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道士塔》讀後感500字(通用15篇)

《道士塔》讀後感500字(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讀後感500字,歡迎大家分享。

《道士塔》讀後感500字(通用15篇)

《道士塔》讀後感 篇1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爲那個時代,也爲我們的民族,發出一聲聲無能爲力的嘆息。

全篇圍繞敦煌莫高窟展開,說的是在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掌管,因爲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的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爲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嚮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的銀元;因爲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國寶外流,我們發自內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讓我們在今天,在這個覺醒了的民族當中,開始做一些事對遺失的文化進行補救。於是,在遺憾、痛恨、憤慨之餘,我們直截了當地想抓住罪魁禍首。那麼,元兇是誰?是犯下了強盜行徑的西方學者?是目光短淺、愚昧無知的王道士?還是舊中國,那個沒落在閉關鎖國中的“天朝”?或許真如古人所說的“慌不擇路,飢不擇食”,自身的落後讓我們已無心理睬一下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們,只好讓強大的勢力來替我們保管?想想舊中國所揹負的“東亞病夫”的恥辱,想想“落後就要捱打”這鐵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樣恐慌與不安。彷彿有一枝利箭從歷史深處射來,刺痛了我的心。

《道士塔》讀後感 篇2

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餘秋雨的《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這本書記錄了餘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勝古蹟以及他的感受。

讀這篇文章時,會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爲身爲一個炎黃子孫,當你看到因爲王道士和那些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敦煌石窟內的敦煌文物被外國人以一點點的錢纔買走時,我相信,你也會感到十分難過。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員中的其中一方能夠重視那些文物,也許,這些文物現在就不會在外國的博物館裏,而在我國的博物館裏;也許,我國科學家現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錢財購買拍攝敦煌文物的膠捲,而我國科學家就能用實物進行研究。可惜,這一切,只是如果。

爲什麼?爲什麼那些人不重視敦煌文物?爲什麼?爲什麼他們那樣的愚昧無知?雖然外國學者買走了敦煌文物,但他們能保護好,而王道士卻用石灰刷白了畫滿精美的壁畫的牆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爛,做成了粗糙的天師、靈官菩薩。

文章中說過:“當外國人運着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的敦煌文物時,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滴血。”是啊,那震驚世界的文物,本應該是屬於我們的啊!而現在,卻被那些外國人拿走並令他們受世人矚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們十分想念你呢?願你能早日迴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讓我們一睹你的風采。

《道士塔》讀後感 篇3

你看到西邊的日落了嗎?這是一個古人流血的傷口……

當爲數不多的車輛、幾十個箱子、數百卷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時,誰知道,那是我們中國不斷受到的創傷。

愚笨的道士自認爲很聰明,當他把山洞壁畫畫成他認爲很漂亮的樣子時,他並不知道他在破壞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當他把那些優美的雕塑砸到心滿意足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拋棄了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當他貪圖小利,把洞裏的東西都送出去的時候,他不知道,他已經成爲一個罪人了……

我們應該批判一個無情地送出我們古老文明的道士的愚蠢,還是批判當時統治者的短視?一個無價的石窟怎麼能由一個道士看守呢?而那些文人其實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爲什麼不捨得當時的一點運費呢?

正如作者所說,“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與那些冒着生命危險前來收集的外國學者相比,這是多麼悲哀啊!

當我看到我們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我的感覺不僅僅是憤怒,而是憤怒和仇恨。

一位日本學者說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是的,敦煌在中國,敦煌研究在中國,但是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己的東西到了別人手裏的時候,當研究自己的東西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並且要用膠片來研究,這只是用悲傷就可以總結的嗎?

傷口總會癒合,但傷疤,卻擦不掉……

《道士塔》讀後感 篇4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蹟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籙。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那麼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着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籙卻將這些經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着膠捲,用着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麼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籙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並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爲什麼清廷就那麼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給清廷寫過信,爲什麼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麼?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裏有憤怒也有悲傷。爲王圓籙的行爲而憤怒,爲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道士塔》讀後感 篇5

《道士塔》描述了滾滾黃沙如海,湮沒了歷史的痕跡,血色殘陽中,莫高窟就如一道滴血的傷口,佇立在四起的黃沙間。

我們在指責王道士的同時,更爲那個時代的中國感到可悲。區區幾個外國人,就拉走了大批的中華瑰寶,這不是屈辱是什麼?反思中國的歷史,沒有一次來得像這一次心口滴血。愚昧的中國人,眼睜睜地看着外國人盜竊國寶而不自知,這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那些外國人簡單地以極少的錢財換取了莫高窟的文明記錄,把中國的輝煌帶到了他們的國度,他們的掠奪,不只是掠去了幾卷經卷,幾幅繪畫,幾座雕像,而是讓一個民族蒙受屈辱,讓一個民族的靈魂千瘡百孔,讓一個民族今天只能從外國人手中以高價買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樣的悲劇究竟是誰的過錯,是那些外國人,還是那個卑微的王道士?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麼也不懂,卻因爲自己的無知活活埋葬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淚。他只是這場悲劇中一個可笑的小丑。而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將這些敦煌文化放在倫敦博物館,反倒能長久地保存。

除卻詩意,在那個狼煙四起的年代,這裏理所當然少不了殺戮和犧牲。在這片廣袤而厚實的土地下,究竟掩埋這多少將士的靈魂?他們沒有名字,沒有可考的歷史,只能默默地,永久地沉睡在此,化作沙堆一座。

我們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在時間的流逝中拱手相讓。好在,當西方的使者將中國的文明掠去,向世界宣告他們取得的成就時,有中國的敦煌研究者埋頭苦幹十幾年,爲敦煌洗刷屈辱,向世界證明,敦煌的燦爛在中國。

卻只怕,再過千百年,當歷史的風煙已成爲舊跡,不會再有人記得這份傷痛,剩下的只有一份可怕的漠然。

《道士塔》讀後感 篇6

你想過嗎,如果有一天自己國家的文化瑰寶被他國人盜竊,作爲小人物的我們該怎麼辦?

我自認爲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該如何保護她們的,但是如果一位散文大家也發出同樣的千年一嘆,想了一番辦法,卻“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後只能跪倒在沙漠裏,大哭一場。”我們是不是該對千年以前的莫高窟的文化引起重視呢?

也許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後的臆想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感慨與無奈,讓自己“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裏嚎叫”。但是也許此刻的他也許在凜冽的塑風中彷徨,迷茫着。緊接着他在這細沙所鋪成的沙漠之中大聲地疾呼,吶喊出了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心聲:救救我們!保護好我們,這是每一箇中華子孫的使命啊!

這是一個多麼悲愴的心聲啊!面對莫高窟的千年之殤,中華文明的傷痕累累,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文人還是現在的散文大家餘秋雨先生以及身處在現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是這麼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或許身處現在的我們沒有眼睜睜地看着自己國家的瑰寶被他國人偷竊、倒賣,輾轉到他國的博物館裏,但是在我們出國旅遊在別人國家的博物館欣賞,感嘆自己國家的輝煌文明時,這是否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想,藏經洞與甲骨文一樣,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道士塔》裏的一段話,我對它的解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華卻也是我們值得傳承與發揚的。可是現在這些千年前的經書,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卻不在自己的國家了,想要提高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沒有了依託了,又何來承接呢?

《文化苦旅》我還沒有看完,在這裏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與傳承!

《道士塔》讀後感 篇7

從來都以爲,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沉澱下來的,都是美好的,都是飽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卻不曾想過,原來歷史,也有陰暗的一面。

坐落於敦煌的莫高窟,蘊藏着無數珍貴文物,它釋放着歷史的光芒,足以照亮整個中國,甚至整個東方。然而在那個黃昏,伴隨着一車車歷史文物的遠去我彷彿透過書本,看到莫高窟的光芒在一點點變得微弱,那足以照亮整個中國,整個東方的光芒又有多少是隨着那一箱箱遠去的文物而熄滅的呢?

第一次閱讀《道士塔》這篇文章時,我的心中有不解,也有氣憤。我不明白,爲什麼蔣孝婉明知那些文物的價值,卻願意拱手讓給西方;我氣憤,那些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卻因爲王圓籙一人的無知而成爲了他人研究的對象。但更多,是無奈。因爲儘管我的心中無限惋惜,多次想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伸出雙手攔住他們,哪怕是叫住他們也好。可我能做的,僅僅只是袖手旁觀罷了。我不禁有些困惑,這究竟是誰的錯?是奪走無數文物的斯坦因?或許是吧。抑或是愚昧無知的王圓籙?也許吧。又或者是哪無能的王朝?答案我已不得而知。卻能從書中,感受到作者的痛心與不甘,還有那和我一樣的,深深的無奈。

後來,我又仔細地看了一遍這篇文章。其中有一處使我記憶猶新。那批送往京城的經卷,被沿途官員隨手就拿,毫不顧忌,事後又胡亂掏出幾個長卷撕成短卷湊數。此情此景,無不昭示着朝廷的,文物的丟失,又有多少是他們的過錯?歷史雖然陰暗,但我希望,這永遠只是歷史,我相信中國的未來會更美好,未來的中國會更強大。

我細細品味完文章的最後一個字,擡頭看了看窗外,依舊陽光明媚,而我卻彷彿在依稀中看到了遠處的道士塔前,人來人往。

《道士塔》讀後感 篇8

看到了嗎,那西邊悽豔的晚霞?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現在的傷口。 那愚笨的道士總是自作聰明,當他把洞窯壁畫塗成自己覺得漂亮的樣子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明古蹟;當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滿意爲止時,他不知道,他丟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古物;當他以貪圖小利送出洞窯裏所有東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一個道士,就毫不吝嗇地把我國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們是該批判他的愚蠢,還是該批評當時統治者的短淺目光?一個金光閃耀的石窟,怎會讓一個道士看管?還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又爲什麼單單吝嗇於那點運費?就像作者說的“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相比較外國的那些學者冒着生命危險前來徵集的精神,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當看到我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時,我的感情不單單可以用憤怒來形容,那種是感情高於怒與恨的。

當日本學者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時,中國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對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可那些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己的東西到了別人手裏,自己研究時還需經過別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來的膠片去研究。這可謂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傷口總會被撫平的,可那個疤痕,卻無法抹去……

《道士塔》讀後感 篇9

王道士和我一樣也姓王,但讀了餘秋雨先生所着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後,我不知是該爲他辯還是該罵他,或者說既不辯也不罵。作爲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個農民,他大概小時候因家貧沒有讀過什麼書,或者說是沒有接受過系統而規範的教育,以至於不太明白眼前這些敦煌文物的價值。一個沒有學過什麼知識的農民又能對他苛求多少呢?對於一個貧困的農民來說,眼前這些文物是不能餵飽肚子的,遠沒有那些洋大爺們口袋裏沉甸甸的銀元來得實惠。至少那些銀元可以換來糧食和土地,甚至這一輩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與孩子。

一個農民又能想得多遠呢?無非是一家人的溫飽或者是一個人的溫飽罷了,而洋大爺們呢?用幾個小錢就能騙取人家的國寶,當然是非常之樂意與這樣一位中國傳統的農民老道做一筆有賺無賠的划算買賣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說敦煌文物大面積遺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國人能夠如此輕而易舉的從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極少的銀元購走大批敦煌莫高窟裏價值連城的文物,這與當時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漠然視之,有直接的關係。一個農民有如此的膽量與權利出賣世界級文物,晚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輕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餘老先生認爲不喊一聲我好恨!不足以解心頭之恨的話,那麼我覺得,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該恨,即使他是筆者的家門,筆者我也絕不會對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簽署喪權辱國條約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爲有這樣無能的政府,纔會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民,因爲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民才最終導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這些都不是單個的事件,這是晚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所必然導致的結果。

《道士塔》讀後感 篇10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這本書裏,我感觸最深的,是《道士塔》。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文化藝術的一大寶庫。可是,這樣的一個寶庫卻被一個道士給毀了,沒有發揮它的價值。餘秋雨對於這些寶物的損失深感痛心,從中深省釀成這場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劇的社會根源。這時的莫高窟,並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於是任由這些來自西方的“遊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這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王道士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看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原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餘秋雨妙筆生花,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筆觸,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正是這樣的創作願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從而引導我們不斷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值得我好好品味。

《道士塔》讀後感 篇11

讀餘秋雨先生的歷史反思散文《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常常引起對保護中國文化的沉思。

王道士是敦煌石窟悲劇的直接製造者,他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因爲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塗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他發現的,但他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保留下來。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些無價之寶竟然被列強用那樣低廉的價錢給換走了。

然而遺憾的是,一大批經卷相繼丟失,可在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摺中竟沒有提“敦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異國的冒險家如此輕易地來到中國,以堂而皇之的名義“買”走了我們國寶,國門被打開,列強在擄掠,悲哉!

王道士固然迂腐,但更可恨的是中國官員們對文物毫不重視,在貪婪的官員眼中,只有金錢,錢對於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可他們竟然不知道,再多的錢也買不回敦煌的歷史文物啊!

我們看着莫高窟留下的古代藝術造型和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卷,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然而,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給喪失了。賣國寶卑微,賣國賊可恥,對他們再憤怒也將無濟於事,因爲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欠下的那筆沉重的文化債!

我爲敦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道士塔》讀後感 篇12

最近讀了一本餘秋雨寫的《道士塔》令我感到的是對於中國文化與寶物的損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僅僅因爲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出賣了祖國的文化,賣掉了祖國的珍寶,換來的只是幾個錢財但是卻永遠也換不來祖國的悠久歷史。因爲他的自作聰明將記錄着中國歷史的壁畫改成了慘白色的一堵普普通通的牆壁,曾自以爲自己得到了財富但是他並不知道當時自己是多麼得愚昧無知。王道士這個人雖然並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卻留在了作者的心中。作者利用生動的筆法,使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的無知,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數着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時的自以爲得意,都讓讀者感到無限的悲傷,痛心,更讓我們感到可憤可恨。

莫高窟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的文化價值卻是令我們驚訝的。如果說王道士愚昧無知的話,那麼當時的官員呢?他們同時也只是自己一時的貪圖享樂而造成了現在的懊悔。他們難道只懂得自己嗎?我們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將偷運出去的寶物,但是因爲他們只願在客廳中慢慢地喝着茶,等於親眼看着自己國家的文物變成其他國家的財產,卻不願意去挽救。有的甚至聽信了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的話,一車車批發給了西方國家。這讓我們感到的恥辱。自己祖國的文化自己不懂的保存,反而卻擺在了外國的博物館中。看看莫高窟曾留下的一卷卷經書和歷史悠久的壁畫,敦煌文化顯然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於事,因爲他們的無知是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的責任。

那不堪回首的過去已將成爲回憶。我們堅信,日益強大的中國,不會聽任歷史文物在我們的時代飄零,不會再變得愚昧無知。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我們能做的只能用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思想創造新的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的“奇蹟”永存我土!

《道士塔》讀後感 篇13

藍藍天空,白白雲,每每想起餘秋雨《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經住着一位姓王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罪人。

當各國藝術家都在創作他們舉世傑作時,古老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淵。

他,一個道士,因爲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天師靈官;將“唐代笑容,宋代衣冠”都塗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王道士發現,但他卻沒有將這寶貴文化遺產留下來,外國人一點錢、商品就能換回幾大卷在現在可以算得上無價之寶經書。

“1910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9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是在文中寫到,令人驚訝不僅是用那樣低廉價錢換走了一大批經卷,更讓人絕望是中國文官們滔滔奏摺中竟沒有提“墩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

但如果單憑王道士迂腐,還不足造成墩煌毀壞性損壞,可恨是中國官員門對文物毫不重視,貪婪他們一步步把文物吞沒了,享受着紙醉金迷生活。一切一切,在他們眼中,就只有錢,錢對於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但他們不知道,再多錢也買不會這些文物,再多錢,也彌補不了他們罪過。

看看莫高窟留下古代造型藝術傑作和浩如煙海經書,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太渺小,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於事,因爲他們那無知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文化債!

我爲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道士塔》讀後感 篇14

最近讀了一本餘秋雨寫《道士塔》令我感到是對於中國文化與寶物損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僅僅因爲自己眼前利益,而出賣了祖國文化,賣掉了祖國珍寶,換來只是幾個錢財但是卻永遠也換不來祖國悠久歷史。因爲他自作聰明將記錄着中國歷史壁畫改成了慘白色一堵普普通通牆壁,曾自以爲自己得到了財富但是他並不知道當時自己是多麼得愚昧無知。王道士這個人雖然並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卻留在了作者心中。作者利用生動筆法,使王道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無知,他愚昧,他“笑咪咪地數着那一點微不足道銀元”時自以爲得意,都讓讀者感到無限悲傷,痛心,更讓我們感到可憤可恨。

莫高窟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華麗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文化價值卻是令我們驚訝。如果說王道士愚昧無知話,那麼當時官員呢?他們同時也只是自己一時貪圖享樂而造成了現在懊悔。他們難道只懂得自己嗎?我們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將偷運出去寶物,但是因爲他們只願在客廳中慢慢地喝着茶,等於親眼看着自己國家文物變成其他國家財產,卻不願意去挽救。有甚至聽信了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話,一車車批發給了西方國家。這讓我們感到恥辱。自己祖國文化自己不懂保存,反而卻擺在了外國博物館中。看看莫高窟曾留下一卷卷經書和歷史悠久壁畫,敦煌文化顯然是人類罕有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於事,因爲他們無知是無法扛起中華民族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文化責任。

那不堪回首過去已將成爲回憶。我們堅信,日益強大中國,不會聽任歷史文物在我們時代飄零,不會再變得愚昧無知。失去不可能再回來,我們能做只能用我們雙手我們思想創造新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奇蹟”永存我土!

《道士塔》讀後感 篇15

王道士爲了一己私利忘情的賣掉了祖國的珍寶,換來的只不過是幾塊銀元,幾件他國的使者隨身攜帶的商品而以,他賣掉了在他的眼中,對他而言的瓶瓶罐罐,他賣掉而不僅僅是這些,他不知道這些文化古物對自己的國家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還有祖國的將近一半的歷史。

王道士,這個人物雖不是名垂青史,但他卻留在了作者心中,留在了世人心中,他爲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顧後果的成爲了遺臭萬年的千古罪人。他只是個沒有接受過教育,沒有文化的人。如果王道士是一個腹中充滿着知識的人的話,他也會仔細的去鑑賞這些在人們心中所謂的古董,也不會犯下這個令世人唾棄的千古罪名。然而他只是個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的人。

難道只是一個王道士的錯嗎?當地的官員那?那些有文化的人那?當發現那麼多文化遺產時不可能不爲之所動容。最後卻聽信別人的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的話,一車車批發給了西方列強。

八國聯軍侵華後,那些西方大國至今還驕傲的陳列着那些所謂的“戰利品”,那些古代的字畫那些古董,那是老祖宗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卻在別的國家博物館裏。明明是自己家的東西,卻要買門票隔着保安系統去看一眼。這是一種恥辱!

我恨,我恨王道士的無知,恨西方列強的貪婪,恨腐敗的清政府,恨當時愚昧的中國人,把中國最寶貴的文化財富葬送在了那一代!

現在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我們只能用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思想創造新的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的“奇蹟”永存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