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濟南的冬天讀後感3篇

濟南的冬天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這種語言的啓示性,在讀者頭腦中喚起對光、色、態的豐富聯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濟南的冬天讀後感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濟南的冬天讀後感3篇

  濟南的冬天讀後感1

看了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我感受很大,對濟南之冬的第一印象就是,在老舍筆下,寒風刺骨的冬天,變得溫暖如春。

老舍筆下的冬天啊!真溫暖,真美好,真愜意!

寒風刺骨,大雪飄飛,山城陰黃土氣,使冬天失去了絢爛的世界,這是我感覺到的。而老舍筆下的冬天,確是“響晴”的,而且是常綠的。

濟南的小山像一個慈祥的媽媽擁抱着濟南城。她把自己編織成搖籃,哄着人們安然入睡。人們見到這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小雪中的濟南更是別有姿色。本來就美麗的小山,鑲上小雪的銀邊。更是美麗動人。濟南的冬天的樹,也不是枯黃一片,而是“常綠”的。濟南的冬天真美啊!

我所知道的冬天,是使人冷的直打哆嗦的。而濟南的冬天無限溫情。老舍的這篇文章讓人感到的是冬天溫暖,也許是老舍先生從濟南的冬天感受到的吧!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冬天竟然比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春天更加美,美得使人如醉如癡。濟南的冬天居然有這麼大的魅力,能使人迷戀冬天,甚至不過分去迷戀春天!

  濟南的冬天讀後感2

一直以來,以我對寫景文的認識,僅停留在它是用優美的語句、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成的文章,頂多摘抄幾句好詞好句,讀起來也不過如此,所以,它一直是我寫作的弱項。然而,當我真正走進這篇《濟南的冬天》時,卻感到一種與衆不同的滋味。

我本是喜歡秋天的,記得有一篇文章大概是這麼說的:春天繁花似錦,太熱鬧;夏天驕陽似火,太燥熱;冬天萬里雪飄,太單調。唯有秋天寧靜,卻又多彩。可我讀了老舍筆下的冬天,觀念大變。冬天彷彿是一匹純白色的畫布,老舍的筆給它綴上色彩。雖然只有幾處顏色,卻恰到好處,讓人眼前一亮。如第三段中:“青黑”、“藍天”、“銀邊”、“微黃”、“粉色”,難道這不是一幅《薄雪山景圖》麼?如第五段中:“綠萍”、“紅屋頂”、“黃草山”、“灰色的樹影”,一幅《空靈水晶圖》赫然映入眼簾。

我喜歡用排比,對於我自己筆下的寫景文,不寫三五處排比是不可能的。而老舍筆下,排比沒兩句,擬人的手法運用得惟妙惟肖。若第二段:“曬着”、“睡着”、“喚醒”、“放在”、“低聲說”,儼然是幅《陽光朗照小山圖》。若第四段:“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屋頂上又臥着點雪”,放眼望去,《遠山臥雪圖》盡收眼底。

老舍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語句,卻讓人實實在在感受到濟南冬天樸素又高雅的美麗,讓人對冬天的濟南心馳神往。濟南的冬天是靜止的',可老舍用自己的筆把它寫活了。

正如巴金所說:“老舍先生永遠活在他的作品中,活在一代代讀者心中,活在人民中間!”

  濟南的冬天讀後感3

藍水晶般的景,彩筆畫般的城,小姑娘般的山,烘托出濟南仙境般的冬。濟南的冬天在老舍充滿愛意的筆下,是那麼的明媚、絢爛,無怪乎有人稱《濟南的冬天》是一幅恬淡明麗的春之圖了。

文章的開頭,作者便將他曾經居住過的北平、倫敦與濟南的冬天比較,由北平的風、倫敦的霧、濟南的溫晴得出”濟南是塊寶地“的結論。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接着作者又將我們置身於那有山有水、曬着陽光、暖和安適的睡着的老城風景中,讓我們不禁要香香那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理想境界。在春意中作者又推出了小山,”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而且還說,”你們放心吧,這兒保準暖和。“通過比喻、擬人,作者將濟南的小山寫活了。而後,又提起濟南的人們,”他們一看那小山,心裏就有了着落“,”不知不覺的想起: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即使濟南人的企盼不能馬上實現,他們也不會着急,”因爲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作者通過描寫濟南人們的心理活動,將自己、將他們對溫暖如春的濟南冬天濃厚的愛表達了出來。

小雪在濟南的冬天是最妙的景緻。”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將一個具有鮮明色彩層次的畫面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在這個畫面中不僅有白山尖,還有像日本看護婦的矮鬆,帶花紋的水衣。”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來。“啊,一幅栩栩如生的濟南秀氣小山的雪景印在了我們的心裏。

有山就有水,濟南的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儲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真是一潭呼之欲出的春水啊!於是,紅屋頂,黃草山,白雪松以及綠水藍天組成了濟南冬天的山水圖。試想,這幅圖哪裏又會是冬天的呢?

老舍的千字文章飽含深情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似春的冬季。讀了文章,我深深的感到,濟南的冬天,是關不住春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