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櫻桃之遠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櫻桃之遠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櫻桃之遠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櫻桃之遠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櫻桃之遠的讀後感1

看了《櫻桃之遠》,我是那麼幸福又那麼難過。面對着一面鏡子,我看到我迷惘的瞳人裏那些翻涌着的惶恐。因爲在這個離奇又無比真實的故事裏,我清晰地感覺那之中有我的影子。確切地說是我們吧——成長於這個年代可憐的孩子們。

感觸最深的是段小沐對小杰子的愛與杜宛宛和紀言的訣別。爲什麼,爲什麼一味地付出換不來同樣的愛甚至換不來一點點的同情?開始只是覺得罪惡的根源在於小杰子,是他那顆被毒汁浸透的心使他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可是仔細想過之後才明白,我們又何嘗不是另一個“小杰子”呢?對於別人的付出視而不見冷眼相待,非但見死不救反而落井下石。我們纔是真正的惡魔。

爲什麼,爲什麼在深愛的人面前卻沒有勇氣去寬恕,去原諒?只是心痛一點點的被抽空,同時也帶走了愛。還有什麼好說的呢?這不是誰策劃的陰謀,而是一個上帝編織的圈套,一個永劫不復的誤會。我們只能在無奈之中苦命掙扎,最終找不到出口。最終心痛到無以復加。是我們太過倔強,而倔強的背後藏着一個不堪一擊的軀殼,一碰就會碎。誰知道燦爛的笑臉背後是否有深深的憂傷?

如果我們不那麼倔強,也許就不會深深地彼此刺痛對方,那麼,驕傲的杜宛宛公主是不是就會與英俊的紀言王子在一起過着幸福的生活了?

可惜,他的話那麼堅硬那麼冰冷,而她,走得頭也不回。

郭敬明的小說不斷地出現許多新的人物,最終一個一個的消亡;而張悅然小說中的人物全部鮮活地存在,包括那個已故的亡靈段小沐。即便是在故事的結尾。

也許這就是生活,好像一切都不曾發生過,那些轟轟烈烈愛過恨過的人,也平靜地生活下去。只是我們的記憶,早已散落在別處。

  櫻桃之遠的讀後感2

《櫻桃之遠》,我就有這種感覺,而且同作者一樣,不時也在品味這種收穫帶來的愉悅。

作者對於事物的感覺是纖細的,敏銳的,帶有她那個年齡段的一種深入和執着。生活中一切事物、現象,都是引發她產生感覺產生聯想的觸點。不用說書中的鞦韆、教堂、櫻桃——這是一種特有的情結,成爲書中人物固有的一部分。看見的,聽到的,想起的,她都可以對其進行感覺刻畫和心理剖析,這也許同大多數人喜歡從閱讀中進行品味思考的接受習慣並不一樣。

但的確是這樣,對事物的感覺,對人物心理的剖析,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筆墨。在這方面,她細緻描繪,悉心經營,有的甚至達到了鋪張的程度。愛情和友情是需要心與心的互相感知的,穿插其間的各種猜忌和誤會,糾纏與逃避,背叛與反抗,以及因愛而使人物性格發生的轉變,個性的張揚凸顯等都被作者一筆一筆地如雕刻刀一般削開,剝啓,顯示出其真實透徹的一面,無需再掩卷長思,雖然作者也事先埋下一點伏筆,設置些懸念,但在這快速閱讀的時代,這一切都不足以形成閱讀的障礙。而在手段上,不斷變換敘述角度是最直接的方法,作品多是以杜宛宛第一人稱傾訴,間或以段小沐的角度把段的心理感知表白出來,加上作者巧妙地把兩位女主人公精心設置成心存感應互有你我的關係,爲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敘述空間。另外,利用看紀言的日記,閱讀管道工的'寫作也都可以更快捷地瞭解其心理行蹤。這是張悅然敏銳的感覺,她善於利用感覺,描述和玩味感覺,在《葵花走失在1890》裏是這樣,在《櫻桃之遠》中她依然發揮着這種非同一般的感覺,收穫着描繪感覺所帶來的愉悅。象她這樣的年輕人是善於發現和利用自己的優勢的。

成長中有收穫,也有因此而付出的代價。對於張悅然小說中的人物而言是這樣,作者在《櫻桃之遠》中就爲這種代價做出了很好的註腳。所以書中人物都無一例外地咀嚼着生活帶來的苦澀,懷着一種無奈的憂傷,都在爲成長中的無知和淺薄付出代價。憂傷是張悅然小說中揮之不去的旋律,或許這是她對生活的思考,並在小說中給予了合情合理的安排和解釋,每個人的憂傷都有它的來源,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例如愛情。

愛情在本書中,都是無可奈何的,僅有愛是不夠的,有一種力量,如天河一般阻隔着所謂的愛情。杜宛宛和紀言的愛情是真摯的,刻骨銘心的,她與小杰子的交易是爲拯救段小沐,同時也是在拯救自己。正如她策劃摔斷了段小沐的右腿並因此造成自己右腿的疼痛一樣。是毀滅,還是拯救,誰也說不清楚。但她卻因此而失去愛情。段小沐的愛情因爲八歲時小杰子那個輕浮的舉動而萌發,但她的愛情卻是無力的,虛幻的,正如她只能衝着小杰子的背影輕微地叫一聲他的名字一樣,不打算讓任何人聽見。但她最終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的卻是虛假和醜惡的愛情。愛情讓唐曉從乖巧變得乖張,讓紀言在誤解和猜忌中做出選擇,讓管道工對段小沐的愛慕走向了虛無,每個人的愛情都是不幸的,是被人操縱的,好象是月下老人的惡作劇,但卻也是生活的真實。

紀言在書中毋寧說是作爲一條銜接人物而出現的,他以兩個不同的名字出現在杜宛宛和段小沐的兩個年齡階段,即童年和青年,而且作爲整個“謀殺現場”的目擊者,成爲趕走杜宛宛心魔和療治段小沐創傷的一位鬥士或衛士。他的出現,並因之而產生的愛情和友情,使兩位女主人公都相信人與人之間需要包容,需要理解,這是張悅然的巧妙,是她張揚語言下的細緻構思。

無論童年時期,還是青年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那片櫻桃樹,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爲這種夢想和期待,它們在夢中很近,但在現實中卻遙不可及,夢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或者說是有阻隔的。把握現在,驅走心魔,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或許櫻桃樹並不遙遠。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取捨和揚棄的過程。在《櫻桃之遠》裏,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張悅然在其以往作品,如《殘食》、《毀》等表現出的那種個性張揚,只是這種張揚逐漸迴歸到一種平和,一種比較成熟冷靜的理性思考,對生命和愛情的思索,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考。杜宛宛和段小沐是一對被命運捉弄的雙生花,但在二人之間,冥冥之中有種宿命在遙不可及的天堂操縱着她們的生活,遙控着她們的命運。段小沐被李婆婆收養,並受基督的感染,使她有着強烈的向善心理渴求。杜宛宛受心魔的壓抑和驅使,她的生活中時刻都有魔鬼,但最終她相信了愛情,也相信了上帝。是愛情和上帝的力量使兩位女主人公最終走出了心魔的捆縛,走到了一起。或許把這一切都歸因於宗教並不恰當,但書中的確迷漫着濃濃的宗教意識和深深的宿命觀念。

讀罷小說,和作者先前的小說集《葵花走失在1890》相比,我驚歎於張悅然的成長,驚歎於她的進步。這種進步不僅僅在於她的才華,她的結構設置和語言駕馭,還有她對生命和生活的解讀,對於人性的思索。或許這正是作者在成長過程中的一點收穫,一絲品味。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張悅然的寫作道路上,還會有更多的收穫,讓讀者和她一同去品味。

  櫻桃之遠的讀後感3

幸福如夢,如影隨行……

總在一個又一個清冷的夜晚,憶起她們——逐“櫻桃”的女孩們,然後涕泗橫流。在《櫻桃之遠》中張悅然把“櫻桃”詮釋爲幸福,然而那片幸福的櫻桃林到底有多遠呢?我不知。或許沒有汗水和血水的洗禮,我們將永遠無法觸及。

那天使的光芒,櫻桃的芳香,無時無刻在吸引着我們,我們追逐,卻遍體鱗傷,血肉模糊,然而,它們依然那麼遠,那麼冷,在高山上矗立,不屑地看者我們。

或許,這就是現世的殘酷,而我們卻無力反駁,等吧,怨吧,恨吧,總有一天絕望的我們將習慣黑暗,沉寂百年……

我想起我的朋友們,我們曾一起許願:過幸福而平凡的生活。可是,幸福那麼遠,我們又該怎樣追逐?到後來,我們分開了,疏遠了,陌生了,行同陌路了,曾經的曾經早已隨風,不知下落……

如果有一天,我又見到了他們,我想微笑,因爲說不定那就是我們苦苦追求的之間的櫻桃林。

可,飄散的人兒啊,此刻早已在天涯……

哦,原來——一轉眼,我們錯過了花開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