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1

張愛玲的《半生緣》這部小說,其實叫《十八春》。前段時間在電視裏看過,不過讀書更有感覺。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

同情的是曼楨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鈞的懦弱以及對曼楨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鴻才的自私他們不顧親情毀了曼楨一生的幸福沒想到,親姐姐會如此荒唐,可笑。曼楨和世鈞之所以會錯過這段美好姻緣,不僅僅是幾個主人公的原因,更是那個時代的過錯。曼楨和世鈞走到一起過着甜甜蜜蜜的生活,是每個人的願望。當然果真是這樣的結局就不是張愛玲的寫作風格了。這麼單調的劇情也就不會引起觀衆高度的評價。往往人們對不好的結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會忘記美好的結局

曼幀的悲劇也在於自己的懦弱。她恨祝鴻才,曾經咬牙切齒的說決不會嫁給他,結果自己仍然忍氣吞聲的嫁給了他。她的反抗僅限於嘴上,說實話,實在讓人瞧不起。悲劇是自己直接造成的。曼路用傷害自己的妹妹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雖然是爲了家人才會走上這條路,雖然會抱怨自己的命不好,雖然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家有怨氣但也不會去傷害自己最親最愛的人。想改變現狀改變命運就要選擇一個真確的方法而不是用這種手段去改變自己。對於祝鴻才他更不該不顧別人的意願而滿足自己感情是雙方面的一廂情願即使得到了也不會幸福,得到軀殼得不到心有何意義兩情相悅那纔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去傷害別人的話那人和動物有何差別

世鈞和曼楨這段姻緣的錯別隻能怨老天對命運的捉弄只能對這個時代表示遺憾。而我感到幸運的是我生活在現代我也只能用現代人的想法來剖析那個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話或許我會感到無奈感到悲哀。

現今社會是敢愛敢恨的世界戀人之間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張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許多真情在但我想一個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還要想到責任心。責任感也能體現人生價值。

雖然那個時代已經遠去,但那個時代所帶給人們的傷害永遠保留了下來!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2

在世上有許多相愛的人最終沒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個說不上愛的人度過了一生。在《半生緣》中有這樣一句話“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戀,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這話未免有點無奈的味道,但問世上有多少男女結了婚,卻過着沒有激情、沒有熱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對方當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這樣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無味,但也就這樣湊合着度過了一生。

當沈世鈞向他的家人屈從,辭掉了上海的工程師工作,其實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悲劇就已經註定,就算顧曼楨沒被姐姐無恥的出賣,沒被祝鴻才強X,沈世鈞和顧曼楨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沈世鈞的家人是瞧不起顧曼楨這種家境的人的,顧曼楨的姐姐顧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們這種自視清高的家庭又怎會沾上這種親戚,因爲顧曼璐的工作他們就斷定顧曼楨也會像她姐姐一樣,她們一家人都是“不乾淨”的人,所以顧曼楨和沈世鈞的婚事就如同鏡花水月,看不到一點希望的。我並不喜歡沈世鈞這樣的人,有點懦弱,有點小氣。如果沈世鈞可以爲顧曼楨不顧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們兩個還會有一點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說中可以看出沈世鈞顯然不是這樣的人,就算勉強在一起,這麼多人的阻撓,也不會生活的幸福,還是會悲劇收場。

顧曼璐是個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說如果不是她姐姐滅絕人性的出賣,顧曼楨就不會這樣不幸了,但我認爲事實並不是在這樣的,剛纔我已經說了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悲劇是有着必然性的,顧曼楨人生的不幸,實質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顧曼楨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沒有父親,如果沒有顧曼璐犧牲自己去賺錢,養活這一大家人,顧曼楨可能今後的命運會更加的悲慘,顧曼楨能接受教育,能成爲一個獨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賣肉”換來的。顧曼璐曾經也是和顧曼楨一樣的人,單純、善良的女性。她本來有着光明的未來,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張豫瑾結婚,但爲了弟弟妹妹和母親,她甘願放棄這一切,能有這種犧牲精神的人本性又會壞到哪裏去呢?顧曼璐是被這個社會,被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扭曲的喪失了人性,顧曼璐的出發點是多麼的高尚,但社會上不會有一個人同情她,甚至連自己的家人也有點瞧不起她,只有顧曼楨沒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顧曼璐的犧牲換來了什麼?就換來了別人的輕視和蔑視,我相信任何人碰到這樣的境遇都會心理失衡吧!顧曼璐開始知道祝鴻纔對自己的妹妹不安好心時,她是想保護自己妹妹的,所以她還有意識的和家人疏遠,讓顧曼楨不要像自己那樣落在祝鴻才這個流氓的手中。但是後來顧曼璐和祝鴻才的關係越來越來差,她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本身就被別人瞧不起,所以她就像捉住救命稻草似的,想捉住祝鴻才,如果祝鴻才這種人都不要她了,還會有誰要她呢?再加上她誤認爲自己的妹妹也像別人一樣看不起她,還搶了自己最喜歡也是最放不下的人張豫瑾,所以產生了嫉妒之心,激起了已埋藏在心中扭曲的人性,沒有一點人性的把自己的妹妹“賣”給了祝鴻才,但最終顧曼璐也受到了懲罰,悲慘的死去。

在小說中顧曼楨的堅強、獨立、勇敢的和命運做鬥爭的精神是那樣讓人爲之動容,特別是小說中顧曼楨千方設法逃出祝鴻才和顧曼璐魔爪的描寫,感動的可以讓人流下眼淚,顧曼楨在被他們倆囚禁的那段時間她本想一死了之,但是她一直對沈世鈞是抱着希望的,她盼望着沈世鈞會來救她或者自己逃出去還是能繼續和沈世鈞結婚,過上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的生活,雖然被祝鴻才強X有了孩子,她覺得這算不了什麼,她始終相信沈世鈞是愛她的,沈世鈞在知道她的遭遇後會更加的愛她、保護她,但她的幻想從始至終也沒有實現,當顧曼楨費勁千辛萬苦逃出來時,得到的卻是沈世鈞已經結婚的消息,這對於顧曼楨絕對是致命性的打擊,但顧曼楨依然堅強的生活着,靠自己的雙手,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墮落。顧曼楨爲了自己孩子不受打罵,也選擇了犧牲自己,嫁給了祝鴻才。她不這樣做還能怎樣呢?難道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孩子去死。

雖然《半生緣》是一個悲劇的故事,但張愛玲還是給顧曼楨設置了能看得到希望和光明的結局,最後顧曼楨成功的和祝鴻才離了婚,也得到了兒子,她又可以重新開啓一段新的生活,或者在今後她還會遇到自己很想和他結婚的那個男人,但這個人絕對不會是沈世鈞,沈世鈞的家庭和性格已經決定這段愛情會是悲劇,顧曼楨被姐姐出賣,被祝鴻才強X這只是他們之間的小插曲,也就把他們倆拆散,但顧曼楨的心中和沈世鈞這段讓自己刻骨銘心的愛從始至終都是美好的,她也沒有去憎恨沈世鈞,這一切並不能全怪他,顧曼楨就留守着這份愛獨自的堅強的生活下去,況且愛一個人並不是要得到對方,從對方那裏獲得什麼,只要知道對方過得幸福這已足夠。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3

紅塵中,浮沉多少個夢?太匆匆,轉眼又是一個秋。回首半生,恍如一夢,何處停留?迷濛中,化作一隻風箏,在天涯盡頭,擦身而過,註定的結果。

顧曼楨是張愛玲筆下鮮有的幾個沒有戾氣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實則堅實勇敢,與世鈞的愛情像緩緩流淌的樂章,沁人心脾,也像陳年老酒,愈沉澱愈香醇。秋日,在世鈞目光中,踩着落葉甜蜜地離開,纏滿絨線的紅寶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約定,原本以爲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靜,浪漫,溫馨,怎奈何,陰錯陽差的一個轉身,天翻地覆,空餘半生緣,半生淚。

提起曼楨,不得不提起曼璐。雖說曼楨是曼璐的犧牲品,可是對於曼璐,實在不忍多說什麼。醉生夢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遠是強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強勢的壓迫下戰戰兢兢,如螻蟻般生活着。一個沒有文化,沒有背景的女孩子,聲色場所陪舞賣笑,迎來送往,辛苦支撐着一個龐大的家庭。直到錯過了最好的年華,才猛然驚覺韶光已逝,美人遲暮,像盛極的花漸趨凋落。當年美好的初戀成了心口的硃砂痣,揮之不去,亦無可奈何。這不是她能選擇的。貧苦人家的女兒在衝突與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樣做?曼楨可以理解她:“她沒有錯,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得她這樣的。要說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誰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詡正派的人會理解她嗎?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設身處地爲他人想的人太少。後來的'她陷入癲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與豫瑾約會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這終究還是抓不住的過往。

其實,早就懷疑就算沒有曼璐的“借fu生子”,曼楨與世鈞就能走到一起,廝守一生嗎?社會地位的差異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顧,世鈞家人能接受嗎?世鈞的母親,一箇中產階級的貴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風光無限,卻在與姨太太的爭寵鬥爭中輸得一敗塗地,內心渴望丈夫迴歸卻強作滿不在乎,將全盤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儘管物質生活富足無憂,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虛僞,貪婪。一方面拼命製造自己的豪門優越感,另一方面竭力討好大戶石太太,這樣的人能接受來自貧寒之家、有個舞女姐姐的曼楨嗎?就算進了沈家門,曼楨又該承受多少壓力與白眼?陰晴不定的寡婦大嫂,勢利眼的下人,哪一個是好惹的,哪一個不想看她的笑話?長此以往,夾在其中的世鈞不會厭煩嗎?

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畸形社會下悲劇釀成的催化劑,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憐的生命。充滿着高尚與卑鄙,新潮與頑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邊花天酒地,一邊一本正經地大談時局政治,一邊接受別人的諂媚與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遠揹着沉重的道德枷鎖,受人歧視,禍及家人。當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時,借fu生子,門當戶對的舊習俗舊觀念卻硬生生衝散了原本相愛的人們,曼楨與世鈞,翠芝與叔惠,他們擋不住的是命運的翻雲覆雨還是內心的怯懦與退讓?如果當初能勇敢一點,決絕一點,是不是就會不一樣?可惜早已沒有如果,沒有了當初。

十四年後,兜兜轉轉再次相見,早已爲人父母,結局已定,只能嘆一聲:我們,回不去了,無悲無喜。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束,世鈞繼續着爲人夫、爲人父的責任,曼楨守着當初心花無涯的驚豔,耐得住寂寞終老。十四年物轉星移,不復當年模樣,各自需尋各自路。半生匆匆,就當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醒了,淚乾了,曲終人散,天各一方。作文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4

一口氣看完《半生緣》,很同情曼楨和世均,原本很好的一對,卻陰錯陽差的分開。曼楨的命運更是悲慘,不僅沒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卻被自己的親姐姐算計,被姐夫強X最後還不得不嫁給這個禽獸不如的傢伙,最後的結局仍然是一個慘!

緣分原本就是巧合,曼楨與世均,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偶然的相遇使他倆走到一起,最後又因爲不經意的一些巧合,在該見的時候沒見到,最後兩人誤會越來越深,到身不由己的時候,兩人兩年的感情就匆匆了斷。一直到十四年後,才發現很多的誤解。他以爲她嫁了豫瑾,她以爲他對她心灰意冷。

看這書,很爲曼楨感到惋惜,可嘆曼璐的無情,憤慨顧太太的愚昧,痛恨祝鴻才的流氓。曼楨多好的一個女孩,就這樣被他們給毀了。

書裏看似荒誕不經的事情,被張愛玲寫的又是如此的合情合理,感覺這一切在生活是最自然不過了。看《半生緣》,感覺人在大的背景下好渺小,無論是空間存在還是時間距離,人在命運面前顯得那麼無助,被命運推着往前走,你開始有很美好的憧憬,並向着這憧憬去努力、奮鬥。繼而命運無情的把人捉弄,在命運的捉弄中,無論你怎樣抗爭,最後還是得屈服。可是屈服之後,又不甘忍受現實,於是繼續抗爭,最後仍舊歸於平淡。在這起起伏伏之中,人幾十年的光景也就沒有了。

愛情是美好的,可是又有幾人能夠得到真正的愛情,最終的結局大多還是因了世俗的約定,草草婚嫁生子。正如張愛玲在書中所寫:“也許愛不是熱情,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5

我是在書攤上邂逅了《半生緣》——張愛玲著名的一部小說,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買下後,就迫不及待如癡如醉地看了起來。

書的開頭就是寫世鈞,曼楨與許家少爺叔惠見微妙的友誼關係。後來曼楨那爲養家而墮落紅塵的姐姐曼璐與奸商結婚後,因爲曼璐不能生育,夫妻關係不合,而鴻才又眷戀妻妹曼楨,於是陰險自私的姐姐曼璐就假裝害了重病,讓妹妹來看護,而讓鴻纔將其佔有,以將丈夫拴住。

後來曼璐真的得重病不愈而死,曼楨爲了兒子,不得已屈嫁鴻才。可憐世鈞不知道其中的緣由,苦苦等待,最後在家人的壓力下與自己不喜歡的翠芝結婚,但也破壞了叔惠與翠芝間那份之間隱藏了很久的感情。當等到十四年後的相遇,那份悽楚,悲涼,尤如秋日的落葉。但年的一切,也都一去不復返。

讀過後,我的新久久不能平靜。文中共有三個另人悲痛的遺憾。

一:父亡,而破壞了豫瑾與曼璐見純真的愛。

二:因爲身世差異,而使叔惠與翠芝有緣無份。

三:因姐夫與姐姐的陷害,與母親的怕事,終使世鈞與曼楨兩個相愛的人分隔兩地,有情人不能眷屬。

我好恨,恨顧老太太的息事寧人,膽小怕事,恨鴻才的陰險與姐姐曼璐的自私。我也恨封建社會不把女人當人的風氣,恨封建社會終人一生的吃人的禮數。

與封建社會相比,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我是個女孩子,我慶幸自己沒出生在那個吃人禮數的社會。

所以,我們應當珍惜黨與國家所給予我們現有的一切,珍惜好每一天,好好學習,爲建設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6

生命是一襲爬滿了蝨子的華麗的袍子。

緣卻又是對相愛的人的極大諷刺與愚弄。——引子

張愛玲,這個文壇小女子用她一貫的冷色調勾畫出3對男女的愛“緣”,是孽緣?還是無緣?

顧曼楨與沈世均的緣=時間的沉澱

曼楨是一個表面柔弱卻又堅強的女人,清貧的環境造就了她那倔強、堅忍、執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後的日子,她擔起了贍養家人的責任,與世均平淡而又真實的愛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絲慰藉,爲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犧牲,在世均的體諒中這個“弱女子”感到了幸福與快樂。在默默中,她撐起了一個家,然而曼璐在祝鴻才身邊的日漸失寵,在她的私心與母親和用人合謀草草將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懷中,在被實施暴行之後的曼璐被囚禁了,無顏面對自己深愛着的他。在堅忍的她終於又一次挺了過來,在病友幫助下,成功逃脫,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她離開了一切,包括深愛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靜;而世均則在曼璐的誤導下單純地以爲她變心,倉皇地與一個自己不愛並且不愛自己的人——翠芝結了婚。14年後的她爲了自己的兒子又回到了祝的身邊,但此時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後的當再見他時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們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場。

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這沉默也就成爲一種答覆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兩人默然,深沉的愛在時間這慢慢沉澱,任由緣盡……

留下的只有痛……

石翠芝與許叔惠的緣=無聲的報復

緣,妙不可言。用在他們身上在適合不過了。她,一個千金小姐、大家閨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貧卻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讓他們一見鍾情,然而家人的阻撓,彼此的沉默,將愛掩藏得那麼滴水不漏。她與世均草草結婚了,他賭氣留學美國。

這段愛在塵封了14年之後被打開,那時的他已離婚,而她膝下有一雙兒女,但卻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聲中,她才感到一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卻永遠無法回到從前……

顧曼璐與張豫謹的緣=黯然的離開

顧曼璐是個令人痛恨卻又讓人同情的人物。從一個單純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後淪落爲無恥毒婦。悲劇的開始源於爲了家庭的生計開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愛的還是那個與她從小結親的張豫謹,最不能辜負的最後還是辜負的張豫謹,她選擇了離開,默然地離開,鑽進了燈紅酒綠。一個舞女被後輩搶飯碗的哀怨,一個年華漸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點東西的急切,讓她抓住了祝鴻才——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爲會就此平靜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緣開始了,面對情變,她變得愈加的潑辣,甚至殘忍,面對未能添丁而失寵的境地她頓生毒計,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妹妹葬送給祝鴻才這頭“禽獸”,而張豫謹在此時選擇了死心,明智地找了個女人過上平靜的生活。

曼璐走了,張豫謹的女人也在六安淪陷時喪生。當初的有情人,一個墮落、離世,一個則選擇離開故土……

是解脫?是逃避?

張愛玲用她那細膩的筆法,冷淡的字句,將骨子裏的蒼涼貫穿整部小說,以一貫的悲劇結束了這一切的愛恨情愁。

有緣相見,無緣結果,有情人在時間的海洋內未曾沖淡彼此的愛,而是選擇了塵封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也許,生命本是一襲爬滿了蝨子的華麗的袍子吧。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7

這是一句調侃。按《半生緣》的描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應該是從1931年左右開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這十四年的歷史裏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張愛玲提及的只有抗戰——在淪陷後的上海,曼楨匆匆地看見了世均來去的影。

從另一個側面這可以說明,抗戰對中國的影響是全面的。回到故事本身,這樣的一個情節匆匆閃過或許意味着: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這麼演繹的。常看見有人評論:最喜歡看前半部分曼楨和世均慢慢好起來的情節,而對於後半部分的疏離則跳過爲好。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似乎故事裏面的情節正在現實裏栩栩如生地上演着:到了一定年紀的男女都被長輩催着結婚;同樣的,許許多多的人並沒能堅持自己的愛與理想,而與現實選擇了妥協。有時候,我們只是以爲一小步的妥協,卻是往現實邁進了一大步。

這並不是說向現實妥協真的就是什麼壞事。只是到頭來才真心發現了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這麼一般的感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往往是國人最大的信仰。這倒可以再一次聯繫起抗戰的話題:戰爭的硝煙從中國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慶依然能夠車水馬龍、歌舞昇平。

所以,我覺得後半部分的情節更有回味的價值。曼璐也不是壞人,至少她還是曼楨的姐姐,最終還能體諒這血緣裏面的情感;世均也非無情,只是在現實壓下來的時候無力抗拒;至於曼楨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個極爲出色的女子,卻在滾滾紅塵中被風吹得飄蕩,最後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與之類似的還有叔惠。現實裏的時間匆匆流過,沒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話。

應該說,目前爲止,在我讀過的中國小說中,沒有一本能像這本小說給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爲可以與時事隔離的人們,以爲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尋求完滿,卻不知道現實與世界無聲無息地壓過來,到頭來,空留下一句感慨——無能爲力,無可奈何。

半生緣學生讀後感8

讀完了張愛玲的作品集,沒有喜歡上《傾城之戀》也沒有喜歡上《沉香屑》而是喜歡上了《半生緣》,這個連自己也有點意外。

其實我是想爆粗口的,我想罵祝鴻纔想罵顧曼璐,也是卻不知道他們到底錯在了哪裏,又覺得他們也是可憐的。總是難忘十幾年後顧曼楨和沈世均重逢時曼楨說的那句:世均,我們回不去了。短短的8個字裏面到底是包含了多少的情懷啊!她明白他們回不去了所以她也拒絕了世均說的他要與時間掙扎。即使掙扎了又能怎樣,要和翠芝離婚嗎,這樣算是勝利嗎?

有時候有些事真的很諷刺,當年世均的嫂嫂和他的母親那樣的爲他和翠芝做媒,他也沒有答應,而後來他卻與那個女人結婚生子過一輩子。他後來回憶說他也不是非要和翠芝結婚不可,只不過那時候在他賭氣想要結婚的時候剛好就碰上了翠芝。亦或是他碰到的不是石翠芝而是某位李小姐、丁小姐、王小姐他也是會結婚的。世均說: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和翠芝,翠芝也知道自己和叔惠是相愛着的,而世均也明白自己一直以來還是對曼楨念念不忘,所以當後來翠芝吊着嗓子念曼楨寫給他的那封沒有完成的情書時世均會如此的不淡定;所以後來在小飯館裏曼楨問他:你幸福嗎?他回答說:我只要你幸福。曾經那麼相愛的人,因誤會分開,再因爲賭氣各自結了婚,再遇見又還能怎樣呢?

一直覺得曼璐不是一個好女人,直到後來看見她勸曼楨的時候說:我做舞女做妓女不也收人家欺負,我上哪撒嬌去?我也是跟你一樣的人一樣的姊妹兩個,我那時候要是個烈女,我們一家子全餓死了。又對那個女人充滿了深深地同情,或許能跟祝鴻才結婚已屬不易,她的想法很天真,她只是想留住那個男人,但是她卻不明白那個男人就像一隻狼,吃着碗裏的望着鍋裏的,她永遠也喂不飽。我想曼璐大概是不知道曼楨和世均的那次爭吵是因爲曼楨無法接受世均嫌棄他舞女的身份吧,或許世均沒有嫌棄而是沒有說服他的家人不嫌棄吧。曼楨對於曼璐一直是懷着感恩的,她勸母親不要拿姐姐的錢,她叮囑家人不要告訴她豫瑾結婚的事,她這樣的體貼卻換來曼璐那樣的回報,或許曼璐自己也因爲曾經做過舞女而自卑吧,所以她覺得她身邊的人都像她自己一樣介意曾今的那段歷史。

後來曼楨和祝鴻才結婚之後,祝鴻才奇怪爲什麼曼楨變得那樣從容,其實這正所謂應了那句話:經歷了最疼所以也就感覺不到一般的疼痛了。後來見到豫瑾時她是激動地,她說豫瑾是他唯一能信任的人了,而他自己的那段噩夢般得經歷,從在醫院生產時憤恨的講給臨牀的金芳,再到後來淚流滿面的講給豫瑾,再到後來淡然的講給世均,這就是一種成長吧!搞不明白張愛玲爲什麼會安排了那樣的結局,讓他們在錯過十幾年之後再次重逢總讓人覺得有點諷刺。顧曼幀與沈世鈞,可謂一見鍾情,他們相知,相愛,相許,可惜未能相守。不是他們愛的不夠深,或許只是愛的太深,所以容不得絲毫的破損,又或者是還未愛,所以不能死生契闊。一次又一次的與對方擦肩而過。當兩個對彼此念念不忘的人終於見面時,也只能是訴說着多以前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不痛不癢,曾經以爲的悲愴都已經成爲一些平淡的故事來說。或許,真的只有半生緣吧,所以最終落成這樣的結局。

人生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有那麼多的集散分離,最終相愛並相守的恐怕是極少數吧,當時間慢慢流逝,人們慢慢變老時,年少所以爲的傷痛,到最後都被磨平,留下的就只是些美麗的夢。

事實上,生命中總有那麼些人一回頭便是一輩子,一錯過便是一生。所以如果遇見請不要錯過,因爲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