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春》讀後感(集合)

《春》讀後感(集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讀後感(集合)

《春》讀後感1

此文是去年520寫的一篇以徵稿發起的讀後感,也是此文讓我有間歇性碼字的衝動。今年的520也正值週末,想到去年此時陪伴我的人依舊,心裏是欣慰的。

初夏的杭州,還未步入黃梅雨季的節奏,清冽的空氣,以及春所遺留下來的花絮時而叨擾,讓人恍如舊時光。那時不需要空調也依舊度夏,條件優越的拿滿盤的冰來降溫,尋常人家不過是一把蒲扇也喜樂融融。這樣的舊時光,讓我不驚想到以織布爲生的貞諒,她也是如此慢條斯理。

看到徵稿是在5月20日,一個形式上充滿愛的日子。現代人越來越喜歡製造節日,商家們也自然拍手叫好。我想,愛並不需要什麼昂貴的禮物,什麼燭光晚餐,也許它只是在再平凡不過的日子裏,爲心愛的人做一頓飯。是的,如果愛一個人,就一定會想做東西給他吃,這是最質樸也最真實的表達。慶長與清池在最後的那段,總算暫時安定下來,以柴米油鹽相對。清池一邊抓着慶長不放,在精神上需要她,一邊又不能全全捨棄家室還有中斷金屋藏嬌,這注定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落空的幻夢。但,從清池跨越千里的寒冷相擁開始,慶長動搖了,決定隨心而活,哪怕知道他有家室,哪怕這場宴席聚少離多,只因爲她愛他。

其實今年的'520,我約了友人造訪煙霞三洞,聽洞壁水聲,看佛像。發了朋友圈:它們也知道我對你的情愫嗎?我想,能夠一起禮佛的人,前世一定有淵源。是的,我寧願相信有前世也有來生,這樣人與人之間纔會顯得珍重。在山中支教的信得說,有時無牽無掛,也是一種福報。是的,自貞諒去世,或者從貞諒收養她那一刻,她一直都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

《春宴》,三個女人一臺戲。它現在不是我的枕邊書,寫這篇文也僅靠回憶,不想重新翻動,但知曉自己會與它重逢,卻不是由徵稿喚起。所以有出入的地方,請海涵。

沉入湖底多年的貞諒,是否一如你的名字一樣,看不慣世間情意涼薄而選擇沉睡?你是那麼的瘋狂,想帶上琴藥,你愛的男子,那樣也許就有一點溫度了吧?

慶長與清池的糾纏不清,所求不融的最終分離。對每一份感情的真心,是慶長對這世間最好的饋贈。在國外的下半生,清池不過是過往真心中的一份,即使是最耀眼的一份,也難敵未來每一個平凡以沫的小時光。

一直在路上的信得,你找到答案了嗎?也許生不需要答案,它只是自己會長出來。那死亡呢?沒有人知道。所以每一秒活出自我吧。對人也不要太苛刻,當下真實,彼此感情又純粹,這一刻也就夠了。

一如貞諒、慶長、信得,我們柔軟的部分那是因爲愛。不要輕易言愛,因爲它是永不止息。不要害怕去愛,因爲它讓你接近真理。跳出世俗標準的框架,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我們可以爲工作制定一個計劃或者爲旅行制定一個方案,但我們卻不能規劃愛的軌跡。閉上雙眼,聆聽內心,愛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不論是貞諒的生死兩茫茫,不論是慶長的劫後餘生,不論是信得的漂浮不定,總歸有你的路。

《春》讀後感2

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語言生動通俗易懂,如聊齋志異一般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奇談,可是這小說卻不同於童話故事,文章到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豎立白眉老仙人這個角色有什麼作用?一連串的問題縈繞之下,以爲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杜子春》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中國《唐人傳奇玄怪錄》描寫富家子弟杜子春的故事,另一個就是芥川龍之介在此基礎上改編的日版《杜子春》。

相比之下,開頭部分都是寫富二代杜子春花完了祖上的家產,貧困潦倒無從餬口,這時一位仙人救助了他,結果他又再三重蹈覆轍,老人又接連幾次贈與了他財富,直到兩三次後他終於醍醐灌頂,有所感悟。

仔細觀察,在《唐人傳奇》中老人直接給他現金,並次次叮囑他要有所悔改,最後一次還警告他說道:“再不改過自新,你就永遠受窮吧”;而在芥川龍之介筆下,老人只是與他寒暄幾句,讓他在夕陽自己影子的頭部、腿部挖土獲得黃金,轉眼便消失不見。且花費大量筆墨描寫杜子春奢侈生活——連一些不面熟的親戚都來參加他的宴會,在把他推向極點之後狠狠摔入谷底——窮到別人家連口茶都不肯給他喝,多麼一個“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老仙人又讓他在夕陽下把影子腳步挖出黃金來時,杜子春自己拒絕了。由此可見《唐人傳奇》中杜子春的感悟像是在老人勸告下引發的,而小說中描寫的是杜子春大起大落之後自己獲得的感慨,銜接更加自然。

接着來看,《唐人傳奇》中杜子春從此安居樂業自食其力,情節一大亮點悄然熄滅,不免有些落入俗套。後來又寫杜子春爲了報答老人,奉命來到雲臺峯協助仙人煉丹,()是否有些未完待續冗長了呢?小說卻不同,杜子春厭惡了人間虛僞,不想再次落入塵世,懇求仙人收他爲徒想成爲仙人並被帶到峨眉山,這樣不是就順暢符合邏輯了許多嗎?

二者結尾也是天差地別,相同的'兩篇文章都描述仙人叫杜子春無論如何都不要發出聲響,撇下他一人。杜子春的面前便顯現出豺狼虎豹凶神惡煞魑魅魍魎甚至地獄的景象來,直到看見地獄裏鬼怪折磨自己的親人,他終於情不自禁喊出聲來。好了,這裏發生變化了,《唐人傳奇》寫仙人因此煉丹被打斷,從此氣憤地離開了杜子春,這好像有些跑題了吧,況且使白眉智者的形象瞬間變爲暴怒的老頭子,這個收尾我覺得簡直不符合前文,若是這樣杜子春豈不是變成鐵石心腸的無情之人了麼?而小說則差強人意,仙人出現景象消失,老人告訴杜子春——“如果郎君真不作聲……我會立即取你的性命。”,因此“仙”也不是那麼好當的,老人留給杜子春一個鄉間田宅和幾畝地,便又消失不見。

小說是《唐人傳奇》的昇華,芥川龍之介先是帶我們領略了人間的虛僞無情,杜子春便提出想成仙的請求——其實這只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老人又考驗他,他終於忍受不了鬼卒鞭笞父母而喊了出來,終沒有成仙——人間冷酷,可真情自在,想着成仙逃避是沒有用的。

羽化而登仙,這仙,不成也罷!

《春》讀後感3

羊道”系列是李娟與哈薩克牧民扎克拜媽媽一家共同生活、歷經寒暑跋涉後,在幾年時間內陸續寫下的文字,共分三卷。這是第三卷,講述的是在發生在深山夏牧場的故事。

在李娟筆下,這支也許是世界上僅存的、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的生存景觀得以呈現。這是一種與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滿了艱辛、苦難而又自有其尊嚴與樂趣的古老生活。李娟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着這些世界角落的人和事:“所有的文字都在強調他們的與衆不同。而我,我更感動於他們與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歡樂,相同的憂慮與相同的希望。”

天長地久也要一直走一直走……

從春牧場到前山夏牧場,到深山夏牧場,到冬牧場,這本是系列裏最後來讀的李娟作品。日子彷彿都一樣,又彷彿大不同。好像已經熟悉了扎克拜媽媽家的一切,卡西帕和斯馬胡力就如同生活在身邊的親人一樣了。但又篇篇日日都有新鮮。比如擀氈,比如山羊。也許是老了吧,以前的我會極度嚮往像李娟一樣去體會真實不同的生活,可是現在卻很膽怯,害怕孤獨,害怕辛苦,尤其害怕寒冷。同時,也害怕面對自己天天逗趣趕放的小羊成爲桌上的一道菜。夏牧場還是延續春牧場的風格,可愛地敘述着一切,雖然也有思考,但不像冬牧場最後有略顯沉重的總結評述。其實,誰也無力改變什麼,歷史總是推動着人向前走,還是感謝能讀到這些文字,瞭解這樣的生活,假以時日,這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存在了,起碼還曾有李娟真實地記錄過這些,不是以“專家”“學者”的身份,而是一個普通的氈房裏居住的女子的眼和筆,告訴我們這一切。

這個8月很幸運,邂逅了李娟,並與她一起沉醉於那個美麗安靜的草原世界。

好多年來已經沒有一個作家的書能讓我有一口氣看完的衝動了,但這個8月,我一口氣把李娟所有的作品全部讀完,文字乾淨而利落,不僅我喜歡讀,連十一歲的妞妞也非常喜歡,天天捧着她的書不離手。這也是這麼些年爲數不多的適合母女共讀的書了。

李娟筆下的哈薩克世界,既簡單,艱苦,枯燥,又浪漫,快樂,知足。那些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下,始終滿足又堅強的鮮活的生存着。讓生活在城市裏的滿是慾望的我們都覺得有種羞愧。讀李娟的書,讓人有一股清新,溫暖而幸福的感覺。對比着女孩筆下的寂寞,悲傷,纔會讓你覺得以往的種種不如意是多麼的無病呻吟。

李娟是不幸的,從小的生活顛沛流離,與七十多歲的外婆九十多歲的太外婆生活在一起,靠撿__爲生,造就了她敏感而自卑的心,但無疑,李娟又是幸運的,正是困苦的經歷成就了她的敏銳,細膩與樂觀幽默。纔有機會讓把她生活點點滴滴都轉化成筆下那行雲流水的文字,才讓我們有機會與草原上的人們心靈接觸。

想回歸自然,想獲得心靈的清淨,想更多的瞭解哈薩克人的世界,請跟隨着李娟一起在阿勒泰的草原深思,發呆吧!

《春》讀後感4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爲一篇"春的讚歌".其實這是錯誤。《春》與朱自清衆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瞭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嚐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

《春》一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筆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躺着,打兩個滾兒,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如果作者沒有發自內心的由衷的喜愛之情,怎能寫出這等精彩之筆!在朱自清筆下,春風、春雨都顯得那麼美。風中的柳枝是多麼溫柔,風中的樂聲是多麼動聽,風中的氣息是多麼令人心曠神怡!還有,那綿綿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薄煙,表現了飄渺朦朧之美。我讀着讀着,彷彿正在春風中盡情地欣賞一部春天的樂章,一幅春天的寫意畫。作者對春天真摯的`讚美之情,已不留痕跡地融入了景物描寫之中,讓我讀來回味無窮。

《春》一文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繪春天美景,再寫春天裏的人們。我們在春天裏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氣息。這氣息,能讓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讓懶惰的人勤奮工作,讓失望的人充滿希望。

讀着讀着,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副美麗的景象,一副春天特有的景象:桃樹,梨樹,杏樹上都開滿了一朵朵嬌豔的花,有的紅的像熊熊烈火,有的粉紅粉紅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潔白的像雪花,花兒散發着迷人的香味,閉上眼睛,樹上彷彿結滿了桃子,杏子,梨子!蝴蝶,蜜蜂圍着花兒翩翩起舞,野花數不勝數:雜樣兒,有名字的,無名字,都像趕集似的聚在草叢裏,像一隻只彩色的眼睛,像一棵棵閃爍的星星,一閃一閃的調皮地眨着眼睛。

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裏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春》確實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細讀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一個大病初癒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着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衝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總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溼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啓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

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這幅圖畫。

《春》讀後感5

在學校第三屆讀書節期間,我誦讀了很多唐詩,李白、杜甫、王維、王之渙、王昌齡……一位位偉大詩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間,田園詩、邊塞詩……我用心誦讀、品讀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詩歌。其中我最喜歡大詩人杜甫,我讀他的詩,讀他的故事。最感動我的是他寫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我們已經學過這首詩。那時我就知道,由於當時天氣乾旱,所以這場雨讓大詩人非常興奮,忍不住發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感嘆,再加上春雨在夜裏悄悄來臨,沒有一點聲音,像天使降落人間,不驚擾人們的好夢,滋潤着萬物。這樣的一場雨,真是好雨啊!

語文課本里的這首詩只有前四個分句,今年讀書節期間,我終於讀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後四句寫道:“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是說詩人在看雨。“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是在說詩人在想雨:天亮後,看看這帶着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豔,整個錦官城將變成繁花盛開的世界,整首詩充滿了詩人的喜悅之情。是啊,這場春雨給逃難的杜甫帶來了難得的好心情,然而爲什麼這樣讚美春雨,爲什麼不去責怪它遲遲不來呢?這場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達喜悅的心情嗎?我心中產生了疑問,繼續深入閱讀,查找資料。讓我們回到唐朝,下這場春雨的那一年。這一年在詩人的人生中顯得那麼重要。安史之亂的馬蹄聲漸漸地遠了,雄渾的號角聲也不見了,狼狽逃難的日子結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幫助下建成了,此時的杜甫卻再也不是“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遺官的一年多時間裏,杜甫清醒地認識到在當時黑暗腐朽的`官場,自己的理想沒有一個可以實現,同時也說明詩人根本不適合做官。那麼詩人意志消沉了嗎?一蹶不振了嗎?還是整天借酒澆愁愁更愁?沒有,一代偉大詩人的心靈因爲這場雨變得更加豐滿。那天夜裏,細小的雨淅淅瀝瀝,從天空飄然而至,風將這飄忽的雨吹進詩人點燈夜讀的書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陣欣喜,忍不住放下書本,側耳傾聽。多美的雨聲啊,彷彿人間最美妙動聽的音樂。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該來的時候就來了。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這雨不就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最貼切的寫照嗎?你瞧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的無私深深地打動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裏的小路已經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裏的漁火,在斜風細雨中忽閃忽閃着。可是那些久旱的萬物正在咕咕地,歡暢地吮吸着這甘霖呢?杜甫忽然領悟到做人不也應該如此嗎?他越想越激動,不禁寫下了“春夜喜雨”四個大字……

從此,杜甫像變了一個人,另一個杜甫出現了,幾個月後,他的另一首傳世之作《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誕生了。啊,難忘的雨,無私的、默默奉獻的雨打動了大詩人杜甫,也打動了我。我要誦讀更多的唐詩、宋詞,詩經、楚辭……讓博大精深的中華經典也像這春雨滋潤我的心靈,陶冶我的情操,我甘願做春雨滋潤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裏茁壯成長。

《春》讀後感6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耳邊不由響起雨後春筍破土而出的清脆聲。翻開書本第一篇春之篇變激起了我濃厚地閱讀興趣。

我作爲一名年輕的80後,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在閱讀完春之篇的介紹後,一下子便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有油然而生的欽佩與共鳴。的確書中所說的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也曾讓我一度喪失對幼教事業的信心,同樣質問自己“我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嗎?我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嗎?”雖然經過一段時間地適應,我重拾了信心,但究竟如何能真正科學合理地做好,更有目的性地發展自己,我仍有着困惑。

但本書中春之篇給了我科學合理的答案,在春之篇開篇有這樣一段話“慶幸的是,在師傅的帶領下,在觀摩教研活動的過程中,在體驗式園本研訓的薰陶下,在觀察孩子、反思自己的教學後,我的.質疑慢慢地消除了,我的專業發展之旅也隨之起航了。”而之後的本篇中作者也是圍繞這段話用事例進行了進一步地闡述。從中我們不難提煉出幾個關鍵點:師傅帶領、活動觀摩、園本研修、觀察反思。這也正是看完此篇後,爲自己所尋求到的答案。

針對以上幾點結合自身情況,我審視自己。在大方向上我把握地不錯,與作者所提的幾點大相徑庭。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是得再學習下。

一、應與師傅更密切地互動

在以前我會主動將自己的備課、活動準備、教學計劃、環境佈置等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向師傅請教。但卻忽視了書中作者所提及的一些教育心得、教學隨筆、個案觀察等與教學活動非直接聯繫的材料地請教。而此類材料也真是我專業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之後應注意調整不忽視工作的方方面面,進一步加強與師傅之間地互動。

二、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園本研修

在過往的一年中,在參加我園的園本研修時,我並不是很積極。首先,是因爲自己對園本研修不是很瞭解。其次,也怕自己缺乏經驗所將所提是錯誤的。但在書中,作者所提及的兩種研修:觀摩式園本研訓和體驗式園本研訓。在這兩個活動中老師們都儘可能地自我表達,運用集體智慧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由此,我深知自己應更積極地投入到園本研修活動中,即使說錯了,但也能在其他老師地評論中,獲取經驗、贏得智慧。

三、應進一步觀察孩子,瞭解孩子

以前總覺得要學經驗應從一些有經驗的教師那裏學,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一定能幫助我更快地成長。但書中卻告訴我,觀察兒童: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文中作者舉了琦琦和嵐嵐的兩個例子,在對他們觀察記錄中作者得出了新的結論,在嵐嵐的例子中作者更尋求出了一種“教育愛”的新方式。由此,讓我明白了在平日應多觀察孩子,孩子本身就是一本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教科書。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春之篇正如一江春水,給予我心靈以滋潤,相信在它地灌溉下,我定能如詩中蓮葉般富有生機,飛快成長。

《春》讀後感7

關於朱自清的文章,我們在學生時代閱讀過《背景》和《荷塘月色》,堪稱現代文學史上的美文。今天品讀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清雅動人詩意滿溢的美文。在陶醉之餘,還感受頗多。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感受春的美景和詩情。

《春》不僅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副風景畫,更是一曲對春的讚歌,還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

《春》描寫細膩,富於情致。所描繪的景物充盈着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自己的雙眼,認真地觀察他身邊的春色。大到山、水、太陽,小到花草、鳥兒,甚至連本無色無味無形的風,在他的筆下都如富有感情的人一般,讀罷不能不令人歎服。我們彷彿忘記了窗外呼嘯的北風,來到了富滿生機的春的世界。

春的生機、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這都不是讓我感受最多的。而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對生活深深的熱愛和那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文中每個、每個詞、每個字都揉進了作者對世間萬物的熱愛。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連用兩個盼望着,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麼殷切。東風來了,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爲‘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後,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壯有力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朱自清用一顆陽光、積極、充滿活力的心去觀察這些景物。他的心情是那麼明朗!這使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那些總是抱怨的人。他們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領導,抱怨朋友。彷彿他們自己就是這個世上最悲慘、最不如意的人。但和朋友一交流,卻發現大家都不過如此。哪裏有事事如意、一帆風順的人那爲什麼會這樣是因爲缺少一顆樂觀、包容的平常心,心態是很重要的。在一張白紙上或一個黑點,正如於丹所講:人們就只看見了那個點,而看不到周圍那一大塊空白。這就像生活中人們總是看到不如意的事,而忽略了剩下的許多快樂事一樣。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去對待生活中的黑點吧。

《春》讀後感8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江南春絕句》一共只有四句28個字,而且字面意思極淺,但讀來卻覺餘味無窮。一般賞析書籍都只評析其寫景與反佛,最多是加上對歷史的反思。我卻覺得,這首詩可以整體分三層來讀,說出來與大家討論,歡迎大家批評建議。

詩的第一層自然是寫景。"綠映紅"從色彩上明亮了讀者的眼睛,"鶯啼"從聽覺上喚醒了讀者的耳朵;"水村山郭酒旗風",既增加了人間煙火氣,又使畫面增加了動感。"千里"與"十里"之爭的故事更是爲這首詩增加了一絲亮色。接下來景色由明轉暗,寫到佛寺的樓臺籠於煙雨之中。整首詩寫景不似繪畫,而似影片,先由"千里"遠景引入,而後鏡頭拉近,是爲水村山郭,最後突然鏡頭切換,轉向煙雨中之寺院,似欲故意來個對比。寫景內容豐富而簡約,有極富美感。

第二層是詠史。寫景由明轉暗即在情感上否定南朝的崇佛。南朝建寺衆多,並未能阻止其政權走馬燈似的迅速敗亡輪換的命運,像梁武帝蕭衍,三次捨身爲僧,最終卻落得個"身死國滅,爲天下笑"的結果(梁武帝身死之後,樑並未馬上滅亡,但已經奄奄一息,黃泉路近)。但大肆崇佛,卻苦了百姓——"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都是百姓的血汗築成的!而今樓臺尚在,南朝已逝;物雖猶在,人安在哉!只有煙雨濛濛,籠罩於此,徒使後人心生無限感慨!另外,我想,"綠映紅"易使人想到"燈紅酒綠",加上"酒旗風",更坐實了這種想象;"鶯啼"則易使人想到"鶯歌燕舞",歌姬舞女。結果是整首詩的前兩句似乎是在暗示南朝統治者的奢侈腐化、醉生夢死;後兩句則顯然在批評他們崇佛。這些人一邊殘酷壓榨百姓,花天酒地、荒淫縱慾,一邊要"買福賣罪"、行"善"積"德"。他們想用這種方式(崇佛)尋求心理的平衡,其結果卻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社會變得更加畸形。

第三層,便是借古諷今了。唐代皇帝和貴族們的崇佛並不比南朝差多少。韓愈曾因諫迎佛骨,險些丟了性命,佛教之盛行可見一斑。後來唐武宗滅佛,被佛教界稱爲"會昌(唐武宗年號)法難",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佛教的過度氾濫。不過,佛教本身並不是錯,信佛也未必是錯,但對於這些老爺們來說,與其一邊作惡一邊祈求佛祖保佑,當然不如真真正正給老百姓做些實事。我想佛教精神也不會提倡以權、錢作爲作惡資本的僞善的`。杜牧在其早年的名作《阿房宮賦》中曾說"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是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他在很多詠史詩中都表露出了這種借古諷今的意思,他對當時的現實深感憂慮。這首詩雖未點明其借古諷今之意,卻將此意十分含蓄而生動地表達出來。

杜牧的詩多簡明淺顯,卻話中有話、意蘊無窮;他的詩多明朗疏淡,充滿了美感。杜牧的詩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這大概也是他能在晚唐詩壇上獨樹一幟的重要原因吧!

《春》讀後感9

本學期工作之餘,我有幸拜讀了《名師講語文》叢書系列的《吉春亞講語文》,對“博採衆長、開拓進取,教學帶有濃濃語文味且不乏詩情畫意”的吉春亞老師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深深被她的教學風格所吸引,被對語文勤奮探索、執着鑽研的精神所折服。

《吉春亞講語文》共分四個板塊,分別是“我的語文人生”、“我的語文理念”、“我的語文實踐”和“我的教學語錄”,全書共216頁,雖全是文字,卻並不枯燥。書中不乏專業理論,更有很多教學實踐,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實踐過後的反思和心得。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生硬的規則,只有吉老師在語文教學路上的不斷摸索,只有吉老師探索實踐後的體會與感悟,而正是這些樸素實在的細節展示與心得的分享,讓我受益匪淺。

天道酬勤。教師家庭出身的吉老師,父親的身體力行給她作了最好的榜樣,而心如止水地勤勤懇懇鑽研,纔是她走向成功的關鍵。湖城邊,暗夜裏,無處不見吉老師勤奮努力的身影。品味吉老師的語文人生,我再次將勤奮的種子播種在心裏。正如吉老師所說,只要有堅持不懈的手,自然會有收穫。至此,我也認識到,對於教學經驗並不豐富的自己來說,勤奮固然至關重要。勤看書、勤鑽研、勤聽課、勤做筆記、勤反思成了我今後應該努力的重點,我也相信,像吉老師一樣,踏踏實實地勤奮做事,一定會讓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只問攀登不問高。恩師於永正平靜地對吉老師說的這句話,在她心中分量不輕,吉老師的語文之路,也正是這樣,不斷攀登,卻從不問高。在淡泊中不斷收穫,在勤奮中提升,也正是我所向往的。我一直想做一個默默努力的人,雖沒有遠大的志向,我卻是希望自己能在向身邊人學習、摸索的過程中,慢慢成長,漸漸充實。

語文課就應該有語文味。吉老師的課堂充滿濃濃的書香氣息,展現着語文學科的個性,從一書到另一書,精彩地綻放出生命的活力。作爲一名教師,一名語文教師,是決定語文課堂是否具有語文味的關鍵。而我自己的課堂,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如果注重知識的理解,往往忽略的語文的味道;如果重在情感薰陶,往往處理不好考試的要點。由此我也認識到,具備較強的語文意識,積累豐厚的文化內涵,鍛鍊較好的.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是我必須努力達到的目標。因爲只有這樣,我才能漸漸使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機,才能讓我的學生對語文有較濃厚的興趣。

受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吉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指出“學有方法,讓孩子自己會學習”,而從本書很多教學實錄,都不難看出這一點:教學,除了灌輸知識,更多的是方法的指導。因爲只有學會了方法,孩子們才能運用自如,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理解”,這樣一來,不但使學生在以後讀文過程中會抓關鍵詞語理解文章,也會讓學生在寫作中養成煉字選詞的好習慣,長此以往,學生語文素養一定有所提高。

《吉春亞講語文》一書,有專業的理論,有實效的方法,更有吉老師自身的教學體驗和思考,她是爲我們解惑的鑰匙,亦是指路的明燈。讀完此書,許多收穫與感悟不勝言表,只願將所學所得投入實踐,讓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更加穩健,讓我與學生的語文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春》讀後感10

杜甫,唐朝偉大詩人,一生經歷坎坷。青年時代在盛唐中度過,遊歷了中國許多地方。參加科舉,落榜。和許多盛唐時期詩人一樣,杜甫懷有巨大抱負,入仕治國。但一次次世事的經歷,使他真正看清了這個社會。

當唐朝由盛走向衰落時,杜甫深刻的感受到了社會的變遷,人生的辛酸,同時也看到了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疾苦。

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忠君、仁愛、入仕思想深深影響着杜甫。但當安史之亂爆發的八年間,唐朝社會的急轉直下,百姓深受磨難,杜甫深刻的認識到了世事的變遷,他用詩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記錄了這場戰亂給社會給百姓帶來的巨大影響。

杜甫的詩被後人稱爲“詩史”,深刻的記錄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狀況。底層百姓生活艱辛,戰亂給整個國家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春望》就是杜甫寫於這個時期,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後,作者回到長安所見所聞。

在叛軍的`劫掠後,長安已是滿目荒涼,往日繁華的長安,現在已是不堪目睹。詩人杜甫看到這樣的場景,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對於一個忠君愛國、對貧困百姓有仁愛之心的人,內心的傷感是可以理解的。

詩歌的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人用平實的語言描繪了戰亂後再次回到長安的所見,叛軍攻陷長安,雖然山河依舊,但已滿目瘡痍。春天草木茂盛,但人煙稀少,與往日的繁華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借景抒情,抒發了對故國的深深懷念之情。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藉助花、鳥美好的事物表達一種感傷悲涼之情。感慨世事的變遷,對花而傷感流淚,因爲恨別而聽到鳥兒的鳴叫也感到驚心難過。頷聯運用對偶的手法,加強了詩人對長安淪陷的傷感之情。景隨詩人的情感而變化,花鳥美好的事物也因爲詩人內心的感傷而變得淒涼。

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描繪了當時戰亂持續時間長,同時也表明了戰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長期的戰亂,在外打仗的士兵,故鄉家人對他們多麼牽掛,一封家書抵萬金,思念親人。在戰亂的年代,年輕人都被抓去打仗,家裏只剩下老弱,百姓在戰亂中承受苦難,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詩人想到這裏更是感到痛苦,也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對國家社會、底層百姓的憂愁,白髮脫落的更加稀疏短少,髮簪幾乎不能夾住。最後一句表達了詩人杜甫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對國家破落,百姓處在苦難之中的憂傷之情。詩人把個人之情寄予到國家百姓,關心國家安危,關心百姓疾苦。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詩人把個人的坎坷遭遇與社會世事緊密聯繫,在細微之處見真實,寄予感情與詩中,客觀敘述描寫與主觀的抒情相結合。全詩語言樸實無華,卻給人一種悲傷之感。《春望》把作者內心的傷感憂傷之情與現實景物恰到好處的聯繫在了一起。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疾病纏身,國家的衰落,百姓的苦難,詩人杜甫深深感受到了世間的桑海。沉鬱頓挫的風格表現了杜甫一種倔強的性格,感情的深厚表達的真摯。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質,憂國憂民、仁愛之心等等。樸實無華的語言,世事的描寫,對底層百姓生活的感觸,對國家安危的關心被歷代仁人志士所敬仰。

《春》讀後感11

讀村上春樹的作品,總是給人帶來些許平靜。就像跑步一樣,我們會收穫一種“運動”的平靜。平靜的韻味,是茶,是恬淡而悠久。它不像伏特加那樣的烈酒,讓人瘋狂於酒精的麻痹之中;也不像米酒之類的甘澧,讓人沉迷於口舌的甜美。這裏的平靜,是微醉,是樸實,是脣齒留香,是浸漬我們生活的感動。

如此這般的平靜,需要我們用心去聆聽,去嗅探,去揣摩。也正是基於這樣中庸清淡的氣息,纔會讓人對於村上春樹的平靜,對跑步帶給人的平靜懷有持久的嚮往。

村上春樹的這本書裏面涉及到兩點。熱愛,堅持。原本是聽起來有些俗套的主題,但他務實的寫作風格讓他描摹出來的效果令人回味。而並非一味的讚揚,歌頌。喊口號式的文字呼喊在其中更無從循跡。書中有的,第一,是一位跑者心靈世界的構建。第二,是這位跑者內心堅持與身體鬥爭的刻畫。

村上春樹最初決定寫小說,決定開始跑步是在三十三歲。下定決心後,他便關掉自己所開的生意不錯的小店。他的理由是,一邊開小店一邊寫小說他做不到。若究其怎麼會突然想到寫小說,跑步。書中的答案是,熱愛。他喜歡這樣做,便這樣做了。這樣的回答很純粹,就像有些人爲了活着而活着,同樣純粹。前者發於內心,後者迫於外力。同樣的人生旅途,同樣的終點。前者多了旅途中值得人們把玩的事物,欣賞風景的那顆平靜的心。而因此便多了,生命的寬度。

當今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平靜”好像早已被人們甩到了身後。飛速的列車,海量的信息,人與人之間泛多卻淡然無味的聯繫。人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事情的深度越來越淺。社會的高速發展不是一種錯誤,而人心的功利更不是一種正確。當我們沒有時間平靜地坐下來與朋友交談,品茶與展望年華;當自己沒有心思平靜地冥想,自省與感悟生活。那曾經的熱愛與堅持,是否早已羈旅在生活拼命的追逐之中?

村上春樹的奔跑,在腳步的一次次一起一落之間,讓心有時間、有節奏的平靜下來,完成一次心靈脩行。拋下生活中多餘的重壓,有機會去遐想,生命這場,旅行的意義。

當心靈有主見的思索,人們對身體的`操控會變得容易與持久。村上春樹在書中寫到幾次馬拉松比賽的情況,其中都提到了跑步中身體的感受以及如何在跑步時對肌肉疼痛的控制。

的確,持久的跑步是一種累人的活。我在生活中也不時地去慢跑,也在慢跑中找尋書中的描寫的印記。我發現在跑步中間的一段時間會有很好的體驗,內心會隨着跑動時一步步的振動進入平靜的節奏。但是在後期跑步便是一種磨鍊,肌肉的痠痛和內心的堅持鬥爭,這樣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堅持。最令人愉悅的,是跑完之後的感覺。停下來以後,初始的感覺十分勞累,走上一陣兒。全身的肌肉會變得十分舒展,心中的平靜在此時會達到最高點。這是跑步帶給我的快樂,我猜想這些也會是跑步帶給村上春樹的快樂。

生活是一條河,我們需要有湍急的節奏去拼搏奮鬥,去追尋成功的風帆;也需要有緩緩的流水去靜謐感懷,去沉澱生命的沙礫。平靜會讓我們成長,平靜會讓我們收穫,也只有平靜了,我們才能聽到自己的心聲,自己內心對熱愛、對堅持的呼喊。

《春》讀後感12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本書讓我思考得最多的是生與死的問題。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討生與死的問題,很多人認爲不是生就是死,人最基本的兩種形態。但是,村上春樹卻告訴我們,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多次出現在書裏,讓我記憶深刻。村上春樹對生與死的思考,獨到的見解,在他筆下的人物中展現。

一個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用玲子的'話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引出新生。還有就是初美的死。生還在延續。

渡邊對虛假骯髒的學校很厭惡,但他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書一開始講了一口很深的、一但墜入便只有孤獨陪伴直至死亡的井,直子明知道是危險的,但又很吸引她,因爲墜入井中便與現世隔絕,也許這纔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一直在渡邊的和木月之間徘徊,在生與死之間掙扎。在療養院的直子曾經好轉,熱切地期待美好的新生活的開始,但是她的另一面的痛苦壓抑在黑暗深處。

綠子像森林裏一棵樹,她似乎可以衝破黑暗享受到陽光。她非常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父母在經歷了痛苦後慢慢死去。她也想逃避,也很想有個依靠。她向渡邊表白,也尊重渡邊的選擇。當渡邊因爲陷入對直子的思念而忽視了她時,她告訴渡邊自己的真實感受並選擇暫時離開讓他們可以冷靜的思考。

除了講生與死的問題,還講了關於精神病這個話題。書裏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是患有精神病的她說的:"我們的正常之處,就在於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當渡邊來到療養院時,他發現裏面患有精神病的人好像很正常,反而裏面正常的人像是不太正常。當他離開療養院,回到正常的人羣中時,他甚至一時間難以適應所謂的“正常”。

書裏除了玲子,還有兩個角色讓我思考了很久,一個是永澤。永澤是一個家境、學識都很優秀的人,是一個“精英”型的人物,他諳熟社會的"精英"規則,他可以輕易利用這些規則,但正因爲他知道這些,所以他的內心是很空虛。

另一個是玲子的一個學生,她原本相貌身材學習都很好,但她喜歡撒謊,用精湛的演技騙取他人的信任和歡心,好像天生就能洞察人的習性,以此玩弄人心。她擁有彈鋼琴的天賦,但是她並不是真的想彈鋼琴。玲子哪怕被她傷害也爲她的天賦而感到惋惜。有些就是這樣,明明擁有絕頂的天賦卻不好好珍惜。有個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們不接受任何訓練都能比普通人做得好,卻不能和優秀的人相比,他們如果能接受系統的訓練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們又不能接受這種訓練,因爲這偏偏會破壞他們本身良好的天賦。

這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能理解。我從小就不願意接受系統的訓練,我討厭條條框框的規矩束縛我繪畫,我天生就熱愛自由,我知道我和那些優秀的大師相比遠遠不夠,但我自己平日也會練習,比較隨性,按喜好心情來畫畫。

《春》讀後感13

一年前,我將《眠》這本書讀完,彷彿有一種神祕的力量驅使着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我閱讀多遍。

女主人公突然無眠,遂放棄睡眠,在夜晚做一些自認爲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喝白蘭地、讀《安娜·卡列尼娜》、駕車夜遊。她還不止一次端詳熟睡的丈夫和兒子的臉、由着一點點細微的線索無限遐想。17天,她不曾閤眼。

我在想,如果17天我若毫無睡意的話,我會做什麼,結果羅列一下發現,我想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我想研究我喜歡的一切、像一個學者一般;我想給心愛的人寫信,還想看通宵的喜劇。無奈精神不濟,當想度過無眠之夜時總是事與願違。剎那間,還真的羨慕村上春樹先生筆下的女主人公。

關於黑夜,也許無數的人有無數的暢想。

潛移默化之中,我總是將黑夜與孤獨聯繫在一起。讀這本書時亦將孤獨與之相連。就像《眠》中的女主人公一樣,不管是夜遊,亦或喝酒看書,都是在深夜中獨自一人完成的。

元旦假期,我將所有的事情全部推掉,一個人獨自做了好多事情。看書、抄書、看喜劇、學習、這幾天不得不說我怡然自得。叔本華在其《人生的智慧》一書中說道:“長期離羣索居的生活會使我們的情緒變得異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話語,甚至別人的表情、眼神,都會使我們內心不安、受傷和痛苦。”但實際上,上述內容我完全沒有感到。這幾天單獨的生活讓我感到閒適。沒有人干擾,沒有事情吵鬧,做的事情都是興趣使然,難道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嗎?

可是孤獨還是接踵而至,獨自一人的生活不可能避免孤獨。閒暇之時我自然而然想到了一些人,一些我非常思念的人,不論這些人是誰,這樣思念帶來的心裏落差都同樣令我難以承受。我現在心有雜念,不適合孤獨。起碼不適合長時間孤獨。

那麼女主人公爲何能夠習慣孤獨?我想除了是村上春樹先生文學創作之需要外,更多的是女主人公對於生活之枯燥已經忍無可忍。所以彷彿除了孤獨之外沒得選擇。

那我到底能不能選擇孤獨?我不禁問自己。

人是可以孤獨的,人也應該在喧囂的塵世之中找到屬於孤獨帶來的靜謐。而且孤獨也應該是可以保證一個人的`人格更爲獨立吧。照這樣看來我應該選擇孤獨。

可是這兩天的孤獨又讓我看到了更多的,更不能忽視的問題,照這樣看來孤獨的選擇應該是慎之又慎。

同時,又有一個問題在我的腦海中縈繞:“我該選擇什麼孤獨”。

所以,在元旦假期,我選擇重新去看一次《眠》,也許已經找到了答案。

女主人公的生活無多樂趣,用她自己的生活軌跡來展示,她的生活不外乎做家務、看電視、和家人玩耍、做飯之外,也就無所事事了。

而我不同,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的心態不應該是孤獨的。

但是人格也應該稍微保持孤獨吧,我一直堅信唯有如此我們在人世間纔不至於被紛繁所惑、被污漬所擾。

想到昨天和朋友通話時借用李健老師《美若黎明》一句歌詞:“回望曾經的旅程,三言兩語說不清。過去的已過去,今天已經到來”。將這句話作爲我讀書有感之一吧。

《春》讀後感14

暖春講的是這樣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住着兒幾十戶人家,他們過着平淡無奇的日子。

一天,長老的兒子二狗揀回一個暈倒在村口的女娃,打破了小村多年的寂靜。村民圍着女娃議論着,有的說要是男娃就領回去了,有的說萬一把娃養大了,再有人把娃領走就白養了……。長老無奈只好承諾誰要收下姓,等村裏收成好了多給補點口糧,大夥兒無動於衷地看着。年邁的寶柱爹蹣跚着步子走上前,背起尚存一息的女娃朝家走去。深知寶柱爹境況的大夥兒吃驚地看着。

寶柱媳婦兒香草過門多年不生娃,得知寶柱爹揀回個野娃時,認爲他想當衆出她的醜,讓全村兒人都知道她生不出娃來。寶柱也怪爹揀回來個吃閒飯的。善良的寶柱爹得知小花是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後,頂着兒子兒媳的壓力留下了苦命的小花。

小花非常懂事和心疼爺爺,儘管寶柱的嘆息聲多了,香草的臉陰的能滴出水兒來,可這並沒有影響爺倆兒相依爲命的快樂,土坯屋裏有了笑聲,香草十分妒忌,決定送走小花。

香草在她孃的精心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騙走單純的小花,最終都沒能得懲……香草惱羞成怒,借吃飯之機把怨氣撒在小花身上,寶柱爹忍受不了香草的臉色,帶着小花另起了爐竈。從此七歲的小花每天給爺爺做飯,日子過的很辛酸也很快樂。

心地善良的小花不記恨叔叔和嬸孃,一次次用真誠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們。一次,她送來了親手做的貼餅子,寶柱和香草看着手裏的饅頭,內心被觸動。第二天,寶柱無意中和小花說話了,小花證實叔叔是在和自己說話後,扔下手裏的玉米棒子飛奔出院兒,她拼命地跑着,摔倒了再爬起來,一口氣跑到地裏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爺爺,爺爺看着小花興奮不已的小臉和流血的小手,心疼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好學的小花把偷偷學來的字用木棍都刻在土裏,爺爺看着刻在土裏的一大片字,很難過,決定上山砍柳條,編筐給小花換學費,無數根柳條帶着爺爺的體溫編成了筐。小花終於上學了,她知道考第一爺爺會笑,所以就回回考第一。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香草的肚子依然沒有動靜。香草娘聽說吃螞蚱能治她的病,寶柱不屑理她。小花聽到後,偷偷把路路上的螞蚱一個個抓進瓶子。寶柱和香草看着炕上的10大瓶螞蚱,被深深的震動了……。

小花終於用自己的寬容和善良感化了寶柱和香草,香草流下了懺悔的眼淚……。爺爺和小花被請回了正屋,他們穿上香草給做的.新衣服,看着桌上豐盛的飯菜,哽咽着難以下嚥,小花撲進香草的懷裏喊出了生平中的第一聲娘……。

劇中的很多情節都催人淚下,觀看的時候有很多男女都不停的擦着眼淚(包括我),從爺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無私的父親,是怎樣愛兒子的,後來又對一個撿來的姑娘給了無盡的愛……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盡的,是不能用金錢來量的。

《春》讀後感15

慶長和清池的故事更像是一場追逐。漫漫人生路,即使他擁有13年慶長所無法追趕的歷史,又何妨,終究是在兜兜轉轉後發現彼此是唯一綿長的牽絆。在一起時,歡欣,滿足,擁有真實;不在一起時,各自獨立,有所追求,彷彿生命毫無交集,可還是峯迴路轉,總有轉機。生命永遠充滿矛盾,越是依賴牽絆,越是掙扎疲憊不堪。太過用力讓彼此在對方的生命裏烙下揮之不去的印記。

有句話說過,“其實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的羈絆很脆弱。”但我並不這樣認爲。我是與慶長相似的女子,在所有的感情中渴望真實,渴望確定,因此求得心安。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一絲絲的光線也是我的.所求。但是沒有這般真實確定的感情,除了親情。大多數人都在優柔寡斷,徘徊不前。他們不斷地思索、對比,這其實也是和內心真正的自我進行較量。若執意求個明白,定會讓別人心生顧慮不得不狼狽走開。久而久之,便習慣孤獨。

起初,你我之間隔着一層無形的紗,離着一些距離看對方,偶爾能夠瞥見紗後真實且美好的畫面。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學着他人,亦步亦趨地向前邁着步子,以求得更爲真實,妄圖“識得廬山真面目”。漸漸放下心中芥蒂,敞開自己,透露出些許光亮,唯願能夠獲得共鳴。但你知道,事實往往事與願違。恍惚問我們發現,原來紗後立着一堵高大的牆,我們沒有捷徑,四處觀望,渴望牆上能夠打開一扇小小的窗,維持我們心中小小的希冀,卻還是不得不在燈火闌珊時繼續尋找,趕路。

又或者,我們會發現紗後藏着一面高大的鏡子,鏡中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獨自哭,獨自笑,從不曾讓鏡子的光亮照亮別人的面龐,只把鏡子冰冷的背影展露給別人看,再靠近一點點,便會冷得顫抖後退幾步。雖然我們無法否認,一定會有絡繹不絕的人爲了紗後的真實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苦苦等候以求有天能夠進入。但肯定的是,這種陪伴是短暫的,如玻璃球一般脆弱,縱使給了你我再美的幻境,終究是隔着一層厚厚的玻璃。久而久之,身上的寒冷積少成多,便敬而遠之。也對,誰不向往溫暖光明呢?

也許,我們有幸能夠在漫長的守侯中迎來點滴星光。猶如兩顆本是堅硬、潔白的貝殼,整日地躺在沙灘上,偶爾被海浪帶起暢遊一番,更多的,是慵懶地沐浴陽光,等待被懂得的人拾起並受到珍惜。某天你我得以相遇並相知,於是緩緩地打開貝殼,露出光潔的珍珠,擁有最真實、最深層次的信任,獲得知足,坦誠相待。那然後呢?在擁有之後,心中的慾望像火山爆發一樣不斷涌出,讓心裏所有的包容和理解全都化爲灰燼。遷就、屈服、珍惜、愛護……好像所有自己想要的都能從對方那裏得到,一味地索取,偶爾給予回報。卻總是忽略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給予所有一切我們想要的,譬如安全感,譬如完全的理解、信任。太過苛刻,失望、沮喪、低落必定會隨之而來。於是滿懷傷悲關上貝殼,繼續躺在沙灘上,任憑風吹雨打,等待下一個人。

但請記得,無論如何,不要忘記心中的希望,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慶長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兩個擁有相似性格,互相逼迫至死,擁有強大個性的人,唯一能夠得到的,只有真相。一如慶長當年問清池:

“這裏如此之美,我們可否停留?”

“不。這不是我們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