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關於孩子是一個人及其行爲的理由問題》有感1000字大綱

讀《關於孩子是一個人及其行爲的理由問題》有感10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孩子是什麼?這時每一種理論支持下的兒童關都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不論是東方文化圈還是西方文化圈,孩子起先都被看作是一個家族世系延續傳承的自然基礎和結果,這是關於兒童存在的直觀而樸素的觀念。與之相應,有關兒童的觀念是被放在生育與繼嗣制度,親屬路線中來認識的,人們很少獨立的思考兒童的價值,只當他們是成人世界的附庸,是必須經過雕琢,塑造的未成年者。之後,經過湖畔詩人華茲華斯的點撥與包括盧梭,蒙特梭利在內的一批偉大的教育家的闡釋與宣揚,人們逐漸意識到兒童不僅是一個有其自己獨特性的生命,而且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成人之父”,他們柔弱的軀體的內部有着巨大的生命潛能,正是他們在創造着人本身。不管是貶仰還是褒揚,所有關於兒童是什麼的論斷是人們試圖去詮釋兒童本質的一種結果。但是,在我們看來,這些關於兒童本質的界定,恰恰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兒童的本質失之交臂——因爲兒童的本質在於,他們是人,是和成人一樣有自己行爲理由的人。“孩子是一個人,單獨看待這個判斷想必不會有人有異議,因爲它陳述的是一個常識,通俗的甚至讓一些人覺得是廢話之嫌。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幼兒園,家長與教師總是稱他們爲“我家的孩子”,“他家的孩子”,“這個孩子”,“那個孩子”,這就是說,孩子與通常意義上的人是不同的,他們是那種正在快速成長與發育的人。而不是已經達到生物學意義上的成熟的,獲得自立,自理能力的,可以獨步於社會生活的人。因爲這種不同,他們需要參與到與教師互動的具體過程中去,接受社會提供給他們的全方位的教育與指導。然而,我們必須清楚一點,也正是因爲這種不同,決定了成人的行爲之間存在着許多差別。

讀《關於孩子是一個人及其行爲的理由問題》有感1000字

讀書心得體會

成人世界的禮儀規範,行爲標準對成人來說是必要的,甚至充當着他們立身之本,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也許是另一回事情。每一個與幼兒接觸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你主動去和一個初次見面的幼兒搭腔,即便你的笑容非常真誠,友善,你的聲音也極其溫柔,也很有可能只得到孩子將臉轉過一旁,或者一言不發的看着你的反饋。而在成人的人際互動中,如果你從對方那裏得到的是如此的反應,你禁不住要想“這個孩子有點怪。”但是對於幼兒來說,他所提供的反饋卻是再自然不過了。沒有與你經過一定的相處,她們不會僅僅因爲禮節的需要而走近你,而進入到與你對話交流的情境之中。這邊是孩子世界中的處事原則,是孩子的`理由。

在現今的師幼互動中,教師是遵循成人世界的規範的專業教育者。他們與孩子進行互動的核心目的是把既定的教育計劃,教育方案貫徹下去,他們最關注的事情是怎樣把孩子教育好,並不是要真正的深入到孩子的世界,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眼中的世界。因而,教師往往很難理解孩子爲什麼會有那麼多與教育目標相違背的表現。出於這樣的與幼兒進行互動的目的,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經常性的藉助教育制度所賦予他們的權利,藉助在互動中所建構起來的不容置疑的權威,按照成人世界的標準控制着孩子的活動,規範着孩子的行爲。然而,孩子是一個人,他們有着自己的行爲理由,多去關注一下孩子在師幼互動中的體驗,多關注一下他們那些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表現。這樣,我們的理想的素質教育的目標也就更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