接受移植,也不能期待捐贈者出現,至少不能說出口。因爲當有捐贈者出現,就代表有孩子去世,會有很多人爲此感到難過。我們認爲移植手術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絕對不能要求或是期待。同樣,我們也無意對無法接受腦死、持續照顧病人的人說三道四。因爲對那些父母來說,他們的孩子還活着。既然這樣,就是一條寶貴的生命。我是這麼認爲的。”

這是來自東野圭吾的溫暖,溫暖了薰子的同時,也溫暖了我的心。同樣,瑞穗何以能夠一直牽動着我,無他,亦是因爲瑞穗給予了同樣的溫暖。在商議捐獻瑞穗器官的時候,薰子說,如果瑞穗能夠做出決定她一定會選擇捐獻器官。

“之前在公園的時候,瑞穗發現了幸運草,四片葉子的幸運草,是她自己發現的。她對我說,媽媽,只有這個有四片葉子。於是我對她說,哇,太厲害了,發現幸運草的人可以得到幸福,那就帶回家吧。結果你知道她說什麼了”薰子問話的同時,把頭轉向和昌。不知道"和昌搖了搖頭。“她說她很幸福,所以不需要了,要把幸運草留給別人,然後就留在那裏,她說希望她不認識的那個人,能夠得到幸福”

因爲這樣的對話,因爲這樣的善良,我一直希望瑞穗能夠真正的好起來,一直抱着現代技術可以創造奇蹟的信念。但在康復的道路上,波折並非僅僅這一點。

雖然這不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推理小說,但東野圭吾在寫作的過程中,還是有意無意的加入了一些推理的片段。例如星野對薰子的癡迷,以及薰子對星野的利用,會不會有一段錯亂的感情發生?新章房子老師對瑞穗和薰子表現出來的善意是真實的嗎?那個走上街頭的新章究竟想要做什麼?她會傷害瑞穗嗎?

但這些疑問與推理都不及瑞穗的生死來的緊要,這也是東野圭吾在推理小說之路上的一大突破。他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懸疑設置,而將更多的筆墨用在探討對親人生死的選擇上。生死不僅只關乎那個躺在病牀的人,生死的考量更多的存於需要作出選擇的那一顆心,對於薰子來說,她執意挽留瑞穗究竟只是她一廂情願的自私,還是真正的在拯救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疑問和搖擺一直存在她的心中。煎熬在所難免,但救贖同樣孕育其中。而這也正是本書的主題,永不放棄的愛,永不熄滅的善,這些永遠溫暖着我們的靈魂。

  【篇二】《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34屆直木獎得主東野圭吾是當前亞洲的推理小說天王,他的名字已經成爲推理小說的代名詞了。這歸因於他天馬行空的敘事技巧和人性主題。他的小說大多寫日本社會心與心之間關係冷漠,社會的炎涼,人性、情感是永恆的主題,不分國界,人性的缺失需要救贖,東野圭吾在小說中展現人性的陰暗面,通過自身改變,從而實現精神的救贖,救贖意識顯得尤其難能可貴。儘管《沉睡的人魚之家》並不是一部推理小說,但卻依舊是一部充滿救贖意義的治癒系溫情小說。

薰子和丈夫和昌是一對貌合神離、分居兩三年的夫妻。在他們即將決定離婚的前夕,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六歲的女兒瑞穗溺水,急救無效被醫院判定爲腦死亡——而決定放棄離婚,共同照顧女兒。夫妻二人日夜照料瑞穗,和昌更是利用自己公司的最新醫療科技,盡力維持着瑞穗的生命跡象。他們爲瑞穗裝上呼吸器,使她可以自主呼吸,並利用對神經的刺激使她會笑會動,然而這一切只是“看上去”而已。

然而,薰子心裏的瑞穗是個可愛的寶貝,在別人眼中卻是個駭人的怪物。在別人看來,瑞穗儘管還保留呼吸,但實際上已經死了,薰子卻想不通:瑞穗明明還活着,他們爲什麼說她死了呢?無意中看到家庭教師新章房子揹包裏的一張器官捐獻單,使薰子的想法發生了變化,瑞穗的死亡究竟需要怎樣判定,她又能否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世間呢?

死亡意向表達歷來都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都可以明顯體現這一點。東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表達更是在描述當下社會中人類的生存困境。在《沉睡的人魚之家》中,東野圭吾描繪了一幅籠罩在“死亡”陰霾下的家庭圖景,並在其中表現最真實的人性。他塑造了薰子這樣一個非理性的母親形象。母親薰子無法接受女兒瑞穗腦死亡的現狀,執意要利用現代化科技技術使瑞穗看上去“活着”。在科技的幫助下,已經腦死亡的瑞穗會與人打招呼、會笑、會聽故事、會成長、會大便……儘管常常會嚇人一跳,但薰子依然固執地用這種方式將女兒強留在身邊。

但這又是一個普通母親都能理解的行爲,世界上所有的母親都會願意拼盡全力、使用千方百計把孩子留在身邊,留在這個世界上。然而這樣做真的有意義嗎?知乎上有人說,《沉睡的人魚之家》這部作品包含了對倫理學以及醫學方面的爭論和思考,死亡在這裏並不是一張死亡證明書就能決定的,但同時讓一具沒有意識的軀體以某種方式呼吸進食成長就算作活着嗎?相信每個讀者心裏都有自己的答案,界限太模糊了,法律醫學甚至情感都無法做出一個正確而合理的解釋。

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被醫學判定腦死亡的人,是否真的代表沒有意識復甦的可能性了?會不會有奇蹟出現的一天?捐獻器官固然是偉大的,但面對一個仍有呼吸的親人,捐獻器官就意味着終結其生命,扼殺掉最後一線希望,難道就不算是殺人嗎?

這個世界上,什麼最能撕碎人的心?那便是看着親人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而無能爲力。什麼最讓人絕望?那便是眼睜睜看着親人一點點被死神奪去生命而束手無策。人類在享受着愛的同時,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不期而遇的離別和痛苦。人的一生要求很多,但其中兩個最根本的要求卻怎樣也得不到滿足,那就是“生不生”和“如何死”。每個人從母腹中赤身裸體地來到人世間,都是攥緊着拳頭大哭着。而一旦來到這世間,又大多不肯離去。如何尊嚴地面對和走向死亡,這是人在人世上的最後一個要求。因此,《沉睡的人魚之家》的另一個偉大意義,便在於講述了一個人死亡的權利。而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只有經歷了死亡纔會覺悟到死亡的含義,也才能夠對人生有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

《沉睡的人魚之家》就是這樣一部關於親情、生命、死亡與仁慈的作品。東野圭吾洞察人心,對人與生命都有着深刻的見解,講述了一場關於妥協和救贖的艱難戰爭,也講述了一個探討生命中最深奧祕密的溫馨故事,娓娓道來,卻微言大義,默默講述着無價的親情。使讀者在合上書卷的時候感到融融的暖意,同時又會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金錢化的現實中,我們真的需要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生命的價值,聆聽一下內心的聲音。

在這部作品中,東野圭吾以他的人文情懷捕捉到了凡俗生命中人性的善與愛,以及普通家庭在患難與共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倫理親情。雖並不十分崇高熱烈,甚至也會消弭於苦難的間歇,然而正是這種樸素而本真,才得以在別離不斷洶涌襲擊的時候,作爲最具人性的力量,慰藉支撐着普通人的生存。

  【篇三】《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想象中,我們很難定義死亡是什麼?是一個瞬間?一個過程?還是某些人一輩子都無法逃脫的束縛?在現實中,有爲了情愛而服毒自殺,有因爲生活拮据而跳樓自殺,也有因仇恨、因金錢被熟悉或陌生的人他殺。而百度百科也只能告訴我們一句機械的定義:“死亡,是生命消失,對象一般是有生命的事物”。但不管是想象中、現實中、還是機械定義中,死亡便是終結,便是劃上句號,可你遇到過看似死亡卻又不是死亡的她嗎?

絕望的守護。薰子和丈夫和昌是這一對本已分居多年的夫妻,在即將放棄婚姻的情形下因遇到了他們此生最大的“變故”——6歲女兒因意外溺水搶救無效,被醫院判定爲腦死亡而停滯,而在這場變故背後,又因彷彿感受到的那微微一動,讓夫妻雙方無法承認一生的腦死亡診斷,更使得丈夫和昌利用自己公司最新的醫療科技,去艱難維持着瑞穗微弱的生命特徵。我只是在做爲人父母的守護,也許我們可以遺忘初見時候的愛慕、丟掉多年相濡以沫的習慣,可只有孩子,他(她)連接着我們的血肉與心靈,承載着我們的思想與希望。一句:他(她)死了,真的不足以讓我放棄守護,陷入絕望。

遙遠的念想。在她心裏,這是他們的小可愛,雖然她無法喊一聲爸爸、媽媽,無法在父母去工作時央求着不要走,無法在父母回家時欣喜奔跑而來,也無法在他們面前唱歌跳舞、閃動那古靈精怪的小眼睛。但是她活着啊,她真的活着啊,她不是還在呼吸嗎?他們爲什麼要說她已經死了,他們爲什麼要說我再玩弄一個死去的人,他們爲什麼把她當做一個駭人的怪物,他們爲什麼……爲什麼?我只是在做一個春天覆蘇的美夢,也許這個夢瑕疵太多、太過虛幻、無比遙遠,但是孩子,只有孩子,我無法不繼續逼着自己做這個夢、進入這個夢,希望着這一絲念想能傳遞到他(她)的手掌、心中、腦中,然後,睜開那緊閉瞭如此之久的眼睛。一句:他(她)死了,依然無法讓我放棄念想,離開此地。

無盡的掙扎。那揹包裏隱隱的器官捐獻單,在這個時刻無意中所見,是否預示着另一個結局?薰子日復一日的掙扎由此發生了微小改變,而這個改變小圈漸漸變大。那些個無盡的日日夜夜,那些個無法承受的痛苦,那些個拒絕承認的信念,就這麼,被一張紙輕輕劃破。瑞穗死了,終究是死了,可她的死能否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世間?她的死能否讓我以其他方式繼續守護、繼續念想?一句:他(她)死了,現今讓我擺脫了掙扎,在另一個男孩身上看到了她的影子。

想象中,我們很難定義死亡是什麼?現實中,它對於每一個人有着不同的影響和意義。不管是有高產出的134屆直木獎得主東野圭吾,書中經歷了失去-痛苦-掙扎-釋懷一系列過程的薰子和丈夫和昌,還是現在仍生存着的你和我。是頓號、是逗號、還是句號?我們都不願做它們任何一個,只願能化作省略號留存於人世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