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900字(通用28篇)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900字(通用2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愛心與教育》有感900字(通用2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900字(通用28篇)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

有人說,一個人真正的魅力在於獨特的氣質,而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越是讀書,就越感覺自己的貧乏,在恐懼之餘,就又一次地捲土重來,瘋狂的讀書。讀書讓我的心胸感到從未有過的開闊、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間冷暖,盡收眼底。

最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當做一生的事業,而我們大多數人只是當做謀生的職業。從李鎮西老師的書中我學到許多經驗,同樣,這些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也幫到了我。比如關於轉化後進生,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讓學生們上臺表揚進步的同學等等,都有很大的收穫。對學生,我們不僅要有愛心,更需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的教育之路還很淺薄,幸好未來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實踐、思考、探索。我會以李鎮西老師爲鏡,反觀自己,走出淺薄;走進學生、走進教育。用愛心與耐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播種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自己的教育事業。

李鎮西老師自己本身也愛讀書,他說:"我們無論多忙,每天都不會不洗臉、不刷牙、不吃飯,因爲這是我們的生活需求,已經形成了習慣,那麼無論怎麼忙,我們都會有時間讀書".

董卿,因爲《詩詞大會》,又火到一個高度。她的點評總結能力令人欽佩,被人稱爲"人如其名,蘭心蕙質,清新雋永".她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跟從小抄寫古詩,背誦古詩有莫大的關係。董卿說:"讀書是已深到骨髓裏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飯睡覺一樣自然".這也是我們爲什麼看到已過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輕?她的語言,她的動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事啊!

外表的美麗都是短暫的,唯有用知識和涵養修飾自己才能美麗一生。我始終相信,我們讀過的書都不是白讀的。它總會在未來的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的更出色。讀書時可以給人力量,更能給人快樂。

每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都是經過了千百次打磨;每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繭的痛苦;每一顆色澤圓潤的珍珠,都是砂礫與河蚌肌肉的磨礪。

李鎮西是,董卿也是。當然還包含許多通過奮鬥走向成功的人。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書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儘管夜已深但我一點倦意還沒有,我深深的被李鎮西老師“還債”的故事感動了。當了教師以後,爲了充實專業教學知識,常要逼自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卻經常翻不了幾頁,但是《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卻讓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書籍帶給我的精神衝擊力。爲什麼此書在出版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成爲一本無需炒作的暢銷書?究其原因,是因爲書中那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喚起了千萬讀者塵封已久的情感,是因爲李老師那一股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對學生、對工作無比摯愛的清泉也同時滋潤了每一位讀者的心田。李老師對教育事業“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忠誠;用李老師的話說,就是“凡是用心靈寫出的作品必然會贏得讀者心靈”。“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他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愛意與真情,也正是因爲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

看着看着,愧疚之心油然而生。雖然我也是愛孩子的:但是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而且忙忙碌碌的工作,讓我漸漸地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而李老師對於學生的愛卻能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一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所以我們也應該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樂於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我堅信我能夠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向着目標出發。

讀完《愛心與教育》,我還進一步感悟到:教師應該善於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教育良機。每個孩子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現狀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如同一棵棵正在生長的樹苗,需要我們小心地呵護扶持,才能茁壯成長。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心中只有裝滿愛學生、愛事業的情感,才能閃現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愛心與教育》讓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愛才有教育”。

我們班有這樣一位同學。她看上去是一個冷漠、自傲、言語刻薄的女孩。當我第一次走進教室,我就注意到了她,一位她眼中的那種冷漠的感覺,讓我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在內心深處甚至有一種排斥心態,當時我就在想她應該是一個需要我特別注意的學生。於是我便耐心等待時機,尋找教育的契機。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她是一個比較聰明伶俐的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還算可以,但就是待人刻薄,對人冷漠,因此也就導致同學們不想和她有接觸都遠離她。作爲班主任,我深知這樣的惡性循環對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我瞭解了一下她的家庭背景,從而得知她的這些個性與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關係,爸媽離異,她跟隨爸爸一起生活,雖然她爸爸是愛她的,但遠不及那細膩的母愛,再加上他爸爸的文化水平不高導致教育方法欠妥當,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不是耐心的勸導而是拳腳相向,爲此,孩子逐漸變得冷漠,仇視身邊的一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知要想感化她的內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這時想到了雨果先生的一句話:“愛是情感的昇華,它像陽光一樣照耀大地,賦予萬物生長的力量,並且使之欣欣向榮。”爲此,我決定以“愛”爲契機,開導她,滿足她,改變她。我和她進行了第一次談話,她表現得極爲平靜,我採用的是拉家常式的談話,但她僅僅只用寥寥數語來應付。所以第一次談話以失敗而告終。過了一段時間她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我發現那幾天她總是悶悶不樂的,我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煩心事。“孩子,老師發現這些天你的心情不怎麼好,遇到了什麼困難?可以告訴老師嗎?讓老師也幫你出謀劃策。”我寫了這張便條偷偷放到她的抽屜裏。“老師,最近我和一個同學發生了矛盾,他們都不理我,我感到很孤獨。”她很快回信給我說。孩子需要愛,除了師愛,還有更加重要的同伴之間的愛,不然,學習生活就會失去色彩,變得黯淡無光。我迅速回給她:“孩子,老師能夠理解你此時的心情,孤獨的滋味的確不好受,難爲你了。和同學偶爾發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以後,你的心情是可以調節的,關鍵看你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它,解決它。如果你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你不會感到煩惱,反之,你會感到煩惱纏身。孩子,老師說這話,是希望你待人寬容,同時,老師也相信在看完這張便條後,你會像這樣做的。只要你始終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同學們會敞開胸懷接納你的,那時,你將會發現生活原來是如此的五彩斑斕。加油喲!老師永遠支持你!”在給她的便條的同時,我迅速找到了班上幾個得力的同學,讓他們囑咐其他同學,要敞開自己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她,不可以讓她無法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和同學之間的友愛。

這段時間我們通過傳紙條的方式以朋友的口吻去交流和溝通。我發現她的性格也慢慢發生了變化,和同學們的交流也變得頻繁了許多。這以後,我終於可以多看見一個陽光燦爛的女孩,活躍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愛的便箋原來是如此的神奇!《愛心與教育》用一個個故事感動着我,讓我知道了作爲一名優秀教師要“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用愛去感化學生。我想說:因爲有愛,才使老師與學生的心貼得那麼近!因爲有愛,才使一位普通教師的形象顯得那麼高大!因爲有愛,才讓平凡的工作和生活變得那麼多姿多彩!願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以李老師爲榜樣,實施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愛心去澆灌祖國的花朵。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3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藝術讓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與孩子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認識到:愛心是教育的本源,愛是教育的真諦。

魯迅先生說:“教育是植根於愛的。”這就是說,熱愛學生是教育成功的動力源泉。愛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付出,同時也是自己的收穫。陶行之先生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的愛心典範。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才能在教育中獲得喜悅。才能讓學生在愛中成長。。

教育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這是一種最樸素而又最精煉的表達。教師享受着學生純潔的尊敬,就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因爲我領了工資,我要對得起這份報酬;因爲我享受過學生的笑聲與淚水,我要對得起這份真情;因爲有學生是通過各種‘勾兌’才編到我班的,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因爲學生把我當作他們的朋友,我要對得起我的‘哥們兒’!”

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對痛苦的學生說句安慰話,對孤獨的學生說句溫暖話,對膽怯的學生說句壯膽話。對自悲的學生說句自信話,對迷茫的學生說句開導話。對沮喪的學生說句鼓勵話,對受困的學生說句熱心話。對偏激的學生說句冷靜話。對懶惰的學生說句鞭策話,對受冷落的學生說句公道話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時。不僅學生會把我們當作老師。而且這絕對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李老師在書中所講到的案例表明: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愛你的學生吧,只要你播下愛的種子。它一定會在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愛,一切皆有可能。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

讀了《愛的教育》一書後,我決定今後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也爲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纔有“美”的回憶。

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爲“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教師要了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爲學生的未來而努力。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愛的教育》讓我重新感悟爲人師的幸福!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4

帶着自己的心,帶着自己的夢,帶着自己的實踐,帶着自己的思考,又一次拜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良久無言。

在書中看到了教育的鮮活,看到了教育的靈動,看到了教育的輕盈,看到了教育的詩意,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學生朝我走來,他們帶着微笑,帶着苦惱,帶着失落,又帶着收穫;然後又款款離去。從他們的背影裏,又看到了對生活的嚮往,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追求,帶着“要讓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快樂”的信念,走向他們美好的未來!

我沉浸在李鎮西的教育情懷裏。那一枚枚雞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淫,那一次次活動的薰陶,那一顆顆童心的爛漫,無不是教育智慧的結晶。給汪斌煮的雞蛋,醫院裏飄飛的歌聲,學生一次次的祕密行動,無不牽動着我的情懷。我在比照中反思,在反思中常常爲自己開脫,漸漸的,我發現,這是一個不同凡響的靈魂,是一個非同一般的教育者和思想者。從萬同的故事裏,我看到了耐心和恆心,從程樺的思想飛翔我看到了李鎮西對優秀學生的激勵與培養的教育機智……我的靈魂被觸動,我的思緒被鏈接,我的心靈被震撼!此時的我又一次沉默了。

沈志文,是我遇到的一個比較調皮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隨意的和前後左右說話;課間又和其他同學互相打罵,爲此,我沒少批評他,但他從來不頂撞我,每一次都“低頭認罪”,過後一如故我。後來,我想了個辦法,封他爲班上的體育委員,他非常高興,一下子安靜了好幾周,工作也比較賣力,但幾周以後,他又開始犯錯誤了,雖然犯的不是什麼大錯,但是也影響了周圍的學生,有幾個家長和同學對他的意見很大。我又找他談話,寫保證,但也沒有多大的成效。不但如此,沈志文又不完成作業了,有時候甚至幾天都不交作業,座位已經被我安排到最好一排,似乎也無所謂。說實在的,當時我覺得自己對沈志文已經仁至義盡了,是他自己不爭氣,所以也不大管了,只是讓班幹部偶而約束一下他的行爲。

當看完李鎮西《愛心與教育》後,把沈志文與萬同相比,沈志文無疑要好得多啊!但自己與鎮西師相比,相差實在不能以道里計!

另一個學生叫崔賢傑,是個非常善良的學生,也很有正義感,每當女同學受到欺負,他總會挺身而出,所以在班上很有人緣,但是學習成績不如人意,經常的不寫作業,我放學的時候沒少留他,直至到他把他的作業寫完爲止。記得有一次,在上完課的時候,讓組長收作業,卻遲遲不見崔賢傑的作業,我的火氣呼的一下冒了上來,“你的作業呢,是不是又沒有寫?”,我嚴厲的訓斥到。“我忘到家裏了”,他很無助的看着我,“沒寫就是沒寫,還撒謊”,我又一次大聲的說到。崔賢傑沒有再說什麼,只是不停的掉眼淚。下課後,爲了覈實情況,我打通了他家裏的電話,從他媽媽那兒,我得知了孩子的作業確實忘到了家裏。此時此刻,說真的,我如坐鍼氈!爲自己的魯莽,爲自己犯下的不可原諒的錯誤,而後悔不已。書中李鎮西教育孩子的故事更是喚醒了我沉痛的記憶,讓我明白做一個真正優秀的老師有多難,自己離合格還有多遠的距離!如果我能早一些讀到《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如果我能早點領悟到師生之間的愛,或許對待這兩個學生也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愛可以融化心靈的醜惡,愛可以讓人變得美好,愛可以消除任何代溝,愛是素質教育的精華,正是這份精華造就了社會的人才。

朋友們,讓我們接受人與人之間無私的愛、學校的愛、社會的愛,讓我們在與學生的接觸當中充滿愛,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此時做起!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5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收穫很多,他用愛詮釋教育的本真,塑造孩子們的靈魂,他是用心靈用靈魂做教育的人,值得佩服與學習。

在書中,一個個李老師和學生間的故事,打動人心,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這份愛這份情來的珍貴真摯。他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呵護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得到集體和老師的熱烈的溫暖與真誠的鼓勵和期待。他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教育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事業!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這是因爲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告訴我們:愛、微笑、鼓勵、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它們是孩子們心靈成長的潤滑劑!讓我們一起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6

讀《愛心與教育》,先讀了餘心言老師寫的序,在序言中,他說:“從李鎮西同志的手記裏,我們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啓示,首先是認清自己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其次,使我們強烈感受的是李鎮西同志對學生的一腔愛心。”

細讀每一個章節,字裏行間折射着一位老師對孩子的真摯、真誠與大愛。他能細心的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喜怒哀樂、微小變化,他能不動聲色的、用孩子們能夠接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帶動學生,他也能大張旗鼓的帶着他的學生們去闖、去幹。難怪他教過的孩子那麼優秀,難怪他的學生那樣親切的稱他爲“鎮西將軍”。

其中“我與萬同的故事”,我讀了兩遍,我試圖從中尋找一位老師對待“精神與感情雙重孤獨”孩子的良方,試圖尋找一種轉化差生的捷徑。我終於發現:沒什麼捷徑、沒什麼妙招,有的就是對學生心靈的尊重!沒有對學生心靈的尊重,就沒有什麼教育可言!

從當了一次“福爾摩斯”之後,李老師說:他與萬同的“較量”就拉開了序幕。看着這“較量”一次,我就在想:這該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啊?這是一個多麼能堅持的老師啊!爲了萬同,李老師忘記了中秋,走進他的家進行家訪,爲了萬同,李老師煞費苦心,讓萬同給自己找個“幫助人”,他讓萬同抄寫《烈火金剛》,智慧的處理萬同的所謂“愛情”,他做孩子的真正的哥們,冷靜的處理一次次的作弊事件……

《愛心與教育》從63頁到96頁,講的就李老師與萬同的故事,字裏行間滿是愛,皆是情。

於是,我想:如果是我,如果我的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孩子?我能像李老師這樣做嗎?我不敢肯定,這也是我內心真實的感受。我們所教的是小學階段的孩子,或許不可能像萬同那樣的叛逆,但或許有像萬同一樣有着那樣家庭環境的孩子,或許他們再大一些,也會做出這樣或那樣讓老師們始料未及的事情來。但作爲老師的我們能不能像李老師一樣智慧的處理,能不能始終的不放棄、不拋棄呢?這不由得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

在我的教學中,也曾遇到過這樣或那樣的調皮搗蛋鬼。從教第三個年頭,我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那是我剛接的一個班,五年級,上課收作業,一個孩子沒有,我問他要,他站起來說:“就沒有,我就不交。”那是年輕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樣的事情,但畢竟剋制了自己的情緒,沒有在班內發火。課後我問原來任教的老師,得到這樣的一個信息:這孩子從來就不寫作業,家長做生意,不管不問,孩子也便我行我素。老師拿他沒辦法!我真的試圖改變過他,也親自登門家訪過(他家與我的一個朋友家是鄰居)。我堅持了一段時間,試着去改變他對學習的態度,但最終沒有見到多大成效。後來孩子便畢業了。現在想想:對他的教育我缺少的並不是對孩子的愛,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尊重。我只想到了要改變他,並沒有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去關注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去考慮一個孩子的真實感受,我缺少的就是這種對孩子心靈的尊重!

二十多年來,這件事情,這個孩子我一直記得,並不斷的拿來對比、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把現在的類似的問題解決方法與原來相比,我發現,經過多年的積澱,處理起來真的是靈活多了,而最重要的是在處理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我考慮到了孩子,聽取了孩子的想法,我也尊重了孩子的一些選擇,給他們以嘗試、自主的機會。或許正是這種尊重,才讓我的教育教學充滿着快樂,充滿着理解與包容。

如今,再讀《愛心與教育》,再一次發現自己與名師之間的差距,再一次的反思自己,再一次的告誡自己:教育,需要尊重,真正的尊重孩子,尊重心靈,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向着這個目標,我將堅持學習,不斷思考,砥礪前行。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7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被書中記載的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故事打動,被李老師充滿激情和富有愛心的教育情懷感動。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以及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震撼着我:原來,教育也可以做得如此讓人癡迷,如此有幸福感、成就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拋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但是我們又該如何去愛我們的學生呢?在李老師的一個個教育故事中,我知道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真誠、平等地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不管他是優秀生還是差生。用心愛每一個學生。乖巧、聽話、成績好的學生誰不愛呢?可是調皮搗蛋成績差還愛頂嘴,這樣的學生,你愛嗎?其實,我們老師也不過是一個凡人,有着凡人的喜怒哀樂。在管理一個五十多人的班級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難免有被氣得頭頂冒煙的時候,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對自己說:"你不也曾叛逆過嗎?你不也曾是犯錯的小孩嗎?你不也從屢次犯錯中成長起來嗎?你不是立志要當一名熱愛學生的好老師嗎?"每一回,這一個個問題拷問過後,我都會豁然開朗,明白對孩子們應該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尊重。歸根到底就是,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愛心。不管他是天鵝還是醜小鴨。

作爲一個小學教師,面對着一羣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結合自己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我深深感到了愧疚,儘管自己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但是遇到問題學生,更多是批評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的是老師的嚴厲,而不是愛,記得我送走的上屆畢業班,很多學生都給我寫下了這樣的留言:老師,您是我們的好老師,可您對我們批評太多,表揚太少了。很多學生不願意和老師吐露心裏話,也說明老師對學生關愛不夠,沒有向朋友一樣去和同學交流。儘管學生成績很優秀,但是這樣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

《愛心與教育》讓我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愛心與耐心。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8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當我合上書時,我深深地懂得,做一個教師,愛心比起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來的重要。

如果說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

《愛心與教育》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尊敬李老師,因爲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爲是這樣的人,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爲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

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誠然,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爲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爲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爲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李老師卻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穎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

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老師啊,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9

這段時間,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所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瀏覽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屢次被李老師對學生的用心和愛心所感動,爲他的育人方法所折服。細細品讀,我深感李老師就是一本書,一本用愛心鑄就的書,耐人回味。

書中提及李老師能記住每個學生的生日,通過爲學生過生日,寫鼓勵學生的賀辭,感動學生。星期天,他陪同學生一起去公園,在草坪上摔交和鬥雞;假期裏,他利用休息時間和學生一起徒步去郊外旅遊,在田野追逐,登山等方式逐步地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願意與他在一起,願意與他交換,說心裏話,當孩子們與他產生了朋友般的迷戀之情後,激起和點燃了學生心中“想做好學生”的慾望,這便是教師實行教育的關鍵,這樣就爲教育學生鋪好了基石。記得書中記敘有一個學生早戀了,經過李老師的悉心教育,那個學生居然讓李老師幫他寫拒絕的情書,多麼讓人佩服啊。看來用心靈贏得心靈是教育致勝的寶貝。李老師對那些落後生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書中有個細節讓我印象很深,就是李教師要學生怎樣做,不是直接命令,而是通過談話等等想辦法讓學生從心裏自己想要怎樣做。比如他在轉變一個不遵照紀律的學生時,想讓一個好的同學幫助和監督他,李老師首先與該學生談心,讓那個學生有了強烈想改掉不良習慣的意念,然後學生懇切地說,想改但是擔心堅持不了多長時間,怎樣辦呢?李老師告知這位學生可以找一個信得過的人幫助和提示自己,讓他記錄自己每天的表現,然後給家長看。如果是學生從心裏想改過,又是學生自己選的幫助人,效果可想而知了。

從教學進程中,我也發現具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一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類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錯誤,要仔細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由於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類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遭到老師的一顆愛心,因而,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毛病。由於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成心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

愛學生,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我自己非常贊同書中的這些話語。假設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

書中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沉思也讓我收穫頗豐。我也曾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爲何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讓我深深震動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尋求。所以他不單單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爲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猶如一個茂盛的大森林,裏面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豔麗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和博大的胸懷啊!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所帶給我的不但是感動,更是震動。有幸的是我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我去實踐、思考和探索。我也會永久記住要用熱情、童心、愛心、耐心去做好教育。讓我們也像李老師一樣,在解讀童心的同時將愛心深深的融入孩子們的心間,如甘泉般滋潤着學生,而我們也將期待着收穫春季般的希望。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0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鎮西教師的《愛心與教育》,感觸頗多。李老師確實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師,他的教育觀念和育人思想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應學習的。這本書讓我強烈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的一腔愛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師是如何用他的愛培育他的學生,如何用他的愛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着每個學生的成長細節,並且爲解決學生的問題而費勁自己的心血。《愛心與教育》對我來說是一個發現,發現新的教育方法,發現新的教育途徑,發現一顆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讓我深深地明白今後我所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還得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尋找新的教育途徑。培養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

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愛,學生更需要愛,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爲師之樂的最大保證。師愛是一種依戀的心情,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敬愛的老師對自己的影響,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常會令人終身難忘。師愛是陽光是雨露,學生是花朵是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象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也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與頑童打交道,後進生的轉化”這一節,尤其是李鎮西老師教育萬同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比起其他學生,“後進生”犯錯誤的時候要多一些,作爲教師的我們也會象常人那樣有怒氣,有情緒。當學生犯錯誤時,如果是好生,也許老師的火氣會小一些甚至只是責怪幾句,但如果是“後進生”,教師也許會更加“恨鐵不成鋼”而火冒三丈!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曾碰到過象萬同一樣的孩子,我也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們,談心,講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們太多的反覆,我會傷心,會恨鐵不成鋼,會覺得他們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會用“我已經盡力了,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萬能的”等等來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

李老師用他的經歷和智慧告訴我們,轉化後進生的途徑、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應該充滿“民主、科學和個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數論英雄,應該用真誠的教育,用心靈去贏得心靈,自然而然的的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跟他們做朋友;也讓後進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願望,而不斷地與自己進行“靈魂的搏鬥”,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使後進生轉化爲上進生。這纔是我們教育的成功。

李老師給了我無限的鼓舞,給了我無限的信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李老師爲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1

“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是把學生當作有靈性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發自肺腑地愛每個學生。科學的教育,嚴格遵循教育規律,把教育學生的過程還原爲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個性教育,即尊重學生在性格、感情、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性,摒棄‘應試教育’中的‘一刀切’,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堅信每個學生都在今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民主是學生觀,科學是教育觀,個性是人才觀。”

——這是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讀完整本書後,一個個的故事還不時縈繞在我的腦海。但最讓我震撼和受益的,還是李老師獨特、鮮活、靈動而又自然樸素的教育思想。

一、堅持“全人發展”的理念

《愛心與教育》引言中說:“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爲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全書中,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教育思想清晰可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爲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面發展的人”。他用七個反面故事,有力論證了“應試教育”及教育偏頗給受教育者和社會帶來的問題和傷害。

作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我們的工作應立足於“全人發展”,不能顧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按照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理念,我一週一主題,認真組織班會活動;組建班級課外活動小組,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大課間嚴格督促學生鍛鍊身體,培養學生意志力;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二、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李鎮西老師說:“當一個好老師的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但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1.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李鎮西老師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育,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就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縝密的思考能力,還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我們才能知學生所想,理解學生所爲,才能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交流。爲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堅持課堂巡查,及時處理偶發事件,每個月和每位學生談一次心,每個學期到每位學生家裏家訪一次,並把工作中獲得的信息一一記錄在班級日誌和學生檔案中,每個週末整理後在班上集中講評。

2.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書中寫到:“離開了對學生心靈的尊重,還有什麼‘教育’可言?”“做老師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出現的問題。”工作中,我主動放下架子,與每位學生平等對話、談心,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班級管理。班務的安排、座位的排列、每週一星的評選、表彰名單的確定、班級活動的開展等方方面面都由學生自己做主。

3.愛學生就要潤物無聲。書中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師。涓涓細雨比傾盆大雨滋潤禾苗的效果更好。想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對待學生也很嚴厲,動輒批評訓斥,還有懲戒打罵。雖然在工作上小有成效,但總覺得和學生之間隔着距離,走不到學生中間去。李老師的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三、“後進學生”的教育重在耐心與堅持

“‘後進學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的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是後進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育者應該容忍他們一次次的‘舊病復發’,與此同時,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這是李鎮西老師談如何轉化“後進學生”的一段話。《愛心與教育》中最打動人的事例是什麼?是日復一日給汪斌的雞蛋?是寧瑋留給大家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我認爲最能打動我的,還是教育萬同的事例。在教學中不缺乏感動的瞬間,一個教師“創作”一次或幾次感人的場景並不困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時間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難!在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也在不斷地在思考:如果這樣的學生出現我的班上,我又能有花多少心思去改變他,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難以捉摸的反覆?沉思之後,便覺得羞愧無比!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所體現出的難以捉摸的反覆,足以考驗着教師的耐心。

我是教師隊伍裏的一名新兵,沒有淵博學識,沒有高超的教學技術,也沒有追求名師名家的勇氣與執着,但《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動,給我思考,給我方法與力量!在今後的教育征程上,我會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會因學生的健康成長去享受自己的幸福。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2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書中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讓我明白了當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的心,也讓我明白了應怎樣去愛這些孩子。

特殊是後進生,往往許多教師感到頭疼,有的老師從思想上歧視後進生,放棄後進生。有的就是強制性的懲罰,甚至有的扔到角落愛咋地就咋地吧,

“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班裏的每個孩子都會引起他的興趣,當然後進生就更是關注了,如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的快樂和痛苦有哪些,他不寫作業的原因是什麼,爲啥不愛學習……李鎮西老師都瞭如指掌,發現問題,才能發現孩子們哪裏需要他的幫助和指點,把學生當成朋友,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成爲後進生的真正朋友。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李鎮西老師對待後進生有不同的視角: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是教育者真誠的關懷,真誠的愛。老師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內心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對美好的嚮往,也想得到老師的表揚,也想得到同學的稱讚,也想得到榮譽。對“後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強壓”,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美好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也可以做到”的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輕輕地問候,一句表揚的話,一個小小的獎勵,都能成爲後進生向上的動力。而對於後進生的錯誤,不要帶着有色眼鏡,只是責備、批評,耐心詢問,多些理解,認真傾聽,多些關注,用心靈贏得心靈,纔是教育本身。

《愛心與教育》讓我上了一節思想教育課,它不僅使我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怎樣去轉化那些“後進學生”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就是帶着一顆愛心和童心,真誠的去愛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我們愛的滋潤下健康成長。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3

《愛心與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代表作,其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也有人稱此書是真正的“例證式教育”,是的,書中不勝枚舉的真實案例,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是李鎮西老師傾付真心、施與愛心的體現。對於我而言,相較於長篇大論的理論敘述,我更喜歡平鋪直敘的事例描寫。這些真實發生的事情,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們更易於走進文字的背後。

我從網絡上找到了這本書的閱讀資源,於是閒暇時便一頁頁的閱讀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在逐漸成長。

後來“素質教育”的提出,一下子照亮了李鎮西老師十幾年教育實踐中潛在而朦朧的思想萌芽,他進而提出了他的“素質教育觀”——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便是要發自肺腑地愛每一個學生,要把自己視爲學生的朋友和同志;“科學”的教育是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同時要符合學生心理的實際和他們的認識發展規律;“個性”的教育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及其精神世界,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在李老師看來,“民主”是學生觀,“科學”是教育觀,“個性”是人才觀。如此種種論述,贏得了我對李鎮西老師的崇敬與景仰之情,因爲我從中看到了所謂“人性的光輝”,而這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所應該具有的。

其實,他對學生的付出與關愛還遠不止這些。那麼可能有人會問:他爲何要對學生如此付出呢?何苦呢?又何必呢?他自己的解釋是:他無以報答學生的厚愛,他所做的這些都只是在“還債啊”!

讓我感動並言之爲震撼的不僅僅是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更有學生對李老師的信賴與感恩!李鎮西老師爲學生做的一切,學生們都看在了眼裏,也永遠記在了心裏。於是學生們不止一次“愛屋及烏”——因爲愛他,進而愛他的家人。李老師的愛人生了孩子後,讀後感他當時帶的那個班級竟揹着他每人從家裏拿一些雞蛋來,趁他外出開會的時候,把雞蛋送到她愛人牀前!當班裏的學生聽說了李老師的妹妹因病住院了,他們會策劃“祕密行動”——“揹着”李老師去醫院給他的妹妹送慰問品……李老師與學生間這種似乎“你來我往”的情誼體現在他與學生相處的幾乎每個時刻,雖然有的事件很平凡,但卻因其真實與“平易近人”而着實打動了我。當我閱讀到相關事件的時候,我便會不自覺的聯想到自己以前同那些老師相處的經歷。

其實關於本書,我們能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件件李鎮西老師與學生相處的故事,更能透過這些事情窺見背後傳達出的教育理念。感動背後,是我們對教育的反思,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真正地走到學生中間,其實也就走到了學生心裏,這樣的教育又如何不會成功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從書中或李老師的講座裏學到的終究是精神層面的理念,要想踏實地幹教育而且,我覺得我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乾的是一個看似小小的職業,堅守的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最後,就像本書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話說的那樣,讓我們“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向成爲一位真正的教育者邁進,向實現中國新教育的時代邁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4

週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着我,。作爲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後,那真實的文字不斷衝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後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初中生活記錄着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閱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後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說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後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後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裏的學生多麼後進,不管教育後進生多麼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爲夢想成爲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衆不同的孩子。”作爲教師,千萬不能因爲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後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願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麼辦”,而不是“爲什麼”,與後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爲我和學生在編屬於我們的故事。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爲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5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

”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爲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爲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爲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爲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爲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爲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爲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

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6

帶着飲佩的心情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它榮獲過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冰心圖書大獎、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科研成果一等獎。我讀出的結果是滿心的感動和仰慕,教育畢竟不同於哲學、邏輯學,雖不拒絕思辨,但絕對不可缺少愛心。而這本書正體現了這樣一個主題:愛心是教育的靈魂。有真誠的愛心,纔有流動的血脈,纔是有生命的教育。

這本書中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反思自己,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教師的耐心底限。李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真摯的、是無私的,也只有這種愛,纔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師的教育手記,讓我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懷,不僅僅是爲了當一名好老師應該這樣做,而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驅使,讓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憑着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從教中,我也深深體會到: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也會收穫孩子們對你滿滿的愛心與信任。回想起來,這十幾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淺薄,幸好未來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實踐、思考、探索。我會以李鎮西老師爲鏡,反觀自己,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用我的真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播種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自己的教育事業。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7

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

優生一般來說,智商較高,即使不那麼刻苦,他們的學習也會在班上名利前茅,高中畢業也能考上大學。但如果他們僅以考上大學爲目標,那麼我們國家不過又多了一名大學生而已,而不會又多了一名錢學森、華羅庚。因此,要讓這些學生真正發揮自己的潛力,成爲祖國的棟樑,班主任引導樹立理想,明確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遠。讓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着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而現在起應該多一份努力,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的空間和時代背景中認識自己的使命。

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

我們應該幫助優生超越某些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實踐活動,正確全面認識自己進而有針對性地發展自己。

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

教育優生保持童心單靠說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時候要讓他們在班上的同學平等相處感受其他同學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爲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幸福,讓優生之間面對分數和榮譽學會淡然處之和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儘可能多的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五、訓練優生收搓心理

不可讓優生在班上特殊化,與其他同學一視同仁。優生擔任班幹部不宜搞終身制,使優生適應“能上能下”的學生幹部機制,對優生犯錯切不可遷就,而應該嚴肅批評。讓優生儘可能多地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摸索嘗試。學會坦然面對人生路上的失敗、挫折和各種意想不到的打擊。

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

要教育優生敢於讓思想衝破牢籠,養成善於質疑,勇於否定、獨立思考、積極創新的治學方法和人生態度。只要學生具備創造性思維的習慣,其創造能力鍛鍊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8

李鎮西的大名,如雷貫耳。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說過,有幸拜讀,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明白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需要“愛”,卻不明白怎樣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向以來,我認爲“嚴”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把玩一下鉛筆……我都認爲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嚴懲”。當然,這“嚴懲”指的是批評教育。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學生們出奇的“乖”。爲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爲自我的“高明”而“喝彩”。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爲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向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期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爲懂事、聽話、尊敬教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明白。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爲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我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着年輕教師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閱讀”“善於積累”。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

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當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當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本事、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可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並且也是在求明白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教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我的教學行爲,我陷入了沉思:好玩是學生的天性,僅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進取性。我們爲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爲什麼一向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作爲教師,在應對學生時要堅持一顆童心,以自我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我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僅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僅有這樣我們纔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19

卷首語:一個好的教師,就是他在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熄滅。

今年帶的班級是一個有30個男生的班級,男生天性調皮搗蛋,我們可謂是熱鬧至極。接觸一段時間後,一個調皮的身影進入了我的視線,憑以往的工作經驗,我斷定這是一個棘手的“後進生”,也是班級能否穩定的關鍵因素。

“後進生”長的很帥氣,胖乎乎的身材,大大的眼睛忽閃忽閃的,白白的牙齒,一笑起來很可愛。但你若看他的衣着打扮、言語行爲,就會皺起雙眉而笑不起來了。上課不專心聽講,下課打鬧,不但同本班的同學鬧,還跟外班學生鬧。因此,經常有學生來告他的狀。正因爲他不愛學習,所以學習成績也很差,考試成績往往是門門不及格。

面對這樣的一個學生,我沒有急於批評他,而是立即給家長聯繫,瞭解他的情況。經過調查得知,他是單親家庭,父親沒有時間照顧他,一會兒跟着姥姥,一會兒跟着奶奶,生活環境不穩定。因此造成生活習慣差、學習跟不上。但是他在家中很懂事,從不亂花錢。瞭解這些情況後,我感到這是一個懂事、並且有藥可救孩子。

於是,我找他進行第一次談話。我肯定了他的很多優點,如:節儉、熱心、聰明等等,當他聽完這些後,他愣愣的看着我,他想說什麼又沒有說,只是把平常高昂的頭低下了。我就趁熱打鐵說:“你很懂事、聰明,目前你這樣做是聰明嗎?回去好好想想,然後來找老師。

談話之後,我找到他的前任班主任,得知他過去就很調皮,不聽老師的話,無心向學,但體育方面較好。於是我決定讓他擔任體育委員。我找他進行了第二次談話:“讓你擔任體育委員怎樣?”“他驚訝地望着我,嘴巴張的大大的。”“希望你認真負責,把這項工作做好,更希望你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的作用。”“他用力的點了點頭,然後很認真的大聲說:“謝謝您,老師。”我想這兩次談話應該達到預期的效果。

自從擔任體委以後,他一改舊貌,課間操、上下學路隊工作認真負責,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打鬧了,爲班級爭得了榮譽,也得到了同學們的信任和擁護。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關於激勵、喚醒、鼓舞。正如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中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中有一段話: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教育過程,教育者期望通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聽英模報告,便使“後進學生”從此成爲一名優秀學生,無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

“我深惡痛覺地愛着這個世界!”真正的愛就是在你在深知你愛的對象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後仍然能一如既往的熱愛。對於班級中的“後進生”我們正要這樣去愛他們,讓他們像李鎮西老師的萬同一樣轉化,健康、茁壯地成長。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0

有人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然而這份光輝來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經營、積極地探尋和恆久的堅持,否則,頂着一份“光輝職業”的光環再久,也不會成爲一個好老師。因爲這份“光輝”我深深的認識到自身教育知識的匱乏,和教育技巧的簡單落後,於是每學期的工作計劃都有一項至少閱讀一本專業書籍,本學期我閱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李鎮西是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這本書也是他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打開書籍李鎮西素質教育探索手記首先映入我的眼簾,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作者簡介和自序,自序中一句頗具想象力,浪漫而富有詩意的話深深的攫住了我的心,那就是“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書中記錄了李老師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對“班幹部”的選舉培養,對“青春期”教育的重視,對“民族教育”的宣揚,難得可貴的是書中披露了他曾經失敗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他認爲愛的教育不是一種教育,而是一種生活,一種常態的生活;愛的教育要從細節處入手----如學生生日親自送上一本書,一張賀卡等等。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年輕教師的成長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其中學生汪斌的父親執意留下一筐雞蛋感謝李老師對兒子的關愛,李老師每天用小煤油爐煮上一個雞蛋給汪斌送去;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瑋善良節儉,李老師送錢給她補充營養;在高考以幾分之差落榜後,寧瑋情緒波動很大,李老師一直鼓勵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電話聯絡,成爲寧瑋成功人生的最大動力;父親病逝,家庭欠債的伍建有了輟學的念頭,李老師支持同學們給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師帶着學生步行三十多裏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淚水長流。李老師教育“後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一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李鎮西老師非常注重施與愛的公平性,他會努力讓自己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

通過閱讀我突然發現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個誤區,對"老師"的定義出現了偏差。我以爲:老師就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門關起來,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人;就是放學的鈴聲響起來,學生回家之後,就不再負有責任的人。原來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講臺,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開啓的心門啊!

李鎮西用一種"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進了學生的生命中,從而和學生融爲一體,互爲支撐。這纔是"愛心"的最高境界,他對學生的愛不是應該去愛,而是能愛,想愛,不愛不行!李鎮西所參與的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的成長和整個人生。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1

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帶給心靈的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學生生日時李老師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爲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則時時都在收穫!學生一句句關切的問候,那一刻,就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書中最震撼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一直思考如何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時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可以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思考,不斷反思: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是一切的源點,只要我們心中裝滿愛,愛的種子就會隨時飄落到每一個心田,每一個角落。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他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2

《愛心與教育》作者李鎮西,他是位名師,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其實對於名師我充滿了神祕感,想要了解名師的教育故事也是我讀這本書的原因。我細細地品讀李鎮西老師用自己的心寫下的與學生間相處的故事,有滿心的感動,有無比的震撼,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

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名師李鎮西對學生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愛與情感。李老師說,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與童心是教育不可言敗的底線。當我讀到這裏,我對自己感到很自豪,因爲自認爲自己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這個品質我有。我思想簡單,尤其喜歡兒童的東西,我使用的卡通保溫杯,在旅行乘坐的列車上,還榮幸地受到一位陌生小朋友的友好懷疑的詢問,他說,“阿姨,這個卡通水杯真的是你的嗎?”我說是啊。你怎麼喜歡小孩的東西呀?我說因爲我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當我讀完書的這部分,我發現我的`童心實在有些低層次。它不是李鎮西老師所言的童心。李鎮西老師,他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他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說,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們不可避免地與學生拉開距離,今年的新年我剛好也步入了不惑之年,與學生更成爲兩代人,代溝的存在成爲一種必然。我不深刻了解現在的學生,不知道他們的喜好,不知道他們的小腦袋瓜裏存在的思想,雖深知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但年齡,性格,代溝讓所有的學生親善與我還是很難吧。李鎮西老師五十多歲,卻能夠擁有一顆童心,成爲學生最信任的知心朋友,李老師這樣寫道,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每一屆學生,每一位學生,這顆童心,使我的學生原諒了我對他們有時抑制不住的暴怒,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了我的琴絃......

及至學生畢業後還能保持着聯繫,關注着學生的人生幸福,讓我深感佩服,他不愧是一位名師,這不正是我與名師的差距嗎?

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萬同的教育故事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萬同的反反覆覆,多次教育後,進步,然後又回到最初的起點,但李鎮西老師面對他的反覆沒有過絲毫的放棄,李老師的愛心體現在對萬同的耐心。閱讀中,我在反思自己,如果換做是我面對萬同這樣的學生,我相信自己是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此時我要羞愧無比,我大概不會,我肯定會傷心,難過,失望,慨嘆我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慨嘆教育並非萬能。我會不理解爲什麼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爲什麼教育不能做到一勞永逸。我忽略了他們是有着鮮活個性的孩子,童心也好,耐心也罷,都是愛心的體現,而我做的遠遠不夠。我要抓緊步伐,趕緊跟上時代,努力提升,努力改變。儘管青春不再,年輕的心態應存在,雖然教育沒有詩情,沒有畫意,但堅持與耐心要有,愛心永存,教育的聖土一定會綻放芬芳。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3

花了三個晚上,讀完了《愛心與教育》。《愛心與教育》是全國著名教師李鎮西老師的一部作品。李鎮西老師的教學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學和個性。

既然書名是《愛心與教育》,那麼當然重點是愛心與教育的關係。首先李老師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一個真實的老師,沒有一絲高高在上得感覺。昨天我在他的微信公衆號裏留言,沒想到不久之後他就回復了,真的讓人太意外了。愛心,是教師最基本的條件。這種愛心,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爲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的平等而真誠的感情。對於李老師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某些教師的虛情假意真是讓人噁心。

這本書是一本教學案例集,提到了問題學生,優生,青春期教育,學生心理,異地筆友以及如何管理班級的方法。從每一個案例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李老師濃濃的愛心。

關於後進生的教育方式,他認爲,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後進學生”,讓他們在自我教育的同時又接受集體的監督,即允許其反覆,有鼓勵其進步,這最能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科學。這與蘇霍姆林斯基的看法是相同的,李老師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崇拜者。

李老師給每個新班的見面禮總是一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不同意這是助人爲樂的另一種說法,因爲助人爲樂是刻意的做好事,而他希望“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常態。這又與蘇霍姆林斯基不謀而合。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絕不能讓孩子因爲做了一件好事受到教師的表揚而沾沾自喜,這是非常危險的。

李老師說,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因爲,只有沒有根本的是非觀的人才會萬事無所謂,纔不會被感動。不會感動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不會感動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讀完此書,教學方法不會有什麼增長,但是絕對會改變你的教育思想。教育如同一門武藝,要內外兼修。內力是教育思想,知識儲備,外功是教學方法。沒有強大的內力做支撐,教學方法是虛空無力的。作爲教師,我們首先應有一顆愛心,用愛心去點燃孩子內心求知的星星之火,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纔會事半功倍。當然,愛心應是發自內心的真情,而不能是虛情假意。

我們達不到李老師的高度,但我們也應努力做好,讓孩子因我們的教育而感到幸福。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4

走上三尺講臺,成爲人民教師,內心澎湃着用心把每一個孩子教好的雄心壯志。實踐後才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於他們的頑劣、無理,甚至感覺到不可理喻、無能爲力。到底怎樣才能教好他們呢?怎樣才能把他們引上正路呢?他們有那麼複雜嗎?他們只是孩子啊!《聽聽孩子的心裏話》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認識,感受到:教育者跟受教育者之間應該平等交流。

確實,教師和家長本來就只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我們爲什麼非得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壓制逼迫孩子呢?作者說:“教育孩子不是駕馭孩子,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源於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要想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請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吧!”我們只有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導他們;不然,就是粗暴、蠻橫地打壓、灌輸,根本不能令他們心服口服,相反,給了他們野蠻、攻擊的例子。

作者對她女兒的教育是寬容、平等的。她時常跟女兒進行平等的對話,在她的家裏,她的女兒像大人一樣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們的對話一點也不像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嚴肅正規。她的女兒可以很自由地闡述自己的心聲,尤其是不贊成的意見,孩子可以反駁父母的不是。有些話當時沒機會或沒來得及說出口的,她還用書信跟女兒交流。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兒開朗樂觀、積極向上還善良友愛,更重要的是有主見、獨立性強。

著名的哲學家盧梭說過: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擁護你說話的權利。作者提到,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說話的權利,但我們國家的孩子卻沒有好好地享受過這個權利。我們沒有把孩子作爲一個平等的主體,去聽聽他想要什麼、他爲枝葉拔節,看到花兒吐蕊。

“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李鎮西)寬容緣於尊重,源出愛心。

當然,寬容不是無原則的“放縱”,而是爲着學生的成長,戰略性的“後撤”,如水墨畫中的留白,給學生自我改正的機會。

李鎮西,讓我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如在同一軍營裏打拼了幾十年的戰友。李鎮西文中敘述的一些事情,讀來如在眼前。也許是因同爲執教幾十年的老班主任,情感極易產生共鳴吧!

拜讀《愛心與教育》,受益匪淺;神交李鎮西,今生無悔!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5

暑假裏,我讀了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一書以後,感觸很深。對教師工作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其實,他這本書本身就是用愛心來寫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李鎮西向我們表達了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愛,不等於教育,但是,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是的,你沒有豐富的知識,紮實的功底,精湛的教學藝術……但你有一往情深的“愛心”,你就會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坐別人不願坐的“冷板凳”,苦讀苦練,日積月累,終成大器。魏書生只有初中文憑的情況,但他卻登上當代中國教育界巔峯,是對教育事業的“愛”使他們實現了人生價值。李鎮西用他的愛心創造了他的教育輝煌,成爲中國教師的傑出的代表。

你的學生中也許沒有天才,沒有一看就聰明過人的孩子,沒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現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羣少年兒童,甚至是一班“調皮大王”、頑劣不化的“主兒”,是一考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爲神奇”的執着期待,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律已精神,有“轉化一個後進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認識,一句話,有非凡的愛心,你同樣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級,在轉化和促成方面寫下了一篇篇瑰麗的教育詩章;孫維剛在名不見經傳的北京二十二中爲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輸送了許多新生,同樣是充盈胸間、激情蕩懷的“愛”讓他體嘗與領略到教育的美麗和幸福;你的學校也許沒有氣勢磅礴的教學大樓,沒有讓莘莘學子足不出戶就可以神遊天下的互聯網,甚至沒有像樣的課桌課椅,但你有“跟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的精神,有“黃土高坡也能長出參天大樹”的充分信心,有“雞窩裏也能飛出金鳳凰”的夢想,你就會迎難而上,變不利爲有利,造就一個個敢於放眼天下、胸懷全球的際化的現代中國人。

我曾經對本地區的教育進行過考察,結果發現,一方面爲他們的經濟貧困、文化落後而揪心,另一方面,也爲那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教育人的可貴精神而驕傲,是的,愛心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獨特的風景。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你可以把它比喻爲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6

假期,懷着虔誠的心讀了李老師的素質教育手記《愛心與教育》,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無一不感動着我。

他說: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轉化後進生”,更多的時候就是不斷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自信心。

一個個真實鮮活的實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僅令我震撼,更讓我從中領悟了一個成功教育家的教育魅力和高深的教育藝術。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

教育是一種感動。這種感動又是一個艱辛、幸福、美麗的過程。要想享受幸福,擁有美麗,就必須付出艱辛。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好比池溏裏沒有水,如果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溏,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一個清醒的教育者,要想真正實現這種感動,就得以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真摯的情感,豐富的知識創造性地踐行。帶着激情,帶着感動,帶着責任,帶着幸福,與困難爲伴,攜忙碌同行,和輝煌簽約。哪怕是陰天,心中也要晴朗,那怕是坎坷,心中也要創造坦途。那怕有陷阱,也要智慧地邁過。多換位思考,多用欣賞的眼光看世界,自然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教育是人的教育,給每個孩子以尊嚴,給每個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臺,“讓每個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幸福”,爲孩子幸福的人生奠基。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李老師爲榜樣,真正地走進學生,在與學生愛的交流中,詮釋教育的真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出自己的愛心與教育。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7

讀完特級教師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我深深地被李老師對學生春風化雨般的愛打動。我深刻的體會到:沒有愛,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李鎮西指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爲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因爲如果師生間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環,那麼,我們的教育已經現出成功的曙光!李老師的話使我認識到: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顆赤誠的愛心,用愛的甘露滋潤孩子們的心田,用愛心點燃一顆顆純潔的靈魂。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的愛對於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有親和作用。能讓老師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情感和信任的橋樑。

本人是一名班主任,在多年的班級管理工作中也身體力行的實踐了一些這方面的理論,我認爲在人際交往中,師生交往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班主任應運用恰當的教育方式,在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了解學生、信任學生、激勵學生、影響學生,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早日成才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個班幾十個學生,他們的情緒、氣質、意志、興趣和愛好不盡相同。如果每個人都我行我素,各行其事,班集體豈不成了一盤散沙?遇到這樣的班級,班主任如能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班主任,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學生把班主任當做可以依賴的人。這樣,學生也樂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談思想、學習、生活,心就會往一塊兒想,勁就會往一處使,形成一個有凝聚力和的班集體。

作爲班主任也要隨時隨地表白愛心。當班主任千萬不要愛在心頭口難開。我就是一個經常把自己做的工作加以宣傳,讓學生體會我工作的不容易,體會我對學生的關懷。這樣我“反覆強化”,學生也認爲我確實對他們特別關心,由此很尊重我,也願意接受我的教導。所以適當的表白一下愛心,宣傳一下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班主任在處理班級事務上一定要對學生流露真情,要和學生講感受。由於種種原因,學生一般不會主動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所以我讓學生養成寫週記的習慣。讓學生每個週迴顧自己發生的某些特殊的事情,把所感所想寫下來,等到班主任看到學生對同一事情的不同感受的時候,在班會時候,或有好的契機的時候再來談談作爲班主任對這同一事情的感受,這樣做更能讓學生所接受,使學生有親切感,是學生敢於也願意同老師講真心話,這樣使師生關係更融洽了,從而有利於教育的實施。

每個人都愛家,併爲了建設一個溫暖的家而不懈努力。如果學生也能把班級體當作自己的家,那麼這個班集體一定會充滿和諧、友愛和活力,一定有非凡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一定會是個優秀的集體。因此,把“班級當成溫暖的大家庭”的建設作爲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完全必要的。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 篇28

寒假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起初只是出於假期繼續教育的作業去完成,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時我深深地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爲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有感觸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爲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作爲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爲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帶7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爲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爲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爲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