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一)

今天放假,在家裏聽了袁源老師的《孔乙己》,稍有些體會。

首先不得不佩服袁源老師的課堂設計,這堂課袁老師只是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就能帶領學生閱讀全文,瞭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很了不起,設計很獨特。

如在文章開頭的時候,先讓學生介紹作者魯迅,在已經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答出來:魯迅原名,代表作,社會地位。接着袁老師就讓學生從書中找出一些句子來介紹孔乙己,讓學生對孔乙己有個瞭解,對文章的基礎內容有所瞭解。

接着袁老師就抓住主人公孔乙己來分析,讓學生用可_______來分析孔乙己這個人物。學生們看了課文,從可憐、可鄙、可悲等角度來分析,學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又能很好的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些都值得我平時教學時借鑑,教學時不一定非得循規蹈矩,有時可以從一個突破口出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不過有一個地方,我不太贊同袁老師的意見。

袁老師在講到“孔乙己吃豆時的情景”,她說孔乙己分完豆之後對小朋友們說“多乎哉,不多也”,顯得他很酸很迂。我個人不同意這樣的說話,我覺得這恰恰是他樸實,缺乏社會經驗的特點。

孔乙己把豆子分給小孩子,這是他善良的表現。這一點與其他人相比,無論是長衣衫還是短衣幫,都不可能這樣去做的。而本身並不富裕的他,當然不會捨得把所有的豆子都分給孩子們,於是當到最後的時候,他便說“多乎哉,不多也”,不也是他幽默的表現嘛。

從這個對話,我覺得寫出了孔乙己願意把小孩子當成朋友,和他們訴說,可是在這樣一個世態炎涼的社會,是沒有人會理解孔乙己的,只能讓他成爲可笑可有可無的多餘人。

總體而言,聽了袁老師的課,還是收穫多多呀。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二)

除了上次說道的敘事人選擇的特殊,魯迅使用了小夥計的角度,這樣就略去了很多關於孔乙己的介紹,以及他的悲慘命運的瞭解,就在這小夥計的.眼中,也沒有對於孔乙己的出場做面面俱到的描寫。在表現方法上,《孔乙己》沒有描寫,沒有渲染,只有平淡的敘述,這一點和魯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同的。

在表現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沒有渲染,只有平淡的敘述。文中寫到“沒有他,人們也一樣快活”這裏後,小說接着寫在酒店裏,人們發現,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回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是仍舊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了丁舉人家裏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 “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帳。

從字面上看,好像並沒有任何文字直接寫到人們的“快活”。然而從對話的語調中,仍然可以看出那個提供消息者的心態。對於丁舉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這樣野蠻的人身傷害,說話者沒有半點保留,相反給人一種理所當然、津津樂道的感覺。特別是,傳孔乙己可能已經死了的時候,說話的和聽話的都沒有震驚。“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對於一個給酒店帶來歡笑的人的厄運,居然一點反應也沒有。這就充分顯示出魯迅在對話描寫中潛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點明說話者那種津津樂道的神態甚至以消息的傳播者爲榮的情緒,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

唯其平靜、平常、平淡,才顯得諸如此類的殘酷無情,由於司空見慣,而沒有感覺,沒有痛苦,而魯迅的筆墨,就是要揭示這種無形的精神虐殺的可怕。

  孔乙己讀後感600字(三)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說代表作,文章中杜撰了一個飽受封建教育迫害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第演繹成了一個好喝懶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麻木不仁的形象。

上學時,讀這篇文章感覺孔乙己爲了生計或者學習而變成“偷書賊”,爲了面子而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爲了賣弄學問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等行爲確實有不少可笑之處。今天閒來無事重讀這篇文章,突然感覺孔乙己身上的一些優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

文章中對孔乙己在酒店的賒賬有這樣一句描述“不出一月,定然還清”,這句話就足能反應出孔乙己的爲人誠信,正是他的誠信才讓酒店老闆對他的賒賬問題足夠的放心。但是,現在社會中有多少人失去了像孔乙己那樣的誠信,大家爲了生計疲於奔命時,忘記了對朋友、對家人和對社會的誠信,造就了很多的“狼來了”的故事,更有甚者對社會進行赤裸裸的坑蒙欺騙。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讚許下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嗎?

孔乙己主動教給酒店小夥計茴香豆的“茴”字四種寫法,給小孩子分豆子吃,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反觀我們這個科技已經得到突飛猛進了的社會,人們步入了爭分奪秒的快節奏生活中,沒有人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幫助陌生人身上,更沒有人願意拿出自己的物品與大家分享。社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扶,不扶”思索的身影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背影。 假如孔乙己來到我們的社會,他能適應我們這樣的節奏嗎?

對比於孔乙己的年代,我們的社會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投入是不是少了一點呢?如果我們把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和樂於助人的精神發揚起來,我相信社會更穩定、朋友更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