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成長》讀後感大綱

《成長》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長》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成長》讀後感

《成長》讀後感1

最近讀了王海鴒的新作《成長》,特別喜歡她的小說,那本大校的女兒看了不下三遍,也是我特別喜歡的小說,。之所以喜歡她的小說是因爲她的小說總是以女性爲視角去描述,特別的細膩特別的真實,又可以讓你從中學會生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教會一個女人堅強自信獨立這樣你纔會不會如此寂寞。她的新作品裏的人物雲海,一個優秀的女性,爲了兒子她放棄了自己外交官的夢想,對於一個北大畢業的高才生而言放棄事業投入家庭是件應該是件難的選擇。我特別喜歡她的個性,也特別的嚮往可以成爲她那麼一個人,因爲她將她的全部奉獻給了兒子,而和兒子之間的感情是別人無法超越的,作爲一個母親的我,面臨的也是女兒的教育問題,和愛女兒,而則麼樣給她更好的愛,這種方式很重要。

他特別瞭解自己的兒子,在兒子人生關鍵的轉折點(迷茫期)她幫兒子走出來,因爲她瞭解自己的兒子,她知道兒子的承受能力。可能我也是想成爲這樣一位母親,不光在生活上可以照顧好她,在她迷茫了可以成爲她精神的靠山,默默的陪她站在一起。雲海在兒子幾次重要的選擇上並沒有特別干涉,作一名飛行員,娶安葉當老婆,雖然以她的人生閱歷明白這樣的選擇在以後的家庭生活中要坎坷多了,他告訴了兒子。但她瞭解她的兒子,會堅持自己的選擇。寫到這裏想到了徐老師說的一句話:“對待自己的孩子不是教她要則麼做,而是在旁邊糾正她做錯了的”。

人總要經歷才能真的成長,只有這樣才知道前人爲什麼要這麼說,才知道一切是這麼不易,就像有了孩子,纔會更加的理解和關愛父母。

《成長》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傳承文明健康成長》這本書。這本書分爲“祖國在我心中”、“探索樂無窮”、“誠信是一生的財富”、 “守法自律光榮”、“心中有他人”等八個篇章。

其中,“祖國在我心中”的一個故事使我非常感動。 裏面講了我國享譽世界的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的事蹟。在他童年的時候正是我們的祖國飽受外敵鐵蹄的踐踏,他隨父母四處遷移,逃難中飽嘗艱辛,看到無數悲慘的景象衝擊着他幼小的心靈。磨難和山河破碎的殘酷現實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舊中國苦難的原因,激發了他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志向。 他畢業以後當上了一名農校教師。看到了農民生活艱苦,但一年到頭總吃不飽肚子。

作爲一名農學系畢業的學生,感到有責任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他決定,搞水稻雜交研究。經過他不懈的努力,終於在他43歲的時候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產量從三百公斤提高到五百公斤。

當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也非常佩服他。他不僅圓了他的水稻高產夢,還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爲下世紀可能出現的世界性飢餓問題提供瞭解決的法寶。 特別是袁隆平出名後,國際上很多機構都想高薪聘請他,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他說:“我的根在中國。”他是多麼的愛他的祖國呀! 讀完了這篇文章後,使我明白了許多。家是小家、國是大家,爲了人民的安康,祖國的強盛,我們要從小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成長》讀後感3

本學期,我讀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肖川教授寫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書中的內容簡約但卻精闢,使我經歷了一次思想的洗禮;書中的觀點通俗而又深刻,讓我的境界得以一次昇華。作者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視界,睿智的語言,給我上了關於教育學習、專業成長、人生幸福的一堂課,發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淺。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學會反思,成就名師”的真正含義。書中第139頁提到“加強反思,益處多多”,主要表現在:

(1)對學習經驗進行反思能促進自我的學習;

(2)反思性思考提高了分析和理解班級事件的能力;

(3)通過幫助教師建立一個富有魅力的、有預見性和思想性的學習環境,反思增強了教師所在班級的生命力;

(4)反思性教師具有自我調控的特徵,這意味着他們能引導自己的個體成長;

(5)反思引導個體成長和職業成長,使教師對教學和教育文化進行重新的設計。只有學會了反思,我們才能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充實自己、成長自己、發展自己,最終成就自己。

讀到“反思的益處”時,不禁讓我想起葉瀾說過的這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爲名師。”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我認爲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

一、反思自己的心態。

人,應該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只有我們的心態是積極的,我們纔會感到生活達到了圓滿,我們纔會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們才能生活得快樂,才能工作得幸福,才能成長得順利。何謂積極的心態?就是接受現實,悅納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而一個人只有擁有樂觀的心態,纔有進取的人生態度,也才能跨出邁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學會寬容別人、幫助別人,學會快樂別人、幸福自己。平日裏,我們應時常反思自己的內心,享受美好的,去掉不適宜的;不快時,更要反思自己的心態,是不是太過計較了,或者是工作被動了,然後快速調整自己,保持一顆好心情,以不至於再將不好的行爲或情緒繼續下去。生命其實就是一種心境。當我們用積極的心態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維去看世界,我們會發現頭頂的天原來是那樣的藍,身邊的樹原來是那樣的綠,路邊的花原來是那樣的美,學生又是如此的可愛。

二、反思自己的課堂。

教學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反思能力的高低。只有善於反思自己的課堂,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及技能、教育機智和智慧。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從每天的教學行爲中發現自身的教學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過去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其中包含對“失”的反省,也包含對“得”的歸納。

1、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據”

教學反思若要有價值需要思之有“據”。這裏的“據”是優質教育的要求。教學反思的目的是改進教學、實現自我發展,實現優質教育。優質教育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優質教育來源於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教師豐富的實踐性知識。可以爲教學反思提供“據”的主要來源包括三個方面:

1.1新課程理念。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是現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的基本依據。新課標鼓勵教師對課程的開發和拓展,教師應結合當地、本校、學生的實際,積極地開發一些課程以外的資源用於教學。因此,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離開了這一點,教學活動就會成爲“無源之水”。

1.2學生髮展。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照顧全體,注重差異,關注後進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那麼課堂上教師就應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個的生命個體,並充分將其放大。教師的教學行爲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是否有所收穫並得到發展是我們始終要關注的問題,離開了這一點,教學活動就會成爲“無本之木”。

1.3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從細節上講,一堂課教學程序、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活動的組織、教師的點撥引導是否到位,學生參與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突出,課堂的氣氛是否活躍,課堂教學效果是否較好等,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課後可將它記錄下來,作爲有效反思的依據。

2、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教學反思,“思”之要有物。這裏的“物”,特指教學實踐的過程。經歷教學實踐後,教師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2.1思“特色”。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蘊含於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突出,主導作用的發揮;在教學方法上,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2.2思“偶得”。教學的偶得是指教學過程的意外的收穫。意外收穫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面對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付;面對學生的歪答,教師如何引導等。意外的收穫往往來自學生思維火花的捕捉:學生髮現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

2.3思“缺失”。上完一節課後,教師總會感慨課堂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交流時間不充分;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

三、反思自己的成長。

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還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由“教書匠”向反思型和研究型轉變是現代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對教育發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具有傳統經驗的教師再也無法勝任培養人格健全、富於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人才的教學工作,迫使教師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對教學進行反思和研究,教學反思實質上是在外部條件變化的刺激下,教師完善自身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教師要經常對自己的成長進行反思,才能保證自己不斷提高。比如,每天收穫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有哪些失敗之處,自己的計劃有沒有堅持去做等等,然後把長處總結成經驗,把失敗總結成教訓,找出問題原因爲以後借鑑,時刻提醒自己按照自己的追求和計劃穩步前進。

正如肖川教授所講:“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教師存有“反思之心”,就會發現自身的不足,就會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就會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教師不斷反思,給自己更多的積極心理暗示,“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幹的,我是快樂的,我是美好的”,那教師必然是幸福的。我們需記住:學生是成就名師的最好專家,而教師的反思促進了這一過程的實現。

《成長》讀後感4

最近讀了一篇叫《快樂成長》的文章。文章主要講了這樣一件事:有兩棵蘋果樹,第一棵斤斤計較,凡事都要按自己的利益去做。每次自己的利益少了就認爲世界對自己不公平。而第二棵無私奉獻,凡事只要給別人帶來快樂,那這就是對它最大的獎賞。就這樣過了幾年,第一棵蘋果樹越長越小,第二棵蘋果樹長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讀完這篇文章,我思考了很久,一直在反省自己。我的性格多麼像第一棵蘋果樹呀!喜歡和別人斤斤計較。就說昨天吧!我吃過晚飯後,到院子裏散步。照例,朋友已經在等我了,幾個去世博遊玩的朋友回來了,又帶了點小禮物回來與大家分享呢?這下大家都在思考,而我在思考拿什麼禮物回來不會吃虧,因爲她們送的一個是免費俄羅斯地圖,一個是一元錢的小掛件。如果我買兩元錢的東西給她們,我就虧了三元。三元買六支筆,六支筆可以用到半年哪!不行!於是我就說:“我是不會買禮物的。”她們生氣地說:“餘奕萱,真小氣!”大家的好心情被破壞,不歡而散。

而我班班長廖嘉琳又多麼像第二棵蘋果樹呀!她總是面帶微笑,無私奉獻,從不與人斤斤計較。四年級時,輪到我班值日了。我和廖嘉琳在教學樓四樓值日。當時,我看見她計分的本子很小巧(當時,我們值日用的加減分的本子,是自己買的)。便和她談起本子的事,談完後,廖嘉琳看出我很喜歡,便大方地送給我。我欣喜地接受了,看到我高興,她也很開心。

《快樂成長》這篇文章告訴我:一個人要學會關心別人,不能自私自利。只有學會關心別人,纔會使你在人羣中不被孤立,不被排斥,永遠得到別人的關愛;只有學會關心別人,纔會使你的生活到處充滿陽光,充滿歡笑;只有學會關心別人,纔會使你的人生更加有價值。其實得到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在快樂中成長。我要向文中的第二棵蘋果樹和廖嘉琳班長學習。

《成長》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文明美德伴我成長》。沏一杯清茶,讓茶香伴着書香溢滿書房。靜靜的坐在椅子上,捧着書,細細品味那四個字——文明美德。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大量的考古資料證實,距今幾百萬年前,我國境內就有古人類在生活。黃河、長江哺育了華夏民族,勤奮勇敢的華夏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而又獨特的文化。

來和我一起聽聽這本書裏兩個人的語言英國科學家霍金說過: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與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所以他的臉上始終保持着微笑。希爾頓飯店的創始人希爾頓曾說過:如果缺少服務員的美好微笑,就好比花園裏失去了春天的眼光和春風。假如我是旅客,我寧願住進雖然只有殘舊地毯,卻處處洋溢着微笑的旅館,也不願走進只有一流設備而不見微笑的地方……所以,希爾頓飯店有100多家,遍佈五大洲各大城市,成爲全球最大規模的飯店之一,在全球的旅館業中名聲顯赫。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媽媽辛苦了》。爸爸媽媽整天在外面奔波、賺錢,都是爲了我們,而我們自己又如何才能不讓他們操心?我認爲作爲一個學生,能做的就是把學習成績提上去,在生活中要學會自強自立,不要讓父母擔心。現在我們要用日益豐滿的羽翼爲爸爸媽媽撐起一片天。

我有這一本好書做我的良師益友,相信我以後的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

《成長》讀後感6

這本書是在放暑假前拿到的,是幾位退休的特級教師用她們的工資買的。也是我們的六一禮物。我看完了這本書,覺得這本書很耐人尋味……..

書有21篇,每一篇有四到五個欄目。分別是:幸福導航`幸福體驗`幸福源泉和幸福之旅,有時還有名言警句。我最喜歡的是第一篇,題目是:克服粗心大意。幸福導航講的是一位名叫東東的小學生一直在粗心:不是多寫一個0,就是忘了加小數點。同時,這個欄目還對這件事進行了品讀和總結。幸福體驗講的是19世紀傑出的`化學家李比希,在實驗中不小心造出了“氟化碘”,但李比希把它當做其他實驗失敗品一樣遺忘了。4年後,另一位化學家發現了“溴”。當李比希看過實驗報告後,覺得似曾相識,最後發現氟化碘就是“溴”。李比希十分懊惱。於是,他把“溴”放進了“錯誤之櫃”,以警示後人。

幸福源泉講的是如何克服粗心。我知道怎麼挽救:譬如在複查作業時要做到心腦合一、逐字逐句的順着看過去,不要跳躍性地看。這樣就能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許多精彩的故事,也想到了許多深刻的道理。我還打算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弟弟`妹妹`朋友,甚至還要給我的子子孫孫看呢!

《成長》讀後感7

假期中,我翻開了那本我愛不釋手的“寶書”叫《在愛裏成長》一拿到書我就津津有味,愛不釋手的讀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以小故事爲主體,每個都有精彩絕倫,使我感觸及深他們就想我的莫逆之交,照應了我的心靈。

《在愛裏成長》其中《女孩與丹頂鶴》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講的是主人公出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一個美麗女孩,名字叫徐秀娟。徐秀娟從小喜歡丹頂鶴,經常和父親,母親一起給它們餵食,並且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次,因爲丹頂鶴“賴毛子”被偷獵者抓走時徐秀娟救下的它,後來她爲了把兩隻白天鵝“黎明”和“牧仁”找到,而死去。就這樣年紀輕輕的徐秀娟在也會不來了。

每一個物種都是大自然的精靈,都有生存的權利,不分大小強弱,數量多寡,它們在生物學上的意義和價值都是同等的,人類沒有權利和理由以不平等之心去對待其他物種,傷害甚至殺害它們以滿足自己的私慾。很多人覺得動物就是低人一等,還影響人類的發展。愛護動物,善待動物,尊重它們的生命,讓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是我們應盡的職責。

有了愛,我們的世界會更加光彩奪目,栩栩生輝;有了愛,我們的心中會更溫暖,更和煦。

如果你是一縷陽光,你是否照亮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大樹,你是否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顆最小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仍然堅守着你的崗位?

因爲有愛,我們纔會照亮大地;因爲有愛,我們纔會讓身邊的人更溫暖。

《成長》讀後感8

第一眼看到《青銅葵花》,我就被這動聽的書名深深吸引,很快,我走進了這本書,走進了主人公之間相親相愛、共度苦難的生活。

這是一個充滿愛的故事。七歲的城市女孩葵花跟着爸爸到大麥地下鄉勞動,因爲爸爸不幸溺水而死,葵花被寄養在大麥地最窮的人家——青銅家。到青銅家,雖然是粗茶淡飯,但青銅一家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葵花。青銅甘願把自己上聾啞學校讀書的錢讓葵花先上了學。他捕捉螢火蟲做了十盞最美、最亮的螢火蟲南瓜花燈給葵花夜裏寫作業。他不畏嚴寒採集冰凌,手長凍瘡了,他不管,腮幫子吹麻了,他也不停,只爲幫葵花做一條璀璨奪目的冰項鍊!

這更是一個苦難的故事。暴風雨摧毀了他們的房屋,他們團結起來去建造更堅固的家,蝗蟲災害,沒有糧食,他們可以挖蘆根,摸菱角,戰勝飢餓。葵花與青銅一起歡笑,一起成長,共同經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多年以後,命運又將葵花召回了城市,他們只能被迫分離。從此以後,青銅便常常爬上草垛頂遙望着葵花乘的輪船消失的地方。最後,當青銅把對葵花無盡的思念化成了一句吶喊:“葵——花!”,我的心早已融化。

讀了這本書,看到青銅和葵花在艱難困苦中磨礪成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雖然在磨難中經歷痛苦,但如果沒有這種痛苦,又怎能有痛苦之後的快樂?人生像一座長長的橋,是由快樂與痛苦砌成的,只有經過痛苦地磨礪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成長》讀後感9

歲月無情,時間象流水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長大了,已經上小學一年級.爲了能夠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從孩子出生開始我便經常翻閱一些能夠教育孩子的書籍,從中吸取一些方法用於自己孩子的教育.

從孩子六七個月開始,我們就一起讀《寶寶叢書》。哪個時候是我讀他聽,時而他也會在書上指指點點.一歲左右,我們就一起念間單的兒歌如《鵝》《鋤禾》等,他也能準確地指出動物,植物.到二三歲的時候就能夠背下這間單的歌謠,甚至能夠讀一些簡單的帶彩圖的兒童故事.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孩子養成了每天睡覺前必須讀書的習慣,先是自己讀,然後我在給他讀,周而復始從不厭倦.而且我們讀書的內容也很廣泛:有益智類,道德類有兒童成語故事等,而孩子喜歡讀的還是那古老的《恐龍百科全書》。他認爲恐龍個個本領高,有會跑的,還有會飛的,他會一遍一便地讀,我也會經常一遍一遍地講給他聽.日積月累孩子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幸福的人生.我也一路緊隨同大多數家長一樣與孩子一起成長着.

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有時候作爲家長也常常會被孩子提出的問題給難住,弄的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每當這時我會告訴他去看書,書上有你要找的答案.慢慢地在孩子的提問和解決問題中讀書也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

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提高一個孩子的閱讀能力對於一個孩子的綜合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多讀書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拓展孩子的視野,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智力.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雖然不能造就人,卻能改變人.在培養孩子讀書性趣的過程中,我也會經常帶他一起去書店在哪裏看看書.因爲書店裏有無數個大小讀者或立或站都在聚精會神地翻看着自己喜歡的書,其中有許多是和他同齡的孩子.讓孩子置身於書的海洋中會給孩子一個強烈的薰染,常在書邊走,自會沾書香.有喜歡的書本回家時再買上一兩本.

書是人類的好朋友,因爲在書中有我們一生都求之不盡,享之不完的知識財富.孩子已經上學了,我們也感到了和孩子一起讀書的快樂.我們會有選擇地爲孩子購買書籍,能配合孩子拼音學習的兒童讀物,讓他自己閱讀.我們會和他一起講書中的故事,他會很開心地給我們講醜小鴨是怎樣變成白天鵝的;他會告訴我們不要說慌話,怕長出長鼻子;他會告訴我們小燕子冬天會飛去哪裏等很多。這樣的時候我們是快樂的,因爲他讀懂了故事,可以把他從讀書中學來的知識和我們一起分享。

無疑對孩子閱讀的重視,現在正是全社會的一種潮流。多讀書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求知的渴望。

隨着孩子的成長,他有許多伴隨他成長的書,我也多了些教育孩子的書籍,書成了我們的朋友和解答問題的幫手。我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我將繼續爲孩子的讀書而讀書,更好地引導他探索知識,瞭解世界的奧妙。

《成長》讀後感10

今天我把《名篇伴我成長》這本書全部給讀完了,這本書是《小學生時代》10年來的好文章都摘錄下來彙集而成,編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裏面有很多篇有關友情、親情、希望的文章,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希望篇裏的《你能做任何事》,是美國的託德.霍茲寫的。

裏面講一個兒科見習護士蘇珊,正處於從學生期過渡到正式護士階段。本來這位護士認爲在兒科當護士是件容易的事,輕而易舉就能通過測試,順利畢業。她被指派爲一個8歲男孩克瑞斯的護士,這是個因胳膊摔斷受感染而截肢的男孩。這個男孩克瑞斯因爲失去了左手,知道了自己的病情而整日情緒低落,悶悶不樂,蘇珊要求要他學會生活自理,必須學會照顧自己,可是克瑞斯根本不聽,也不配合。後來蘇珊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如果我讓他感覺到我和他同類,他應該會好些。於是,蘇珊把右手背在後面,用左手去做事,這引起了克瑞斯的興趣,使克瑞斯基本學會了自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只要你用心地去勸去幫助別人,並且像蘇珊那樣設身處地的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和煩惱,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一想,也許你認爲很難的事情也會很好辦了。

由此,我還想到,教育和說服一個人需要講究方法,要懂得換位思考,不能生硬的要求對方這樣那樣,而應該身體力行,甚至像蘇珊那樣設計一個讓對方感興趣的“遊戲“。而作爲克瑞斯來說,從被動到主動地克服困難,他的努力更讓人感慨。只要用心去做。我們確實可以做好任何事。

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也可以這樣,無論你碰到了什麼事情,你都要對自己說“你能做好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