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滕王閣序讀後感(精選13篇)

滕王閣序讀後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滕王閣序讀後感(精選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滕王閣序讀後感(精選13篇)

  滕王閣序讀後感1

我們都會對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會對他們的文章或作品產生興趣。王勃,年少有爲,初唐四傑之一,被舉爲神童,不到二十歲就出仕。在這裏,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這個詞了,在作《滕王閣序》的兩月後,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聲,響徹蒼穹。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道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一筆。在勝景面前,他們的心靈是無法平靜的,富麗的詞藻躍然紙上,廣闊的胸襟得到了難得的滿足與震撼。內心的怒吼終於可以渲泄出來,如傾瀉而下的流水,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征服了當時的文才俊傑,也征服了現在的千百萬人。

遠離了古代,飛機、火車、汽車取代了那沉舊的馬車,便不會有“儼驂騑於上路,傷風景於崇阿”的體驗與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層窗,即使看得見,也聽不到;身處其中,卻怎麼也摸不到。飛快的行駛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沒有了仔細的觀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會道出“閭閣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你津,青雀黃龍之軸”。更不會有“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陳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千古佳唱。

這壯麗的畫面,大氣的筆峯,對仗的文句,色彩的鋪墊。動靜相襯,情景相融。使我們不由自主的鑽進了王勃的視野,和他一起去分離這不平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氣凌然,如此的廣闊胸襟,使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齡而大胸懷。

文章的每句話都似乎是仔細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氣呵成,信手拈來,博古今通今,無泄可擊。

又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會有這樣感受,心有餘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氣傲,他的傲視羣芳,他的才華橫越溢,他的思想與見解,瀟灑與胸襟,終會爲人

所不容。“時運不濟,命途多殲”這樣總結一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如此的事例數不勝數。而這又能怎麼樣呢?我會意志越發堅定,不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酌貪泉而覺,處涸轍以猶歡。”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棄了原本的夢想,要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關上了門,但他會給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聲會與李杜齊名。

在衆名士之前,他也會自謙幾句。表面的高興隱藏着內心真正的傷痛。“勝地不常,盛筵難再”,當一切已爲往事的時候,我將在何方?

  滕王閣序讀後感2

王勃筆下的《滕王閣序》,僅僅是序,初次讀完便有了如臨仙境的感覺,字字珠璣,真的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彷彿自己真的到了滕王閣,見到了那秋光美景,感受了滕王閣的壯闊,亦感悟了人生的壯闊!

王勃的詩,絕大部分是訴說難捨難分的心情,憂愁悲苦,所以對於王勃,我對他了解的並不多,今天讀了《滕王閣序》纔對他有了別樣的看法,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文章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南下,途徑洪州,恰逢九九重陽,大宴滕王閣,王勃應邀赴宴,在滕王閣的即興之作。

前文寫景,後文借景抒情。其實讀滕王閣,讀出的不該僅僅是對景色的留戀,更應該挖掘出文章深處以及在當時背景之下的人生感慨。

“人傑地靈”,僅僅四字,便道出了對聖地賢主、嘉賓、晚宴的稱讚。“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話,就把寒潭、煙光、暮山全部描述出來,讓我們感受到一幅美麗的秋光圖,彷彿身臨其境。

“閭閻撲地”“桂殿蘭宮”“鶴汀鳧渚”這讓我聯想到了一幅工筆畫,是在一次畫展中看到的,大概是出自著名畫家麼順利先生之手,惟妙惟肖,令人回味無窮。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自我感覺這應該是本文的點睛之筆。動靜結合,亦遠亦近。

文字如何鋪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觸動千載讀者的則是文字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圖景。

王博文章的亮點,亦不在舞臺繁華之景,而在燈火闌珊之時。王勃少年天才,新舊唐書皆言其六歲即解屬文,新唐書更是頗令人生疑的記載勃九歲作《指瑕》以擿顏師古所注《漢書》之失。少年王勃已經以才高名天下,卻又在志得意滿之時急轉直下。

就比如他在文章中的“時運不齊,命途多舛”。藉以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永久的擁有,留戀之情頓生,由個人際遇引發到人生、宇宙的思考,將自己比作屈原賈誼,表“聖主”“明時”的不滿。

後來他還提到了馮唐和李廣。終老始見功名的馮唐,逃避海曲的梁鴻,但最終王勃巧妙地峯迴路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來表達自己仍抱積極精神,希望有所作爲。

處卑位而思有爲的心胸,引來許多文人的共鳴。韓愈曾提過“壯其文辭”“讀之可以忘憂”。失意悲哀是對時代的批判,但是王勃積極壯懷,有入世的樂觀精神。

最後來說說《滕王閣序》的文體,屬駢體文,但駢體文卻在王勃的筆下有了新的創新,他以駢體文的基礎又對文章有了新的感受和認識,自然流露,迸發出真實心聲,字句絢麗!以駢體文之精彩,抒詞彩之絢爛!

一個才華橫溢而又有充滿着豪情大志的詩人,因爲現實社會的環境和遭遇,終其一生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一生而積極進取,卻往往收穫在鬱鬱不平的季節。

儘管詩人的熾熱情懷和窮且益堅的執着令人欽敬,但也不難看出詩人要表現的,也更爲強烈的卻是他的才華施展。可惜是人生無常、命運多舛,或許正是由於詩人常概嘆於自己的才華超羣而懷才不遇,才使得他屢次遭受打擊,唯以滕王閣序的怨艾嗟嘆,藉以“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言志寄託。

  滕王閣序讀後感3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總會有巨石、橫木攔住去路,河道也並非筆直,而是曲曲折折,總是阻止溪水前進。人生也正是這樣。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坎坷密佈,荊棘叢生。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強盛的唐高宗年間,從絳州龍門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他才華早露,十四歲時即被授予官職。然而他卻在仕途至終因才華橫溢而遭受了兩次打擊。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上元二年,滕王閣上,他即席作賦,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爲歷代傳頌讚賞。今日,讀《滕王閣序》,我會在開始時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讀至“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時,我便漸漸由同情變爲了讚賞與佩服。讀罷此文,我深有感觸。

林中的溪水雖身處曲折的河道中,面對攔路的艱難險阻,卻毫不畏懼、毫不氣餒,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衝向障礙,衝破障礙,流向遠方。人在經歷了失敗、打擊、挫折後,需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擁有這種心態後,人就會變得不畏困難,像溪水一樣勇於面對,勇於承擔,勇於挑戰,在摔倒之後滿懷信心地再度站起,爲追尋成功繼續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貶的父親途中,心中還懷着兩次打擊給他留下的陰影。然而在《滕王閣序》卻表現出了一種積極的壯懷。“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種身處逆境卻仍樂觀向上的心情。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慘遭酷刑,卻最終完成了“史家絕唱”的《史記》。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發明家愛迪生,失敗兩千多次後方纔成功。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仍作出了一生中最偉大的音樂篇章。經歷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稱其爲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從痛苦中超度出來的。古人在逆境,經歷失敗,這些不僅沒有束縛他們的手腳,反而成就了他們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嘆命運的不公,只會停滯不前,碌碌無爲終此一生。

人生失意後,重要的不是別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命運是無情的,即使是叱吒疆場的一代名將李廣也沒有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終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場。海倫凱勒曾說過:“對於無可挽回的事,就應想得開點,不要總強求不可能的結果。”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發生了什麼,而是這個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爲自己的命運嘆息,而是應該努力去改變命運。而改變命運就需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和永不放棄的信心。而這些就需要心態的樂觀。擁有了樂觀的心態,人的心胸會變得寬廣,不會總因失敗而痛苦,心中會產生希望,進而會產生動力,使人繼續向成功邁進。心態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種心態,收穫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爲;播下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種心態。人如果改變了心態,就能改變他的命運。積極的心態,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積極的心態,能使人不畏挑戰,勇往直前;積極的心態,能使人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積極的心態,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終有一天會流到廣闊的大洋。人如果永懷積極樂觀之心,終會鑄成人生的輝煌。

  滕王閣序讀後感4

在唐王朝漸趨強盛的高宗年間,從山西絳州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小神童——被譽爲“初唐四傑”之冠的王勃。他才華早露、文章宏逸,非常流所能及。十四歲時就被授予官職。可他終因才華橫溢遭妒忌,在遭受兩次打擊後,仕途終結。

讀王勃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滕王閣序》,心靈爲之深深觸動。王勃是在去看望因他而被貶的父親的路途中,心中懷着兩次被打擊的陰影下所做此文。然而,他在《滕王閣序》中卻表現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壯懷,“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憂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未晚。”他以推陳出新的風格和華麗的辭藻,匠心獨運,生動的展示了滕王閣壯美秀麗的景色,描寫了羣宴唱和的歡樂場景,以及由景至情的抒發了他身處異鄉懷才不遇的傷感、和久積於胸的塊壘,“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和“無路請纓”的無奈。

讀古詩,覺得很多詩人皆因懷才不遇而借詩言志;或是無力迴天憤世嫉俗以詩抒懷。但從《滕王閣序》中,透過詩人華麗而凝重的文采和自然奔放的氣勢,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精美華麗的辭藻表象下,舞動着一顆不甘寂寞的靈魂,和一腔對報國建功有着極度渴望的熾熱情懷!

每每讀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便彷彿置身於高聳秀麗的滕王閣上極目遠望:孤鶩舞落霞,水光連浩天的壯美景象猶如一幅精美鮮活的畫卷映入眼簾。

陽光映射下的彩霞與野鴨一起飛翔;遠遠望去,江水和天空連成一片。絢麗的、多重的落霞和單一的清淡的孤鶩,形成色彩鮮明的對比;浩淼的秋水,和遼闊的長天,一望無際渾然一體。你能不覺得——那動與靜的完美結合,讓人瞬間在心靈上充滿了驀然的感動、在視覺上獲得了華麗的享受嗎?由此也感悟到詩人那種“處境艱難反而更加堅強,不放棄遠大崇高志向”的樂觀襟懷!

無奈,天妒英才,王勃在創作此文後不久,省親途中不幸魂歸大海。《滕王閣序》以及那句讓世人耳熟能詳傳頌至今、當垂不朽的絕句,成爲了千古絕唱!

  滕王閣序讀後感5

《滕王閣序》是初唐才子王勃駢文(全篇以雙句爲主,講究對仗和聲律)的代表作。說起王勃,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比喻他,不算過分。出身書香世家,七歲即善作文,人稱“神童”;九歲讀《漢書》,就能指出註文中的`錯誤;十四歲中舉人……當時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明人輯有《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其中的這《滕王閣序》堪稱千古名篇。

《序》不是說寫就能寫的。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緣於他自身的文學造詣就很高,更重要一點因爲他是“書聖”。所以當時彙集蘭亭的名流:謝安(指揮過淝水之戰,文武雙全外加圍棋高手),孫綽(文學家),支遁(佛學家)等都推崇他來作序(不光留下美文,還可留下墨寶)。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嬰在貞觀十三年受封滕王后所建,非比尋常。與會名流姘集。要知道“初唐四傑”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下的,讓王勃作序,他的才華可見一斑。

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這是篇命題作文,而且容不得多加考慮,要即席迅速完成(寫序只是個開頭,按照當時文人一慣的玩法,後面還有很多人等着寫詩呢)。說實在的,滕王閣——這樣的命題不乏空洞,不象議論時要或抒發情懷等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卻從描繪滕王閣周圍景物及宴會的豪華場面着手,通過“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等句的承前啓後,由景生情,在後半篇巧妙的熔入了自己的羈旅之情和對自身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感嘆,使通篇頓顯立意深刻。真不愧爲大家手筆!

說來慚愧,我開始看《滕王閣序》時,只覺得滿眼的生字。因爲特鍾情於其詞藻的華美,硬是邊看註解邊翻《辭海》把它看完。同時被作者那清新的格調和開闊的意境所深深地感動。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且不論其構思的巧妙和對仗的工整,光那恢宏的氣勢,就讓人心爲之奪,彷彿隻身畫中……通篇值得玩味的句子可謂俯首皆是:“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看似樸實無華,卻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圍展露無遺。“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述說着漁人的怡然自得,道不盡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傳說衡陽有回雁峯,雁到此不過,到了春天再北歸)。“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意思是說‘清爽幽美的簫聲響起來,清風因此而生;輕柔舒緩的歌聲綿綿不盡,白雲爲它住留’——那融融的閒情逸趣,讓人恍若身臨桃園仙境。“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讀起來字字擲地有聲,展露着作者的傲骨,抒發着作者的抱負。“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字字句句,美不勝收。而且其中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漁舟唱晚”“物換星移”等說得上是膾炙人口,被後人廣爲引用……

誠然,文章過於華豔就不免媚俗。對王勃的這一美中不足後世的評論可謂中肯。就象書法等藝術有“藏拙”“守拙”之類的說法。可要知道作者當時只有二十七歲,相對那些皓首窮經的老學究來說可要年輕多了——套用現在時興的話講:“都是太陽惹的禍,不是年輕鑄的錯”。不過話說回來,以上這些可不是吾輩俗人所想理會的。君不見:有多少女性喜歡瓊瑤的作品,有多少男生愛看武俠?——要的就是這股俗勁兒!

古人有“兩句三年得,一吟淚肆流”的感嘆。撇開“華豔”不講,王勃能在宴會上即興寫出這樣的佳作,讓人不由體悟到什麼叫厚積薄發,什麼叫才華橫溢。

  滕王閣序讀後感6

當老師指着屏幕中那座宏偉的建築說它就是滕王閣的時候,我已然朦朧了雙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們所說,冰冷徹骨,你的靈魂是否如我所願,安然無恙?

我很慶幸生在你的故鄉,幷州。雖不在龍門,卻也與你同飲一灣河水,共登一脈太行。我始終相信,這區區一千三百年定不會抹殺你的一切。不知我腳下的土地,你是否來過,如果來過,它頂會存有你的一絲氣息,哪怕只一粒微塵也好,便足以讓我愛上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來,共聞落花香……

二十六歲,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樣一個氣宇軒昂的年紀。子安,那海水也不願見你容顏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個意外,不相信你如書中所說,"不幸落水驚悸而死",只因不願去想你痛苦掙扎的模樣。我寧願相信你以一道美麗的弧線落入水中,面容沉靜地沉入水底。那個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鋒利的劍,死,或許是你不背叛靈魂的最好方式。那樣,你遍永遠都是心中的自己,那個無拘無束,桀傲不馴的王子安。 關於唐朝,從此後便只有一個王子安,什麼帝王將相,或是侯門府院,也敵不過你身後一抹殘雲,腳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沒有想過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閣成了你留給世人最後一絲記憶。那日的學士將軍,滿座賓朋,也都隨往事風乾了吧,連那都督"閻公"也成了有姓無名的某某某,沒有人記得,也毋須再記得。惟有你,連同你筆下的落霞孤鶩,秋水長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閣以不是你當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偉岸精美,終究沒有你曾經來過啊。我更願找一處當年的斷壁殘垣,坐在那裏靜靜觀望,你筆下的江水如何映着雲影悠遊流過,那些羣山如何披着綠色順勢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夠溫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靈般的陽光能否穿越那層深藍的海幕,爲你送去人間的問候。我從未到過南海,但我現在知道了,即使我一個人乘船飄蕩在這單調的幽藍之上,也是不會孤單的吧!這水下的某一處,某一縷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後,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裏,任海龜魚兒匆匆遊過,任海水瓢搖了你的長髮。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那南海之水啊,從此別再咆哮了吧,別再打擾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靈魂,我願用所有的笑容,換他一世的安寧。

  滕王閣序讀後感7

霧色繚繞,澄澈江水。來到南昌,站在滕王閣上,涼風習習,舉目遠眺,真正領略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之濱,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時所建,故名“滕王閣”。滕王閣歷來是文人雅士吟詩作賦、歌舞宴筵的場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閣內陳設突出了其文化樓閣的特色。貼金的“滕王閣”正匾系蘇軾的墨跡,正門不鏽鋼長聯“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爲毛澤東手書。其餘匾額、楹聯,或集古人書法精華,或爲當今名家珍品,各類大型壁畫、浮雕,均體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主題。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古老的編鐘、樂器及青銅祭品、禮器等,幽遠而古雅。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此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其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六歲便善寫文章,人稱神童。據說約十五歲時被薦於朝任職。後因寫文章得罪權貴而被革職。約二十六歲時前往交趾探望家父,路過南昌,赴都督閻某在滕王閣的宴會,賦詩並作序。後在赴探親途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滕王閣序》遂成爲他的“絕唱”。

王勃亦因作《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據說作此文時亦有典故:上元二年(675年)9月9日,洪州都督閻伯於此大宴賓客,王勃恰好路過南昌,亦屬邀請之列。閻本擬讓其婿寫閣序以誇客,故序文早已事先預備好了。但其命人取出紙筆,假意邀請在座的賓客爲滕王閣寫作序文,人們知道閻的意圖,故意謙讓。推辭不寫。讓至王勃時,這位年紀最輕的客人毫不客氣,欣然命筆。閻都督見狀,十分不滿,憤怒離座揮袖而去,並囑人監視王勃作文,隨時傳報。王勃開始寫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聞報笑日:“不過老生常談”。接着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又輕蔑地說:“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又報:“襟三江而舉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聽了便沉吟不語了。接着幾人連續來報,閻不由得連連點頭。當報至“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情不自禁地一躍而起,贊不絕日。滿座賓朋也無不歎服。全文寫完後,閻的女婿卻說話了,說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掛齒,接着一口氣把《滕王閣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使得在座之人,也對他非凡的記憶力驚奇不已。王勃聽後,也暗暗佩服,但靈機一動,問道:“序文之後還有一詩,能否也將詩背將出來?”那位女婿一聽,不禁張口結舌了。王勃揮筆疾書,將詩寫了出來:“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帝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美哉,如此詩篇!如此典故!如此名樓!飛雲臥水,山影橫斜;春風秋月,物寶天華!

  滕王閣序讀後感8

我站在滕王閣裏,七月的南昌竟下起了雨,閣外的長江和着雨聲,如唱,如泣,如吟?那雨聲纏綿着我的思緒,那思緒裏有着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夾雜着我的愛惜、惋惜和遺憾。“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仕途不順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親,一路上風餐露宿。當張燈結綵的滕王閣映入眼簾時,他將他的愁苦,他的憤懣,他的懷才不遇,連同那滿腹的經綸,一併揉入了《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裏,又飽含了他多少心酸。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裏又有多少南昌的青山秀水。我讀着吟着,深深地愛惜着,那篇華美的《滕王閣序》,道盡了南昌故郡裏的美景,訴盡了王勃心中的抑鬱,揚名了滕王閣,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壇!“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這滕王閣裏的熱鬧繁華本該與他無關,閻都督爲了女婿揚名而開辦的一場盛宴,本是讓他拿筆推謙的,他卻鋪紙研墨,揮毫潑墨間洋洋灑灑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們驚異了,而後惋惜了,十四小兒被薦入沛王府,而就爲了區區一紙的“鬥雞賦”,心胸坦蕩而又才華橫溢的他成了官場的犧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們真的無言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本該不屬於他的繁華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當滕王閣一幕成爲遠景時,他無憂地繼續着他的行程。

可是——每一個愛才的人遺憾了,還未折柳相贈,還未道一聲珍重,還未依依惜別呢……遺憾了,卻也無用了。我更願意是龍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長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吟那首《滕王閣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濤聲呢喃,傳誦至今,只是再沒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輕而驕傲的眼眸了。我站在滕王閣裏,輕輕嘆惜一聲:千年的風雨裏,王勃,你還好嗎?

  滕王閣序讀後感9

一千三百年前的驚鴻一瞥,讓一座古老的閣樓從此不朽,成就了江南第一樓的美名。一段人與文字的相遇之緣,讓孤獨的靈魂穿越了歷史的星空。同時也奏響了文學史上的千古絕唱。而讓這座江南名樓揚名後世的就是這篇來自初唐的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公元675年,當時正處於人生仕途低谷的初唐詩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恰逢洪都知府閻公爲滕王閣重修竣大宴賓朋。據說,閻公本想在滕王閣盛會上顯示自家女婿文采,便提前讓他腹稿了一篇《滕王閣序》,因此當閻公拿出筆墨送到賓客們面前時,衆人心照不宣,紛紛自謙辭謝。

唯有王勃,接過紙筆,慨然應允。

也許,千餘年後的我們和千餘年前的王勃,都應該感謝閻公的這次雅集。我們收穫了一次來之不易的心靈震撼,而王勃則在滕王高閣上,找到了自己。千百年來,當人們誦讀《滕王閣序》時,總會伴着那些詩句浮想聯翩。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文章先是歷數了洪都雄偉的地勢。文曰,洪都處牛鬥二星的分野,與翼、軫兩個星宿相鄰。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爲漢朝豫章郡,因豫章在松江、婁江、東江的上游,故稱之“襟三江”;豫章的周圍被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這五大湖泊所包圍,故稱之“帶五湖”。控制着楚國,連接閩越。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如果說整篇《滕王閣序》是由一顆顆珍珠集萃而成,那麼這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疑是最亮的一顆!詩人王勃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但他依舊繪出了這般充滿詩與遠方的畫卷。落霞與秋水交織,如夢如幻。以前的所有困頓只不過是一具枷鎖,而王勃登樓遠眺的所見所聞似乎已經展望到了枷鎖外的未來。自己雖然像一隻“孤鶩”,但有遠方的“落霞”爲伴,“秋水”給自己添彩,“長天”之間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雄關高山,難以逾越,誰爲失路之人悲傷,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鄉之遊子。他用最盛氣凜然的《滕王閣序》也不能挽救回父親的劫難。自責、壓抑、矛盾、憤慨,而又身不由己、力不從心使得他“神筆落處星光燦爛,文章到處圖畫徐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作者借用的一個典故。馮唐,曾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官員,後被罷免去職。漢武帝時求取賢良,他被舉薦,可是當時已經年過九十,無法任職。而李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西漢名將,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戰,被匈奴稱爲“飛將軍”,但始終未獲封侯。雖然自己仕途坎坷,但也應“老當益壯”!一次次哀嘆,一個個隱喻的背後是他不畏險阻、壯心不已的堅強信念,是他長風破浪的浩氣和積極進取的決心。

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詩人雖然仕途坎坷,但仍懷報國之志。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如黃鐘大呂,依舊迴旋在歷史的時空,依舊擁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胸襟氣度。

登閣賦詩,寫景抒懷,乃文人雅懷,山水與文學相得益彰,不乏實例,但如《滕王閣序》這般令人蕩氣迴腸千年的佳作卻不多見!

在此後的一千多年間,從來沒有任何一座樓閣像滕王閣那樣有如此多的興廢重修,至今修建三十多次。王勃在滕王閣上的揮筆,不僅成就了自己,折服了世人,也爲天下留下了一條文脈,這條文脈屹立在贛水之濱,也隱藏在書籍冊頁,更紮根在人們的心裏。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滕王閣不再是當初的滕王閣,滔滔贛江也不再是當初的流水。唯有文字永恆,鐫刻在人心千年並將持續鐫刻下去,永不磨滅。

  滕王閣序讀後感10

《滕王閣序》是一篇韻律十分足的文章,這篇文章向來以文采出衆所著稱,從而使得他流傳至今,還是一直爲人所津津樂道。

這篇文章總共洋洋灑灑的幾百字,卻酣暢淋漓地描寫了所見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讓我們在佩服作者廣闊的想象力的同時,也被他精妙的語言所折服,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豐富淵博的知識,以及強大的文章駕馭能力。

此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韻律特別押韻,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同時運用了大量的對比句對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駢文的寫作格式,所以讓她一直以來都是駢文的經典之作,從來被模仿,沒有被超越。

關於此篇文章它裏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過了解這些字詞能夠幫助我們去理解整段話,背後的意義,因爲這些字詞經過千百年的變換已經發生的改變,無法用現代的語言去解讀它,要通過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詞典才能夠有所收穫,而通過這種檢索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我們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同事也能一探古時候人們宴會的場景。

  滕王閣序讀後感11

泱泱華夏詩史,“初唐四傑”婦孺皆知,其中造詣最高的恐怕非王勃莫屬。明陸時雍在《詩境總編》中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這句話不僅高度概括出了四傑各自所的詩風,更肯定了王勃的地位與成就。

王勃,字子安,六歲能文,才學俱富,詩歌和駢文的創作均有建樹。但相較而言,他的駢文功底更爲深厚,他創作的駢文更勝一籌。“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漂泊異鄉的天涯遊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珍視友情的真情男兒;“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讓人們讀起來就不禁感嘆歷史滄海桑田的鉅變;一篇《滕王閣序》更是讓無數後人“望而卻步”,感嘆它“可望而不可即”。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命運好像和子安開了一個玩笑,讓他“哭笑不得”。才華橫溢並沒有讓他得意官場,相反,帶給他的是接踵而至的禍難。因作檄周王雞而被逐出朝廷,子安經歷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從此,他便漸漸偏離了仕途,走上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雖是無意,作詩盡興,但卻被高宗品讀出了挑動諸侯戰亂的味兒來,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禍不單行,子安又因擅殺官奴險些丟掉性命,幸逢皇帝改號,才赦免了他。

在遭遇了兩次打擊之後,子安便與仕途徹底地遠離了。

之後,子安就悄然地離開了朝廷,從平步青雲轉眼間成爲一無所有。任何人被這迎頭一擊都會頭暈目眩,不知方向。但子安似乎有着異常迅猛的反應力,他很快就從這“當頭一棒”中凊醒了過來。身處逆境的子安開始透視自己,鞭策自己,完善自己。

在流放的兩年日子裏,他深刻地認識到了他的恃才傲物、玩世不恭纔是導致這一切禍難發生的根本原因。他開始明白:一個人即便是才高八斗、滿腹經綸,但只要他飛揚跋扈、目中無人,就很可能會成爲衆矢之的。做人應該低調,應該謙虛,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欣然接受。《滕王閣序》中所表現的謙謹的態度就是最好的證明。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這就是子安最終確立的人生目標,明確而又唯一的目標。與那些沒有目標或是心懷多個理想的人,未過而立之年的子安似乎比他們更早熟一些。因爲他已經參透了理想的真諦,懂得了在人生中審視自我,在審視中感悟人生。人生應該承載理想,生命應該賦予意義。只有這樣,人生纔不會迷失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纔會在逆境中葆有勇氣和信心,無所畏懼地面對人生中的暴風雨。正如汪國真所說:“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逆境磨練一個人的同時往往也造就了一個人。大徹大悟後的子安發出了深藏在內心的聲音,“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懷才不遇的王勃雖然有有志難伸的憤慨,卻無自暴自棄的頹放,他的矢志不渝詮釋着一顆心的頑強與堅毅。人生無常,盛衰有時,但只要有一顆執着的心,不斷勖勉自己,就會一步步朝着目標攀登,不在人世的流沙中沉淪。

人生的失意讓子安看到朝廷官員的慾壑難填、爾虞我詐,同時也讓他更深一層次的明白,一個人只要保持着內心的明淨,堅守着自己的人生準則,即便是“酌貪泉”也會“覺爽”,即便是“酌貪泉”也只會襯托一顆心的真純。白巖鬆曾寫過一本書,書名《痛並快樂着》。初讀此題,定會覺得平淡無奇,細細品味,其實不然。這句話與子安的“處涸轍以猶歡”簡直是異曲同工。“並”字的運用,增添了這句話的分量,提升了這句話的境界。可以說,“並”字纔是這句話的靈魂。它表現了白巖鬆對於困難的獨到的認識,展現了他幽默的性格,更體現了他處世的一種豁達的態度。許多人極力推崇這句話,視其爲經典,可是又有幾個人知曉,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早已有人說過這句話了。更確切的說,人們應該記住的是子安,而不是白巖鬆。

一顆心的明淨讓我折服,令我欽佩。可惜啊,子安在去交趾看望父親的路上溺水而亡,年僅二十八。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躁動的時代,我們行走於世,會越來越感到步履艱難,但只要心如明鏡臺,就會輕鬆、坦然地走完我們的一生。

  滕王閣序讀後感12

記得在小的時候,姐姐將王勃的《騰王閣序》講得有滋有味,至今還記憶尤深,那時候似懂非懂。重讀王勃的《騰王閣序》,基於其頗高的藝術成就,我感觸很深。

關於騰王閣,歷代題詠很多,如唐代詩人錢起《騰王閣詩》雲:“幽懷念煙水,長恨隔龍沙。今日騰王閣,分明見落霞。”宋代劉敏求的詩云:“閣中環佩知何處,遊子再來春欲暮。”辛棄疾:《賀新郎;賦騰王閣》詞雲:“高閣臨江渚。訪層城,空餘舊跡,黯然懷古。”唯有王勃的《騰王閣序》,成爲了千古絕唱。

這篇序言,之所以生動感人,千古傳誦,在於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其中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於它有詩意之每裏。本文題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駢文。它進程了漢、魏以來駢文的傳統,吸收了賦體的成功的藝術經驗形成了規模崇麗、氣象清新的風格。王勃是初唐時期具有革新意識的詩人,他的爲文,也同他的詩歌創作一樣,散發出一種清新友人的氣息,主要表現爲詩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創造。他是以詩人的眼光來觀察與騰王閣有關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詩人的心情去體驗和書法真實感受的。

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有遠大的抱負,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寫出“落霞與孤騖齊飛”這樣歌詠山河風光的佳句,同時也能抒發“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情懷。然而,由於時代及其他方面的侷限,詩人的理想不能實現,壯志難酬,免不了有“興盡悲來”之嘆,免不了要產生一種與生俱來的深沉的孤獨感。正因爲有這種出自內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後,它仍然能撥響與他有某種類似體驗的讀者的心絃。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體明辯序說》中講到:序,亦做敘,言其中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望比此文,發揮了“次第有序”的特點。

全文層次清晰,守衛聯貫,針線細密,次第井然,對偶工整。有些對偶從不同的側面向心地集中於一個重點,因而有帶有排比與連珠的修辭色彩。這說明,王勃寫此序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效的增強了詩歌的韻味。

再次是繪畫之美。如果從繪畫的角度來透視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本篇並不是一般性的山水遊記,而是把建築、山水、人物融會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畫,是一副以騰王閣爲中心的全景畫。作者非常注意畫面的構圖與佈局的整體性,因爲它是用文字寫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萬里之外的自然景觀恰當的納入自己構思的畫面中來了。

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三江”、“五湖”、“蠻荊”、“長安”、“吳會”,均可“撫四海於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間的侷限,他通過想象的視角遙攝各種景物,統奴全局,服務於騰王閣的描寫。在構圖與空間時間的關係上,作者注意到空間的深度與歷史的廣度,使這篇序文具有縱深的立體感。

最後是音樂之美。在見就對偶的同時,文章還特別追求文字聲調的平仄相對。如“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一聯中的兩句,也如同詩歌中的句子一樣得講求平仄相對,使全文抑揚頓挫,迴環反覆,具有悅耳的音樂之美。

王勃的《騰王閣序》,最主要的是有作者的真實的感情和充實的內容,同時,它還打破了僵死陳舊的駢文割據和陳陳相因的文風,給駢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成就。歷史是公正和公平的,它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和選擇。

  滕王閣序讀後感13

《滕王閣序》是一篇韻律十分足的文章,這篇文章向來以文采出衆所著稱,從而使得他流傳至今,還是一直爲人所津津樂道。

關於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我認爲可以歸納爲兩個字,精緻。總共洋洋灑灑的幾百字,卻酣暢淋漓地描寫了所見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讓我們在佩服作者廣闊的想象力的同時,也被他精妙的語言所折服,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豐富淵博的知識,以及強大的文章駕馭能力。

此篇文章的讀後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韻律特別押韻,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同時運用了大量的對比句對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駢文的寫作格式,所以讓她一直以來都是駢文的經典之作,從來被模仿,沒有被超越。

關於此篇文章的另一個讀後感就是說,它裏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過了解這些字詞能夠幫助我們去理解整段話,背後的意義,因爲這些字詞經過千百年的變換已經發生的改變,無法用現代的語言去解讀它,要通過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詞典才能夠有所收穫,而通過這種檢索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我們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同事也能一探古時候人們宴會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