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範文大綱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蘇霍姆林斯基——作爲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使我大開眼界,收穫匪淺。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範文

例如:他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爲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爲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但有幾個又能做到。

蘇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於利用一切小事鼓勵孩子們善良的念頭,幫助孩子們體驗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耐心地培養着孩子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終堅持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中,德育居於首位。他的教育是爲“人”服務的,是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隨時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與情感培養、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的。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仍然是當代教師學習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感覺自己彷彿和偉大的教育大師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更用心、鑽研。用心回顧從教十三年來的得失,用心和學生在課內外交流,用心觀察和引導學生,用心設計課堂上的各個環節,用心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鑽研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鑽研數學學科的專業知識,鑽研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鑽研當下的各類熱點知識……我想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學習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師,培養幸福的學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全書中,無不自然的流淌着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一種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師的幸福感和作爲一名學生的幸福感。作爲一名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爲一名學生,能成爲他的學生也是幸福的。可見做爲一名教師,或者說能否做好一名教師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師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這將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健康。只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產生愉悅的感覺,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師,也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

讀書中受到的啓迪和震撼讓我總是會心潮澎湃,讓我崇拜。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一羣教師,也有這樣的一羣學生,他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讓我欽佩。崇拜與欽佩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在躍躍欲試。反思自己的工作,覺得自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負責的教師,但是相比之下,覺得自己距離幸福的教師,還有差距。

從讀書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師,培養幸福的學生”,就要把教師的幸福當做教育幸福來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師生之間在知識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職業所難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認識這一精神性質最終包裝自己的詩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帶給自己很多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體驗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種“累並快樂着”的幸福感。而因爲自己工作目標的追求卓越,必然讓學生的各個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學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這樣四種合作關係,即: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教師個體與教師集體之間、教師個體與學生集體、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之間的合作關係。一個優秀的學生,我們可以說是某某老師的學生,也可以說是某某學校、某某班級的學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個集體中的成員都可以享用同一個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師,培養公正的學生

做公正的教師一直是社會、家庭、學生關注最多的一個師德問題。教師的公正決定着教育的公正。教師公正既表現爲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也表現在公正對待同事、領導及學生家長等方面,更表現在正確對待學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師,培養公正的學生”當成是塑造教師光輝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和學生的道德成長,而最終實現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師要對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對教師自尊、榮譽以及合理的經濟利益等等合法權益的要求和維護。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不僅是“我與我”關係,也涉及到教師與社會的關係。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對教師的職業期望較高,一方面社會在輿論上普遍贊同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們包括教師本身往往又認爲教師應當羞於言利,只做蠟燭,只問耕耘。要求教師做苦行僧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本身,都是一種不公正。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個體要公正。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感覺樸實而真切,字裏行間充滿着對學生的愛,因爲這種愛真摯而深沉且負有社會使命感,成爲推動作者不斷自覺反思教學各個環節的不竭動力,成爲作者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爲的源泉,這種愛和社會使命感時刻感染着我,同

時我深信也感染着每一位拜讀這本書籍的我的同行們。

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持民主與尊重的態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以及關係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作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尤其不以家長的社會地位爲標準。承諾作到:A.平等地對待學生;B.愛無差等,一視同仁;C. 實事求是,賞罰分明;D. 長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向全體,點面結合。

最後,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評價要公正。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於思考和善於說話。”他帶着孩子們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維課,做“環球旅行”,建議我們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他認爲,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候評價都不可變爲貶低個性的手段。“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爲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裏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爲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爲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振聾發聵的,對照素質教育,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可我們在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還是說得多,認識的多,但實際上孩子們還是掙扎在學海題海中難以自拔,或是在老師設計的學習程序中機械地完成着記憶的訓練。

  三、做美麗的教師,培養美麗的學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足以說明了美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麗的,而這種美麗不僅表現在一個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爲一名教師應該是美麗的代言人和傳播着。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雙重美麗的教師,纔有可能培養出同樣美麗的學生。

教師的人格修養只有高於一般人的時候,才具有教育的資格,只有高於一般人,才能爲別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較高人格品位的教師纔可能獲得教育對象的尊重,爲學生所景仰,從而獲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猶在。

古語有“師者,人之模範也”。而“模範不端,則不模不範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指點,即衣冠瞻視,亦須道貌岸然。” 既要爲人模範,爲人作樣子,教師自己總要有一個外在形象供人觀摩與效法。教師自身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得體,有一定的品位,舉手投足中始終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潛移默化。教師的人格美就是教師的精神之美。教師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學生纔有可能成爲人格高尚的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着重闡述了讀書對於一個人人格修養的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爲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於是我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我和周圍的人,但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就是——大多數老師整天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幾乎可以說從沒有看見誰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難怪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大聲呼籲:要構建一個書香社會。冷靜下來一想,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老本"夠用嗎?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我們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什麼?我們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我們要用閱讀來啓迪自己和學生的智慧,用閱讀提升自己和學生的修養。作爲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爲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於有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恆,那你就會成爲專家。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在教學上,那我們也會成爲專家。”時間就象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以後,我們要把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用到讀書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啓開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結束語:

總之,教育,應當深入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善於用敏銳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細節,與學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靈的塵垢,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樣的教育,纔是公正的教育,纔是美麗動人的教育,纔是令人幸福無比的教育。

一個優秀的教師,教育應該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處處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領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愛教育,爲之享受快樂。

我讀到了迷人的教育風景,體驗了動人的教育情感,徹悟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藝術;教育需要經驗更需要技巧,還需要爲人師者付出愛心與真心進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