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名人傳讀後感高中600字

名人傳讀後感高中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名人傳》是羅曼·羅蘭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或譯作米開朗基羅)(1906)、《托爾斯泰傳》(1911)三部傳記。名人傳讀後感高中600字,歡迎閱讀。

名人傳讀後感高中600字

  名人傳讀後感高中600字一

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着,最終成爲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180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癒,並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後期能寫出那麼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讀了貝多芬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一個同樣有着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樣是很不幸的,兒時的一場大病,讓她變成了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裏,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命運的不公沒有讓她失去希望,她渴望瞭解一切,於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終成爲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

貝多芬和海倫凱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難,但他們卻有着同樣的精神——永不向命運屈服!這不僅讓我敬佩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作爲21世紀的一名中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面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讓我們“藉着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

  名人傳讀後感高中600字二

用苦痛換來歡樂

世界上曾經有一位音樂家,由於不出衆的外表,他不常與人親近,但由於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屬於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回想起他的音樂,悠揚而深情,充滿着憂鬱氣息的色彩:有輕快舒展的,像《田園》;有深情濃郁的,像《命運》;有悠揚振奮的,像《英雄》……每當聽起這些蘊藏深長的交響曲,不由地感嘆貝多芬那超乎常人的思維與獨特的理解,就因爲這些才締造出那麼多發人深省的曠世音樂。

這位音樂大師卻是在那鮮爲人知的過去中磨練出來的。他的童年可謂悲慘,他的命運可謂坎坷。在創作名曲時,他幾乎都是呆在黑暗的小閣樓。內心的孤獨,生命的苦楚,這些都成爲他的創作來源,不是嗎?在生命中掙扎,在痛楚中創作,譜寫着非同於凡人的命運,謳歌着苦痛換來的歡樂。貝多芬大師的一生,只是爲了藝術犧牲罷了。讓人銘記於心的是久傳於世的`樂章。

愈使我痛苦就愈讓我喜歡

米開朗琪羅,這位大師的一生都在忍受着政治、教皇、家庭的脅迫,性格上的優柔寡斷更使得他無力反抗。自閉,使得他無法主宰自己,而且否定了自己,摧殘自己。他的天才與一個在背叛他的心靈結合在一起。性格上的脆弱造成他一生的悲劇情節。然而他用一種極爲謙卑的愛來愛着自己的親人。但,終生陪伴他的只有永遠的孤獨。回望過去,他創作許多應該給他帶來希望與自豪的作品,但他無法聊以**。他做了他可能做的一切,但他覺得自己虛度了一生。可憐白髮生!

懷着怎樣一種沉重的心情讀完他的一生,我知道他一定要用一種輕蔑的眼神注視着我想要對他表示關懷與同情。悲憫的一生。他以怎樣一種勇氣叩問這個醜陋的世界。也許值得同情的是像我們這些卑微的以他人的傷痛搜刮快樂的根本不懂得生命的人。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在我小學的讀書生涯,列夫·托爾斯泰這位老先生可謂我的指明燈:史詩般的恢弘氣魄與明亮詩意的《戰爭與和平》,波瀾與不安騷動的《安娜·卡列尼娜》,還有悲天憫人的《復活》。

這位老先生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世人播撒愛的種子,然而諷刺的是他爲了尋求真理客死異鄉,且無親朋好友在他的身邊。爲什麼他會在耄耋之年獨自踏上火車之路,爾後不治而逝?哎,還不是他的思想與家人之間的不同,使得其溝壑越來越深,終於……

漫天花雨,是你們高貴靈魂的祭。

  名人傳讀後感高中600字三

貝多芬是偉大的自由之聲。他自己也感到。他時常提起,他的責任是把他的藝術來奉獻於“可憐的人類”,“將來的人類”,爲他們造福利,給他們勇氣,喚醒他們的迷夢,斥責他們的怯懦。他寫信給他的侄子說:“我們的時代,需要有力的心靈來把這些可憐的人羣加以鞭策。”

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頌讚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般受苦而奮鬥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着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就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着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着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善的庸俗,鬥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鬥的歡樂,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淨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後,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捲過,悲壯的雷吼,充滿着聲響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復一陣的狂風。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着一縷希望。但自一八一零年後,心靈的均衡喪失了。日光變得異樣。最清楚的思想,也看來似乎水汽一般在昇華: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們的又淒涼又古怪的騷動,罩住了心;往往樂思在薄霧之中浮沉了一兩次以後,完全消失了,淹沒了,直到曲終纔在一陣狂飆中重新出現。

黃昏將臨,雷雨也隨之醞釀。隨後是沉重的雲,飽蓄着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着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被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我們。

什麼勝利可以和這場勝利相比?哪天的陽光,曾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爲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