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籃樅果》讀後感大綱

《一籃樅果》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被譽爲新生代思想界的旗幟人物、文學界優美的靈魂書寫者的王開嶺,曾在他的一篇短文裏談了他對前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在《一籃樅果》中講的一個故事的感想。

《一籃樅果》讀後感

挪威少女達格妮是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德遜的女兒。18歲那年,他中學畢業,告別父親,來到首都奧斯陸。

六月的一天,達格妮正在公園裏散步,突然看見公園裏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露天音樂會。她之前從來沒親臨其境參加過音樂會,所以也擠進了擁擠的人羣。

猛然,她一陣顫動,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下面,將演奏音樂大師愛得華·格里格的新作……他要獻給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德遜的女兒達格妮——當她年滿18歲的時候。”

達格妮驚呆了。這是獻給自己的?爲什麼?

音樂響起,雖然她是第一次聽交響樂,但她一下子就聽懂了,那是森林的幽靜、清脆的鳥啼、黎明的霧、露珠的顫動、溪水的流唱、鬆軟的草地、牧童和羊羣,雲雀疾掠樹葉的聲音,還有一個拾樅果的小女孩美麗的身影……她被感動了,隱約想起了什麼。

10年前深秋的一天,她挎着一隻小籃子,在樹林裏撿拾樅果時,遇見了一個陌生人在散步。他們相互交談,很快成了好朋友。陌生人非常喜歡她,幫她採樅果、採野花,做遊戲……最後,陌生人一直把它送回家。就要分手時,她戀戀不捨地望着他:“我還能再見到你嗎?”陌生人也有些惆悵,“謝謝你,美麗的孩子,謝謝你給了我快樂和靈感,我也要送你一件禮物——不,不是現在,大約在10年以後……記住,10年以後!”

此刻,達格妮全都明白了,那曾與自己共度美好秋日的陌生人,就是這首曲子的主人:音樂大師愛得華·格里格先生。

音樂結束時,少女已是淚流滿面,她竭力剋制住哽咽,彎下身子,把臉頰埋在雙手裏。那一刻,她覺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整個音樂會閉幕後,達格妮再也抑制不住激動,他朝大海奔去。在海邊,她大聲地笑了。

巴烏斯托夫斯基如此評價:“有這樣笑聲的人是不會丟失生命的`!”

這個故事也深深打動了王開嶺,王開嶺寫道:“這樣的經歷,對一個孩子的靈魂將產生多麼高貴的影響啊!……誰也不會懷疑,這個幸運的少女會一生勇敢、善良、誠實……她會努力報答這份禮物,她要對得起它,不辜負它!她決不會墮落,決不會庸俗,決不會隨波逐流……她會一生追求美,她會在很久以後的某個夜晚,深情地將這個故事講給子孫聽。她會在彌留之際,在同世界告別的時候,要求在聽一遍那支曲子……”

讀了王開嶺的文章,我也被深深地感動了:有時,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實情,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是多麼地巨大呀!

現在,我們年級正處新高三的轉型期,如何真正地使學生進入高三狀態,形成高三意識、具有高三行爲,是當務之急。但具體怎麼做,的確是知易行難。

但是,看了王開嶺的故事,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我們追求的不就是一首交響樂之與一個18歲的小女孩的意義嗎!

當然,我不是要求大家給每個學生譜一首曲子,唱一首歌,那樣不現實,也無必要。但我們的思路其實與譜一首曲子的主題是一致的,就是要從感情着手,尋找類似的一種環節、一種形式、一種載體,通過它,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衝擊,使學生們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時時受到鼓舞,絕不墮落,奮力拼搏,絕不沉淪。例如,我們可以從親情着手,從有友情着手,甚至從愛情入手,通過創設一定的情景,走進學生的心靈,去挑撥學會生心靈當中最敏感的神經、最誠摯的單元,從而使學生真正從內在產生動力。

我們可能不會一步就做到位,甚至可能受獲得更多的是教訓。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反覆思考,總是能夠找到切入點的。在最剛硬處,一定會出現最柔情、最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