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大綱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要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教師要以真實的自我跟學生相處,選擇與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學方式,需要跨界,要設計好的問題。課堂是拆圍牆、開窗戶的工程。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一

今天拿起魏勇老師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一書,打開便不願放下。書中魏老師把書的內容展開成五個章節娓娓道來,闡述了做老師的基本立足點,也深入淺出的談了教育教學的觀點。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這麼幾點:

一、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曾是學生

不要忘記自己曾是學生,從這個角度出發,大概就能理解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喜歡和什麼樣的老師相處,喜歡什麼樣的課堂氣氛,喜歡什麼樣的作業等等。從這個觀點也不難看出,魏老師是提醒我們親近孩子,換位思考,同時也要保持一顆童心。

二、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優質課就是好課嗎?優質課大多是表演課,一節好課是以學生爲主體的課,一節教師和學生靈魂碰撞的課,一節有批判精神的課,一節孩子們思想有提升的課,一節醍醐灌頂的課,一節有新穎觀點的課。一節課可以很深入也可以很應付,可以很有表演性也可以很紮實,教師追求的是什麼課堂呈現出來的就是什麼。一個好老師一定是有個性的,關注學術前沿的,追求與衆不同的,基礎紮實的,不斷追求創新的。他的課堂也一定是孩子們喜歡的,所以他的課纔會是好課!

讀書使人清醒,讀書使人明志,一本好書開啓了2019年新的征程,爲了我深愛的.教育事業繼續砥礪前行,加油!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二

利用寒假的休息時間讀了魏勇老師所著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一書,讀着讓我對好老師的定義又有了新的認識。他們對好老師的理解與認識都有很多相識之處,此刻我也有了許多的想法。

魏勇老師談到如果把學生比作學校的產品,那學校對產品的售後就應負責。而現實中又有多少老師在教育自己的學生時候會有這樣的這想法,畢業之後就與自己無關,甚至有的老師教要一些不太好的學生時候,心裏總是想着趕緊送走了事,這樣的想法能教育好學生嗎?老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好理想信念,讓他們有自己的夢想,而不是現實中簡單的知識傳授。

有時候我很擔心自己班級的有些孩子,並不是因爲他們學習成績太差,而是他們對學習的態度,總是聊兒郎當與心不在焉的樣子,將來走上社會也這樣怎麼行啊。不怕學生笨就怕學生懶,其實他們只要努力了老師與家長也是會認可,有了認真踏實對待學習的態度,那你今後的人生我們也能相信會越走越好。可這些孩子卻總是讓我覺得,今後怎麼辦?現在我覺得應該幫助他們樹立理想信念,讓他有夢,讓他去追夢,讓他去圓夢。

書中談到了很多魏勇老師在上課時候的一些實例,也讓我感受頗深。如一個好老師善於提出好問題,一個好問題可以讓學生引起思考得發展,看到書中很多魏勇老師提的問題,學生給予回答,是要令我好好學習的。

回想自己的在一個公開課之前的試教課過程中,就因爲提問不好弄得學生會從回答。這是一節關於《勾股定理》新授課,在課的最開始,我向學生提問:對於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之間滿足怎樣的大小關係?結果學生一個都沒有回答出來,這時候我發現提問出了問題。在之後的第二次試教中,我問:對於直角三角形,直角邊與斜邊之間滿足怎樣的大小關係?

一下子學生就回答出:斜邊大於直角邊。對比兩次的提問,問題就出在提問的比較對象的模糊,令學生不知道比較對象是誰,導致提問的失敗。我也更加認識每一個提問的設計都是要經過反覆推敲確定而不是拍腦袋的問題。

魏老師講到了什麼樣的問題纔是好問題,一是好的問題具有挑戰性、二是好的問題自然地包含了基礎知識、三是好的問題具有延續性。對於魏老師講到這三點,我也有自己的理解,第一點是提問不能過難,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難度類似於我要摘樹上的蘋果,站着我夠不着,那麼我跳一下就可以摘下來。第二點是我覺得在數學中就常常出現,其實很多數學題目貌似難,其實就是有很多的基礎知識整合一起的一個組合體,當我們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去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去重溫這些知識。第三點理解就更加的明白了,我們現在也常常說,一個提問學生回答好了,就要有一個追問,可以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的提問,看看他是不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是對之後老師要叫的內容的一個鋪墊或者的引發學生的思考興趣。

最後要講的是魏老師提出來的好的問題還要有好的鋪墊,對此我也深有感受,爲什麼我會這麼講呢?因爲就之前所我提到的那節《勾股定理》的公開課,課最後讓學生們解決的問題是自己通過拼圖及計算去驗證勾股定理,在之前對這兩點有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學生們都能通過思考解決這個最難的問題。那如果沒有這些鋪墊會有什麼後果?我也在試教的過程中試過,結果沒有學生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就如同一篇好文章,沒有好的鋪墊,就不會覺得這個文章有高潮。

以上就是讀此書之後衆多想法中的一兩點與大家分享,我還將不斷思考不斷提高。

在過去每個假期學校都會給我們老師一本書,每當我讀過一本書,我都會有了教育教學上有一次進步,只有不斷地充實是自我,才能讓離好老師的這個目標進一步。

最後用一句與大家共勉——對待學生的態度應如“任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戀”。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三

我從兩年前帶領部分教師開始進行“跨界學習”的項目研究,兩年來,一直在摸索前行。有曲折也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去年集團辦學聯合體特色項目評比獲得一等獎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整理印出了一本《引萬物讓課堂,以世界爲教材》的文集;現在繼續深入。我們的研究思路是由點到線到面的方式,逐漸擴展深入。大量的教師和學生的參與,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從蝴蝶開始到牛首山,到學校校園內外溼地文化、南京飲食文化、院士文化研究,從學科內部、學科之間到時空領域。

大家可以發現跨界已經無處不在,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東山黃金海岸一樓廁所的入口處,有這樣一句話:商務和休閒已經實現了跨界。是的,周圍的景楓、金鷹、太陽城,已經不是簡單的購物場所。曾經的大型高檔購物場所已經實現了轉型,否則就要被淘汰。而我們的學校卻停留在學科相對割裂的狀況,我們的學生卻缺乏這樣的意識,顯然已經與社會發展相脫節。

在讀到魏勇老師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的《好課堂要跨界》這篇文章時,他談到作爲歷史老師他在昆明上的一堂語文公開課,從研究日本歷史文化的角度去上《一碗陽春麪》,效果可想而知。令人詫異的是,他寫的文章大多數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他結交的朋友也基本上都是語文老師。他的理由是,語文的空間比歷史大,歷史的空間比政治的空間大.

學校安排我聯繫歷史組,我也就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歷史學科的聽課,近幾年來聽了好多歷史課。聽完課,歷史老師可能出於尊重都主動找我評課,也可能程序的要求,有聽必有評。雖說政史不分家,但作爲政治教師去評歷史教師的課還是需要勇氣的。於是我就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進而去點評: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如何?學校倡導的“少教多學”理念落實得如何?

在評課的過程中,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人爲什麼要學歷史?魏勇老師認同兩個觀點:一是學歷史是爲了以史爲鑑,借鑑過去的經驗教訓。另一個就是評判性思維。作爲政治老師研究的就是當下現實的問題,而批判性思維這也是政治學科最基本的素養。

所以,聽了“商鞅變法”之後,我就覺得老師沒有引導學生去認識當下中國的改革,中國爲什麼要改革?商鞅變法要因爲生產關係需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當下的中國改革不也是如此。商鞅變法從政治、經濟、文化着手,當下的改革不也是全方位的嗎。商鞅變法爲什麼成功了?對應可以啓發學生思考我國改革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何在?

國慶節期間女兒爲了寫一篇參賽作文而苦惱,我就隨口問了作文題,題目是“底色”或者是“發現一條河流的隱祕”。太哲學味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寫。於是我說兩天前我們去了鹽城大豐中華麋鹿自然保護區,你知道麋鹿自然保護區爲什麼會出現在大豐嗎?你知道麋鹿的前世今生嗎?如果你有興趣查查,你會發現,中華麋鹿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興衰史。你就會理解什麼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作文怎麼寫我不去關心,至少我引導她從地理、歷史、政治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難道一篇好的作文不需要跨界跨學科嗎?

魏勇老師說,學科界限被打破之後,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縱橫捭闔,很容易找到一個可以給學生驚喜的地方。他還說,學科界限學校可以有,但是作爲老師,我們在閱讀和思考的時候不要有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