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通用13篇)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導語:由中宣部《黨建》雜誌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塘約基層建設經驗座談會暨《塘約道路》研討會”在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下面是塘約道路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通用13篇)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1

近日,中宣部《黨建》雜誌社和人民出版社在京舉辦塘約基層建設經驗座談會暨《塘約道路》研討會。

農村如何脫貧?農村基層黨支部該發揮怎樣的帶頭作用?報告文學作家王宏甲撰寫的《塘約道路》(人民出版社出版),敘述了貴州安順平壩區塘約村,在一場大洪水洗劫了這個村莊後,大家投票選擇了土地確權入股的股份制合作社的模式,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組織規模化的運輸、裝修、種菜,還用“全村酒席統一辦理”來正村風。黨支部管全村,村民管黨員,人均收入從2014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萬元增加到170萬元。外出打工的人們紛紛返回家鄉,塘約不再是“空殼村”,人們充滿希望地勞動着,實現了從省級二級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華麗轉身。《塘約道路》感情真摯、有血有肉,語言質樸,內容更是發人深省,深具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中國作協副主席、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說,這篇報告文學,樹立了一箇中國當代扶貧攻堅的典型,讓人震撼思考。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必須牢牢掌握在手中,給人民以希望。塘約的脫貧是紮實的、沒有水分的真正脫貧。

中央黨校教授徐祥臨認爲,塘約達到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的利益統一。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表示,應該明確承包制的必要性,塘約是在承包基礎上的推進、完善,不是簡單地重回集體化。專業化生產才能讓農業領域充分就業。

中國人民大學的劉守英教授表示,塘約經驗一是對農民和集體關係的變革。過去的集體制是模糊產權界定,這裏是全面的產權確定;二是對公與私問題的觸及,承包制解決的個人利益,但集體公有財產的歸屬沒有顧及;三是產業分工合作,規模擴大,具備發展前景;四是村治和黨支部的關係,新的村規民約,結合了傳統的村治和共產黨的管理,值得關注。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2

日前,由中宣部《黨建》雜誌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塘約基層建設經驗座談會暨《塘約道路》研討會”在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

連日來,由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報告文學家王宏甲撰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塘約道路》一書,在社會上尤其是文學藝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掀起了不小的漣漪。該書緊扣時代的脈搏,以扶貧攻堅爲主題,反映了當下貧困村裏普通老百姓的脫貧故事。我們關注和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看故事的表象,更要讀懂其給我們帶來的雙重啓示。

啓示之一:只要同心協力,就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當前,各地脫貧攻堅激戰正酣。攻城拔寨、脫貧摘帽,往往越是到最後越是艱難。面對“硬骨頭”,也有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畏難情緒,甚至有的對困難和問題無計可施、一籌莫展。到底如何才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各地都在結合不同實際探索路徑、尋找答案。應該說,塘約村窮則思變,僅僅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就帶領全村躍入小康村行列的成功做法,爲農村的脫貧致富蹚出了一條新路,爲各地扶貧攻堅做出了示範。塘約村之所以能夠攻破碉堡,實現了從省級二級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跨越,其最爲關鍵的一點就是以黨的建設爲抓手,幹羣齊心、同心協力,從而一舉拔掉了“窮根”、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啓示之二:只要紮根人民,就能夠創作出精品力作。生活是創作的深厚沃土,人民是創作的不絕源泉。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才能夠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報告文學《塘約道路》一書在藝術上取得成功、產生良好的社會轟動效應,再一次地印證了文藝創作只要紮根人民,就能夠創作出精品力作。該書作者王宏甲以一名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通過一年多在塘約村的深入採訪、寫作,記錄下這個小山村一個個撞擊心靈的真實故事,較爲全面地展示了農村波瀾壯闊的畫卷,吹響了脫貧攻堅的勝利號角,凝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精神力量,讓人們看到農村脫貧的新路徑、中國農村的新希望。

總之,研討《塘約道路》,更要讀懂其給我們帶來的“雙重啓示”。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善於思考和總結、從一些典型事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就一定能夠更好地促進和推動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實現經濟發展和文藝創作的雙贏。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3

《塘約道路》這本書用報告文學的形式,記述了貴州省安順市塘約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左文學,將一個遭遇大洪水災難、瀕臨絕境的山村的村民組織起來,成立農民合作社的故事。塘約道路爲農村扶貧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新的經驗;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成功的範例,爲三農工作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爲農村未來建設開闢了一個新的路標。

2014年百年不遇的洪水席捲了塘約的村莊。瀕臨絕境,塘約的村民們卻選擇了一條組織起來的道路:以黨支部爲領導核心,建立起“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新型集體組織。由此,塘約從災難中貧困中崛起。災後兩年,塘約從一個村集體經濟空殼村,變成擁有200萬資產、吸引90%的村民返鄉安居樂業的集體化村莊。放眼中國,太多的村莊遭遇留守、空巢的孤寂,隨着生產和生活開支的無情上漲,還有相當的村民陷入增收難脫貧的困境。

作者在書中貫穿了一個觀點:一個好社會,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沒有窮人。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體現。過去我們在扶貧工作中爲了追求扶貧資金的經濟效益,往往要求農民有了項目纔可以爭取到扶貧資金,結果是扶了村裏的強者,漠視了村裏的貧困者,這就違背了扶貧工作的初衷。而扶持村集體,集體纔有能力幫助貧困村民脫困致富。扶貧工作才能落實到根子上。農民有了集體組織依靠,才能制度性地得到政府扶貧工作帶來的實惠,扶貧工作也纔能有一個一勞永逸的長久效果。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4

學習塘約道路,給了我很大的啓示,對當前農村發展、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也有一些思考。一是農村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伴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突飛猛進,包產到戶在之初帶來的農村經濟活力每況愈下,大多數農民仍然是以家庭爲單位自謀生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或者說“小生產在大市場面前的弱勢”得不到轉變,組織的力量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

大量農村勞動力外流,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業發展副業化問題日益凸顯。“窮則思變”,農村作爲當前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改革勢在必行。二是農民重組迫在眉睫。塘約村探索實施“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發展路徑,以合作社的形式,把農民重新有效組織起來,進一步激活了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極大程度地釋放了改革紅利。大方縣鳳山鄉自去年年初開始推行的“村社共建、產社共融”模式,也是通過農村三變,重新組織農民,構建農村“利益命運共同體”。三是產業發展刻不容緩。無論是此前提出的“三權”分置還是塘約實施的“七權同確”,無異於是農村改革的“深水區”,更是農村供給側改革和農業產業發展能否成功的核心。

立足實際選產業,抓住特色建基地,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爲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效果的重要抓手。搶抓供給側改革機遇,以產業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協調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優化組合各種資源要素,以產業發展助推農村改革和發展。四是農村治理不能怠慢。當前的農村工作,必須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農村綜合治理,達到共同促進的作用。塘約的“紅九條”、全村酒席統一辦理等等一系列村民自治措施,爲塘約推進改革奠定了羣衆基礎。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5

學習實踐塘約村“黨支部管全村、村民管黨員幹部”的經驗,爲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塘約村黨總支統領下的行政組織有村委會、合作社、老年協會、婦女創業聯合會、產權改革辦、紅白酒席理事會6個機構,6個機構一把手都是黨總支委員,確保黨支部建到協會和專業隊伍(公司),強化了黨組織對全村的管理和領導核心作用。本人認爲,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必須從最基層抓起,使最基層的組織、細胞和普通黨員強化在黨憂黨、在黨言黨、在黨爲黨的意識,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爲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學習實踐塘約村“‘紅9條’村規”治“出文明新風”的經驗,激發羣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

塘約村把村規民約作爲村民自治的利器,將濫辦酒席、不講誠信、不贍養父母等不文明、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爲寫進村規民約,編制塘約村“紅9條”制度,凡違反“紅9條”規定的村民一律納入“黑名單”進行爲期三個月的考察管理,考察期內取消享有的榮譽稱號及部分優惠政策,考察合格後方可退出“黑名單”。本人認爲,農村的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除了抓好抓實產業扶貧、基礎設施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硬件外,還必須激發廣大人民羣衆想脫貧、能致富、謀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凝聚正能量,消除負能量,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實現小康夢。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6

受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何雲江委託,會議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劉羣峯主持。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講師團、市扶貧辦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部分縣(區)分管扶貧工作的副縣(區)長(副主任)、扶貧辦主任、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各縣(區)黨委(黨工委)宣傳部(政治部)分管理論工作的副部長(副主任),駐村幹部代表等30人蔘加座談。

王宏甲是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文學家。他長期關注中國社會現實,多次深入貴州省安順市及塘約村採訪,寫出了這部《塘約道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塘約道路》敘述了安順市平壩區貧困村塘約在2014年被一場大洪水洗劫後更加貧困,村黨支部帶領羣衆成立了“村社一體”合作社,抱團發展,走集體化道路,短短兩年時間,就實現了從省級二級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華麗轉身。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紛紛返回家鄉,“留守兒童”的生活結束了,人們充滿希望地勞動着。

《塘約道路》書中揭示:一個好社會,不是有多少富翁,而是沒有窮人。塘約道路不僅僅是一個脫貧的故事。塘約的變化是在集體所有制得到鞏固,黨支部的領導作用得到加強的情況下迅速發揮出優勢。前者是經濟基礎,後者是上層建築,二者的高度統一是當今所迫切需要的。這是在基層築牢共產黨的執政基礎,走一條使每個農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夠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

與會人員一致認爲,《塘約道路》是當代非常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視線聚焦貴州農村,講述了中國社會的故事,講述了農村改革開放的故事、普通百姓的故事,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基層的成功實踐,具有深遠意義。通過認真閱讀《塘約道路》,瞭解塘約的蝶變之路,在塘約窮則思變的大膽改革中深受教育和啓發。紛紛表示,將深入學習塘約經驗,圍繞“113攻堅戰”戰略部署,進一步理清思路,找準路徑,增強信心,以更加昂揚的鬥志和幹事創業的精氣神,銳意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難題,爲如期實現同步小康目標努力奮鬥!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7

《塘約道路》受人民出版社重視,將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猛然看到這樣的新聞,筆者感到很驚訝。驚訝主要源於“人民出版社”和“人民大會堂”這樣的字眼,這可都是“高大上”的標誌性存在。因爲,在中國出版領域,人民出版社的權威路人皆知;而在國人心中,人民大會堂更是神聖的殿堂。當它們一起和新書《塘約道路》捆綁在一起的時候,普通人不感到驚訝是不可能的。

於是,我們會本能地追問這樣一個問題:這本新書憑什麼值得人民出版社如此重視?雖然本書作者王宏甲是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征》電視總撰稿人,但這絕非關鍵原因所在,作爲當代文學家、著名學者的王宏甲,其作品很多,憑什麼只有《塘約道路》要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很明顯,作品本身才是最關鍵的原因。

衆所周知,關心中國的發展前景,就必須關心農村和農民的命運。農村是孕育中國悠久而燦爛文化的搖籃,也是培育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地方。當前的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着驚心動魄的變革。如今,不僅政府關注農村,各種資本也在關注農村。可以說,農村和農民的狀況,依然與當代中國青年的眼界、智識、成長、情志密切相關。而新書《塘約道路》,就是一本關於農村命運和農民狀況的紀實作品。

《塘約道路》主要寫塘約村農民自十八大以來在基層的探索實踐,它不同於小崗村,也有別於華西村,它吸收了新中國誕生以來,包括改革開放至今的經驗和成就,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視這本書,顯然是希望通過宣傳塘約村的改革探索,讓更多的讀者走進“塘約村”這個“小世界”,通過這個“小世界”主動思考國家發展前景,關心農村和農民命運。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取得的最偉大的制度性財富。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和加強共產黨在農村的領導作用,是當前農村改革中關係全局的兩件大事,涉及億萬農民的利益。近年來,作爲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曾經的貧困村,塘約村圍繞“三權”+黨建+扶貧+產業+金融發展思路,切實抓牢“確權”這個基礎,抓好“賦權”這個關鍵,抓實“易權”這個核心,同步推進農村產權“七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實施“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村改革促小康的蝶變之路。

塘約村通過深入開展“三權”工作,形成了對“三變”的良性促動,改變了農村“386199”部隊歷史狀況,推動了農村生產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規模化生產方式轉變,真正讓農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發展,讓土地更加集中、生產更加集約、效益更加凸顯,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嬗變,初步實現“率先小康、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成爲引領當地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樣板。

正如作者在本書“導言”中所說:“一個好社會,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沒有窮人。塘約道路不僅僅是一個迅速脫貧的故事,塘約的變化是在集體所有制得到鞏固,黨支部的領導作用得到加強的情況下迅速發揮出優勢。前者是經濟基礎,後者是上層建築,二者的高度統一是當今所迫切需要的。這是在基層築牢共產黨的執政基礎,走一條使每一個農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夠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而這,也正是人民出版社重視《塘約道路》一書的出版發行,並將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的原因和意義所在。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8

海,昨天退去。

出現在眼前的`山,從天上俯瞰,宛若無數遠古征戰的帳篷安扎在大地。它不像太行山、神農架或者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那樣連綿不絕,多是一座一座平地而起。好像有一隻上帝之手,曾經在這裏做遊戲,造了這麼多小山峯。

這裏的山,便是兩億年前海底世界的景觀。在這些高度差別不大的羣山之間,曾經有許多海底生物在“山”與“山”之間遊弋,是兩億年前海底的自然力量造就了這裏特有的羣山。

我們今天所說的青藏高原,就在那時候出生。它曾是遠古的淺海低陸,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形成今天的“世界屋脊”。最後露出水面的這片海底世界,因無數小山峯聳立於斯,便成爲當今中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

這裏是貴州。我沒有想過,工業發展滯後的貴州能在信息時代爲全國提供什麼經驗,但是,現在這遠山深土是如此生動地教育了我,令我不得不重新審視眼前的世界。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9

結合我村(和縣石楊鎮花園村)實際,結合當前“村民大管家”平臺建立,我們要更加學習“塘約精神”,學左文學書記的那麼一股牛氣精神,深入羣衆、瞭解羣衆,真正做到權還於民。努力做到:

一、“村民大管家”平臺建設,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在活動載體上下功夫,使之更貼心於民。

二、村級經濟發展,在深化村勞務公司推進和民生工程建設上下功夫,使之有活力、有動力;

三、爲民服務上,在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兩委幹部服務意識上下功夫,使之能夠適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10

從那一場洪災讓樂平鎮塘約村的村民們擰在了一起,在村支書左文學的帶領下,塘約成了全省乃至全國的明星村。塘約道路也成了各地紛紛效仿的小康模式,學習塘約模式、塘約道路成了熱潮,但是塘約道路究竟是何,我有如下幾點看法:

塘約發展的基礎與關鍵是黨與人(村民),管好人,治好黨,之後纔是發展。

第一,管好人。爲規範村風民約,塘約村黨支部在廣泛徵求村民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從塘約村實際的村情民情出發制定了塘約村“紅九條”和塘約村村規民約。用白紙黑字規定了塘約村村民的言行舉止,一時間村風、民風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治好黨。塘約黨總支對全體黨員實行“駕照式”管理,用扣分來規範黨員的言行。對村幹部也實行扣分制管理,能者居之。同時,積極發展年輕黨員,培養後備幹部,保證黨組織活力。

第三,強發展。管好人、治好黨之後就是發展了。塘約村“三權”促“三變”,釐清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的財產界限,實現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裂,爲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通過一系列的發展塘約村從一個國家二類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明星村,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考察團到塘約進行考察,學習經驗。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11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再次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個典型的山區村莊,三年前還是貧困村,但短短三年時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萬元提高到2016年的202.45萬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華麗嬗變,爲農村脫貧打造出了“塘約樣板”,被學者譽爲“塘約道路”。

事實上,安順市的農村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早在30多年前,我的家鄉關嶺自治縣頂雲公社十六個生產隊衝破思想束縛,大膽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爲“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與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道率先闖開“包產到戶”的禁地,深刻推進了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豐富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內涵,激發了農村土地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奏響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聲。30多年後,和我國大多數農村一樣,頂雲社區解決了溫飽,卻還不夠富裕。

新時期的“塘約道路”,成爲深化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實踐的縮影。,塘約村拉開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信息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併進行確權登記,明晰了農村產權“身份證”,讓農民把產權“揣”在兜裏,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爲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村裏把利潤分成講得透亮:合作社30%,村集體30%,村民40%。

在讀了《塘約道路》後,我選了一個週末,約上一羣小夥伴,來到了塘約,村寨被雨水洗刷得乾乾淨淨。在塘約村本部,我看到了很好的道路、很好的廣場、看上去很好很新的村民住宅,以及一些人家停在門前空地上的汽車、大汽車……我確實很難相信,僅僅兩年前,這裏還是一個二級貧困村,一個“空殼村”。只有被刻意保留下來的幾棟簡陋、破敗的小房子,還能讓我實實在在地看到塘約兩年前的模樣,那是它留給今天和未來的一個見證。剛剛擺脫貧困的塘約,的確已呈現出一種令人振奮的氣象。這種氣象不僅僅表現在村容村貌和農民的生活生計迅速得到改善,更表現在人們精神面貌的改變,表現爲村風民風的健康清新。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一種主人翁的心態。他們以這種心態從事不同的勞動,關心村裏、社裏的集體事務,不拿一分錢也踊躍參與築路、修橋、拓寬河道;同時相當用心地對所有的幹部和黨員行使自己的監督權、評價權、“罷免”權。比較很多地方的農民,他們擁有更多、更實際的民主權利。

鄉村是需要民主的。我不敢說塘約村民已經實現了當家作主,但我相信,這正是塘約道路最重要的目標和方向。要是真能實現中國農民當家作主的願望,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壯麗景象!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12

《塘約道路》的成功經驗是否可以複製?筆者認爲雖然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脫貧攻堅,其中很多的寶貴經驗值得借鑑。

第一個體會:“塘約”實質上是一個與羣衆簽訂的,由黨組織領導、共產黨員帶頭、羣衆響應,凝心聚力苦幹實幹、砥礪前行謀求發展的約定

在《塘約道路》這本書中,建立農村合作社進行土地確權流轉的實踐經驗,爲農村黨組織重新引領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黨員重新成爲農村發展核心提供了一個成功典範。塘約村行政的六大機構的一把手全部都是黨員,而當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等一系列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都離不開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廣大基層黨組織能不能擔當歷史重任,整合資源、團結人心、統籌各方,帶領羣衆完成好各項目標任務,是對我們黨在基層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實實在在的考驗。可能發展的道路有千萬條、面臨的困難有千萬種,但發展農村經濟、帶領農民共富的重任,我們廣大農村黨組織必須當仁不讓“一肩挑”,廣大基層黨員也必須勇挑重擔,首當其衝。

第二個體會:“道路”是在實踐中走出來的,農村基層民主之路的本質應該以村民爲主體,突出兩委主導作用和上級黨組織保駕護航作用,以村規民約促成村級協同共治

在新常態背景下,“基層發展、村級事務管理、民生服務”對基層管理、治理提出了新需求,推進協同共治很必要、很重要。村規民約,作爲一村中全體村民共同制訂、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爲規範,它是一種集體契約,是一種集體意志的明文化、規範化,是推動協同共治的有力抓手。《塘約道路》中“紅九條”“黑名單”等維護着塘約的道德底線,是在中國社會最基層重建鄉村規範和重建良好民風,以此來優化協同共治、引領基層發展。這也正體現了村民共治的精神內涵:村民共治是對村民自治的演化和進步,通過真正講求人民民主,即實現村民自治,也實現村民共治共享。

第三個體會:基層黨組織既是深化改革的“先鋒官”,也是保持穩定的“穩壓器”。越是在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越是需要基層黨組織成爲落實黨的組織制度的“戰鬥堡壘”,堅守底線、化解矛盾、促進發展

書中,塘約村書記左文學認爲最重要的工作是黨支部建設,而重中之重是黨員的思想建設。“三會一課”制度在塘約雷打不動,周工作例會制度也堅持得十分到位。塘約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生機勃勃、堅強有力,才能在各種嚴峻形勢面前,經受起任何風浪的考驗,黨的執政地位纔會固若磐石。左文學還提到了“四個好”:選好一個路子,建好一個班子,帶好一支隊伍,用好一套政策,在村黨支部建設層面理解的話就是首先確定符合實際、大膽創新的發展理念和堅持原則底線的政治路線;發揮幹部決定性因素的作用,選好村級發展和執行上級決定的領頭羊,配強配全支村兩委班子;嚴格規範落實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充分發揮黨員在村務、黨務、財務中的先鋒模範作用;通過學習黨的理論政策和先進的發展理念,活學活用,做到既堅持原則不變通,又靈活掌握促進和諧發展。

學習塘約道路讀後感 篇13

讀了《塘約道路》這本書以後,使我感覺看到了我們村的縮影。

塘約村也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山村,爲什麼他們能夠在大災面前,用了短短兩年時間改變了家鄉的面貌,從過去的窮山惡水,一躍成爲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能夠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廣大羣衆勤勞致富、重建家園,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使我看到“塘約精神”,看到了左文學這位好書記的閃光點,看到塘約村兩委班子的團隊精神,更看到他們帶領羣衆發展村級經濟,倡導移風易俗,發揚村民自治這種做法的勇氣和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