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飛向太空》有感(精選15篇)

讀《飛向太空》有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飛向太空》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飛向太空》有感(精選15篇)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

著名作家李鳴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是一個作家從陸地到太空的文學遠征。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飛,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由無數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西昌衛星發射場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員死傷無數,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全體將士並未退縮半步,它們不管千辛萬苦,不顧狂風暴雨,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鬥。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西昌衛星基地全體將士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不是戰場,卻同樣有着犧牲和死亡。科學家們白天黑夜連續攻關,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獻出生命。每一次發射,都有英雄的犧牲和流血;每一次發射,都有航天人畢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依然鍥而不捨,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依然頑強鬥爭。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夢想一步步走向實現。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原始貧瘠的土地上播種着現代文明;他們一方面從事着這個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和偏僻荒涼的環境裏生存。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祕密的面紗下苦熬着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用心血和智慧播種光芒四射的現代文明!而我們作爲2世紀的少年,更應該勇擔重任,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爲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類通往太空的路上,航天人的每個腳印,遠比總統偉大。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2

當我仰望着湛藍而一望無際的天空,看見那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種自豪感在心中盪漾,我想起了中華民族在航天史上的種種奇蹟,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奮鬥,我爲之驕傲。

——題記

中國著名作家李鳴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飛向太空港》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講述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個奇蹟,中國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衛星亞洲一號併成功的事情,他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大輝煌成就,讓我們中國人爲之自豪。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遨遊太空,這個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會有無數困難和艱辛,是無數人用青春、汗水,堅持不懈的奮鬥甚至生命換來的。

面對一次西昌發射場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們死傷無數,但中國的技術人員面對自然的挑戰,絲毫沒有退縮。他們不管千辛萬苦,不管狂風暴雨,他們齊心協力戰勝了大自然。正是這種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讓他們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雖然不是戰場,但是同樣有着犧牲和死亡,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不管白天黑夜廢寢忘食的攻克難關。有的卻因爲長時間的工作而重病臥牀不起,獻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發射都有英雄的付出,我相信每一次的發射都有航天人員的嘔心瀝血。航天人艱難的條件下還依然堅強的鬥爭,用捨我其誰的努力和奮鬥使夢想一步步變爲現實。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播種着現代文明的種子,並和它們一起茁壯成長。所以,當困難和災難發生時,我們不要退縮,不要畏懼,不能向困難低頭。我們要相信自己,要堅持不懈的奮鬥,要用自己的聰明才能和堅強的意志和困難,與災難作鬥爭,這樣纔有機會克服困難,戰勝災難。

但是與西昌發射場困苦艱辛的一幕幕相比,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如此微不足道,但是有些人遇見困難就繞道而行。有比賽,要不找藉口推掉;有難題,乾脆不做。甚至有些人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難道你不爲這種行爲感到有一絲絲的羞愧嗎?我覺得面對困難,應該下足決心戰勝它。先在心裏擊敗他,然後通過現實不懈的努力,來真正的戰勝它。

"人未死而心先死"的意思是還沒有開始做困難事情,你的心中就充滿了放棄和逃避,那樣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遇到困難時,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波濤起伏,惴惴不安,所以,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心情,不能讓壞心情壞了大事情。控制好心情,我們就能解決許多問題了。

就像中國的航天人員追求中國的航天夢一樣,他們夢想是多麼的偉大啊。他們就像一艘小船,帶我們駛向遠方。他們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他們就像一個神舟飛船承載的,載着我們的理想飛向無垠的太空……

作爲21世紀的少年,我們更應該勇擔重任,努力學習,奮發有爲,爲祖國美好的明天,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後記:從文中可以看出,張暉航同學不僅閱讀涉獵廣泛,而且能從書本中的人和事聯繫到生活,聯繫到人生,講出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而貫穿全文的則是他對祖國的那份深深地熱愛,更是難能可貴,非常感人。愛國需要行動,就讓我們每一個人從幹好本職工作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吧!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3

剛看着它的名字,感覺應該是一本小說,興意盎然的打開後,看完前言便明白這是一本記錄的書,頓時興意闌珊,但最後我卻字不落的看完了整本書。

我一直以爲這種書籍應該只會說套話,於巴巴的,一點兒吸引力都沒有,因此,我對本書並不感興趣。我先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情看書的,然而這個被迫的開端卻成了我與它之間緣分的起源。偶然的翻看使我對它欲罷不能,讀完後只想說:“意想不到啊!”

這本書最讓我感慨的就是一個“難”字,它幾乎貫穿了整本書——改革難,談判難,拿到發射訂單難,建發射場難,送衛星難,發射衛星也難。不過,這本書雖然“難”字壓頂,困難層出不窮,卻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當衛星發射場地即將建設完成,卻被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徹底摧毀時,基地建設者們硬是在廢墟之上用最原始的工具重新打造出了新的基地;當運載“亞星”的工具遇到天然險阻,進退不得,使人萬分絕望時,運輸團隊卻用火藥炸出了一條坦途;當天公不開眼,雷雨不斷,使“亞星”無法發射時,那遍佈在崇山峻嶺中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淋着雨,忍着飢寒,向上天默默祈禱。

我在書中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建造衛星的過程,更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力量,遇到困難不消極不怨懟,努力克服、解決,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4

要想在一個先進的時代站穩腳跟,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

衛星,可以說是隻有幾十個國家才擁有的技術。如今,我國已有“長征”系列火箭能將衛星帶入浩瀚的宇宙。但在以前,那個將發射衛星壟斷在手中的蘇聯,美國,法國,日本的時代,想要謀出一條出路,實屬不易。

但,中國卻驚人地做到了。

1990年2月22日,法國“阿里亞娜——4”運載火箭爆炸,同年2月28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航天飛機施放的一顆衛星在空中解體……

1990年4月日,“亞洲一號”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升空。這代表着中國已完全具備能承包外國的發射任務了。

但,在“亞洲一號”發射,準備之前,所面臨的問題及巨大挑戰又是何等艱難。衛星發射基地必須要符合國際標準,並且需要向投放家提供保險。要麼成功,獲利,逐漸走入市場,要麼失敗,賠款,再無再起之日。

面對這樣的選擇,所有工人建造者,都必須付出全部的精力用在工作上了。爲了一個達標的廠房,上萬名的工人趴在地板上,用手拿着酒精擦地板。沒有人說要放棄,這關乎一個大國本質的尊嚴……

當發射成功後,所有人都熱淚盈眶,一步步走下的路,吃下的苦,終於沒有白費。今天,我們看着一顆顆衛星的升空,卻很難再想起曾經走過的艱苦。

邁出一步,即使蒼穹。

向上望,永遠的遙遙無期,若在晚上,看到有的很遠也閃着光,便是衛星。包們更向千萬人成果的巨人,注視着地上的人們。

還一步,蒼穹。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5

每當我仰望湛藍的天空,看見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種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國在航天史上的種種奇蹟,想起了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學家們的艱苦付出,我爲之驕傲。

寒假我閱讀了著名作家李鳴生的航天七步曲之——《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它是對人類航天和中國航天的悲壯歷程所能容涵的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歷史人生內容的一次頓悟,是將文學從一向表現人類自身的關係向同時表現人類與宇宙的關係邁進的一次文學遠征……

當中國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發射美國的衛星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以異乎尋常的勇敢、熱情、智慧和毅力開闢嶄......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6

上天啦,上天啦!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飛向了太空,不僅僅是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也是中國高新科技的一個展示,更是我們綜合國力的具體表現。我爲我是中國人感到驕傲。每一個航天員的誕生都是經過層層選拔,真可謂“千挑萬選”呀!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正是這“千挑萬選”後的“極品”。那麼,成爲一個航天員應該具備哪些基本條件呢?首先他們必須要熱愛祖國,而且要身體健康,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更要有過人的優秀的心理素質。但是通過了嚴格選拔只能算是預備航天員,他們還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呢!航天員學習的內容非常多,真可謂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能非常熟練的駕駛各種飛機及熟悉各類飛行器械,要知道他們可是要飛向太空的哦!因爲只有成爲一個合格的航天員才能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中國神五、神六的成功,使我想起了中國航天幾十年來所走過的艱苦歷程。當中國終於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了藍天,送入了太空;當中國的神五、神六在太空遨遊令世界所矚目;當中國在世界航天的排行榜上與美國、俄羅斯齊名,成爲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忘記我們還擁有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

如果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像中國航天人那樣能爲國爭光、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無私奉獻,都能以航天英雄爲楷模,那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屹立於世界之巔。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7

千百年來,人們對宇宙有着千百種的猜測和幻想。通過“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等中國古典神話故事中,讓我們對宇宙一直都充滿了好奇和遐想。一直到我國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乘着神舟六號飛向太空後,才揭開了宇宙的真面目。

05年10月12日,令全世界矚目的日子到來了,神舟六號載着兩名宇航員飛入了天空,同時也載着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夢想飛入了天空。

“神舟六號順利返回!”當聽到這一個消息後,舉國上下立刻歡騰起來!作爲一箇中國人,此時此刻的激動和興奮是無法用字眼來形容的。我們心中在吶喊,在呼喚。

在這整整五天中,有多少人在等待,有多少人爲了神舟六號能順利飛入太空,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爲了能適應在太空的生活,費俊龍和聶海勝接受了多少艱苦的訓練,這是一個個令人難忘的夜晚啊!但是這一切付出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值的,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換來了我們夢想的實現,換來了我們成功的喜悅,換來了中國的進步!

我想,這些事將會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豐碑!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8

一個晚上,我一口氣便讀完了《飛向太空港》這本書。合上書,我心中波瀾起伏,感觸很深。

《飛向太空港》是一部記錄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外國衛星——美國“亞洲一號”的故事。在這段歷史中,既有中美專家在大涼山深處的合作與友情,也有東西方明在現代衛星發射場上的碰撞與交融,以全景式的書寫展現出了發射的全過程。

1986年中國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對外開放,開始承攬外國衛星發射業務。就在這一年,外國許多主力衛星發射器均發射失敗。本以爲,此刻對中國航天是個很有利的局面,但此前長時間封閉狀態,外國許多公司並不信任中國技術。中國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代表團奔赴世界各地一個公司一個公司地宣傳講解才使得“亞洲一號”與中國結了緣,決定在西昌發射。

發射前的準備工作,由於生活習慣、語言的不同,使得又出現了許多困難、矛盾。但是,到了最後的發射階段,隨着“火箭起旋”“星箭分離”,大廳裏的中美專家擁抱在了一起。那一刻,早已沒有了種族不同、語言不通而產生的隔亥,所有人都是地球人!

當時,中國與美國,東方與西方,第一次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空間文明的橋樑。我希望現在乃至以後,全人類將一起攜手並肩,踏着陽光的階梯向前挺進,因爲我們都是地球人!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9

最近,我讀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叢書《飛向太空》。本書生動地記載了古今中外載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以及課外的一些航天小知識。通過閱讀,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振興,一個人的成就,離不開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同時,還需要有一種精神來支撐,就是奉獻與拼搏。它正是我們小學生值得學習的精神。

我們要學習航天員的拼搏精神。21世紀的我們是未來的建設者,在我們身上寄託着一個歷經滄桑的古老民族騰飛的夢想與希望。因此,我們從小就要打下頑強拼搏的信念,爲輝煌的明天創下一片廣闊的新天地。在2010年嶄新的學年中,我們又將以全新的面貌,去拼搏昔日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最薄弱的環節,打破以往的目標,衝向夢寐以求的終點……當然,不同的人在新的學期有不同的目標。比如,我的目標就是攻克令我頭疼的體育。在新學期裏堅持每天晨練半小時,爭取在今年的體育總評時,能夠得個笑逐言開的“A”。偷偷告訴你們吧,我的.夢想是在不久的將來當個女航天員,遨遊在浩瀚無際的宇宙,實行“太空行走”,與神祕的宇宙來個親密接觸,將實小鮮豔的彩旗插到月球上、火星上,讓它飄揚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

我們還要學習航天員的奉獻精神,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爲我們的校園增添光彩……

人生只有明天,沒有今天。讓我們向着輝煌的明天,拼搏吧!向着和諧、美好的未來,奉獻吧!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0

新春時節,萬物復甦,爲了慶賀新春,在這萬象更新的美好時節裏,我讀了一本書,《飛向太空》。沁人心脾的書香久久繚繞,大快朵頤一口氣讀完書中內容,再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樣一句話:意志力是通向偉大的途徑。

封面上,費俊龍聶海勝兩位宇航員叔叔,身穿乳白色宇航服,站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上,威嚴而莊重的軍禮,更顯英雄氣概。颯爽英姿,勃勃英氣,令我肅然起敬。兩位英雄的身後,是高高的發射架穩穩擁抱的58。3米高的船箭塔組合體,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正靜靜地等待這兩位英勇的乘客。

隨着神舟五號我國首次載人航天的成功,2005年10月12日,又一個讓全國人民驕傲、歡呼的日子,神六飛天成功。展示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強大,我爲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感到自豪。

費俊龍叔叔小時候喜歡畫畫,他沒有成爲一名專業畫師,卻把自己的作品從紙上“繪”到了藍天上,繼而又在2005年金色的秋季“繪”到了更加浩渺的太空。二十多年艱苦的訓練與學習,從基礎理論學習到體質練,從專業技術學習到航天環境耐力和適應性訓練,從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到心理訓練和救生與生存訓練,憑着農家子弟的追求與毅力,憑着過人的勇氣、過硬的技術與冷靜的頭腦,憑着江南人的靈性和細膩,費俊龍叔叔終於成長爲一名優秀的航天員。

聶海勝叔叔有着農村人固有的堅韌與持重,當他還在當放牛娃的時候,就夢想着有朝一日能夠飛上藍天。夢想,總是隱藏在磨難的背後。勤奮與毅力,是這個農家孩子從來都不缺少的。雖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難,然而,憑着努力耐心與毅力,海勝叔叔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衝出了天地間,圓夢於九天外!

有多炫耀的光環,就有多大的付出,多重的承受。大畫家凡高說過,偉大的事物不是偶然降臨的,而是通過意志力達成的。讀《飛向太空》一書,我品出了航天叔叔們偉大的航天精神:滿懷爲國爭光的雄心壯志,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努力和付出才能鑄就輝煌,意志力是通向偉大的途徑。沒有堅韌的意志力和承受力,想要在某個領域裏有獨到,甚至卓越的成績是萬萬不可能的。航天英雄的光環,我們看得見,而隱藏在這炫目的光環背後的,卻是豐滿堅硬的意志力和承受力。

久久品味《飛向太空》,思緒萬千,愛不釋手。我們的祖國多麼偉大,我們的人民多麼可愛。作爲一名小學生,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一步一步縮短我與心中的理想之間的距離,學習航天精神,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將來才能報效祖國,爲國爭光。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1

《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了中國解放以來成功創造運載火箭,經過多次談判、碰壁後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購買並幫助發射了一顆美國休斯公司的衛星,成爲了第一個幫助美國發射衛星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展現了“火箭之鄉”的子孫們的能力和成果,成爲中國近代史上擠身世界強國的開端。

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中美兩國關係一直交惡,從蔣介石失去大陸,到朝鮮戰場上的兵戎相見,再到越南談判裏的寸步不讓。但隨着冷戰形勢的加劇,中美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將美國的衛星打上天,表現了美方對中方的信賴與支持,使中國從一個東亞國家變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國家,也讓中國的航天航空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有效促進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

中國的航天技術比西方晚了九十年。不僅資金缺少,加上早期文革時的擾動,在西昌這個幾百年沒見過電燈的老山溝,建起了發射臺。這裏沒有技術人員,因爲技術人員還兼職掃地工、施工工人等,有的只是千百年來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和外國人輕蔑的眼神。而時不時從天而降的泥石流更讓火箭的研製和發射難上加難。

但是,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工作人員晚睡早起,日夜加班,誕生了世界領先的科技。

中國發射美國衛星,也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強國夢”是怎麼一步步實現的,從解放時戰火遍地的中原大地,到能夠發射衛星、送火箭到太空,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呀!正如書上所說,得知中國要發射美國衛星時,多少華僑回國觀看,以至熱淚盈眶,歡欣至極者不在少數。又有多少華僑,再也不用忍受外國人充滿嫌棄的指指點點,充滿嘲諷的語氣說話了。

時代在進步,我們也需要進步。所以我們一定要goodgoodstudy,daydayup,才能成爲祖國明天的希望!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2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羣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羣。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這是選自《弔古戰場文》的一段話,這黯兮慘悴、風悲日曛的環境像極了李鳴生的第二故鄉——西昌,但就在那個地方發生了一件轟動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傳奇!

跟着李鳴生的七步曲之章——《飛向太空港》,我彷彿來到了1990年4月7日那天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那就是個窮山溝溝,但在那天,中國的“長征三號”火箭把美國的“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人外太空!就在那個荒涼的土地上,經歷了許多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又可歌可泣的事情,有許多許多值得我們去歌頌的傳奇人物,現在的中國是遠近聞名的航天大國,但在幾十年前是那麼的渺小。那段時間,那些航天人是多麼的廢寢忘食、嘔心瀝血。讀了《飛向太空港》,讓我知道,不是隻要一個火箭和一句“點火,發射”就能實現飛天夢想的,在那中間是多少人揮灑着汗水,用盡了青春,多少人滿懷希望走進發射場?直到年過花甲,還在發射場艱苦付出。有不注重穿着打扮的總總師任新民、有隻要知識不要命的火箭女專家……在那工作的還有很多,猶如天上的星星,有些會漸漸隱去,但也會有些漸漸出現,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留着平頭已到中年的“長征三號”火箭總設計師謝光選,年輕時的他還‘命令’過陳賡大將滅掉菸頭呢!在西昌的謝總已67歲了,年輕時的那股勁減弱了,他平易近人,十分開朗,是個名副其實的老頑童。

發射場雖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戰場,但也是一個有犧牲的地方,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隨時都會要了這裏正在堅守的工作人員的性命,但是他們卻不惜一切代價,在不停的努力,歲月已讓他們彎下腰、駝起了背、白了發、長起了皺紋。可他們卻在4月7日那天,在那個山溝裏……笑了……笑得十分的輕鬆,十分的甜。他們是值得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沒有白費,那時所有人都笑了,像一個個溫暖的小太陽,凝聚成的光,就是祖國走向航天路的光明!

看完這本書,我熱血澎湃,心裏十分的激動!我們中國在航天事業的阻礙已被清除,中國已滿懷憧憬和自信在外太空盡情遨遊,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些可敬可愛的航天人,是他們的堅持不懈,他們的汗水、他們的年華讓中國成爲航天大國。作爲21世紀好少年,得到優越生活和優質教育的我,會努力學習,報效祖國,讓祖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像那些航天人一樣,飛向屬於我的太空港!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3

最近我讀了《飛向太空港》這本書,體會到了中國航天發展之不易,感觸頗多。

從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到神十二發射,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中國邁向了太空深處,實現突破;從東方紅一號到北斗衛星覆蓋全球,中國航天人員再一次向不可能說“不”,讓中國衛星服務千家萬戶。

可是,中國航天實現九天攬月夢想的背後,是種種不易。

最初,中國——這個“火箭的故鄉”想把自己研製的長征三號火箭打入市場,引起全球短暫的“中國火箭熱”。但這股熱潮的背後,是美國與法國的商業競爭,這兩個航天大國在背後爭搶商機。中國原有計劃被打亂,陷入兩難。

終於,在中國航天人四處遊說下,美國同意簽訂,將“亞星”賣給中國發射。不過,美國的要求同樣刁鑽,要求西昌發射中心建設國際標準的衛星測試廠房,級別要達到十萬級!國內沒有先例,也沒有現成資料,時間緊迫,風險很大,種種壓力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在航天人的肩頭。怎麼辦?自己設計!在外界的質疑聲中,衛星測試廠房開始建設。50天設計,快速建造,其潔淨程度大大優於十萬級標準,溫度控制精確程度遠遠超過了協議規定!中國速度,中國力量,讓國外航天專家無不爲之驚歎!

“亞星”成功入駐廠房後,美國專家不斷向中方提出新一輪的要求:24小時廠房不得斷電;電話時時刻刻保持暢通;騎車旅行西昌;爬山強身健體……面對美方的種種“考驗”,中國航天員合理應對:脫下軍裝,穿上西裝,打上領帶,說話簡潔,不拖泥帶水……至此,美國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對中國航天人更加敬佩!

從“亞星”入住到發射成功,航天人無時無刻不在克服着困難:與自然鬥爭,與天氣鬥爭,與突發情況鬥爭……他們以超強的能力、過硬的本領、冷靜的頭腦戰勝天災、戰勝外界質疑,書寫航天史實。

時代在發展,中國航天事業也在發展,中國科技走向太空深處。相信,在未來,中國航天會成爲中國的太空利劍!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4

前幾日買來一本厚厚的《飛向太空港》,經過廢寢忘食的閱讀,我終於讀完了整本書。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書中既有中美專家攜手合作的祕密和友情,也有東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衝突,展現了中國航天科技的輝煌成果,被稱爲中國“航天文學”的開山之作。其作者李鳴生也被稱爲“中國航天文學之父”。

最剛開始我是帶着任務去閱讀的,只想着快些讀完這本必讀書目,好換下一本我感興趣的書。在我的印象中,這類書都是十分無聊的,只會說套話,乾巴巴的,沒有任何吸引力。可現在我才發現這種認知是大錯特錯的,這本書不但血肉豐滿,而且感情充沛,文筆優美,吸引力極強。

這本書最讓我感慨的就是展示出了一個“難”字。改革難,談判難,拿到發射訂單難,建發射場難,送衛星難,發射衛星也難。更何況,這難中還摻雜着中華民族近代百年來的屈辱,飽含着華夏子孫對祖國強大的希冀。一切沉甸甸的,似乎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遇到困難,卻不消極,也不怨懟,只是去克服,去解決。這就是我在書中紛至沓來的“難”中看到的精神——一種感動我,讓我心潮澎湃的力量!而我,會傳承、會發揚這種精神,去創造屬於我的奇蹟!

在“長征三號”火箭運載着“亞洲一號”衛星升空那一刻,我和書中那羣跳躍歡呼的人一起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難想啊,這部“年紀”比我大上許多的航天文學,竟讓我十分感動。

放下書本,我把左手放到胸膛上,感受着心臟的劇烈搖動。此時此刻,我終於體會到了什麼是心潮澎湃,什麼是血脈噴張。

讀《飛向太空》有感 篇15

《飛向太冷港》是李鳴生寫的一本書,作品以亞州一號爲織梭,牽引着千經萬緯,流貫而出。不刻意於結構,卻把一幅長卷的作局處理得自然順順暢,從客舒展,疏密相間,張弛有致。

在這本書裏,不管是辛勤能幹的中國專家,還是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和中國專家一起發射衛星的外國專家,都是平等的,雖然中國不同於外國的一些習慣,但外國來的專家們都想忍受了下來,從來沒有提過什麼過分的要求。對待工作非常嚴謹,和中國人民相處得十分融洽,就比如可達先生。

六十歲的可達先生是匈牙利人,這可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老頭,他和胡世祥一樣,喜歡開玩笑,於是在數十名與會者中,他和胡世祥最愛開玩笑,有時還會打賭,這時上官世盤就會來當裁判一類的角色,只可惜,幾乎一次都是卡達先生輸。

探案宇宙、開拓空間的偉大事業,絕非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事,也不是一天,一年或一世紀的問題,而需要世世代代的共同合作與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