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昆蟲記》讀後感(精品)

《昆蟲記》讀後感(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昆蟲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蟲記》讀後感(精品)

《昆蟲記》讀後感1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

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爲選擇原則,讓中國讀者首次領略《昆蟲記》的真實面目。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爲“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

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在本書中,作者將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繫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衆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爲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啓示。

《昆蟲記》讀後感2

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其畢生精力深入到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寫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 法布爾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爲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爲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爲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爲“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爲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着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讀後感3

法布爾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他一生都在觀察和研究昆蟲,最後造就了世界著名的《昆蟲記》一書。

在這本書開頭的一章,他講了他對昆蟲的喜愛和對昆蟲不瞭解還不懂裝懂的人的厭惡。在後面的章節裏,他無時無刻不表現出對科學的嚴謹和對昆蟲的喜愛。他可以頂着炎炎的烈日來尋找金龜子的卵,也可以一動不動的來觀察灰蝗蟲蛻皮的過程。這都深刻表現出他對昆蟲的.喜愛和對真理的嚮往。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聖甲蟲的梨形糞球。這一章讓我知道了聖甲蟲的智慧,它爲了能讓幼蟲吃上好的“麪包”,費盡了心思,他們不得不身負重荷,四處尋覓食物,在途中還要防止有別的聖甲蟲把糞球搶走。來到洞中,再一點一點的把糞球拍打而成,爲了防止糞球過快的乾燥,聖甲蟲把糞球的外殼壓實成一層很硬的外皮。法布爾爲了方便觀察梨形糞球的製作過程,把一隻大聖甲蟲放在一個瓶子裏,每天觀察糞球的進展,最後他得出糞球是聖甲蟲拍打產生的結論。

在看完這本書後,我知道了不少關於昆蟲的知識,像昆蟲的裝死和體形無關,法布爾和螞蟻的寓言;蟬成爲了被螞蟻壓榨的勤勞的勞動者,而螞蟻成爲了剝削蟬的壓榨者;螳螂是優美但殘忍的捕食者;綠蟈蟈毛巾就的夜間橫行的強盜;黃龜子是和法那斯隆技藝高超的烹飪師。法布爾在書中表現出對它們的喜愛,無論他們是殘忍還是溫柔,是醜陋還是優美,他都無一例外的表現出對他們的讚美和喜愛。

《昆蟲記》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昆蟲的世界。

《昆蟲記》讀後感4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爲選擇原則,讓中國讀者首次領略《昆蟲記》的真實面目。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爲“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繫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衆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爲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啓示。昆蟲記也叫做《昆蟲物語》和《昆蟲學札記》。

《昆蟲記》讀後感5

在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家、文學家法布爾。這本書向我們主要介紹了17種昆蟲。

螳螂長着苗條的身材,再配上淡綠色的皮膚和紗一樣的翅膀,顯得特別優雅。很久以前,農夫們看見螳螂總是仰望着天空,兩隻手也高高舉起,就像是在祈禱一般,因此都稱它爲“祈禱的女神”。

可是人們卻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外表看上去像是女神一樣的昆蟲,竟然是一個兇狠手辣的殺手。只要有其他昆蟲從它的身邊經過,不論是什麼樣的昆蟲,也不論是故意的侵犯還是無意路過的,螳螂都會立刻氣勢洶洶的衝上去。螳螂愛吃活的昆蟲,軟頸、大刀和鋸齒是螳螂最具殺傷力的三大武器。在所有昆蟲中,雖然只有螳螂的頸部是軟的,但是它的兇惡和殘忍是人們想象不出來的。因爲螳螂不僅僅吃其它的昆蟲,還會吃自己的親朋好友。還有更驚人的呢,那就是雌螳螂會把自己的丈夫給吃了!

我很不解,爲什麼它們會把雄螳螂吃掉呢?原來是爲了讓自己在產子的`時候得到足夠的營養,真是太神奇了!

總之,《昆蟲記》這本書令我十分着迷,因爲我是通過它才知道原來昆蟲的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凌晨,蟬是怎樣脫殼的、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分泌物的……

我更歎服法布爾爲探索大自然而表現出的付出精神,正是有了他的付出,我才認識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也讓我體會到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觀察。不僅如此,這本書還讓我的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我相信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

所以,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昆蟲記》讀後感6

我獨自坐在一個花園裏的長凳上,觀察起眼前的景象:樹上的蟬不見蹤影,卻可以從聲音中瞭解到它們的勤奮;野花上,蜜蜂上下飛舞,不知疲倦地忙碌着;草地上,一塊麪包屑被許多螞蟻所佔領。生機勃勃的景象,在盛夏中體現出來。

這景象使我想起了有關昆蟲類的書——《昆蟲記》。

這本書的作者是譽滿全球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法布爾以輕鬆詼諧的語調,生動活潑的'文字,真實地記錄了昆蟲的本性、習性、勞動等,描繪了各種昆蟲多姿多彩的生活:勤勞的舍腰蜂、“歌唱家”蟬、“音樂家”蟋蟀、美麗的大孔雀蛾……他將昆蟲世界提供人們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看《昆蟲記》以前,我一直是個很懼怕昆蟲的人,因爲它們的外形實在不怎麼美觀,導致我對昆蟲錯誤的概念。還好,法布爾這位昆蟲學家告訴了我“蟲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大道理。原來,昆蟲是那麼有趣。在品讀昆蟲世界的同時,我發現最可貴的不是昆蟲的精神,而是法布爾的精神。記敘一個昆蟲的脫變,掌握一個昆蟲的習性,不是簡單的幾分鐘,其中,需要觀察者具備持久的耐性和對昆蟲的狂熱。令我深思的,令我沉醉的、令我發笑的,不是昆蟲本身,而是法布爾超乎常人的想象力,賦予了昆蟲說話的能力。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的毅力、耐力、勤奮。他寫的種種昆蟲的精神與高尚品質,事實上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與品質。

法布爾的思想讓我重新認識了昆蟲世界。眼前還是這幅景象,蟬先生站在樹木做的大舞臺上放聲高歌,一齊讚揚着夏日的美好,蜜蜂的勤勞也在嗡嗡地歌唱,歡快的歌聲使蜜蜂加緊了採集花蜜的工作。螞蟻兄弟們仍在忙忙碌碌,撕碎麪包屑,個個揹着自身重量接近一百倍的食物跑回了家……

我彷彿看見法布爾坐在我的身邊觀察着,拿起筆在本子上飛快地記錄着,我沒有打擾他,沒有打擾它們。

蟬的歌聲不再聒噪,反而宛若天籟和鳴。

《昆蟲記》讀後感7

翻開這本書,仿若又回到了那個總在和煦的午後輕輕撥開一角蔥蘢的草葉,用驚奇的目光注視着才尋見的昆蟲,嘴邊輕漾着愉悅微笑的孩提時代。一切都沉浸在無限祥和的靜謐之中,只有我寧靜但雀躍的心在低聲吟唱。我與小蟲兒對視着,心中的陰霾慢慢消散,美好都存於心。多年後我在這本書中尋到了我孩童捉蟲時的影子,這本書就是法布爾的《昆蟲記》。

初讀《昆蟲記》,一個多彩的昆蟲世界躍然紙上。從紅螞蟻超強的記憶力,蟬嘹亮的歌喉。到蟈蟈不起眼的“樂器”,狼蛛熟練的殺戮。我感受到法布爾觀察之細緻。從“現在,亞馬遜人已經搶劫完畢,開始沿着原來的路線回家了。”寫出螞蟻生性的貪婪。到“我發現洞壁已經被粉刷過了,上面塗了一層黏稠的'泥漿。”寫出了蟬地洞的精巧。我感受到法布爾語言之幽默。就連平時有所厭惡的小蟲子也在法布爾頗具人性化的筆觸中消失的一乾二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一段段入木三分的刻畫,讓我徜徉於昆蟲的世界中流連忘返。

縱觀全書,它並沒有單純地從學術角度向我們提供昆蟲學的知識,而是以生動的行文,輕鬆的語調來描述這些小生靈們。也將它們的生活與人類的社會十分巧妙地聯繫在一起。用賦予人性的昆蟲來傳達他對人類社會的見解。同時也在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

而真正吸引我的,是林林總總的昆蟲背後的作者法布爾。他對理想的追求是那麼義無反顧,而他持之以恆去探索的精神,也讓我深深地欽佩。曾幾何時,他默默無聞地獨自一人在“荒石園”中與昆蟲和寂寞爲伴。持之以恆的精神是照亮他前行之路的明燈。“十年寒窗無人問。”正是他的持之以恆,纔有《昆蟲記》這部曠世奇作的誕生。學習也是如此,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決心,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願景。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與啓迪。

破繭成蝶需要的是等待與恆心,才能成就絢麗旖旎的翩躚。而法布爾是用恆心成就了他一生的夙願。讓我們也帶上這一份恆心,一起走進多彩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讀後感8

初讀,便在短短几章中淪陷,內容看似雜亂無章,其內涵卻又有着絲縷聯繫。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生育乃至死亡,在法布爾筆下如同就在你眼前全息投影的紀錄片,娓娓道來。《昆蟲記》創作於18-19世紀間,那時,昆蟲學家的“田野實驗”是不被認可的,所謂的昆蟲學家們只會將昆蟲做成標本,瞪大雙眼,在本上記下一個個沒有溫度的數據,從不考慮真正的昆蟲不會乖乖作爲標本就範,它們生來屬於大自然!只有當它們在田野、在鄉間、在叢林中靈動飛舞時,它們的習性與本能才真真正正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法布爾正是這樣一位敢於衝破傳統思想的`昆蟲學家,他的實驗室——在大自然。

蟬,天生的歌唱家,只是人們對它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尖銳”的叫聲上。法布爾拋開世人的偏見,在樹叢中開始了他對蟬的研究。結果讓我陷入沉思——他發現蟬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勞動人民”;相反,被人們授予極高榮譽的螞蟻竟是兇悍的“地主階級”,它們將蟬辛苦尋得的食物一搶而光!這時,並不僅僅是科普故事了,我意識到:要多角度的看待問題親身實踐,正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不能被大流所挾,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時刻保持活躍的思維和清醒的頭腦。

寄生蟲,常常會被列爲“好吃懶做”一類的反面教材,可他們正是沒有自己觀察得出結論,就輕易地被已有結論“一葉障目”。法布爾的求真精神使他將寄生蟲也作爲了研究對象。它們似乎永遠只在角落蜷縮的活着,天生懶惰,靠奪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但法布爾在無奈妥協此看法的同時也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他認爲從本質上來說寄生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行獵行爲。表面上是坐享其成,但實質上寄生蟲也爲之付出了勞動。不論它們曾做了什麼,不先入爲主,從自己的實踐裏中瞭解他們的“真面目”。

《昆蟲記》讀後感9

我打開另一個世界的一扇門,漫步走進這個新奇的世界。我看見了蜘蛛在認真的織網,蟋蟀在辛勤地建房,蝗蟲再與螳螂打架。一件件新奇而有趣的故事,在這個奇妙的世界裏,接連不斷地發生着……

《昆蟲記》作者法布爾,在一塊不毛之地安居樂業。但這裏卻是昆蟲最喜愛的地方,法布爾每天不知疲倦地觀察研究昆蟲,終於完成了這本鉅作,而書中主要講的昆蟲的'生活,也讓我們從中獲得人生感悟。

在書中,螳螂是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很小的螞蟻的磨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將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不僅故事十分有趣,書中的寫作技巧也十分獨特。在一篇篇故事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誇張,使文章更生動豐富,昆蟲們彷彿被賦予了活力,好像過着人類的生活。作者又添加了自己的動作、心理等,使他們更加鮮明有趣,讓讀者沉浸於昆蟲世界中。他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動人的情趣。

字裏行間裏,不斷寫出大自然的變幻無窮,同時又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破壞大自然,會毀滅它們的家園。動物,也是我們美好家園裏的一份子,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

作者也借這些昆蟲告訴我們許多生活哲理。螳螂面對蝗蟲,屹立不倒,是因爲它們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蟋蟀,喜歡獨自建起家園,是因爲它們的勤奮靠的是毅力與堅持;懸崖下竟還有很多的球形燕巢,是因爲它們有強大的生命力。

深夜,這個新奇的世界裏掛着一盞盞明燈,昆蟲們幾乎都休息了,只有蟬爲它們唱起歌謠。從此,昆蟲世界的燈永不會熄滅……

《昆蟲記》讀後感10

這個暑假,我讀了法布爾寫的《昆蟲記》。我知道了食糞蟲怎樣滾球積攢食物的;蟬是怎樣蛻殼兒的;螞蟻是怎樣吃蚜蟲的分泌物的……。

這是一部描寫昆蟲們勞作、生育、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這些蟲子,多麼奇異,多麼有趣啊!這些我們看來很平常的小動物,在法布爾筆下都變得那麼有趣。

在蒼蠅和食屍蟲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它們可以快速的分解食物。比如一個農民伯伯打死了一隻老鼠,那麼,蒼蠅和食屍蟲就會馬上趕過來。蒼蠅會在老鼠身上產卵,過一兩天小蒼蠅就出生了,它們會把老鼠身上的肉吃掉。這期間食屍蟲會在老鼠身下用它那尖利的'爪子挖洞,等蒼蠅吃完肉後,食屍蟲就會把老鼠運回家。

於是,我接着往下看。接下來一篇篇生動的話語;一張張動人的畫面,使我第一次進入到了昆蟲的世界。還有法布爾,他在觀察毛蟲旅行時;他在不顧危險的捉黃蜂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當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的推斷高鼻蜂毒針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積累經驗,一次又一次。

我們都應該向法布爾學習,學習他爲探索大自然而付出的精神。而我們現在,當老師佈置幾道難題時,又是怎樣去對待的?爲什麼別人做得出來,我們就做不出來?因爲我們太懶惰了,沒有上進心,只會向簡單的題目挑戰,不敢向困難的題目挑戰!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只向容易攻克的題目比自己弱小的人挑戰,那麼,也就是永遠的弱者!

《昆蟲記》讀後感11

不知怎麼的,第一次看《昆蟲記》,這本科普讀物就像磁石一樣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有趣的昆蟲,幽默的語言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下去,讀着讀着,我不禁讚歎起法布爾的手筆,我彷彿來到了他的身邊,和他一起觀察、做實驗……一口氣看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大自然有許多奧祕:如峯抓青蟲並不是把青蟲當兒女養,而是爲下一代的食物做準備;凌晨,蟬是怎樣脫殼的……讓我受益匪淺。

這部《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永垂不朽的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爲選擇原則,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等。

看完這本書,我被法布爾那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有始有終的精神所佩服。好幾次他爲了能更好地觀察昆蟲,不惜一切代價去捉,結果差點丟掉自己的性命,要是別人肯定放棄去做其他事情了,可法布爾卻和他們不一樣,非但沒有半途而廢,還更深一步地去研究。和他相比,我心裏十分羞愧:他遇到困難不放棄,而我卻爲了一點小困難,像作業多了沒時間而放棄了許多興趣愛好。其實時間是靠擠出來的,而自己真正缺少的法布爾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一生中必經的'考驗就是挫折和困難,我們應該有追求真理的毅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有始有終地去把它做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哪怕我們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有恆心,執着追求,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奇蹟!

閱讀能使人增智、明理。這本《昆蟲記》讓我進一步深刻地瞭解了大自然的奧祕,使我的腦海中又新增了許多知識,明白了道理,我今後還要再讀這種類型的書,讓我的知識更加淵博!

《昆蟲記》讀後感12

《昆蟲記》這本書令我癡迷,還因爲被法布爾鍥而不捨,追究真知的精神所折服。我看到法布爾細緻入微地觀察毛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火蟲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這一次,我不僅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博大的內涵,還領悟到學習寫作的技巧。法布爾能寫出這些真實、生動的文章,都是來源於他仔細的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自從讀了《昆蟲記》,我也嘗試去觀察生活,爲寫作積累實材。有一次,我在玩時,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裏,然後原路回,再搬。當我把一片樹葉故意擋住他去路時,小螞蟻會沿着邊繞道而行,勇敢的還會不爲艱險,翻越“大山”,真是神奇!就因爲我仔細的觀察,我寫的《螞蟻》、《大小烏龜之戰》的作文受到老師的好評,並作爲範文給同學們學習,我用實踐證明了法布爾的做法是正確的',並嚐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次我嘗試仔細觀察,還只是對我需要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需要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着大學問呢!

品讀《昆蟲記》,讀出了法布爾的偉大,讀懂了昆蟲的心靈,讀變了我的喜好、性格。我因《昆蟲記》而改變,我願意嘗試留心觀察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一切事物;我願意與一切喜歡和不喜歡的動物交朋友,爲他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我更願意嘗試去讀愛和不愛的一切書籍,真正做到博覽羣書……

《昆蟲記》讀後感13

當我再一次翻開《昆蟲記》時,依舊被裏面對昆蟲的細膩描寫所吸引。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爲“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了50多種文字,知道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昆蟲記》問世之後被看做動物心理學的誕生,還被譽爲“昆蟲的史詩”

據我所知,法布爾是一位法國的昆蟲學家,出生於法國南部聖雷翁村一戶農家,童年在鄉間與花草蟲鳥一起度過。他的家境貧窮,導致他連中學也無法正常讀完,但他堅持自學,一生中先後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的這種精神是我所敬佩的,也是我所應該學習的。回頭想想,自己的學習環境遠遠比法布爾的學習環境好,但是自己卻沒能好好的珍惜,甚至不知足。經過法布爾過年的奮鬥,《昆蟲記》的第一卷終於在18xx年問世。18xx年,他擁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實驗室——一塊荒蕪不毛但卻是矢車菊和膜翅目昆蟲鍾愛的土地。這“荒石園”就是法布爾觀察昆蟲和做實驗的地方,一呆就是xx年。我只能說我不得不佩服法布爾的這種執着與堅持。他爲了昆蟲竟蟄居“荒石園”長達30餘年之久,也是在這裏,《昆蟲記》的後九卷問世。

法布爾在我的眼中,是個值得尊敬與學習的人。他的耐心與毅力是驚人的,可以花上自己一生的時間去研究昆蟲並記錄。這已經遠遠的.超出只是對昆蟲有興趣並喜愛而已,有一個人願意爲了一樣東西或一件事情可以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絕對是可親可敬的。雖然法布爾已經逝去,但是他的一生絕對有意義的。讓法布爾傾盡生命所換來的《昆蟲記》永遠留在人們心中,法布爾也將成爲大家的榜樣。

他將永垂青史。

《昆蟲記》讀後感14

最近,語文書上學了這樣幾篇課文:《裝滿昆蟲的衣袋》、《金蟬脫殼》、《變色龍》,這幾篇課文有一個共性,都是講有關動物方面的知識。老師爲了讓我們對動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佈置給我們一個任務——閱讀法布爾的鉅著《昆蟲記》。充滿幻想的我的確喜愛看書,但我只偏愛看小說和童話故事書,最討厭看歷史名著和百科知識系列的書。爲了完成任務,我帶着無奈的心情閱讀《昆蟲記》,結果出人預料的事情發生了,沒讀幾天,我就對《昆蟲記》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說“愛不釋手”、“癡迷”也不誇張啊!

之所以《昆蟲記》這本書令我癡迷,是因爲它猶如一個深埋豐富真知的寶藏。每讀一頁,我就猶如一部鑽機,在收穫地下的“寶藏”——發現原來昆蟲世界如此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紅螞蟻會搶劫黑螞蟻的孩子,用來做自己的僕人;不知道螢火蟲吃的是蝸牛肉;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隻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讀着讀着,這些昆蟲們的形象漸漸地清晰起來,我不禁思索起來:在昆蟲的身上其實也能看到人類的身影,儘管他們不會像人類一樣用言語表達,但它們的每一個動作定有它的深刻含義。以前,我總是爲了自己的快樂,隨意亂殺小昆蟲們,根本不顧它們的感受,看了這本書,我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動物的生命同樣也應該得到尊重,不應該對這些無辜的小蟲子做出無謂的殺害,如果站在它們的角度上去考慮,它們是多麼得痛苦,它們得多麼憎恨我呀!今後,我一定不會這麼做,我會保護它們,讓它們不受到任何無謂的傷害。

《昆蟲記》讀後感15

在我三四歲的時候,住的地方門口就是一棵高大的泡桐樹,旁邊還有幾棵低矮的楊梅樹。每當初夏來臨的季節,蟬兒就開始在樹上鳴叫。天黑時,爸爸經常拿着手電抓起“知了龜”來,不一會總能捉到幾隻,我就把它們放到蚊帳裏,期望它們立刻就變成長着透明的翅膀飛起來。

我對它們產生了好奇,它們來自哪裏,又會到什麼地方去?讀完了《昆蟲記》我明白了原先蟬在樹枝上產卵,自上而下用尖利的.短針扎進樹枝,然後把卵放進去。到了十月初的時候,它就變成能看見東西的幼蟲了。

有一天,幼蟲會落到地上,找一塊鬆軟的泥地鑽進去,藏在土中。就這樣他必須在很小的地方孤獨的生活四年,沒有朋友,沒有夥伴,還有經受着大自然的考驗。直到有一天,它最終爬出了洞,爬上了樹,退了殼,在樹上大聲地鳴叫起來。

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在陽光下狂歡一個月,這就是蟬的生命。我們經常責怪成年蟬的太吵,因爲它們有時影響了我們的休息。但你想想,它穿着邋遢的外套,在黑暗中生活了四年,一朝換上漂亮的衣衫,長出可與飛鳥媲美的翅膀,又沐浴着溫暖的陽光,你叫它怎樣不如癡如醉,不停地歡唱呢?爲了慶祝這來之不易而又爲時短暫的幸福,它歌唱得再熱烈也難以表達歡樂的心境啊!這也是蟬生命中的絕唱啊!大自然中每一個生命都是美麗的,每一個生命都要忍受成長的磨難,才能長出美麗的翅膀,開出美麗的花朵,唱出動聽的歌聲。

經過蟬的故事,使我懂得要熱愛大自然的每一個生命,因爲每一個生命都有各自的平凡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