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窮人》有感15篇

讀《窮人》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窮人》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窮人》有感15篇

讀《窮人》有感1

窮人們的悲慘生活,讓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他們爲了幫助別人,寧願自己受累也要誠心的幫助別人。

桑娜在拜訪西蒙時,發現西蒙病死了,把西蒙一旁的兩個孩子抱回了家裏,再抱孩子的同時根本沒想到自己家裏窮。

漁夫回來時,桑娜把西蒙的事,全告訴了漁夫,於是漁夫很急的叫桑娜抱孩子,但桑娜已經把孩子抱回家了。

一對貧窮的夫婦,一樣善良的心靈,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他們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當桑娜拉開帳子的一瞬間,無言的感動像潮水一樣包圍了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麼纔是“〃真、善、美”讓我們像漁夫和桑娜一樣用愛心去溫暖世界,因爲是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諧……我真是覺得∶“善良之心抵黃金,平凡之中有偉大!”

讀《窮人》有感2

想起這樣一句話:"只要能夠給予,就不貧窮."是啊,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貧窮.能夠給予別人愛,能夠幫助別人,這樣的人永遠是精神的富有者.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窮人》,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文章寫的是一個魚夫和他的妻子桑娜,還有他們的五個孩子,過着艱難的日子,每天只靠魚夫捕魚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們的鄰居西蒙死了,留下了兩個孩子,西蒙臨走前並沒有把孩子託付給桑娜一家,但善良的桑娜不顧自己的貧窮,堅定地承擔起撫養西蒙的兩個孩子!

這個故事十分令我感動.這對窮人夫婦不顧自己生活困難,主動收養兩個孤兒.儘管生活不富裕,但是他們的精神是富有的,他們擁有一顆愛心,一顆純樸善良的心,富有同情心!有這些就足夠了.

我們無需向他們一樣,收留可憐的孤兒.我們應該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也做個精神的富有者!

比如,我們可以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在馬路邊扶盲人過路;見到一片廢紙主動撿起;關掉還在滴水的水龍頭......這些平常小事,足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財富,一個人的優秀品質.

我想,每一個人只要去做都能做到這一點,並且會對窮人夫婦產生同情,敬佩之感.有了這種想法,你的精神之花已經開始綻放了!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讀《窮人》有感3

在小學六年級的課本里,有一篇這樣的文章:《窮人》,這篇文章寫了有一家人很窮,有五個孩子,他們家的鄰居去世了,桑娜把兩個孩子抱回家,而又怕丈夫會數落他……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到桑娜和丈夫特別的偉大,因爲他們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們還要收養這個孩子,我覺得桑娜是特別有愛心的人,在那個時代,有這種人是極爲罕見的。

再看看我們現在,有誰會主動養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孩子,還不是遇到這種情況第一個退。甚至現在還有些父母把自己的親生孩子拋棄與馬路邊,這樣的事情在當今這個社會還少嗎?

難道這是一個親生父母應該做的事情嗎?如果不想要這個孩子,爲什麼要把他生下來呢?現在還有些人,看到馬路邊的棄嬰,一眼都不瞧的就走了,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是條幼小的生命啊,難道他們還不如小貓小狗嗎?現在,有多少人能像桑娜夫婦兩個一樣了。

讀《窮人》有感4

前幾天我讀完了《窮人》這篇文章,深深地被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善良的品質所感動,現在想起來還頗有感觸。

《窮人》這篇文章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主要寫了生活貧窮的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風呼嘯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突然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個生病的女鄰居西蒙,卻發現西蒙已經死了,桑娜發現她身邊還有兩個很小的孩子,於是把孩子抱回了自己家,同自己的五個孩子放在一起。漁夫回來得知西蒙死去的消息,主動提出抱回兩個孩子。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到漁夫和他的妻子在生活貧窮的情況下還收留鄰居的兩個孩子,而自己的五個孩子就已經夠他們受的了,現在又多了兩個,更是增加了他們的生活負擔。但漁夫還是堅持讓他的妻子把兩個孩子抱來。從中可以看出漁夫和他的妻子是多麼的善良、純樸,寧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

我曾經親眼看到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我在散步的時候,前面的一個老婆婆突然被地上的石塊絆倒了。我剛想去扶她時,旁邊一個老大爺用比我還快的速度過去把她扶了起來,並不斷地詢問她的身體情況。大家都向這位熱心的老大爺投去敬佩的目光。

幫助別人只是一件舉手之勞的事,而許多人卻認爲;這種事我不去做別人也會去做的,我纔不要去多管閒事、湊熱鬧呢!於是,對受難者只圍觀卻不伸出援手的情況就發生了。爲了不讓這種悲劇發生,我們要向漁夫和他的妻子學習他們那種善良、純樸,寧願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精神。

讀《窮人》有感5

貧窮並不能夠剝奪愛的能力。最近我讀到的托爾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說——《窮人》,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故事主要講述了在一個漆黑寒冷的夜晚,漁夫的妻子讓妮發現擁有兩個孩子的女鄰居由於生病和過度勞累去世了。有着五個孩子的讓妮在異常貧窮的情況下,和丈夫商量後決定收養可憐的女鄰居的兩個孩子。

這個故事雖然沒有過多的情節,但還讓我感動萬分。漁夫所生活的時代是嚴酷的,貧富差距巨大,窮人們爲了生存苦苦掙扎。讓妮的家庭在生活拮据的情況下,還願意收養鄰居家已經失去媽媽的兩個襁褓中的嬰兒,是出於生命最本質的善良和憐憫。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條件遠遠好於讓妮的家庭,但是,有些人卻失去了一樣爲人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同情心。記得報紙上報道過,嬰兒小悅悅被車撞倒在馬路上,有18位路人經過發現了小悅悅,可他們卻沒有一個人把小悅悅移開馬路,導致她受到了更大的傷害。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的生活條件不好,沒有能力幫助、撫養,可是,讓妮的家庭當時的生活條件與我們幾乎都不能相提並論,她樸素而偉大的愛和同情心,讓我們由衷地敬佩和反思。她都能做到,我們的那些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我們年齡還小,能力有限,也許做不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我們可以學習讓妮的精神,可以從點點滴滴做起。幫助殘疾同學行走;幫助教室打掃衛生;幫助老年人過馬路……我們同情別人,幫助別人,也許別人不會牢記,但是,我們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能化作一滴由愛心形成的水滴,早晚會匯成江河湖海,讓我們的世界成爲愛的江河,愛的湖海!

讀《窮人》有感6

讀了文章《窮人》讓我非常感動,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善有善報,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世界就會對你一笑。

《窮人》這篇文章講了: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風呼嘯的夜晚,知道了鄰居西蒙死了,就把她的兩個孩子抱回家,漁夫也知道西蒙病故,主動提出收養兩個孤兒,夫妻倆不謀而合。

桑娜和漁夫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而且他(她)們還有勤勞、樸實、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文中說桑娜有一顆善良的心,如果她沒有那顆善良的心,她就不會去看望西蒙,不會知道西蒙已經病故,那麼兩個孤兒會被餓死。文中還說了桑娜家地打掃得乾乾淨淨,擱板上的餐具閃閃發亮,她正坐在椅子上補破帆,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桑娜十分的勤勞。她家的生活多麼貧困,這更能襯托出她的善良是多麼可貴。

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在家裏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那爸爸媽媽就會更疼你,愛你;我們在學校裏如果常常幫老師收理桌子,那我相信老師一定會喜歡你;在街上如果你看到了老奶奶提不動重的東西,你跑上前去幫老奶奶提回家,我相信你一定會受到老奶奶的讚揚;在街上如果你前面的人錢包掉了,你撿起來並還給那個錢包的主人,我相信那個掉錢包的人一定會對你說一聲“謝謝”……

我們有必要向《窮人》中的桑娜和漁夫學習,做個善良的人,我想世界真的會對你一笑。

讀《窮人》有感7

讀《窮人》有感不久前,我讀了一篇文章,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窮人》,讀了這篇文章,我的心靈深深地被震撼了,因爲他們實在是太偉大了,他們做出了額常人很難做出的決定!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對窮人夫婦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做出了一個艱難而又偉大的決定。他們的生活十分艱苦,還有五個孩子。妻子桑拿發現鄰居西蒙死了,和丈夫不約而同的伸出了援助之手,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孤兒。他們這種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的美好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用愛去溫暖人心,用愛去詮釋生命的意義。其實愛並不難,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便可以看出。比如說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你是否想過給孕婦、老人讓個座?如果你做到了,那你也是個心中有愛的人。這些,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小愛。我還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有一位教師,收養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孩子,談們有的七八歲有的十幾歲,都是一些孤兒。那位老師爲了那些孤兒,一直沒有妻子。不僅如此,他還動員全家一起照顧孩子,你說,他的心中是否充滿愛呢?

讓我們對全世界呼籲:用愛去溫暖人心,用愛去詮釋生命的意義!

讀《窮人》有感8

這個學期中讀了許多文章,但令我印象最爲深刻得還是《窮人》這篇文章。本文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反應了沙俄時期俄國漁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故事講得是兩位好心,但卻又十分悲慘的窮人。他們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

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語句。“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着海岸,濺氣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着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溫暖而舒適。”這段對比的環境描寫,寫出了桑娜的勤勞。還有“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這段心理描寫寫出了桑娜心神不定。

我真是羨慕西蒙,他有那麼好心的鄰居。如果桑娜十分冷漠,連西蒙家的門也不進去,怎會發現失去媽媽的兩個可憐的孩子?怎會將他們收養?他們不是會餓死?想到這,我又不禁爲兩個孩子慶幸起來,他們幸運的被發現了,被一個好心的桑娜發現了。

桑娜家很窮,窮的今天就得擔心明天的食物。如果我是漁夫,我會一直猶豫不決,但漁夫只猶豫了片刻,就下了決心——收養西蒙家的兩個孤兒。我真是佩服漁夫啊,他們家的食物全由漁夫一個人承擔,要是漁夫運氣不好,那會怎樣而現在有收養了兩個孤兒,生活變得更加艱苦。

他們一家都是好樣的!他們雖窮,但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我相信上帝一定會幫助桑拿一家,讓漁夫每天都打到好多魚,這也算是對善良的人的彙報吧!

大愛無疆,只要我們有誠心,真心!

讀《窮人》有感9

看《窮人的銀行家》這本書,有幾點體會:

1、 認識一個國度

沒有去過巴基斯坦,也並不瞭解巴基斯坦人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狀態。讀此書,對這個中國睦鄰還是孟加拉國時期纔有些認識。

2、 愛、信念和夢想

我一直認爲,愛、信念和夢想是人生最彌足珍貴的東西。也是成就一位非凡人物的必備條件。格萊珉銀行能夠在孟加拉國建立並在全球得到推廣,正是因爲尤努斯教授對祖國深深的愛,懷着改善窮人命運的夢想,在堅定信念支撐下不斷行動,最終實現了夢想。

對於朋友們來說,未必有遠大的夢想,即便一個小小的夢想,只要你熱愛,也都能促使你去努力實現它。熱愛是一個人做好一件事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因爲熱愛,你纔會爲此而付出,勞苦奔波爾不覺得疲憊。作者作爲一個富人和教授,因爲熱愛自己貧窮的國家,從而關注並幫助改變窮人的生活狀態。他看到了窮人的誠信,並以此成立了格萊珉銀行。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文章對大學畢業生說,你要學會熱愛自己的工作,我們從這本書中應該也能體會到一二。因熱愛而關注,因持續關注你會發現很多旁人看不到的東西。愛一個人,愛一件事,投入並熱忱地去投入,你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夢想是目標,愛能讓你看得到它,信念使你越來越接近它。

書中開頭有句話很有感觸:“當你將世界放在掌心僅以鳥瞰的角度去審視它時,你很容易變得傲慢自大——雖然你意識不到,一旦拉開距離,事物就變得模糊不清了”。

3、 成功的制度和模式

格萊珉銀行成功的原因在於,尤努斯教授抓住了窮人貧窮的根源和這個羣體的基本特點,窮人的誠信,並以此建設了相應的規避風險的制度和。

讀《窮人》有感10

小心翼翼地揭開心靈窗戶,把一顆水晶般的善心展現給世人。——題記“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伴隨着歌聲,我拿起一本書,不經意翻到了《窮人》這一頁。

此時,窗外飛雪漫天,屋內卻溫暖而舒適,我彷彿看到了:在一個狂風怒吼的清晨,丈夫駕着小船出海,桑娜擔心丈夫,便跑去燈塔。突然,她想起了要去看望生病的女鄰居西蒙,進屋後才發現西蒙已經去世了,旁邊還躺着兩個孩子,桑娜和她的丈夫就收養了這兩個可憐的孩子。

這一刻,我被震撼住了:桑娜自己的兩個孩子已經夠她受的了,她的丈夫不顧惜身體,冒着寒冷和風暴去打漁,她自己也從早到晚的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從這一點可見桑娜的生活是貧苦的,而她卻有着一顆美好的心靈,樂於助人、善良、勤勞能幹,這些品質都是她所具有的啊!桑娜的精神使我感到自慚形穢。曾經有個媒體報道:一個患了白血病的孩子,他生活貧苦,但他卻樂於助人。

在一次捐款儀式中,他的行爲卻讓人出乎意料,他捐出了一百塊錢,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讀了此文後,我感觸頗深。在優越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竟是如此不一樣。上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瞧他那顫抖的腳,站都站不穩,而我卻假裝視而不見,回想起來,我慚愧極了:連個讓座的勇氣都沒有。但讀了《窮人》後,我會盡力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因爲《窮人》讓我懂得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時:“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首歌又在我耳邊響起。

讀《窮人》有感11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走進了生活貧窮而品德高尚的窮人的生活。《窮人》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桑娜和漁夫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了她的兩個孩子的事。

當桑娜把孩子抱回家時,文章對其極度複雜的矛盾心理做了細緻的刻畫:“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桑娜作爲一個窮困家庭的主婦,她怎能不爲今後的生活擔憂?但她毅然要收養西蒙的孩子,把他們撫養成人,從中可以看出桑娜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善良品質。在桑娜抱回孩子後,以爲丈夫會揍自己,但自己的丈夫得知鄰居西蒙死後,兩個孩子沒人撫養,主動領養孩子。桑娜和漁夫正是這樣樸實而善良的人:生活的窮困沒有把他們壓垮,反而使其更加堅強;內心的善良又促使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更加需要幫助的人。貧窮的生活彰顯出了人性的光輝。

再與文中的桑娜和漁夫相比,我們大家是否跟他們一樣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呢?我們每次看見別人有困難時,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說不定我幫了他,他還反過來怪我呢”的心態。其實我們反過來想,將心比心,當我們有困難時,別人也這樣想,我們就沒人幫助,整個世界將會失去愛。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像漁夫和桑娜一樣,擁有一顆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心。

一對貧窮的夫婦,一樣善良的心靈,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不約而同、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當桑娜拉開帳子的那一刻,無言的感動像潮水一樣包圍了你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麼纔是真、善、美。讓我們像漁夫和桑娜一樣,用愛心去溫暖世界。因爲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讀《窮人》有感12

今天,我讀了《窮人》這篇文。

它主要講桑娜的鄰居西蒙死了,桑娜發現後,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了自己家,漁夫知道了,他相信他們能熬得過去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女主角桑娜,因爲她有一顆善良的心,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樂於幫助別人的人。

例如今天,我丟了五元錢,下課後,老師把我叫去了辦公室,我害怕的走了過去,發現老師身邊站着一個大概9歲的女孩,她手裏緊緊的拿着什麼東西,“老師,你找我有事嗎我問老師,“這五塊錢是你的嗎?”,說罷,哪個小女孩張開了手,我看了,點了點頭“是我的,”那女孩聽了,把錢塞到我手中,我對她甜甜一笑“謝謝你,小妹妹。”

一個人生活過得好不好,全靠窮與富來決定。而有一件東西,用金錢是買不到的,那就是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即使有錢,但品質不好,人們也不會去愛戴他;一個人再窮,但品質十分高尚,人們將會永遠記住他。

同學們,在生活中,有不少壞人,也有不少好人。我相信,在未來,像桑娜的人會越來越多!

讀《窮人》有感13

盧周來不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卻是少有的有良知的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是一個尷尬的稱謂,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學家行使自由言論的權利時,總是受制於利益。反過來,每個人,每個階層也都要爲其言論在這個社會中的影響付出代價,而且這個代價是成比例的。

盧老師的特點就是能將利益限制降到最低,而支持他這份執着的是來自他對弱勢羣體“偏袒”的人文關懷與對經濟學的哲學思考。有幸拜讀盧老師的《窮人經濟學》,故此抒懷。

《窮人經濟學》這本書收集了盧老師這位儒雅的學者長期的書信,時評與隨筆,行文靈動活躍,觀點新鮮卻樸實,完全沒有學術論文那般晦澀難懂。內容上也沒有特定的脈絡架構,但可以捕捉到的兩條線路是:一,以經濟學視角分析弱勢羣體,不只是窮人,還包括弱勢國家如中國;二,經濟研究與價值判斷的關係論述。

同樣出身貧寒的盧老師對“窮”的理解比一般人要來的直接和透徹,他純粹是出於本能而站出來給“窮人”說話爭取權利。

窮人爲什麼窮?

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窮人窮是之所以是因爲懶惰”的論據十分單保僅僅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遭遇鉅變的歐洲農民就充分說明,更別提中國九億農民。

弗蘭克·奈特則以更現實的“出身,運氣,努力”學說闡述了競爭性制度下收入不平等日益積累的惡劣後果。出身最重要,運氣次之,努力的作用最校顯然,奈特的論點極具說服力。而“環境說”則是爲了掩蓋“剝削說”而匆忙登場的,以致站不住腳。這一點在中國表現得相當明顯:一是改革開放需要一部分人犧牲;二是入世以來帝國主義以資本和技術爲手段的隱形掠奪。

“其實貧困並不是一定意味着個人財產的缺乏,世上最原始的人很少佔有什麼,但他們並不窮。貧困即不是東西少,也不僅僅是手段與結果之間一種關係。貧困是一種社會地位,貧困是文明世界的副產品,除非連同文明一起消除,否則我們將永遠消滅不了貧困。”

我們不能說馬歇爾·薩休斯在聳人聽聞,應該放下過去經驗的影響,理性後再講立常

文明是進步還是退步我們先不考究,但隨着文明的發展,“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使得社會進步的每一點成果都被“掌握實際權利的上層集團”所瓜分,而下層貧困階層的“分裂”又阻礙了他們爲他們的共同利益而促進改革的努力——即“改革冷漠症”。同時,貪污的腐敗的盛行,“政府越來越多地落入富人和權勢人物掌握之中”,使得原來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更加剛性化,貧富越來越懸殊。

連馬克思也承認資本這“骯髒的血淋淋的”東西推進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我們也沒理由一直抹黑它,反倒應該瞭解它利用它。可是有資本存在必然會誕生私有財產,從而帶來他們造就的不平等。那麼,我們該如何將這種不平等減少到哈耶克說的“先天差別所許可的限度”呢?讓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之前提及的“出身,運氣,努力”學說(其實後來奈特的學生布坎南又增加了“選擇”)便明白了。上面的提問就轉變成我們如何將“出身”的作用減到最小同時提供更多公平的機會使努力發揮最大的作用?無疑,答案是遺產製和教育。

羅素說:既然人們在歷史上曾經懷疑政治世襲制的合法性並取消這一制度,那麼,我們今天也應該懷疑經濟上的私有財產繼承權併爲取消這一制度而努力。

試想一下,富人的財產無法被子嗣所繼承而不得不捐獻給社會協助窮人接受教育,於是他們的後代又站在同一起跑線競爭,如此循環,卻沒有出現“君子國效應”,的確美好。但它因爲處於精確,完全靜止的天地而顯得不現實。因此,我們應該在稅制上做工作:如50%的遺產稅,較高的起徵點以及高的累進所得稅率。而政府則將財政預算的重心放在社會福利:社保,醫療和教育。雖然弗裏德曼對美國公立學校的批評不無道理,但在我國,公立學校卻如荒漠甘露般珍貴,而且越多越好。教育產業化完全是站着說話不腰疼的人在睜眼說瞎話。

現在讓我們把思維轉到對經濟學的哲學思考。

接觸經濟學有一年的時間(大部分時間花在考卷上那千篇一律的答案),常常有這樣的疑惑:爲什麼經濟學不具備普適性?爲什麼要等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了才奠定經濟學的`基礎,使其獨立爲一門學科?要知道,商品遠在哲學,數學等之前就隨人類起源而出現!在這本書中我知道,這在經濟思想史上稱爲“海爾布魯納難題”。而更有意思的是“海爾布魯納難題”的中國版——50XX年的燦爛文明史,有諸子百家的思想盛宴,有四大發明的科技智慧,卻始終不能爲世界貢獻一位重量級的經濟學家。時至今日,甚至被郎鹹平取笑大陸只有不超過五位經濟學家。這一點是否值得我們去深思呢?也許這個時候有人會慣性地搬出“制度”,“意識形態“等來做課題,可是,我們爲什麼不能沉下來發現細節,從自己做起呢?

首先要提到近年來爭論不休的“經濟學家需不需要道德”?提兩個問題是這個論點形象化:一,爲納粹服務的經濟學家該不該被詛咒?二,爲特定的利益集團說話的經濟學家該不該接受審判?我的回答是:前者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應該像隆美爾一樣被尊重。(這一觀點恐怕盧老師是不同意的)我認爲,因爲在他們的領域有一套職業規則,以純粹的經濟學觀完成價值判斷。即尊重自己的職業道德而不應滲入生活道德。而後者應該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譴責。如中國的某些著名經濟學家被“資本”和“權力”階層收買後顛倒是非,爲這些利益集團服務,置普通百姓於水深火熱。如“油價與國際接軌”。如“把土地全賣給我,我讓你們發財”。豈知厚顏無恥?

也許學過經濟學的會說:人類行爲的規律不是建立在宗教心跳或古老的戒律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自利原則的基礎上。沒錯,“理性經濟人”都是自私的。

由此,經濟學與道德不可調和的對立便呈現開來。我們將其簡化地提問,即經濟學家是幹什麼事情的?他們是工人,按時按量交論文開講座拿工資;他們是經濟命脈的主導者,一個觀點就會引發社會劇烈反應。像這樣一個神聖的職業完全是有必要受法律監管的,而且一旦出錯便追究責任。所以這些神聖的工作者們講話的時候要先摸摸良心,而且寧可少說一千,不可錯說一句。

其次,經濟學家都是很有智慧的。因爲他們可以用經濟學眼光來分析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爲一切事物都是成本——收益的計算結果。以上說辭其實是一個有名的悖論,盧老師也給予了糾正,在他看來,“愛”和“民族大義”等事件是經濟學原理解釋不通的。如“田螺爲仔死”。父母辛苦一輩子將孩子拉扯大而不求回報。盧老師確實很有儒學修養。但我們從長遠來看,孩子長大成人,獨當一面,或者我們可以假使他們爲保家衛國等等光榮的事情做了貢獻,父母該有多大的滿足感。在外人看來會爲他們不值,但在父母的內心,他們已經知足了,他們只希望孩子快高長大平平安安,他們一輩子的成本只在孩子長大那一刻帶來了效用。再比如抗敵或與歹徒搏鬥的英雄。生命的成本是沉重的。但他們“權衡”過成本——收益,並認爲有“賺頭”。即使不幸死去,用生命換來祖國的統一或者社會的安穩,收益是大於成本的。之所以顛覆“人的一生都是成本——收益的計算過程”這一明顯的“悖論”,無非想表達,有些人很容易滿足。

最後我們帶着經濟學回歸原點。

從亞當·斯密《國富論》問世以來,經濟學作爲一門學科不過二百多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的6000多年人類文明史中,它還是與哲學,倫理學,數學,藝術和歷史學融合在一起。只是因爲市場制度發展,才帶上這一門獨立的學科,不久又分裂出多個子學科朝着不同的方向前進。但我們相信,他們都有着同一個願景,即朝着一種力圖精確化實證化的方向發展。當我們讓各派別的核心迴歸,經濟學也就純粹地爲解決各種制度下人類的生存之謎而存在。

《窮人經濟學》,盧周來,上海文藝出版社。

讀《窮人》有感14

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窮人》,該文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漁夫及妻子桑娜,揭示出他們雖家境貧寒卻擁有善良的品質和美好的心靈。幾乎每個接受過小學教育的人都從中受到靈魂的洗禮,並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爲六年級語文教師,上學期筆者有幸講授這篇文章。

我站在講臺上,想借鑑續編故事的方式收穫良好的教學效果。果然,我的想法一經提出,課堂氣氛頓時非常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孰料,他們的回答卻令人大跌眼鏡。某同學說:“他們一家人爲維持生計,便起早貪黑出海捕魚。一次收網竟拽上來一隻寶瓶,裝滿了無數的金銀財寶,從此他們富得流油!”他居然把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續編成荒誕的童話。如果這還算孩子天真幼稚情有可原的話,那麼接下來的情形就發人深思了。只聽一名女同學娓娓道來:“20年後,西蒙的孩子瞭解了自己的身世。不久,桑娜的三個兒子同時愛上了西蒙的女兒……”另一位男生不甘示弱:“桑娜的大兒子不可救藥地愛上了西蒙的女兒,而西蒙的女兒卻在海邊遇見王子,兩人相愛。她被王子帶回皇宮……”嗚呼!這儼然是瓊瑤言情小說的套路。真不敢想象這竟會出自十幾歲的孩子之口!我想,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於創新,但絕不是如此“想象”與“創新”吧!

還有一件事令筆者感觸頗深。我有一個正讀初一的表妹,今年寒假一起吃飯時,席間她驀地冒出一句“我怎麼不是滿族?”弄得大家莫名其妙。原來,她受電視劇的影響,做夢都想成爲格格,滿腦子的“紫薇”、“小燕子”,甚至想改姓“愛新覺羅”氏了。

作爲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爲這些孩子感到悲哀。究其原因,時下大量的愛情片和一些不負責任的戲說、古裝電視劇難辭其咎。近來充斥熒屏的不負責任的古裝戲尤甚。君不見,當你打開電視機,A頻道一幫拖着辮子的大臣正跪伏在地山呼“萬歲”;B臺則是一名太監陰陽怪氣地求饒:“奴才該死。”更有某某皇帝微服私訪、格格們大打出手……正是在這些電視劇中,皇帝不務正業不理朝政,卻熱衷於打情罵俏婆婆媽媽;封建統治者被美化成仁愛、慈祥,善解人意的君主。目前正在熱播並由知名演員擔綱的電視連續劇《十三格格》更是荒謬至極,將晚清社會描繪得異常理想,慈禧太后成了從善如流、銳意革新的政治家,簡直令人噴飯!於是,耳濡目染間,衆多孩子受到嚴重的誤導,難以分辨歷史的本來面目。

的確,孩子們沒有什麼責任,倒是值得我們這些成年人認真反省。如何爲廣大少年兒童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特別是生產出健康的精神食糧,滿足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建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該是我們思考和做出行動的時候了。

讀《窮人》有感15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感慨萬千。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漁夫、桑娜和西蒙,主要內容是:在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魚的丈夫回來的時候,去看望生病的鄰居西蒙,發現西蒙死了,兩個年幼的孩子成了孤兒,桑娜把他們抱回家,與丈夫收養了這兩個孩子。

文中的一段話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從這段對桑娜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

我還從文中“海上正起着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溫暖而舒適。”這句話體會到了屋外的天氣很惡劣,漁夫是個勤勞的人,在這麼惡劣的環境裏也堅持出海打魚;而桑娜,在文中體現的不僅僅是勤勞,還有一顆善良的心。她不但勤勞地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而且,發現女鄰居西蒙死後,毫不猶豫地收養了兩個孩子,要知道,這樣做雖然是非常正確的舉動,但是桑娜家並不富裕,五個孩子包括丈夫,一共七口人,生活已經非常貧困了,更何況再收養兩個孩子,那樣生活會變得更加艱難。她也曾有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怕丈夫不同意,會罵她,可是,她有着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品質,所以她還是決定收養他們。

桑娜的舉動讓我很感動,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和媽媽一起上街,遇見了一羣流浪者在街頭很賣力地唱歌,人們都很可憐他們,紛紛給他捐錢,我也把零花錢給了其中一人,他們不斷地道謝。當我從商場出來的時候,看見了令我感動而又震憾的一幕:那些窮苦的人們居然把得到的那些寶貴的錢,又捐給了一位殘疾小孩。這件事一直在我腦海中,我在文中又看到了這種精神。

讀完《窮人》這篇文章,我瞭解到了文中桑娜那種善良的可貴,讓我明白,在一個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應該伸出援助的手,盡力幫助他人,這是無比快樂的事情。讓我們像桑娜和漁夫一樣用愛心去溫暖世界,因爲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