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三篇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三篇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篇1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在很早的時候就聽說過,一直沒仔細讀,最近才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番。

要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可是怎樣蹲下來?我們應以怎樣的身份去對待身邊的孩子?變成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書中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說明了應該怎樣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平等的對待孩子,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所提到的蹲下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我們關心兒童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也營造出一種民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其實,在我們與學生的相處中也是一樣的,放下教師權威的架子,和你的學生們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爲引導,讓你的學生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當你理解了蹲下來的真正含義,你將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蹲下來,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們的需要,因爲我們的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要想與孩子的溝通有效,那要做到換位思考,這樣才能瞭解孩子,達到有效的溝通。

孩子希望與我們交流,希望被尊重,希望以平等的方式進行朋友式溝通,只有平等溝通,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篇2

冬天的天空,高高的。讀完《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一書,陷入了深思。

回想起彥彥小時候經常會說:媽媽,你爲什麼不對我溫柔一點?我會理直氣壯地對她說:媽媽這樣做是愛你的。此刻回想起這句話覺得很蒼白無力。顯然,我對孩子使用了家長的絕對權威,只要冠以“愛你”之名,媽媽怎麼做都是毋庸置疑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對你產生敬畏,不會對你敞開心扉。

讀完這本書,我嘗試一次蹲下來的姿勢和彥彥說話,我發現即使是略帶嚴厲的語言也變得溫柔一點了,和孩子眼神交流也有慣常的居高臨下的“俯視”變成了四目相對的“平視”,我們順利結束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然而,蹲下來不止於是一種姿勢,更是一種心態,一種與孩子平等交流的態度。溝通是雙向的,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將這個尊重揉入日常親子教育的點點滴滴中去的呢?尊重的“尊”加個足字旁就變成了“蹲”,顯然尊重孩子要求我們家長放低姿態,更加主動地與孩子溝通。這種姿態與心態,能夠幫助孩子消除對家長的絕對敬畏,敞開心扉,更準確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僅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還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包容和尊重,很多時候更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作爲父母,生活的種種壓力難免有時候會讓我們對孩子失去耐心,喜歡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然而身教永遠重於言傳。這讓我想起了一次,因爲一些瑣事心情略煩躁,女兒的水杯被我胳膊一碰打翻了,灑了一地,女兒說:“媽媽,水杯打翻了。”我說:“誰讓你把水杯放到身後的,你看灑了一地!”女兒委屈地看着我。現在想來,其實我有兩種選擇,一是如上所述呵斥女兒,二是,放低姿態,跟女兒道歉:“對不起,媽媽把你的水杯打翻了,給你重新倒一杯。”也許女兒就會開心地說:“沒關係,媽媽!”知錯認錯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不能僅僅用於孩子,同樣要反思自身,纔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記得中學時代讀過《傅雷家書》,很難想象上世紀50年代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時,就會與孩子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責,教育孩子的同時永遠在深刻反思、檢討自己,彼此像知心朋友一樣相互學習探討,我想最理想的親子關係大概莫過於此吧?

孩子的成長不是瞬間,而是時間。我想我們要有更多的耐心、愛心、信心、平等之心去陪伴、參與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陪她沐浴陽光、陪她經歷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後感範文篇3

身爲父母的我們,雖然有時候也會蹲下來和孩子對視、談話,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始終貫徹着“蹲”的姿態?也許,很多時候,我們是直挺着腰桿、頤指氣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爲了圖自己的方便,直接彎下腰去和孩子說話。

就在我們種種的不經意之間,我們依然忽視了“蹲”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是將自己放在了與孩子平等的地位。

雖然我們給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爲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倘若我們想讓孩子對我們敞開心扉,我們就必須成爲孩子的.朋友;倘若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陪伴逐漸老去的我們,現在我們就必須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更應該真誠地請求孩子陪伴我們去走親訪友、去採購物品;倘若我們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們就不要替孩子做出決定,而應該由他們自己進行選擇,我們不應該否定孩子的合理選擇,而應該鼓勵他們自己克服困難……這些,正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所要告訴我們的。

“父母的責任不只是把孩子養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長大。”

蹲下來,我們就和孩子處於同一高度,更能夠通過他們的視角去觀察這個視界。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還告訴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父母應當把自己也變成孩子,陪孩子觀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教育方式也應該不一樣。父母只有蹲下來,才能真正地接納、理解孩子;才能承認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較,而是真正地走進自己的孩子、瞭解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成爲他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讓孩子以最符合自己個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地發展。

蹲下來,更意味着父母將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個萬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夥伴兒。

父母們,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在撫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與孩子一同成長。切不可情緒化地對待孩子。父母的情緒化也會成爲孩子處理情緒化的榜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要隨時反思自己,總結經驗,與孩子一同成長。

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壞,完全取決於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從孩子的視野去尊重孩子的發展,才能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