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通用6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通用6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 篇1

最近,學習了《孫權勸學》這一課,這一篇文章出自《資治通鑑》。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對《資治通鑑》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於是,這幾天,我用心閱讀了這本鉅著。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所謂資治通鑑,即“鑑於往事,有資於治世”,這四個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資治育人意識。司馬光自己也說《資治通鑑》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爲法,惡可爲戒者。”

讀完《資治通鑑》這本書後,裏面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很深的體會。掩卷回首,無數人物,許多場景,總要在眼前紛然活躍,讓我或是讚歎,或是鄙棄,或是激動,或是沉思,從歷史事實中得到警悟的啓迪,同時很自然地對此書的編輯者司馬光油然而生欽佩之心。書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廉頗的知錯就改,蘇武的正氣,韓信忍受侮辱終於成就大事的胸懷等等。從韓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要不然反而自己吃虧。韓信身爲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後卻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場,全因沒有聽取正確的計謀,真是可惜。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君猶 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自刎、創造了擁有四百年曆史的漢朝,把我國的文明又推進了一步。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後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後,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然後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後,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資治通鑑》是一部至今還無法替代的編年史的歷史鉅著,問世千餘來年,給了後人多少教益和啓迪!司馬光的勞績是永遠令人敬佩的!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 篇2

漢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至漢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跨度89年。

此時,漢王朝傳到漢獻帝手裏,國運已走了400年時間。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來到漢獻帝這裏,就已經離漢王朝的完全滅亡不遠。而對於普通民衆而言,三國亂世不是什麼英雄豪情指點江山,而是人間地獄般的災難要到來了。

但漢王朝最後的滅亡又其前任王朝不一樣,並非是因爲帝王的暴虐。要說像,倒是和前前任王朝——周朝更像一點。所以即便是在最後幾任執政者之下,還是出了很多名士隱士,且也得到了善終。

東漢末年的隱士:公元137年的冬天,漢順帝巡視長安,有個叫田弱的人向順帝舉薦法真這個人,稱法真精通儒家學說,但隱居鄉里,不肯出來做官,應該認命他爲三公。於是順帝非常虛心地邀請他,前後四次徵召,但法真始終不願意出來。

公元159年,尚書令陳藩向漢桓帝上書,推薦五位隱居不肯出來做官的士人:徐稚,姜肱,袁閎,韋著以及李曇。漢桓帝對這些人都用非常周全的禮儀去徵聘他們,但他們最後無一肯去應聘。

這裏說說其中一人姜肱。

此人在鄉里以孝敬父母、慈愛兄弟而著稱。一次,姜和他的弟弟在夜晚碰到一夥強盜搶了東西準備殺了他們。姜就說,請你殺了我,保全我弟弟,他還小,沒有定親娶妻。弟弟卻說,請殺了我,我哥哥品德比我高,是國家的英才,我願代哥哥一死。強盜聽後受到感動,最後只搶了東西而放了他們。等他們回到來,別人都看到這兩兄弟什麼都被搶光衣服都沒有時覺得很奇怪,姜肱則用其他原因推脫不說,不肯指控有強盜。強盜聽聞後,感到非常慚愧和後悔,立刻到姜的家拜訪他,叩頭謝罪,並歸還了所有物品。姜不肯接受,還用酒照顧他們。漢桓帝聽說姜肱的事蹟,就派畫工去畫出姜的畫像(可能是想用來宣傳正能量典型?)。但姜聽說後就待在房子裏不出來,用被子蒙着臉,說自己有病不能吹風,於是最後畫工還是沒能見到他的面目。

後來,漢桓帝又徵召一個叫魏桓的隱士。魏桓家長的人都勸他去應聘。魏桓卻這麼說:

“接受朝廷的俸祿,追求高官,目的是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今宮女數以千計,能縮小數目嗎?御用的好馬數以萬匹,能減少嗎?皇帝左右的權貴豪門,能排除掉嗎?”

大家都回到說:“不能。”

魏桓慨然長嘆說道:“讓我活着前去應聘,死後再送回,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呢?”於是,他就繼續隱居不出。

試想如果是現在,直接送公務員或者編制工作給各位,會有人不要嗎?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 篇3

《資治通鑑》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規模空前,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其所記載的歷史時段,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是多麼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彷彿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瞭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螢映雪”的故事讓我們無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藉助螢火蟲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讀書的。

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中歷史人物的記載,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著名的戰術家,其一生英勇善戰,善於帶兵,爲劉邦出謀劃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可見其勇猛驍勇善戰、爲國捐軀的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歎連連!我最敬佩人物的還有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着後人。還有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流傳至今的醫學鉅著《本草綱目》爲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還有令我們痛恨至極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謙虛愛民,其實有着狼子野心,爲了得到皇位,殺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討要玉璽,最後被人民推翻了。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思緒萬千,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與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們生活在戰爭頻發的時代,隨時都可能面臨危險,卻從沒有過怨言,他們三十而立,治國治家,統領大業!而我們呢?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過着養尊處優,盡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歲人還過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進取,很多學生還嫌學習任務太重、作業太多。到處發牢騷。相比而言,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歷史是開啓人類智慧之門的鑰匙”,文中先輩們堅強品質的事蹟始終激勵着我們奮發圖強。《資治通鑑》是古代人民堅強不屈的形象濃縮,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導航燈塔!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 篇4

《資治通鑑》是一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裏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於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裏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一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一起,“聽夜”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地讀完了《資治通鑑》,並作了數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鑑》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餘次了,有的章節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地讀,這是第一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於在國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宏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一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裏?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發現,在世界範圍內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爲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現,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外爲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疑。此後,由於非洲一系列考古發現,又出現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後,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預示着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

寫到這裏,似乎該打住了。在一塊完整的時間內集中讀完《資治通鑑》,對於我來說,恐怕是終其一生也不會再有的事了。相對於在國內的工作時間,的確是一段難得的時光。在國內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養家戶口,又要忙於生活瑣事,讀書寫字都是擠時間,哪裏能覓得這麼一段悠閒無慮、一門心思讀書的時間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記下了這個不能忘懷的讀書環境和這段充滿着如春的時光和日子,而今細思起來不由熱淚盈眶……。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 篇5

編年體開山祖師,讀歷史必讀資治通鑑。雖然只是把資治通鑑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卻讓我感受到什麼叫愛不釋手。翻開每一章節,就像是在展開一幅幅千年的歷史畫卷,色彩豔麗,人物鮮活,讓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頂般的興奮。

《資治通鑑》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的一部300多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從春秋後期戰國的三家分晉開篇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年間的`歷史。敘述了戰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記錄了期間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濟、思想、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對朝代興衰與更替做了較客觀的敘述;對人性的善惡,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總結,成就了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鉅著。

《資治通鑑》敘事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精練。如郭嘉十勝十敗論,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劉秀昆陽大捷,謝安東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敘事真實生動。蕭規曹隨、房謀杜斷、張巡守城等故事講得精妙絕倫。許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資治通鑑》,如,“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幫助理清了這段歷史脈絡,能放大讀者的人生格局。毛澤東主席這樣點評《資治通鑑》:“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俱,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錢穆稱之爲“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資治通鑑》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資治通鑑》講述了一段千年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七雄爭霸,雲譎波詭;秦統六國,縱橫捭闔;大漢立國,金戈鐵馬;三國風雲,天下歸晉;八王之亂,禍害四起;隋亡唐興,中華盛世;五代十國,狼奔豕突;陳橋兵變,宋代後周。縱觀中華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外患皆由內亂生,讓中華兒女歷盡劫難與艱辛。我們應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

中華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之厚重,世界絕無僅有。多讀歷史,就能感知歷史之浩浩蕩蕩,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有危機意識,有家國情懷,有全局觀念。一切以民族發展爲已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爲重。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我們全體國人的責任所在。珍愛和平,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堅守各自的崗位,恪盡職守,只爭朝夕。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和富有。爲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鬥!

  《資治通鑑》讀後感1000字 篇6

歷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時間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其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並朝代分爲十六紀,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學史上還是文學史上,它都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閱讀完這部偉大的史書,讓我最記憶猶新的是“安史之亂”:開元后期,唐玄宗整天過着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朝廷是奸臣當道,上層的內部矛盾鬥爭也很激烈。李林甫屍骨未寒,楊國忠就誣告他與人謀反,因而剝奪了其官爵,清洗了其黨羽。楊國忠與安祿山也勢若水火,他奏請哥舒翰爲河兩節度使,以與安祿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壞,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勢力進一步發展,土地兼併嚴重,安祿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寵愛後,由於害怕楊國忠對自己不利,於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討楊國忠”爲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哀的一個轉折點,它不僅結束了盛唐的神話,讓中華民族由開放轉向保守,還使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絕不會因爲安定富饒就縱情享樂,給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機。但是,安祿山的反叛也很失敗,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軍,雖然史思明最後回來了,但是安祿山還是被自己兒子殺了,起義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不過,唐朝要是不滅亡,那麼今天說不定就會換個樣子呢!

通過“安史之亂”,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飛和三國時期的趙雲。岳飛不顧生死,在前線英勇抗擊金軍,但是卻因朝廷奸臣當道,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最好時機,他明知回去後定難逃一劫,卻還是回到了朝廷忠於君王的命令,最後岳飛死在了秦檜的手裏。而趙雲在一場混戰中和劉備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陣後又殺回陣中,從曹軍的層層包圍之下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劉備的老婆和兒子。與趙雲、岳飛這種臣子對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祿山爲了不死於楊國忠之手而反叛的行爲,簡直豬狗不如。我想:也許很多人都認爲安祿山起兵反唐是爲了當皇帝的利益,因爲他反叛後自立爲大燕皇帝,建立燕國。但其實不然,剛開始奸臣楊國忠想殺死安祿山,導致安祿山反叛,在反叛的過程中,安祿山開始爲利益所誘惑,纔會在洛陽稱帝。如果沒有奸臣當道,也許安祿山也不會反叛吧!

一部偉大的史書,不僅能記載過去,還能像一面明鏡一樣,讓人們從中學到好品質,捨棄壞習慣,可真是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