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精選7篇)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清明》的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精選7篇)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古詩以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生動地描繪了清明節在他鄉的詩人心中的苦悶。當時,天陰沉沉的,詩人在急急地趕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劇了心中的苦悶。於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詢問何處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讀完這首古詩,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着朦朦細雨,來來往往的掃墓人,他們或三五成羣,或形單影隻,前去爲故亡的親人掃墓。遠山隱在雲霧裏,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青山遠望,雨洗青草,風吹柳擺。好一個傷感的行旅,好一幅悽迷彷徨的圖畫。

詩人只用了“欲斷魂”寥寥三個字,便將掃墓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亡者哀悼的心境躍然紙上了。

“斷魂”,本是形人們悲痛欲絕的心境,意同痛斷肝腸。逝者已去,當時那種哭天搶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難於割斷,一個“欲”字,又使掃墓人此時此刻懷念逝者的那種斷魂般的傷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灑上一杯酒,寄託哀思。環顧四周,唯見一片煙雨茫茫,不見人家與炊煙,何處沽得一壺酒?忽見一牧童騎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來。上前打聽,牧童遙指着遠方的杏花村。全詩至爲此,凝固成一幅靜止的圖面,給人留下無限遐思……

杜牧這首古詩已成了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個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襯托着人們對遠逝親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處,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意境深遠,寂寞空曠。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2

今日清明,我心難寧。想起千千萬萬爲了人民解放事業而犧牲的先烈,此心很難得以平靜和安寧。於是,我找到了一些專門描寫清明節的古詩古詞,輕聲誦讀起來,慢慢地有些釋然了。諸多詩詞,尤以宋代黃庭堅的《清明》,更教人感慨不已。

黃庭堅在他的《清明》中寫道: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目蓬蒿共一丘!

詩人首先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欣欣向榮的自然景象:清明佳節,春雨滋潤,桃李盛開,草木柔嫩。誦讀清明詩的前四句,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雷聲、雨聲,看到桃李的笑靨和荒冢的愁容。然後,詩人由眼前的祭掃活動想起孟子所講的那位齊人的故事,有一位齊人本來很窮,每次乞食那祭後的酒肉回家之後,總愛在妻妾面前誇耀自己又吃請了,故作驕傲的姿態;想起介子推的故事,那介子推曾經在危急之下割自己大腿的肉救了晉文公的性命,可是晉文公即位後就將此事淡忘了。於是,介子推看破功名而歸隱綿谷。後來晉文公在別人提醒之後想起介子推,屢次召之不出,就下令焚燒介子推隱居的山林,心想他必出,然而介子推恥爲公侯,終被焚死。晉人哀之,因介子推死於清明前三日,所以約定從清明前一日起,連續三日不得生火做飯,這便是寒食節禁菸的由來。詩人最後感嘆道:齊人之愚,子推之賢,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這些早就已經被悠悠千載的時光所掩埋,眼前只剩下那滿目蓬蒿、一丘黃土而已。

清明詩的作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進士。曾任地方官和國史編修官。在黨爭中,以修《神宗實錄》不實罪名被貶。最後死於西南貶所。黃庭堅以詩文受知於蘇軾,爲“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詩宗法杜甫,並有“奪胎換骨”、“點石成金”、“無一字無來處”之論。風格奇硬拗澀。他開創了江西詩派,在兩宋詩壇影響很大。詞與秦觀齊名,晚年詞風接近蘇軾。有《山谷集》,自選其詩文名《山谷精華錄》,詞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詞》)。又擅長行,草書,爲“宋四家”之一,書跡有《華嚴疏》《松風閣詩》及《廉頗藺相如傳》等。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黃庭堅以行書抄錄唐代魏徵六百多字的《砥柱銘》,有八米長;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獨特,是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作。黃庭堅在錄完《砥柱銘》之後借讚美朋友楊明州,抒發了自己的胸襟,表達了自己的主張:爲官者應當“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於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於下愚”。他宣稱儘管“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

七律《清明》,對仗工整,語言樸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雖說思想上似有消極對待人生之意,但是,換一個角度不難看出,這首清明詩分明在勸導人們去想:人生苦短,究竟應該追求些什麼?不應該追求些什麼?

名利權色終爲空,平淡清白纔是真!——對於面對“世道極頹”仍然“心如砥柱”的黃庭堅來說,似乎只能作如是解。而對於那些在名利場上“苦心鑽營”的人來說,黃庭堅的這首清明詩不啻是一副清醒劑!

清明時節讀《清明》,只求人生常清明!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3

“燕子來時春分,梨花落後清明。”燕子來了,梨花落了,如此的詩情畫意,這樣的詩意清明。

清明又是詩的節氣。詩意的萌發與生長,是因爲春雨的滋潤嗎?它是沿着詩的韻腳,一路沐雨而來。

唐宋詩詞,憑窗望海,感覺在古代,清明原本是滿有詩意的。“風輕不動葉,雨細未沾衣;入樓如霧上,拂馬似塵飛”。這是詩人蕭繹冒雨踏青脫口出章的《詠細雨》,寥寥四句,就將清明細雨若有若無、乍隱乍現的神韻描繪得淋漓盡致。

一樣的清明,不一樣的情調。青青麥苗搖動着春雨,讓人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池池水稻,更情不自禁的引發人哼唱起當年的臺灣校園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聽得腳步噼啪噼啪響”,至今想起,仍然不絕於耳。回味影視劇裏一枕暗香聽櫓聲、尋夢無痕到江南的周莊那天籟般的水聲、夢幻般的烏蓬,版畫般的民居、桃園般的民俗。浸潤在這種氛圍中,總會讓人神采飛揚、遐思萬里。

窗外景色正好,清明充滿詩意……

清明,親近自然、走近先人的日子,既懷哀思,也有詩情。

清明,果然充滿了詩意。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4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大家早早地就來到了學校,我們身穿整潔的校服,胸前都戴着小白花。高舉着旗幟,排着整齊的隊伍來到了寧江區烈陵園,祭奠英靈,緬懷先烈。

當我們懷着無比沉痛和無限敬仰的心情進入烈士陵園大門時,園內一切都是那麼的莊嚴、肅穆。青松挺拔,翠柏林立,幾座烈士紀念碑紀念塔,聳立其中,格外醒目。一眼望去,就讓人感到一種激動和崇敬涌上心頭。

儀式正式開始,在悲壯的音樂中大家對烈士英靈肅立默哀,之後同學代表向烈士敬獻了花圈。

大家又一起唱了《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這首壯懷激烈、鬥志昂揚的歌曲,歌聲嘹亮,唱出我們每個人的心聲。接着是校長講話,他說,是昨天在戰場上熱血奮發的烈士們用青春和熱血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幸福的生活,今天的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好日子,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發揚革命光榮傳統,努力學習,練好本領,使祖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然後我們在陵園講解員的引領下瞻仰烈士紀念碑,她給我們介紹紀念碑上每一位烈士的英雄事蹟,他們都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先烈,特別是還有一位前蘇聯抗日英烈。仰望巍峨的紀念碑,我的眼前好像出現了當年戰場上英雄們奮勇殺敵的悲壯場面。

最後,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宣了誓。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實現我們的誓言,長大後,要讓國旗更鮮紅,五星更閃亮,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5

我特別喜歡欣賞《清明上河圖》,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卷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其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

其二、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

其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令人歎爲觀止。

有機會一定去北京故宮博物院去一睹真容!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6

閒來無事,捧起一本民國時期某書局出版的豎排書——《千家詩釋注》,讀到卷下時,一首宋人高菊磵的七律詩映入眼簾,詩名曰《清明》,在古樸的書頁映襯下,那娟秀的行楷字令人賞心悅目,那繁體的詩句彷彿也有了靈性,讀來也令我蕩氣迴腸了。

這首七律是作者高菊磵,在距今1000年左右,以清明爲題寫就的。清明節氣在我國是個重要節氣,這時的氣候在我國的大多數地區來說,已進入到春和景明之時:萬物生髮,草長鶯飛,人們穿着的衣物也逐漸單薄起來。清明節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名寒食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介之推設定的。清明節的.前三天,人們在吃飯中不動火,就吃些寒涼的食物,顧名思義“寒食”是也。清明節又是民間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的前三天或後四天,都可以到先人的墳上擺些祭品,燒些紙錢,以示祭拜。民間有前三後四的說法,只有在這幾天裏,陰間才向我們陽間敞開了大門;假若你想給先人送些東西,或者交流一下,這幾天裏這可能是可以的。也許是高先生在清明這一天也帶了些祭品和紙錢,到他家的先人墳上憑弔了一下,晚上歸來,回到了家中,妻子置辦了幾個下酒小菜,他端上了二兩小酒,開始了反思。這時,堂中燭明,兒女歡笑,其樂融融。

二兩小酒下肚,想起了先人的撫育之恩,不免悲從中來,感懷下涕,哭出了聲來。在悲泣中,詩意也在他的心頭開始萌發,草長鶯飛了!

他的思緒又回到了墓園之情景。首聯吟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頷聯吟道: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把酒感懷,悵惘悽然。現已入夜,村中燈火闌珊,先人們卻夜宿荒冢,只有狐狸爲伴。頸聯吟道: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不因世事的兒女們是不知道大人們的心思的,他們只管享樂,他們什麼時候能真正地理解大人的心事呢?

酒過三巡,夜過五更,碟中殘豆幾粒,壺中幾許省酒,高先生寬帶薄衣,其間昏昏,伏案睡去,醒來後,不覺身感寒涼。他把僅有的省酒倒入杯中,吟出了尾聯: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菊磵先生醉了,在1000年後我看到了他的醉,他暫且把讀書人的理想和追求拋到了九霄雲外,他竟然吟出了“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詩句,他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嗎?他在墳上擺的那些祭品,他給先人們燒的那些紙錢,不都成了騙人的玩具了嗎?

掩卷沉思,前段時間我也看到一個醉的,那畢氏竟然在某國大使館設立的酒宴上買醉,不知道是真醉還是假醉,在清明期間,公然辱沒我們共和國的先人和共和國的締造者和當今的保護者——人民解放軍,公然對地主階級喊冤叫屈,我想,他不是真醉,他是假醉。

5月9日,我們高調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規模空前的閱兵式,歐洲部分國家在5月8日也舉行了相應的儀式。舉辦這些儀式的目的,是紀念我們的勝利,紀念那些爲奪取勝利死去的將士。死者長已矣,再隆重的儀式他們都不會知道了,那些祭祀的美酒,正如高菊磵先生所說,一滴也不會到九泉了。

我想,紀念的真正的目的:一是對今人的安慰;二是對未來的恐懼。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7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嘗到九泉”宋代詩人高翥的一首《清明》詩,給我們繪畫出一副鮮活的“清明上墳圖”在這裏,人們不僅感慨滴血泣淚的那份真實情感,更震撼於日落後笑於等前的兒女。兩者的極大反差,令人肝腸寸斷,噓唏不已。

這首詩極富人生哲理,他揭示了生命的真諦。詩人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活好今天,享受人生,否則死後,即使有再孝的兒女,身在九泉之下,又何償能喝到一滴酒呢?人生短暫,死生無常。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轉順百年。“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語)古人常將人生比夢,感嘆光陰流轉,歲月荏苒。其間多少功名利祿,多少喜怒哀樂,生死離別,得失聚散,富貴雲煙,到頭來不過夢幻一場。正如網絡所言“神馬都是浮雲”。君不見,在我們身邊,今天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明天卻隨着一縷青煙離我們而去。這就是人生,我們無法預測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不求完美,不求轟轟烈烈,不求驚天動地,不去刻意追求什麼,那樣太苦太累。人只要活得快樂開心,隨心所願,就不枉此生。

許三多說:“人活着就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活着。"這話對,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