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導語:《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中國當代作家餘華的一本很有意思的作品,值得各位即將成年的朋友閱讀。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這部小說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一)

當看到書桌上有一本嶄新的書本,我跑上前一看,原來媽媽新買了一本<十八歲出門遠行>給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一定是一個十八歲的孩子第一次自已出遠門,有很多有趣的事發生吧!但看完時,我不再這麼認爲,它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裏,它與別的小說不一樣。

書中是這樣講述的,十八歲的我走上了步入社會的旅程,太陽很快出現到了西面,我只想找到一個可以住宿的地方,我覺得不能沒有旅店,像我不能沒有理想一樣,我沒看到旅店,但我看到了車,我做上車給司機一根菸,心想他要了我的煙一定會讓我坐他的車的,我對他說:“老鄉,我要搭車,”但沒想到他會讓我滾開,我說:“你抽了我的煙,”他馬上又笑嘻嘻的問我:“去哪,小姑娘,”這根菸還換來了蘋果,我們成了很要好的朋友,我不知道要到哪裏去,他不不知道要去哪裏,我們就一邊說,一邊坐在車上往前趕,正聊的開心,汽車突然不走了——拋錨,車不能修了,過會兒有五個人來了,我跑過去問:“這附近有旅館嗎?”他們沒有回答我卻問我:“這車裏裝的是什麼?”“蘋果”,哪知道他們知道是蘋果後便去搶,我還被他們拳打腳踢,我對司機說:“你的蘋果被別人搶走了,”他卻無動於衷,後來有開拖拉機的,騎自行車的……他們把所有的東西都搶走了,我被打的更重了。

這時我看見司機跳上拖拉機跟他們一起走了,他的手裏還抱着我的那個紅色揹包,我現在身無分文,一無所有了。

天完全黑了,我上了車,外面風很大,但我躺的坐椅上開始暖和了,我的心窩也還是暖和的,坐在車上,我又想到了那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父親給我收拾書包,讓自已一人出遠門,我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衝了出來,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然在這裏。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1000字。

這本書的作者是着名作家餘華,我在搜他的資料時記得他坦言說:“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裏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他的小說都反映人和世界的黑暗現象,對人的可惡不滿,喜歡寫一些暴力啊、死亡啊,這些現象,《十八歲出門遠行》就是諷刺現在社會人類的險惡,他想讓我們明白現實中的真實並不真實,他認爲真實的荒謬的。所以,他想把作品表面上寫的荒謬,讓我們看到真正的真實。他寫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也是如此,這讓我十分敬佩,因爲我在看的同時感覺在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又那麼真實。

《十八歲出門遠行》讓我明白了現實是殘酷的,我們要面對現實,勇往直前。現實是殘酷,青春也是充滿着困難與挫折的,但青春期裏我們這些花樣少年同樣也要面對青春。《十八歲出門遠行》還讓我們明白了,我們在一天一天的長大,我們所要擔當的責任也一天一天的在增多,我們也要學會忍受着一些事情,外面的世界沒有家裏暖,外面人也沒有家裏好,所以我們要堅強,勇敢的去面對困難、挫折還有社會的黑暗,人類的險惡。

《十八歲出門遠行》寫的就是未來的我們。這本書與別的小說不一樣,值得一讀,你會明白很多。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二)

閒暇之餘,我流連於書店裏。漫步在書的海洋中,品味着書的“味道”,欣賞着書中的“美景”。突然,一個新鮮的題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歲出門遠行》。

我想:十八歲,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可以出門遠行了。每一個未成年人都會眼紅走出家門的人,因爲他們可以擺脫所有的約束和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地發揮自我,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遠行對於每一個稚嫩的生命來說都是愉快而充滿新鮮感的……我對這本書來了興趣,於是把它細細品味。

其中一篇精華作品是作家餘華所創作出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它讓我從中品嚐味出了人生的真正滋味。作者用魯迅式的黑色幽默講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卻耐人尋味的經歷,撕開了世界表層的面紗,撕開了一切虛僞、愚昧、暴力、黑暗,將它們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們的眼前——

“我”在父親的安排下,十八歲時獨自出門尋找“旅店”,可父親卻沒有給“我”任何指導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張白紙的心理狀態下踏上了遠行之路……

“我”本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可是,“我”尋找“旅店”的過程卻是挫折重重,讓“我”吃盡了苦頭:“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館,好不容易搭上車卻半路拋錨。自以爲有朋友在就可以把問題解決,可他卻在蘋果被人搶奪完時離“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揹包也搶走了……最讓人難過的是,本該淳樸的農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卻變成了野蠻的“強盜”。這都是社會的黑暗“給予”的。它把農民的淳樸、孩子的天真善良統統都給“掠殺”掉了。挫折最終讓“我”明白了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意義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深,有所省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過去看看吧”這句話。的確,人生是複雜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壞,沿途的風景是否合意,只有我們走過去看看才知道。

走過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鋪滿了釘子,一刺就痛,但是隻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後,我們才能真正地長成參天大樹。

尋找“旅店”的過程就是尋找正確的人生目標的過程,它像一把雙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獄”——幼稚。只有用“成熟精靈”打敗 “幼稚妖怪”,我們才能完成“成人儀式”,變得勇敢、獨立。

十八歲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勇”,我們就能跨進成熟的門檻,跨越十八歲,向幼稚say no!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三)

成長是一朵不羈的花,倔強地與黑暗抗爭,渴望破土而出如化繭成蝶般的美麗。

——題記

手翻過一頁頁略感粗糙紋理的紙,像走在一條有些顛簸的石子路上。在路上,我聽見了教室裏激烈的爭執,聽見了吸引着山中女孩“嗚嗚”的火車轟鳴;我看見了善良與罪惡的不屈鬥爭,看見了棕熊巨大的掌爪,以及那個向熊舉起長刀的小小身影……這些影象幻化成一朵朵或張揚或含蓄開放的花,掙扎着開放;這條路叫“成長”。

《十八歲出門遠行》收錄了11篇文章,講述了11個不同的成長曆程。成長似乎總是被煩惱憂愁籠罩,而主人公們在對人生、社會的思考與探索中,尋找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穫了勇氣與信念,發現了潛藏在身邊的動人美麗。成長花開,是發現美的過程,也是發現世界的過程。

湖南衛視《變形計》節目很好地展現了成長的蛻變過程。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七天的互換生活帶給他們的可能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震撼。記得一個性格易怒的城市叛逆男孩走在去往山區的“家”的泥濘土路上,記者指向薄霧茫茫中幾處小小的瓦房問:“你不覺得像城堡一樣美嗎?”男孩不以爲意地以一句髒話回候了記者。七天,他目睹了那麼多觸目驚心的`貧困,和山裏人的樂觀與淳樸,感受到了大山帶給他從所未有的力量。幾個月後,男孩踏上了回訪的路。同樣泥濘的路,同樣朦朧的霧天,同樣的問題;男孩望向那在白霧中若隱若現的瓦房,微笑着說:“很美!”

的確,城市裏養尊處優長大的孩子可能無法領略那充滿雞糞、牛糞味的鄉村到底有什麼美的地方,不過當他們的雙手真切地觸摸到生活不爲所知的棱角時,他們可能就會發現天的藍,草的綠,山的高,海的闊。在生活的艱辛面前,我們顯得多麼渺小;但越是渺小,我們越要活的精彩。成長會讓人感到謙卑,又會讓人感到內心的強大;這時,大千世界越發顯得五彩斑斕。

成長途中,我們不單單發現美,有時也會發現現實的殘酷。我們以一顆自信、真誠的心開始走向社會,現實卻狠狠潑來一盆冷水,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的迷茫與失望。

書中那個好心想幫司機奪回被搶走的蘋果的男孩被人打的遍體鱗傷,卻反被司機搶走了自己的揹包;看到這個情節時,我想到了許多。網上,“路遇老人該不該扶”這個話題引發網友激烈辯論。這個本該是理所當然的話題竟然變得如此複雜,更令人寒心的是這樣的話題愈演愈烈:“乞丐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公交車上不讓座會被扇耳光”……恐怕哪些善良的人們連做好事也變得膽膽戰戰,一不留神就會被扣上“撞傷老人”的罪名外帶一頓毒打。這些現象讓成長中的我們感到困惑與失望:到底要以一顆赤誠的心去奉獻他人,還是緊鎖心門戴上面具小心翼翼地生活?

我相信冷漠、罪惡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真相。在沒有太多紛擾的山村,人們的善良樸實都是寫在心裏寫在臉上的;而在相對複雜多變的城市,有些人不得已藏起了美好的心靈,用外表的聰明、圓滑武裝自己。我想,即使力量多麼不堪一擊,也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用真誠證明人心的美麗;小小的燭光,是可以喚起漫山遍野的火炬的呀!文中男孩最終並沒有絕望,他找到了“旅店”,而這“旅店”便是他堅定的內心;是的,成長中的我們面對寒風凍雨時的執着或許在別人看來是愚蠢的,但我們就是憑着一股勇氣與倔強去證明時間真情的!我們渴望美麗,渴望答案,就像渴望陽光,渴望雨露;我們努力朝向太陽,綻放微笑。

走在自己的小路上,守住一顆赤誠的心;你聽見成長花開的聲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