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精選17篇)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精選1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精選17篇)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

碧藍如洗的天空之下,孤獨也成了近似於幸福美好的東西。

重讀李娟,有一種失而復得的慶幸,如果不是被連篇的考題折磨得不願動筆,如果不是手邊正好放着一本《阿勒泰的角落》,我可能就要再一次錯過一個細緻如初雪的靈魂,一段與遠方的邂逅。

手捧《阿勒泰的角落》彷彿置身於那湛藍的天空之下,眼前綿延着遼闊的草原、無盡的山巒。李娟於阿勒泰的生活是質樸的,而她也不加矯飾地盡數向我們娓娓道來。在瑰麗的自然之中所發生的渺小的事,卻有着難以比擬的赤誠的美。

就像在書中反覆提及的阿勒泰那藍到極致的蒼穹,一覽無餘,就連一絲白雲的遮蔽也不存在。那樣的藍是即使在阿勒泰正午灼熱的太陽炙烤下也無動於衷的藍,是騎馬行千里卻恍若靜止的藍,是縱使阿勒泰經歷滄海桑田的變化也巋然不動的藍。那份藍與李娟,甚至整個人世都無關,卻給予了李娟行文中孤獨到靜美的力量。

這份孤獨不是城市中華燈初上時的寂寥,不是知音難覓的苦澀,而是行走千里全無人跡,四面八方唯獨只有自己的渺小。這份孤獨自人類誕生伊始便橫亙在了人與世界之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麻痹自我極力否認,而李娟就那樣自然地舉起手掌,看着在湛藍天幕下蒼白到透明的指尖發出"世界與我們無關"的喟嘆。

是溪流旁獨自盛放的花所給的啓示嗎?還是那個一直存在卻從未靠近的"深處"?生活給予了我們很多暗示,關於自己,關於世界,細膩如李娟代替我們一一拾起並細細告知。

但提到最多的還是藍天,無論發生了什麼一擡頭便能看到的天幕。它自顧自地藍着,李娟卻給它點綴了更溫柔的色彩。在愛情萌芽的那個月夜,它藍得曖昧朦朧;在即將離別的正午,它又藍得涼薄淡漠;在寧靜的午後,它又在李娟清澈的瞳孔裏映下純淨美好的色彩……

突然想到了一句話"美好的並不是這個世界,而是凝望着這個世界的你。"如果說世界與我們無關,那麼李娟你與我們密切相關,你將我們重新拉近了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你是紐帶,也是救贖。

阿勒泰有那麼美嗎?阿勒泰的天空真的藍得那樣驚心動魄嗎?我不敢斷言,但我確信,倒映在你的瞳孔中的阿勒泰美得讓人心馳神往,抱膝坐在阿勒泰天幕之下凝望着整個世界的你,是我所知的最美好的存在。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2

看完《阿勒泰的角落》被李娟孩童般的筆觸逗得咯咯直笑,看着我吃麪的"當地人",簇擁着我做新衣服的姑娘,翻山越嶺來倒賣東西的孩子,珠光寶氣的毛毛蟲,還有"我"的媽媽,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着的鮮明的印記。

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在一個冬天的雪夜,有個人想賣個我們黃羊,因爲價格低的驚人,頗讓我們有種"撿了個大便宜"的感覺,於是我媽怕他反悔,立刻進櫃檯取錢,並叮囑道,"好孩子,你們以後要再有了黃羊嘛,還給我家拿來啊,無論有多少我都要啊!可不要去別人家啊,去了也是白去".

於是達成交易,哪成想這東西並不是黃羊而是雪兔,既然這虧已經吃了,我們一家都還是善待這個美麗的動物。"太漂亮了,不愧是十塊錢買回來的!比那些三四塊錢的兔子們大到哪兒去了,跟個羊羔似的。而且還是活的呢,別人買回來的一般都是凍得硬邦邦的".

一家人對它照料有佳,但是終於它還是不見了。再次發現雪兔的時候,它已經奄奄一息的躺在原來的籠子裏,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它是如何回來的,原來我們以爲它是穿過籠子逃出來的,後來才知道它在籠子的底部打了一個兩米多長的洞,用一整個冬天的時間通過吃紙箱子抵禦飢餓尋找自由的春天。

看到這裏,我的震撼類似於看到《肖申克的救贖》。兔子在我們心中是怎樣脆弱的動物,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裏,是什麼信念支撐着他不斷前進呢?差點丟掉性命的雪兔在這個春天抱着外婆的鞋子又開始蹦蹦跳跳起來,沒有獲得自由的安迪會如何呢?

河邊的楊柳樹。

在遇到林林之前,我幻想自己能愛上一位淘金人。因爲一個能夠從泥土裏發現金子的人,會有一顆多麼細緻敏感的心啊!淘金的工作因爲過於寂寞和艱苦而深含"久遠"的內容……

當我日日夜夜在縫紉機前一針一線地做着一件衣服,反覆拆改,他也在河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浪水聲中,從一堆又一堆泥沙裏,以每次僅能以肉眼勉強察覺到的分量,一點點收集着世間最貴重的東西……

你看喜歡一個人的理由就是這樣的簡單。爲此,我常在烈日如瀑的日子裏,倔強穿着裙子和涼鞋。而我最終也沒有遇到淘金人,但卻遇到了林林,我們的緣分起於"大盤雞",雖然最終沒能在一起,但是卻給我通過引擎聲識別柴油車和汽油車的技能,你瞧愛情總能叫人收穫到什麼。

阿勒泰是什麼地方?位於新疆北部,西北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相連,東北與蒙古國接壤,西南部接烏倫古特沙漠,東面與昌吉回族自治州交界,西南與塔城地區相鄰。大家都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而"我"是少數在這兒謀生的漢族人,這裏沒有公路、沒有電、沒有像樣的房子、沒有同伴,但是"我"的眼睛看到的是瑰麗、是純樸、是滲透生活的細小感動。

通過作者的文字,去認識阿勒泰角落的村莊和人兒,收穫的是甘甜和觸動,同樣也看到作者清澈的靈魂。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3

每到年底,我都會被工作和生活壓得呼吸困難。這時候讀一本淡淡的書再合適不過了。只需一個下午,安安靜靜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頭再看自己的日子,便從容了許多,呼吸也順暢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這樣一本書。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筆調記錄日常點滴趣事,向讀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區淳樸自然的風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達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圖,在喀吾圖開了一家裁縫店,之後又轉行開雜貨鋪。因爲做生意的緣故,李娟一家跟隨牧民在夏牧場和冬牧場之間輾轉遷徙,流動的生活讓她走遍阿勒泰的各個角落,見識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式各樣的人和事。

經歷了多次銀行貸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圖奇怪的銀行》一文時簡直驚掉了下巴。喀吾圖的銀行一年到頭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農業貸款發放那兩天卻熱鬧非凡。幾百公里以外的老鄉也趕來了,當地人對“貸款”這一概念的認知模糊到居然以爲那就是國家發給大家隨便用的錢。“難道不想還了嗎?”當地人回答:“爲什麼不還?什麼時候有了什麼時候還嘛。”而李娟家也貸了三千元,之後行長調走,從沒人找上門來提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過了很久都沒還。最後那個銀行的一個工作人員到夏牧場走親戚,在深山老林裏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終於還上了。

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語化。葉爾保拉提一家、河邊洗衣服的時光、外婆的早飯、補鞋子的人,這些都是她平日裏見到的人,寫他們的故事時也就直接把現實對白寫進來。在《爾沙和他的冬窩子》中,描寫“爾沙講起漢話來,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起碼隔着三個逗號的停頓”,李娟就真的用了三個逗號,爾沙說話時憨厚的樣子立刻出現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裏,世界很靜很靜,時間很長很長,而人很小很小。她一個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這片土地,本是厚重、貧瘠、蒼涼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卻過得溫暖、豐盈與喜悅。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李娟就是那顆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卻絲毫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感受生活,自豪地盛開着。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4

去書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發覺不錯。購買一本,25元,時逢西博會期間,曰:85折,格算。

回家後,翻看,斷斷續續的翻看。這,又是一本不用記頁碼的書,也是一本不用一氣看光的書。閒暇時打開來,讀幾節。讀着,便會將心緒平靜下來,便會想,那些遙遠地方的風景和生活裏的情趣。這一切,來源於作者的文字,乾淨、明亮、可愛、溫暖。與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夠好的。

如她是這樣描寫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櫃檯下的角落裏至今還堆着一些無法處理的寶貝,包括五件皮夾克、幾頂皮帽子、幾根馬鞭、一副皮手套、兩三個手電筒,還有一個摩托車頭盔、一大堆匕首、一疊身份證、一個戶口簿、數不清的手錶(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還有一雙皮鞋……全是賒帳的酒鬼隨手抵在這裏的,估計酒醒後就忘掉了。

更可氣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爲什麼有那麼大的毅力,冰天雪地裏能連續敲幾個小時的門。他們越是這樣,我們越是不給開;我們越是不給開,他們越是要堅持到底,不煩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覺去了,一覺睡到晚上,吃飽了飯,再來接着敲。

經常是幹活幹到半夜,一出門,就給門口堵着的東西絆一跤。低頭一看,又是一個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裏倒了多久了,於是趕緊把他拖進房子,扔到火爐邊擱着,讓他自己醒過來好回家。可氣的是,這種人醒了以後,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爲自己剛剛儉回一條命來而稍有害怕。

奇怪,爲什麼要喝酒呢?酒到有什麼好喝,那麼辣,而且還得花錢。

一個做裁縫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動着,做着裁縫,所以對錢自有一點單純的意識,寫來也可愛。

來這裏做衣服裙子的女人們,一個比一個可愛,可愛的簡直都不忍心收他們錢了。哪怕是五六十歲的老婦人,撒起嬌來,也跟小姑娘一樣動人。她們會像唸詩一樣哀嘆自己的青春,滿臉難過,眼睛卻狡猾地笑。

年齡小的就更難對付了,她乾脆緊緊摟住我媽的脖子,拼命親她,讓她氣都透不過來,再口口聲聲地喊她“媽媽”、“親愛的媽媽”。

到了後來,我們的價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個檔次——實在是沒有辦法呀……

價格一降,我們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經常是深夜過去天亮了的時候纔開始休息。

愛情會在任何地方發生,她寫妹妹的戀愛亦是可愛的。

十七歲、十八歲,雖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別太大了。去年還是一個倔強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開竅了似的。雖然這件事上我們都瞞得很緊,但她自己肯定感覺出了什麼,並且還有所迴應呢!第二天,趕在盧家小夥子過來接她之前,我們看到她把各破三個洞的球鞋脫了,換成壓箱底的新皮鞋,還欲蓋彌彰地解釋:“噢,昨天汗出多了……那雙打溼了,……溼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濛濛的運動服換成了天藍色的新外套——幹活去穿什麼新衣服啊?但我閉了嘴什麼也沒說。她自己都捨得我還多什麼嘴。

一拍篷土的頭髮也細細地洗淨了,從此做飯和倒煤灰時,頭上會小心地包着頭巾,下地幹活也不忘包着。

不寫了。

附言:

建議大家去買這本《阿勒泰的角落》讀讀。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裏面看到她的博客地址,這段時間沒事就會過去看一看,讀讀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覺那蒼茫的羣山、荒涼的戈壁、寒冷而寂靜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寫的,在阿爾泰山和天山山脈附近的阿勒泰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還有長頸鹿,甚至還有貝殼。真是滄海桑田啊!從地圖上看幾乎就是亞歐版塊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當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現在大洋深處,當年曾經確實一片陸地,還能找到當年的城郭和村落。

億萬年過去後,世界在顛倒性的變遷着,我們也只是匆匆的過客,幾十年或許只是白馬過隙,轉眼都會四散雲銷,或許誰都不再會記得。只有我們自己,記得身邊經過的、愛過的人,也算我們曾經來過。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5

對於這本書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給我的感覺就是優美、清新,有迴歸自然的感覺,李娟用樸實的文字將我們帶進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給人的感覺是千頭萬緒的,而在李娟的世界裏,是一種清淨、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風景在李娟的筆下讓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喧囂的世界裏,到處是人流與汽車的轟鳴,每天有縷不盡的煩惱,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見到,似乎她的生活永遠那麼美好。

看完了這本書,發現李娟寫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覺了。庫委是個好地方,到處是一望無際的草場,加上李娟平時也不用太管小賣部的事,所以總喜歡一個人來到山野裏,往草場上一躺整個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種閒適是每個生活在喧囂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終歸太過孤單,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想李娟或許是已經適應了那種生活,如果讓我們去到一個語言不通,沒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場所,我們能過靜下來,在草地上睡上幾天嗎?她那些優美的文字或許就是在睡覺的時候蹦出來,跳到了她的日記本上。

哈薩克人的友善與質樸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可愛迷人的江阿古麗、漂亮溫和的麥西拉、天真活潑的努爾楠。生活對於他們來說那麼平靜,玩的時候,高高興興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彈起優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熱烈的哈族舞蹈,幹活的時候,換上舊衣服就會夯起土坯或是騎上大馬牧羊。

哈薩克人的生活很簡單,簡單給人的感覺是美與幸福,沒有那麼多的煩勞,沒有那麼多生活中的瑣事,不用擔心下崗,不用擔心失業,不用擔心什麼時候會漲工資。當一年工作完成的時候,族裏的人們可以聚起來辦一場盛大的拖依,讓歡快的舞蹈與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勞。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態度也讓我有所感,三個女人,包括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新疆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爲生活拼搏確實很不容易,但是三個人卻從沒有被任何困難打倒。雖然小賣部賺的錢並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卻很快樂。書中寫道當她們一家人隨牧民轉場來到沙依橫布拉克,剛到的時候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天還下着連綿不絕的雨,帳篷剛搭起來就被掀翻,夜晚雨水會灌進被子,即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她們一家人還是堅持下來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快樂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還會繼續讀,感受她平靜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6

從作者的筆下,我驚喜的看到一片還沒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擾的極荒僻壤。那裏的人有本能的笑淚愛痛,完全展現出生命最原始的狀態。正如她所說,在那樣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這應當纔是世界的本來面目,纔是宇宙間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態。那裏的自然狂野直率,沒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長在這樣的天地間,或許她理所當然就被浸潤出一副與天地渾然一體的性靈和情懷吧。他們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麼,但是他們對美和對美的表達卻有着先天的自覺,而且這種自然而發的美比之經過文明浸染和藝術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沒有與他們共通的語言,也能產生文化的共鳴,而心生感動。

如果不是通過作者的文字,我無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間還有這樣一個不爲人知的角落,一羣寂寞而卑微的人,艱苦卻欣欣向榮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讚美他們的隱忍、堅毅、樂觀。但他們自己不這樣認爲,他們把上天降臨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應當,看作一切生命出現、存在、消忘過程中的常態,平靜而無怨的接受。當然,他們之中也不乏一些對生活充滿熱望而對現實無比絕望的的人。他對認識世界、改變人生是有主動意識的,對過上富足、文明、溫暖的生活是有願望的,但卻沒有改變這種貧窮的能力。於是就形成了獨特的一羣——酒鬼。

作者對這些人的描述總是奇妙而且詼諧,使他們的人性在固執、可愛中透出巨大的悲涼。我們笑過之後,實在不能不承認,他們除了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孤獨的靈魂,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與她打交道的貧窮的原住民、孤獨的遊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生活方式,有時他們甚至會因爲十分荒誕的思維、怪異的僻好而做出令她無法忍受的舉動。假設我們有一個或數個這樣的鄰居,肯定會天下大亂。

而作者的眼晴卻能透過她寬容的人格,去看待這些人,而且走進這些人的內心世界去認識、體諒他們。因爲她自己也是這樣寂寞無望。她把他們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愛可親,使你笑中帶淚,爲他們如此真實的活着,又活得那樣寂寞、那樣苦辛而感嘆。

作者用樂觀向上的姿態詮釋了世界,實在值得我們去感受她那獨特的見解。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7

這幾天在讀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認,寫作這東西,確有“天賦”的存在。而天賦這東西,又未必人人都樂於或善於應用——有些人鍾情寫作,卻未必懂得去體悟和探索人生的壯美,寫出來的文字不免陷於空洞蒼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體驗,卻不屑或不擅長以文字去表達他們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卻同時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靈秀觸覺的女子。她寫的都是她身邊熟悉的環境,自己經歷的人和事,但她的視覺是如此的敏銳獨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過的世俗瑣碎裏探尋出那樣鮮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樣廣漠孤清的寂靜裏發現大自然如此驚心動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會長出麥子,長出苞谷和其他靈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從她身上“長”出來的那麼天然、那麼純粹,看不到修飾的痕跡。這種文字是教不出,學不來的。讀着這本書,你會感嘆,作者是有着一顆多麼貼近大地的心靈啊!追隨着她的眼光,你會發現深藏在這片大地肌膚裏的種種有趣的祕密。讀着那樣的文字,你甚至會覺得,任何試圖評價她文章的文字,都顯得有點蹩腳和尷尬。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8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書,就像餓漢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塊朵頤一翻才過癮,甚至是樂於犧牲睡眠時間的。但這次卻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氣看完,確切點應該是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覺得看了一點便少一點了。看書很少會有這種感覺的。作爲書的上賓,請上牀頭,每天睡前細細地品味其中的章節,如此下來,也看了兩個多月。看完後,想回憶一下書中的細節,竟是感覺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憶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發現,這真是一本無用之用的書。

看完了正本書後,翻到最前邊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說寫這書只爲了在努力地耐心地體會着種種美感的過去的自己,在一點一滴地逐漸成長中記錄着一種真實的平衡感,尋找着一種踏實。我想,這也正是我看這本書所能體會到讀者最純真的用意,至於書中寫了什麼,李娟她的經歷,隨着一個個故事讀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裏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種真實的平衡感,卻佔據着心中的感覺,同時也喚醒了自身對這種感覺的更爲強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時間,也是在睡前看的書,看過梭羅的《瓦爾登湖》,作者在他的書中也描繪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獨居在一個小島上,獨自建房子,在島上獨自生活了兩年時間,他用兩年來感受一種孤獨平淡的生活,同時也用嚴謹的文字與文明社會作了對比。

這本書,對於哲理性來說,有很好的閱讀性,但作爲單純的人生感悟,作者的舉動,總是過於刻意了。相比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隨着她的裁縫店,商店,也隨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遷徙而不斷搬遷,在當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質也缺乏,但在這種貧乏的生活狀態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懷着對俗世生活的無限興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發掘生活的樂趣,也體會着生活的煩惱,也絮叨了當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書後,很多描寫的細節雖是不記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樂趣,只感覺當時的涼水與陽光都是她獨有的;還有她眼睛對雪地的反應,這感覺即使是沒見過雪的人也能深深體會到一樣;還有晚上睡覺野貓的騷擾,抗爭,與妥協;以及牧民還錢的舉動,都純樸得讓人感動。這種純然的心態,或是梭羅所缺少的吧。故此,《瓦爾登湖》給人的是一種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爲簡單的文字就能觸碰到人的心靈深處。

當然,這在也無意於貶低梭羅,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覺,我想東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樣追求一種邏輯的嚴謹,東方文章的審美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一種意淡而高遠的文風。這種把意境融進了文章裏面,也是東方所擅長的詩意的文風。試想《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所謂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蘆葦、霜、河流,人以及氣候等所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閱讀者的無限聯想。再更深一點的,有意境的同時,也最求着一種淡。在描寫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種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種用心地體會,從而文字勾勒出了豐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滿了詩意。原來,詩意的生活來源於一種對踏實生活的感悟。這也正應合了印度哲學家奧修所倡導的:真正的心靈到處,荒原即花園。

心靈真正到達生活處處,可通過有爲達成無爲。這是《阿勒泰的角落》帶給我無用之用的感觸。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9

人活着,就是要一種淳樸的感覺。不論一生有多貧窮,都要活得開心、快樂、滿足,不要抱怨、傷感。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短暫而又漫長的,總會有離開的那一天。所以,不要有遺憾和不滿,在眼輕輕閉上的時候,腦中浮現的都是美好和希望。懂得欣賞生活的美好,停一下,放鬆自己,生活就會晴空萬里。

生活中,快樂其實就在身邊。像書中的“蝗蟲來了”一篇小文章,就充分的寫出了窮人家的孩子的快樂。文章中的孩子,純真,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喜歡觀察蝗蟲,它們正好對稱的翅膀,靈活的腿,敏感的鬚子,這一切是多麼不可思議,而這,正是童真的美好。欣賞夕陽,感受大地的溫熱,太陽落下,一輪圓月當空照。拋掉煩惱,享受美好。人爲何要有如此多的要求和願望,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不願意與外界交流分享快樂,這樣做就只有一點,那就是永遠的不快樂和不滿足。人們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人人都知道,而誰真正可以做到呢?用淳樸的眼睛欣賞世界,世界也會變得美麗。但我們總是太過虛榮,爲了那遠在天邊的理想而奮鬥一生。而其實,當你靜下心來,看看夕陽的餘暉,大海的波浪,鳥兒的飛翔,享受身邊的一切,你就會覺得,這一切有什麼值得你哭泣和悲傷?當你爲了物質去追求的時候,停下來,享受生活,物質也變得沒有那麼重要。累了,就休息一下,受傷了,就等它癒合,停下奔波的腳步,品味近在咫尺的美好。而且,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要欣然接受,不要與它做無謂的抗爭。也許,仔細想想,它們也挺好。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可愛美好的小文章,有袖珍兔不“袖珍”,金絲熊“小耗子”,慈祥的奶奶,善良的母親,和他們之間微妙的愛。這些,都是貧窮但不低賤的好人,這些,都是幼稚但不缺乏美好的生活,我向往這種生活,但是,應該不會擁有。

我喜歡這本書,就是因爲它的淳樸和淡淡的一抹鄉情。再濃的咖啡,也不如清香的茉莉花茶… …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0

“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高中時看的電影《死亡詩社》裏那個教英國文學的老師念出來的句子,來自《瓦爾登湖》。年少的心多麼容易被感動,覺得將來就是要這樣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爲伍,不辜負每一天。青春的美好在於它美麗的`夢幻,現在我只感動於這句話的詩意,但是真的覺得難以做到。

在紛亂的日子裏又要想起阿勒泰的李娟,摘抄在我的本子上的一段話“整個村子安安靜靜,被風雪重重封堵。挖掘機剛把公路挖開,沒幾天又給堵死了。沒有新鮮食物,沒有訪客,沒有外界的絲毫音訊。看書、織毛衣、染衣服、剷雪、做飯、餵雞餵鴨喂兔子喂貓喂狗、生爐子、砸煤、睡覺,寫字,一共十項內容,填充了那個冬天的全部生活。五個月啊····”是不是很寂寞?但是也很奢侈吧。

還有她寫的蓋在牧場上的漏雨的簡陋的家,支在沼澤裏的帳篷,石頭壘起的爐竈。你怎麼看待這種生活呢。人可以需要的極其簡單,在廣袤的土地上的一個地窩子,遮蓋一點陽光和風雨就足夠。食物也可以很簡單,迴歸最原始的本質。森林、草原,無所事事迴歸本質的生活是不是讓每一個困在都市的人羨慕呢。

可是李娟也想逃離啊,“那陣子我瘋了一樣地想走,想離開,水缸一見底就滿心的絕望。我想我可能會在喀吾圖挑一輩子水,每當我踉踉蹌蹌地走在路上,水波一蕩一蕩地灑出去,便想到還有什麼同時也在白白的流逝,很快滲進大地,覆水難收···”

什麼是白白的流逝,什麼是空勞無獲,現代人的時間都是一格一格的,分秒必爭。

最近和一個同學聊了很多,他說覺得自己的同學回到老家四川綿陽過的生活並不比他那種表面高薪實際每天熬夜的生活差,所以他也準備回來,他說快樂是最重要的。

我想到自己,從前那麼堅定的不願意去往城市,可是,在故鄉卻也無法安定下來。不只是我,我知道在家鄉工作的很多孩子也會有出逃的衝動。生活在別處。寂寞是相同的。如果是單純的寂寞那也還是美的。可是生活卻是一地雞毛,總是紛雜喧囂。

什麼樣的才叫作倖福。有幾個孩子說,你寫的東西有種清淡的感覺。什麼是清淡,不憧憬奢侈的物質生活,不憧憬高的社會地位,不憧憬得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是時刻關注着內心的感覺,關注着生活本身的美感。可是那大概也是另一種逃避,逃避一個成年人該面對的壓力,逃避未來。可是它總要到來的。

古典詩詞真是美,那種情緒是現代人無法擁有的。像王維“少負盛名,壯登廊廟,晚年又得宋之問的藍田別墅,悠遊林下”,纔可以做到那種徹底的“靜”吧,“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閒適的士大夫生活誰不羨慕,但是沒有整個社會制度的支撐,誰能做到呢。

本子上無緣無故抄了一句“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大概是被那第一句所感動了,現代人即使不爲工作也爲各種消遣晚睡熬夜,又怎會在夢裏夢見落花。

今天,有個女孩告訴我:“你可以既保持以前的知足常樂,瀟灑的好心態;另一方面分出點精力打理物質雜事,其實可以不衝突的。”我覺得說得太好。如果我非要從某種狀態突然變成另一種狀態,可能自己首先做不到,而且也失去了自己的節奏。

還有我的同學,一方面告訴我提前謀劃,一邊也說快樂最重要。可能這就是要找到一種平衡吧。工作與愛好的平衡,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是啊,快樂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要回家去過兩天暑假,去找我的好友,去和父母好好吃飯聊天,去看爺爺奶奶,去開開玩笑,去繼續讀我的書。我抓緊時間做的一切至少該是我所需要的,我認爲有價值的。

文字控抄下來的話,來自《九篇雪》---

“久了,久了,很多事情都過去了。是意義則消失了,是願望則泯滅了。我掩身草野。風吹過,我的每一次乍現都是一次疼痛···”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1

若無意指認那在傷感中徘徊、慾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們本來的生命,那麼,總還有別樣乾淨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認領。

我從沒有讀過這樣的書,書裏沒有什麼邏輯,平平淡淡的敘事,卻在我的眼前爲我展開了一幅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個美麗的地方的生動、自然的畫卷。沒有什麼悲憫的話語,卻總能帶給我感動。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書荒的季節,圖書館看到阿勒泰直接拿着去借了。後來翻開的時候,讀了兩頁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李娟所描寫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畫面感。風裏來雨裏去的邊疆牧人、隨家庭不斷遷徙的動盪生涯、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風沙肆掠的荒漠裏餵養的金魚……無論是可愛的孩子,還是來來往往的陌生人,都顯得那麼純淨。在那種厚重,貧瘠的生活中。透過作者的文字、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個純淨、乾淨明亮的阿勒泰,看到了白雪和陽光,青草和牧林,優美而明亮。我能感受到那別樣的溫暖、豐盈和喜悅。

正是因爲很久沒有讀到這麼優秀的書籍,所以纔會激動。看書的好處就是在作者的敘事中結合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腦海中那獨一無二的那個膠片集。讀了幾遍,每次都能帶給我新的感動。每當我想寫下一些感想時,總是在想下一次我是否又能從書中感受到新的世界。我現在寫是不是還是太早了些。最終,我寫出來的仍然只能是我在讀這本書的一些小小感受,對於這本書,任何的評價可能都是多餘的。不敢寫,也寫不來。只能讀書的人自己去體會。

我已經很久沒有去享受過寫作這件事,因爲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不管是我的心還是我的語句都處於一種束縛當中。這種束縛來自於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讀的書、我的見聞閱歷、我所處的環境……我無法越過它們。而我想說的,想表達的都似曾相識。好像這世界的所有的見解、情感都已被人抒發到極致。而我的那些像風一樣的細微感受,總是難以捉摸。

最後,節選一些段落,我希望未來自己無論是處於人間的角落還是都市的中心,我的心都一樣遊牧在廣袤而孤寂的荒野上,能夠去享受那清輝月光落在身上的美麗,能夠抓住那些難以捉摸的細微感受。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2

好久沒有讀到過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說她是當代的蕭紅。我覺得還是有區別的,蕭紅的文字在純真的視角背後總是藏着一股濃濃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給人更多的是治癒,是溫暖,是希望。

這裏是地球上最偏遠的地方,也是離海洋最遙遠的腹地,在如此物質貧瘠、自然條件惡略的環境下,生活着不止一個人。他們努力着,而又孤獨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與他們無關~不止一次的有這種疑惑,既然這裏的冬天那麼冷,生活的那麼苦,爲什麼還要在這裏苦苦的堅持,長久的生活……。苦嗎,從來不都是這樣嗎。北京有啥好,離我們這裏那麼遠。

原來,我們始終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視角去定義着評判着他人的生活。

見過冬日的戈壁嗎,見過夏日的牧場嗎,見過烏倫古河邊那破舊的村莊嗎,雖然沒有,但我卻深深地喜愛上了那片未曾親眼見過的土地。

這蔚藍的天,這廣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蔥蘢,夜晚無人知曉的月色,被世界遺忘的孤獨寂寞,以及無論怎樣對這生活的熱愛,只有在這裏,她纔是最自由的。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3

實際上,我讀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經決定選這本書,但我其實說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無非是用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平淡無奇的生活,平實的語言,沒有獵奇,沒有懸念。

因爲所涉及的題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時的生活,身處都市的人們容易從中尋得久違的純真、樸素與平靜。這也許是有的人喜歡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並不覺得遙遠的村落,沒有工業污染的無人區就比喧鬧的都市純淨,污濁的心靈,就算到無塵實驗室也不會獲得淨化。

李娟文字裏的純淨、純真與對生活的熱愛,是她創作那些文字時內心的狀態,而非刻意爲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馮遠征一樣。《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萬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麼貧窮,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麼的不便,這是文字裏告訴我的(也就是說作者不是對這一切的艱苦渾然不覺)。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樣的輕鬆與樂觀,而且顯然是發自內心的樂觀,這讓我覺得矛盾。

這樣的文字必定會耗費作者很多的能量,讀起來讓我如坐鍼氈,因爲我的輕鬆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當然,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只是隱約感覺不自然,直到我讀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李娟在再版序裏說:

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的讀者都認爲我的兩本「阿勒泰」系列閱讀起來很輕鬆,而這本書則非常沉重。可實際創作時,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寫得非常艱難,寫這本書時則輕鬆許多。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是李娟與《阿勒泰的角落》創作時間相近的博客合集,這本書情感緻密,毫不節制,看得我喘不過氣來—她將阿勒泰系列背後的沉重寫在了其他地方。原來那不自然的感覺,並不僅僅是因爲我內心扭曲,不願相信存在那樣純粹的樂觀。

不管怎麼說,《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讀起來很容易讓人放鬆的書。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4

《阿勒泰的角落》這本書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寫的。李娟高中畢業後一度跟隨家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經營一家雜貨店和裁縫鋪,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詳細描寫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見所感。

李娟的語言富有特色,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只是用簡樸的語言細膩地描繪自己身邊的細節,也頗有幽默感。在《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這一章節中,作者李娟描寫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薩克語言與顧客做生意時遇到的障礙麻煩,形容“賣出去一樣東西真是難於爬蜀道”,隨後又連續寫了好幾個“是這個嗎?”來顯示尋找顧客要的東西十分煩瑣。作者李娟最後還風趣地點評“折騰到最後,對方要買的也許只是一毛錢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於觀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細節。作者李娟寫有關葉爾保拉提一家的事時,細緻描寫了葉爾保拉提媽媽的力大無窮,通過揉麪和劈柴火兩件事來表現。兩件事都先由作者的無能與笨拙引入,作者李娟“雙手捏成拳頭使足了勁擂下去,也只能在麪糰上陷兩個三公分深的拳頭印子”。讀後感·而葉爾保拉提媽媽就“一擰,輕輕巧巧地揉開了,一揉到底,極利索暢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麪糰在她手中馴服得不可思議”。

劈柴火時,作者李娟“高高地掄起斧頭,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結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兒……”而葉爾保拉提媽媽磕完瓜子,輕輕拎着斧頭,身輕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幾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區,物質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寫下,邊疆的生活充滿了快樂與幸福。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5

《阿勒泰的角落》是由作者李娟在1998-2003年之間陸續完成並在《文匯報》、《南方週末》等發表的多篇關於新疆的短篇散文集結而成,被譽爲現代版的《呼蘭河傳》。花地文學榜頒獎詞中這樣評價李娟的文字“透過私人的感觸呈現了新疆的歷史脈動,在那自然素淨的文字背後,是新疆廣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裏,世界很寂寥,時間很綿長,而人變得很小很小。”“文學就這樣一百年一百年地,與真實背道而馳。只有像李娟這樣的女孩,懷着對生存本能的感激與新奇,她筆下的貧窮、死亡、疾病、災難,呈現出一種文字的高貴。”被譽爲“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的劉亮程在給李娟的推薦語中這樣寫道。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書中,作者以天然而純真的筆調描述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日常生活點滴趣事,風裏來雨裏去的邊疆牧人、隨家庭不斷遷徙的動盪、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風沙肆虐的荒漠裏餵養的金魚……本應厚重、貧瘠、蒼涼的生活,在李娟獨樹一幟、靈光閃閃的筆觸下,卻煥發出別樣的溫暖、豐盈與喜悅。

大雁南飛時的情景她看得動彈不得,仰着脖子想要流淚:“一行大雁從北向南整齊地橫過天空,是這大風中唯一無動於衷的事物。看着它們如此寂靜地飛翔,像是通過天空的屏幕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的情景。”

五月初面朝黃土背朝天忙着點花芸豆時,乾燥的大地、堅硬的種子、簡單的勞作,讓她不禁感慨:“勞動的力量真是巨大啊,還有大地的力量,種子的力量。種子像是這個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蹟中最最不可思議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礫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嬌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變成很多很多。”

“當地的孩子們小的時候都很白,很精緻,目光和小嗓門水汪汪的,頭髮細柔明亮。可是稍微長大一些後,就很快粗糙了,輪廓模糊,眉眼黯淡。”透過喀吾圖當地小孩容貌上的巨大變化,折射出當地生活的艱辛,正如她所說“惡劣的氣候和沉重的生活過濾了柔軟的,留下了堅硬的。”

“在紅土地,生活已經堅固了許多。但壞天氣仍然動搖着我們的心。春天裏,風沙中的紅土地,從天到地全是極不耐煩的咆哮,遠處田野邊的樹木被劇烈地來回撼動。風一陣,雨一陣,冰雹一陣。天空昏暗,雖然是正午時分,但房間裏暗得不得不點起了蠟燭。我們早早地做飯、吃飯,然後上牀躺着。由我們的房屋替我們承受整個世界。”

雖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可她的筆下分明藏着許多柔軟和希望。可愛的兔子、熱鬧的酢漿草、美麗的金魚……

“當兔子滿院子跑着撒歡,兩隻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樣又啃又拽——它好像什麼都不記得了!它總是比我們更輕易地拋棄掉不好的記憶,所以總是比我們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悅。”

“我們還種了好幾盆花。我媽只喜歡好養活的,一年四季花開不斷的,而且花還要開得又多又熱鬧的那些,比如酢漿草。分明就是草嘛,怎麼養都養不死,亂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鬧鬧擠了一窗臺。”

“魚缸裏水面平靜,這水面如同皮膚一樣敏銳地感知着疼痛,並且不可觸動。魚在透明中靜止,是透明中靜止的一團色彩,似乎快要滲開了去,卻一直沒有。魚又緩緩遊動,透明中全是寂靜的歌聲……金魚清潔純粹的、燦爛鮮豔的身子,在那束光線中平穩地來去,如同這混沌世界中一顆靜穆明澈的寶石。面對那樣的寶石,即使是一顆已經開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蹟來。”

若無意指認那在傷感中徘徊、慾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們本來的生命,那麼,總還有別樣乾淨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認領。作者將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述之筆端,貧瘠的土地裏也藏着生命的希望,瑣碎的生活因爲人性的美好、善良以及生命的韌性而變得極富張力、妙不可言。她刻畫的不是一組有關新疆的異域風情,她刻畫的是我們內心的牧歌:白雪和陽光,青草和白樺林,優美而明亮。

大自然真是神奇,看完這本書,真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呀!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6

今天我要分享的一本書名叫《阿勒泰的角落》。這是一本散文集,書中的內容全部來自作者一家人在新疆過着遊牧生活時的真實記錄。正如對此書的簡介裏所說,“這裏是阿勒泰,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打開這本書前,我也很少想過都市生活以外,會有怎樣不同的生活方式。

本書寫成於零幾年,所以在偏遠的阿勒泰,幾乎隔絕的電子設備,保留着最淳樸的民風,書中故事的主人公,常常是遊牧過程中遇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家,短暫的相識相處,或許昨天還在談笑,今天就將隔着茫茫戈壁,與無邊的大草原天各一方,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驚歎於世界之大,多少不爲人知的、難以想象的生活在同時進行。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奇妙又真實的感懷,爲我們交織構造了一幅阿勒泰風景畫卷,以及作者的內心世界。閱讀這本書令我身心放鬆,似乎通過文字,我沉浸其中,就已跟隨作者遇見形形色色的人,遊覽了阿勒泰四時的光景。看完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世界充滿太多未知,無法預測的不一定是壞事,誰能想象未來的事,未來十年後的我一定要在哪裏過怎樣的生活呢?這世界有60億人就有60種生活方式,沒有人規定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只要盡己所能的去熱愛,享受眼下,便是真正的意義。

讀阿勒泰的角落有感 篇17

李娟的作品語言質樸,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沒有很多專家所說的文采,但是卻飽含着人性之美,這是她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開篇的《一個普通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在喀吾圖,一個淺淺寫在薄紙上的名字就能僅僅縛住一個人。

《外婆的早飯》中寫道: 於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裏的火爐旁,總會圍過來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還有人在路上遠遠地朝這邊打招呼,急急忙忙往這邊趕。他們以爐竈爲中心緊緊圍坐一圈,高興地說這說那,不時幫忙往爐子 裏添一塊柴。稀飯沸開了,就趕緊幫着揭一下鍋蓋。每到那時,外婆就會進帳篷捧出一摞碗出來,爲他們一人勻出小半碗滾燙的米湯,他們連忙感激地接過,謝個不停。然後在熱氣騰騰的水蒸氣和炊煙裏,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飲。這時,遠處的天空越來越藍……突然,大地"轟"地一片金黃,太陽從羣山間升起來了!

似乎也在同一時刻,羊羣的咩叫聲和牛哞聲突然密集起來,一聲聲長呼短應。整條山谷都熱鬧起來。聽着這聲音,我們倦意更濃,猶在夢中。只覺得枕邊一片透亮,被窩更加溫暖了。偶爾眨開條眼縫,從帳篷縫隙裏瞟到外面爐竈邊的人們正戀戀不捨地起身離開。遠一點的地方有他們的牛羊,在朝陽裏聳動着點點金黃。

外婆早飯的火爐多親切啊,它砌進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時光啊…… 但是,正在最感動着的時候:"大懶蟲小懶蟲快起來! 太陽曬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還沒有睡夠?……"

真是窩火!也不知是誰讓我們睡一晚上都沒法睡夠的……《三個瘸子》中母親責怪李娟:老人給的東西怎麼能拒絕?哪怕是五毛錢也應該收下。

讀了李娟的文章,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人與人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怎麼樣的關係?是暖暖地關心麼?是美好的祝福麼?是真誠的相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