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1

高一的時候在課本中學習了《我與地壇》的前倆段。利用課後的時間我看完了剩下的部分。讀完之後我感觸頗深。

文中的前兩段講的是作者和的心路歷程,以及重新對人生的認識。通過對地壇的描寫也表達了作者母親的偉大母愛。

文章的前面就不寫了,談談我讀完後面的感想吧。後面主要是寫作者在地壇的見聞。比如地壇的四季和人物。其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在第5段中的那個小女孩。這是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那是十五年前,她和她的哥哥一起去玩。她一個人在地上揀那種一簇簇細而稠密的黃花,她看起來是那樣的天真、可愛。然而另作者沒想到的是——這是一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那個小女孩竟然是一個弱智。作者心中充滿了驚訝,事情竟然會是這樣。但此時的作者心裏也有很多感想,我的想法也很多。雖然這個小女孩是不幸的,很值得同情,但是又有誰想過,沒有了壞的一面,那些善良與崇高又從何體現。所以,在這一方面是沒有什麼公平與不公平的。

在最後一段,作者則寫了自己對地壇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看法。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豁達的心胸。也讓我覺得: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母愛,不要等失去後才知道後悔。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運行規律,是無法打破的,就像文中的那個小女孩。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2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成爲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他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爲了收藏。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這是一句多麼真誠而又樸實的獨白。在生與死的強烈鬥爭中,史鐵生選擇了艱難的生而非懦弱的死。

生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勇氣。但頑強的自我意識永遠不會只倒向一邊,希望與絕望,溫馨與寂寥,心與墳墓,在某種程度上說,在選擇生的時候史鐵生的心中也是有着尖銳的對立的,至於支撐他整個生命歷程的,是地壇,是母親,亦或是他所追求的爲人的價值或信仰,並不爲人所知。

身體的殘缺是改變不了的,所以他便嚮往精神的圓滿,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內心,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裏謹慎地發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滅的光輝。心與墳墓都是適合安居的,墳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體”,而心接納的是人世“疲憊的靈魂”。身體的殘缺,幻滅的愛情,人性的光輝,驅動洗練,承載着他的一生,或許還不止這些,人本來就是充滿矛盾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3

《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一位在21歲患病,只能依靠輪椅生活的人。這本書最早是劉老師安排丁同學讀的,丁同學說作者太窩囊了實在看不下去,我很是好奇,所以初秋季節來親身體會。

21歲,真正的人生剛剛拉開帷幕,就失去了站起來的能力,等同於人生一切的幸福與美好戛然而止。作者形容當時的自己“失魂落魄”,而地壇成爲他逃避一切的“世界”。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個場景都流露出作者心中的痛楚、對未來的迷茫,所以我理解了十二歲的丁同學爲什麼讀不下去,如果不是到了接近不惑之年的歲數、經歷過些許挫折,我想我也體會不了文字中所表達的作者心境。

身爲母親,面對孩子遭遇的人生重大挫折,心中的那份痛感受更爲強烈。勸慰的言語是蒼白的,只能默默的陪伴,陪伴孩子從逆境、甚至絕境中成熟、超脫,忍耐、理解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言語傷害、行爲異常。《秋天的懷念》短短百字,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

鬼谷子言:順境讓人安逸,逆境讓人成熟,絕境讓人超脫。順境中學習感恩,逆境、絕境中學習忍耐。《好運設計》中有很多對人生的思考:對付絕境的辦法只剩下過程。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你看到了目的的虛無你才能夠進入這審美的境地,你看到了目的的絕望你才能找這審美的救助。

所以,生活終會給你答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