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彌兒讀後?感

愛彌兒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導讀】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以下 愛彌兒讀後感 ,供您欣賞。

愛彌兒讀後?感

  【篇一】愛彌兒讀後感

《愛彌兒》是法國教育家盧梭的名作,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國家,影響巨大。這本書能夠深深地觸動人的心靈,我把感觸深刻的幾方面寫下來。

教育目的:“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的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從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

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纔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養什麼樣的人:“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爲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怎樣教學生:“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後,又面臨就業的壓力。

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

  【篇二】愛彌兒讀後感

盧梭的《愛彌兒》寫於1757年,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爲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纔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幸福。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遊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說: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爲有了你的作爲,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篇三】愛彌兒讀後感

這段時間認真閱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書中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使我受益匪淺。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爲他自己。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很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做好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爲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學生在學習中,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當孩子覺得學習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

盧梭說:在兒童期,不要給孩子講道理,那樣只會使他覺得“道理”令人生厭,從小就對“道理”產生反感。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資,我們一定要對他特有的天資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尋找最適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獲得回報。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講道理,但感覺效果不是很好。盧梭的這個觀點,對我啓發很大。學生年齡小,對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領悟。對他們講道理,不如認真觀察他、瞭解他,儘可能讓他的心靈只關注快樂和玩耍。在快樂和玩耍中學習知識。對他的一些缺點或錯誤,要謀定而後動,就像一位良醫,不會糊里糊塗開藥方,一定是在研究診斷後纔開始治療的。

盧梭闡述的對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對我也很有啓發。盧梭說,教育女孩,只需對她說,別人怎麼會看她就可以把她們管理的好好的。而對男孩如此,則如對牛彈琴。我原來在教育學生時,也特別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別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後,我要積極採用學到的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學生會更加得心應手,效果會更好。

這本書,使我學到了很多教育學生的新觀念,收穫很大。今後,我在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教育方法,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