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故土》讀後感

《故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當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土》讀後感

《故土》讀後感1

在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家著作精選集——《故鄉》。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魯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作者用純樸的語句、不多的筆墨深刻的刻畫了自己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及其特點。第二部分講魯迅的著名小說,其中便有家喻戶曉的《阿Q正傳》,更有婦孺皆知的《孔乙己》。

我花了約一個星期時間來閱讀這本書,讀完以後,最大的收穫便是學到了寫文章要寫得真實,要寫得感人。像魯迅這樣的大文豪的文章雖然沒有什麼優美的修飾,華麗的詞藻,但也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名家的味道,而且能夠讓人以一種欣賞的態度來細細品味這文章。

每一個有上進心的人無一不想擁有象魯迅先生那樣絕佳的文采,所以我們必須要寫出真情實感。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需要時間來證明,需要行動來實現。書的封面上說:“這觸動靈魂的優美文字,源自文學大師的心靈深處,在歲月的長河裏,如寶石般熠熠生輝,陪伴着我們一路遠行。”所以,要想寫觸動人心靈深處的文章,不是用萬般華而不實的美麗詞藻或修飾得不成樣子的句子,而是要出自內心深處的“寶石般”的文字。

另外一個令我十分佩服魯迅先生的一點是,他寫得大部分的文字帶有一種批判的味道,而且柔中帶鋼。看似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倘若給被諷刺者看,他們便會覺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慄;而與魯迅“統一戰線”的人看了便會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這也是他爲什麼會成爲一個優秀的、用筆桿子與敵人奮鬥一生的革命作家的原因。同樣,現在社會也正需要這樣的一股力量,以一支支鋼筆,結合一篇篇言辭犀利的文章向官場上的惡勢力予重重一擊。

魯迅先生之所以在文壇被人尊爲大師的原因,是因爲他源自內心的語言和革命無形的批判,而我們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怕寫作,就同樣需要這樣的法寶。

《故土》讀後感2

和媽媽一道去市場買菜,“這老豆腐多少錢一斤?”人聲鼎沸裏,我突兀的普通話卻分外清晰。大嬸疑惑的目光羞得我滿面通紅,直至媽媽過來圓場,熟稔的發音融進笑語盈盈的眼眸。

我的心莫名地一陣刺痛。

“沒有故鄉,沒有身世,人何以確認自己是誰,屬於誰?沒有地點,沒有路標,人如何稱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像是從遙遠地方飄來的一段絕響,王開嶺書中的文字躍入腦海: “消逝”二字,最讓人心驚。那些曾經擁有的記憶,在無數似曾相識的場面裏,張開瘋狂的大口,吞噬折磨着我本就脆弱的神經。

正如此刻,恍惚回到舊時的光景。

兒時淘氣,總愛與小夥伴去林子裏捉迷藏,每至黃昏,便會傳來母親呼喚的聲音,純樸的鄉音平和、溫柔……親暱的乳名彷彿摻雜了溼潤的泥土香。這時總會有淺淺暖流回蕩,應一聲,順從地牽起母親的手,有日薄西山,倦鳥歸林的淡淡溫馨。一路上,我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地學着方言,儘管不夠嫺熟,但彼此的應和匯成了一曲婉轉的'歌謠

而如今……我苦笑,怕是正合了書名,就叫作“每一種方言都在消逝”。就像作者筆下,蒙着細雨的黃昏,傳來母親催促吃飯的聲響,調皮的孩子急急應一聲,穿過百轉千回的巷口,驚起酣睡的野貓,這時空氣裏傳來悠悠的飯菜香,大喊一聲,撲進媽媽懷裏……夜深了,黑魆魆的寧謐,只有幾盞螢火,仍在不知疲倦地流淌寂寂的光。

這些消逝的事物,是多麼美麗。“美麗”?我微怔,許是作者描繪得太過動人,自己竟少了分物是人非的惆悵,多了些爲美麗文字而動容的好心情。

現在想來,我們懷念感懷消逝的風景,都是美得足以成詩的,就像千百年前《詩經》裏的年代,那些“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的日子,我們都不曾經歷,卻仍爲這樣一份美好,由衷喜悅。

所有事物都正在消逝或已經消逝,惟有文字不會。好的文字,正如這卷《每個故鄉都在消逝》只會被無數人傳閱,然後以其特有的清新與冷峻打動一代代人。

作者用筆記錄消逝。那麼,品味着這些消逝,或者,我們仍可以做些什麼吧?

正如此刻,我鼓起勇氣,漲紅了臉,支支吾吾說起蹩腳的方言,買菜的大嬸雖不解,仍是很認真地聽着,媽媽在一旁欣慰地笑。

我們在努力,拒絕消逝。

“那一剎,我知道自己是誰,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作者如是說。

那一剎,我努力尋找,那消逝的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