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是故鄉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作者季羨林老人出生于山東臨清,是著名的古文學家、歷史學家、作家。

文章前半部分寫了作者兒時的故鄉,寫了故鄉的水、在古柳下點篝火、捉知了、故鄉的月、撿鴨蛋等幾個場景,充滿了童真童趣,令人嚮往。“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擡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相映成趣。”這是多麼美的一個場景啊,可見家鄉的月亮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後半部分寫了作者遊歷過很多地方,“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卻始終比不上“我”心中的月亮。作者住在朗潤園,那裏“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即便是住在這麼美的地方,作者還是見月思鄉,仍舊想着家鄉蘆葦坑裏的小月亮。

“見月思鄉,已經成爲我經常地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悵惘,有留念,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見月思鄉,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惆悵和思鄉之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託,是一份無價的財富。不論是普通人,還是像季羨林老先生這樣的名人,對故鄉的思念感情是一樣的。“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讓人非常的感動。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2

晚上讀書,讀到季羨林先生的《月是故鄉明》,忽然有些失落。

季老先生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

離開家鄉十年。

十年,物是人非,家裏老舊的房子,依然在城市的一角,灰色的水泥牆,斑駁着我的心。父母都已年近花甲,因思念我的緣故,白髮驟生,本已憔悴的面龐被歲月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寄希望於父母心情的開朗,身體的康健,我才能少些愧疚。

月是故鄉明,讓我想起了家中陽臺上看到的月亮,還有兒時經常仰望的星空。那時的夏夜,治安極好,不關門,鋪了席子睡在門口走廊上,不需費神,就可看到星星閃爍的表情。

不知是我內向還是家庭的原因,我極少與父母有語言上的交流,以至於而立之年依然不知如何與父母溝通,釀下了諸多矛盾。還好是我的親人,他們原諒我,也讓我在能夠有勇氣面對生活。

生活是快樂的',不管有多少困難,現實總是在矛盾中不斷前進。幸福就是痛並快樂着。

月是故鄉明,對家鄉的思念愈久愈沉,沉在心底最深處,永遠揮之不去的,是對親人感恩的心。

月是故鄉明,新的家鄉也有明亮的一彎新月,這份感情,愈久愈深,深深地紮根於心間,開枝散葉。

月是故鄉明,心中永遠銘刻着的,是對過去的懷念,是對生活的憧憬。

成長是憧憬和懷念的天平,當我走出青澀的歲月,漸漸成熟,這心頭的天平才漸漸趨於平衡,希望它不至於頹然倒下,倒下了,將倒下我自己。

月是故鄉明,永遠的懷念,永遠的憧憬。

現在的我,早已過了強說愁的年齡,總會在不經意間,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言語所觸痛,我想,這纔是真實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