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10篇)大綱

目送讀後感(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後感(10篇)

目送讀後感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2

兒子長大了,母親依然目送他離開,就像曾經她的母親目送她走遠。父親老了,走了,女兒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塵世的路,就像她的兒子,總會有一天“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這是一場輪迴,一場目光和

生命的輪迴。兒子的疏離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無法抵抗,他們的離開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記憶衰退的母親認不出自己的女兒,電話裏一遍遍重複:“你是誰?你是我的女兒?”但她知道她“只有一個女兒”。

女兒陪母親買衣服、做按摩,給母親塗指甲油玩。長長的夜,空蕩蕩的街,女兒牽着母親散步。母親已看不懂寫着安慰話語的便條,母親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層皮,母親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記憶。韶華逝去,時光不

返,但她的女兒,還是那個誰也奪不走的女兒。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親撥開女兒的手,恐懼溢滿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舊時光。舊時光裏,她的家在小溪盡頭、羣山深處,那兒有一座傳下幾代的房子,開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裏種着

豆,楊梅和桃子掛在樹上,曬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邊。

目送讀後感3

看這本書的時候,淚忍不住從眼睛裏流下來。龍應臺的文字不僅優美,還富有情操,如晨光中的那一抹微雲,夕陽下的露珠;是火紅的朝霞,黑暗中的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命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她寫了自己的孩子從一直圍着她團團轉,到與她疏遠,直到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她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母子父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聽了杜鵑那彷彿哭得一嘴溼淋淋的鮮血似的啼聲,讓這個心思細膩的女人從心裏體會出了那份孤寂、淒涼。她寫出了人生百態,也寫出了世態苦痛。

從《雨兒》和《胭脂》中我讀出了她對母親的愛,從《寒色》和《回家》中讀出了她對一個完整的家的渴望與追求;從《憂鬱》中我讀出了她對這孤寂的體會與對杜鵑的憐惜。

印象最深,也是哭得最深的是她回答家是什麼的那一段,她自認爲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卻被這種小學作文題目給難住了,突然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家,是兒女在的地方,是父母親都在的地方,是一個溫暖而又安心的世界。那,纔是家。這是她的回答,可是這種世界對於我們家這種單親家庭來說,我可能是感受不到了。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後感4

讀完整本書有種悲憫感,有些路,只能我們自己走。

對書印象最深的是描寫父母親老去後的模樣以及生活狀態。書中父親第一次老去是在兒女制止他開車後,她們說要他不要心疼,去打車,打車也打不了八萬塊錢(車禍修車的錢),可人老了就越發膽怯了,可憐的父親爲了省點錢,出門都很少,害怕給兒女添麻煩。想想我們的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他們,能靠雙腿走的就決不會多花費錢。很多老人身體不舒服卻硬撐着,不想讓兒女有更多的負擔,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也想待你像你們小時候待我們一般。

人一生中記得最多的是年輕時候的樣子,彷彿自己永遠不會老。父母老了,可他們依舊是愛美的。但現在的市場大部分都是迎合年輕人的,老年人的娛樂場所少而且沒有跟上時代。現在中國的老年化加快,以後會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呢?日本的老齡化很嚴重,目之所及,很多都是老人。看車展的是老人,開車的還是老人。現在的日本模樣會不會是中國的明天

目送,我想就是看着子女去外面的世界成長,送走離世的父母以及自己的青春。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5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氳着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6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澱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

中的白髮,開始回憶起以前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然後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說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說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並且如此輪迴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

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裏,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然後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目送讀後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通過一個演講視頻看搜索查看這本書的初衷。

當我用心看完龍應臺的《目送》後,再回味視頻中演講者說到的:“朋友們在這個世界上你要知道,也只有他們是世界上唯一到現在還會對你說過道看着點車啊,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還會對你說記得吃飯喝水,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覺得你穿秋褲漂亮的人。。。”時我突然有一種冰塊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覺,敬愛的父母親啊,他們的親情永遠是甜膩膩的,可是我們做孩子的,有能讀懂多少呢?真如哪位演講者所說的您們給我們的愛是肆無忌憚的,而我們做子女的回報您們的確實敷敷衍衍的。對此向您們由衷的說聲:“對不起,兒錯了!”

《目送》讓我明白了天之大唯有您們的愛是最完美無瑕的,我只有珍惜纔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 。.

目送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因爲書中的一句,曾經深深地觸動我的心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說的是父母送子女時,那種無力追隨而又期望陪伴的心情。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也許不久後的某一天,我也會成爲這些父母中的一員,我只希望那一天,來的晚一點,再晚一點。

《目送》是作者醮着深情的筆墨書寫的文字,她寫了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她寫了和兒子的離別;寫了朋友間的牽掛。生活在世間的她,有着諸多的情感,比如快樂,脆弱和失意。許多文字,透露着薄涼和無奈,因爲,不管身邊有誰,有些路,也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這篇文章講述了大多父母的心聲,其中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句子,裏面字裏行間都包含着濃濃的感情。仔細讀這本書而,你會發現這本書講述的更多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一個母親的心路歷程。仔細讀這本書,你會感受到來自心靈的震撼。

我很喜歡這本書,其中也有許多讓人感觸很深的句子,值得大家花費時間去細細的讀品味。

目送讀後感9

第二次認真的讀了《目送》這本書,我似乎明白了作者龍應臺所要表達的內心感受,並且爲之深深地感動。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是件很難過的事,我害怕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作爲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裏。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這一幕讓我的內心波瀾起伏,目送的情感此時熱烈又沉着。

看着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纔不枉他們對我們的這種愛,無言。

目送讀後感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銷售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我認爲是該書的精神所在,書中描述的龍應臺與父母、與孩子,一起與朋友經歷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從這句話裏找到答案。因領悟到目送的必然,她在對待自己的父親、母親上、與周邊朋友相處上、看待生與死、周遊世界時,都能用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思維,更加柔和的方式,來面對。

通過龍應臺的人生感悟,我們多少能預測未來的我們,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未來可能是什麼樣的時候,往往能更加坦然、更加堅強、更加樂觀的面對身邊的一切。因爲可能預測未來,所以更加淡定,更加懂得珍惜。

猛然讓我想起“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當我們可以用站在人生盡頭的視角,來縱觀一生時,又有什麼坎兒過不去呢?

目送,站在人生的盡頭,扭過頭來,看看這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