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艾青詩歌讀後感大綱

艾青詩歌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詩人艾青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和文學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陽》等。詩人艾青曾經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於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詩人艾青詩歌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艾青詩歌讀後感

  篇一:艾青詩歌讀後感

這些天無事可做,當書櫃看到一層灰鑄愛清詩,輕輕刷掉灰塵,翻了幾頁。愛清中國藍色憂鬱深深吸引了我。

詩人艾青的詩是古詩的內涵和這首詩的外套的完美結合。它通常能夠是我的開放,小幽默地描繪它。在他的詩中,現在有一個安靜流動的藍色憂鬱。我愛愛清的詩,因爲詩這種藍色的憂鬱。是第一個擔心和擔心的世界,經過音樂和音樂的世界的懺悔精神,鍛煉出了詩人對我的大感受;所以痛苦不是因爲自己的私人,所以悲傷不是因爲自己的利益。如果我是一隻鳥,我應該用一根嘶嘶的喉嚨唱歌,這根喉嚨被風暴打了;爲什麼我的眼睛常常含有淚水,因爲我深愛這片土地。詩人的感情從自己的悲傷出來,會去哪裏?中國的文化土產生了對祖國,人民和光的這樣一個答案。人們的土地被棲息,作爲詩人的心的形象自發地出現。曲元的香草美,杜甫的國家在山川和河流,城市春天深植被。感覺當花飛濺,恨其他鳥驚。。不是因爲時事的艱辛和選擇精神 逃避,不是因爲食物和水果,擔心整天吃沒有魚。也許無處不在,永遠不會是一生,但我仍然會站在那裏,微笑,看着大海(愛清礁)。詩人走出了未來的內心經驗,與古國的未來,未來和憂慮。你不能想象詩人的肩負荷的力量,他想要把更多的責任給世界作爲他的職責。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思想基礎的來源。

我愛愛清的詩,因其詩歌充滿語言緊張。愛清的詩經常是上半年或直接的,或者激情澎湃,但往往是詩的最後使用表達方式達到詩的高潮,然後在高潮的窗簾調用。這經常產生一種已經做出的話,沒有感覺,所以留下的聲音,三天無休止。好的!

我愛愛清的詩,從愛清的廣義;我愛愛清的詩,因其天然天成,有最大的方式,是深入的文化積累,徹底消化產品;我愛愛清的詩,因爲我和詩人一樣,愛這片土地和太陽。

  篇二:詩人艾青詩歌讀後感

詩人艾青

春天了

龍華的桃花開了

在那些夜間開了

在那些血斑點點的夜間

那些夜是沒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颳着風的

那些夜聽着寡婦的咽泣

而這古老的土地呀

隨時都像一隻飢渴的野獸

舐吮着年輕人的血液

頑強的人之子的血液

於是經過了悠長的冬日

經過了冰雪的季節

經過了無限睏乏的期待

這些血跡,斑斑的血跡

在神話般的夜裏

在東方深黑的夜裏

爆開了無數的蓓蕾

點綴得江南處處是春了

人問:春從何處來?

我說:來自郊外的墓窟

這首詩妙處多多。詩文開篇點題——“春天了”“龍華的桃花開了”,作者要寫春,主要是寫“龍華的挑花”。接下來就自然的導出挑花開放的具體時間,是在“血點斑斑夜間”,是在“沒有星光”“颳着風的”“聽着寡婦的咽泣”的夜間。詮釋了黑夜,文筆突然迴轉,作者把龍華“這片古老的土地”喻爲“飢餓的野獸”,這個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龍華對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龍華潛藏的強悍之盛,這隻野獸它要舔舐血液——“年輕人的”“頑強的人之子的血液”。詩文至此,做好了鋪墊,就順理成章的進入了真正的主旨,龍華“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爲舐吮了年輕人的熱血,才得以”經過了悠長的冬日”“經過了冰雪的季節”“經過了無限睏乏的期待”,才得以”在東方的深黑的夜裏”“爆開了無數的蓓蕾“。這裏提到的斑斑血跡,既明指頑強的人之子的血液,又暗喻芬芳滿目的桃花,這些桃花和蓓蕾帶來的理想結果——“江南處處是春了”,但是“春從何處來?”——“來自郊外的墓窟”,末兩句其實凝結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極具精神震撼力。

一個時代當然有一個時代的詩歌。作爲現實主義大師,擁有“太陽與火把的歌手”的美譽的詩人艾青,他的詩歌藝術就在於立足於現實而高於社會,起於現實而終於理智,他的作品大多都篆刻着深深的時代烙印,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陽》,《火把》等等,這首《春》也不例外。在詩中,龍華烈士的鮮血被喻爲報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龍華的春天,其實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實就是龍華

的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春天,這樣的春的代價是慘重的,這樣的春天也是悲壯而刻骨銘心的;接着,他又用“無數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鮮血培育出來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處處是春來明指革命事業的光明前程,指出革命事業在“經過悠長的”“無限睏乏的”“冰雪的季節”之後,必將產生一種令人振奮的柳暗花明的偉大盛況。作者字字惜春,其實是字字惜人,作者寫春,其實是在寫對烈士犧牲的感受,它所引發出來的感情是真摯而又強烈的,所以他說春“來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裏烈士的血和一個個不屈的靈魂滋潤了東方的萬物,哺育了神話般的春。這裏的春是一種象徵,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靈魂以及作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種象徵,春其實就是烈士血。對於處在光明的春天中的我們讀到此詩時理應明白“春”所蘊涵的深意,從而想到我們應該對烈士們或爲烈士們做些什麼。

此外,這首詩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比如它的譴詞造句,在詩中,每一個名詞經過作者的“匠心”經營都具備了特定的含義,和當下的一些現代詩歌不同,這首詩中找不到多餘累贅的形容詞;在造句方面,全文多處運用了結構相似的造型,但一點也不閒羅嗦,像“經過了悠長的冬日/經過了冰雪的季節/經過了無限睏乏的期待”,三個“經過”擺在一起,讀起來有很好的層次感??對於這些,就不多說了。

當然,一首好詩,有作者的創作智慧,也有讀者的閱讀智慧,詩人艾青老前輩早已把《春》創作完整,至於能讀出什麼味,讀出什麼感受和智慧,就全在於我們這些大大小小的讀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