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優秀15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優秀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優秀15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今天早上,我閱讀了《傅雷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這本書講述的是傅雷夫婦和國外留學的長子傅聰的往來書信。這是一本原汁原味的家書選本,既有文化藝術的探討,也有生活瑣事的`唸叨,更有感情煩惱的開導,充分體現了親子交流的重要性。在信中,傅雷不僅是兒子的父親,又是兒子的老師和朋友。不僅關心兒子的生活起居,還要教兒子做人的道理和學習的方法。

傅雷在家書中鼓勵快要參加鋼琴大型比賽的傅聰說:“只要憑着愚公移山的意志,存着我盡我心的概念就行!”

是呀,任何事情都能完成,可是你必須有“愚公移山”的意志。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我媽媽讓我一天在家裏練3小時鋼琴的事。鋼琴八級,曲子有點難度,由於疫情,所以考級時間還沒發佈。每天,面對着這些枯燥的曲子,心裏有些煩躁,又想着今年還不一定考級,不着急,甚至想偷工減料。可是當我想起那句話時,內心涌出了一股動力,決心要把這幾首曲子練出來。經過好幾周的枯燥練習,我終於把3首曲子練出來了。我欣喜的發現,原來歌曲是如此的好聽!

經過這一次的閱讀,我明白了要有堅韌不拔之志,才能成大器。

《傅雷家書》讀後感2

一封封質樸的信,蘊含着父子間最真摯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話語背後,是父親包容又嚴苛的愛;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誨,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這就是鋼琴家傅聰與父親傅雷書信的點點滴滴。這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的教子篇,一部嘔心瀝血的成長記錄。

傅雷夫婦也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他雖然沒有像郎朗的父親那樣坐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彈琴,到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討音樂、藝術以及爲人處世等問題,書信中細緻到跟孩子談談舞臺上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面部表情。更能“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響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學,深刻的思想,讓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書》成爲素質教育的範本,傅雷夫婦成爲中國父母的典範。

成功的家長家家相同。每一個優秀的孩子後面都有一雙默默奉獻的父母。不管我們的父母是多麼平凡,抑或普通,他們一生都在勤勤懇懇地爲孩子付出。我們要把父母對你的種種嘮叨當做愛的絮語,不要辜負父母對你的無私奉獻,不要荒蕪了這份愛。

父母們請相信:您付出了,定會創造一個世界。

《傅雷家書》讀後感3

在看完傅雷家書前,我還是個懵懵懂懂,認爲父親是個大壞蛋的小孩子,可是看完後,我覺得我的父親挺不容易的`。

自從兒子在國外時,兩人見面的時間就很少了,傅雷並沒有不管他,而是經常在書信中教育他,指點他,讓他在逆境中成長,兒子的成功與傅雷息息相關。

傅雷家書不管過多久,它依舊能給孩子指點迷津。

世間最普通的感情莫過於親情,親情的種類有許多,但最讓我難忘的就是父愛。

傅雷家書記載着傅雷對傅聰關愛,那時候,沒有網絡,只有書信,傅雷那時天天給兒子寫信,想了解兒子內心想法,傅聰在外面受苦受累時,無處抱怨,只能向父親訴苦,他的父親一收到兒子寫給他的信,就迫不及待的打開,看完後,拿起來筆,在燭光下顫顫巍巍的寫着,不怕困難;在兒子精疲力盡的時候,他的父親,寫信告訴他,堅持一下就就會成功,或許他在比賽中只得了第三,但在他父親眼裏,他就是第一!

我的父親沒有傅雷那樣偉大,但他也教會了我許多做人道理,讓我學會了堅持!遇事要冷靜!

《傅雷家書》讀後感4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在追夢路上,傅雷希望他的孩子能夠永懷赤子之心,他亦如此,即使步入晚年但對文學的熱愛絲毫不減。他爲兒子驕傲,爲他能將不朽大師的作品發揚光大而喜悅,爲他實現夢想而喜悅。一向嚴厲,不輕易稱讚孩子的父親,此刻卻將內心的興奮表露無遺。

他會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他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簡潔明瞭地指導孩子如何最好地學習外國語言。他能清晰地記住兒子的`每次行程,每場比賽,每次比賽時的狀態,對情緒的分寸掌握不住,旋律不夠流暢,歌譜不熟,這些問題他都能一個不落地指出。這時的他是孩子的良師,教導他關於藝術與人生方面的知識。

《傅雷家書》將父母對孩子的那份關愛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他們不善言辭,卻總在用自己的方式幫助自己的孩子。而那些愛卻時常被我們子女所忽視……那一封封泛黃的家書,在無形中使身處異鄉的父母子女有了連接,他們彼此用心地感受着……

《傅雷家書》讀後感5

母親的愛猶如於春天裏燦爛的陽光,給與溫暖,給予光明;母親的愛,猶如於狂風中的一把穩定而沉着的`大傘,遮風擋雨;母親的愛,總在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給予動力。那股如絲般連綿不斷的愛意成爲堅強的後盾,時時刻刻不再有空虛的感覺。

傅聰的母親就是這樣愛孩子的,儘管生活出現了種種問題,傅聰的父親也生病在身,他們都沒有怎麼告訴孩子,好讓他在國外安心。

而且時時刻刻囑咐孩子,不要太勞累,不要太奔波,要好好休息,愛惜自己的身體。還有,告訴孩子在他鄉要和朋友多多聯繫,不要封閉自己,這樣才能好好發展。

父母的諄諄教導,很多年輕人不以爲意,覺得自己充滿青春活力,不在乎一些事情,而往往有些事情不在乎就會付出代價,比如健康。愛惜自己是生活的首要問題,爲了事業,很多年輕人拼命的工作,爲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可是,一旦透支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一去不返。

就像一個杯子,打碎了重新粘上,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個,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年輕人,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不要讓自己輸在了健康上。沒有了健康一切都無從談起!

有些愛就在父母的嘮叨裏!樹欲靜而風不止!希望孩子們珍惜!

《傅雷家書》讀後感6

讀1955年3月20日,傅雷給傅聰回信後,讓我懂得了努力纔會有回報。

“多少迂迴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換來了你今日的成功!可見爲了獲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時也得期待別的迂迴,別的挫折。”這是傅聰在國際樂壇的競賽中名列第三後,傅雷給他寫的回信,而傅聰在這之前又經歷了什麼?他一天要練八小時琴,經受着神經的高度緊張。是什麼讓他取得了如今的成功?是努力練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練習着,對我們學生而言,學習就是必不可少的練習,在學習中遇到不會的題、理解不了的知識便是最大的'考驗;考試中,免不了經歷挫折,但這時的我們不能灰心喪氣,我們要更有勇氣去面對他,一次次刷到類似的題,久而久之,便不再困難了,會取得成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而一次的的成功算不了什麼,傅雷也對兒子寫到:“人生本是沒窮盡沒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很長呢:這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生活,學習,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正如“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爲開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爲人民大衆服務的新教育道路,艱苦探索,大膽實踐,幾十年如一日,做出巨大貢獻。他從小就有愛國之情,救國之志,他鞠躬盡瘁,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於上海,他值得被世人歌頌。

《傅雷家書》讀後感7

《傅雷家書》讓我看到了一個藝術家的修養與情操。《月亮與六便士》裏的思特里克蘭德狂熱的追求藝術,從而放棄生活。而更智慧的傅雷,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了平衡,他既保持了對藝術的尊重,又精巧設置了物質與生活的關係,從而避免了物質對自己和對藝術的控制。

從某種意義上,傅聰是幸福的,他有良好的天賦,能夠輕易做到一點就通、舉一反三。他有自由的時代背景,能夠專注於藝術本身的學習與深化,脫離藝術之外理論與成績的干擾。最重要的,他有一個志趣相同、無微不至的父親。來自父親傅雷的疏導是淵博的,傅雷用畢生的知識與藝術修養,以及豐富的經驗理論引導傅聰走上一條藝術之路。他用長遠的目光預測到傅聰在理想道路上的`重重阻礙,並給予自己的建議,不厭其煩的勸告。

一封封書信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父親對兒子的拳拳之心。傅雷式的教育是平等的,他重視孩子的獨立性,將兒子視爲朋友,不用父母地位加以脅迫,而是以愛和真誠去傳遞自己的聲音。他時常說:“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對你的愛。”他還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儘管將來你我之間離多別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8

《傅雷家書》,滿滿浸透着傅雷對傅聰成長的關懷和教育的苦心孤詣。

這份巨大的心力投入,從傅聰的音樂天賦在童年顯現時便已開始。傅雷在《傅雷讀書與做人》一書中給朋友成家和的信中寫道,“拿事實來說,他(傅聰)今天的路,沒有一條不是我替他開闢的,但畢竟是他自己走下去而走得不無成績的”。

作爲父母,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得足夠好,且多是唯恐自己付出不夠而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孩子究竟應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傅雷 在“傅聰的成長”一文中有關教育理念的論述值得參考: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

第二,把藝術教育只當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第三,即以音樂教育而論,也絕不能僅僅培養音樂一門,……需要以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爲基礎。 ”

對成年後傅聰的教育,傅雷說,“有一個基本原則,我始終覺得並不錯誤,就是:做人第一,其次纔是做藝術家,再其次纔是做音樂家,最後纔是做鋼琴家。”

這是傅雷的教育觀。

從這本家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以他深厚的學養和廣博的視野,經年累月地,如春雨潤物般滋養和開化着傅聰的內心,使他完成了人格和世界觀的建立,這是最基本也是最艱難的攀登,攀登的高度,便決定了視野的所及。這也是本書給讀者的啓示。

《傅雷家書》讀後感9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和傅敏的家書摘編,文章記錄了從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的一些家書。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教子書,在這些簡短的家書中寄託了傅雷對傅聰和傅敏的希望,這些家書也正是指引他們倆走向成功的信標。傅雷夫婦代表了許多中國父母,爲了自己孩子的未來,嘔心瀝血的去培養他們,恨不得用自己一生的經驗來培養兩個孩子來超越自己:傅聰——著名鋼琴藝術家,傅敏——特級英語教師,這正應了那句話“在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少不了一對優秀的父母。”先是教他們做“人”,再教他們勤儉持家,在書中傅雷給傅聰說:“我想時時刻刻,在你身邊做一個警鐘,做一面忠實的鏡子。”

看了傅雷對孩子的教導,不得不讓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既是一位嚴厲的師傅,又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他在生活中大部分時候都對我十分嚴厲,我明白這是父親恨鐵不成鋼的.表現,這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讓我在失去鬥志的時候,打起精神繼續走下去。

《傅雷家書》讓我體會到了父愛的偉大,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淨。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兒子去表弟家,舅母爲其購得《傅雷家書》,爲教育部《新課程標準》指定書目。

只讀了幾篇,頗感其在用心靈扶着孩子成長,嬰兒時要依賴乳汁,學步時要攙扶……當然了,成人(18周以上)後仍需要心靈的呵護,很多父母沒做到,極少數父母做到了。做到了,其子其女成名成家了,也就不奇怪了。

傅先生,爲其子成才,凡對子有益之事,要說,要寫,要去做。有的要求子做,有的要求自己做,有的要求朋友做,有的要求領導做,有的要求子轉達由別人做,可謂煞費苦心,自私至極。做爲普通人,既便子有其才,因環境,人和等諸因素,也只有碌碌無爲了。或只能少有出息了。

國家困難時,資源匱乏,往往要擇優錄取。這樣少數人受益,就象小平的改革開放一樣,可以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富裕後,幫不幫窮人,怎麼幫,沒說。同樣傅先生的.子女受到國家這樣的待遇,國家實屬不易,他應該知足。

做爲人父,能像傅先生這樣,實屬不易,向傅先生學習是一生的事,其書不妨大家都讀一讀。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在寒假裏,我又進一步的瞭解了《傅雷家書》這本書籍。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傅雷家書》整本書的內容都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字裏行間體現了作爲父親的他對兒子苦心教導,都體現的濃濃的父愛。其中主要講了傅雷在國外學習期間給兒子和彌拉寫的書信內容。這些信是從1954年傅雷遠赴波蘭留學時開始寫的,到1966年傅雷夫婦自盡。在這整整十二年間寫了上百封信件給兒子,貫穿兒子留學,結婚生子的這幾個人生重要階段。也同時對兒子全方面的教育和認知。一封封書信中表達濃濃親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這本書也對我有很深的感觸,我的爸爸也經常是長時間出差在外,回家的時間少之又少,每天爲公司裏的事擔憂,白頭髮也是一根一根的增多。雖然我很心疼爸爸,但多少有些不理解,和爸爸的關係漸漸疏遠。但我看完這本書後,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雖然爸爸不善表達,但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去關心愛護我們,讓我多了一份理解與包容:理解了他們平日中的`嚴厲和責罵聲,包容了他們平日裏的疏遠。畢竟父愛如山,我們身後總是有一種力量去激勵鼓勵我們,更是無聲、深沉的;母愛如水,溫柔細膩的情感總是能包容我們所有的任性,使我們總是感到愛的源流。

總之,我一定不會辜負你們對我的期望的,往後的學習旅途雖漫漫,但一路上有你們相伴,我一定會盡我最大的努力,爲以後的道路鋪上一片藍天!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傅雷家書》這本書表達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作爲父母對兒子傅聰和祖國深沉的愛。說實話,我看完序言部分,沒有在正式讀這本書之前,我是不怎麼喜歡傅雷的。因爲他經常打孩子,對大兒子傅聰極其嚴格,對二兒子傅敏不抱希望,還多次表示傅敏的才能不好。我要是傅敏,就算有才能也要被說沒了。

但讀過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傅雷還是很愛他的兒子的,他在書中多次表示思念身處異國的兒子,自己和夫人都很愛兒子。不僅如此,傅雷還要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並且告訴兒子“人一輩子都要在高潮-低潮中沉浮。”“要越來越堅強”“寫字要乾淨。”“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要多讀中文書”,“要愛國”這些做人的道理。而這些叮囑就像我們的父母帶給我們的溫暖,字裏行間透漏着傅雷對兒子無微不至、理性的愛。

傅雷在信中也經常和傅聰討論音樂,對傅聰未來的音樂路進行規劃,做面“忠實的`鏡子”,時刻監督着傅聰,要傅聰好好學習。但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傅雷寫完自己對音樂或其他東西的看法後,他經常會在句末加上一個“是嗎”讓我感覺傅雷和傅聰的溝通方式不像是父子,反而更像是朋友。由此可見,兩人的相處方式很輕鬆,傅雷也沒有架子。

我覺得我們讀完這本書後,不一定非要讀出一個慈祥的父親或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我們感受父親對兒子、對祖國的愛就夠了。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我讀了一本書,叫《傅雷家書》,我被他給深深吸引到了。

這本書是傅雷夫婦與長子傅聰在其波蘭期間的往來家信。在這本書中,底下會有插敘當時的情況和背景來更好的輔助你來閱讀,還會有一些插圖,傅雷先生的英文也會有翻譯,可以說是很細膩了。在此書中內容簡單又有趣,還給我普及了許多在音樂和成長上的知識。在他們來往的信中最醒目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思念。好似在講述着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奇的,感情上的挫折,對音樂的困惑,傅雷先生的大病,對音樂的理解等等都使人感受其深。在其中,我覺得傅雷先生十分博學,他懂很多東西,也懂得把這些東西傳給傅聰。例如會英文,懂音樂,有,人生的道理,而他也是一名的文學翻譯家,他對傅聰不要求多才多藝,只希望他全心全意投入在音樂之中,希望在音樂上能有所深造,要到達一片領域的巔峯,是需要全心投入的。傅雷夫婦不僅關注傅聰的音樂,更是關注他的人格,信中時時刻刻都會有父親和母親對他的'警鐘。在此書中後半部分基本爲母親寫,因爲父親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但心中所掛還是傅聰。

《傅雷家書》寫的都是看似日常的家常話,卻是字中有真情,文中有真理,不僅在文學、藝術、哲學方面幫助傅聰答疑解惑,也幫助傅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實體現了家書中“父親如山,母親如水”的形象,表達了中國傳統家庭“嚴父慈母”的主題。

合上書本,情景在腦海中浮現,傅雷夫婦的那種思念,回味無窮。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有個父母都無比牽掛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身處何方,他們身上都會牽繫着父母的心,傅雷一封封家書把自己的“心”寫在紙上,把自己的愛,一封封寄向遠方的兒子傅聰,兩人雖然相隔甚遠,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

傅聰去波蘭留學後,父親傅雷就一直源源不斷地寫信給傅聰,寫信時那種離別、不捨的情感,勾起了兒子童年時的回憶,想起了以前對兒子過於嚴厲,無不體現出來父親深深的懊悔,即使是愛的`深沉,但總會有一天這份深沉的感情也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嚴厲的父親或許是爲了自己的面子,總是裝出一副嚴厲的樣子。可是,當兒子要走時,他再也裝不出那副嚴厲的模樣,悔恨和傷感的淚水交融在了一起。

信中講了許多事,有瑣碎的,有重大的,從這兒就能體現出父親無微不至的愛,在一些學術上遇到的問題,傅聰也會及時向父親請教,父親也在信中仔仔細細一一講解,父親在信中也會談幾句瑣碎的家常,讓兒子緊張之餘能得到一絲放鬆,可以看出父親正在努力和兒子做朋友,在傅雷的信中還可以發覺,兒子非常信任父親,在波蘭的生活或多或少有些不適,身邊的人和事都不一樣,父親的家書可能就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託,來來往往的家書,成了世界上最誠摯的感情。

《傅雷家書》讀後感15

傅雷於1945年1月18日晚寫了寄給出國的兒子傅聰的第一封信。整封信由月臺上的離別勾起了對兒子童年的回憶。從兒子倔強出走到父親的懺悔,無不體現出父親的懊悔。這一走,使嚴厲的父親在內心上受到譴責,對傅聰太過於嚴厲了,但也體現出了深沉的父愛,傅雷也因此擡起了不斷寫書信的筆。

此後的幾十封信中,角角落落無不體現着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父親買兒子每一場演出的唱片,父親知道兒子這幾天會有哪些安排,甚至是生活繁瑣的事多多少少都有談到,並關心傅聰的情緒問題及對藝術的理解,雖然寫的都是事,但流露着的都是滿滿的情。

書中沒有附上傅聰過多的回信,但是從傅雷的信中可以看出,兒子是非常信任父親的',及傅雷對孩子改變後的誇獎及讚許,都表現了傅聰接受了父親的愛並試圖也傳遞自己的愛。在海外巡演前,傅聰看着報欄上自己排的滿滿的音樂會,並感慨自己異國他鄉,父親並看不到,也有一屢屢憂傷,這些生活上點點滴滴的細節,都足以體現出父子二人天南海北對彼此的愛。可無奈的是,這桃花潭水都深不及的父子情,草草一封書信怎能代替?傅雷的信似乎是帶殼的果實,剝開了,便是一顆盼兒,憂着父親的心。正如文中這樣,兒子遇到了極大的挫敗,父親的一封家書,是極大的精神動力。這些諄諄教誨,在必要時,是不會覺得煩的,它是最有效的強心針。因爲它很質樸,令我們不斷越過困難險阻;因爲它是親人的期冀,令我們揚起前進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