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白馬篇》讀後感範文

《白馬篇》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導語:《白馬篇》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詩以曲折動人的情節描寫邊塞遊俠兒捐軀赴難、奮不顧身的英勇行爲,塑造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超、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遊俠少年形象,表達了詩人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小編收集整理了這篇文章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馬篇》讀後感範文

  《白馬篇》讀後感範文1:

這首詩描寫和歌頌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強又富有愛國精神的青年英雄,藉以抒發作者的報國之志。本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着時代的光輝,爲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氣息濃厚.

詩歌以曲折動人的情節,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生動感人的青年愛國英雄形象。開頭兩句以奇警飛動之筆,描繪出馳馬奔赴西北戰場的英雄身影,顯示出軍情緊急,扣動讀者心絃;接着以"借問"領起,以鋪陳的筆墨補敘英雄的來歷,說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英雄形象;"邊城"六句,遙接篇首,具體說明"西北馳"的原因和英勇赴敵的氣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軀爲國、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境界。

  《白馬篇》讀後感範文2:

從漢獻帝建安到魏文帝黃初年間?196-226?,是中國歌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由於曹氏父子的提倡,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一批身經亂離,目擊苦難而又肯正視現實的詩人,不但把社會真象攝入筆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這一時期,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戰亂和人民苦難的篇什外,就是抒發渴望爲國家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的篇章。這方面的代表作當屬曹操的《龜雖壽》和曹植的《白馬篇》。如果說《龜雖壽》是一位"幽燕老將"的"壯士之歌"的話,那麼《白馬篇》則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詩中塑造了一位武藝精絕、忠心報國的白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於亂世,自幼即隨父四方征戰,"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自東漢末年分裂割據以來,爲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而獻身一直是時代的最強音。時代的這種召喚,加上爲國家統一而南征北戰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的薰陶,培養了曹植"戮力上國,流惠下民"的理想,鑄成了他心中的既有愛國之德又有愛國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問說過,真實的詩篇應該是詩人的"心畫心聲"。可以說,《白馬篇》就是曹植的"心畫心聲",寄託了詩人爲國家建功立業的渴望和憧憬。

全詩共28句,我們不妨把它分爲四層來理解。

開篇兩句是第一層。"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白色的戰馬,飾着金黃的籠頭,直向西北飛馳而去。首句不寫人而人卻在其中。這裏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馬指代人,以馬的雄駿烘托人的英武。白馬,在古人眼裏,除具有能戰善戰,堪負重任的品格外,還象徵着堅定、忠誠、奉獻、犧牲。"生乎亂,長乎軍"的曹植,"志欲自效於明時,立功於聖世",以白馬來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貼切不過的`了。"連翩西北馳",顯示了軍情的緊急,創造出濃郁的戰爭氣氛。

"借問誰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層。如上所述,詩一開頭即寫軍情緊急,可是接下來卻以"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的問答宕開,緩筆插入對這位白馬英雄的描述,造成詩篇節奏上的一張一弛。幽並,指幽州和幷州,是燕、趙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詩中寫這位白馬英雄是"幽並遊俠兒",以見其根基不淺。古人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詩句。這位"少小去鄉邑"的白馬英雄卻能久經征戰而揚名邊塞。何以如此?接着詩人便以飽蘸熱忱的筆觸描述英雄的精絕武藝: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說他早早晚晚弓箭不離手;"木苦矢何參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絡繹不絕,紛紛疾馳。這兩句是寫他長期堅持不懈地苦練騎射技術的情景,說明他精深的武藝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下邊接着即寫他過硬的騎射技術:左右開弓,仰射俯射,或動或靜,箭無虛發。敏捷勝過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龍。詩人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鋪陳描寫的手法,生動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這位英雄的不凡的來歷和出衆的本領。這就不僅回答了這位白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揚聲沙漠垂",而且爲下邊寫他英雄事蹟作了堅實的鋪墊。"邊城多緊急"以下6句,是第三層。從結構上講,這裏是緊承開頭"連翩西北馳"的,這既是"西北馳"的原因,也是"西北馳"的繼續。從內容上講,這是把人物放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來塑造。"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邊塞城邑多次報警告急,敵軍騎兵頻繁犯邊。插着羽毛的緊急文告從北方傳來,白馬英雄立即催馬登上防禦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寫出了英雄急國家所急的俠肝義膽。在邊塞緊急的關頭,國家一聲令下,他毫不猶豫,立即奔赴前線。"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兩句,是正面描寫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現了他壓倒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從結構上講,這兩句是承前啓後的過渡句,既是前段描寫的自然歸結,又是誘發下文議論的引言。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是最後一層。意思是說,投身於刀鋒劍刃的戰場,豈能不置生死於度外?哪裏還顧得上父母妻兒之情?既然編入壯士的名冊,參加到軍隊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麼私念,就要隨時準備爲國捐軀,視死如歸?這既是詩篇中主人翁的獨白,又是詩人對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禮讚。就一般敘事詩來說,把詩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蹟表達清楚也就夠了,用不着再加議論。就本詩而言,這段議論是必不可少的。誦讀全詩,我們不難感受到,在層層的鋪陳描述中,詩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後已是洶涌澎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不得不一吐爲快。這是詩人心聲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們讀來不只沒有空泛之感,反覺句句真切,震撼心靈。

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說過:"街談巷說,必有可採;擊轅之歌,有應風雅。"這說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馬篇》就不離"街談巷說"、"擊轅之歌"的質樸,而又文彩斐然,從而形成了剛健質樸的藝術風格。清人方東樹評論曹植的這篇詩說:"此詩奇警",又說此篇"實出屈子《九歌·國殤》"。所論極是。此詩不僅節奏張弛有致,篇章波瀾起伏,令人奇警,語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參差"的"參差",原本是個普普通通的詞,本意是長短不齊。可是用在這裏就平中見奇,普字生輝了,用來形容射出去的箭紛紛疾馳,絡繹不絕,是再形象不過了,怕是難以找到比它更貼切的了。所謂"實出屈子《九歌·國殤》",是指篇末所頌揚的英雄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與屈原《國殤》篇末所歌頌的衛國英雄的"子魂魄兮爲鬼雄"的愛國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對愛國英雄的慷慨禮讚。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過:"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意思是說,詩歌以感情爲根本,以語言爲苗葉,以聲音爲花朵,以思想爲果實。曹植在其筆下的人物身上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滿腔激情,又能從前人優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營養和藝術營養,因此才創造出"白馬英雄"這個歷久不衰的藝術形象。

  《白馬篇》讀後感範文3:

曹植的這首樂府詩可分四節來理解其內容。第一節,從開頭至“幽並遊俠兒”,概寫主人公遊俠兒英俊豪邁的氣概;第二節,從“少小去鄉邑”到“勇剽若豹螭”,補敘遊俠兒的來歷和他超羣的武藝;第三節,從“邊城多警急”到“左顧凌鮮卑”,寫遊俠兒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蹟;第四節,從“棄身鋒刃端”至結束,寫遊俠兒棄身報國、視死如歸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詩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又充滿愛國情感的遊俠形象。

作品運用了鋪陳的筆法。這正是樂府詩突出的藝術特點。如詩中寫遊俠兒的武藝:“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左的”、“月支”、“馬蹄”,都是練習射箭的靶子,作者這樣鋪陳地寫,就從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現了他高強的射箭本領。再如寫他的戰功:“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軀蹈匈奴,左顧凌鮮卑。”“羽檄”就是命令,他聞風而動,立即投入浴血的戰鬥當中。他平定了邊亂,保住了四境的安全。這種鋪陳的寫法,前後句文意互應,渲染了氣氛,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這種鋪陳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對遊俠兒由衷讚羨之情。如在第四節,作者連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話,反覆詠歎,讚揚遊俠兒棄身報國、視死如歸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見其敬仰之深。其實,曹植這樣寫,也是借詩抒懷,借寫遊俠兒,來表達自己爲國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