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矛盾論讀後感(通用10篇)

矛盾論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矛盾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矛盾論讀後感(通用10篇)

  矛盾論讀後感 篇1

天氣已經轉涼,雖然沒看到滿地落葉,但是秋天好像已經來了。廣州漫長的夏天剛剛過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戶外歡送。風吹起來確實很舒服,乾燥而且溫度合適。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點冷了的感覺。再後來,捂着衣服也覺得冷了。

沈先生筆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那麼的淳樸。在這種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現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坐船可以不給錢卻有人一定好給,而且還扔下就走;擺渡的有人給錢卻不收,人家硬給了還不好意思買點茶啊煙啊回饋坐船者。而關於愛情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唱兩首好聽的歌就可以讓姑娘跟你遠走高飛;水手和妻子的約定,居然也比現代的很多愛情可信。就是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讓生活在狂熱都市中的我們,感覺到了一絲接一絲的涼爽。

天保的死當然不應該算是老人的錯,只是湊巧老人暗示他應該怎麼去求婚,而得不到結果的情況下出船淹死。當然我們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尋死。但是中國人對愛情的含蓄,在極端壓抑的情況下,總是變現出極端的行爲。翠翠的父母更是一個例子,兩人相愛了卻不敢私奔,最後居然選擇殉情,一開始我真的有點想不明白爲什麼,後來想想,正是一種極端應對極端的表現。可見不管是轟轟烈烈,還是清新單純的愛情故事,都不是咱過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溫暖的港灣。如果沒有遼闊的大海,明亮晶瑩的水珠也很快會乾涸;如果沒有堅固的巢穴,羽毛再豐滿的鳥兒也會馬上死去。翠翠也有一個家,一個不同尋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學語時便已經雙雙離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鄉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帶着一條忠誠的大黃狗相依爲命。三年的端午佳節、中秋良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慢慢成長着的翠翠,看到了一個告別童年、邁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個從無憂無慮到初涉煩惱的翠翠。在她的身邊,生活着一羣人們。天保、儺送、老船伕、楊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這是一個邊遠小鎮。似乎與世隔絕,翠翠與老祖父在茶峒,似乎還有了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就是茶峒,有着幾千家庭成員的茶峒。茶峒人是質樸敦厚的中國人的代表。在那個民風樸實的地方,生活着這樣一羣人。幾十年來,老船伕默默地爲東去西來,南來北往的人們用一根幾十年的光陰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纜,擺渡到溪東,擺渡到溪西,在小溪兩岸之間穿梭,在過渡人之間忙碌。這一條潺潺的小溪啊,見證了老船伕幾十年來的辛勞。

讓我們想象一下,在一處偏遠的地方,有着這樣一羣人們。他們每天都各行各業,忙碌中帶着勞動得到的喜悅;他們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處;他們互相之間沒有祕密,一壺小酒,一碟花生米,談笑風生,分享生活的喜悅,共訴人生的煩惱;他們直率、坦誠,會大聲地訴說心中的不滿,大但地表達內心的愛慕;他們盡力地去幫助別人,別人也盡力地幫助他們,並不是爲了幫助後的報酬或者是一聲謝謝,只是在人與人互相幫助之中獲得的快樂。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這樣的生活,應該就是陶淵明所說的世外桃源吧!邊城,這茶峒小鎮,不正是世外桃源嗎?甚至可以說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吧。光陰飛逝,與小說中相比,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橋高速縱橫交錯。街道繁華,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燈紅酒綠。現在當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伕拉着竹纜爲南來北往的人們擺渡了,也不用爲翻了船,死了牛而傷心了。平心而論,人們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僅僅是這些嗎?這繁榮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間天堂嗎?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質樸的民風,那美好的氛圍。在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中,已經沒有了那邊遠小鎮中那木質結構房屋的古樸典雅了。

城市裏的人們似乎變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變,變得市儈。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擠兌,人與人之間充斥着祕密。由於繁榮,所以有了利益衝突;由於繁榮,所以有了諂媚溜鬚。這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帶來了飛黃騰達,斬去了質樸和睦。我們在一艘艘疾馳的快艇上看到了錦衣玉食的人們,在一條條渡船上看到了勤勞坦誠的人們,我們更應該上哪一條船呢?其實讀到最後,我們不禁會嘆息,這樣的邊城,這樣的純潔小鎮,還是會有無人可救的悲劇發生。

正是這種坦誠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悲劇的發生。在城裏,當兩個人爲共同的目標而奮鬥時,他們可以毫不顧忌地採取各種手段,各種策略取勝,結果自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但在邊城,因爲處處替他人着想,所以處處有顧慮,爲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時,往往一讓再讓,一忍再忍,最終都爲失去理想而失望哀慟,則會產生兩個深深地恨着自己陷入無邊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邊城,促成了天保、儺送二兄弟的悲劇,促成了翠翠的悲劇,也促成了翠翠媽媽的悲劇。凡事都有兩面性。邊城,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名詞了。也許,生活中處處存在邊城。也許,邊城只是一個浮雲一般的夢吧。

  矛盾論讀後感 篇2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於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鬥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鬥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鬥爭的表現更爲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着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着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於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則的一些簡單的結論。"

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這篇論文告訴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如何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在發展事態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認識,這篇論文無論是昨天還是今天,都可作爲我們處理事物的方向座標。

  矛盾論讀後感 篇3

讀完《實踐論》讓我透徹地明白“知”與“行”的邏輯辯證關係,這使我對《矛盾論》產生極大的興趣,越是這樣越覺得當初對這些沒什麼興趣是多麼的遺憾。

《矛盾論》主要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結了中國革命鬥爭的實踐經驗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層理解以及在中國的實際應用。通過閱讀《矛盾論》,我準確地認識到了什麼是唯物主義,什麼是唯心主義,這兩種不一樣的宇宙觀。唯物主義認爲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複,認爲發展是對立的統一。唯心主義是形而上學的一種思想,以靜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觀點來看世界。我們的思想曾被這樣的思想束縛數千年,那是因爲我們當時不瞭解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只能運用主觀想象的方法來解釋那些我們無法掌握的未知現象。而現今,我們已經對世界有了一定、全面的認識,就應透過客觀的、全面的、動態的思想來觀察世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認爲對其理解相對來說較爲容易,即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中,且存在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由矛盾運動所推動發展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的問題並未展現出來並不是說就沒有矛盾,而是因爲矛盾並未被激化,未展現出來其相應的效果,比如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兩個人在關係處理方面,如果兩個人因爲某件事而關係出現問題,他們沒有出現爭執就不能說兩人沒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如果不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據;但是,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那就更不能理解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去解決。

當矛盾出現時,兩個產生矛盾的事物皆是因爲特定的關係產生矛盾,而不會與另一件不想幹的事物產生矛盾。矛盾的出現具有其特殊性,也是因爲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注意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在我們的生活中,分析問題也應注意全面的、辯證的去分析問題。比如,我們第一次把某個項目就做成功了,我們就不能驕傲,要客觀、全面的分析成功的本質因素、決定性因素。而不能一概而論,片面地誤認爲自己能力很強。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複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然而不管怎樣,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起着領導作用,是完全沒有疑義的。這就是說,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分析出產生的問題的矛盾,並找出起着領導作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症施策,方可解決根本性問題。而不是遇到問題,鬍子眉毛一把抓,病急亂投醫,最終所有的付出也只是無濟於事。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一切過程中矛盾的各個方面,本來是互相排斥、互相鬥爭、互相對立的。各矛盾之間,又互相成爲矛盾。這樣地組成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們的思想,並推使他們發生運動。而矛盾着的各個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沒有和他作對的矛盾一方,他自己這一方向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也就是說,矛盾雙方可在同一個體系中統一存在在,而在一定條件下,又能夠相互轉化,向着對立的方面去了。同樣,投影到我們的生活中,兩個人有矛盾的前提是兩個人務必有共同的競爭目標或需求而產生對立,然後矛盾的升級程度導致了後續的鬥爭過程。

通過學習《矛盾論》,我學習到了一種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首先,我們坦然接受問題和矛盾,矛盾是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中,且存在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不因人的意志改變而改變。

其二,我們要正確、辯證地看待矛盾,矛盾運動的升級,有助於推動事物向前發展;

其三,我們要全面分析矛盾,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然後科學的對症施策,妥善處理矛盾各方面,使之構成必須循環得到發展。

  矛盾論讀後感 篇4

記得第一次讀毛澤東的《矛盾論》是在高中時。如今時光走過,再次拜讀《矛盾論》,心胸不禁爲之一寬,爲之精闢而嘆。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特別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着矛盾衝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面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特別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情感與理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這些方面,更應注意,更應要求我們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必須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與理智這一對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開來而只按情感辦事,不能情感地思考問題,曲解事實而犯主觀主義的錯誤,應自覺地用理智戰勝情感,但這並不意味着完全拋棄情感;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應正確認識到特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不能片面強調精神作用而忽視物質利益,同時又要認識到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義。物質利益對我們青年人來說,總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們要學會用矛盾的觀點對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質享受而被物慾所累。

社會在前進,人類在發展,而發展的動力正是矛盾。“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的矛盾性。”正確把握這一點,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發展,這對個人、集體以至於一個民族的前途都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於矛盾中謀求前進,於矛盾中謀求發展。但願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面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矛盾論讀後感 篇5

作爲理科生的我原以爲我只需專注於自己的專業課程就行了,無需深入學習馬列主義,爲了達成作業的目的,我選了一篇短小的只有31頁的《矛盾論》,不得不說這本書讓我認清我上面的觀點多麼的狹隘呢,如書中所說,我只瞭解矛盾的個性,而忽略了矛盾的共性,好比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觀念。以前覺得馬列、毛澤東思想對我而言他們好空洞,並且覺得他們好枯燥,對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對我們專業應該是沒有什麼現實的指導意義。然而我錯了。我發現《矛盾論》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啓示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宇宙間的萬物萬事的運動自身都蘊含着矛盾,以及各自有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矛盾,使一個事物區別於另一個事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聯繫我們的自身則是我們的生活、學習、人際等等,無一不是有其自身特有的矛盾和規律。我們渴望無憂無慮地生活但是有很多牽絆和壓力,我們想爲父母減輕負擔但是我們卻懶惰和無能,我們想汲取更多的知識可是我們的學習方法和效率低下,我們嚮往田園生活可又捨不得城市的繁華,我們希望能夠天天吃上各種美食可是我們囊中羞澀,我們想在工作中大展身手建功立業可我們缺乏能力和知識。這些都是身邊的苦惱和矛盾。書中所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性,教會我們如何看待身邊的煩惱和矛盾。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只要精通一個本領,就會達到一通百通的境界,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也許能抓住了矛盾的本質所在,但是萬事萬物都有其特殊性,我們不能指望掌握一種能力就能讓一位高級的電子工程師去當醫生,讓一位醫術精湛的醫生去做電子工程師,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我們這個社會紛繁複雜,繽紛絢麗的緣故。因此,我們不要固步自封,拘囿於自己的空間,要開放的對待身邊的事物,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念,使我們自己能夠成爲一個複合型人才,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能發現矛盾所在並不是問題的關鍵,看得見和沒有發現的問題依舊存在,所以我們先要分析問題所在的原因,並且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書中所述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教會我們如何的分析問題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眼下最爲關鍵的任務是如何讓自己學會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遇到的各種矛盾中首要的或是說主要的,而其他的次要矛盾的解決是爲了服務於我們更好的學習。事物的發展源於自身內部的矛盾運動。我們要善於抓住問題的關鍵,這樣我們就能在解決問題時事半功倍,而不至於讓自己受制於複雜的問題而無從下手。然而,我們在專注於解決主要問題時,也要時刻關注着各種矛盾的變化,有事後次要矛盾會轉換爲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主要矛盾,所以我們要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的同時關注次要矛盾的影響和作用,並採取措施。

當我們要用勤勞戰勝懶惰,用有知取代無知,用勇敢折服怯弱時,我們就完成了對立面的相互轉換,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曲折複雜的過程,有時候懶惰又會戰勝勤勞,無知也會取代有知,勇敢屈從怯弱。這些矛盾的雙方無時無刻不在較量着,這就是矛盾的鬥爭性。我們不要氣餒於短期的失敗和苦惱,因爲這是事物發展所具有的特徵,只要我們堅持與不好對立面進行較量和鬥爭,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矛盾的形式和性質是多種多樣的,不能以一對之,要以恰當的方式來對待不同的矛盾問題。解決矛盾時切忌急躁和激進,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將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矛盾論》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有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它的思想是與時俱進的,我推薦大家認認真真地看看。

  矛盾論讀後感 篇6

《矛盾論》是對矛盾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提出了認識和把握矛盾的正確方法,提出並解決了抗日民族運動的理論問題,指導我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同時,《矛盾論》也爲認識之後的社會發展供給了有力的哲學武器。

《矛盾論》的第四部分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文中指出,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文章在這一部分,準確地分析了1840年到本文創作時的1937年,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到國內革命戰爭階段,再到當時抗日戰爭的社會矛盾發展變化情景,抓住了各階段的主要矛盾。

歷史翻開新的一頁,新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跨入了新的世紀。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應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如何正確分析把握當前的矛盾問題,是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的關鍵前提。

在黨和國家做出新的戰略抉擇前,胡錦濤同志於今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這是一次重要的戰前動員。在講話中,胡錦濤同志強調,我們必須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形勢下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可是,我注意到,通篇講話中沒有異常指出矛盾之所在。胡錦濤同志雖然沒有在講話中說到這些,可是我們能夠經過他提出的治國方略相對應的看出黨中央對當前社會矛盾的分析和把握。

胡錦濤同志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提高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團體,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在不斷的發展創新,此刻它的目標已經發展到建設富強民主禮貌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據這一論斷,中國的社會矛盾應當是富強民主禮貌和諧的對應方面,說明在這些方面,我們的社會還存在諸多矛盾,需要樹立這樣的目標以解決相應的矛盾,並且解決這些矛盾應當是深刻而艱鉅的任務。

所以就能夠認爲,黨中央把這四方面矛盾看作是當前社會的重要矛盾,並且這四方面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方面。根據《矛盾論》,主要矛盾僅有一個。那麼,哪一個是主要矛盾呢?或者這是否說明應當有一個更本質的矛盾隱藏在它們之後,把它們聯繫在一齊呢?

建國以後,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當時對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確定是這樣的已經表現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的確定能否在今日仍然不變呢?

新中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經歷了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歷並還處在鄧小平時代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規模已排行世界第四,經濟體制已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政治民主不斷髮展完善,文化思想不斷豐富開放,社會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複雜進程中。異常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提高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

在新的形勢下,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爲本。這說明我們對於社會關係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於社會個體的需求進一步關注,而社會個體的需求也進一步豐富。這種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吃飯穿衣上,隨着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個體對於自身利益的要求不斷增多,物質生活條件、思想文化自由、政治民主參與、法律地位平等,還有很多方面都成爲了個體需求的要素。

於是,就有很多人提出,社會矛盾不能再以原先的眼光來看待,也要解放思想,發展新認識新觀點。比如,有學者提出,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既不是官方普遍認爲的社會生產落後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也不是近來某些學者提出的公共品供給落後與公共品需求之間的矛盾,而是權力的代表性落後於人民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他認爲,目前中國社會經濟指數總體已經到達小康水平,而社會政治指數卻仍基本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不少地方和單位公僕們(官員)權力代表性落後於主人們(民衆)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構成中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位學者的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認識。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我們打破了很多舊的束縛,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可是還存在很多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不配套、不完善、不相適應的事物。比如上頭這位學者提出的,就是政治體制改革領域的問題。根據經濟學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政治體制改革是與經濟體制改革一齊,爲經濟發展服務的。而經濟發展是要爲全體人民服務的。不搞清這些存在的相互聯繫,突出權利意識矛盾爲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一葉障目、管中窺豹的。

《管晏列傳》中指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精神、文化、政治、民主都以衣食冷暖爲基礎,這也是人的根本權利生存權,是一切其他權利的基礎和前提。那麼我們先來看,生存權解決了沒有。由於中國幅員遼闊,社會發展極端不平衡,地理上的東低西高,在經濟上卻呈現出東高西低,儘管社會總體進入了小康社會,可是我們的小康還是初級的,還要以全面的小康社會爲目標。截至2006年末,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還有2148萬人,城市、農村還存在很多的低收入人口。幾年來,國家加快建設全民社保體系。爲什麼社保體系的建立這麼迫切?就是因爲廣大的社會羣體缺乏保障,生存權受到了較嚴重的威脅。

在社會總體邁入了小康社會後,我們的發展質量卻還存在很多問題。就拿人民羣衆普遍關心的食品質量問題來說,遠有假酒致命案,近有安徽阜陽奶粉事件;教育費用已成爲人民羣衆生活的負擔,儘管國家在教育上已經投入很大,可是離解決問題還相距甚遠;還有醫療質量、價格問題,房價高企問題等等。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複雜的轉型期,工業化、城鎮化、全球化帶來的劇烈變動更加重了這些矛盾。如果我們無視這些社會問題,把權力意識的矛盾作爲主要矛盾,我們的社會主義大廈就會在缺乏基礎和支撐的情景下倒塌。前蘇聯和東歐的劇變已經成爲我們的前車之鑑。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能夠得出結論,儘管權利意識也是人民羣衆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可是在化解類似以上基本矛盾前,權利矛盾還不能上升爲主要矛盾。並且,社會主要矛盾的傳統觀點並沒有出現社會環境上的本質差別。我們一向堅持的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研究了物質禮貌和精神禮貌的社會需求,與鄧小平同志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一致的,是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點的,所以也仍然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而這個矛盾就是隱藏在富強民主禮貌和諧對應方面背後的主要矛盾。

實際上,黨中央對這個問題是有回答的。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鉅而繁重。

我們的改革是全面的,不是攻擊一點,不計其餘的,是和穩定與發展並存的。我們不僅僅要把握主要矛盾,還要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才能理解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國策,才能在複雜的形勢面前堅持清醒,爲努力完成我們的歷史使命而奮鬥。

  矛盾論讀後感 篇7

讀完毛澤東的《矛盾論》,很有回到高中時期整天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感覺,熟悉的理論,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觀點。但或許是在大學中浸淫了2年,對社會,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猛然覺得那些關於矛盾的理論,能夠很自然的解釋一些問題,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關於矛盾,《矛盾論》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換言之,沒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發展了,那麼這個世界也將不存在。因爲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當一個物體停止運動和發展了,那麼它也就沒有絕對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時候經常會看到,我們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沒做好,甚至都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於是我們在網絡上、在現實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醜陋與罪惡。這能夠看成是政府與人民羣衆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站在了互相對立的面上,雖然本來不應當是這個情景的。但換個角度想,僅有經過這樣的矛盾,政府纔會將執政於民的理念貫徹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羣衆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政治素質,更好的維護自我的權益。所以,《矛盾論》中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即使本來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兩方,其實也是存在矛盾的,因爲他們都在發展,而有發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動。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論的精髓所在,即便你總想找個例子出來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終還是會無功而返。而這件事本身何嘗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終想找,卻始終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來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在我看來,毛澤東對於矛盾特殊性的解釋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動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那麼與之對應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與所有事物中。若沒有特殊性,那麼這個世界將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樣會有發展的源動力

這就好比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一個國家都有不一樣的國情,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發展情景都不一樣,這才構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膚、千姿百態的大世界。如果這個世界被一個國家統一了,那麼結果會怎樣樣整個人類也許就喪失了競爭意識,整個社會也許就會停滯不前。講述這個例子,其實能夠更好的理解爲,矛盾的特殊性與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這一點毛澤東在文章中沒有細說,但我在那裏指出來,是覺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對於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證明,也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至此,關於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它們的關係便陳述完了,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和理論,縮在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實也難講述清楚。

那麼,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們解決問題的依據也要從這個理論中引申出來,這便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在文章中說“不一樣質的矛盾,僅有用不一樣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或許很多人根本沒有學過矛盾論,也不明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的理論,但所有人都明白一把鑰匙只能配一把鎖。這說明在人大腦的深處,對於矛盾問題的解決是有一個天生的潛意識的,那就是所有問題都要經過分析,僅有正確的鎖才能打開正確的鑰匙。然而在歷史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論》的創作者毛澤東本人,也犯下過很大的錯誤,比如文化的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終釀成杯具的例子。那裏再插一句,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人其實也是矛盾的,拿毛澤東來說,他很好的詮釋了矛盾論,很好的詮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而自我卻也因爲沒有按照理論去做而犯下過錯誤,所以矛盾真的是無處不在。

話題在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來,我們在現實中能夠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語,如“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這個道理。法院判決每一個案子,都要根據案情的不一樣來定罪。比如同樣是殺人,最近最熱的兩名殺人犯——藥某與夏俊峯,一個是撞傷人之後拿刀繼續捅死傷者的學生,一個是因爲城管執法暴力,爲了維持生計而被逼殺人的小攤販。在網絡上,我們看到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的。對於藥某,人民羣衆發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殺人償命”、“十惡不赦”的聲音,而對於夏俊峯,更多的人則是同情這樣一個小販子,同時還怒斥城管暴力的執法是罪有應得。人民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於同樣的殺人犯,他們有不一樣對待方式,可是法院最終的判決結果卻是一樣的——死刑。這其中首先牽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們因爲不一樣的原因殺了人;再之後,人民羣衆與法院都對具體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羣衆對於兩人有着截然不一樣的看法,法院對於這樣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別採取了慎密的調查與仔細的取證;最終,我們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們的二審終審判決都是死刑,因爲他們的行爲無論出自何種原因,都觸犯到了人類道德的底線,他們奪走了別人的生命。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講道:“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我們在之前講述的兩件事情中,能夠看到不止一對矛盾的存在——殺人犯與被害者間的矛盾、人民羣衆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法院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被害者家屬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當然,我們說殺人犯與被害者之間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爲這對矛盾直接導致了案情的發生以及後面所有的矛盾,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籌兼顧。所以,我們能夠理解法院在判決的時候,是以基本事實爲準繩、以主要矛盾爲重點來進行的,在兩人殺人的既定事實成立的基礎上,做出了死刑的判決。但同時我們也相信,法院的判決絕對不僅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人民羣衆對於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聯繫都是法院在判決時候所要研究在內的因素,這也就是對待次要矛盾時的一種統籌兼顧的方法。

拿我自我來講,在整個大學四年裏,會有一個終極的目標,而我這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就會爲這個目標而奮鬥,那麼這個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解決這一個主要矛盾並最終到達目的。當然,在整個大學四年中,你不會只爲了那一個目標而做事,期間我們會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我來講便是像參加廣告比賽、參加實習這樣的機會。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與終極目標無關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去衡量這件事對完成終極目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如果參加一個比賽會耗費我很多精力與時間,那麼在計算這件事的性價比的時候,我會研究放棄它並繼續走回正常的軌道。這便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關係,僅有牢牢抓住重點,才能完成預期的目標。

《矛盾論》中的理論是具有極強現實指導意義的。正如毛澤東自我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於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我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

其實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還提到了很多其他關於矛盾方面的理論,但我認爲已經將自我深有感悟或者體會的幾點陳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論》是一篇關於矛盾的總論,作爲一個涉世並不深的大學生,想要參透其中的道理、原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實踐論》中的觀點來說,有些理論紙上談兵不行,必須要在實踐中去認識它,這樣才能真正領悟、體會到這個理論的真諦,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矛盾論讀後感 篇8

鬥爭哲學產生於延安時代,我們不明白是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影響了艾思奇和陳伯達,還是艾思奇和陳伯達的哲學思想左右了毛澤東,總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代來到延安後,與延安的哲學家一齊創立了了鬥爭哲學,《矛盾論》就是鬥爭哲學產生的標誌。從《矛盾論》中我們明顯地能夠看到,毛澤東並非是要建立一種自我的哲學,而是在於闡述馬列主義的哲學。將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這一斗爭哲學的理論原則說成是唯物辯證法,是強加給馬克思和列寧的。從《矛盾論》引述的列寧的話就能夠看出鬥爭哲學的基本原則首先是來自於對列寧的誤解。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決不是列寧的意見。此刻我們就來看一看人們是怎樣誤解列寧的。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曾引用了列寧的一句話,以證明鬥爭性的絕對性和無條件性。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裏說:

“對立面的統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條件的、一時的、暫存的相對的。互相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①①轉引自《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第173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寧的這句話就成了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這一斗爭哲學基本原則的理論根據。令人不解的是,毛澤東《矛盾論》裏引述列寧上述話的同時見,還引用了列寧的另外一句話,這句話卻有着與上述的說法有着極爲相反的意見:

“爲什麼人的頭腦不應當把這些對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看作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重點號是引者加的)”列寧《哲學筆記》第116――117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列寧在那裏明顯地表達出“對立面”是“有條件”的意思,與上頭的引述將對立面的鬥爭說成是無條件的,似乎是自相矛盾。但讀者如果稍微仔細認真一點,就不難看出列寧的上述兩段話表達的是兩種不一樣的意見:第一句話列寧說的是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列寧的第而句話說的是對立面是有條件的。如果我們將對立面的鬥爭和對立面看成是同一個意思,我們就會看到列寧兩種矛盾的說法;如果我們看到對立面的鬥爭和對立面表達的是兩個問題,我們也就不會懷疑列寧自相矛盾了。《矛盾論》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列寧兩句具有相反的意思的話,但卻沒有發現那裏的矛盾。毛澤東是第一個這樣引用列寧話的人,從1937《矛盾論》發表到今日,幾乎鬥爭哲學家們都在自我的著作和文章裏,模仿《矛盾論》的做法同時抄用列寧的這兩段話,令人奇怪的是竟沒有一個人看到或指出這兩句話的矛盾。

既然列寧說矛盾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的,那麼列寧自然的成了這種鬥爭哲學的發明人,因爲鬥爭哲學家們除了引用列寧的話外,並沒有做更多的考察以證明同一性的相對性有條件性和鬥爭性的絕對性無條件性。如果列寧能重生的話,必須也會說這即給了他過多的榮譽也給了他過多的譭譽。如果哲學家們稍微仔細一點的話,不難看出列寧的這兩句話中的有無條件性指得是兩種情景:

列寧在第一句話中說的是: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的。

列寧在第二句話中說的是:對立面是有條件的。

如果囫圇吞棗地引用和理解上述的兩種說法,很容易造成誤解和混淆,將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誤解成同一個含東西。

此刻我們關鍵是要搞清楚: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個東西,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的區別何在,然後才能說誰是絕對的誰是相對的,誰是有條件的誰是無條件的。

常識就告訴我們:同一性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是事物本身的差別所共同具有的東西,即事物的共性,共性的東西是一般的、抽象的或絕對的和無規定性的東西,所以他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它僅僅是事物存在的一個方面;而對立面的同一即包含了同一性也包含了對立性,這時的同一性已經不是抽象的無差別的同一,而是相對於具體差別而存在的同一,如地球(同一性)包含南北極(差別)的對立統一,又如生命(同一)包含了生死(差別)的對立統一,所以辯證法認爲對立統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那麼本來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一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對立統一,爲什麼在鬥爭哲學家那裏卻忽然演變成了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呢那裏關鍵是要搞清楚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個東西,如果能夠將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區別開來,明白同一性僅是對立統一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是對立面),就能夠明白列寧所說的相對的、有條件的東西是指對立面的統一,而不是同一性本身,將有條件的相對的對立面的統一說成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顯然是由於對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兩個概念的混淆而而構成的對列寧的誤解造成的。

常識還告訴我們:對立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一樣的東西,是事物的個性。任何對立面都是相對的,如大小、上下、好壞等等,對立面的兩個方面的存在是互爲條件的,無大也就無所謂小,無上、下也就不存在了,對立面和相對性簡直就能夠說是同一個東西,而在鬥爭哲學家那裏對立面卻變成了絕對的無條件的東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那裏對列寧的誤解與上述在同一性上的誤解一樣,關鍵是混淆了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這兩個範疇。下頭我們就簡述以一下同一性、對立面的統一、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這幾個辯證法範疇之間的對立同一關係。爲了下頭簡述方便,我們先要明晰三概念:鬥爭、絕對和條件。

  鬥爭

ZUI早用鬥爭一詞作爲辯證法範疇的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把鬥爭稱爲“萬物之父”,但辯證法在古希臘還不是成熟的理論,黑格爾是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的。”人,可黑格爾很少用鬥爭一詞作爲辯證法的範疇使用,馬克思、恩格斯也是如此,列寧是比較多地用鬥爭一詞用來表示矛盾的對立面,但他明確地告訴我們不能將日常用語的鬥爭與辯證法的鬥爭混爲一談,所以有時他特意把鬥爭一詞加上引號。我想這些辯證法的大師們可能誰也沒有想到後人會把鬥爭一詞提到辯證法的原則的程度,甚至能夠用鬥爭一詞來代替對立統一的地位。在日常用語裏鬥爭一詞往往與矛盾、對立統一的內涵量相等,所以用鬥爭一詞表示辯證法是很方便的。講這麼多是想證明鬥爭一詞在鬥爭哲學裏有着特殊的地位,鬥爭能夠脫離同一性而存在,鬥爭成了事物存在的原則,鬥爭成了ZUI終的目的,甚至成了生活的樂趣。但無論人們怎樣理解和誤解鬥爭一詞,在辯證法裏(包括鬥爭哲學)鬥爭一詞僅應當是用來表示矛盾的一個方面即對立面的。

這樣我們完全能夠說對立面的鬥爭就是對立面的對立。就像具體同一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一樣,具體的對立的對立也是一種抽象的對立。

  絕對

在辯證法中絕對一詞是有着明確的含義的,他與抽象是一個東西。黑格爾曾明確地表示;

“絕對一詞除了常指抽象外而言外,沒有別的意義。譬如絕對空間,絕對時間,其實可是指抽象空間,抽象時間。”②②黑格爾《小邏輯》第248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所以當我們說絕對對立時,實際是指抽象對立,凡是抽象的都不是具體的,都是無規定的,無條件的,列寧講的對立面的鬥爭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就是指這種抽象的對立或對立面的對立。

條件毛澤東把事物存在的外因稱之爲條件,而把內因稱之爲根據。那麼有條件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鬥爭性中的條件

是指什麼呢如果把條件當內因看,根據就成了條件,根據本身是同一性和對立性的統一,把同一性做同一性的條件是同意循環,沒有意義。如果把條件作爲外因看,外因就成了矛盾或對立統一本身的條件,即外因既是同一的條件也是對立的條件,這樣的條件怎樣會是矛盾的一個方面同一性或鬥爭性的條件呢!所以單就矛盾的一個方面講什麼有無條件是沒有意義的。

在明晰了上述概念以後,此刻就來簡述一下同一性、對立面的統一、鬥爭和對立面的鬥爭的辨證關係。

首先同一性和對立面的統一是辯證法兩種同一概念,同一性一般的是表示抽象的或絕對同一,而對立面的同一則表示相對的具體的同一即對立統一。劃分抽象同一和具體同一,是黑格爾與形而上學的知性同一及謝林的絕對抽象同一分歧的一個關鍵,黑格爾認爲凡是存在的同一都是具體的同一,抽象同一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抽象同一與具體同一的區別在於:具體同一是包含差別的同一,而抽象同一是抽掉了事物差別的同一。這種抽象同一對我們的分析十分重要,但他決不會獨立存在。如果我們沒有規定的只是講同一,這就是抽象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具體同一是這種抽象同一的具體化,這時的同一已是某一對立面的同一,已不是泛泛的同一,這種同一已經有了具體資料,如生與死的對立同一,這時的同一已經有了具體資料即生命,同一性是生命,對立面是生死。凡對立面的統一,同一性和對立面都是有具體資料的,如上頭的同一性是生命,對立面是生死。這就是爲什麼對立面的統一是相對的是無條件的原因。當我們只是講同一性時,這時的同一性還沒有具體的資料,僅是抽象的同一,所以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具體的)對立面的同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抽象的)同一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此乃辯證法的基本常識,列寧說的是:對立面的同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鬥爭哲學說家則將其扭曲成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此刻我們再來看對立面和對立面的對立(鬥爭)是絕對的。這個問題與同一性的問題具有同樣的性質。

對立面本身是相對的,用不着思辯的理解就能做到,凡是對立面必然是兩方面,如上下、多少、生死等等;其存在也必然是有條件的和具體的,它的條件就是同一性,如生死的條件即同一性是生命,無生命存在也就無所謂生死。所以對立面這個範疇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和有條件的存在。

我們再來看對立面的對立(鬥爭)。對立面的鬥爭明顯的是指對立面的對立,這種對立的對立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對立(指對立面的鬥爭)已經由具體的、有條件的對立轉化成了抽象的無條件的對立,鬥爭哲學家沒有理解對立面的鬥爭指的不是具體的對立面,而是對立面的對立面即是抽象的對立。列寧此處講的絕對的對立就是這種抽象的對立,但鬥爭哲學家卻將這種抽象的對立誤解成了具體的對立,並將絕對與對立面聯在一塊,得出了絕對的無條件的對立這一斗爭哲學的基本原則。但這是對辯證法的踐踏,是對列寧的曲解,是辯證法沒有貫徹到底的表現。絕對中有相對,相對裏有絕對,列寧此處就是論證這一辨證關係。抽象的同一性本是絕對的,但在具體的對立同一時卻變成了相對的;對立面本身是相對的,但對立面的對立或抽象對立卻是絕對的。由於鬥爭哲學家沒有理解絕對相對的這一辨證關係,從列寧的話裏得出了反列寧的結論使辯證法蛻化成了鬥爭哲學。其實列寧在講了上述話以後,可能預見到有人要歪曲他的話,立刻就做了一個補充說明,如果人們在引用列寧這句容易被誤解的話的時候,仔細看看列寧在說了上述話後的補充說明,並理解了說明的真實含義,鬥爭哲學可能就不會這麼固執了。列寧是這樣補充說明的:

“注意:(列寧加了注意兩字並沒引起注意。引者。)順便說一下(懷疑論和詭辯論等等)和辯證法的區別在於:在(客觀的)辯證法中,絕對和相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對於客觀的辯證法來說,相對中有絕對。對於主觀主義和詭辯論說來,相對只是相對,是排斥絕對的。”①①列寧《哲學筆記》第398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寧爲什麼講完了被人們誤解的那句話後立刻作此說明,實際就是怕被人誤解(怕什麼有什麼這也是辯證法)。本來抽象的同一性是絕對的,但絕對的同一性卻要經過具體的同一性相對地表現出來,本來是具體的對立性卻能夠在具體的對立統一中抽象出絕對的對立來。對列寧的誤解實際是對絕對相對的辨證關係的不理解,說到底是對對立統一本身的不理解,爲此我們還有必要對對立統一規律作一詳細說明,作此分析以後才能徹底戳穿鬥爭哲學的辯證法假象。在本文的第二、三兩部分分別分析同一性和對立性。

  矛盾論讀後感 篇9

毛澤東不但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實踐,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並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哲學家的創造,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而毛澤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變革社會的革命實踐、和他一生刻苦的讀書生活分不開的。讀書,使毛澤東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澤東最重視哲學。他在哲學這個領域花了很多功夫,讀了很多哲學著作,不僅僅有馬列的,還有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以及我國古代哲學家的一些著作。毛澤東正是在很多閱讀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經過總結,把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並寫出《實踐論》、《矛盾論》這兩篇劃時代的哲學著作。毛澤東和馬克思一樣,異常重視歷史和哲學,在他的《矛盾論》中,既有歷史知識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並且把史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一種立體感。

《矛盾論》和《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兩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構成的主要標誌,它們分別從辯證法和認識論兩個方應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認識論。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爲辯證法的本質。所以,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論》是毛澤東繼1937年7月完成《實踐論》之後,爲了克服黨內存在的嚴重教條主義思想,於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過演講。毛澤東的《矛盾論》精闢地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問題——矛盾的問題,矛盾的複雜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問題,異常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絕對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

在《矛盾論》中,毛澤東言簡意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形而上學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是一種庸俗進化論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主張從事物的內部以及從一個事物同其它事物的關係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

毛澤東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是指每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自始至終存在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種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都帶有特殊性,每一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的不一樣過程中矛盾帶有特殊性,同一過程中不一樣發展階段上矛盾帶有特殊性,同一發展階段上矛盾雙方各有特殊性。

經過對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論述,毛澤東系統闡明瞭關於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理論,即關於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論。矛盾的主要方面與非主要方面的轉化,使事物發生性質的變化;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轉化,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的差別。矛盾發展不平衡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創造性發展,使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實踐意義。

毛澤東明確指出,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中存在鬥爭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個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對的東西里面有着絕對的東西”,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他異常強調,對抗只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但不是矛盾鬥爭的唯一形式。矛盾和鬥爭是普遍的和絕對的,可是,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就是鬥爭的形式,則應當根據矛盾性質的不一樣而有所不一樣。在實踐中,必須具體研究各種矛盾鬥爭的具體情景,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論來解決具體問題。

毛澤東在文章最終以精闢的筆調對全文的主要觀點進行了總結,他強調,事物矛盾的法則就是對立統一的法則。這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並貫穿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矛盾論》通篇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智慧,始終貫穿着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全面系統深刻論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意義,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經典文獻。《矛盾論》從辯證法角度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毛澤東的思想理論體系構成的重要標誌。

以從《矛盾論》爲主要影響的毛澤東的哲學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觀轉變的催化劑。

在以前,我的正義感使我對光明與黑暗、善與惡能夠分辨。追求前者而厭棄後者。但我從沒有想到怎樣去改變這現實中的一些醜惡現象。我只明白依靠個人奮鬥、掌握實在的技能、本領,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作一個清白的、有用的、爭氣的人。讀了《矛盾論》,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使我的認識昇華了。我感到,要改造現實,不能光靠個人的努力,還要團結周圍的人,所有的中國人一齊來努力。作爲一名中國共產黨人,我必須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歷史和現狀,在實踐中科學分析和正確處理各種具體矛盾,反對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僅有這樣,才能更加完善自身發展進而爲社會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以後,很多問題豁然開郎,讓我深感茅塞頓開。讀《矛盾論》讓我認識到:哲學是幫忙你怎樣去認識客觀世界—自然界和社會現象;幫忙你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去發展事業——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我的學問。每個人都有他的哲學。毛澤東號召哲學走出課堂,讓每個人都受益無窮。

  矛盾論讀後感 篇10

矛盾,即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如列寧所說,是它的本質,核心。

  一、兩種宇宙觀

一是形而上學,一是辯證法。

“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的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於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

“和形而上學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我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他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着和互相影響着。……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偉大的理論,纔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因而,我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承認,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則還有很多同志,異常是教條主義者,弄不清楚。他們不瞭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有兩方面的意義: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每一事物自始至終存在着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以下資料:

“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所以,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

“不一樣質的矛盾,僅有用不一樣質的方法才能解決。”“用不一樣的方法解決不一樣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景。”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另外兩種情形。

“在複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所以,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引刃而解了。……萬千的學問家和實行家,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墜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矛盾着的兩方面,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變化的。研究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應當注意。

  五、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一切矛盾着的東西,互相聯繫着,不但在必須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並且在必須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

“所以說,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而對立的相互排除的鬥爭則是絕對的。”

  六、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

“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會發展的飛躍,不能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而使人民獲得政權。”

“矛盾和鬥爭是普遍的、絕對的,可是解決矛盾的方法,即鬥爭的形式,則因矛盾的性質不一樣而不一樣。有些矛盾具有公開的對抗性,有些矛盾則不是這樣。”對抗性和非對抗性在必須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

“列寧說:‘對抗和矛盾斷然不一樣。在社會主義下,對抗消滅了,矛盾存在着。’”

  七、結論

“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於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

懂得了矛盾的法則,“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整理自我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

世界上萬物都存在必須的慣性,在必須的慣性系統中運行。要想產生新事物,必須打破舊有慣性,產生新的慣性。要想打破舊有慣性,就必須有新的力量的出現,而舊有慣性又會抵抗新的力量,從而矛盾出現了。舊有慣性相對靜止,建立新的慣性相對運動,靜止與運動的交替便是矛盾的表現。新的慣性建立過程中又會由相對運動逐步變爲相對靜止,新的力量逐步融入新的慣性中,那麼這個矛盾就逐步的消失了。

矛盾剛出現的時候會逐步使事物分發展減緩變慢或停止不前甚至向後倒退,這是矛盾量化改變的階段,對舊有的慣性產生影響但不足以改變慣性向着新的更高的層次發展。

當矛盾的發展能夠持續的不斷的發展到質變的階段,就會打破舊有的慣性,開始產生新的慣性,使事物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人類不論是大的社會、歷史變革、生產力變革,無不體現出矛盾的存在。矛盾的產生都是緣由於人類對舊有的不滿足而產生,進而發展處新的能夠替代舊有的新事物的出現,這就是創新的出現。

人類社會由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變遷,都是人類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與生產力相匹配的的進化結果,也能夠說是人類最偉大的創新產物。

人類之本性是對舊有的世界存在熟悉之後,就會產生新的需求與渴望,可能是更安全、更好、更快、更強等等,但這都受制於人類生產力的本事,所以這是人類發展歷史以來一向存在的矛盾,即存在與發展的矛盾,這也是人類不斷改變、改善、創新的根源之所在。

矛盾是客觀存在與普遍性,即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只要事物存在這着發展,就會存在着矛盾,沒有發展也就沒有矛盾,因爲沒有發展這個事物就已經死亡了,就從相對狀態變成了絕對狀態。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雖然無處不在,但任何事物間的矛盾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我的特殊性,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除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間的矛盾不是單一的,而是分複雜的多樣的,會有多重矛盾存在。這樣就存在着矛盾的主次之分,即主要的和次要的矛盾,矛盾主要的方面和矛盾次要的方面。這樣就要求我們對事物分分析必須全面,完整,才能對矛盾建立正確的認識。

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矛盾,這樣纔能有的放矢,有效的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因爲事物間的矛盾雖然複雜,但既然定義爲主要矛盾,說明其是最重要的,佔到影響事物發展的大部分因素。我們解決了主要矛盾,也就能解決事物的發展問題了。

矛盾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同一性和鬥爭性。同一性——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靠。雖然矛盾的不一樣方面具有同一性,但其根本還是鬥爭性,即相互對抗。兩者缺一不可,沒有鬥爭性也就沒有矛盾的存在,可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鬥爭性存在着的問題,並不是一提到鬥爭性就是激烈的、猛烈的,鬥爭形勢也能夠是緩慢的漸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