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天國之秋讀後感範文大綱

天國之秋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國之秋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國之秋讀後感範文

《天國之秋》一書是美國作家裴士鋒(Stephen t)所寫的一部關於研究太平天國曆史的書。年初就買了,每每出差時帶在身邊,儘管很厚,居然也讀完了。國內研究太平天國曆史的人不在少數,但作爲外國人來研究會用不同的側面來看待這段歷史,儘管作者自己的觀點也未必就一定是客觀的,但可能會受國內不同時期歷史觀影響小一點。比如如何看待曾國藩,在國內會根據歷史的演變而對其有不同的認識。這一點下面還會詳細的討論,暫且不表吧。

書名爲《天國之秋》。天國之意大概是兩個,一個指的是清朝——這個天朝大國,一個是太平天國。而“之秋”的含義呢,我想如果將整個大清朝比作一個四季,從年代上論這段歷史發生的時代應該屬於清朝的秋冬之交。如果從太平天國來看,這個中國最後一次大的農民起義雖然將這個風雨飄洋的王朝變得更加搖搖欲墜,但終究未能成爲清朝的掘墓者,尤如清秋,見證了秋風蕭瑟的衰敗,而王朝的歷史依然延續了一整個冬天。當然,對於如何用這個書名,作者有作者的初衷,讀者只是揣測而已。

讀完全書,最大的疑問也莫過是,爲何太平天國運動僅僅是“之秋”,而未能成爲清朝的冬天。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千年以來此起彼伏。但仔細去看,朝代的更迭由農民起義引起的居多,但最後能坐上那高高在上的龍椅的人卻少之又少,夏商周以下,恐怕較爲出名的也不過兩人而已:劉邦和朱元璋。歷史不會主動的告訴人們該如何和不該如何,但如果我們想要從歷史之中瞭解它,歷史卻什麼都可以告訴我們。所以,儘管不知道洪秀全讀不讀史,但我想他可能沒有仔細的去研究歷史,否則,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果如何怕也未必就是現在歷史呈現的樣子。

太平天國結束時是公元 864年,清朝結束時爲 9 年,中間間隔了47年。也就是說,太平天國結束之後,在帝國環伺、民不聊生的環境下,清朝帝國又整整延續了半個世紀!封建王朝最後的一個朝代其最後延續的時間竟然是封建王朝第一個朝代的3倍之多。如果始皇帝能活到此時該做何想。而且清朝所面臨的國際環境之惡劣乃“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又是爲何呢?

仔細的翻看歷史,清朝之前中國朝代更替儘管因素衆多,但一個重要原因無一不是皇帝昏庸無能、皇權旁落。但是清朝或許例外,有清以來共 2位皇帝,要說完全昏庸無能、嬌意淫奢,在清朝好像並沒有發生,每一位皇帝,即使光緒、同治,不能說勵精圖治,也算殫精竭慮了。僅僅是皇帝的原因恐怕也不能解釋爲何在經歷如此之亂亦延續50年。

同樣是以農民起義而登上皇位的朱元璋言“胡人無百年之運”,所指就是根據其推翻的元政權,而緊跟其後的清朝,不但打破了這一魔咒,而且在經歷了太平軍這一動亂又延續半個世紀。究其原因,與清朝建國之初歷任君主所推崇的政治經濟改革關係甚大,儘管雖非漢族,但對大力推廣漢文化,科舉取士與前朝相比已登峯造極。同時對下廣開言路,一些賢能之士輩出,在封建王朝及其沒落之時又開創了康乾盛世。前段時間,看新清史研究,爭論清朝是否爲中國的一個朝代等等雲,筆者非此領域研究,自然不敢置喙,但若無二心,則結果甚明瞭,本不該起爭執的。

再說太平天國,起事之名是變了味的基督教,用這個外來的文化之名去對抗具有兩千年的儒家文化,雖說也舉起了驅逐異族,但怎麼看都覺得太平天國是異心之類。即使在40多年以後,當孫中山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爲名,舉起剪刀面向諸多遺老遺少的辮子時,仍有漢人拼死也要保護這“老祖先留下的”東西。由此可見,太平天國想要以此之名推翻清政權則天可憐見了。我讀此書,時刻在想,除了其族弟洪仁玕,未見洪秀全或其下屬提出一整套治國之理論。而狡兔盡、走狗烹,可惜狡兔未盡,洪秀全就烹了走狗。其實,不用遠看,只需越過清朝看看明末的李自成就可以引爲己身之薦。很可惜,洪秀全似乎對前人歷史並不大感興趣,“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太平天國終究沒有成爲清朝的冬天,這裏自然有其自身原因,但大清朝所出的一系列中正之士挽救了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也讓整個華夏陷入了長達一百年黑暗屈辱的世紀。

之二曾文正公

太平天國起義未能成爲清王朝的掘墓者,自身原因自然是主因,但在黑色大幕已經覆蓋大清王朝的天空時,一顆耀眼的明星卻將這大幕撕開了一角,使得陽光重新照耀着大清王朝又向前蹣跚了整整半個世紀,這顆明星就是曾子的第七十世孫,曾國藩,死後諡號文正。

曾文正公以下,對其評價可謂大起大落。在其身後,甚至清王朝結束很多年裏,由於不同革命的需要,曾國藩有時成爲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而其一系列的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也成爲封建思想的殘餘而受到橫加批判。但在現代,曾氏又被稱爲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文學家,好像再怎麼恭維也不爲過。被人評價的兩極其原因是因爲不同的統治階層爲了鞏固其統治而給出的一系列藉口而已,《天國之秋》一書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給出了對曾氏的另一個評價或許會更中肯一點。不過有太多研究曾氏的文章與大家,這裏倒無需爭執太多。

但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領域在於,爲何曾國藩在平定天國之亂後沒有深入改革清王朝,儘管其興辦工廠,整治洋務。但所有這些基本沒有動搖清王朝的統治根本,只是做了表面的修修補補。比如偏居東海一隅的日本,同時代的伊藤博文卻改變了日本的走向,以至於之後的幾十年中,泱泱大國幾乎遭受了這個鄰國的滅頂之災。

平定天國之論,以曾氏之威望及其武力,想要推翻清王朝可能並不用太多的氣力。即使保留清帝,挾天子而令諸侯,大力推行改革亦無人敢左右。然很可惜,曾氏都沒有做,非但沒有,其一點僭越之心也無。前面講過,天王洪秀全可能完全不讀史,而我們文正公又或許讀史太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已深入骨髓。其後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之輩雖說權力日盛,卻也甘心只做清王朝的頂樑之柱,所涉及的改革也是對清王朝的縫縫補補,都沒有在最根本的制度上動搖王朝的國策。但在一個王朝的結束之時,成爲這個王朝的肱骨之臣卻又顯得多麼的不合時宜,這或許也是後世評價這些人的矛盾之所在。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類似曾國藩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力挽大廈於將傾之際,阻止了下一個朝代邁進的步伐,甚至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但無論如何,歷史依舊滾滾向前,而他們也成爲歷史長河中的璀璨一星,不管後人如何評價。

之三歷史的方向

現在專家講授思想之課時,講課之人總喜歡先來分析一下國內國際形式,而後再引入正題,卻不管這個正題有無需要來引用國際形勢。但太平天國發生的這段時間如果也來分析一下國際形勢卻讓人爲之感慨良多。不妨舉一二來說明。

太平天國發生的時間是 85 年至 865年,前後共十四年之久。這一時期,後來雄霸全球的美國正在經歷着其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南北戰爭,發生時間是 86 年至 865年。而在這個時期,後來幾乎滅絕華夏的日本還沒有打開國門,明治維新幾乎要在十幾年以後才發生。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恢復了法國的帝制,即使是老牌的帝國主義英國也經受着發展之困,更何況美國的內戰也在牽着英國政治的神經。

所以,當太平天國剛剛發生之時,就連馬克思都覺得一個新興的中國已經冉冉崛起。其實也是,如果洪秀全能夠認識到當時中國所處之國內國際形式,順勢而爲,提出一整套治國理政之方針,建立一個新興的中國,不但中國歷史要改寫,就是世界歷史也從此改變了軌道。

亦或是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後,像我們的鄰居一樣採用君主立憲,改變封建主義之中國,歷史也會改變。

可惜的是這兩種情況都沒有發生。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 865年太平天國之後,世界上幾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已經或者將要完成這種改造,於是,中國,這個在世界文明史屹立不倒的泱泱大國在其後近百年間遭受了從未有過的屈辱,而這種屈辱的恢復可能還需要上百年。

歷史總歸要滾滾向前,沒有人去阻攔她。當歷史發展的機遇來臨時我們放棄了它就只能用血的代價來挽回。

太平天國之後又半個多世紀過去了, 92 年,另一個偉大的人物參與建立的政黨牢牢把握住了機會,他不僅深入瞭解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變遷,理解了中國廣大最底層迫切的呼喚,而且也睜開眼注視着國際所發生的一切。在其後的28年間,儘管有百千萬人爲了恢復建立一個獨立自主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中國這頭睡獅在沉睡了整整 09年後睜開了眼睛。

歷史依然滾滾向前,一個國家的命運只能靠這個國家的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來掌握,我們距離偉大的民族復興也從未如此之近,然行百里者半九十,歷史的方向已經指明,如果我們依然放棄了這個機遇,或許失去的就不是用一百年,百千萬人的鮮血所能換來的。

歷史的方向在哪裏,面對歷史,我們是去創造他還是袖手旁觀都只在一念之間,也在你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