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巴金《家》讀後感(精選22篇)

巴金《家》讀後感(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巴金《家》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巴金《家》讀後感(精選22篇)

巴金《家》讀後感 篇1

讀完巴金《家》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悟。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十分喜愛它。相信大家都知道並且都讀過這本書,故事的內容就不需要介紹了。

看完這本書後,特別是瞭解了巴金的生平後,我真的覺得書中的覺慧與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溫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爲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裏,有個寡婦因爲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裏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爲怕失體面。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鬱。祖父生日的三天後,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瞭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後來祖父死了,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爲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爲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說離開家裏越遠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裏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僞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巴金是覺慧嗎?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爲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可以說巴金的《家》是他對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記敘和諷刺。

巴金《家》讀後感 篇2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家》讀後感 篇3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爲偉大的作家。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爲“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着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爲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巴金《家》讀後感 篇4

“有你在,燈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爲《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啓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爲,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爲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爲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爲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爲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爲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爲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巴金《家》讀後感 篇5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巴金老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長大後閒來無事隨手還會翻翻這本書。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爲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着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特別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着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裝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爲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爲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家》讀後感 篇6

假期裏通過網絡觀看了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看過之後,心裏不知道有一種什麼感覺,忽然對封建社會的封建家庭非常痛恨。

這個家中有三個兒子。大哥覺新是個典型的孝子,他求學中途回來給爺爺祝壽,當時,他有一個深愛着的人——梅。他們青梅竹馬,我本以爲他們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因爲有另外一個女子也和覺新的生辰八字相配,所以,他爺爺做主用抽籤的方法來替他決定了婚姻大事。也許是上蒼捉弄人,抽中的偏偏是另一個女子,他爲了滿足爺爺的意願,放棄了自己心愛的梅,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和那個女子結了婚。與此同時,他也捨棄了自己的學業。他是老師最器重的學生,老師惋惜的告訴他,只要他繼續學下去,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爲。但是,就因爲他爺爺的一句話“你是這個家的長子,還是早點完婚,找個營生,打點這個家吧!”葬送了他的愛情、前途和幸福。

不僅如此,他還想讓別人也成爲這樣的人,所以,在爺爺又給二弟覺民訂婚時,他竟然也去逼二弟完婚。

他很愛他的妻子,但卻保護不了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生第二個孩子時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去看她,當她因爲難產而死時竟不能見她最後一面卻只是默默流淚。

我們能因爲這些就憎恨他嗎?不,不能,是那個家庭造就了他的順從,他們雖然因爲他受到了傷害,但他也同樣受到了傷害,而且受到的傷害更深,他纔是最大的犧牲者啊!

二弟覺民,雖然擁有較進步的思想,但意志薄弱,可是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哥和三弟的幫助下,終於和自己心愛的人——琴,一個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走到了一起,他可以算作《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人了。

三弟覺慧,思想進步,意志堅定,他最初與婢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她逼得投河自盡,這件事情成了覺慧心中永遠的痛,同時也堅定了他反抗封建禮教、封建家庭、封建社會的信心,他離家出走,追求自己的生活,最終走向光明的前途。

《家》通過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我痛恨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也同情那些被封建制度迫害的人們,同時也體會到,只有積極向上,努力奮鬥,順應時代要求的人,纔有光明的前途。

巴金《家》讀後感 篇7

幾天前我帶着疼痛的心情讀完巴金的小說《家》,曾經在某一本語文書的扉頁上寫了一句話:“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一年前的某個靜謐的夜晚,對着燙手卻依然白亮的燈管,我心血來潮的爲“活”字進行了拆字解釋!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嘆言:“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於死命,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人可以被輕易的毀滅,但他也有着同水一樣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自然,可以使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別小瞧水,別小瞧人應持有的“簡單”,別讓心的靈魂被“黑暗”所控制、壓迫!

水如人,人亦如水。水,簡簡單單,晶瑩剔透,可從外望穿裏面;那麼既然“人亦如水”,人是不是也應該簡簡單單,“一眼望穿”呢?生活的“活”字,有三點水,這第一點水代表實在,第二點水代表品德,第三點水代表道理;那麼既然“水如人”,人是不是也應該注意“三點水”呢?世界萬物都很美,因爲它(她/他)本身就很美,美在自然,不需要裝點!那麼,生活和自身的心靈世界是不是也應該“很美”呢?

在巴金的《家》中,我再次見識了流動的力量和強大,生活並不是悲劇,它是一場“搏鬥”。在《家》中,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還有他們的選擇和反抗,順從、叛逆、腐化墮落等,從主人公高家三少覺慧,到主線高家大少爺覺新,從鮮明的“有壓迫就有反抗”的三少爺覺慧,到既不滿於黑暗的舊制度又逆來順受的大少爺覺新,把一場激流一般的“搏鬥”攝入了我的思想中,與我的“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重合交織在一起……

巴金曾提問:“我們生活來做什麼?或者說我們爲什麼要有這生命?”並用羅曼·羅蘭的話題做了回答:“爲的是來征服它”!

從《家》中,我伸出手,結果觸碰到了無邊的黑暗,但是,正如巴金所說的“我並不孤獨,並不絕望。我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盪,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這生活的激流會永遠動盪着,不曾停止,也不能夠停止,並且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它!

我們所有人都一樣,活着,就是爲着來征服生活的!縱使內心含着愛、恨、歡樂、痛苦,也絕不曾失去信仰:對於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還不會結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還有什麼東西等着我,我只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

巴金《家》讀後感 篇8

這次寒假,由於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說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爲他定下親事,覺民爲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爲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溫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寫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爲過去,和現代社會發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一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魔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節的描寫。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景物彷彿就是爲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爲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巴金《家》讀後感 篇9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裏你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爲那時的你不需面對嚴厲的老闆、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一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溫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瞭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着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閱讀後,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裏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溫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一樣,一樣不能自主婚姻,一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瞭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其中有一段話:

“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裏,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說,並沒有什麼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一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一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纔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裏,追求自由就猶如沙漠裏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看了《家》以後,我們是否應該爲享受到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

巴金《家》讀後感 篇10

翻開帶着墨香的書籍,看着一代青年愛情婚姻的故事。

很喜歡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覺慧、覺新、覺民對待愛情婚姻的不同的遭遇,或順從或反抗,那麼矛盾又那麼統一,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特徵。

《家》單純、樸素的文字中,刻畫了一個個深刻的、讓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充滿朝氣、叛逆的覺慧,他要“做自己的主人”,他大膽,他幼稚,他單純,他反抗。他是受到五四新思潮衝擊的激進青年,他的成長反映了那個時代新青年精神的成長。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勇敢的反抗舊禮教。他敢於反抗並且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走向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而大哥覺新又是個讓我心疼的人物形象。他不滿舊禮教的專制,但這個舊家庭的長房長孫這種神聖的血緣關係,又讓他難以割捨,從而養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我心疼覺新,看着他清醒的在罪惡的泥沼中掙扎,我的心也跟着他痛苦。

《家》還刻畫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敢於以死抗爭的純潔丫頭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惡果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婦瑞鈺;衰老專橫的高老太爺;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而覺慧、覺新、覺民三兄弟代表着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生在四世同堂的高公館這個黑暗王國裏,因爲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從而演繹出一個個腐朽或新生的戲劇。

《家》映射了那個時代下的社會,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撕開了在溫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暴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無恥,也描寫了新思潮喚醒的一代青少年的覺醒和反抗,從而宣告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潰的命運。這本小說沉痛的控訴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年輕生命的摧殘,熱情歌頌了青少年叛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動。

巴金先生自己也說過“我寫《家》的時候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塊兒受苦,跟一些人一塊兒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着那些年輕的可愛的生命歡笑,也陪着他們哭。”這也是我的感受,我的心被這些年輕的生命佔據了。我爲他們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悲憤,我痛心,但是我的心中任然充滿了激情,有夢就有希望,我相信他們離幸福不遠了。

巴金《家》讀後感 篇11

家,一個愛、溫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舊社會,家是一個惡魔、監獄、劊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徹底地反映了舊社會封建的醜惡面貌,使我不禁爲他們感到遺憾。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爲自己慶幸,因爲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後,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積極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起,過着幸福的生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爲了自己純潔的愛情,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毀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選擇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佈,因肚子裏的孩子受到衆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溼的房裏,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生下雲兒後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裏有太多的人做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爲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揹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着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爲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爲了事業失去了愛情,犧牲了一個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那麼就讓它作爲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

巴金《家》讀後感 篇12

我想這書最適合青春的人去讀,剛入世事,見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這書最能激起這樣的人的興趣。他們或許會像覺慧一樣反抗舊的東西,去追尋理想和新生事物。

而我現在讀來確實已經對覺慧有了自己的判斷,我有時不能完全贊同覺慧。我有時很同情覺新,甚至覺得覺新的做法並沒有什麼異常。而對覺民,更是覺得他成熟、冷靜,對世事有自己的判斷,又能夠忍耐自己所厭煩的東西,有能夠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纔是正確的。人或許只有積極抵抗與消極抵抗相結合,才能活得更好,最後覺民不是活得了幸福,並在家中長期生活下去?或許這樣的結局更適合普通人。

但我想作者並不是我以上一段的意思,他希望年輕人能夠奮起反抗,去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覺得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就是一個人的三方面。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矛盾體,而對於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種不同的計劃,恰是三兄弟身上所體現出的性格與行事方式。看書時,會覺得有時自己是覺慧,想要反抗,卻困難重重,又對社會抱怨多多,有時是覺新,雖名“覺新”,卻很“守舊”,逆來順受,接受着命運的安排,有時又覺得自己是覺民,可以對他人有着強烈的同情,可是試着用語言撫慰每一個人心靈的傷。

我想我或許是被書本毒害太深的一個人,終究不能如覺慧一樣。

再來說說這本書。

這本書很難說是悲劇還是喜劇。因爲瑞珏、梅、鳴鳳、爺爺的死、大家庭的沒落,不得不說是悲劇。而最後覺慧去上海追尋新思想,覺民得到幸福,這又給此書留下了希望。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部厚重的書。

此書的語言很簡練,卻又很深刻。作者在書中有大量評論的話,並將這些話與敘述將結合,這是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過提煉的話,將這種深刻有理的話語寓於具體事情之中,更顯出其深刻見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將睡覺,便將人的性格與世事和睡覺聯繫起來,有一段是將花園裏的湖,便說這個家就像湖一樣,表面平靜而內裏波濤洶涌。

而總體來說,語言敘述性很強,並有張有簡,很流暢,點到爲止。詳略恰到好處。

我想這部書從整體上來說是值得一讀的,你會看見厭煩的有趣的上一輩人,看見積極反抗的下一輩人,還會看見在社會之中漂浮着的這一輩人。你會看見這個社會,或許還會看見你自己。

巴金《家》讀後感 篇13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杯具”——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說《復活》之後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生命的寫照。

整部小說以“五四”戶外爲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着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爲首的那些所謂的“衛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爲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說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着,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我並不覺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我也曾說過:“我的生命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正因我不願意反抗,我自我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但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沒有一個實現過,我的愉悅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爲自我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說》因此,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下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因此,他放下自我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因此,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後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生。

他心裏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他是令人惋惜的,正因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正因覺慧能瞭解哥哥作爲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情緒,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取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能夠麼?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着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爲人知的辛酸往事。只正因心中仍有夢,因此他就能忍住痛,只正因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愉悅,因此,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巴金《家》讀後感 篇14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悽婉的語調,勾勒出女子悲傷而絕望的面龐,她令我不禁想起,《家》中的那奇女子——鳴鳳。

鳴鳳是一位多麼可愛而果決的姑娘啊!她的一生如此簡單,簡單到只裝得下兩個人——她過世的母親,和《家》的男主人公高覺慧。

一開始,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婢女。在她的眼中未來除了無盡的勞務便只剩下了黑暗。而漸漸地,她人生中的光出現了,那便是覺慧。覺慧溫暖的笑容給她注入了靈魂,讓她眼中黑白色調的世界變得色彩斑斕。可在舊社會封建制度的壓迫下,一個普通的婢女又怎麼會有多好的下場呢?當她得知自己將會被送出去給一個老男人做姨太太時,我想,她是感覺晴天有一道霹靂的。而更絕望的是,當她向自己的那抹光求助時,覺慧卻忙於革命,無心於兒女情長。而等到覺慧終於知道一切時,得到的卻只有鳴鳳投湖自盡的消息。覺慧啊,當你於午夜夢迴,卻又忽然驚醒時,可還記得梅林中你對一位女子許下的誓言?當你白髮蒼蒼、步履蹣跚時,腦海中是否還存在着她那癡心等待的背影?

覺慧爲了改變當時封建的制度,錯過了自己的愛情,令人遺憾。而生活中,現實裏又有多少覺慧這樣的人呢?丈夫爲了事業忽略妻子,子女爲手機忽略父母......人生道路何其漫長,他們卻連片刻的的停留都不願意。

請歇一歇吧,爲了你自己,爲了身旁的美景 ,爲了追逐你的人影。人生是一本打開便再也合不上的書。既然如此,爲何不放慢閱讀的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字符?“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體會人生的精彩吧,正是鮮衣怒馬少年時,爲何不多與同伴共同努力,多珍惜摯友良師,多對父母關心體諒。

若允許, 我願不從江南走過,只要那如蓮花般開落的容顏,不再等我。

巴金《家》讀後感 篇15

閒暇之餘,重新閱讀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感觸頗深,一個個人物的形象再現我的腦海。順從的覺新,謙遜的覺民,激進的覺慧……他們在封建主義的黑暗中掙扎、反抗,在黑暗中尋找着那份渺小的希望……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成都爲背景,真實地描述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化、潰敗的歷史,寫出了封建大家庭高家公館從最初的繁華到逐漸的沒落。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書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主人公——覺慧。他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有批判和反抗意識的典型新青年。他痛恨着自己大哥覺新順從而導致自己與所愛之人分離的做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報社辦報紙宣傳新思想,與自己的爺爺——高老太爺對着幹,並且愛着與自己的身份天差地別的鳴鳳。當最終理想破滅時,無法忍受而離開了這個家。

覺慧是一個典型的“人道主義者”。他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更愛上了與自己不同階層的婢女——鳴鳳。但在封建社會下,他們兩人的愛情最後也無疾而終。當他們二人表述了各自的心意之後,高老太爺卻要將鳴鳳送給馮樂山做妾,鳴鳳卻始終心繫覺慧,不願做他人之妾。可當她來到覺慧的房中,覺慧卻因趕稿爲而讓鳴鳳改日再說。最後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鳴鳳只能選擇跳湖自盡來阻止自己嫁作他人之妾。自此覺慧一直活在對鳴鳳的自責中。最後兩人的愛情還是破滅了,雖然是意料之中,但卻也讓人感到無比惋惜。

在經歷了愛人鳴鳳、表姐梅和大嫂瑞鈺的死去之後,覺慧終於忍無可忍,離開了這個令人窒息的高公館。而此時沒了高老太爺的高家,也終於成爲了一具空殼,逐漸沒落。

覺慧是一個大膽而幼稚的叛徒,並沒有迴避舊家庭和少爺的地位帶給他的負擔,而是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他逐步擺脫這些負擔,走向新生活的過程,從而塑造出一個深受青年人喜愛的勇敢背叛舊家庭和追求新生活的新青年的典型。他是“五四”時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始終是封建社會裏的反抗者們的榜樣和鼓舞的力量。

巴金《家》讀後感 篇16

巴金寫的《家》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大家庭,本來充滿着歡聲笑語,卻不斷從裏面冒出兩個邪惡的字:封建。爲什麼男色兒要留辮子?爲什麼丫環剛過18歲就被逼的嫁出去?爲什麼男女不能同等,等等。但這也是社會的封建、自私。不就是把丫環賣給了一個有錢人的老闆,賺來能買兩個丫環的錢嗎?

《家》的主人公爲覺新、覺民、覺慧、鳴鳳。在我的映象中,有一節是專門寫覺新的。覺新是淑華的大哥,自母親去世後,十九歲的他便大步地走進社會了。承擔了這整個家的生活與經濟。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當然爲了這個家,他也放棄了去德國留學、上海或北方的美麗夢想,始他在痛苦中去上工作,去結親,去流淚。而鳴鳳也算得上是一位值得欣賞的人,她雖然是一個婢女,但她卻堅持愛着三少爺覺慧,並在嫁給其他人時,不能和自己的心愛的人在一起,重選擇投湖自殺。覺慧是一個負有愛心的,但卻滿腦子有許多思想,在過節時,人拿炮炸表演人時,其他人覺得很好玩,而覺慧很同情地說:“我覺得他們太可憐了。”而看着自己心愛的人被別人罵,自己卻什麼也不能做,開始想:“要是她(鳴鳳)外於琴姐那樣的環境呢?”

我印象最深的是覺慧與鳴鳳。覺慧的周圍是無邊的黑暗,但他並不孤獨,他有着獨特的民主思想,這樣思想不斷的延伸到周圍,值得我學習的是他喜歡讀書讀報,沒事就寫稿投稿,來假造新的思想。鳴鳳是一個很也愛,信念堅定的人,她雖然沒有文化,但她和覺慧都有獨立的思想,更讓我佩服的是她雖然沒有文化但是非常好學,很聰明。

不要以封建思想來考慮家庭與孩子的問題,這樣會使社會腐敗。

巴金《家》讀後感 篇17

家,是將無情歲月裝點成溫馨時光的心靈歸宿;家,是把凍在心頭的堅冰用溫情融化的人生暖爐;家,是風中雪中遠程歸來的遊子們心中堅定信念的來源之地。家這個字,無論何時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都是詩般的美好,它是一種信念,一種力量,支撐着我們在漫漫人海中敢於開拓。但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家這個字對於青年來說卻是一道真實可感的枷鎖,它不停地壓制着“她們”那顆鮮活跳動的心,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網,籠罩出一片陰影,令人窒息。

在巴金先生寫的《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不是高家祖孫幾代之間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反而是活躍在字裏行間的那些俏麗的身影――那些個性鮮明的女孩們,梅,瑞鈺,鳴鳳的遭遇讓我深深爲生活在那個黑暗封建的時代的少女感到同情與惋惜。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來自不同的階層,擁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但都逃不過封建思想對她們的殘害與壓迫。

梅,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她就像綻放在白雪中的一朵清冷孤傲的梅花,不爭不搶,但也從來沒有能力與勇氣爲自己的未來爭取什麼,她只是默默忍受着漫天飛揚的大雪,只能拖着早已被折磨的虛弱不堪身體計算着自己還能在無窮無盡的雪中熬多久。最後,她走了,她帶着怨恨,離開了人世。而這場悲劇的一切,開端竟幼稚的可笑――她的母親,在決定她終身幸福的前夕,與高家太太,即與梅情投意合,青梅竹馬的高覺新的繼母發生一次無謂的爭執,兩家太太抹不開面子,拆散了他們。這也是梅婚姻悲劇的開始,也是梅痛苦的根源。

而瑞鈺,高覺新後來的妻子,這個擁有親和力的善良女子,她真心的對身邊的人好,從不像其他太太一樣苛責下人,寬厚待人,對待她愛的丈夫,更是將所有的少女情懷傾注於他。愛屋及烏,對待被勒令待着家裏不準參加學生運動的高覺慧,她也用女性細膩的關懷顧及了他,讓他來下棋,怕他一人待着心裏煩悶。但順從與善良沒有給她帶來好結局,高老太爺死去後,快要臨盆的她被陳姨太一句“在家裏生產,怕衝撞了,會有血禍”就被要求搬到城外偏僻潮溼的小屋去住,丈夫早已被環境壓迫的無力反抗,她只能流着淚點頭,最後難產死去也看不到丈夫最後一眼,因爲“男人進了產房會走黴運”,覺新這次拼命反抗也無用了。

這兩位女子都沒有做錯了什麼,相反,她們用自己的天性與純真爲那個黑暗社會增添一絲不一樣的光輝色彩,但她們錯就錯在不幸生在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她們的悲劇,不會是舊中國的個別現象,而是無數女子悲催命運的縮影。她們擁有富足的生活,但她們同時也被無數繁文縟節所約束,甚至她們連未來也不能自己決定。她們也擁有一定的學識,在新舊思想衝擊的社會,她們也有渴望自由的思想,因爲懂得,所以想要反抗,因爲反抗無力,所以反而加劇了她們的痛苦。家帶給她們的,既有短暫的溫馨也有長久的悲劇人生。家的意義,早已失去了光彩。

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爲自己的幸福一往無前的奮鬥。家的意義重新被鍍上光輝溫暖的精神。

巴金《家》讀後感 篇18

提到家這個字,此刻的我們心中大多就應想到的是溫暖、和睦而完美。或許平日裏或多或少的糾紛不可避免,但糾紛過後,依舊溫暖而和睦。

然而回眸歷史,在那黑暗的封建社會,在舊禮教觀念的毒害下,家卻並非是這樣溫暖和睦。

《家》所描述的就是一個受封建禮教所束縛的封建專制家庭,在這個家庭,高老太爺化身爲封建制度,統治着這個腐朽的家。而他統治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的`主要手段----專制。在這樣的統治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約束,權力收到了限制,家又怎能溫暖、溫馨?

在這樣的統治下,高老太爺

人們肆無忌憚的理由。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打出“這是高老太爺的意思”的口頭禪,便可通行無阻。這深刻的反映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的黑暗腐朽,讓我深刻的領會了封建制度的可怕。

有黑暗就有光明,即使是一點微弱的光明。書中描繪了覺新、覺民、覺慧這三個形象,在他們的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先進的五四思想,然而因爲地位和性格的不一樣,五四的先進思想在他們身上產生了不一樣的影響。

覺新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清醒的意識到了自我的杯具命運,明白是就家庭和舊禮教奪取了自我的青春和幸福,單但由於他本人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被灌輸了超多的封建思想,以致他養成了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性格,因而五四新思潮的洗禮反而讓他更加痛苦。

透過覺新這個形象,我感悟到了行動要與思想共同進化,否則一旦兩者矛盾構成,所要遭受的,將是原先雙倍的痛苦。

相比覺新,覺覺慧則將自我受到的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更加付諸實踐,他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熱情、叛逆、只求自由的五四精神在他身上彰顯的淋漓盡致。

而現如今,本來先進的五四精神卻被有些青年發揚的有些過火,他們對任何事物哪怕是不良事物都充滿着熱忱:叛逆也不是對待腐朽的事,而是對待家長和老師:過分槌球自由。他們的行爲陷入誤區,發人深思。

《家》透過一系列完美的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的黑暗,描述了先進的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爲新時代的青年點亮了前行的明燈。

太陽普照大地,總有黑暗的角落:社會再禮貌,總有迂腐的潛伏。倘若處在陰暗迂腐的現實之中,那麼時代的新青年就就應繼承和發展那永不退色的五四精神,用他的光芒驅散現實的黑暗。

巴金《家》讀後感 篇19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地描述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嫺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理解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可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異常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這是四個杯具,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的身上,可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以往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說的,哪怕自我明白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我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可是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一樣,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可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期望。

巴金《家》讀後感 篇20

記得以前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什麼是生活:生活就是不可抗力,它就是合約裏唯一一條也是永遠都會存在的那一條無人可以更改的霸王條款”我一直不相信這句話,甚至是不同意的。

我始終堅信着:生活是可以靠人來改變的,人是可以做生活的主人的,因爲“人定勝天。”

《家》這本小說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滯塞內地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的描述了高公關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了年青一代的反抗精神。

作者寫作這篇小說,一是表達了對封建制度的憎恨,“宣告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來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

二是爲青年一代呼籲,“要爲過去那無數的無名犧牲者‘喊冤’,要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於歲對舊制度的深惡痛絕,

對廣大青年的誠摯熱愛,作者通過《家》向舊社會舊制度進行猛烈抨擊,生動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滅亡的命運;並通過對青年一代勇敢抗爭的描寫,

展現了在嚴密殘酷的黑暗王國裏放射出的一線光明,使《家》充滿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作者說過:“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盪,在創造它自己生活的道路。”《家》也正是表達了這種不屈於命運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創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

巴金《家》讀後感 篇21

終於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爲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說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爲着自己痛哭,爲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說。”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巴金《家》讀後感 篇22

家,對我們來說是溫馨,舒適,安心的代名詞。它是幸福的港灣,庇佑着我們這些稚嫩又天真的孩童。而我們也滿足地處於父母的懷抱中汲取溫暖與幸福。

但是,在《家》中,在這個由四四方方的磚瓦組成的院子裏,在這個擡頭看不到廣闊天宇的囚籠中,在這個封建禮教壓制灌輸的孕育之下,裏面的孩子就這樣長大了……

他們接受着同樣的現實,但是卻演繹了不同的人生,在這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他們又處在怎樣的漩渦中掙扎?這部書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有思想,不聽天由命的抗爭者。許是他的兩個哥哥的經歷讓他處於理性的叛逆中。他關心時事,他熱血沸騰,他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許是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註定了一段悲慘結局的戀情。他喜歡上了婢女鳴鳳!這在那個時候是相當不允許的!鳴鳳是一個機靈天真,清秀勤勞的姑娘。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同的。

最後,在覺慧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老太爺不可更改的命令下,鳴鳳寧死不願嫁到別人家,不願悔了清白。於是啊,她悄無聲息地投入冷冽的湖泊中。在死前,她在掙扎,她在等那個喜歡的男人溫柔的呼喚她的名字。

可是,沒有,沒有人在意她的死活吧!她活着沒有任何希望,她選擇了死亡。不,她是選擇瞭解脫!不知她在尚未沉底的那一刻,她是否後悔。可憐的覺慧是在第二天,她死後才得知的,他後悔,他悲痛,他跪在湖邊等心中的她告訴自己這是一場夢。可惜啊,現實不是個善人。這一場悲劇就以她的死終結了,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殤卻怎麼也揮不去。他發覺在這個所謂的“家”中,他沒有任何思想,這個“家”中沒有溫馨,只有無窮無際的折磨!是呀,它要把人折磨成怎樣才肯罷手呀。於是,已經失去信心的他選擇了逃亡,逃離這個樊籠,逃離這個沒有一點人情味的家。同樣老二覺民已失望,老大覺新也無可奈何的忍受着。於是啊,一個好端端的家變成了這樣。

若是這樣的家拿到我們現實生活,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吧!即使如此,真正珍惜家的意義的又有幾人?因爲一些小事就離家出走,因爲在一件衣服的顏色上有分歧鬧離婚的人,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家暴的行爲等等,這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社會在進步,親情卻在淡泊。以史爲戒,我們應該有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