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天朝的崩潰讀後感範文

天朝的崩潰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作爲歷史的研究者,作者在《天朝的崩潰》中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國傳統史學,哲學中的“奸臣模式”理論上的侷限性,並且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認識歷史的方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天朝的崩潰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天朝的崩潰讀後感範文

  天朝的崩潰讀後感範文1

最近,在學校的要求之下,我閱讀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讀完這本書,發現這是一本寫的很好的書,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枯燥,和那些歷史專業書完全不同。通過這本書,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歷史,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慨,不吐不快。 對我們來說,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想去忽略這段歷史,畢竟它並不光彩,這是充滿屈辱、血淚、傷逝、仇恨的二百年,一個人,如果有選擇,總不願意面對不堪的情形。而我,總在懷疑,爲什麼一二百年裏,皇帝個個都是昏君、大臣個個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經濟一貧如洗,雖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時,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詐的官吏,卻總能如魚得水? 此時的清政府,此時的中華民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許許多多的人認爲鴉*戰爭中的失利是由於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戰爭的勝利。這種想法是否正確?

琦善、奕山、牛鑑是著名的賣國賊,如果把鴉*戰爭搬上京戲的戲臺,他們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臉。而林則徐、關天培、葛雲飛,則是一個個正氣凜然的名字,虎門硝煙、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敵愾、共同對敵的架勢。從現在的歷史書裏,我們知道鴉*戰爭會失敗,敗在昏聵的皇帝、腐朽的社會制度、無恥的賣國賊。

但是這本書卻有不同的觀點:關天培、林則徐的紅臉,奕山、琦善的白臉,其實是經過後人的描畫,是爲了意識形態的統一認識而特別實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種。關天培自己未必以爲自己是爲國捐軀,更多的可能是堅守了職位的本份;林則徐不一定是瞭解了世界局勢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禦敵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堅持爲官操守維護天朝體統;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戰派,惜命、愛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說他們都爲一己之私慾賣國求榮恐怕有失公允;連道光這個老皇帝,他當不好這個皇帝、眼界不高、謀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國是他自己的,總談不上自己出賣自己。 作者通過此觀點進而引出主題:鴉*戰爭的失敗,究竟應歸結於中國的落後和保守,還是應歸結於琦善等人的原因?本書的核心問題,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能否取得鴉*戰爭的勝利?這是一場勝或負的結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戰爭,還是一場必定要失敗的戰爭?如果戰爭必敗,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作者不斷地在當時的歷史場景之下,提出假設,因爲已經發生之事並不是最有可能發生之事,歷史學家會注意到歷史可能出現但未能出現的轉機。

《天朝的崩潰》從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諸方面證明當時的清軍無論如何抵擋不了英國侵略軍的進攻。文中關於中英雙方使用武器、艦船、軍隊的編制以及作戰方法,都有很細緻的描述。例如對英國軍艦的載炮門數,更是不厭其繁一一例舉;對英軍採用的戰術,即戰艦攻擊正面陸軍抄襲背後的近代軍事學術,也是做了具體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雖在人數上佔優勢,但當時的.清軍駐防分散,難以集中,調動也很困難,戰鬥力相當差勁。而英軍在鴉*戰爭後期人數已經達到兩萬,可以算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軍隊,而且在大部分戰場,清軍迎戰的兵力僅比對手略多或持平。其次從武器上說,清軍的火器源於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間幾乎沒有技術上的改進,發射的速度、準確性都比對手差,而且受資金等條件限制,難以更新,有的火槍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類似,式樣和當年明軍阻擊後金進攻時的紅衣大炮差不多,鑄造技術也落後,使用時經常被炸裂傷及自身,射程、準確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還使用大刀弓箭,無法和近代化的英軍相比。最後制海權的喪失,我覺得是清軍戰敗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來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英國的海軍力量一直稱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戰爭中,誰取得了制海權,就等於成功了一大半,這就是在50年後的甲午戰爭中日本首先要殲滅北洋艦隊的根本原因。從這幾點來看,清軍實力實在無法和英國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侵略者大的毫無還擊之力時仍然做着天朝美夢。這也是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清朝方面從來沒有把英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戰敗之後也從未吸取教訓。

在作者看來,中國應該向日本一樣,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而應當儘快簽訂和約,再走自強之路。對此我不贊同,我認爲當時,中國的改革勢在必行,而簽訂合約後的安逸並不適合中國,抵抗、犧牲是一個必然付出的代價,直接投降的作法從中國人民的感情上是說不過去的,雖然這樣一定充滿了鮮血,但也只有鮮血,才能激勵國人的覺醒;只有鮮血,才能推動中國的發展。歷史是不可改變的,中國發展到這個樣子,應該說被列強的炮火打開國門是一個必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似乎也是無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戰敗後的中國沒有能夠及時走上自強的道路。

正如書中所說: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於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以史爲鑑”,正確的看待歷史。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穫。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們要吸取教訓,不斷地鞭策自己,不在重複那些錯誤,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天朝的崩潰讀後感範文2

天朝的崩潰,光看其題目,就大致揣測出這是一本講述清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書,也就是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專制主義時代是如何終結的,《天朝的崩潰》——讀後感。其中的"天朝","崩潰"用得恰到好處而別有深意。"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潰"卻正表現出清政府無法避免的滅亡,暗含對於清政府腐敗的諷刺。

書首先對鴉*戰爭中清政府與英方的實力進行了分析比較,包括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諸方面,從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清政府無論從哪方面都弱於實力強大的英軍。

我曾經思考過:就是因爲欽差大臣耆英與英軍簽署了《南京條約》,才使中國現在人對於耆英的印象變成懦弱。可是如果耆英不投降,帶來的只會是更慘重的損失,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於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過不去,可是對老百姓而言,卻是生命與財產的巨大損失。

但現在看來,作者的想法更符合當時的國情,他認爲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理性地分析比較,避免這場血的戰役。我們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樣走上自強之路。雖然如今想來,這不失爲正確的策略,但歷史已經成爲過去,無法倒退與逆轉,而清政府自認爲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證。當時的清政府認爲自己在世界之峯,又怎肯做個縮頭烏龜主動屈服呢?但試想如果當時沒有打這場戰役,中國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樣的道路,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

當然作者的觀點雖然只是假設,但仍是相當成熟的。從文中的這一段話便可以看出:"這裏面有兩個需要分清的問題:一是對侵略者應不應該抵抗?而是若這種抵抗註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前者是道德層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疑義,後者是政治層面的,結論不能從前者引申而來,讀後感《《天朝的崩潰》——讀後感》。思想家與政治家的區別正在於此。"

其次,它圍繞一些晚清時期我們所認爲的漢奸及英雄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最大的亮點就是它闡述了真相,將教科書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還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對於林則徐的瞭解僅限於虎門硝煙這一事件,認爲像林則徐這樣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極端,給英軍提供了鴉*戰爭的導火索。自大腐敗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實力,難道林則徐也不知道嗎?明明知道自己敵不過強大的英軍,還要用這樣的行徑去惹怒對方,不光清政府不會讚頌你,老百姓之後的生命與財產的損失難道你可以補償嗎?

書中卻進一步寫出了林則徐的真實人物性格,他只不過又是一個被清政府官場矇蔽的普通官員,發配出去後仍然敗在"官場"二字上,復出無力,阻擋不了英軍的入侵,這"天朝"連最後的精良指揮都敵不過英軍,大局又如何穩得住?

第二次鴉*戰爭的爆發,八國聯軍將不堪一擊的清政府逼向了絕路。辛亥革命的一發動,"天朝"就此崩潰瓦解。

真相與記錄總有一點偏差。其實到了最後,慈禧太后也不似當年囂張跋扈,倒是想改變這千年世襲的帝制。可惜孫中山等人沒有給清朝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是在改革幾天後直接將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國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條道路:仍然保留皇帝這樣的稱號,但皇帝不掌握實權,只是類似於國家的象徵。

世事難料,中國曾經有那麼多條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許今天的中國就完全不同。之所以這麼多年的帝制時代終結在清朝,細想也可以發現:是因爲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爲井底之蛙的愚昧,還是因爲外國的侵略?其實都不是,是歷史的潮流在前進,而鴉*戰爭,《南京條約》…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間崩潰的鋪墊。

我們不會再回到帝制時代,還有那些愚昧的時代。

  天朝的崩潰讀後感範文3

《天朝的崩潰》,作者是茅海建。主要講述了與鴉*戰爭相關的史實。作者詳盡考訂了與戰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爲規範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爲,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鴉*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重大,有關著述已出版不少。這本書的研究可謂推陳出新,作者一系列獨到創見可能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相信這種爭議將有助於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 讀完了《天朝的崩潰》,我感觸很深,又重新瞭解了清王朝在那個時期的腐敗與黑暗。歷史學家茅海建對“鴉*戰爭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導致後期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導火索。 在《天朝的崩潰》中並沒有明確的指出“天朝”是怎樣崩潰的,但書中對多個問題的解釋與論述,我終結出了“天朝”崩潰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國晚清時期,軍事武器還是鳥槍等落後的武器,還處於冷熱兵器混用時代;而侵略中國的英軍的武器炮彈、長槍等,已經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從兵器上來說,中國就已經輸了。

第二個原因是士兵與軍官的問題。晚清時期,軍隊人數很多,在人數上佔據很大優勢,但清軍駐防懶散,難以集中,調度非常困難,並且,大部分的軍隊都是用來維護治安,保護皇城的,沒有較強的作戰能力。晚清士兵與軍官腐敗,沒有良好的軍事素質。同時,軍隊也沒有好的管理制度,這導致了軍隊懶散等問題的出現。

第三個原因是“天朝”在對待鴉*腐蝕民族的問題上認識不清楚,

開始一直認爲禁菸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敗無能,沒有把這個問題與英國商人聯繫起來。並且,在初期,沒有禁菸的打算,直到皇室內部出現煙火,清政府才同意禁菸,這就反映出清政府沒有一點危機意思,依據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還未清醒。

晚清時期的中國還是封建王朝,專制,黑暗,而此時的英國已經是資本主義,無論是在軍事,經濟上,都遠遠的超過中國,正在走向巔峯,這就決定了,在鴉*戰爭中中國必敗。

天朝的崩潰是必然的,無論有沒有鴉*,有沒有英軍侵略,這種傳統的落後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變,中國永遠都是捱打的,不可能強大。從這一角度來說,天朝崩潰幫助了中國走向近代化。 現在,我們應該以史爲鑑,面向未來,正確的對待每一段歷史,從那些錯誤的,荒謬的事件中獲得信息,以便更好的發展。 從書籍可以看出作者治學嚴謹——每一章後面都有長長的引用書單。通俗易懂——連我這樣不喜歡思考的人都能讀得不忍放下。觀點新穎——以當代的思想去解讀歷史。書中還有許多的句子值得我們去深思,在此先列兩句:1、以紀傳體爲正宗的中國傳統史學,過多地注重了人物的褒貶,歷史著作中登場的歷史人物,身上都帶有明顯的標籤。2、道德的批判最是無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層面,事情的細節便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至於細節之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教訓更是成了毫無用處的廢物。最後抄錄書中的一段:

“道光帝老了。戰爭結束那年他已60歲。他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樣,希望天下平靜,耳邊安靜,不再像從前那樣細究靜靜水面下的湍湍暗流了。”

“在一切都上軌道的社會中,無所作爲是中國傳統政治學的最高境界;而戰後中國面臨西方威逼的險惡環境中,無所作爲是一種最壞的政治。時代變了,道光帝渾然不覺,結果腳隨之跟入新時代,而頭腦卻依舊留在舊時代。”專制社會,皇帝的意識決定一切。以前都是在課本上讀的近現代史,故事總是圍繞着除了忠臣的不幸和姦臣的當道,缺乏言路和擁有聖裁的皇帝老在那裏猶豫和遊移,多麼令觀者揪心難忍,國家土地和利益不幸地被國外的強盜入侵和侵佔,小時候還幻想過如果有時間穿梭機,派哪怕一個排的解放軍不就把敵人擋出了大門之外了嗎?但大門緊閉的天朝遲早一天還不是一樣會再次被更強的敵人打開,脫離了世界和時代的“天朝上國”爲何總那麼難以從夢中驚醒,鴉*戰爭只是天朝上國不幸命運的開始。好書才能如此詳盡地還原歷史真相和全貌,將那些神話和政治謊言都擊破,讓我們更能體驗到當時落後的中國面對強敵入侵,更合乎情理地理解當時人們的行爲和舉措,歷史的環境限制了他們,體制上的崩潰並不能因爲某個奸臣或替罪羊來承擔,秦檜與岳飛總是讓後人糾纏不清,卻忽視了真正的問題。 要我對這書做個評價,我想說,有創見,顛覆傳統史學對鴉*戰爭的觀念。對林則徐的角色重新審視,對當時該“戰”該“和”,作者聯繫日本維新黑船事件提出了大膽的觀點。從政治而不從道德角度出發,“清朝迎戰必敗,應當儘早與英國締結一項對其相對有利的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