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城市發展史》有感

讀《城市發展史》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花了好久的工夫纔讀完這本書,略有所思。下面說下我在書中印象深刻的幾處:

讀《城市發展史》有感

城市的逐步成形 城市從其開源時代便是一種特殊的構造,它專門用來貯存並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這種構造緻密而緊湊,足以用最小的空間容納最多的設施;同時又能擴大自身的結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社會發展更加繁複的形式,從而保存不斷積累起來的社會遺產。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於“城”和“市”兩個方面,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工業的發展,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的剩餘,從而產生相互之間的交易,慢慢的這樣的聚居點也就稱爲“市”。進而也就引發了“城”的形成。而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經濟,宗教這類因素來分析,認爲城市是這類因素的集合體。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認爲城市是各種要素的聚合。

中世紀的瓦解,對現代的期待 當19世紀人們開始建設新城鎮市時,幾乎沒有一個人再想到中世紀的城鎮了。老城鎮裏的生活慢慢乾枯了,它們的城牆也成了個空殼,城內的一些機構也只是個空殼。今天,只有拿這個空殼輕輕貼近耳邊,象拿一個貝殼那樣,才能隱隱約約聽到過去生活的呼嘯聲,當時城牆裏的生活曾是充滿堅定的信念和莊嚴的目的。

宮廷,閱兵場和首都 巴洛克的城市建設,就其形式而言,是當時流行的宮廷中的戲劇性場面和儀式的縮影與化身,實際上,是宮廷顯貴生活方式和姿態的集中佈置。皇宮面向兩條路:從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稅收、統率部隊、操縱國家機器;從農村方面,提供了結實的、訓練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們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並接受皇帝慷慨賜予他們的榮譽、薪俸和賞錢。

從上面兩端節選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對於中世紀和巴洛克時期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作者認爲中世紀的小尺度空間和連續不斷的空間的連續最符合人文關懷,相反,巴洛克象徵着統治權威的大尺度,直線折線的改造自然則使作者感覺“整個城市其實就是宮廷的縮影與化身”。與此同時,作者將矛頭指向近代,郎方的華盛頓規劃是巴洛克規劃思想的延續,被認爲是最大的敗筆。在書中,代表着作者主觀主義的論述還有很多。

作者在書中的一些思想,在現在來看是難以接受的。在作者的筆下城市是人們對於慾望,權力的需求,是人類各種罪惡的體現,相比之下,作者歌頌鄉村,認爲是唯一一片還殘留着人類良知的淨土。而城市和鄉村的分割線是厚厚的城牆,越過城牆即是鄉村。城市有着黑暗的一面:戰爭、奴役、職業上分工過細,在許多地方,總是走向死亡。

作者在書中如此消極的思想其實是有原因的,在當時身處的社會背景下,工業快速發展,人類正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工業革命,西方城市的快速城市化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而作者更是對戰爭後怕不已“如果不根除戰爭,我們的核力量就將破壞文明--可能會使人類滅絕。一度曾是生命水庫的廣大的農村人口最終會與那些城市人口同歸於荊”從某個角度來說,作者並不是悲觀派,他只是用醒目的言語一次次地警示我們。

本書開篇敘述了一座城市,這座城市,象徵地看,就是一個世界;本書結尾則描述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從很多實際內容看,已變爲一座城市。整本書作者很少使用規劃專業術語,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眼光來向我們描述他心中的另一座城市。在我看來,雖然這本書中有些資料已經過時,在今天看來毫無意義,有些看法也過於太激進而與現在的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作者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等多個層面對城市進行研究的方法和充滿人文主義的關懷對我們有着很大的學習和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