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青春之歌》有感600字(精選8篇)

讀《青春之歌》有感600字(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文章導讀】《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 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8篇) ,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讀《青春之歌》有感600字(精選8篇)

  讀《青春之歌》有感1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值得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去謳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流動着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爲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爲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爲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也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也需要一部“青春之歌”。青春可以老去,但我們不要給自己留下青春的遺憾。

我們才步入社會,正在經歷從學生到上班族的轉變,我們的夢想纔剛剛啓程,不會再有《青春之歌》裏面那樣黑暗的社會,所以不要害怕,不要憂傷,要勇敢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讀《青春之歌》有感2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爲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靜道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九一八”—“一二·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能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纔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青春。

我希望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大街上,去面對刺骨的寒風,但我卻不再像她那樣,可以看見中國共產黨幾個字就像嬰兒見了母親一樣感到無比的親切和偉大,我們聽貫了什麼“黨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黨,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靜道對黨真摯的依賴,像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了他的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愛國之情,領略到了那個轟轟烈烈的時代風雲。

作者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地展示了林靜道充滿坎坷,充滿荊棘,但卻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藝術形象。真實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暢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讀《青春之歌》有感3

在我讀了《青春之歌》後,我被林道靜等人深深地震住了。多麼偉大的一羣青年呀,爲了祖國,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從明白國家現狀到立誓救國,他們正義無畏,不顧生死,毅然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

從林道靜、盧嘉川、江華、許寧、林紅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革命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的熱情、英勇。從白麗萍、戴愉、胡夢安一些人身上,我看到了可恥的賣國求榮,小人的陰險、奸詐。相比之下,共產黨人是何等的偉大,他們一心救國,而那羣小人,卻向日本投降,割讓了一片又一片土地,以求榮華。他們對外投降,對內鎮壓,欺軟怕硬,在北京大學生們遊行抗議時,竟用槍掃射他們,能不讓人氣憤嗎?

在那時,每一天都會有許多共產黨人被殺害,他們何罪之有?他們愛國,他們要讓太陽照耀着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這,也叫罪?聽,他們的聲音又在耳邊響起“打敗帝國主義!爲同志們報仇!”每每看到這兒,我就要落淚。爲國犧牲,多麼高尚的品格!而那些賣國賊,他們纔有罪,而且罪大惡極。戴愉發黃浮腫的臉,白麗萍胭脂濃厚、香噴噴的肌膚、胡夢安的賊眼、狼臉。哼!一羣壞傢伙。

我們這一代人生在紅旗下,長在陽光裏,但也需要培養愛國之情,愛國不一定非要爲祖國犧牲,我們小學生也要關心國家大事,要永遠堅持正義,艱苦樸素,勤奮努力。前輩們血洗雨花臺,血染紅領巾,爲我拼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一定把祖國建設的更好,讓中國做世界的強者!

  讀《青春之歌》有感4

很多年前,讀過這本書,因爲十一的徵文活動,讓我又一次想其它。回想當時對這本書的感覺只是覺得他跟很有場面感的戰徵時期的小說不一樣。再讀還是很喜歡文中的林道靜,每讀一本書都覺得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經歷人物的痛苦,歡樂,蛻變,成長。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鬥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歌劇等。

林道靜爲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爲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餘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爲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纔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纔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我們的當下也是如此的。

  讀《青春之歌》有感5

純白、高潔、清澈……這是我讀《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靜的第一感。陰暗、無恥、骯髒……是我對當時那個社會的評價。

林道靜生於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後來被地主害死。道靜年幼喪母,又飽受林家的與虐待。這樣的生活養成了她孤僻倔強的性格。接着,林家夫婦竟想利用林道靜來賺錢——送她去讀書,再找個人嫁個好價錢。但是她抵抗着,終於與親人斷絕了關係,離家出走。

因此,林道靜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因爲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這個社會的黑暗與衰落:大官、富人所謂的衣冠楚楚下的貪財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林道靜一心向着革命,與衆多革命戰士一起爲新的社會努力着。

林道靜在改變着,變得堅強、勇敢、獨立。她不怕人們的疏遠甚至於完全孤獨,不怕親戚朋友帶給她的痛苦與打擊,甚至不怕與丈夫餘永澤長久的美好關係斷裂,直到分離。對革命的熱情,導致她堅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就算是白白犧牲,也永不後悔、至死不渝!

她不是一個人,她有着和她一樣的一羣人。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品質。這種品質讓他們走上了與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不像所謂的懦夫,呆在家裏不聞不問。更不像那些欺軟怕硬的漢奸,背叛祖國!他們是勇敢者,是他們站出來與敵人戰鬥!!正因爲我們中國有許多這樣的人,才能戰勝日本和衆多侵略者。

我發現,最初林道靜在我眼中,是朵冰清玉潔的蓮花,現在,竟成了在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讀《青春之歌》有感6

小時候我看的革命教育片比較多,而且看愛,像一些經典劇目《地道戰》、《小兵張嘎》等,如今仍記憶猶新。如今進大學了,思維以及價值取向早已不同當年,加之平時看其他影片多了,原以爲不會再對此類革命教育片有什麼感覺,然而終究我還是錯了。欣賞這部有着與自己年齡相近的主角的影片之後,我不但覺得耳目一新,而且刻骨銘心。

感受一:主角林道靜,其思想由絕望到尋找希望,再到爲理想而頑強奮鬥的變化過程,不但讓我看到了早期中國共產黨的光輝,而且讓我看到了一名女性由平凡成長爲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輝。林道靜自我獨立的人格意識,敢於向反動勢力抗爭的精神,積極學習追求進步的強烈慾望,敢於爲理想和真理獻身的精神,使她本人如願進入革命的隊伍中。更高意義的是,她的精神與行爲,能感染身邊的人,能讓周圍的'人都看到光明與希望,使他們能由觀望走向鬥爭。

感受二:盧嘉川、鄭瑾胸懷革命理想,身陷囹圄,仍能保持革命者的高風亮節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至死不渝。在那個動盪需要變革的時代,他們的愛國行爲就集中表現爲積極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處在和平的社會主義新社會,我們同樣可以保持符合新時代的先進思想,幹符合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大事業。

在此影片中,三名正面角色均爲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有愛國的思想、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追求,以及敢做敢爲的大無畏精神,他們的人生是極有意義的,以致在幾十年後,仍能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有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面對已是前輩的他們,我們除了珍惜今天的所有,更重要的是爲祖國和人民創造出美好的明天。

  讀《青春之歌》有感7

道靜一個可憐的女孩,從一歲起親生母親被後母趕走,母親的生世極其的悲慘,一個美麗能幹的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最後還被人壓迫,有了孩子卻被人趕出了家,回到家裏唯一的親人也去世了,她無奈之下只好去跳河自盡,而對於道靜,這些都不被人提起,從小就被後母使喚,被弟弟陷害,長大後父親拋棄了她們,後母想把他嫁給一個有錢人,她爲了反抗想要來投訴表哥,結果到了北戴河表哥和表嫂也走了,她孤苦無依,校長說給她找工作,讓她先住下來,結果校長是爲了把她獻給自己的朋友,處於這樣的環境,她天天到大海邊,看到了美麗的海景,同時也看到了悲苦的勞動人民,以及享樂奢侈的外國人,她極度的絕望,而在這時他看到了一個青年,他的才學,他的爛漫主義影響了她,最後在透海的一瞬間,他救了他,並給了她無盡的愛意。

後來假期結束了,他到北大上學去了,雖然他跟自己的哥哥打過招呼,讓他照顧道靜,但是由於對於校長行爲的憤恨,最終她回到了北京,住到了同學王曉燕家,後來又搬到和男友住在一起,甜蜜和幸福籠罩着她,但是她還是想有個工作,雖然男友不同意,最後發現社會的黑暗和殘酷不是像她想象的那樣,而且她越來越發現昔日的愛人,已經不是從前的他了,他的膽小,自私,懦弱,讓他們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後在吵鬧和無限的分歧中和平分手。

在這期間她遇到了很多的爲了中國的勝利而奮鬥的知識青年,這使她原本枯燥的生活有了新的意義。也使她更清楚自己的思想和將來要走的路,這期間他對盧嘉川暗生情愫,也參加了幾次活動,但是後來盧嘉川被捕了,她也在一次次的革命挫折上變得成熟。雖然經歷了很多的心裏鬥爭和苦難,同時也鍛鍊了她。

  讀《青春之歌》有感8

在20世紀三十年代,女青年林道靜爲逃避腐朽的家庭,獨自逃去了北戴河。在那遇見了青年餘永澤,兩人相識、相伴、生活在一起。同時林道靜也結識了許多年輕的愛國青年,他們讓林道鏡懂得了許多國家大事,漸漸的,林道靜開始厭惡和餘永澤在一起平庸的生活,她開始積極參加和愛國青年們組織的波瀾壯闊的革命行動,遠離了自私的餘永澤,爲國家、爲民族的命運而奔走呼號。後來經過了各種考驗,在革命戰士們的幫助下,她終於成爲了一位堅定、成熟的革命者。

書中令我最爲震撼的是盧嘉川被捕後,在監獄中被打斷雙腿,全身血肉模糊,離死亡僅有一步之遙時,仍然一點一點的挪動着沉重的身體,想告訴同志有叛徒背判了團隊。對於他這樣一位將要被反動派處死的死囚來說,死去是最舒服的一條路。而對於盧嘉川來講,只要能把消息傳出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不管自己遭受多少痛苦,只要可以少犧牲幾個同志,他的臉上就可以浮現出一種安祥的、和諧的,從未有過的微笑了。盧嘉川把信號傳遞出去後就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

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多少這樣的寧死不屈、用熱血和生命捍衛國家的革命鬥士換來的啊!我忽然想起網上的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那是因爲有人在替你抵力前行。”

我們有的時候在報怨學習累、工作忙,可是這點勞累同革命戰士們所遭受的苦難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

其實這本書的作者楊沫與主人公林道靜的經歷十分相像。她爲了躲避家庭,遠走他鄉念。後來,父親破產,母親逼婚,她不願嫁給漢奸走狗,毅然隻身逃走嫁給了“餘永澤”,最終像道靜一樣離開了他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奮鬥的生活。楊沫說過:“革命前的林道靜是她自己,革命後的林道靜是衆多革命者的縮影。這本書裏有她自己,也寄託着她的希望。”

書中有着一個又一個人的人生,一個又一個人的青春。細細品讀,意猶未盡,希望大家能夠看看這本書,從而思考自己的青春應該如何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