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關於《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1

利用假期時間,我有幸拜讀了馮恩洪校長的一本教育著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書中有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們一直在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卻沒有關注我們的教育是否適合學生。馮恩洪校長不僅是具有遠見卓識,還是“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早年,他就對德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及思考。我們傳統課堂往往經常要求學生樣樣都行,但馮恩洪校長說,全才、全面發展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接受他:“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觀點,要爲有差異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教育才是我們教師的任務。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但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大部分的時候是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堂灌”成了我們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讓學生“難受”,如何讓學生從“難受”過渡到“享受”,我從馮恩洪校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得到了一些啓示:

  一、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認爲“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想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稱之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不能稱之爲教育。教師把不同的愛獻給不同的學生,種進不同學生的心裏,就能結出不同喜人的碩果。

  二、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孔子早在千年教育史中就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教育理念。孔子門下的成功學生頗多,其實跟孔子教學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孔子常常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師面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人們常把教師比作是辛勤的園丁。然而,我覺得這種比喻並不恰當。園丁的工作是把花園裏的參差不齊的草本修剪得規規整整,千篇一律。難道教師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個性的學生給調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殺學生的天性,也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教師的眼裏既要有牛頓,愛迪生,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潔工人,因爲社會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在某個階段落後,經過努力趕上。允許學生某個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許個別“超常”學生脫穎而出,這一切的參差不齊,纔是教育的正常現象,因爲教師並不是克隆專家。

如今,課堂教學要提效,就要退出講授,提倡合作,課堂教學要由講授走向合作,“班裏最好的學生一定也沒有老師知道的知識多,但老師知道的知識絕不會比全班同學加起來的知識多。”馮恩洪前輩的這句話有力的揭示了講授教學的弊端,非常具有說服力。讓每個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好!我們也不能等待,不妨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說尊重差異的調整與嘗試,全面優化課堂,提高效率等!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2

假期,閱讀了教育大師馮恩洪的書《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風之感。全書語言生動幽默,見解獨到,充滿智慧。馮校長將深刻的教育理論寓於明白如話的故事中,娓娓道來的話語裏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話題。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反覆地閱讀。

馮校長認爲,教師要爲有差異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面對個性差異的學生,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給有差異的人提供有差異的、適合他們的教育,合適的比標準的更重要。面對差異,教師應該正視、包容個性、善待差異。學生要在“差異中發展”。他特別講了《老虎當校長》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當膩了“百獸之王”後,突然想當校長了,於是辦了一所學校自封校長,要鴨子練長跑,兔子練游泳,老鷹學爬樹————鬧了一番笑話後,學校關門,最後老虎感嘆“校長不是人當的”——寓言雖說是馮校長自己編的,但是卻不無辛辣地諷刺了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現狀,那就是用統一的標準來評估學生,嚴重扼殺了學生自我和個性的成長。怎樣改變這一現狀?

教育怎樣由課本知識中心向以兒童發展爲中心轉變呢?馮恩洪結合“建平經驗”,最後引出結論:應該讓“鴨子練游泳,兔子練長跑,老鷹學高飛”,把個性發揮到極致。其實這些想法和說法,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說過“因材施教”,今天是什麼讓我們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以後,“因材施教”纔會被賦予真正意義。在閱讀中,在體會故事的幽默時,我想到我們班的那些所謂的後進生,他們身上難道沒有優點?難道沒有適合他們發展的路?答案毫無疑問是否定的。作爲老師,有義務去發現每一位孩子的優點,讓他們在最適合的發展區域中發展。我們面對的是許多個有差異的學生,爲什麼還要用無差異的教學方法去教育他們呢?馮校長的一句話說得特別好,“當我們站上講臺的那一刻,我們終生都在面對差異”。在教育中我們就要哪壺先開提哪壺!

他在書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由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爲本的革命,是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爲先,能力爲重,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馮老師的書和我的工作實際談談我的感悟:

首先先來談談“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爲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創建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教育的感受是走進享受。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快樂成長。所以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明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對當下的課堂教育進行了反思:回顧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也在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但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像我們這樣的班額大,人數多,一個班級六十八人,一個教案,統一練習,完全沒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但每個班級學生確定,教材單一,課時緊,教師每天都在趕進度,在練習,有時完全忘卻了學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讓學生將課程內容學完就好,於是,講授知識就佔去大量的課堂時間,學生聽了課,做了練習,但就是課堂知識鞏固率極低。而那些爲了展現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課堂,讓後進生舉手發言的所謂關注差異的課堂,都不是高效的課堂。當前,由於課堂變革沒有適應時代,課程建設較滯後,導致我們的課堂大多在約束學生的潛能,萎縮學生的潛能,而非釋放學生的潛能,因此,學習的不快樂成了不少學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已經成爲我們當下及將來亟需完成的任務。我們要建立符合學生個性、適應學生髮展的動態、綜合的課程體系;我們要讓合作課堂,讓差異發展成就學生的美麗人生。

另外一點,對於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於學生的 “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我們每天爲了學生考高分,在想方設法爲學生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讓學生在作業堆裏拼命,經常性地忘卻學生潛能的發展,只是固執地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學習網內掙扎,這樣的教育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嗎?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感動嗎,能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嗎?

可見,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教育者必須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探尋教育的真諦,創造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追求和諧發展的教育。

“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關懷。“適合教育”就是強調以學生爲本,追求人文關懷,引導學生的心靈走向真、善、美;強調教育要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適合每一名學生的實際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爲學生提供民主、科學的教育教學服務;強調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要讓每一名學生都有發展。強調教育要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強調教育必須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自主性、選擇性、傾向性還給學生。總之,適合教育就是要吸納古今中外一切科學合理的教育思想精華爲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並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特徵,繼續發揚創新,更好地爲學生服務。

讀着這些內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馮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就是一個珍惜講臺,做最好的自我的優秀班主任、校長;他就是一個享受讀書,積極反思的複合型的教育專家。作爲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爲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準備,做出貢獻。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3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展望。他在書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由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爲本的革命,是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

讀完這本著作,結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許多的思考與感悟。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爲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馮先生的報告讓我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對於高效課堂,他通過傳統課堂和高效課堂的對比,提醒我們:

  (一)關注差異,創造適合的教育。

思考如今我們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是培養精英的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對於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所以我們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對於班級學生的情況要了解,做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創建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而是走進享受。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工作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二)讀書學習,做最好的自己。

作爲教師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我們不僅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要發展自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讀書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聰明,使自己變得更有智慧。第二條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學習,經驗積累需要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學會合作雙贏,做複合型的教師,你就會成功。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教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爲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爲科學。一個會讀書、會反思的老師,是一個能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師,是一個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師。

  (三)關注差異,尋找適合的方法。

在教育手法上不能一刀切,我們不光要重視智商上具有優勢,學習品質良好的學生,對待品質差、行爲習慣差的學生更要用時間去幫助他們,對中間這部分最容易忽視的學生其實要更多的予以關注,但是如此龐大的一個班級集體,靠教師一個人是不能全部照顧的到,所以合作教學、互幫互助尤爲重要。結合自身合作課堂教學的實踐,我在小組活動中,雖然採取了小組成員課堂發言積分單並規定組長最多隻能發言兩次。這樣一來小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員的參與,調動了全組積極性。但個別學生由於本身水平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積極參與活動的各環節。因此還需要教師更細緻及時的輔導和幫助,加強小組建設,充分發揮團隊力量,師生形成合力,共同進步提高。

所以撬起課堂教育質量的課堂變革在於,走出講授,走進合作或者差異發展,以釋放學生的潛能。

其次爲幸福人生奠基——實施實效德育

目前整個民族存在四大道德缺失:公德、法制、感恩、誠信。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爲一名優秀教師和班主任深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洪先生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學生關注而是讓學生感到,如何做到,有兩點:規範和負責。建立規範的制度約束學生,讓學生掌握規範,學會負責。

讀着這些內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馮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就是一個珍惜講臺,做最好的自我的優秀班主任、校長;他就是一個享受讀書,積極反思的複合型的教育專家。

躬身自問:從教十多年,我是一個珍惜講臺,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師嗎?我是一個熱愛讀書,學會合作,由單科型的老師走向了複合型的老師嗎?對此,我還有極大的差距呀。既然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已成共識,我們還需要等待嗎?作爲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爲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準備,做出貢獻。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4

面對書櫃中的衆多教育讀物,我選擇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對教育有着正確的認識,探尋教育的真諦,其次,是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與自我完善,作爲教師,不能固守着一灘死水,這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點。同時吸引我的,還有這本書的教育事例和敘述口吻,是口語化下的一幕幕活潑生動有趣的場景,活靈活現,源於實際生活,卻從中折射出不一樣的深刻體會。

這本書的作者是全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他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張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主張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實踐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馮恩洪先生強調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從心中有書走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要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以及尊重學生的情感,釋放學生的潛能。

其次是積極建設教育環境,改善課堂效率。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以講授爲主,講述教學有好處,他的知識有系統性,它的邏輯性組織的很嚴密,但是講授教教學有它的缺點。書中有一個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哲教授帶着他的學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萬初中生的取樣調查,其中一道題目是“初中語文老師不講,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後取出的平均值是:初中語文老師不講學生能看懂95%。通過這個實際例子,很明顯的.是想告訴大家,初中語文需要老師講的僅僅只有5%。所以在今後的教育過程當中,要注重由講授走進合作。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在豐華學校,課堂上爲什麼老師們講的少,學生們做的多了,初中的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只要老師善於引導,學生們就可以通過自己或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並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積極人生的需要,預適合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面對孩子們的德育工作,要尋求適合他們的纔是最好的,重視談話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要意識到方法比結論更重要。這讓我想到,在豐華學校總會給學生們佈置德育作業,要求幫父母做一件事,是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孝順父母,體諒父母。

想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師不僅僅是要對教育有着正確的認識,對課程的研究和對學生的研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學會享受講臺,實現教師專業發展,不斷自我完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責任。

第一,要熱愛講臺,享受講臺。每一個老師都想上出自己最滿意的好課,上出這樣的課,其首要條件是熱愛講臺,享受講臺,關鍵是端正我們的位置。如何熱愛講臺,享受講臺,那就要珍惜講臺。珍惜講臺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斷的發展自我,改變自我,才能爲學生呈現不一樣的精彩課堂。

第二,要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大方向考慮,老師三尺講臺上的事情頻繁,具體,瑣碎,但是具體頻繁瑣碎的日常事務卻關係着國家的強弱興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講臺,面對的是幾十個家庭的希望,是幾十個孩子的未來。作爲老師,要對自己的學生學習和生活而負責。

第三,要學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說到底就是知識的補充,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經驗的積累需要反思。教師應該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在每一節課後,能夠積累經驗,學會反思,同時,不忘合作教學,實現共贏。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和經驗分享,雖說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認識和經驗累積,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着諸多不足。要使這些經驗積累能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方法中,我還需要不斷潛心研究和學習。最後,借用馮恩洪先生的話來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讓生命因三尺講臺而精彩!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後感5

在馮恩洪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提到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以人爲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爲先,能力爲重,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那麼教師怎樣做到以生爲本呢?有的教師從早到晚的泡在學校甚至教室裏,一發現問題就提醒學生,他認爲這就會得到學生的認可,結果學生並不認同。我們提倡終身學習,但是長久的壓抑狀態的學習會造成許多仇視學習的現象。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學生呢?馮恩洪提到讓學生感動,讓學生從自身起見,不好意思不這樣做。這樣的動力來源於自身。有位教育家說,有時寬恕所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要強烈得多。它有助於學生認識自己的問題,促使他自身逐漸增長克服缺點的內在力量,激起他們進行自我譴責,自我教育。而這種自我譴責、自我教育比別人的譴責教育更爲有力。

如果教師一味的“嚴格”和“高壓”,過分誇大學生的錯誤,動不動責罵學生甚至不允許學生犯錯,要求學生“必須如何”、“禁止怎樣”。勢必會抹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學生就會遷怒於教師,拒絕改正自己的錯誤,進而產生對抗情緒,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針對不同學生針對不同的違紀行爲,應體現“人性化”。例如學生在犯了錯誤之後,我們切不可傷害學生的自尊,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評多用鼓勵。

學生可以犯錯,老師也可以犯錯嗎?我認爲可以,有時候故意的犯錯不僅讓學生對老師的這個錯誤印象深刻,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並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進師生的距離,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的確,壓制中的執行只是一時的成效,而鼓勵中的約束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自覺行爲,只要孩子的心是朝着你的,還需要死命的不許這、不許那嗎?

總之只有讓學生“愛其師”,學生纔會“信其道”。而讓學生“愛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時時換位思考,處處爲學生着想,學生就一定會“愛上你這個老師”,學習的興趣將大大提高,他們的潛力就會發揮出來。所以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學生管住,而是讓學生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