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通用]讀《在人間》有感14篇

[通用]讀《在人間》有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在人間》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用]讀《在人間》有感14篇

讀《在人間》有感 篇1

剛剛過去的20xx年,不只是紅軍長征題材紀錄片集中推出並引人矚目,一部片名《人間世》的10集醫療題材紀錄片自播出以來,同樣引起不小的轟動,豆瓣評分甚至高達罕見的9。6分。20xx年底,該片更是接連榮獲20xx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紀錄片導演”和“最佳系列紀錄片”,及第六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評委會大獎等多項榮譽。作爲該片總導演、現任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公共政策報道總監的周全,日前以“在醫院,我們解讀社會”爲主題,闡述了他們的創作理念和經過。

在《人間世》播出之前,20xx年7月起,北京衛視一檔醫療紀實節目《生命緣》就早與觀衆見面。同樣把攝像機鏡頭延伸至醫院的急診室、搶救室、手術室等處,同樣選取全國最具權威性的醫療資源和高難病例,同樣記錄當事人的極致故事和醫學奇蹟,大致同樣的播出時間(《人間世》從20xx年6月11日開始,每週六晚間20點35分在上海新聞綜合頻道首播;《生命緣》於20xx年7月26日在北京衛視首播,時間爲每週六晚間21點08分),不同的是《人間世》跟拍兩年後,一次性播出10集,而《生命緣》至今每週都有播出,持續性更強。但是,相比之下,很顯然《人間世》的影響力更大。“用外科手術般的深度和銳度進入社會焦點問題;用影像的真實和震撼追問醫學和人性的極限。《人間世》脫胎於新聞記者的敏感和鋒銳,融合了紀錄片的冷靜和反思,真正零距離與生命共呼吸、同悲喜。它的誕生爲當下緊張的醫患關係注入了潤滑劑,也成爲了20xx年最接近現象級級別的話題級大作。”日前,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第六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把最具分量的“評委會大獎”授予《人間世》,其頒獎詞如此鄭重寫道。

深度調查類新聞紀錄片

相較於《生命緣》,《人間世》可謂後來者居上。該片以醫院爲拍攝原點,通過紀實跟蹤拍攝,抓取一般觀衆無法看到的醫院裏發生的真實故事,聚焦醫患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時的重大抉擇,人性化展現醫患關係,屬於深度調查類新聞紀錄片。“當時我在新聞中心工作,社會上醫患矛盾嚴重。”《人間世》總導演周全介紹說,此前他也做過不少醫療題材的新聞報道,還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當故事發生時,我們就在現場,我們能不能有勇氣記錄這些故事?”周全認爲,《人間世》是一部具有強烈主觀表達的新聞紀錄片,“醫學之內的故事,醫學之外的思考,原來按深度報道在做,最後以紀錄片的形式播放。”

“當今中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能不能勇敢地把一些敏感話題拿出來討論?”在周全看來,做新聞應該有主觀的表達,單純的'記錄不太可能,“我們不能拍成醫學片”。就這樣,周全和他的團隊用兩年時間,採用體制內與體制外人員合作的方式,4名主創、8名現場導演,全部50人的拍攝規模,歷經9個月的前期調研和採訪,拍攝了上千個小時的素材,最終剪輯成片近8個小時,分《救命》《理解》《團圓》《告別》等10集播出。特別是開播第一集《救命》就直面失敗醫療案例,使觀者十分震動。“我們勇於展現醫學的不完美,勇於展現人性的不完美,理性地進行生死問答,與醫患建立信任。”周全認爲,這是他們拍攝此片的幾個突破。“中國人沒有正確的死亡觀和疾病觀,也缺乏這方面的深度思考。”在周全看來,《人間世》就是想一點點地通過這種思考,“從講述一個個醫學故事,到探討生死問題。”

“想做一個混合體,改變新聞報道的語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探討生死問題,不要過度的生硬的表達。”周全說,《人間世》中“世”很重要,他主張“入世”,而不是“出世”,《人間世》希望呈現人間世態百相,而不只是醫院本身。該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和上海市衛計委聯合策劃拍攝,每集聚焦一個主題,講述若干個小故事,故事主角包括急救車救護員、主治醫生、病患家屬等等。“無預設人物,無預設故事,無預設表達的‘三無作品’。”周全強調說,《人間世》特別注意處理主觀和客觀的關係,不污名化醫生,前提是不污名化患者,“要進行善意的表達,記者不能無動於衷,要有人情味,既要尊重拍攝對象的主觀表達,也要尊重自己的主觀表達。”周全把《人間世》概括爲:精彩的故事,真實的生態,獨立的觀察,善意的表達,態度的呈現。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在周全看來,醫院裏的每一秒都處於突發狀態,可以有預設的主題,但不會有預設的故事、人物和問題。“拍攝團隊先鋪開來拍,在醫院拍攝三個月,拍完之後先把素材過一遍,感受它們的品質、味道,然後再從素材中提煉出每一期的主題。”不同於電視專題片常見的主題先行,《人間世》的主題多是在拍攝中逐步提煉出來的。《人間世》有4名主創(核心編導),有點像分集導演或分集製片人,負責文稿的形成以及片子的最終剪輯包裝。這4名主創各帶兩路編導,每個編導再配備兩個攝像。所有素材選擇在醫院蹲點式拍攝獲得,每天不停地記錄。“拍攝難度大,現場鏡頭轉換等,要求靈活性高。好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周全表示,這次拍攝也是他們第一次與體制外人員合作,對方的技術是過硬的。

“每個人都有對醫生、患者的刻板印象,做《人間世》就是想去除這些刻板印象。”周全覺得,當在拍攝中具體瞭解一個人後,看到的更多是“灰”度,而不是絕對的“黑”和“白”二元對立。“通過大體量的篇幅,充分展現豐富多彩的‘灰’度。”周全認爲,他們特別善於處理和拿捏這方面的分寸,“展現情節的目的是爲了凸顯人性的複雜,把觀衆帶入思考的情境,而不是告訴他思考的結果。”與此同時,《人間世》可能不如一些醫療題材電視劇的畫面拍得精緻,“粗糙的力度,精緻的情緒”,周全如此闡釋該片“糙”與“精”的關係,“要的就是這種反差”。

一般來說,拍攝醫療紀實題材節目,跟醫院、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溝通難度頗大,即使拍攝了也可能因爲各種原因最終難以播出。《人間世》的策劃製作,除了上海市衛計委的介入,更多的是進行“沉浸式報道”的結果。“沉浸式報道不是一種報道手段,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用信任換空間,不可替換地貼近拍攝對象,同時採取醫生、患者、媒體全面的視角。當然,也是個時間成本問題。”周全舉例說,拍攝者要跟醫生上下班一樣,伴隨式地進入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建立一種印象,釋放足夠多的善意。“可以進入他們的生活,但不能干涉他們的生活。最後,要揣測對方的訴求,與自己的拍攝訴求相結合。”此外,周全認爲,“沉浸式報道”的目的也含有把主創人員的心態打磨得平靜些。

每集播出之前,《人間世》都會在醫院做提前點映活動,聽取醫學專家的建議。開拍前,更是充分利用醫院的力量一起進行策劃拍攝。“成立專家委員會和倫理委員會,對參與創作的人員進行職業醫師培訓。”周全說,《人間世》最初就沒想要做成單純醫療的紀錄片,更關注的是疾病和醫療行爲發生之後的人的故事。“把世界還原成一個人,把醫院也還原成一個人,用人的喜怒哀樂讓雙方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周全希望《人間世》是一個觀察類、人文類的片子。

“一到兩年,可不可以出一個有影響力的片子?”當初,周全的領導這樣對他說,同時給予他們團隊寬鬆的創作環境。“好作品,需要好的機制。”周全認爲。

讀《在人間》有感 篇2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很有名的詩作,詩中一至四節句式結構基本相同,形成復沓,構成對稱的樂章,將心中的愛以一幅幅四月天豐美的畫面作比,節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將畫面連接,情感如水面漣漪層層疊疊盪漾起伏,作品不僅美而且易於吟詠,朗朗動人"。詩的第五節“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收束的樂章,也廣爲傳頌。以抽象的愛、暖、希望來比喻心中的你,極盡盛讚,美不勝收“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與詩的開篇呼應,重複中有變化,詩情迴旋而流轉,毫無滯澀之感。如今,這一句“你是人間四月天”已經成爲年輕人表達心中情意的寄託。

詩中是畫面和聲音交織在一起的,在鵝黃和白蓮之間有人們笑的聲音、風舞動的聲音、雨滴灑落的聲音、花開的聲音、和陽光一起浮動的流水的聲音、樹兒花開的聲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聲音,在潔白溫暖的畫面上,這些聲音喧鬧起來,但並不覺得雜亂,熱鬧而不雜亂。所以,透過這些表達聲音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整首詩歌完整的情緒流,那是歡快的聲音,類似溪水的流動。

她的詩,就是這樣讓心境平靜下來,讓我多了些女兒才情,添了些少女情愫。

讀《在人間》有感 篇3

我有些理解阿葉,不停地用酒精,用女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讀完《人間失格》,我沉默了許久,不知道從何說起,又有許多想說。

悲哀和不幸的人總是格外能感知同類,也更容易被自己身上所缺失的特質吸引,甚至一度當作救贖。瘋子的話沒有人信,即使並不是瘋子,有人大聲嘶吼反駁否認,迴應的是世人難以接受的憐憫或是嘲笑,反正人都想要找點什麼樂子活着。

阿葉的每一次縱情似乎都並沒有讓自己得到救贖,而是去了更深的深淵,直至走到毀滅。以一種邊緣人的狀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活着,伸頭試探又打回深淵,假面戴得看起來越來越自然,要不是難以逃避的恐懼,怎麼做得到小丑般逗樂。

雖說爲了縱情的歡樂不惜悲哀接踵而至,可是每一次期望何嘗不是一次死亡,阿葉死了很多次,於是真的死了。

再黑暗的深淵都會隱約有一些光,像良子,可是世人那容得下良純,也難怪都失去未來,倒是多了許多不幸的阿葉,酒館老闆娘。傷口傳來的痛楚反倒成了對傷口的.情感,阿葉就是用縱情聲色的傷口拯救了他許多年,可是傷口的痛楚總有一天會超越對傷口的情感,於是除了死亡一無所解。

我不確定死亡是否意味着拯救和解脫,倒是好像無數人都選擇用死亡救贖自我。海子是,三毛是,阿葉也是,許許多多的人都是,可是我大概不會。死亡救不了我,唯有愛,唯有陽光能讓我一次次死亡又重生。

讀《在人間》有感 篇4

昨天,我讀完了《在人間》這本好書,他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這本書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小時候的曲折經歷。讓我明白了世界上有像文中的胖大廚那樣和藹可親的.好人,可也有像文中薩沙那樣的外表文質彬彬,可心靈卻是個魔鬼的人。其中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的確不錯:很多人在無聊的時候都會捉弄別人,看到別人被捉弄的時候,他異常開心;而他自己被捉弄的時候,他會非常生氣。就連我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在學校裏,在一位同學的椅子上撒了一點兒水當,他看也不看直接坐上去時,我也會“咯咯咯”地笑起來。當我自己也受到同樣的抱負時,我比昂會查出是誰幹的,然後,狠狠地揍他一頓。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人生路上是曲折的,如果面對困難就退縮的話那就會碌碌無爲。如果敢於和困難作鬥爭的話,那麼你一定會成功。

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錢啊!

讀《在人間》有感 篇5

當今很多人都說自己活得累,身體累、精神累。於是有人去鶴崗買房、有人去山裏隱居、有人去大理旅遊,如果這些都不能成行,那就在家裏看看《人間值得》這本書吧。

《人間值得》是日本90歲高齡的心理醫生中村恆子的著作。作者出生於日本農村一個很普通甚至有些貧寒的家庭,家裏兄弟姐妹5人。中村恆子中學畢業之後,父母就和她說要麼嫁人,要麼就去打工。中村恆子不願意早早結婚,出門自食其力,因緣巧合學了醫。後來經過艱苦的學習和一系列的考試,拿到了醫師資格證書,做了精神科醫生,一直到90歲還在工作。她根據自己一生工作經驗的積累,寫成了這本書《人間值得》。

在這本書裏,作者把人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提煉、分類,主要圍繞家庭、事業、愛、幸福、孤獨、死亡等主題來寫,一個主題也許會穿插出現在不同的文章中,文章體例也不是嚴謹的論文形式,而是漫談隨筆,讀來較輕鬆愜意。

讀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有兩點:

第一點感受是人生的苦惱大部分來自於人際關係,而不是金錢、權利、名聲、地位等。當然那些也是苦惱的來源,但是人際關係不會處理,這個是更大的困擾。比如,家庭內部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工作當中和上司的關係、同事的關係等等,這些在書裏面是闡述最多的。

對此,中村恆子的一個主要應對措施是:多和自己喜歡的人親近接觸,不喜歡的可以遠離。聽起來很簡單吧,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我們平時好像也是這樣做的,但是我們往往被教育:不要只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和什麼人都要保持良好的關係。其實,這和中村恆子的觀點不矛盾,她不是說要孤立某些人,而是說人和人交往要有分寸。無論多麼親近,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還有不要過多的奢望去改變別人,要從改變自身做起,如果不能改變的話,那隻能是適應或者是放手。

其實好多觀點我們都知道,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就像作者本人和丈夫之間的關係就曾經非常緊張。孩子出生之後家庭瑣事很多,她要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父母又來照顧兩個孩子,和女婿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了10年,可以想象這其中有很多摩擦,勢必影響到夫妻之間的關係。中村恆子在書中直言不諱地說,她曾很多次把離婚協議擺在丈夫面前,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想離婚,因爲她一直覺得要有一個穩定的完整的家庭,對於家人來講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孩子,她很希望在孩子將來的婚禮上,她和丈夫能夠作爲孩子親生父母共同致辭。

讀這本書之後的第二個感受是我們本不必活得那麼累。書中有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活得那麼累,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活得太用力了。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反思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我從小到大一直是很用力地活着。從當學生開始,我要爭取每一門功課都要學得好,每一次考試都要考好。工作之後仍然是這樣要求自己。我一直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人到中年之後才發現,自己心理上會越來越累,而這種累所帶來的緊張焦慮情緒又會影響到我的人際關係。比如說要求同事、下屬也要把工作做得完美,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像我當年一樣考第一名等。

再想一想,我們爲什麼會活得那麼用力呢?一方面是因爲我們對於“幸福”的慾望是無窮的。過去、現在、將來,都要幸福;物質的、精神的層面,都要幸福。而且對於什麼是幸福,也有理解上的偏差,還伴隨着和別人有意無意的比較,所以心累。所以中村恆子在書中說:“一定要幸福,也是一種負擔。”另一方面,無所依靠的不安全感也會讓我們活得用力。作爲一個成年人,上不能依賴父母,下不能依靠孩子,只能靠自己,我們都在竭盡全力地活着。

怎樣才能活得不那麼累?中村恆子的觀點散落在這本書的多篇文章中,核心要義就是要讓自己放鬆下來,不要活得太刻意。幸福是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無關;如果自己不是自信的人,也沒有關係;爲了錢而工作,沒什麼不好……這些觀點,我的理解是與自己和解,不是躺平,而是要捨棄無謂的精神內耗,這樣你的精力纔會集中於當下所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擔憂將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真的把當下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將來所擔心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少,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會遠遠超出你的意料。

從文風來看,這本書整體上屬於輕鬆的淺閱讀式暢銷書,比較適合勞累的時候或者旅途中放鬆式的瀏覽。語言平實親切,娓娓道來,大概和作者是心理醫生有關,知道該怎麼說話才能讓人容易接受。中國作家畢淑敏也曾是位心理醫生,她的作品也有類似的主題和文風,不過還是更有文學色彩和哲理性。

最後,還想談一下這個本書的書名《人間值得》。作者爲什麼會起這樣的一個名字?這位從業70年的心理醫生,一生傾聽了無數人的無數困擾,爲他們答疑解惑,積累了豐富的故事素材;這位90歲高齡的老奶奶,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她的成長經歷、婚姻、家庭、工作,都成爲她的人生財富,在與同事、患者的相互吐槽中,相互治癒。我想,通過這本書,作者是想告訴我們,不管人生有多麼困苦坎坷,認真地對待、放鬆地生活,這人間還是值得我們去愛、去活的。

讀《在人間》有感 篇6

書,是智慧的起源;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 友……書,代表很多,很多。我是個愛看書的女孩,書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家目前藏書有100本,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個寒假,我再次翻開這本書,開始了我的閱讀之旅。

《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有223頁,是高爾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合集。作者是高爾基,他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波什科夫。高爾基曾被列寧稱爲“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是個很陽光的作家,他改變了當時文壇上的苦悶頹廢的文風,因爲他的作品李總洋溢着樂觀的精神。

安武林曾說過“在我看來,世界上優秀的文學名著如牛毛,但能給以力量的作品並不多見。很多時候,我都願意把高爾基的三部曲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相提並論,如果僅從給人以激勵和力量的意義上說。如果文學不能給人以真善美的力量的話,那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多麼高尚的`評價啊!這可能就是我不厭其煩的看這本書,不知理由的喜歡上這本書的原因吧!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了作者在童年時期的喜怒哀樂;第二部分講作者因家裏經濟貧困來到小鎮上打工;第三部分講作者因尼古拉·葉夫列伊諾夫的推薦去喀山求學遇到的困難,因種種原因離開了克拉斯諾維渥多村。有些故事讓我淚流滿面,有些故事卻讓我豁然開朗。童年的單純無暇,青年的好勝種種畫面浮現在我的面前,可能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正如《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那樣。

我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這個過程中,一種人不斷的爲社會做貢獻,一種人卻幹一些非法事情。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環境而變化着。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自己的過去,雖然有些人過去很糟糕,但是人不能因爲自己的過去而毀壞自己的前途,過去或許很難忘掉,但必須忘掉,不然你的未來會有許多障礙,你的存在會讓人覺得你沒有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上帝是公平的,好人會得到上帝的獎勵,相反,壞人也會得到上帝相應的懲罰。一個人應該知足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然等到後悔時就晚了,記住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快樂、難過、啓發、感悟,甚至對社會的對人生的認識很大,很大,將會在我困難是幫助我解決挫折。這僅僅是一本書嗎?不,他是我的摯友,我的啓明燈。

讀《在人間》有感 篇7

這部電影我下載過一次,沒怎麼仔細看。現在看到原著,覺得真的不錯。它在形式上類似於《狂人日記》,但這部小說是自傳體的,這與太宰治的經歷密切相關。讀書筆記就像是作者的真實寫照。

不知道是英雄拋棄了社會,還是社會拋棄了英雄。他從小就害怕社會,害怕人,完全逃避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玩遊戲隱藏自己,不讓別人發現這個外星人。他的早熟很明顯,甚至有一些洞察力。這個早熟的男人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發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欺騙,越被欺騙越被稱爲完美的人。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大概是一個可怕的發現,因爲他們知道,如果不能出軌,就不一定能留在人羣之中。當然,我並不認爲這意味着太宰治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一點,而是他長大後明白了這一點,然後將這一觀點注入年輕英雄的內心,爲他未來的行爲奠定基礎。

人們稱太宰治的文學爲“流氓文學”。如果我們只理解“流氓”的中文字面意思,我認爲太宰治不是這樣。我覺得小說裏的人物有點存在主義的文學英雄。每個人都明白這個世界的荒謬,但又能怎樣呢?大概是被動抵抗吧。不反抗就是反抗。你應該被社會拋棄,被排除在人的行列之外。從序言中提到的三張照片可以看出,這裏沒有人的氣息,它與世界和社會是分離的。可能看起來他很懦弱,有女人支持,沒有出息。然而,當他年輕的時候,他把自己描繪成一個梵高式的“魔鬼”,他很自滿,但後來

沒再畫類似的畫。這未嘗不能說是他對自己的認識,最根底的是一個惡魔。但是一直沒有爆發,雖然一直“禍害”着人間。他的一直酗酒,以及後來的藥癮,是對社會的逃離,還是對自己本性的壓抑?

說起女人,完全可以看做是太宰治本身的翻版,他本人是帥的,電影裏的主人公也是帥的.,這一點對於女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視的。另一點就是那種頹廢的憂傷的氣質,也對於女人們有吸引力,覺得有些神祕吧。更爲重要的是這種頹廢憂傷完全不是爲賦新詞強說愁,不是表面化的,而是骨子裏的,是從對於人生社會的思考而來的。他完全有機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成爲一個社會上的普通人,但是如果是那樣,就不會有多麼吸引女人了。

有意思的是,札記的最後提到了他的父親,覺得這一生好像是與父親拔河一樣。我們當然不能說這一切都是父親造成的。但是父親也有很重的影響。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對於子女的不真正瞭解,都是塑造他的性格的原因。(男孩仇恨父親:三島《午後曳航》裏小孩子的籌謀,父親是敵人,是英雄的敵人。)但我不認爲這就是一出性格悲劇,不能簡單地劃分。他看起來是被社會拋棄了,但是方方面面還是在社會中,即使成爲一個“廢人”。他思考到,“所謂的世人,也就是一個人”。單數複數的指稱已經不足以概括這其中的關竅了。面對一個人的嘲笑和指責,與面對全部人們的嘲笑和指責沒有什麼兩樣。因爲人們有這樣的本事,“在互相欺瞞的情況下,居然雙方都沒有收到任何傷害,甚至幾乎沒有受騙的感覺”。大概所有的人早已融爲一體了,只有主人公不是,所以他感到很“抱歉”。

讀《在人間》有感 篇8

在暑假我讀了馬克西姆·高爾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這本書是高爾基先生的自傳體三部曲,後來合併在一起,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因爲父親去世,和母親一同去到姥爺家生活,在那裏他受過姥爺的兇狠地打罵,看過兩位舅舅爲了家產而爭吵和吵鬧,但也得到了姥姥的疼愛。在這樣的的童年。

第二個部分講述了後來因爲母親的去世、姥爺也破了產,阿廖沙來到社會,在鞋店當過學徒,在繪圖師當過雜工,當船上的`差役時在廚師斯穆雷的幫助下讀書。

第三個部分講述了阿廖沙爲了上大學背井離鄉去了喀山,結果希望破滅,只好到處做雜工。住“大雜院”、做苦工,後來阿廖沙在麪包房結識了一位革命者,不久阿廖沙也成爲了一位革命新人。通過和社會上不同的人交往,阿廖沙進入了一所“社會”大學,並且在其中慢慢長大。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讀書的重要,學會了凡事都要學會堅持。

我喜歡慈祥的姥姥,討厭爲了家產總是打鬧的兩位舅舅也討厭捉弄阿廖沙的薩沙。我佩服阿廖沙頑強學習的精神,他在工作的空閒處還在讀書。我還很佩服他的勇氣,在十一、二歲就已經在外打工了,真厲害!我認爲:要成爲一個革命者,要在艱苦的環境下磨練,才能堅強,什麼都不懼怕!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創造美好的明天幸福的生活!

讀《在人間》有感 篇9

世界上最美的感情,一半是愛,另一半源於愛。————題記

觀看感恩教育,是我最感動的一位人物是劉盛蘭。

劉盛蘭,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卻作出了一樁樁感觸人心的事;他,只是一位90多歲的老人,他現在理應在家好好養老,而他不那樣,他依舊工作着。

劉盛蘭,他的家境不好,是村裏低保戶之一。他起先在城裏工作,他勤勞、踏實。每隔幾個月都會給山區孩子捐款,每次捐的不多,但很勤。從那以後,他就更勤了,大約一個月去捐一次,每次捐的是300元、100元、50元、30元,不管多少都會捐。

幾年後,他所在城市工作的工廠倒閉了,他沒有地方可去,就在那裏拾荒,每撿的瓶子什麼的都賣出去,賣下的錢除過自己的生活費,剩下的都捐給學生們。有一次意外,他住的地方因易燃品過多不小心着火了。這次意外,使他沒有落腳的地方,他只好回自己的老家,在老家,他依然拾荒,家鄉的自然沒有城市的多,他有時沒有飯吃就到地裏挖一些野菜,到垃圾堆裏撿拾一些有用的東西,以此填飽肚子。

他的家裏到處都是照片,大都是受他幫助的學生寫感謝信時送來的`照片。他每時每刻都在想着爲山區學生捐一些錢,有時他還從自己的養老金裏拿出一些錢捐出去。

受他幫助的學生不知劉爺爺的身份,還稱他爲劉奶奶、劉伯伯等等。當他們知道劉爺爺的真實身份時,都紛紛去看望劉爺爺。劉爺爺病倒了,由於過度疲勞暈倒了,在醫院養病,但他在住院期間還一直想着捐款給貧困學生們。

劉爺爺,你真偉大;劉爺爺,你把你現有的一切都給了學生;你把你的整個心都給了學生,真心希望他們好好學習,長大成爲有用之材。

劉爺爺,看了你的捐款生涯,我真的很感動,我也同爲一名學生,我的學習環境、衣食住行都要比那些貧困學生要好得多,我真心感到愧於所有人。

同學們,我們一樣同爲一名學生,我們比他們好得多,因此,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讀《在人間》有感 篇10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之一,主要講的是高爾基11歲時母親不幸去世,而“我”走入社會,自己謀生,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輪船上等等地方做過雜工,在初始斯穆雷的幫助下,我走上了讀書之路,並且一發不可收拾,五年後來到喀山打算上大學……高爾基爲了讀書受了太多的屈辱。有時主人發現了,還把他的書統統撕碎、燒掉,有的時候甚至毆打他一頓!但他一直堅持着讀書,永不放棄!比比高爾基,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該有多幸福啊!高爾基沒有錢上學,父母雙亡,還要給別人打工,養活自己,這是多麼辛苦的生活啊!但是,高爾基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沒有放棄對讀書的渴望,他開始學會讀書、寫字,是讀書讓他看到了希望,他堅持了下來,從而產生了對新生活的嚮往。

高爾基的`毅力,是常人無法達到的,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依然擠出時間來讀書,他經歷了許多,也閱讀了許多,高爾基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有些人家裏有很多書,但他們卻不看;有人很苦,卻努力讀書,學到不少的知識。高爾基的這種毅力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堅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取得成功。

讀《在人間》有感 篇11

我要爲大家介紹的書是“世界是晴天”這本書是我媽媽軟磨硬泡試圖在網上購買,筆者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黃金—威—霍爾特。

霍爾特的書裏我們經常可以出現一些祖父母的形象,是因爲霍爾特的祖父母對她影響具有深遠。每當霍爾特問問題時,祖父母永遠都是不會只給她一個非常簡短的答案了事。他們會告訴她這是一個故事,讓她自己領悟到了答案。

這本書的主要特點:虎十一,十二歲女孩的英雄;主兒11虎女士祖母,雄厚的實力,冷卻老太太;科琳娜11虎的母親,智力水平,五個六個孩子;馬洛尼11虎的父親,有的智力低下;以上十一年阿姨阿姨虎,生活在大城市。

泰格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各種困惑,她想不明白我們爲什麼他們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個智障。泰格覺得父母很丟臉,可是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更丟臉。泰格想逃離學習這種社會生活,可外婆告訴她:“泰格,你媽媽工作也許學生頭腦進行簡單,但是她的愛卻是一個純粹的,愛從她的身體裏流淌出來,就像通過一條水流很急,卻沒有得到任何能夠阻擋的河一樣。”

從她的話中,我想到了我身上發生的事。那年冬天,一個母親感冒了,誰知道像豬一樣笨我扭了腳。於是媽媽冒着嚴寒,忍受着痛苦,送我去了醫院。

在呼嘯的風聲中,我彷彿聽到奶奶對我耳語:你媽媽的愛是純潔的.,愛從她的身體裏流出來,就像一個很快的速度,但是沒有什麼能阻止河流。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媽媽的懷抱裏,我感到溫暖和快樂。

讀了這本書後,我終於明白了,不管是什麼爸爸媽媽,但他們對我們無私的愛,偉大的,純潔的。

讀《在人間》有感 篇12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少不了父母的鼓勵,朋友的支持,以及好心人的拔刀相助。他們是人生路上的明燈,照亮我們的人生。這是我看完《人間真情》這本書的啓迪。

《人間真情》這本主題叢書深深地吸引着我,主題都鮮明——《寸草春暉》《友情無價》《陌路情深》,篇篇皆美文——《母親的眼睛》《海嘯來臨前》《會上樓的牛仔褲》……我被裏面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所吸引,爲一些性格鮮明的人物所迷戀,也不知道作者施了什麼魔法,每一篇都抒發着人間情感的美好。有爲母親求玫瑰花的姐弟倆;有拯救凱爾的天使;以及不顧生命幫助董穎的好心人……一連串的精彩故事讓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我很喜歡《十一枝康乃馨》這個故事。兄弟二人把自己爲媽媽買康乃馨的錢弄丟了,於是東奔西跑,挨家挨戶地送康乃馨,他們願意不要小費,而是爲自己的媽媽要一枝康乃馨。每一位母親都願意送給他們一枝最好的,他們竟攢了十一枝,這是十一位母親的一片好心和祝福組成的。兄弟二人的媽媽知道這束花的來歷後,我想一定很感激,很欣慰。雖然每一位媽媽都少收到了一枝康乃馨,可他們成全了兄弟兩人的一片孝心。十一枝康乃馨,傳遞的是孩子對慈母的濃濃愛意。

天使是正義、勇敢、有愛心的象徵,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天使。《我們都能成爲天使》中,凱爾是個受人欺負的孩子,當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再次被欺負時,“我”勇敢地跑過去,拿起他要找的眼鏡遞給他。是“我”給了他信心,讓他成了一個不再受人欺負、冷落的人。其實,那天他是要自殺的,一個充滿愛的天使,會拯救一個不幸的人。我們都是天使,我們會讓不幸的人變得陽光、快樂。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舉動。

《倖存者的記憶》中,董穎也遇上了天使,而且是個天使團。“大舜”號在渤海中沉了下去。同艙的幾名男子擊碎了鋼化玻璃窗,第一個逃出船艙的是董穎,爬上救生艇的也是董穎。一位大哥,竟先把她頂上救生筏,可自己卻讓海水捲走了。筏子上的老人給了他力量,卻消失在大海之中……不知有多少人在幫她。遇到困難,男人們迎難而上,在最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那捨己爲人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兄弟與母親之間的母子情,凱爾與“我”之間的朋友情,好心人與董穎之間的人間情讓我感動……

這讓我讓我想起了一次測驗:那時,大家都在低頭狂寫,可我的筆突然沒色了,我急得抓耳撓腮,馬上就要收卷子了。這時我同桌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筆推給了我,真是雪中送炭啊!我高興極了。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美好而珍貴的。我們要好好珍惜,感謝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當然,自己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他人,讓我們生活的這個大家庭充滿和諧,充滿溫暖!

讀《在人間》有感 篇13

在暑假我讀了馬克西姆·高爾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這本書是高爾基先生的自傳體三部曲,後來合併在一起,分成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因爲父親去世,和母親一同去到姥爺家生活,在那裏他受過姥爺的兇狠地打罵,看過兩位舅舅爲了家產而爭吵和吵鬧,但也得到了姥姥的疼愛。在這樣的的童年。

第二個部分講述了後來因爲母親的去世、姥爺也破了產,阿廖沙來到社會,在鞋店當過學徒,在繪圖師當過雜工,當船上的差役時在廚師斯穆雷的幫助下讀書。

第三個部分講述了阿廖沙爲了上大學背井離鄉去了喀山,結果希望破滅,只好到處做雜工。住“大雜院”、做苦工,後來阿廖沙在麪包房結識了一位革命者,不久阿廖沙也成爲了一位革命新人。通過和社會上不同的.人交往,阿廖沙進入了一所“社會”大學,並且在其中慢慢長大。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讀書的重要,學會了凡事都要學會堅持。

我喜歡慈祥的姥姥,討厭爲了家產總是打鬧的兩位舅舅也討厭捉弄阿廖沙的薩沙。我佩服阿廖沙頑強學習的精神,他在工作的空閒處還在讀書。我還很佩服他的勇氣,在十一、二歲就已經在外打工了,真厲害!我認爲:要成爲一個革命者,要在艱苦的環境下磨練,才能堅強,什麼都不懼怕!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創造美好的明天幸福的生活!

讀《在人間》有感 篇14

最近讀了陳老師的《至味在人間》,有些感觸,於是重新提筆開始寫寫字。

從大一開始,只是每年的寒暑假或者國慶假期回家鄉。現在大學畢業在廣州工作,回家和父母待一塊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所以每當陳老師提起家鄉的美食、童年的味道以及和兒子街頭巷尾“尋寶”覓食,心中難免有些“鄉愁”。而這些“鄉愁”,物化出來就是我媽做的那熱乎乎的豆腐圓子,淋上家鄉小廠自產的麻油,那叫一個香~

除去豆腐圓子,還有一道夏天的菜,也是我的最愛。記憶中每逢暑假,我媽必會尋街串巷找出我最愛的嫩南瓜,青色還未成熟的小小個圓溜溜,切成不大不小的丁,和青椒一起在鐵鍋裏面熱烈的翻炒。這菜一上桌,我可以吃兩碗米飯。這對永遠都吃一碗米飯的我,是至高的榮譽了。

陳老師說,他想不起來他父母喜歡吃啥,但是父母永遠知道我們最喜歡的菜。這個點有些戳。仔細回想,我媽最喜歡吃魚嗎?我爸最喜歡吃牛肉嗎?具體是什麼還有怎樣的做法,只有向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考究了。

書中反覆提到一點:人的味覺偏好在小時候就會形成,且根深蒂固。正如陳老師是安徽人,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但心心念唸的就是那一口青蘿蔔、Sa湯和家鄉的豆乾。對於我自己,活了20幾年,也吃過一些美食,但隔斷時間心裏特別想念的,除了火鍋,必然是家鄉菜。如今廣州湘菜館和川菜館遍地開花,但想吃到湖北菜,還真心不容易。有天嘴巴饞,忍不住給我媽打電話,說想念家裏的藕湯了,我媽突然豁然開朗,說把藕湯冰凍用冰袋包裝好,然後順豐寄給我...

身邊的好幾個朋友都是湖南人,跟他們吃飯,約粵菜、日料或者吃海鮮,那是絕對不夠爽的,真正讓他們吃爽,那必須是辣的,“口味重”的。想想也對,從小几乎每道菜都會放青辣椒紅辣椒或者小米椒,來到廣東,粵菜溫溫柔柔的精緻怎麼可能打動他們火辣的胃呢?

再來聊聊人。陳老師長相討喜,說話風趣,而且跟着他永遠可以不去想吃什麼、怎麼點單,簡直是最佳飯友。和魯迅一樣,陳老師也說了“吃人”這個概念。“一頓飯,最關鍵的不是吃什麼,去哪吃,而是和誰吃。”細想一下,可謂是吃飯的精髓。陳老師有一羣飯友,他們的飯局叫“老男人”飯局,我在想要不要組一個“少女心不死,八卦永流傳”飯局。哈,好像名字有點長,拋出一杯芋圓奶茶的.誘惑誠摯向大家徵集。

在腦海裏搜尋了一下比較深刻的飯局。想到小學的時候奶奶做了油燜大蝦、毛豆、皮蛋拌豆腐和清炒藕帶,傍晚爺爺端一個小桌子放在門外,全部的菜端過來擠在這張小桌子上,一家人圍着一起,邊吃邊乘涼,這是童年夏天的味道。

還有“離別飯”,在大學這叫“散夥飯”。班級、部門、社團,我仔細回想,確實想不起那些夜晚我們到底吃了些啥,只記得明明沒醉,但情緒要麼極度興奮要麼極度悲憤,一個成員開始哭,那這頓飯的眼淚必然少不了,包裏的紙巾永遠不夠,飯局開始上演“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了”的劇情,這是鹹味的青春味道。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叫“未知之旅”的美食紀錄片,有講到越南的美食,剛好,9月休年假和好友去了越南,吃到了片中總統套餐同款,也吃了很多很多頓越南粉和春捲,記憶最深刻的一頓飯,是我們在民宿附近溜達,發現有幾家燒烤店,生意不錯,全是本地人。果然,沒有英文菜單,老闆和服務員也不太懂英文。沒事,硬着頭皮點,有圖片的就點圖片,沒圖片直接盲點。點完菜,帶着一顆期待的心情等着我們的美食上桌。

越南的餐廳很有意思,跟我們吃飯對着坐不同,大家都喜歡面向馬路坐,坐在同一邊,面向馬路。我們入鄉隨俗,看着來來往往的摩托車,聊着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兩個字——愜意。隨着菜品上桌,我們開始釋放自己的嘴巴,沒想到每一個都挺好吃。有些東西,從開始點菜到吃到肚子裏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哈哈,也是很沒有求知慾了。吃到半飽,一對路過的越南父女向我們熱情的打招呼微笑,這一幕景象已與這頓飯粘合,成爲我記憶中越南之旅的獨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