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通用34篇)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通用3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通用3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通用34篇)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它叫《燦爛千陽》。《燦爛千陽》由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賽尼繼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之後創作的。

《燦爛千陽》主要講了私生女瑪利亞姆的童年生活在她十五歲生日時一去不復返。生日時因定期探訪的父親沒有來接她,她便乘出租車來到她父親家前,誰知父親卻不給她開門,無奈之下,瑪利亞姆只好再坐車回家。沒想到她媽媽娜娜在自家門前——一座破破爛爛的小泥屋前的大樹旁上吊自殺,靈魂歸天。

安葬好她母親之後,她就被她父親接到他的宅邸住下。沒過幾天,她就被迫嫁給喀布爾市中年鞋匠拉希德。以後數年瑪利亞姆一共懷了6,7胎,但每次都以流產告終。與此同時,瑪利亞姆受到的待遇日益俱下,越來越多的家庭暴力在她的生活中出現。

十八年後,生活在動盪年代的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和戀人,因形勢所迫她亦被迫嫁給了拉希德。

兩名阿富汗女性帶着各自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一起經受着戰亂的侵蝕,貧困和嚴重的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的悲痛與忍耐交織,曾經讓她們相處得水火不容。後來又因爲幾件事讓她們互相感動,重歸於好,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相濡以泣。隱藏多年的騙局終於被揭穿,她們將做出如何的選擇?她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他們又將歸宿何方?

《燦爛千陽》關於不可寬恕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它,讓我感動。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

我是先看完《追風箏的人》再看《燦爛千陽》的,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起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可以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助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可以謂之“博愛”。

我們可以自己問問自己,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考慮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爲,不論多麼文明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己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己今後所面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作爲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爲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知道,自己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應該學習的品質。而現在,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知道,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必須做的。

一千個燦爛的太陽能照亮這片苦難的土地?能溫暖這些冰冷徹骨的心?

當世界上絕大多數土地都逐漸走出了那些深切的苦難之後,這些被我們遺忘或者根本就不熟知的無法想象的苦難的時空,只能讓我們記住兩個字——感恩。

關於不可寬怒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哎是真的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耳畔縈繞着安果曼的詩句:我夢想有一天我可以打開鳥籠我可以操出失去欣喜地鳴一段詩我並非脆弱如微風中顫抖立柳樹,我是個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3

《燦爛千陽》的閱讀純屬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賽尼的書是《追風箏的人》,在地鐵報上斷斷續續的讀了後買來讀的,讀完後也向朋友力薦,覺得這本書真正寫的是好,感動,從頭到尾的感動。看完後,也私下很有負罪感的感到幸福,因爲自我生活在和平盛世因爲自我自小被家人的愛環繞。當看到《燦爛千陽》的作者與《追風箏的人》同爲一人的時候,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我不要看,我怕我揹負不起書中沉重的感覺。

前些日子在噹噹買了一堆書,書送到家裏,才突然憶起,這本書,是說不要看的。但既然買了,總沒有不看的道理,況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極盡溢美之辭讚揚的。這本書看完的感覺,一是震撼二是心酸,書中以一個不幸女人的一生爲線索(此刻覺得,這個國度的女人,大概離幸福的距離比任何地方的都要遠點)從她的視角寫出國家的動盪對國民的影響。這話太籠統,可總結來,就是這感覺。裏面有很多家暴的情節,並沒有描述到多麼詳細,但聊聊數語卻帶給人無數的想象空間,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戰起來。也對瑪麗雅姆生出敬佩,這樣的環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愛心溫暖另個與她同樣不幸的人。書中有個細節描述到萊拉的父親帶他們兄妹去卡米揚大佛遊玩,寫到周圍景觀的閒散適宜,農人在田間勞作,農作物在微風中俯仰。我的思緒也彷彿被帶到那個孕育溫馨、神祕與期盼的下午,數章後一筆帶過大佛被毀,伴隨同時的還有戀人的失散和親人的過世,雖然沒有過多的描述,卻有種心酸的感覺讓我無法繼續讀下去。卡米揚大佛的被毀以前在新聞裏看到過,只有看到書裏帶過,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毀了,一向都不相信,這樣一件民族瑰寶,怎樣就會被毀了,怎樣會下得了手。結尾有點點大團圓性的,萊拉和她的愛人踏上了回鄉的路程,尋找身心的最終歸宿。這個,我有點點懷疑,當一個人,做爲人的基本權利被徹底否決,徹底踐踏後,他仍然會將否決與踐踏他的地方作爲歸宿麼?當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們是無法體會他們的悲涼與無奈的。

阿富汗,一個多麼遙遠而讓人費解的地方。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4

故事,從主人公瑪麗雅姆的十五歲生日開始。

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作爲一個私生女,她從小就受盡人們的鄙視和辱罵。隨着母親的自殺,本來定期探訪的父親也彷彿陌路。爲了面子,狠心的父親將她嫁給了咯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爲妻。誰料上天不公,瑪麗雅姆七次懷孕卻七次流產。動盪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遠走不出生活的陰影。

十八年過去了,戰亂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萊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毀。她青梅竹馬的連任塔裏克舉家搬遷,兩個哥哥在戰爭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彈,送她父母上了天堂。無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給了此時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於是,瑪麗雅姆與萊拉,這兩名阿富汗女子,帶着屬於不同時代的悲慘會議,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壓,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曾經,爲了一個並無良心的丈夫,她們水火不溶;卻在經歷無數磨難之後,締結了情誼,相濡以沫。

然而,最終拉希得發現,萊拉的女兒竟是塔裏克的孩子。而萊拉亦發覺,當年告訴她塔裏剋死訊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並僱傭的。於是,他們爭吵、打鬥。殘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萊拉。危急時刻,瑪麗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

整本書的語調悽哀,色彩陰暗,當名字卻叫做“燦爛千陽”。以前我不明白爲什麼,但現在我明白了。這是怎樣的一副巨大的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共存的、堅強、悲劇的生命畫卷啊!

同樣是人,與生活在戰亂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想要什麼,幾乎就有什麼。如此多吃多佔,我們平日裏卻從未想到要爲那些不幸的人們做些什麼。在社會底層,陰暗的角落裏,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在苦苦掙扎。也許只是爲了一滴水,也許只是爲了一粒米,但那卻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希望啊!

雖然上天不公平,雖然它無數次地摧毀他們的希望,但堅強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反抗。面對動盪的社會,殘忍的塔班,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拯救自己,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瑪麗雅姆一樣,有着並不幸福的生活開端,和無比悲慘的結局。但請永遠記得,她們曾經爲之付出,努力。她們沒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是我們!

想起萊拉父母一生的願望:住在海邊聽海浪的聲音,觀日出日落,僅此而已。想起瑪麗雅姆的願望:再回到童年的泥屋,再聞一次那綠草的芳香,再回池塘邊釣一次魚。這麼簡單的願望,卻從來都沒有機會去實現。我不忍,也無法想象,當火箭彈爆炸在身邊的一側,萊拉父母在想什麼;當塔班舉起槍,要殺死瑪麗雅姆的時候,她在想什麼?

能想什麼呢?希望?是永遠的絕望吧!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5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同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嘆。不過,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爲《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主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溫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美好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己相愛的人相守,做自己認爲有意義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爲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

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說是丟棄於人更爲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可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嘆,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擇。說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溫馨,那麼美好。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可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擇,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爲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爲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面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蛻變呢?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6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後又一次深深感動我的書,感謝作者帶給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讓我認識了阿富汗,讓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經歷過的苦難,儘管這苦難或許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給我的是人性的光輝,人們心底埋葬的關於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兩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帶着不屬於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摧殘,心底潛藏着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寬恕的年代,有着無法抹去的記憶,最終,自由與幸福抵達了穿越了戰亂的萊拉,用瑪利亞姆的生命。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阿富汗,這使我十分震驚,我意外於此般生活竟然在這麼近的年代的發生,這並不是過去,或者這還是未痊癒的傷疤。

我沒法去深刻地體會阿富汗女性的苦難生活,我無法瞭解她們一生的深重災難,但是,由她們,我更加感激並珍惜現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擁有自己的權利。我出生並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和平的國度。

我喜歡看書中字裏行間傳遞給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贖的毅力,她們有她們的信仰,或許我無法完全理解這樣的信仰對她們來說有多麼重要,但是隱約可以體會,信仰是她們身體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就像大腦,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實施殘暴、謀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這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帶給我的遠遠不止這些。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7

萊拉,讀過書,受到過她爸爸關於女性應該平等的思想薰陶,在當時算是比較前衛的思想,爲了塔裏克的孩子,甘於嫁給暴虐的大叔拉希德,有了第一次抗爭逃跑雖然失敗。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感覺也慢慢死心了,畢竟在那個環境下。碰到了塔裏克,知道了當初的一切都是騙局,隨着瑪裏雅姆的自我反抗犧牲,萊拉跟塔裏克去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地方。當國家有了一絲復興的希望,又燃起回到故鄉落葉歸根的想法。這是一個內心有思想火苗的女性,她的結局算是比較讓人欣慰。

瑪麗雅姆,悲慘的身世,導致了在拉希德家忍受了幾十年,變成一個傳統的阿富汗女性,自卑的身世,對父親懦弱的絕望,她只能依靠拉希德,忍受着各種折磨。因爲孩子,跟萊拉才相知相熟,以致於後面爲萊拉犧牲。一開始是懦弱的,自私的,當她錘死拉希德的那一秒,她應該釋然了,幾十年的壓抑屈辱釋放,爲了孩子不憎恨於她,也爲了給萊拉母子們一個沒有顧慮的未來,選擇扛着。心痛並且敬佩這個角色!

扎裏勒,懦弱不敢承擔責任,害怕影響他的名聲,放棄了他的女兒瑪麗雅姆。雖然最後提到他一直在懺悔,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內心其實非常愛瑪麗,只是他的懦弱導致了很多事情的抉擇都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的人一直活在自己的道德審判下,中間他去找女兒,好像也是因爲他的幾個老婆去世了吧,沒人給他壓力了。希望我們不要做一個逃避的人,justfaceit,從心。

拉希德,不做評價。捏造塔裏克過世騙萊拉給他生孩子,挺噁心的。典型的大男子主義,當時社會的產物。暴虐。

阿富汗戰亂一直是在電視新聞聽到過星星點點,讀完這本書很慶幸處於和平的社會環境,雖然有一些體制還有環境的不足,那些都需要我們慢慢努力。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8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有一次看艾瑪·沃森採訪馬拉拉的一個訪談節目裏,她問馬拉拉,最近在看什麼書。馬拉拉說《燦爛千陽》。然後我才知道這本書是《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寫的,才知道這本書如此暢銷,反響很大。再然後,我終於把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其實,本書故事太悲慘,是通過兩名所嫁非人的女性,揭示代際之間的諒解,以及母愛的力量如何完成兩位女角的自我救贖。真的沒有一絲陽光的愉悅,燦爛千陽只是不幸的人們對於自由、幸福的一種深深的渴望!

然而最令人驚訝的,還是她們對待層出不窮的苦難的態度。當苦難達到無法容忍的時候,宗教在她們內心所顯示的力量。

故事最後,萊拉毅然決然回到故鄉教書育人。也許只有經歷過戰亂,經歷過背井離鄉的人,才能理解那對千瘡百孔的故土的深情厚意。

最最最後,還是願世界和平沒有戰亂,願面紗下的塵埃也是光,願苦難中永遠伴隨着希望,願信仰讓前路充滿陽光,願你我都可以共享這千陽。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9

觸動心靈的一本書。頭一次看這類小說,關於阿富汗這個國家的這段戰爭我是在電視看着演變長大的,許多大背景和過程從電視上了解過。但沒有從普通百姓的生存角度來看過。作者從兩位女主人公的生活和經歷展開描述,從戰爭中失去家人和愛人,在殘酷並冷酷無情的丈夫的家暴中忍耐着,並在與命運不斷的磨合和鬥爭。生存是第一位的,爲了有尊嚴的活着不斷反抗,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丟失純真和真愛。文中太多的描寫讓人記憶深刻,每週等待父親來看望的小姑娘的期盼和現實的殘酷,母親的離開。萊拉與父親的片段特別感人,包括父母在她身邊離世的鏡頭感,爲了可惡的丈夫生子時的過程,不用打麻藥剖腹產的那段描寫。我覺得作者的文字功底太強大了,常常把人帶入鏡頭中,像看電影,又像身臨其境。最後的結局一位女主用自己的生命給予了另一位女主自由幸福的未來,這一切都是愛與善良的回報。萊卡和孩子也爲這位女主帶來了存在的價值和幸福。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看完後覺得我們身邊這些事那都不是事兒!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0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這句堪稱本書靈魂所在的詩句,在我看來,明月是歷史和文化,太陽是女性的美德,阿富汗女子苦難中隱忍而不改善良的本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勇敢和不忘初心的付出,就像瑪麗雅姆和萊拉。以往的認知裏,全身上下從頭到腳只看得到眼睛的穆斯林女子總讓我感覺神祕而有些微的畏懼,是瑪麗雅姆和萊拉讓我看見了,她們其實也是我們童年的玩伴,鄰居家的姐姐,舅舅新娶的妻子,有兩個孩子的女同事,電梯裏遇見的送孫子上幼兒園的奶奶……不同的是,在我們國家,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是掛在天上的,而在阿富汗,它們被隱藏在牆壁之後。

我們永遠不會支持戰爭、歌頌戰爭,但是如果落後、腐朽的思想已經給人們帶來太多痛苦,如果它已經讓一個國家由內而外的潰爛,被欺辱而毫無還手之力,如果戰爭已經無可避免,那麼,就面對它,讓這戰火燒起來,燒掉的不只是房子,還有不公、婦女的屈辱和眼淚、種族歧視、盲目自大……然後讓所有人懂得,唯有自強才能抵禦外辱,唯有尊重每一個個體人格的平等,才能團結,唯有團結才能撐起一個國家的脊樑,而唯有愛和善良能讓人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幸福。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1

記得很清楚,這本書是任哥推薦的,用了差不多兩週的時間看完。感觸頗多…

首先是瑪麗雅姆,一個哈拉米,從她和娜娜幸福簡單的生活和對扎裏勒的期盼到對他的絕望與痛心,再到她嫁給拉希德之後被毒打以及自己的隱忍,之後爲了萊拉的新生活,她最終殺死了自己的丈夫。

對於萊拉,作者描述了她童年的美好時光,尤其是有個開明的父親以及她的玩伴塔裏克,再到戰爭爆發,父母被炸死,還有拉希德找人騙她說塔裏克已經死亡,在得知自己已懷有塔裏克的孩子時,她無奈嫁給拉希德,這期間經歷了很多殘暴與磨難。幸運的是,萊拉最終得到了幸福,她和塔裏克以及孩子們終於在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說,這種幸福是瑪麗雅姆帶來的,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瑪麗雅姆從萊拉和孩子們那兒纔得到一些溫暖,一些愛,最後她幫助了她們,她認爲那是值得的。

這本書最讓我痛恨的是扎裏勒留給瑪麗雅姆的那封信,表達了他多年的內疚與懺悔。如果不是他礙於自己的顏面與名譽,我想,瑪麗雅姆也不會遭受那麼多的痛苦。

這本書是對阿富汗女性的讚揚,讚揚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雖然瑪麗雅姆最終死亡,但是她保護了萊拉和她的女兒,面對拉希德的死亡,她很淡然,她第一次維護了自己的權利,反抗男權,所以,她也是偉大的。還有就是萊拉,有父親的教育,從小就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即使面對拉希德的毒打,她也從不退縮,堅持維護自己的權利。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2

《燦爛千陽》讓人有一種永遠讀不完的感覺。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並不久遠,萊拉生於70年代末,故事講述延續至2003年,可是總是讓人恍惚的產生距離感,生存在同樣的世界,彷彿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這些讓人想到抗戰時期的充滿歷史創傷感的字眼,怎麼會頻繁出現在我們現處時代的某一個地方。在這個各國爭相發展的蓬勃時代爲何還有那麼多人時刻受到毀滅的威脅,那麼多女人困於古老落後的制度。這讓我驚愕,在閱讀中感受到從電視新聞裏遠遠體會不到的真實的殘酷。

當我們談論阿富汗的時候一般會談論什麼…政權的更迭只是讓悲劇無限循環,暴力就象一個無底洞,根本無法想象那裏的家庭、孩子、婦女他們究竟在經歷什麼,古老的阿富汗早已在無數新聞裏幻化成一個有關恐怖主義和戰爭的符號,你無法想像那裏生活着有心、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實的人!小說就讓你看到了這些人,而苦痛與折磨那樣延綿不絕,血淚斑駁,你如鯁在喉,無法下嚥。但她們渴望的真情和追求的自由同樣如此真實,她們迸發的最後的光芒一如燦爛千陽,令人無法直視。

今天偶然看新聞,又是阿富汗某處遭恐怖襲擊的鏡頭,傷者奄奄於病牀,哀傷的神情,一千個太陽的燦爛何時才能灑落到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3

不敢輕易去寫任何評價,怕自己的言語太過淺薄,戰爭是罪惡的根源,感謝祖國帶來的平和安定,看到書中時間寫着1987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剛剛出生,我的出生並沒有給家庭帶來愉快,畢竟那時是計劃生育加上重男輕女的時期,回憶中整個小學時期都是美好的,記不得什麼糟心的事情。

2001年,我已經上了初中,2003年出現了非典,想到了那時候的同學,老師,雖然可能是沒有任何關聯,但是在我的腦海中出現的就是那會在教室裏上課,和同學玩着跳房子的遊戲,早上排到值日的時候去整理學校廣場上的自行車,直到現在我也會偶爾做夢夢到高中晚自修下課的時候擔心錯過了最後一班公交車,夢中焦急的在學校的停車場尋找自己的自行車,現在我的印象已經徹底模糊,不記得我到底是真的有過趕不上最後的公交車還是在黑暗中找不到自己的自行車,2007年,我在上大學,那時候的每天都是簡單而美好的,可以任性的看着自己喜歡看的小說,管它白天黑夜,再長的電視劇也有足夠的時間追下去,兼職做過幾份工作,和室友圍着操場散步,灑脫的促心交談,這應該是很多80後的正常的生活軌跡,同樣的年代,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經歷簡直無法想象,所以常常我會想,應該感恩現在的生活。

即使生活中遇到很多磨難與波折,可生活並沒有壓迫到你無法呼吸,沒有束縛你的雙手和大腦,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生活會雙倍的回贈你。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4

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國家,這樣蔑視女性的存在,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物,是可以交換,可以出賣的東西。看到男主毆打兩個妻子時,細節處讓人心驚。如此重男輕女的地域,女性在那裏生活會有多艱難。

書中總是提到,她們老了,可是她們十幾歲生孩子,孩子十歲時也不過二十幾歲而已,這應該是很美麗的年華,竟然和老字相關聯,也許是因爲遭遇太多傷痛,承受太多苦楚,讓每一分的時光都被切割放大成兩倍。瑪麗用自己的犧牲成全了萊西,我沒想到也慶幸萊西和愛人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們之前隔着孩子,婚姻與多年不見的風霜,最後還能在一起,除了期望獲得平凡的幸福,還有對對方深沉的愛。

我不覺得男主很惡,可能因爲書中描繪的男性的形象就是這樣,他只是代表那個時代那個國家的縮影。除了教育,沒有別的方法能打破這種情景,而教育內容,又是統治者決定。

極少打五星的書,打分理由除了小說情節之外,還有悲天憫人之感,作者把世界的另一面寫下來,讓人感到不公的無力,還有想改變這現狀的想法。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5

纔看時會覺得瑪麗雅姆是一個改變命運的人,對生活的不甘,想要改變現狀、以爲父親能讓她改變現狀,其實這是她走向深淵的開始。以爲拉希德會對他好一點,開始是有期望,經歷懷孕、流產,拉希德終於有使用暴力的理由了,瑪麗雅姆由一個青春少女到中年婦女,每天都生活在暴力中,還有精神上的折磨。你說要是她沒有鼓起勇氣去找自己的父親,好好和娜娜生活,會不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呢,如果娜娜讓她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會不會人生過得又不一樣呢。對我來說,這裏就是我的終點,兩個毫無相關連的人,最後是爲了記起她,去了她生活的地方。當他父親來她時,瑪麗雅姆要是沒有那麼激動或憤怒,靜下心來聽他父親講、或是看了信封,那到死時也不會遺憾父親對他所做的事,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一切不會重頭開始,懺悔來得太遲了。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當黑暗籠罩你時,不要放棄,總會過去、當黑暗過去時,你也許會忘,但在你心的角落處留下一個位置,裝備你那些心要。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6

去年有看過原著,看完後心情是一種悶悶的,彷彿夏日的暴雨來之前的午後,給人難受又沉悶的悲苦,想打開窗,但沒有風。現在重讀了一遍,再讀的過程中這種感覺依舊不減。

真的很佩服作者的文筆,描述的人物,風景能給人一幕幕強烈畫面感。描述的心理活動是那麼細緻入微,直接撞擊心口又在某些點上產生共鳴,感同身受。

對mariam和laila的命運只能悲憫,而我最感到傷心的是娜娜。父親,和自己愛的人的軟弱飽受摧殘硬生生練就了她的尖酸刻薄,對世界充滿敵意,看清了當時男人的本質就是把罪惡推給女人,普通指南針總是指向南一樣。形成了她自己的一套女性在當時的生存哲理就是兩個字忍耐。可是她有着愛,有着這個世界對她的來說是唯一溫情的mariam,她的唯一,生怕她離去,所以使用了她女兒不太理解的方法,想要讓女兒安穩度過,她告訴她女兒生存的不二法則,告訴女兒從她人生當中所總結出了人生道理。但是,像她自己小時候也會對父親存着無盡的信任和愛一樣,她的mariam也是如此。當一切已來不及,她唯一的希望破滅,她所說的生活哲學一忍耐,也沒有辦法挽留她。她帶着無愛,無望的心情結束自己的生命,哀莫大於心死。在那樣一個活不下去的地方,也許早早的眼不見爲淨的死也是另一種活法。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7

爲之深深感動、深切的體會到我們現在身處的是多麼幸福的環境…

作者用平緩的敘述串聯了兩位女性的人生、萊拉是不幸的、經受戰爭失去了父母和哥哥、被炸傷的時候偏偏遇到的是罪惡的拉希德、差點被拉希德置於死地、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有自己的兒女、有愛她的塔克裏和和諧溫暖的父母、她在黑暗中遇到了瑪麗雅姆、一個願意爲她付出生命的人;相比之下瑪利亞姆就沒有那麼幸運、作爲一個一個身份低危的私生女、熱切渴望着父親的疼愛、而因爲父親礙於面子沒有給予過她應有的疼愛、後來嫁給拉希德更是苦難的加重、多次流產、動不動的毆打、爲了解救萊拉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後也沒能夠看到父親遲到的懺悔。

正如哪句話所言、人們數不清他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正如人們數不清她的隔壁有一千個太陽。對於萊拉來說、瑪麗雅姆就是她的太陽、今日溫暖平靜如月光撫照樣的生活、是瑪麗雅姆用自己的光芒奮力燃燒帶給她的。那燦爛千陽就是美麗的瑪麗雅姆、就是她留給她的希望。

她和塔克裏新孕育的生命代表了希望、她會有一個如陽光般溫暖的名字:瑪麗雅姆。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8

就像《追風箏的人》中,作者最後讓苦難的索拉博活下來,這本書裏,作者讓萊拉回到了瑪麗雅姆的泥屋,這個章節,真的充滿了人性的柔情與溫暖。

可憐的娜娜在瑪麗雅姆離家去找扎裏勒後上吊自殺,掀開了瑪麗雅姆的悲劇人生。相比之後的生活,她十五歲之前簡單就是公主一般,每週還有扎裏勒的探望。

戰爭的殘酷,讓萊拉在失去二個哥哥後,失去了父母,在拉希徳的陰謀和謊言中她還失去了塔裏克十年。

在拉希徳皮帶的抽打中,二個女人最終和解,並母女般地深情起來,尤其是阿茲沙和瑪麗雅姆的感情。在照顧阿茲沙成長的短短時光中,是瑪利雅姆唯一感受過的生活的甜蜜。因爲這安寧甜蜜她心甘情願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要讓萊拉她們母女活下來。

萊拉最終離開穆裏回到喀布爾,在恤孤院當上老師,也算是成全了她爸爸對她的希望吧。

阿富汗,卡勒徳,胡賽尼的家鄉,這個戰火紛飛的國家,"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願他們從此安寧吧。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19

我的心裏縈繞着淡淡的憂傷。

我知道這是看了《燦爛千陽》後的影響。

很久沒有這麼迫不及待看書的感覺了。在書店看到簡單的書評和介紹我就買了卡勒德·胡賽尼的這兩本《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我很想了解阿富汗或者說伊拉克也行他們普通民衆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人們,那些可憐的女人。

昨晚早早洗了澡就坐在牀上看了。我只看了兩章。在剛看來兩頁時我就深深地牽掛着那個叫瑪利亞姆的小女孩的命運,看到她小時候和父親一起時的天真、單純和極度的幸福,我在想象那童話般的場景時心裏卻是隱隱地痛,爲她將來可能的悲慘命運。

果然,她的美麗的肥皂泡破裂了,她最最最崇敬的父親是個膽小鬼、僞君子,她自己並不是父親心裏的小寶貝而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她勇敢地獨自尋找父親的行爲導致視她爲唯一支柱的母親的自殺身亡;她在父親家裏短短地寄人籬下的生活沒多久就被父親和他的妻子們許配給了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當妻子們張羅着說服她答應婚事時她還那麼抱着一線希望,希望她偉大的父親會挺身而出保護她反對婚事,可是坐在旁邊的父親除了痛苦的沉默沒有任何表示,甚至最後面對眼淚汪汪的女兒的祈求,他只說了一句“你別逼我,親愛的瑪利亞姆”,高大的泰山轟然倒下,美麗的肥皂泡徹底破裂。

我捨不得往下看,就像擁有一件珍貴的寶貝一樣想慢慢地欣賞;又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結果,忍不住往後翻了兩頁後又趕緊回來,生怕知道了結果會影響自己看書的情緒。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0

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午夜夢迴,你愛怎麼回味就怎麼回味,但人前人後,我要你裝出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的樣子。你可以的,我們都可以,人都是這般活下來的。

——亦舒

從小姨那捧回一本書,《燦爛千陽》。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我不是很經常看這種長篇小說。剛拿回來第一天,看的兩眼生疼。我看書,總是全神貫注。恨不得把字都吃了。長時間的過於集中眼力,眼睛會痛。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挺沒意思,通篇都是那些老舊的情節。比如私生女,悲慘的人生,等等。

在家放了2天,後來沒去看。昨天晚上睡覺前閒來無事,從書架上抽出這本書。一直到凌晨2點讀完。我沒有像讀一些愛情小說那樣一會哭一會笑。就是在最後的時候嘆息,無奈,震撼,忍不住爲書中悲慘的女人落淚。

讀到最後,我像是撿到了寶。因爲身體裏一直有個聲音在不斷的喊“原來我如此幸福”。我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不用爲了吃飽肚子而忍辱嫁給一個年過半百的變態老頭,不用整日捱打受罪。

看完後躺在牀上,無論怎麼使勁都睡不着。我幻想着萊拉那張堅毅的臉龐,還有瑪麗雅姆那雙充滿恐懼以及屈辱的眼神。我幻想如果我生在那種戰亂的時代,生活在一個沒有女權的社會,我將是什麼樣子。我該如何面對我慘淡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時而會感慨自己的不幸。破碎的家庭。但是此刻我覺得我無比的幸福。我雖然失去了很多我該擁有的幸福和權力,但是想到萊拉和我一樣擁有年輕女孩擁有的生命力,卻在一個連女權都沒有的社會裏。她要比我悽慘的多。

還有書中那段讓人揪心的愛情。那對活生生被欺騙拆散的戀人,和十年後的重逢。腦海中幻想着所有的畫面。我就想到,世間是真的有真情的。

曾有個人跟我說,他看到他乾爸在文章裏寫愛情,他驚訝爲何到了那種年齡還寫那種東西,他認爲根本沒有愛情。他說如果他是個窮光蛋,一個女人跟他可能連一個星期都不能超過。聽他說這些的時候我沒有說一句話。我只是不知道該跟他說些什麼。

因爲我相信的。我相信愛情本身是存在的,只是那些談愛的人磨滅了真情。可愛情本身並沒有錯。騙人的不是愛情,是人。如果你肯向自己以及對方的貪婪的人性低頭,愛情就不會存在。

變了的不是愛情。是人自己的心。

躺在牀上,深夜。我卻覺得外面似乎光亮無比。彷彿我也看到了一千個太陽。我深感懊悔,爲我曾經不經意的人性的懦弱。我深刻的記得我告訴自己要活的真實些的,但有的時候仍然會向自己屈服。我想到了萊拉在經歷了那些可以讓人絕望的生活後仍然可以獲得幸福,她仍然可以勇敢的跟兇殘的老公相鬥,仍然可以懷着一顆純愛的心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剖腹產下和她討厭的男人的孩子。

我知道她的勇敢是存在的,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我們也可以變得同樣。她想過不要那個惡人老公的孩子,但是在經歷了那麼多的坎坷,人性的光輝並沒有變的灰暗。她仍然懷着一份愛,善待了一切。原諒了一切。

萊拉,你的原諒和愛,爲你未來人生的路上灑下了光明的種子。原諒了所有,愛,重生了自己的靈魂。

待到最後,她回到了瑪麗雅姆居住了15年的泥屋,她看到了柳樹,山坡,她看到了瑪麗雅姆的心。她也看了瑪麗雅姆父親留下的信,寫下曾經的懦弱以及他的悔恨……

我恨不得能穿越時空,讓瑪麗雅姆就一直停留在泥屋的時光裏。雖然貧窮,但至少仍舊單純,擁有着看似殘缺的幸福。如果可以,她接下來就不會有那麼悲慘的生活。可是那都是如果,就像如果他的父親不把他嫁給拉希德一樣……

我閉上眼睛,這些所有的人在我腦中盤旋。錯誤的根源在哪裏呢?我找不到。因爲每個人都看似無辜卻又有可恨之處……我想到了種種可悲的人性,還有在灰暗中的很多光芒……

恩怨,你始終敘述不清楚。在這種龐大的愛與恨,不幸與不公中,你只能選擇原諒,勇敢的去原諒,對着黑暗微笑。不被他打到,即使歲月和不幸使你蒼老,但他能蒼老的了身軀,卻抹不去你發亮的心靈。這一切需要你的勇敢和堅定。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能做到那樣,那麼每個人都可以。當你站在高高的山頭時,無論你是否獲得了生活上的幸福,假如你仍然擁有曾經的那顆心,你都是幸福的!那是這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我堅信!

站在更高的高度往下看這些生靈,他們在一個巨大的網中做着許多錯的與對的事。假如宇宙真的有神靈,那麼他是明智的,因爲他從來不說一句話。也許在他眼裏,所有的一切都是能被原諒的。

愛,可以穿越一切。真正的去拯救一切。

人們數不清他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光,也數那個不清他的牆壁之後又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1

高中時我偶然間打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便愛不釋手,於是我就關注了它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系列作品。終於,在今年漫長的寒假中,我開始閱讀這位作家的另一部長篇小說——《燦爛千陽》。

這次胡塞尼將關注焦點放在阿富汗婦女身上,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婦女的不幸故事,個人要忍耐飢餓、病痛的約束。家庭要承受戰爭的創傷、難民的流離失所。這是一部阿富汗國家忍耐的歷史。這本書同時標誌着胡塞尼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在讀這本書時,我時常會想起瑪格雅姆,她小時候的泥屋,她的娜娜,那個經常會被妖怪附體、說她是小哈米的娜娜,還有那位被稱爲父親的扎裏勒汗。她和拉希德的生活,是她一輩子無法突破的黑暗。每次看到《燦爛千陽》這四個字,總有一種刺痛神經的感覺。這是一種對陽光的渴望,一種從黑暗走向光明時的感受。瑪格雅姆和拉希德的生活,就如同無底的黑洞,那種無時無刻的被欺負,讓我幾乎看不到了希望,我無法想象一個女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是有着怎樣的堅韌和生活的慾望,才能日復一日。而在有了阿茲莎之後的生活,有一絲的陽光掃進她的世界裏,她有了笑臉和大愛,或許她也不明白,她內心其實有着一種信念慢慢地發芽、成長。我無法想象,她殺了拉希德後的沉穩,或許這也是她自己認爲的,這一輩子這是她第一次不聽從任何人的命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她走的時候,應該是安靜的、沒有恐懼的。其實剛開始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這個女人,總覺得她逆來順受的性格太讓人生氣,但或許在那樣的國家,那樣的環境,那就是女人的生活。因爲沒有教育,沒有文化的滲入,作爲女人,一般情況下都是穿着布卡,做到不反抗、不抱怨。

再說萊拉和塔裏克,他們的重逢是我一直揪心的事情。當人們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尤其是萊拉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失去雙親、失去塔裏克,而且被迫與拉希德生活到懷孕生下阿茲莎,這個小姑娘經歷了什麼樣的絕望與掙扎才能與塔裏克重逢,而這樣的重逢是多麼的悲傷與歡喜。

其中萊拉的經歷與堅定,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她再次懷孕的時候,我竟在想“如果不放棄這個小生命,或許拉希德會對她好一點”,而萊拉卻堅定的作出了最終的決定,她那麼決然而平和,是她明白不需要去等待或者祈求別人的給予,而是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生活。於我而言,萊拉的堅定如同一面鏡子般時刻提醒自己,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要勇敢的去追尋,不期待別人的給予,不等待天降祥瑞,而是心平氣和的接受並挑戰這條路上必須要經歷的困難與付出。汗水與堅持過後,即使沒有結果,也是一種最好的結果。

最後想說的是,這本書讓我都覺得重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苦難。經歷過戰爭的人,眼睛裏都有着一種嚮往和平的、溫暖的光。因爲他們知道,只要能活着,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歷了20xx年年初的這場肺炎疫情,讓我們更是懂得珍惜,懂得用生命去感恩,去感受這每一天的美好。於我而言,每一次的燦爛千陽之行,都是一次內心的洗禮。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2

起初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名字,《燦爛千陽》。讀起來,彷彿能感受到一種蕩氣迴腸的力量。彷彿看到被烏雲籠罩的大地上,頃刻間灑下無數道光輝。我曾以爲它會是一篇多麼美好圓滿的故事,然而它裏面卻充斥着戰爭、暴力與死亡。但在這些苦難的背後,卻有兩位女性靠着愛與希望,完成了對他人對自我的救贖。這種在絕境中迸發的女性力量,給我們帶來一場聲勢浩大的靈魂洗滌。

《燦爛千陽》是胡尼塞繼《追風箏的人》之後又一部經典著作。這一次,作者完全站在女性的角度上,以阿富汗三十年的戰亂爲背景,講述了兩位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在經歷了悲慘的遭遇後,成長的故事。不同於其他作者筆下美麗智慧的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身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堅韌與抗爭。她們身上所受的苦難是整個阿富汗衆多女性的縮影。在那樣一個男權社會裏,一夫多妻制是合理的,女人不可以在沒有男人的陪同下獨自外出,甚至家暴也是法律許可。而瑪麗雅姆和萊拉的反抗精神是胡尼塞寄予這個國家的希望。

故事中的第一種救贖是萊拉對瑪麗雅姆地救贖。

瑪麗雅姆地出生在外人眼裏似乎就帶有罪過。她被人稱爲“哈拉米”,也就是私生子的意思。這就代表着她生來就必須要進行一場被救贖或自我救贖的的過程。由最初的憧憬到絕望再到最後的反抗,瑪麗雅姆是本部作品中心路歷程最爲坎坷的一個角色,所以也是最能體現希望與救贖的力量的一個角色。

瑪麗雅姆十五歲的時候對未來充滿着期望。它每個星期四都激動地坐立難安,因爲她期待着父親的到來。她想要去上學,因爲她渴求着與那些名正言順的孩子一樣的生活。然而在她被迫嫁給拉希德後,這一切都毀滅了。她對父親的徹底失望使她相信了母親對這個世間的指責。面對拉希德的暴力,瑪麗雅姆在一種極端的自我否定中逐漸消沉。就在瑪麗雅姆逐漸向現實妥協時,萊拉的出現給瑪麗雅姆帶來了希望與光亮。萊拉和她的孩子讓瑪麗雅姆感受到了親人之間的溫暖。萊拉鼓勵瑪麗雅姆逃脫拉希德的控制,使她看到了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希望,並最終獲得了救贖。這便是兩位女性在絕境之中,用愛與希望,用兩顆真誠的心相互依靠的力量。

第二種救贖是瑪麗雅姆的自我救贖。

胡尼塞筆下的救贖不是哀悼過去,也不是改變過去,而是我們對自我的一種重新認知。在這種認知過後,我們能化痛苦爲前行的動力。正如瑪麗雅姆,在經歷了無數痛苦之後,她終於理解了母親娜娜是在用一種偏執的方式保護她。她也不再陷入無端的自責中,而是將全部的愛與精力獻給眼前的,唯一可以帶給她希望的萊拉身上。瑪麗雅姆敢於直面過去,開始憧憬新的生活,這便是她自我救贖的開始。

瑪麗雅姆從對拉希德的恐懼到最後拿起鐵鍬殺死拉希德,瑪麗雅姆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在瑪麗雅姆柔弱的外表下,因爲希望與救贖,而內心產生了一種不可毀滅的力量。最後瑪麗雅姆坦然的接受死亡,因爲此時的她明白,她終於可以獨自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苦難了。她理解了母親的痛苦,理解了父親的無奈,也理解了自己不可選擇的命運。她也真正理解了生命,那就是用自由的方式,有意義的活着。

從瑪麗雅姆和萊拉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希望與救贖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像月光照不亮的瀝青路,那是因爲瀝青將月光反射,用堅硬的外殼拒絕了月光的柔軟。而希望與救贖就是打開隔閡的那把鑰匙。願我們都可以在希望與救贖中,去勇敢的直面血淋淋的過去,打破對生活對人性的偏見,去學會如何成長以及如何去真正的愛別人。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3

大多數的人生活在平凡無奇的軀殼裏,無需承載巨大的痛苦,無需釋放拯救自我的光芒。當你淚水漣漣,你就已經衝破了對這個世界狹隘的感知,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終其一生,我們只爲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誰?我想,對於瑪麗亞姆,最初失去的那個人是勇敢的自己,那麼多年的屈辱,那麼索然無味的生活似乎麻木了瑪麗亞姆對美好的渴望。儘管經年累月的灰塵掩蓋了瑪麗亞姆的善良與勇敢,但灰塵背後的靈魂永遠在等着某雙愛的雙手拂去塵埃,萊拉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便是那雙爲瑪麗亞姆拂去塵埃的雙手。尚在襁褓中的阿茲莎緊緊拽着瑪麗亞姆的手,無聲甜美的笑容像清風一樣吹動整個夜空的寧靜,直擊瑪麗亞姆的心靈。她一定告訴過自己,萊拉搶了自己的丈夫,是的,她掙開了阿茲莎的雙手,在小女孩開始啼哭之前又將手放了回去。“你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麼?”此時此刻,奉獻與愛像決了堤的洪水一樣傾瀉而下,直至生命的結束。

書中除了瑪麗亞姆和阿茲莎純粹清涼的愛,瑪麗亞姆和萊拉的感情如浩瀚星空一般無邊無際又徇麗多彩。當萊拉爲了保住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嫁給六十多歲的拉希德後,瑪麗亞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痛恨萊拉,萊拉則對瑪利亞姆充滿愧疚,同時苦苦忍受着那些無法訴說的壓抑。她們爲了小事爭吵,大聲咒罵,同時雙方因糟糕壓抑情緒的釋放而感到莫名的輕鬆。在那個男權至上,女人只是生育機器的環境中,兩個女人最終因爲彼此一樣悲慘的命運相互憐惜,她們共同分擔家務,共同對阿茲莎投去愛憐的眼神。她們言歸於好的那天早晨,像瑪麗亞姆十五歲以前的生活一般充滿詩意,也像萊拉十四歲以前和塔裏克在一起時一般浪漫。

拉萊說:”我們去外面喝杯茶怎麼樣?“"我可沒那麼多時間,還有很多碗要刷呢?"”我們等會可以一起刷,就喝一杯。“她們喝了三杯,從此,我們可以看見在戰爭的廢墟中,兩個女人聽着火箭彈的爆炸聲在自家的院子裏喝茶,坦誠相對。如果說,阿茲莎拂去了蒙在瑪麗亞姆靈魂上的塵埃,那麼萊拉就是那個與瑪麗亞姆靈魂共舞的人。她看到了拉希德眼裏的殺意,她不能讓拉希德殺了萊拉,拉希德必須死,沒有任何懸念,這是唯一的一條路,儘管這條路會讓瑪麗亞姆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很鎮定,彷彿這麼多年終於得到了解脫。瑪麗亞姆說:”我想要的你們都給了我“,她沒有孩子,以爲這一生只有忍耐不會得到幸福。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義,當押送瑪麗亞姆的小夥子問她:“你怕嗎?”瑪麗亞姆說:“是的,怕得發抖”。生命到任何時候都是可貴的,生命的失去永遠令人感到悲傷。

塔裏克回來了,他實現了他的承諾——回去找萊拉,像所有那些偉大的愛情一樣,衝破現實的種種障礙,拋開種種世俗,步步追隨愛人左右,雖然不似從前無憂無慮,但也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如夢如幻。無論戰爭帶給他們多少毀滅與傷害,家鄉的人兒最終回到了故土重建家園,帶着那不可毀滅的愛告訴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與明天的幸福。

時隔五年,繼《茶花女》後,國外的小說再次擊中我的淚腺,同樣是糟糕的境遇,同樣是偉大的女性,向那些散發着愛的光芒的人們致敬。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4

“真主呀,寬恕我,憐憫我,因爲你是最慈悲的!”瑪麗雅姆沒有一絲恐懼,在付出了愛和行動,最後一次向真主訴求。

這是我在讀這本書時影響最深刻的一句話,這是怎樣的震撼人心呢?只有讀過恐怕才能明白吧!

瑪麗雅姆,一個出身在簡陋小屋的私生子。她天真地嚮往着美好,崇拜自己的父親,敬愛他,可這一切卻在十五歲生日那天,一切都變了。母親的自殺,父親的疏遠,旁人的同情……瑪麗雅姆的內心是混亂的,自責的,是迷茫無助的。可命運卻給她開了一個玩笑:父親將她嫁給一箇中年鞋匠拉希德。十五歲的她無力反抗,就這樣地承受了命運的嘲弄。

可從未想過的是,十八年後,少女萊拉在在戰亂中失去了家人,自己受了重傷卻活了下來並且被拉希德從廢墟中挖出,還被人告知深愛的戀人死了。無依無靠的她被迫嫁給了拉希德。於是,兩個命運同樣悲慘的女人相遇了。她們相互厭惡排斥,但共同承受拉希德的虐待和諷刺後,她們放下了偏見,惺惺相惜,如同母女一般。兩人的人生從此交織在一起,一同與命運鬥爭……

這本書用細膩的文筆爲我們展現了阿富汗這個國家女人悲慘的命運,卻又在其中隱藏了希望。瑪麗雅姆和萊拉是彼此的陽光,照亮了兩人黑暗的人生,也點亮了未來的道路。這是一場心靈的救贖,是一本講述了阿富汗婦女在絕望中尋找親情、愛情以及友誼的艱難跋涉之旅。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內心被震撼,身爲和平年代的我無法親身體驗,當通過這本書的描寫,我感到自己的不足。我該如何改變?

在那個戰亂、黑暗的社會,瑪麗雅姆和萊拉沒有那般自我毀滅下去,而是做出了反抗。她們堅信遠方有陽光等着她們。在這種信念驅使下,她們即使不知道該怎麼做,也努力探索。反觀自己,處於一個安定、健康、和諧的社會中,我們比她們優越太多太多。但我們是怎麼面對困難的呢?平時一絲絲的挫敗就可能使我們止步不前,學習上的一次跌倒就可能使我們灰心沮喪。我們需要的是瑪麗雅姆和萊拉的勇敢和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黑暗過後的不就是燦爛的陽光嗎?就如同普希金說的:“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我們無法做到像她們那般逆境求生,當我們可以有對未來的信心和憧憬。

《燦爛千陽》爲我們展示了阿富汗女性面對不幸時的堅強和勇氣,她們的自我救贖的行爲和拼搏向上的信念令我震撼,對我的影響也將延續一生。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5

《燦爛千陽》以兩位阿富汗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的角度描寫了阿富汗戰爭前後的生活。全書共420頁,多個線索貫穿全文,阿富汗女性所受束縛的變化,如萊拉和竹馬塔裏克的坎坷愛情之路,瑪麗雅姆的自求解脫之路,等等。而令我流淚的,是瑪麗雅姆和她父親這對線索。

瑪麗雅姆是阿富汗赫拉特一位屈指可數的富人扎裏勒和其女僕的私生女,私生女的身份讓她只能在鄉下的小泥屋中生活。儘管父親每個星期會帶着禮物來看她,她仍然嚮往和兄弟姐妹們生活,渴望在父親的私人電影院裏嘗一嘗所謂的冰激凌,希望每天看到父親。終有一天,她來到了父親的大宅子,可是等待她的卻是緊緊關閉的大門和父親在窗口上的匆匆一瞥。後來,扎裏勒同意了妻子們將十四歲並且無處可歸的瑪麗雅姆嫁給遠方一個五十多歲的鞋匠。扎裏勒最終還是向名聲低頭了,將自己的女兒推向了無盡深淵,儘管他並不知道,這深淵會如此可怕。

婚後的生活對於瑪麗雅姆來說是痛苦的。鞋匠拉希德並沒有彬彬有禮幾天,就毫無顧忌地向瑪麗雅姆施之以鮮血淋漓的暴力,儘管她並沒有任何過錯,甚至可以說是賢惠,所以三十歲的瑪麗雅姆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六十歲的滄桑模樣。"那是一種機械的習以爲常的聲音,沒有咒罵,沒有哭喊,沒有哀求,只有對稱的毆打與被毆打,只有某種僵硬的東西反覆打擊肉體的聲音,某個人砰地撞上牆壁的聲音。"作者胡賽尼是這樣描寫的,"……他抓着瑪麗雅姆的脖子,將她摔倒工具房的牆壁上,他的手上,脖子上,襯衣上都是血。"妻子瑪麗雅姆顯得更像一個牲畜。她最終在長年累月的暴力下,爲了救快被拉希德掐死的萊拉,殺死了拉希德,也把自己送上斷頭臺。

她的父親扎裏勒在書的末章出現了。多年戰亂將浮世財富,名聲威望無情破壞之後,他只是一個患者心肌衰弱的枯槁老人,借另一個女主萊拉展現給讀者的,是他留給瑪麗雅姆的遺物:一封信,一筆錢,和一盤動畫片錄像帶。在大段大段的懺悔之後,信的末尾是這樣說的:"……親愛的瑪麗雅姆,我希望能再一次聽見你敲響我的門,讓我做一件在多年前未能做的事情,打開門,擁抱你,我會一直期望的,一直到我的生命盡頭。"父親希望瑪麗雅姆擁有的孩子健康,但是瑪麗雅姆流過七次產不能再懷孕;父親希望瑪麗雅姆過得幸福,但瑪麗雅姆過得像一隻牲畜,平靜地忍受來自丈夫的毒打,就好像接受冬季來臨;父親希望能見瑪麗雅姆一面,可她到他死去,也沒有再次敲響他的房門。他不知道怎麼去贖罪,所以他只好收藏了一盤小孩子愛看到動畫片,笨拙地希望給女兒以補償,可女兒始終不知道,父親的懺悔,瑪麗雅姆在被執行槍決的最後一刻,想起了童年和父親度過的時光,極其後悔沒有給來看望她的父親開門。

作者的語言精煉,就像一把淬過毒的腰裏劍,招招致命,生動又不失冷靜,字裏行間,讓讀者看到了一位病重卻望眼欲穿的老人,懺悔了餘生;讓讀者品嚐到了在男權至上社會中,女性被壓制的絕望,和伴隨着戰爭帶來的一絲名爲"平等"的希望;也讓讀者看到了,割捨不斷的親情和人性的光輝。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6

《燦爛千陽》是我最近閱讀過的一本書,由於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富汗籍美國人,因此他描寫了在阿富汗發生的故事,以兩個婦女爲主角揭示在戰爭和社會矛盾的背景下,阿富汗人民生活的艱難,而當全球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安定和諧的國度裏時,誰又會在意阿富汗人民的生活?作爲一個有愛國主義情懷的作家,胡賽尼爲了展示了阿富汗的社會面貌和國家現狀,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兩個少女的童年經歷了戰爭的陰影,因此也沒有機會去上學,即便她們都非常渴望獲得知識,但這對她們來說實在太奢侈了。在15歲那年,母親的自殺可謂雪上加霜,讓少女瑪麗雅姆不得不選擇嫁人求得生計,而另一個萊拉也因爲戰爭失去了家人和戀人,被迫嫁人。

兩個少女屬於不同時代的人,但她們都經歷了戰亂帶來的苦難,家庭面臨着生計問題,到處都遭受着壓迫,她們的悲痛經歷讓全世界的讀者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貴。而讓她們得以生存下來的力量就是忍耐,國家因爲強國的武裝力量打擊而妥協和忍耐,人民爲了苟延殘喘的生存而忍耐。

這本書一經上市就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讚賞和喜愛,看似僅僅描寫了兩個少女的童年記憶,但實際上是通過她們來回憶兩個時代的阿富汗社會面貌,國家個人民遭受的創傷,老百姓爲了生計苦苦的煎熬,這些慘痛的回憶更加讓我們珍惜和平,爲了正義而站出來,變得更加勇敢。

燦爛千陽不僅僅是對阿富汗人民遭受的一切感到同情和憐憫,更是引起我們對“珍愛和平”四個字的思考!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7

自《追風箏的人》之後,一直沒有勇氣再讀胡賽尼的作品,太殘酷太絕望太虐心。果不其然,《燦爛千陽》,苦痛與折磨繼續延綿不絕,讓我數度哽咽。

阿富汗幾十年的揪心歷史裏,國家命運關乎個人生存,戰爭、飢餓、生離、死別、私生女、虐待、家暴、冷漠、謊言、男權相互交織,政權的更迭讓悲劇無限循環,暴力就象一個無底洞,根本無法想象那裏的家庭、孩子、婦女他們究竟在經歷什麼,而古老的阿富汗早已在無數新聞裏幻化成一個有關恐怖主義和戰爭的符號,讓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充滿了迷惘、失去和不可想象的悲哀,這是一個不可寬恕的時代,卻有不可能的友誼和不可毀滅的愛,那裏生活着有心跳、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實的人!她們渴望的真情和追求的自由同樣如此真實,她們迸發的最後的光芒一如燦爛千陽,令人無法直視。

胡賽尼的敘事手法更加精妙了,語言也更加純熟優美了。而對書裏涉及到的政治歷史事件,不是很瞭解,影響了讀書的酣暢,得補補了。繼續讀他的《羣山回唱》,繼續感受這片土地裏的動人心魄的故事。

願世界沒有戰爭,只有和平,只有平等,當然,還有那美麗的姑娘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8

原以爲是一個上一輩人的故事,但讀下去才發現基本就是我這代人的故事。又一次真切地體會到同一個時間的另一個時空,有的人正在承受着這樣的不幸,很複雜很奇妙的感覺,有些難過,雖然知道這種感情對他們來說很廉價又毫無意義。

他們恐懼着痛苦着忍受着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但是他們又是頑強的,珍惜點滴的小幸福,也許平時看起來很麻木,但其實心中仍懷抱愛和希望。

瑪麗婭姆,遭受那麼多不幸後,仍保有那份真善美,用盡全力張開自己瘦弱的雙臂保護了萊拉,在那個環境下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和難能可貴。像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樣,給人帶來光明溫暖希望。燦爛千陽,我喜歡這個有溫度讓人不禁欣喜的名字。

人類何時才能剋制自己的私慾,不妄用手中的武器和權力去傷害別人?什麼時候才能沒有紛爭和戰火?

可惜我又天然地知道資源稀缺下爭奪的不可避免,人性的缺陷,也許,這也是人類這個種族必須經歷的物競天擇吧。最後會走向進化還是毀滅,只有交給長長的時間洪流去見證了。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29

“哈拉米”的身份讓她從小在泥屋裏過着與世隔絕、單純一無所知,對母親娜娜的指責與抱怨產生懷疑,而無比期待一週一次來探望她的父愛…

離開家去找父親真正的家,感受到大家庭的虛僞和拒絕,又回到泥屋,但是母親自縊身亡…

又回到那個虛僞的大家庭…母親去世的自責還沒有消退…一門荒唐的親事上門,與其說徵得願意不如說逼迫她接受,最重要的是,父親當時未曾考慮考慮過她的感受和未來…

新家的陌生與丈夫對她剛開始時的假面客氣,因爲她還有用…多次流產後(7次)他對她的憎惡與家暴的真面目顯露無疑!任何事情她都是出氣筒,無論做的對與否,包括後面萊拉剛開始犯錯都是由她承擔…一切都是默默忍受,或者說談不上忍受,剛開始的她沒有反抗意思…直到萊拉的女兒讓她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心中有了要守護的東西和萊拉和解共同扶持與默默反抗…

到後面拉希德家暴到極點想要掐死萊拉時,幾十年來不知反抗的她打死了拉希德…並主動承擔罪名,讓萊拉帶着倆孩子與塔裏克遠走高飛………

瑪利雅姆與萊拉兩位同位舊時代風俗禮節所約束並且受着拉希德殘忍家暴!和阿富汗戰爭時期的女性在後期共同扶持共同反抗相互信任的友情讓人敬佩。當每次讀到一個情節的時候,頭腦中浮現出很多畫面…真實感受到了處於戰爭中苦難民衆…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30

“每個佈滿灰塵的面孔背後都有一個靈魂。獻給阿富汗的女性。”

——題記

燦爛千陽,美好、溫暖的名字,也是我如此喜愛這本書的原因之一。這個名字來源於一首美麗的詩歌——《喀布爾》: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集/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這部小說雖然有點沉重,卻又帶給我感動與一種信仰。正如作者胡賽尼所說:“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

這部小說讓我們見證了兩個女人的悲慘命運。私生女瑪麗雅姆,在十五歲生日時:母親自殺,有三個妻子的富商父親,爲了面子將她嫁給大她二十多歲的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生活在動盪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十八年後,戰亂仍未平息,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與戀人,被鄰居拉希德所騙,爲了心上人的骨肉被迫嫁給了拉希德。從此兩個女人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

可以想象,在生命美好的年華時被迫嫁給比自己年長很多並且不喜歡的人,還要遭受那個人的粗暴對待,這樣的生活必定是痛苦的。瑪麗雅姆能做的就像母親娜娜當初警告過的一樣:“像你和我這樣的女人,這輩子只需要學會一種本領就好了。只有一項本領,就是這個:忍耐”。而在忍耐了十八年以後,丈夫竟然又再娶了一個更爲年輕的女人回來,甚至可是說是女孩也不爲過。瑪麗雅姆與萊拉,同住一個屋檐下,剛開始時彼此看彼此不順眼,水火不容,揹着丈夫吵架、打架;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同樣遭受丈夫殘忍對待的兩人,同樣有着悲慘遭遇與滿腔痛苦的兩人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瑪麗亞姆從心裏慢慢接受了萊拉這個純真的女孩,她給予她一個母親般的愛護。

最後拉希德的謊言戳破,萊拉的戀人塔裏克並沒有死!就在拉希德毒打萊拉之時,忍受了幾十年家庭暴力的瑪麗雅姆揮動鐵鍬打死了拉希德,讓萊拉帶着兩個孩子與塔裏克一起逃到了巴基斯坦,而瑪麗雅姆自己走上了斷頭臺。萊拉則帶着瑪麗雅姆那份深沉的愛,以及對瑪麗雅姆的愛與懷念,繼續生活着。

曾經,瑪麗雅姆跟萊拉是多麼的水火不容,可到了後來,她們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相互慰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到最後,瑪麗雅姆甚至願意爲萊拉的幸福付出生命;我想,是一種大愛,讓瑪麗雅姆在隱忍了這麼多年、麻木了這麼多年之後爲了萊拉而不惜代價“挺身而出”;這也是瑪麗雅姆的一種自我救贖,死亡對她來並不可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解脫吧。

作者胡塞尼還展示給我們一種信仰:人們心底埋藏着關於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

瑪麗雅姆跟萊拉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特例,我相信在阿富汗還有千千萬萬的阿富汗女性同樣過着苦難的生活,有着悲慘的命運;但在這樣的困境裏她們始終保持着美好的品質——她們善良、溫柔、多情、勤勞、樸實、忠實、忍耐、堅強。我希望她們的未來不是灰暗的,而是如一千個太陽的光芒那樣的燦爛。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31

那些真誠的友誼,不論男女,都貫穿着愛和俠義。

《追風箏的人》是前幾年看的,確實很好。但正如評論所說,這本更好。熱情誇張的讚美和推薦容易提高期望值,讓人在隨後感到失望,而這本書,沒有讓我的期望落空。

我並不是作者的粉絲,之所以看這本書,是因爲我一直在考慮“女性友誼”這個話題,並想要找一些相關的書來看。我實際收穫的比我想的更多。除了阿富汗的政治和戰爭,女性的地位和權利這些大背景之外,書中幾位女性的人生故事讓我感觸良多。不只是瑪麗雅姆和萊拉之間的友誼,還有娜娜的焦慮絕望的人生,瑪麗雅姆被詛咒的生活,被抑鬱和思念折磨的法麗芭,少女萊拉在愛情和家庭之間的取捨,塔裏克母親的溫暖慈愛,阿茲莎的敏感懂事,每個女性,都是如此真實。

細膩的文筆,彷彿作者就是一個女人,一點一點的愛與失望,悲痛與嘆息,忍耐和屈服,命運之手如此無情,摧毀人生的希望。然而,終究會有新的希望,美麗的愛情,萌動的新生命,發自內心的善意,無可抵擋的依戀,註定的重逢,讓人鼓起鬥志,用生命來還擊命運賦予的不公,只爲一個美好的明天。哪怕這個明天並不包含自己。

瑪麗雅姆,恥辱的降生,母親的詛咒和報復,被迫的出嫁,不幸的流產,持續多年的家暴,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母親所說的,忍耐。然而不是這樣的。少女萊拉帶來了新的可能。愛與被愛,付出與犧牲,如果說生命有其意義,那麼,愛就是它的意義。瑪麗雅姆用從未有過的反抗成全了萊拉,也成全了自己。如她所說,童年所渴望的,她都已得到。看到最後,萊拉在泥屋中回想瑪麗雅姆,時光倒流,少女瑪麗雅姆向她微笑,親愛的萊拉。我心中有說不出的百感交集。儘管知道這是故事,但我依然相信,愛可以跨越時空,安慰深深思念着的人。

所以女性的友誼,絕不是某些男人以爲的那樣,膚淺,表面,隨時爲男人而翻臉。或者可以說,有些人的友誼膚淺而虛僞,是因爲他們本身就是膚淺虛僞的人。而那些真誠的友誼,不論男女,都貫穿着愛和俠義。女性的友誼,不同於男性,她們親密,瑣碎,婆婆媽媽,吵吵鬧鬧,似乎沒有格調,不夠偉大;然而,她們緊密相連,彼此愛護,將對方的幸福視如自己的快樂,她們深深地懂得孩子,愛情,家庭對女人的意義,並盡全力爲朋友的幸福做出貢獻。她們誠懇,務實,不在乎高大上的意義和目標,她們在乎的是朋友真正的感受。女性的友誼,值得尊重和珍惜。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32

第二次讀完《燦爛千陽》,耗時兩個月零兩天,中途斷斷續續的,情緒時出時進,但是每次都順利進了,我自以爲。

起初是爲了我的小生意有內容可發,所以開始更新讀書筆記,然而看到後來我仍然爲這樣的故事所着迷。

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看完時是一個怎樣的境況,但是現在我滿腦子都在想第一次好像看到了瑪麗亞姆被行刑的模樣,那麼清晰可見,卻沒有在第二次中尋到一絲半點痕跡,是我自己出現記憶錯位了,還是我僅僅只是看了不同版本的《燦爛千陽》呢?

但我又慶幸沒有那個畫面的細節描述,畢竟我自己在摘錄筆記的過程中,一直都是刻意將暴力畫面隱匿掉的,我是一個感情用事的讀書記錄者,對於我不喜歡的內容,即便作者的描寫十分動人心扉,我也會選擇一筆帶過。

時間不同,心境自然不同,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也就隨之變化,第二次閱讀之後,我還能記得的畫面:

一是瑪麗亞姆徒步走到扎裏勒的豪宅,卻被關在門外等了一整天的可憐樣子;

二是瑪麗亞姆在公共浴室失去第一個孩子時恐慌無助的樣子;

三是塔裏克提着假腿衝向欺負萊拉的混混面前的樣子;四是萊拉第一次在瑪麗亞姆面前醒來的樣子;

五是瑪麗亞姆朝拉希德揮動鐵鍬的樣子;

六是塔裏克帶着萊拉和兩個孩子漫步林間的樣子;

七是萊拉拿着書本被一羣嘰嘰喳喳的恤孤院孩子圍着的樣子。

作爲一個剛剛步入婚姻的女人,身邊的朋友都在跟我談論着孩子,我開始關注生育,從我自身的角度,我更能與故事中幾度流產的瑪麗亞姆和成爲母親的萊拉共情,孩子也成了我的重點關注對象。如果再進階到下一個身份,我又會記住其他什麼呢?

唯一有一點不變的,那就是無論處於哪個階段,我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人們是幸福的,孩子都是無拘無束快樂着的。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33

這個女孩從小被視爲哈拉米而恥辱地活着,可是心思單純的她一直對世界滿懷善意,包括對自己父親毫不動搖地信任。她是一個沒法買星期四就心神不寧躁動不安的女孩,因爲那天將會遇見一週不見千里迢迢趕來的的父親。母親因爲是傭人而懷了主人的孩子被視爲醜陋的角色,在半夢半醒之間生出了自己雖然一直愛之深責之切的女兒,她希望自己的女兒永遠陪在自己的身邊。女兒渴望飛向更遠的外面的世界,可是真正以爲夢想可以照亮現實的時候,美麗的閃光泡泡破碎了,母親因爲女兒離開自尊的挫傷而自殺了,自己一直引以爲豪深愛的父親因爲不甘恥辱而將年幼的她許配給大叔級人物。將自己的父親視爲英雄,視爲偶像,彷彿被背叛,悲傷,絕望,抱有美好幻想的童年因此戛然而止。

渴望被關愛被呵護,可是一次次遭受命運的滑鐵盧。自己還是個孩子。可是對迎接新生命充滿了期待,光榮的容光煥發,後來遭遇不幸,流產,丈夫性情大變,對她拳打腳踢,日子過得好不難受。

萊拉,故事的另外一個人物,目睹父母親關係的破裂,渴望和父母交心,深愛着塔裏克,在他們的家庭獲得了人性的溫暖。哥哥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一下子擊潰了這個家庭的心理防線。可是萊拉的存在卻無足輕重。自己喜歡的人,朋友死於戰爭的屠戮,因爲戰爭,自己喜歡的人也要離她而去,戰爭的動亂,使得她不得不明哲保身,保自己和與愛人的孩子。

瑪麗雅姆在歲月的摧殘下,逐漸蒼老,還是那麼卑微的過着,冷血而狡猾虛僞的拉希德將她比之於好工人”一輛伏爾加轎車,做牛做馬。瑪麗雅姆曾經在命運的捉弄下就範準備安安心心與拉希德過日子,可是作爲商人的丈夫拉希德更看重的是她能夠帶來的利益,給自己生個孩子。流產讓她一下子失寵,成了拉希德的僕人女傭。也因此,漂亮年輕的萊拉的出現,讓一無所有的瑪麗雅姆心生妒忌,儼然一個市井潑婦。我們能看到當年的她還是個孩子的她多麼天真爛漫,對萊拉的敵意就像瀝青上蒸騰的熱氣一樣煎熬。因爲生了個女兒,拉希德本性再現,萊拉失寵,受到處處刁難,在這悲慘的境遇中也算是與瑪麗雅姆同是天涯淪落人了,頗有幾分惺惺相惜之感,自認命苦,忍辱負重,隱藏着無盡悲哀的面孔,希望和失望的無限循環。

就像他們對待太陽一樣,它的存在毋庸置疑,但其光芒最好用來享受,而不是用來直視。

  燦爛千陽讀後感初中篇34

儘管生命充滿痛苦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看見希望的陽光。

近日,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燦爛千陽》,書中胡塞尼對人類情感細緻入微的刻畫深深地吸引着我,小說開端給了我們美好的憧憬,私生女瑪麗雅姆在每個星期四都滿懷期待,因爲這一天是她的父親扎裏勒到泥屋來看望她的日子。扎裏勒給她講故事,送她禮物,瑪麗雅姆感動幸福和美好。

然而這樣的幸福卻在瑪麗婭姆十五歲生日的時候戛然而止,母親娜娜自殺,定期探訪她的父親也形同陌路。瑪麗婭姆被迫成爲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從此她飽受家暴和戰亂之苦。

少女萊拉是書中另一位女主角,她和瑪麗雅姆一樣,在阿富汗戰爭中,失去了父母和戀人,亦被迫嫁給拉希德。

關於女性的地位,阿富汗婦女地位低下得讓人難以想象。瑪麗婭姆在聽到丈夫拉希德回家的腳步聲都瑟瑟發抖,她們出門要穿着裹住全身的布卡,眼睛部位都得隔着網狀的屏障看路。萊拉在剖腹產時,都沒有麻藥,在那個國度和時代,女人如同草芥。

令人震撼的、超越生死的友誼。瑪麗婭姆和萊拉嫁給同一個男人,她們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後,情誼漸深,如母女般相濡以沫。書中最溫暖的情節:她們坐在屋外的摺疊椅上,用手指從一個碗裏拿甜餅吃,每人喝了兩杯茶,當拉希德大聲喊她們上去,萊拉和瑪麗婭姆交換了一個坦誠的、會意的眼神。

關於寬容和自我救贖。瑪麗雅姆扎裏勒是和傭人生的女兒,扎裏勒爲了面子,把她們母女趕出去,讓她們住偏僻簡陋的泥屋,而扎裏勒豪華的大房子裏住着他的三位妻子和九個兒女。扎裏勒臨終懺悔既是自我救贖。

作者對於日常生活本質以說故事的方式震撼着我們。他在書中爲我們詮釋了阿富汗的文化和歷史,探索暴力的根源,喚醒我們對人性的認知,透過這些女性生命的片段爲我們點燃瞭如一千顆太陽般溫暖的希望之光。讓我們依憑對往事的記憶,以希望、救贖和愛來撫平痛苦……讀之讓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