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後感範文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後感範文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後感1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爲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爲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爲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成績不好,又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說實話,這些學生很讓老師頭疼,有時候像“你還上嗎?趕快回家吧﹗”之類的氣話也會用在這些學生身上,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爲,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

總之,《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啓發。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後感2

什麼是教育?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可是,處於一線的老師,到底缺什麼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原以爲所謂的教育類專著大都是一些熬成了"家"的人編排的許多深奧且空洞的理論,一向嗤之以鼻。讀教育家李希貴的《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方後悔自己其實曾錯過了無數的收穫與感動。

在《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的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李先生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先生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

一、善於讀書,使人明智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爲這些話的映證。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從約翰·基西克的《理解藝術》,到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從教育理論專著到別類書籍,李老師從不同種類的藝術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將其用於教學、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李老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他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二、善於悟道,創新出彩

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最可貴的則是其中閃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長期以來,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指出:"不好‘讀書’,而好‘甚解’正是當前教學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鐘"讓閱讀成了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切實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權和閱讀選擇權,他還提倡"說你想說的,寫你想寫的,讓寫作成爲情感的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成爲生活的一種真實的需要。"因爲他相信,"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

在教育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學生觀的漸變過程,那是一個在無數次錯誤和失敗中摸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與大師對話,從閱讀中汲取養分的過程。正是一顆好學又善於深思的心靈,讓他一步步將"以人爲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學生觀中。他眼中的學生是天真可愛的,有靈性、有夢想的一羣;他們會常常犯錯,常常摔跟頭,但在錯誤中成長、在摔倒後爬起來是他們必須學習的功課;他們的心靈美麗而稚嫩,需要我們去呵護、去理解;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容不得我們貿然闖入……他們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認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種子。那就是用情感改變一個孩子的心。

三、善於改革,無所畏懼

他注重經營學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爲四十歲做準備"的極具個性化的校訓,以振奮師生的鬥志,內化爲每一個人的生命動力。他始終站在學生和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經常思考教育應給學生留下什麼?提倡民主從課堂開始,着力造就一個"選擇的校園",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哪裏閃光就打造哪裏,讓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對於一位校長而言,成就教師與成就學生一樣重要,因爲"教師以什麼樣的心態理解生活,就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教學",在當代的中國,讓師生們在考試的重壓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發展纔是需要永恆探索的課題。

在管理中,他以營造"自由呼吸的教育"爲使命,進行了一系列領潮流之先的探索。首先,他明確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無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機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爲突破口,帶動初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條,同時探索出一系列諸如"製造一杆公平秤","將競爭的機制引入學校","讓聘任制軟着陸"等管理原則,率他非常強調體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於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強調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將教育領導者真正地從繁瑣的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將智慧和時間投入到其真正的職責——"經銷希望"、"組織才華和開發才華"

邊讀書,邊讓我佩服起李先生來,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爲了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着想,我想能成爲李校長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還有一點在李校長身上也深深的體現出來了,那就是"方法總比困難多",李先生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沒有爲學校、爲孩子真正解決過。

總之,《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後感3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當代教育家李希貴在新課程背景下奉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書中把自己多年來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提供給讀者。讀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教育的真誠,真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態度所感動。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這是老師對"管理"一詞的詮釋。作爲一名小學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面隊的是一羣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班級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大班級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管理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書中,李校長就明確地告訴讀者們,學生語文的學習,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他是通過"語文實驗室計劃"和"自修樓裏自主學習"來實現上述目標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顯著提高,最主要的是爲學生一生的發展鋪下了堅實的地基,讓學生永遠站在高處統領全局而立於不敗之地。

李校長講的是高中,小學同樣適應。讓孩子廣泛地閱讀,在他們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裏,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對世事的評判和積澱。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

讀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靈的震撼非常強烈。作爲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我們誰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而且這種事情總讓我們左右爲難:如果揪出"小偷"無疑可以在班級中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但是這樣做又擔心會傷害孩子以及家長的自尊心,況且很多孩子只是覺得好玩並沒有意識到"偷"的嚴重性;任其不管又沒辦法對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級中形成不良的風氣。

孩子是單純,稚嫩,有着獨特人格的羣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爲老師,我們應該瞭解,尊重學生,對學生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學生。老師的話語應是催人奮進,激發向上的,如同和風細雨,春日陽光般地撒在學生的心田裏。

作爲教師的我們,在學習,享用李希貴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不斷豐富,拓展李希貴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爲一個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