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1

放下,合起,閉眼,冥想……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認爲是一部介紹文化的無趣書籍,但我的目光卻又死死地粘在“苦旅”二字上。“文化與旅行有關嗎?”“爲什麼還是'苦旅'?”“作者爲什麼寫這本書呢?”等等奇思席捲了我的內心,決定翻開此書,一探其中的奧祕!餘秋雨,本書的作者,江蘇浙江人,一九四六年八月生,獲得很多的獎項。我對這位作者最初也僅有這一點認識罷了。不多說了,管他作者是誰,誰讓這書名這麼新奇呢?於是,我便在書桌前,打開《文化苦旅》,與作者進行一番“苦旅”。

第一站:中國之旅

“來,給你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我同餘秋雨緩緩地走進了他的家鄉,聽他講訴牌坊的由來與故事,在尼姑庵附近看孩童們打鬧,慢慢移步西山邊的寺廟,傾聽木魚噹噹,和尚誦經,漸漸地,他便與我說起了生態文化,一邊聽着,一邊望向祖國的山河,江水滔滔,羣山挺立,感受這山河文化的偉大磅礴。

不知不覺中,他將我領到了都江堰,聽他講述李冰與都江堰不解的淵源;

又將我領到莫高窟,從壁畫中感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

又將我領到西域喀什,穿越千年,去感受這兒的文化大匯聚;

有將我領到黃州,帶我去傾聽一代大文豪蘇軾的內心,聽蘇軾吟誦“大江東去……”

第二站:世界之旅

感受完中國文明,我與餘秋雨又遠渡重洋,進行各國的文化考察。

這中間,我一直追隨餘老師,一起遊歷了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像他這樣以人文學者的身份對如此多文明遺址進行整體性穿越,在他之前,國內外均無先例。

最後,餘老師告訴我:即使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差別很大,但既然都是“文明”,就必須應對所有文明共同的敵人,那就是一切非文明的力量,最典型的就是恐怖主義。

第三站:人生之旅

餘老師說:“高貴的生命要創造文化,必然經歷坎坷。”因此,“苦旅”,並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

於是,藉此機會,餘老師帶我走進了許多文化的創造者。例如:謝晉,巴金,黃佐臨,陳逸飛等曾是上海文化的驕傲代表。並與他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談,詢問,體會到一位偉大文化創造者內心的孤單與無奈,堅強與不屈。

想深刻的哲學家。

他在《文化苦旅》這本書中,以深刻的文字,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喚醒中華民族的意識和民族情感。

今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莫過於王圓籙在莫高窟的所作所爲,他的那些醜陋行爲讓人噁心得髮指,同時也體現了一個小國民的無知和愚味,但世人均罵王圓籙,卻少有人注意到另一個人——翻譯蔣孝琬,他纔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原因,沒有他,王圓籙與斯坦因就無法交流,從而斯坦因也無法取走那麼多珍貴的經卷。

讓我們來看一看他的經爲,蔣孝琬談判的結果,居然只花四塊就解決問題,斯坦因立即讚揚他,說這是一場中英外交談判的勝利,蔣孝琬一聽,十分得意,我對他的形爲已經無語,我真想知道,連父母之國都不尊重愛護的一個人,名字中還有一個孝字。引用餘秋雨先生的'原文“我對他的行爲十分厭惡,因爲他應該知道,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所謂的中英外交談判意味着什麼,我並不奢望在他心底會對當時已經極其可憐的父母之邦產生一點小慚愧,我只想,這種橋樑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的河岸扒塌了,他們以後還能幹什麼。”

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寫道:“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所以,《文化苦旅》不僅是一部散文集,也是從作者身上到歷史之上的印射。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2

隨着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爲何苦旅?既是旅行,爲何突出苦字?帶着疑問進入書中,又瞭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嘆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爲信徒朝聖聖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聖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後,受盡了謠言,誹謗,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並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爲他說一句公道話,爲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爲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悽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說這是“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爲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爲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3

翻開《文化苦旅》,我看見作者隻身行走在浩浩土地之上,只與厚重的行囊爲伍,思緒卻縈繞在途經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之間、文人墨客與文化命運之間,上下求索,或許——苦哉?

然而,細細品味着書中的文字,我卻能感受到,作者將鬧市的喧囂揮之一去,將一切雜緒拋之腦後,有清風日暮、明月光輝爲伴,享受着茫茫大漠的荒涼、小橋流水的秀麗,山水的.美景交融一身,與中國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來一番心與心的交流,豈不——樂哉?

走一步,停一步。他,餘秋雨,就是這樣行行止止,停停走走,用空靈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萬物千象信手捏來,栩栩如生的付諸於筆端,寄情于山水之間,展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行了一場人生真諦與文化靈魂孜孜不倦的探求。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4

每一次,讀《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場沙塵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間步履維艱,被千年沉澱的滄桑感壓得擡不起身子來。

從來都是很驕傲,驕傲於盛唐的豔麗,驕傲於祖先的智慧。從來都是很心疼,心疼中華大地的傷痕累累,心疼中華蒙受的恥辱。但是讀完這本書,我又開始心疼中華文化的步步艱辛。

沿着歷史碾過的'痕跡,佇立於敦煌千年的風沙中,聽風聲裏無奈的嘆息,身處陽關落雪處,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閣中,觸摸範氏一族代代堅持的守護。這裏,有中華文化的積累像流水般溜走,有歷代工匠的夢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邊聲連角起的恢宏戰場,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憂愁哀傷,有李白對酒當歌的豪情,有與揚州八怪渲染筆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寶一箱又一箱,我們看着這些觸目精心的數字,讓心一陣又一陣地抽搐;莫高窟靜靜地藏在廣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卻把宗教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載歌載舞。廢墟在歷代的顛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陽關倒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領域中,在朔風中越來越黯然。

也許一箇中學生對於這些歷史並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爲一箇中國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並不是書本上的之言片語就能撐起一個華夏的文明,我們在追求那些無所謂的明星時,是不是應該轉過身來,追捧已經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腳步中,拾起一絲空閒,靜看細水流長,細數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個學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學生,深深地愛着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讓這艱難的中華文化,走進我們的心吧,只需輕輕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澱的滄桑。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5

《華語情結》是一本書,有美麗的文字,但有意義的文字。這本書讓我南北旅行,帶我穿越時空,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的歷史。這本刻印的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可以說是遊記;其中記載了許多前朝;也可以說是歷史可考;全書中其的喜怒哀樂、詩畫,使這本書成爲一部非常好的散文集。

狂奔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洞察,對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用他細膩的筆觸,進行了一次“苦澀的旅行”,對中華文化進行了審視。這本書裏有太多的心路歷程,讓我難以承受,無法親身經歷。苦澀的味道,在看到《文化苦旅》之前,不會想到一個引人入勝的景點和歷史遺蹟背後會有如此深刻的含義;作者把他的精彩文字和乾淨優美短文的散文結合成精彩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和反思,不禁認真起來。我像一個被押送的孩子,被流放到一個我不宅地熟悉的工業用地,這迫使我前進。我眼前莫高窟有洞窟。洞穴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光景。我靜靜的看着投射只見在巖壁上的光影變化,就像他們靜靜的看着千年敦煌的變化。千年前的第一刀,千年此後開啓開啓了雄偉的莫高窟。它遭受了浩劫:王道士手裏的一串鑰匙守護了敦煌幾百年,卻把它留在外人手中,而華夏親族也拋棄了它。那輛文物古蹟馬車和裝載文物的馬車被出口到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這個神祕而有意義的洞穴爲什麼能吸引所有的目光?它不是一種耀眼的外表,而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它的深層內涵。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到,美也有一個宗教的`世界,它是一個千年中國的標本,一個同樣美的標本,儘管它曾經是不完整的、無情的、任意的改造。

在留侯廟前,柳宗元的後半生被一尊石像銘記,從文采到降職,被貶謫,劉墉二州是個偏僻的地方。因此,他把自己置身於山水開始階段,把自己悽苦感傷的心境寄託在觀光和寫文章上,使中國文學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優秀的山水文學,這樣一代文人

苦和甜屬於一個家庭。苦爲先,甜爲後。就像餘虞丘拿冠軍一樣《文化苦旅》!但是苦難之中處處有希望。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6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纔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爲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7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餘秋雨的腳步遍佈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風塵僕僕,用有限的光陰赴一場千年之約,執着如孔子,堅定如夸父。

在此之前,我曾未想過那些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築、人文景觀的背後隱藏着深沉的故事與厚重的歷史。我跟隨着餘秋雨,走進了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歷史風塵中如虔誠的朝聖者一路前行,他時而低頭背手,在斷壁殘垣前靜靜沉思,時而又喃喃自語,步履沉重……

什麼是苦旅?

我想,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歷史的悲嘆與感懷,而是思想於文化上無止境的思考與不斷的探索。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溫柔淺言,無論是豐功偉績,無論是痛心疾首,最終都是要回歸於歷史的本真與漠然,歷史的冷眼旁觀罷了。而餘秋雨在探索尋找的,是他自身與歷史的關聯,他想從那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找出合乎人類生命結構底蘊的`東西,他祈求尋找到與自己心靈共振的靈魂。

初讀《文化苦旅》,猶邂逅意中人,讓我怦然心跳,讓我癡迷忘返。走進它,我似乎擺脫了城市的喧囂,遠離了現實的紙醉金迷,再無嘈雜的吵鬧聲,心中的浮躁在被一點點的抹去,只剩下靈魂的質樸與本真。

這一場千年之約,更像一場心靈盛宴。卸下了追名逐利的假面孔,背上旅行的包裹,在歷史的雲煙中尋找自我價值,探索人生意義。葉聖陶曾在《讀

我想,餘秋雨便是這種人,甘當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炬手,爲我們的精神作指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或許便在此:摒棄浮躁,靜下心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古時有趣的靈魂交談,思考生命的本質,養一份淡然之情,修一身寧靜之氣,爲現世添一分安寧。

通過現實的重重紗窗,擡頭望去,那道穿行於青山綠水山間的瘦削而堅定的身影,指引着我們前行,去赴那場浸潤着唐風宋雨的千年之約。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8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愛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爲完整纔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9

《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從莫高窟外的一座道士圓寂塔寫起,講述了20世紀初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以謊言和微不足道的金錢從王道士手裏掠奪走了石窟藏經洞內的大量的經文,經書,經卷的故事。在這篇文章中,餘秋雨教授表達了一種“恨”的情緒。恨外國的那些巧取豪奪的文化海盜,恨愚昧無知,貪圖小利的王道士,恨尸位素餐,昏庸無能的官吏,恨喪權辱國,腐敗無能的封建政府,……,還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及時阻止強盜們的野蠻行徑。

恨外國人,恨他們懷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來到中國,恨他們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經卷。可他們是怎樣來到中國的又是怎樣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無價之寶的經卷文中已有明確的回答:”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里衝刺的最後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還有:“王道士口袋裏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常化緣時很難得到的”。看看,“化緣”,說難聽點就是“要飯”,那能要到什麼呢王道士根本就是一個沒見過世面,沒有文化的人,他哪裏知道經卷的重要性!要是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這些經卷讓外國人運到他們那兒,總比在中國受不到一點保護要強。然而餘教授說了:“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不僅得到了傳承,經歷代得道高僧地弘揚,更是博大精深。其精髓所在,皆可在經卷上得以體現。可是現在看來,佛教再昌盛,經卷再多,如果國家不富強,以至於外國人“出入自由“,那不管你有多少寶貝,也會被一一搬空,成爲別人的手中之物。

也曾有人認識到“寶貝”的價值,“(葉熾昌),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也有人想到過“保護”,“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難道中國就真的湊不出那些運費嗎不,“朱門酒肉臭”,人家當官的不想出運費,即使有一批送京的,也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結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如果真如餘教授所想有有識之士去攔外國人運經卷的車隊,沒準還會被當作劫匪被抓被殺呢。國家已如此懦弱,如此混亂,老百姓還怎麼過日子,佛教恐怕也會沒落了。

這件事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政府的無能。讀罷文章,我也同餘教授一樣“恨”。要想不再添“恨”,只有國家強盛了,公民的素質提高了,所謂“盛世興收藏”是也。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10

餘秋雨曾經說,人要站在遠處看風景。因爲美麗的風景總是在不遠處,遠處才能尋得更好的美麗的風景,這樣人們纔會把尋找它看作是一種旅行,同時也是這也是一段較爲艱苦的征程,同時風景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不可多得寶物,即使尋找需要翻山越嶺,需要越過大山大河,就像翻越過黃塵滾滾的大漠,你只有不斷地在荒涼的沙漠中前行,心裏不斷地想象自己需要尋找文化的渴望,很快你就不會感到害怕,你就會剝開海世蜃樓的假象,你就會看到一片片美麗的綠洲都在不斷地生長,你會感到非常的興奮,你會享受到一種文化的盛宴。

在這篇文章當中我一直在想作者爲什麼會覺得的是一場艱苦的旅行,因爲在文化苦旅當中作者不僅描寫了滾滾的歷史、還讓我瞭解到了豐富的人文知識,以及大河山川,還讓我瞭解到了國內外各種各樣的文化知識,我從小就對江南的美景擁有深深的眷戀,都說江南多才子,而作者筆下的江南瞬間就被刻畫成一副美麗的江南的山水墨畫,在《江南小鎮》散文描寫到的江南小鎮讓我感受到了清新的感覺其中寫到穿鎮而過的狹窄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居的居民,居民的樓地板就是水,人們在石橋的埠頭上浣洗。

江南的小鎮令人如癡如醉,就是江南人家的這一種水鄉生活也是在讓人流年忘返,而在散文中所提到的江南小鎮人家對人與橋的深深的眷戀還是讓我感到了人們對家鄉的'那一種思戀,在拱橋的兩邊,可能就是你不同的親人,而你在另一頭,只有隔着悠悠江水互訴衷情。那樣的淒涼和令人悲傷,同時作者在寫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歷史下的文化,在許多篇散文中都提到了和歷史有關的文章,他把大才子蘇東坡和詩仙李白這樣的大人物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到了散文中去,這些歷史人物曾經都對江南有所垂青,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歷史人物彷彿都活靈活現的出現在了你的面前,作者把歷史人物和美麗的風景雜糅到了一起,讓人感受到了什麼叫做文化也是一場旅行。

尋找美好的文化確實是一段艱苦的旅程,但是我認爲作者自己想要表達的這一種旅程,不僅是一種旅程,他更多地想表達的是一種歷史和人物的一種再現,這也是一段特殊的和奇特的旅程,往昔的歷史歷歷在目,而通過這種把歷史給完整的展示出來的實在實在是太少,這樣讓我們學習到了新的對散文的定義,讀後感。都說散文是形散神不散,主要的中心意思還在而且沒有多厚重的意思,而作者卻把兩者之間的關係處理的非常恰倒好處,不是多麼的厚重,也不會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沉悶,如果人類尋找文化的腳步不會停歇,對待以前豐富的歷史文化會有有所興趣,那麼尋找文化不一定就是一場艱苦的旅行,它也許會變成一次探險,他也許會讓你迷路,也許也會讓你一無所獲,但是隻要你擁有這樣的一種堅定的信念,那麼在多的痛苦也不算什麼,因爲文化本身就是一場旅行。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11

這幾日,正在閱讀餘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並不是說如何認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閱。手棒這本《文化苦旅》,隨着作者的筆觸在字裏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這書裏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爲之汗顏,爲止慨嘆。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 啜飲着文化的甘泉, 印刻着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虯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豔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 。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着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着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着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

初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於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着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大段大段的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帶給我一個感覺就是“美”,美極了,心中暗自想象,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寫出餘這樣美的文章,當然,並不是模仿他,我要寫出自己的風格。

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裏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即使是很深奧的東西,在餘深入淺出的講解下,也能被我們所理解並接受,甚至在書的基礎上,自己對於那些問題也有了更全面,更客觀的見解。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

本書值得我們爲之讚歎的不僅有豐富的書寫內容,更有如詩般的語言,讀起來婉轉動人,像細水長流般敲進我心門。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麼的富有詩意,特別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淺諸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

曾有位西方的哲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就好像是在和餘面對面對話一般,他用他那淵博的學識,爲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沾有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的故事。看到書上一行行的文字,在腦中想象着,揣測着,倒是真的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一不小心,就踏入了另一個世界。讀書時,我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深情,作者語調時而平和,時而輕快,偶爾,在傷心處,或許會蹙眉輕嘆。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遊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愁,怎樣迴旋的流水唱着抑揚有致的曲調。的確,餘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聽着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一會,心中卻泛起一陣不可名狀的惆悵。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誘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意間地遊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無力再讀。總要反反覆覆地從開頭連到結尾,然後繼續讓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中游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薰陶着我,感染着我。彷彿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12

看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長城。也是因爲有都江堰纔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纔有,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真的哭,我看只能寫到這,感動的毫無思緒,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爲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爲。也很感動與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13

我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餘輝在那裏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而我覺得,文化只有苦行,纔有它從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這本書本身的資料並不甘甜,正因裏頭夾雜着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爲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只有書籍能把個高貴的生命早已遺逝的信號傳遞給你,只有書籍能把一切完美和智慧比較着醜陋與愚蠢呈現給你。”

我帶着崇敬的情緒翻開了它,跟隨餘秋雨的.腳步,去重新認識這些古老深厚的禮貌,沒有膚淺的歡笑,有的只是與作者一齊感慨,一齊深思。《風雨天一閣》寫了一座經歷數百年風雨滄桑的普通的樓閣,被一代代人世代保護着,卻終被強盜偷竊所騷擾,成爲“一種極端艱難,又極其悲愴的文化奇蹟”。天一閣承載的禮貌與歷史太多太多。天一閣的命運正是當時中華文化的命運,中華的許多許多文化寶藏在靜靜地經歷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風雨洗禮之後,竟未爲人所敬,不爲人所珍,最終落入虎口。而當其幾近滅亡時,人們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尋回幾粒殘碎不堪文化碎片,嘆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蘇東坡突圍》使我明白才華橫溢、豪放高達的一代文豪蘇東坡被一羣奸詐卑鄙、強詞奪理的小人誣陷時的無奈與痛苦,被排擠,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餘秋雨先生卻並未喪失繼續發奮生活、前進的勇氣。我小時候曾爲蘇軾美妙清澈的水調歌頭所傾心,爲餘秋雨先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所震撼,此刻則爲餘秋雨先生的涅盤重生所深深感動和欽佩。餘秋雨先生的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餘秋雨先生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餘秋雨先生的藝術和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餘秋雨先生真正的成熟了。在歷史和文化中永遠地站住了腳,永不流放。

《一個王朝的背影》,讓作者在歷史的文化長廊中苦苦跋涉,躊躇在山水之間,和那些狂放潦倒、多情多愁的文人才子傾訴衷腸。以一個經歷幾番興衰的承德避暑山莊爲縮影和主線,反映出清王朝的興盛與滅亡軌跡,爲我們映現出一段煙雨蒙史,讓我們體味歷史,深深感觸。

秋雨先生說:“倘若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曆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這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因此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啓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正因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爲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爲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餘秋雨先生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是餘秋雨先生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杯具性的結局。如此多的歷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麗多愁在書中鋪展開來,一種從未有過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盪漾開去。雖然我們對文化的瞭解可能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是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腳步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14

第一次知道餘秋雨這個人時,我才只有一年級,偶爾在《語文新天地》上見過他的名字。而現在,我則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着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文明的盛興、衰落。餘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遊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並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爲人知的祕密……

全書的主調是憑藉事物以尋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作者以藝術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慘不忍睹,壯麗,悽慘的畫面:王道士——王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裏接過極少數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飛天”古壁畫被王圓?用石灰刷白:“這樣才幹淨。”陽關古址一片淒涼、荒無人煙,一望無邊的古戰場屍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很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15

竟是自己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文字於我的定義開始有了不同。它從之前的一粒沙石、一片落葉、一陣芬芳和一支清蕭中踱步,身姿優雅的走了出來,它的字符變成了家國的千年歷史,它的音韻轉化爲筆者身爲炎黃子孫所抒發的內心無限崇敬與熱愛。

到今時我仔細想來,答案也算得上簡單,或是因爲它,或是因爲他罷。

《文化苦旅》這本書,應該是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所第一次聽到的名字,起先是因爲這鏗鏘的四個大字感染了我,於是在閒暇時光開始斷斷續續的閱讀,也曾在第一遍通讀後就帶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對這沉澱深遠的文字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席間也不過是對廣大山河的讚美和對其作者由衷的敬佩。那時的讀後感雖然是酣暢淋漓,但也終歸要有個句點,但這股神祕的力量卻始終驅使着自己在或是明媚的午後或是陰鬱的.清晨去再次閱讀,一次又一次。

記不得有多少個深夜,輾轉夢鄉中也能透過他的筆觸勾勒一幅山水,那裏有李白的狂傲不羈,有蘇東坡的放浪形骸,有千年之前的文人騷客在山水間起舞翩翩,他們衣袂下流傳的是不朽的歌謠,他們眉眼間表達的是永恆的盼望。他說那是一段“苦旅”,可也曾在心上小小否定,我這樣說

——苦旅,左不過是苦了軀體。卻充盈了內心,卻強壯了精神。

然而我必須要承認的是,時至今天再翻開那書頁都帶着和第一日絲毫不減的敬畏。我說不清那究竟是今人對亙長曆史回味時所特有的凝重還是筆者所書寫之一花一草都帶了快餐文化少有的洗練,終歸是覺得讀不懂、讀不透,就算是今天躍躍欲試還想要一展自己的見解,卻要也誠然內心的惶恐,就像其中的一篇題目所說,這是三十年的重量,而於我,這冊書恐怕是更長的歷史疊加、更厚的文字傳承、更重的精神分量。

無疑,餘秋雨老師是當代中國文學的領軍人物,更是今天我們少年報效祖國的標杆楷模。人的一生,或長或短,看其價值;人的一生,奉獻多少,看其晚年回眸時的作爲。而這位長者,這位智者,拋卻了功名利祿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走上山水尋根之路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且不提身爲讀者的自己還資歷尚淺根本沒有立場去評論他的行跡,單是這一份浩然,這一份對祖國文化的熱忱,便足以令人內心吶喊,手中搖旗。

文化,本就是一段漫長的旅程,而其中璀璨奪目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卻也不曾躲過歷史的陰霾和晦澀,讀罷我心上竟有那麼清晰的慶幸——這文化苦旅,還好有這樣優秀的筆者記錄,還好有這樣睿智的筆者鼓舞。

一次關於尋根的閱讀,一次關於歷史的叩問,它終將繼續,它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