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4篇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4篇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記錄了先生童年、青春的經歷等。朝花乃往事之花,輕拾片片,曾經深愛的人和物都未曾在思想中泯滅;時間之水漫浸漸漬,往事這花寂寞開在靈魂深處。《朝花夕拾》是寂寞人語,是至愛者語,是悲愴者言,是鬥士之言。

簡練有力,任性而談,此乃魯迅文筆風範。許多年後,先生或在居所或身處他鄉,夜深人靜時,憶得這些紛揚舊事,伴他的大概是一支菸、一種思想的心境,深入骨髓、淡化無痕。因於魯迅先生而言,澆愁式的啜酒與閒適狀的品茗不宜寫出《朝花夕拾》裏那些或深沉慈愛或悲愴怨憤的文字,特別是當他寫到自己童年所受的教育時。

於我個人感受而言,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中的表達是最直言不諱的,《五猖會》次之。《二十四孝圖》中不僅對提倡復古閱讀的傾向予以尖銳的抨擊,更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殘酷和虛僞。爲兒童發聲,說明了兒童讀物選擇的問題之嚴重,“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爲倫紀”等詞句更是給予自己的觀點更多的支撐點,從多角度予以辛辣的嘲諷。《五猖會》則描摹了自己的心理活動,極度想去觀看大會之盛況卻被父親要求去背誦《鑑略》。事後憶起,兩均未得。從多個方面的論述表現了刻板教育模式的庸愚,表達了作者對興趣教育的支持與培養天性的贊同。

從魯迅先生的.筆鋒之下,便不難看出封建制度下的教育體系存在諸多不足,它泯滅了大衆的天性,更令骨子裏的那種如虎似的應有的倔強和傲骨消逝殆盡。虎與豹沒有了,剩下的只是粗卑的狗和平庸的羊。此類人長大以後,是很難有所成就的,即使做了一些英雄的業績,也是絕對沒有英雄的精神的,因爲羊羣只會顧及自己的小利,無力縱觀大局,而狗則是由粗野的狼退化而來,到頭來也僅是走狗一隻。

封建已滅,問題仍存。時至今日,提及教育,部分孩童依然無法以快樂狀態愉度學習生活,這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現當代對創新型人才的渴望和迫切需求,亦是不可逆的。這也是時代的共性漏洞,若先生仍在世,怕也是平添一聲輕嘆吧。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2

在老師的建議下,我拜讀了《朝花夕拾》這部鉅著,感受頗深。

《朝花夕拾》這本書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改革的巨大熱情。魯迅幼年的事情到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與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更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其中我最喜歡《二十四孝圖》這篇故事。它主要講了魯迅小時候,長輩送了他一本《二十四孝圖》,他認爲“子路負米”“黃香溫枕”“陸績杯橘”勉強可以仿效,但“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是不大可能的,而反感於“老萊娛親”與“郭巨埋兒”。

《二十四孝圖》以兒童的眼光來寫,富有童真童趣。他雖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但實際是對恪守封建舊社會制度的人們的一種批判與強烈的諷刺,以及對反對白話文,堅持古文的.學者們以嘲諷。

時代在前進,世界也在不斷髮展,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學習古人的一些事情。如“老萊娛親”:七十多歲的老萊子在父母面前扮作嬰兒,穿着紅肚兜,假裝摔倒在地上嚶嚶地哭,這顯然是不正常的。我們要建立新思想,在歷史事件裏敢於創新,敢於挑戰,同樣要敢於諷刺與批判舊思想與舊勢力。

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太平盛世,未曾體驗過社火的黑暗,人民痛苦與掙扎的社會,在無比慶幸的同時又深深地意識到了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儒子牛”,這是魯迅先生的真實寫照。我要緊隨他的足跡,奮發圖強,力爭棟樑!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3

一場成功劇幕,並不需要過於華麗的點綴;一件無價之寶,也不需要過多的裝飾。正如魯迅先生的文章,第一篇的開場,些許平淡,但足矣。

是了,不願浮誇,只是平淡跨越時空,再次回到他的童年,苦澀與歡樂並存,悠遠的氣息,將那一段段經歷帶到我的面前,歎爲觀止。

與茫茫文字擦肩而過,願它帶給我一個全新的、我所不認識的魯迅先生。一抹我印象中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苟,替代它的是一個活潑貪玩、博學多才的孩子。

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不遮遮掩掩、扭捏得像個孩子,相反它大方、得體,仿若君子。這一點,從很多地方都能體會到。魯迅先生的童年,受封建社會的'影響,是有些悽苦的,這一點從《五猖會》中體現出。記敘的內容大概是這樣:“我想去看五猖會,想到南風如此盛大的廟會,我又笑又跳,興奮極了。父親卻命令我背《策略》,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我頭上似乎澆了一盆冷水,心中不願,卻只好強記着,後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對於去看會,卻已覺得索然無味。”貪玩,對於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而魯迅先生的父親卻絲毫不顧及他的額感受,讓他掃了興。由此可見當時封建社會,父母對孩子心理的無知,孩子的無奈和痛苦。

魯迅先生童年歡樂的時光,是在百草園度過的。縱然後來父親將他送到了三味書屋,這裏卻仍使魯迅先生久久無法忘懷。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文裏,活潑的文字將他的童真表現得淋漓盡致。百草園,一個有着神奇、有趣的動植物的地方,那裏是魯迅最後將童心藏起來的地方。

花的一生,不過是從起初的嬌豔與芳菲到最後的凋零與枯萎,在風中蕭瑟,那殘忍的清香卻會傳到更遠的地方。人生,亦是如此。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4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朝花甚是燦爛,少拾別有感慨——題記

披着溫暖的陽光,合上書,轉頭一看,天邊已金光燦爛,可我卻久久沉浸於魯迅的童年無法自拔。

那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有內涵,有意義。細細品味,我似乎跟隨着魯迅由小到大,度過一生,我看到了,看到了阿長對“我”樸實無華的愛,對“我”細心的關照,我看到了,看到“我”滿懷希望去五猖會時,父親強令“我背書”,“我”的心如同被澆了一盆冷水,看到了我兒時的樂園,還有那形形色色的動植物,看到了,枯燥的學習生活試圖束縛“我”時,卻併爲禁錮“我”從今純真活潑的心靈,而是偷偷地去玩耍,去觀察……這一幕幕在我眼前如放電影般在我腦海浮現,這一瞬間,不知魯迅是我亦或是我是魯迅。眼前一道白光閃過,睜眼一看,魯迅正穿着長袍邁着步子向我走來,瘦瘦的身體,黃裏帶着白皮膚,似乎如同大病初癒的病人一樣臉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個人精神煥發,眼睛炯炯有神,過去的鬥爭已把他折磨地身體大不如從前,可他的`精神卻越來越振奮伸出手去觸碰,“呯”——的一聲,一切都灰飛煙滅,一切都化爲泡影,願我能像對方一樣勇敢。

當我看到,因背書而澆滅作者的希望時,我的內心不禁感到惋惜與同情,從一個少年的角度看,我倍感憤怒,這難道不是對兒童本性的“扼殺”嗎?當我看到,作者被學習生活束縛時,仍懷着光的心靈,這不正是對封建生活的批判嗎?當我看到,阿長爲“我”帶回山海經時,作者的興奮與激動,我的心也輕鬆下來,慶幸“我”有一個好保姆。

那些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一直停留在我心裏。對封建社會現實的腐朽,虛僞和殘酷,我無比憎恨,而魯迅心裏卻總是滿懷希望充滿光明。沒有誰的生活會一直完美,但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看着前方,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

那些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是遙遠的,也是永恆的。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5

魯迅常想在紛擾中尋找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他的童年猶如一棵梅花在河流旁快速生長,花朵紛紛落地的場景的美,流到鄉下,那花是又鮮豔又芬芳。魯迅的《朝花夕拾》跟他的內心一定是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魯迅的日子有歡喜又有痛苦,但都是給他留着那深刻而又完美的回憶。正如他的書《朝花夕拾》,就親筆寫了他的日子。

我讀者魯迅先生寫的散文,眼前彷彿看見了魯迅的童年的悲傷痛苦:那天晚上,魯迅的父親在地上保留着一口氣,衍太太讓魯迅把他爸爸叫醒,魯迅拼命的叫着,聲音震耳欲聾,他父親讓他不要叫,並且拼命喘氣,好一回才正常,魯迅又叫,叫到嚥了一口氣。

一切的感覺都是那麼痛苦,令人難受,因此我纔會感動。尤其魯迅天真的相信別人,讀起來讓人覺得魯迅先生又親切又十分不聽話。

童年是有痛苦的,是那麼令人難忘呢!我的童年也有痛苦的幾次經歷。我家在農村,一次,我的親人逝世,我什麼都不知道,一直在那拼命的叫着,就算有人阻止,我也不管理,他說別叫了,說話的低微表示他奄奄一息,好久才喘過氣來。我叫着,一直叫到他沒氣了,就在那坐無聲息。我很後悔,當年沒有給他一個平的環境。我就從那時開始,再也沒有如此瘋狂。

現在的時代,老師與父母已學業爲重,作業更是一大堆,我們哪有時間去管理這裏那裏的'了。

童年已向我們一步步地離開,留下的也只是一些散落的記憶,還不如多讀讀記記《朝花夕拾》,體會魯迅的童年的痛苦與快樂。

拾起了朝花,就像拾起了父親死後的遺言,令我記憶非凡。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6

讀着魯迅先生那透出年少輕狂的童真的文字,我彷彿又回到了那段青蔥歲月中去了。

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阿長是一個很不辛又渴望一生平安 的勞動婦女。“我”一開始因爲她謀害隱鼠而討厭她,並且她“切切察察”,愛告“我”的狀,睡覺像“大”字,讓“我”沒有餘地翻身,讓“我”去做一些煩瑣的事……讀着這些事情我覺得阿長也是一個名間文化的傳承者,她善良而樸實。後來阿長爲了“我”買來了《山海經》,對於這本書沒有人真實的回答“我”,只有大字不識的阿長來問我,並想方設法地帶“我”買到了。阿長爲魯迅的童年抹上一道別樣的色彩。我又覺得她是一位關愛、體貼孩子的好保姆。她身上有着誠懇熱情,樂於助人,仁慈、寬厚、善良的'美德,值得我們學習。

《五猖會》中魯迅先生記敘兒時要去看五猖會,興奮得不得了。正要出發,父親卻要他背書。父親一盆冷水把他的興致澆滅了。可憐的魯迅先生,爲他默哀~~~~其實我也有點感同身受,那些毫不顧忌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的父母們該反省反省了。

魯迅先生 的童年並不乏味,《從百草園帶三味書屋》的百草園被魯迅先生先生形容的十分有趣,不禁想起了一些童年往事,那時的我們多麼無憂無慮啊!魯迅先生上三味書屋十分枯燥、乏味,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也是讀書又讀書啊~

童年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只能回味它。 《朝花夕拾》給我們一個魯迅版的別樣童年!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7

有人說,這本書是文學巨匠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有人說,這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回憶文集;還有人評價作者說:“他是我們偉大的精神導師。”不錯,這本書名叫《朝花夕拾》,而它的作者正是魯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共收錄了十篇散文。分別記敘了魯迅童年時期的生活和青年求學的歷程。而我最欣賞的是魯迅所寫的兒童時期的散文。作者用最童真,最質樸的.語言。記敘了那些令他難以忘懷的人與事,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動畫面。

而在這十篇散文中,令我最難忘的卻是《瑣記》。文章的開頭描寫了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的形象。而更爲主要的是回憶了作者離開了自己的家鄉紹興前往南京求學的種種經歷。文章描寫作者曾經在此求學過的兩個學堂:江南水師學堂,礦務鐵路學堂。作者強烈批判了這兩個學堂辦學的種種弊端,並記敘了作者求知的艱難,描繪出了作者急於探索新知識的強烈願望。曾記得幼年時還滿是稚氣。閱讀這篇文章時還不知所以然,現在的我以一個較爲成熟的心態去閱讀這篇文章,才明白作品表現出的並不僅僅是作者探求真理的強烈願望,更歌頌了在當時的社會中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不滿社會現狀,那內心充滿一腔熱血的革命青年!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再來回顧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你是否有所感悟?你在對待學習態度這個問題上是否有所改變?是的,們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過於死板的去學習。問問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僅僅只是爲了成績單上的幾個數字而學習嗎?在我們的心中應該都有一個學習的目標,我們應該爲了這個而去默默的努力。在魯迅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強烈的探索欲,求知慾是多麼的強烈啊!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8

《朝花夕拾》是魯迅追憶青少年時期難忘的人和事以及對師長的懷念,童年時期故事的一本書。這是中國近代散文的佳作,文筆深沉,生動地描繪出清末的生活畫卷。在晨曦與黃昏交替更織中,在看不清的路上前進,拾起路邊的花,放進思想的.揹簍。

其中,讓我最爲百感交集的,是《父親的病》這一篇。在《父親的病》這篇中,那些“名醫”們的藥引子全是稀奇古怪,帶有濃重的迷信色彩,什麼“原配的蟋蟀一對,經霜三年的庶,敗鼓丸子”全無半點療效,最終讓魯迅的父親撒手人寰。在我看來,那些所謂的“名醫”的本質是草菅人命、毫無醫德的庸醫,錢,纔是他們的最終目地。魯迅正是通過敘述這件事,來洞穿當時醫道荒誕乃至罪惡的本質。

魯迅曾因父親的病遲到的原因,在桌子上刻下了“早”這個字,來提醒自己不能再遲到,我想,魯迅的父親應該感到非常幸福。現在,只要一提到魯迅先生,我就會想起那個“早”字。這個字不但提醒着魯迅,還提醒着我們應該早起勤學,不落後於他人,更提醒着當今我們中國要做到比他國更早發展各方面的水平,科技、軍事、文化、經濟等等,只要我們更早、更努力地發展,一定能取得飛躍性突破,在世界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其實,魯迅的父親的離世看似是醫德醫道的低下,更根本的原因是當時醫療水平的低下,才導致魯迅的父親的病情越拖越嚴重,最終撒手人寰。當今的中國,醫療資源是人民健康的保障,想想看,一個多病而又尋而無醫的國家怎麼富強起來?我們需要合理地處理醫療問題,人民才能健康。

由此可見,醫療是一個十分複雜而又耐人尋味的問題,要想盡快讓“白衣天使”遍佈各地還是有難度的。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9

這段日子總算是閒下來了,有機會浸入書中世界了。我欣喜異常,翻開魯迅的《朝花夕拾》,進入文字的波濤中,觸及先生的靈魂所在……

早聞魯迅先生的文字是一把刀,鋒利無比。今日之見,果然名不虛傳,這文字,威力極強,深深刺入敵人的要害。

最喜《狗·貓·鼠》這篇文章,感嘆其靈活的語言運用以及立意的深刻,時不時地向腐朽的封建統治和黑暗的軍閥勢力,施以“冷箭”。老鼠,一種弱小的動物,在動物世界裏,屬於弱勢羣體。它們,雖然迫於生活偶爾出格,但它們從不幹些傷天害理的事,卻常常遭遇“貓警官”們的“嚴刑逼供”,但無人願爲他們伸張正義,因爲它們是弱者。被欺壓,正常!

我不禁陷入沉思,聯想到了那時的舊社會,軍閥當道,租界遍地。社會的黑暗,腐朽落後。有千千萬萬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可有當局者探訪民間疾苦?沒有!那些貼着“正人君子”標籤的統治者,只不過是一個個戴着這虛僞面具的暴戾剝削者。他們以要改變中國落後的面貌爲藉口,大肆徵集稅收,搜刮民脂,來滿足自己的私心,不管底層百姓的一片怨聲載道。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雖然寥寥幾頁,卻針針見血,發人深醒。在這個世界上,“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叢林法則”。佛家有云:“衆生平等”。但在那個年代,依舊存在着腐朽的封建等級制度。老百姓處於社會底層,就如同魯迅筆下的隱鼠一般不見天日;而軍閥統治者之流的貓們卻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依仗自己的強大,欺壓善民。殊不知,他們也不過是一羣欺軟怕硬的'無能之輩罷了。

如今我們正處於和平的年代,雖然沒有當時的軍閥統治,百姓也安居樂業了,相比當初人們的思想觀念,“衆生平等”的理念也漸漸地深入到人們的靈魂中。

也許是那個年代喚醒了現在人們的靈魂吧!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0

往事的回憶是人生中的一束水仙,嬌羞似水;往事的回憶是人生中的一杯清水,淡雅清閒;往事的回憶是人生中的一抹春痕,灑脫飄逸。

——題記

《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和“父親的病”。因爲它們都擁有各自獨特的特點。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是魯迅先生在東京留學時寫的,描寫的是他的.老師。藤野九郎教他們骨學。黑瘦的藤野先生勾起了魯迅最爲深刻的師生之間的回憶。此文流露着魯迅對藤野先生知識豐富的敬佩,然而更爲突出的是,魯迅對中國人無知與儒弱的憤恨。

“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中國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

爲什麼?爲什麼中國會是如此直不起腰來,一聲聲刺耳的“東亞病夫”,難道還沒有喚醒他們的直覺嗎?難道就要像奴僕一樣被他人利用嗎?難道非要等到槍口頂着你的頭顱時才知道反抗嗎?如果真的如此,那就太晚了。

“父親的病”寫出了魯迅對父親如海般的一番愛,我猜想這一定是魯迅最痛苦的回憶了。有人曾說:“父親對孩子的愛是一座山,一座聳入雲霄的山。”而我認爲:“孩子對父親的愛是一條溪,一條清沏透底的溪。”那人說的並非有錯,父愛是厚重的。而我確定,當父親面臨痛苦時,孩子都會挺身而出,去爲他四處奔波,尋找名醫。

“回憶不僅是美好的,而更多的是痛苦,讓人心碎的痛苦。”《朝花夕拾》中的回憶始終屬於魯迅回憶中最痛苦的回憶了,中國人的儒弱與父親的離世都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傷疤。

而在我讀完這本書後,我想給予中國人民一個忠告:

我們是龍的傳人,怎能跪於一個洋鬼面前?站起來,告訴世界,我們不再是“東亞病夫”,而是騰飛在宇宙的巨龍。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1

翻看舊的書籍,譜下新的筆錄。內心又一次受到歷史的撞擊,童年的美好也隨之輕輕跳躍。

《朝花夕拾》,一個交織着魯迅先生兒時到青年的快樂、悲傷、懷戀、憤恨的情感故事。樸實而感人的文字,濺起了每一個讀者深思的心靈。

書中,貓讓“我”厭惡至極;慢慢長大,“我”對社會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從二十四孝圖中,“我”看清了愚昧的封建孝道;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予了“我”最美好的回憶。

魯迅先生從自己親歷的生活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的童年生活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鋼琴”,一幅幅令人心馳神往、充滿童趣的畫面給作者留下了甜美的回憶。

似水流年,我們的童年也已悄然而逝,成爲了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常在離家最近的那座古樸的老橋邊玩耍、嬉戲。在那個時候,老橋陪我們度過了美好、快樂的童年。

每天,我們都相約在老橋邊,手拉着手,趁着家長不注意,偷偷去橋邊的小店鋪買好吃的、好玩的,之後便在老橋邊盪鞦韆、玩翹翹板……在童年的世界裏,我們天真可愛,在那座刻滿滄桑的'老橋旁,總會發出一羣孩子們竊竊私語的談話聲和那銀鈴般的笑聲,那些聲音,記錄着我們童年的溫馨、快樂。

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不快,留下了愉快的回憶。我總是時時惦記着家鄉的老橋。一到放假,縷縷牽掛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份自由、甜蜜的回憶!

那座家鄉的老橋,是凝固的音樂。那座老橋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見證着我們的童年,承載着我們的歡笑,它陪我們度過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

童年的美好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魯迅,一位令人敬仰的偉人,在他的筆下,我看見了一個耀眼的詞彙——童年,讓我們斟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嚐……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2

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值得回味,反反覆覆的看才能大概瞭解其中滋味。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先生的文章的評論,說先生的文是隻可瀏覽不能詳讀的,蓋因先生實在是個憂國憂民的革命文人吧,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冊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也是頗有些感觸的。

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文章着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開篇介紹長媽媽的時候,鋪成直敘的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甚至對於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覆提及。後面通過對於長媽媽的言語行爲,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於創新的可愛一面。

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認爲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隱鼠,我對她全無敬意且稱呼她阿長,在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爲她給我買了《山海經》。整個感情的變化,體現了先生小時候的可愛,也顯示了勞動人民那個階級特有的可愛特質。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裏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筆成功的繪出了長媽媽這個人物,而先生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

先生筆下的長媽媽這樣一個形象,平凡中透着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殘酷與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用他的筆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那個純樸的年代。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3

平凡是每一個人應具備的,每一個人,跟世界相比,都非常渺小,世界當然也是平凡的,世界裏也充滿了平凡的事情,以我對平凡的見解,我的認爲就是這些,但是一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那就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史一部長篇鉅著,向我們展示了農村的孩子從無知到成熟,還有孫少平的感情變化,以孫少平、金波、郝紅梅等不同家庭的人,展示了人的不同性格。

路遙所生活的世界是平凡的,當然,路遙只是冰山一角。從小處看,作者寫的`每一個人物生活,襯托時代變化的大與快,可以看出人們的思想。但是路遙不同,他看見了普通的主人公的不凡之處。比如說孫少平,我認爲,孫少平是一個最普通的人,通過他的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可以看見人們的思想。他上完了高中,他經過學可以和大學生攀談事情。作者寫出了主人公的各種優良品質,比如他很謙虛,有目標。人們的意志消沉和貧窮會使人失落,孫少平戰勝自我,重拾信心的渴望中的堅強讓我尊敬,那是一種崇高精神。

當我看見第一句話時,就戀上了這本書,因爲那描寫的景物實在是太美好了,讓人身臨其境,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這樣。貧窮並不是平凡,但是思想上平庸才是平凡,坐以待斃,毫無行動纔是平凡。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很大啊,它給了我一種靈魂的震撼。它改變了我,真的是無法描述,只覺得當時我的思想很木,路遙小說裏孫少平生活的那個年代,內心想着各式各樣的事情。我開始變得少言寡語了,我感覺世界很美好。

生活永遠平凡,但是如果你努力了,平凡就會變得不平凡起來!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4

人無非是生老病死。不過,看了《朝花夕拾》的《父親的病》一文,我對“病”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講述了魯迅的父親生病時找名醫爲他治病,卻被他治死的故事。魯迅在文中用一句話解釋:“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都治不好。”是的!這就是舊中國的生活!這種生活來自疾病,而中國人的精神這就是一種封建迷信和愚昧的病!這種疾病沒有治癒方法。只有打破“建設封閉社會”的鐵籠,才能重生。

雖然我父親的病不是特別嚴重,但在這些所謂的“名醫”眼裏,都無所謂,畢竟害死了我父親。其實名醫都有自己的病。這種病不會害死人,但會讓人的心慢慢墜落,變得兇惡不人道。所以,只有正直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其實心裏有偏見的人,不好的人都是有病的。

醫治別人首先是醫治自己,只有把自己的心靈先治好,然後才能醫治別人。只有擁有健康的心態、沒有偏見、開放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魯迅的時代是一個迷信、惡毒、封閉的時代。閆夫人也在父親快死的時候叫魯迅大喊大叫,讓父親不能安寧。陳連河很珍貴,但沒有能力。當他看到自己無法治癒時,他還說他需要調查任何不法行爲,並表示這是他前世的問題。在這個混亂殘酷的世界裏,他的父親在這些患有“心臟病”的人中間痛苦地去世了,這讓魯迅非常痛恨封建主義,痛恨心中的疾病,痛恨那些有名無實的無能之人。

疾病和心臟病在封建社會中一一表現出來。心臟的疾病比一切都更加殘酷和無情。

醫生能治病,但不能治心病,只有自己才能把心病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