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生本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

《生本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本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本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

《生本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1

讀了《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讓我收穫頗多。書中郭思樂教授認爲: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爲了學生”;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生本教育的行爲觀是“全面依靠學生”。作爲教師,我才感覺到自己該改變角色了。

作爲教師,我一直認爲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於學生的充分體現。

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爲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我覺得其中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就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內部自然的外在表現。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學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師的成功發掘、積極引導,通過“爲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張揚其天性,完美其人生。

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變“傳授者”爲“引導者”,把教師的`所有活動變成學生“天性學習”的輔導力量,不做“執鞭”的“耕民”,成爲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師要痛下決心,從根本上走出舊的教學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爲學生打造天性張揚的平臺,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課程改革的建設者、發掘者、操作者。不要“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只有從根本上轉變了角色,才能實現教師的解放,學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體驗到“陣痛後的歡樂”。

《生本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2

《教育走向生本》是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中國當代教育論叢,是華南師大博士生導師廣東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的力作。本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爲教師,我一直認爲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於學生的充分體現。

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作爲教師,我們一定要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素質,提高個人魅力。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成長於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永遠不要看到一個側面就覺得了解一個人的全部,而對學生做出不客觀的.評價。

我們應儘量多關心他們,從而達到進一步的瞭解,從生活、學習、家庭不同的方面瞭解他們,形成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要靠自己用心經營的,和家長真誠地溝通,懂得顧及家長的感受,有責任心、公平心,這樣家長就會慢慢地信任你,對待學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嚴、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沒有完全否定現行教學模式,沒有照搬西方的以兒童爲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強調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要保留東方文化傳統中許多好的東西。生本教育沒有全盤否定應試教育,沒有忽視分數這一社會、家長最關心的話題,不是培養低分高能的學生,而是立志培養高分高能的學生,這也是生本教育爲什麼受到學校、家長、社會歡迎的原因。

《生本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3

郭思樂教授說:“身爲教師,我們用語言來影響學生,用環境來助育學生,用活動來培養學生,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做牙那樣隨意對其進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

讀到這裏我不禁想到“匠人”這個詞,仔細回顧我們曾經的教學之路,我們就不難發現,好多年裏我們都在做着一件勞而無功,畫蛇添足的事情,把本來屬於孩子們的課堂和學習時間都變成了我們耗費體力心神故弄玄虛展示自我的一個機會,我們說的多了,孩子們變得不愛說了,我們分析的多了,孩子們變得不會分析了,我們這些勤勞的`老師們,培養出了若干個懶惰的不會學習的笨孩子。難道我們真的是身懷絕技不能毫無保留傳授給徒弟,害怕有朝一日徒弟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奪我們的生存之地的匠人嗎?當然不是,我們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方式過於溺愛與包攬。

讀了郭老師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令我們茅塞頓開,我們終於找到了多年來淤塞於心頭的癥結所在。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立刻改變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以及做法。把屬於孩子的課堂歸還給他們,本屬於他們的時間交給他們,遠遠的以欣賞的眼光看着他們自己茁壯起來。

成熟起來。或許短暫的時間裏他們還走得跌跌撞撞,好多溝溝坎坎不易跨過,但是隻要我們相信孩子,賞識孩子,鼓勵孩子,沒有捷徑的學習之路一樣能夠走出精彩。有一句歌詞這樣唱到: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我們既然愛我們的學生,就放開那雙攙扶的手。

好書百讀不厭,常讀常新,《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值得多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