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範文(通用13篇)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範文(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範文(通用13篇)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1

這個週末,我閱讀了漢朝司馬遷寫的《史記》這本書。其中最讓我難忘的還是書中專門描寫楚霸王項羽的《項羽本紀》,它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這一章節主要講了項羽從小時候開始就有過人的宏志,竟已想取代秦始皇。接着隨叔叔東征西討,收服了各地反叛起來對抗秦朝的能人異士,如陳嬰、范增等。還殺宋義、救鉅鹿,威震全國。但其剛愎自用、永不言敗的魯莽性格也使他先後設下鴻門宴、誅殺諸侯王,展開楚漢之爭。雖然兵良將廣,但由於其做法失去民心,最終逃不過四面楚歌、被迫烏江自刎的悲慘命運。

在一章節裏,我從楚霸王項羽的身上看到了許多十分值得和需要摒棄的一些性格特點。如楚霸王的志向遠大、身先士卒、以及勇敢講義氣等優點則十分值得我們學習。但他性格魯莽、眼光停留在眼前、剛愎自用等缺點,卻十分值得我們思考思考……

當我看完這一章的時候,我思考一下,竟驚奇地發現,我們竟霸佔了楚霸王項羽身上的所有缺點;而甚至不知道項羽是誰的山區孩子們,卻搶走了他身上的所有優點。例如:我們有時候,十幾元的玩具,根本不需要思考,可能一個星期就有買上一件;可有的山區的孩子們卻連學習用品都要再三考慮才決定買不買。我們平時都少有去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對事錯事的後果,都是先做了再說就像項羽殺了天下的諸侯王,卻不知已失了民心樣;可山區裏的孩子們,哪怕年紀再小,也知道考好一次試、買一件新衣服乃至一場雨的後果。他們懂得知識沒我們多,卻如同楚漢相爭時的劉邦一樣,擁有善良、謙虛、顧全大局的優點。

《史記項羽本紀》這個章節中,讓我從項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遠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義,但更使我透過項羽,懂得不要剛愎自用、不要魯莽,使我不會重蹈項羽的覆轍。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2

過了漫長的一天,今天總算把《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給讀完了,之前我讀《五帝本紀》《周本紀》和《秦始皇本紀》的時候都感覺沒什麼好寫的我還在發愁今天看完啦《項羽本紀》終於有了靈感,我就輕鬆了許多。項羽是個英雄。

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爲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爲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爲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爲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有人說項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於當時的百姓無益,這樣的人出任首領註定就是個悲劇。

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着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3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以殘暴,霸氣的一面爲世人所認識,然而我認爲,項羽的個性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他剛愎自用,卻又優柔寡斷;他能容忍樊噲的頂撞,卻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卻能寬恕呂馬童的背叛,寶馬送長亭,割頭送故人。

項羽在年少時項梁曾經請人教他書法詩歌,他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於是項梁又請人教他舞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項羽學習兵法,一開始項羽學的很開心,可是沒多久項羽又厭煩了。這一次又一次的放棄沒耐心也爲之後項羽的失敗做下了鋪墊。

項羽的一生,是一個“人”的一生,他不靠顯赫的家世,不憑異端祥兆,只憑着自己的雄才偉略,寫下了一個大寫的“人”字!項羽,他也從來不掩飾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現欲,他敢於在秦王朝最強大的時期宣稱:“彼將取而代之”!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風流!他有勇而少謀,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氣,卻缺乏一個成年人的圓滑,他生平戰勝了無數英雄,最後卻敗了,實乃悲劇!

鴻門宴,他敗給了劉邦,他太"任“,太輕信!封漢王,他再敗給了劉邦,他太低估了劉邦!至於四面楚歌,他已經一敗塗地。

別虞姬,自刎烏江,項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後的塑造。寧爲玉碎,不爲瓦全!驚天地,泣鬼神!

項羽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4

在歷史的塵埃中,對於前人,人們的看法是迥異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項羽。

項羽,是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國的殘暴統治下,他做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輝,當然,項羽的朋友劉邦,也是一位豪傑,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項羽。

在“家天下”的時代,他勇於去推翻他的“主人”,因爲他,許多人崛起抗秦,以至於他以後有了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去討伐暴政的秦王,結果,他贏了,他的名聲也被世人所知,並被人們尊稱爲“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沒有本事的話,那麼何以得到這種殊榮?但是,大家也知道,這場戰爭的最後的勝利者是劉邦。

當然,對於劉邦的說法在歷史上也是各有千秋,雖然劉邦很聰明,很會召集人們,並且會善用他們,計謀也被他用得活靈活現,顯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與劉邦相比,我更喜歡項羽,雖然項羽不懂去使用什麼計謀,但是,在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能出現這樣一個重情義的英雄,也是難能可貴的,在許多文獻,他的性格非常鮮明,鉅鹿之戰中的果斷、勇猛,鴻門宴中的仁義,當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於吸取他人建議,剛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點,但這也體現了項羽不是神,他也有缺點,每個人本來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項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許他當領導人是個錯誤,如果他當將軍的話也許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爲他善於軍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劉邦,也就註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敗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5

說起項羽,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在他24歲時舉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通過鉅鹿之戰中的神勇表現,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但我想說的是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卒,或者是一個百夫長。項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當時秦軍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憑藉幾萬楚兵與十幾萬秦軍對抗,結果打敗秦軍。殺蘇角,俘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而且項羽還憑此一戰留下了“破釜沉舟”這樣的成語。在那時,項羽的人氣大漲,有許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帶領下秦國很快就滅亡了。

以上都是項羽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了,但我想說的是項羽太過魯莽,在鉅鹿之戰時,他直接進軍敵人的內部,可他卻沒想過,如果兩翼的敵軍包圍起來了,那麼項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中。那麼他也只能戰死沙場了。當在“鴻門宴”那一個場景。項羽在軍事上的不足已經被暴露得很明顯了。在自己的勢力中有謀略家,而且還是對於自己比較親的親人---范增。但是項羽卻不聽自己的義父范增的意見,而是去聽信劉邦的謊言,這是很不明智的。應爲在當時,咸陽已破,劉邦的軍隊雖在霸上,但當劉邦的任何舉動有反常時,項羽就應該小心提防着劉邦啦,應爲在這時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現身奪權的時候了。所以項羽應該立即殺掉他,永除後患,不給劉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機會。再者說,父親是不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兒子的。但是項羽還是相信了自己所爲的兄弟。這表明了項羽的重義氣,同時也體現了項羽的單純。

總而言之,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兵。他用他的勇氣,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氣,但是他的軍事謀略很差,如果有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斷送幾千條生命,所以他不適合當一個謀略家,在軍事中,不是所有人都會上陣殺敵,但有時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敵方十萬大軍,由此可見軍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項羽也不是一個愛才之人。張良,韓信等當代名人從他的手中溜向了劉邦的手中,變成了劉邦的心腹,這是令人感覺非常惋惜的。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6

“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爲楚霸王項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壯詩篇。

項羽,名籍,字羽。是與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的頂級名將之一。古人評價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其性情銳志霸猛,勇武氣概千古無匹。他的豪爽性情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着獨特的光輝。

但是也有人說項羽太過婦人之仁,興趣行事過於天真。但我認爲着正是項王性情的具體體現。他如此的有愛有恨,有仁有義,纔有了他與虞姬悽美而又深切的愛情故事,纔有烏江自刎的悲壯情節,經歷戰爭無數,最終頓悟“楚漢相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所以毅然放棄了征戰。

項羽的性格的深層蘊含着對人性倫理的深刻關懷。其中著名的典故鴻門宴就是項羽人性倫理的最好體現。從深處看鴻門宴,它其實就是一場榮譽,權利和人性倫理的激烈鬥爭。而最終項羽遵從了他內心人性的選擇,雖然這導致了他最後在權利鬥爭中的失敗,但在人性上看,項羽一直都是贏家。他的內心,一直都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可悲的是他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個不太講人性的戰爭時代。他的出生便註定了悲劇的發生,當然,缺乏政治遠見,剛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劇發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時代的境況。最終使其隕落。有了烏江自刎的悲劇,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項王的悲劇不禁引發其我們對人性的深思。我們應不斷的汲取他人性格的優點,避其缺點。才能在不斷了歷史進程中,漸成軀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當下的時代裏存活下來。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7

這學期期選修了史記導讀這門課,所以有機會認真的讀一讀這部史家經典著作。

記得初次讀《項羽本紀》,是在高中的時候吧!記得那個時候爲了應付考試,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經常要被迫讀一些十分生澀的古文,然而我卻是從那時侯起,漸漸迷戀上了古典文學,對於別人的無奈來講,那時候的我應該是欣喜的吧!

人們都說他是悲美英雄,由於他的勇,他的悲,他的愛,他的兒女情長……

再讀本紀,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發生在垓下:當四面楚歌的項羽獨帶二十八騎,憤憤地道出了那句被後人緊緊握住作爲證明其自負把柄的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之後,面對敵衆我寡的局勢,他堅定地對所剩不多的部下說:“今日固決死,原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接着,他的諾言都一一實現了……重聚戰將後,那個悲美英雄悠悠問道:何如!就在此處,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氣所震懾,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欽佩上了他,即便,這個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歡的:因爲他的自負,他的優柔……末路的英雄總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何況那個英雄是項羽,那個場景是在垓下。

總觀全篇,項羽的諸多缺點導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數忍喜歡,他實在是過於嗜好殺戮:在發跡之前,誘殺無辜縣令,而那人正是要資助他去暴的資助者;而後,他又殺卿子冠軍宋義,而且他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認爲宋義延誤戰機,只爲保己,而這個人又是義帝親封的上將軍,謀略過人,亦曾經預言過項梁的失敗;而後項羽屠咸陽,坑秦兵,盡失民心。這樣一個雙手沾滿了無辜生命的鮮血的人,後人僅僅因爲那段霸王別姬的逸事,烏江自刎的悲壯,便十分的懷念他,讚譽他爲悲美英雄,所謂英雄,不單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他的德行!

他是當世無雙的勇將,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因爲這個人內心裏並沒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說是胸無大志。徒有謀臣范增卻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敗也就不足爲怪了。所以,項羽這個悲美英雄也只好在歷史上來充當這樣一個讓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憐的矛盾角色了。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8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面對四面楚歌而發出的感慨。他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爲江東子弟心中亙古不變的傳說。

項羽自小就胸懷大志,“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在秦皇出巡時,項羽曰:“彼可取而代也!”,他英勇善戰,最後兵敗,在烏江自刎。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他是中華數千年曆史上最爲勇猛的將領啊!他不懂反思自己過錯,在烏江自刎時卻說:“天亡我,非我用兵之罪也。”我承認他不是舉賢用能的大人物,比不上劉邦也敗給劉邦,但是我卻對項羽非常喜歡的,我想說他是一位英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了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殘戈……夕陽爲了尊嚴,也許是生無可戀,死亦當鬼雄。他是這麼的直率啊,他也是一個用心專一的好男人。他沒有劉邦的陰險奸詐。他善良,給予多次劉邦逃生的機會,他驍勇善戰,以3萬人打贏了幾十萬大軍(史稱“鉅鹿之戰”)。

我們雖無項羽“力拔山兮氣蓋勢”的氣勢,但我們面對艱難險阻,必須有着一份自信與堅強。項羽在垓下之戰以一敵百,他已經勝利了,因爲他的勇敢已經在心底是一份莫大的勝利。我們面對着紙上談兵,更應該給自己更充足的信心,懷着更大的目標前進。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孤身作戰時不畏懼不退縮;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面對自己最愛的親人朋友時認真對待不欺騙;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學習方面賽出另一種風采。

項羽,我喜歡你。你是李清照眼裏“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的英雄好漢,你是每個人心中渴望擁有“霸王別姬”的愛情故事的男主角,你是歷史上最令人佩服的將士。雖以失敗告終,項羽他卻永遠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9

漫步司馬遷《史記》的歷史長廊,我不禁駐足《項羽本紀》,留戀項羽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欣賞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執着。司馬遷爲我們展現瞭如此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項羽。這樣就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多姿、具有王者風範、灑脫而有血有肉的硬漢形象。

項羽從一個“不學”小兒,到一個普通的軍人、成爲反秦盟軍中高級將領乃至領導者,他意氣風發,勇不可拒;他蠻橫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一步滑向自己和別人編織的圈套,走向死亡。

悲劇的發生,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項羽的悲劇的原因很多,單從自身來講,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坎坷乃至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勇武,“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遂拔劍斬守頭”,“籍所殺者數十百人”,一出場就先聲奪人,好一個下馬威!鉅鹿之戰中項羽勇猛無敵,使旁觀諸侯的“莫敢縱兵”、“無不從惴恐”。一生中最激昂最快哉的東城快戰,項羽衝鋒陷陣、所向無敵,叫人瞠目結舌。

與勇武緊密相連的是粗豪。這在他年輕時的學習中就反映出來:他學文習字、學劍學兵法,均有始無終、淺嘗輒止、每每半途而廢,這也成爲他後來事業失敗的主觀因素;在日常言語中也有充分表現:觀看始皇出巡,他說:“彼可取而代也。”心裏怎樣想,嘴裏怎樣說,全無顧忌。這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而劉邦見始皇出巡時的威風,慨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婉轉含蓄,含而不露。

有勇無謀的項羽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所向披靡,可在政治的鬥爭中卻一籌莫展。鴻門宴裏,項羽恨不能第二天便“擊破沛公軍”,氣概不可一世,但當項伯說以“不義”,劉邦又親自來謙恭道歉,他便已把怒氣拋在一邊,不假思索地說出曹無傷,使之成爲他粗豪性格的犧牲品。范增數次舉起玉催他下決心,項羽均默然不應。而當樊噲既有奉承又有不平的一席話說完後,他又“未有以應”,甚至當劉邦脫身而去,他仍未意識到這場鬥爭的嚴重性,並接受了張良所獻玉璧。從大怒到受璧,判若兩人。由於他勇而無謀,粗放直率,居功自傲,喜歡奉承,未“不義”的虛名束縛了手腳,因此優柔寡斷,中了劉邦、張良緩兵之計,失去了消滅對手的良機。

項羽既是戰場上奔突馳騁、所向無敵的勇士,又是政治的鬥爭中的失敗者,可愛而又可悲,英雄而又充滿悲劇性。

只有用“哀其不幸,悲其驍勇”來總結英雄相遇的一生,假如能少些粗獷與固執,多些像韓信一樣的智慧和劉邦之流的圓滑,也許會有一個更加完美的歷史英雄——項羽,但是,悲劇終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悲劇便只是悲劇。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10

《史記》讀至此,我就知道該停下來寫點什麼了,或許,不單單是爲了我心目中英雄——他,還有他的她吧!他是項羽,他喚他的她爲“虞姬”。

於是我穿越這千年蹉跎歲月的層層阻擋,走進與司馬遷一起塵封的那一冊汗青,走進只屬於他與她的那個夜晚,走近他與她於亂世之中的那段並不倉促的對白。

我來的那個夜晚,垓下有一個出人意料的好月色。只是,無論是垓下還是天下,楚霸王的夜晚都來得太早了。

月色初上,寂靜了這一片狼藉的戰場。項王的烏騅馬靜靜地立在帳外,與曠野裏的風一起陷入伸手可觸的落寞之中。身經百戰的項王轉身進帳的'那一刻,留給身後的明月一個過於落寞的背影,一如他的沉默無言。他累了,是的,他太累了,以至於可以暫時忘記這還是楚漢爭雄的一片殺場。

“王,你回來了!”

虞姬迎了上去,卻心疼的一眼看穿了他眼中一望無際的孤獨。

項王笑了笑,沒有解下戰甲,就徑直上了牀。帳裏的燈越發亮了,是了,夜又深了。

不久,項王就睡着了,不知夢中他又回到了他昔日的戰場,獨擋着千軍萬馬,還是回又到了他與她的初見,碧月映西樓,總之他笑了,並且用一個充滿孩子氣的聲音輕喚:“虞姬!虞姬!”

坐在他身邊的虞姬徵了一下,一滴淚不經意落到了她的王的臉上,睡夢中的項王並沒有被驚醒。虞姬充滿愛憐地輕輕地爲她的王拭去。

“王,我在啊!王,我怎會離你而去?”

帳外歌聲驟起,楚韻獨有的相思與纏綿似一味溫柔的毒藥,餵給每一個站在帳外的士兵。虞姬站起,於倉皇的夜色中輕輕的嘆了一口氣。

或許,這一仗真的不用再打了,勝負之數,任何一個人都已瞭然於胸,她又憑什麼不知道。

項王醒了,他明白這歌聲意味着什麼,他自己尚且無法抵禦,又憑什麼要求他的士兵。在那一片交織的楚歌聲中項王爲自己默默地置了酒。連眼神的交流都不需要了,虞姬則拔出項王的佩劍舞動起來,舞出這個英雄末路的曠世悲涼。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擊案緩歌,把每一個字都敲進了虞姬的心裏。

虞姬啊!我該拿你怎麼辦啊?她的王落淚了,面對着千軍萬馬這紅塵的戰場,他可以稱王,面對着他最心愛的女人,他卻落淚了。

而虞姬,這個處於亂世的女子,此刻卻出奇的清醒了,因爲她可以允許她的王失敗,卻不允許她的王絕望。他是她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神,所以她不願給他倒下的機會。

這一支舞所擁有的決絕和悲壯已遠遠凌駕於她的西楚霸王之上,因爲這是一支死亡之舞。舞的盡頭,燈滅了,虞姬倒下來,帶着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男人的最後的一絲牽掛。

“虞姬!”他抱着她,淚如雨下。

他忽然明白,原來這場戰爭一被開始就不再只屬於他,也屬於她。

“王,你的劍。”她說,“突圍吧!”

他哽咽着,接過劍,不去看她的眼睛,卻終究點了點頭。

突圍?沒有你,我的突圍又在哪裏?

帳外,敵人的號角已然響起,他的對手是誰,再也不重要了。失去牽掛的項王變得無比強悍,又變得無比絕望。而他留給她的那個點頭,是男人給女人的一個永遠無法兌現的諾言。

項王又跨上了他的烏騅馬,一如他的第一次出征,戰馬還在嘶鳴,而手中的劍卻早已折斷了。他將走近了他歷史的最後一個篇章,帶着一個王者的所有未卜和必然。

我知道,我只是一個多情的旁觀者,我可以穿越千年的歷史,卻無力改變這個故事應有的結局。

王的她死了,她的王也會死,縱然上天還會給他一次機會。

好想看看烏江,看看烏江上那個如血的殘陽,看看那個最後一刻仍然固執於“天之亡我,我何渡爲”的男人的臉上的最後一份堅毅。

他註定是英雄,卻註定得不到天下,但他與她卻曾經擁有唯一的彼此,這就夠了。

我嘆了一口氣,知道逃不出歷史的黑字白紙,只好重重地合上了翻開的汗青。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11

因爲看黥布列傳諸多情節與項羽有關,返回來把"項羽本紀"看了一遍,感觸良多。

項羽世代爲楚將,其叔父項梁。

陳涉起義那年的九月,會稽郡守把項梁叫去商量,說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時,俗話說先發制人,後發則制於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將。項梁腦筋轉得快,立馬心裏就有了主意,說,桓楚正逃亡在澤中,我侄子項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來。然後他叫項羽持劍立在門外,讓他看其臉色行事。項梁回到郡守房間,說“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項梁就把項羽叫進房間。須臾,樑眴籍曰“可行矣”於是項羽手起劍落,一劍斬了郡守的頭顱,就這麼簡單地殺了本欲與他們一起起事反秦的會稽郡守(可憐的人啊,對項梁叔侄本無惡意,結果連名字都沒留下就成爲項羽劍下亡魂)。項梁持郡守頭,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間,一時間左右大亂,項羽所擊殺數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項梁召集認識的各路豪強官吏,宣佈起事反秦,遂舉吳中兵,徵集下割各縣壯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吳中豪傑爲校尉、侯、司馬等職,其中有個人沒得職位,去問緣由,樑曰:“前日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能任用公。”衆乃皆服。於是項梁自任會稽守,項羽爲裨將,管理下屬各縣。

剛一起事就充滿血腥兇暴,比較起來還不如像陳勝吳廣那樣,塞個紙條放到魚肚子裏,刻個石碑埋在土裏之類的,有點浪漫主義色彩呢。不過項梁基本上是個有點頭腦的人吧。

說到這裏,其實項梁項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書中有交代,項羽從小就是胸懷大志的人,當年項梁與項羽因殺人避仇躲到吳中,秦始皇巡遊會稽,兩叔侄在人羣中觀禮,項羽就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項梁較爲老成知道利害,趕緊掩了侄子的口離開,但心中已有些罕異。這個情節也許有演義的成分。不過兩叔侄在會稽比較有名,項梁“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爲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項羽則是天生有神力,“長八尺許,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叔侄倆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吳中有些聲望和勢力,這些背景應該是靠譜的。

另外,從本篇一開始的描述已經看出,項羽很有個性,對自己的武力比較自信,但是學習就有點不大上心,“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恨鐵不成鋼,項羽還有理由:“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乃教籍(項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看來,項羽顯然不是一個好學生,放到今天絕對過不了高考關。那麼,項羽的成名是否證明:自古以來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好勵志);但是,項羽最後的失敗是否又證明:無論如何,不學習始終無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勸學勵志的好題材)。嗯,好像前後有點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這麼個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結論。————不好意思,我又進入話嘮模式了。

回到戰國那個風起雲涌的時代。項梁起事後,廣陵人召平矯陳王詣封項梁爲楚王上柱國,令他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時陳嬰也在東陽起事,東陽豪傑聚了二萬人想擁立陳嬰爲王,陳嬰反覆推辭不願牽頭,告訴一衆軍吏,說項家世世爲楚將,不如讓他們爲將帥,“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東陽豪傑以兵屬項梁。後來,黥布、蒲將軍也以兵屬項梁。共六七萬人,軍下邳。項氏軍隊逐漸壯大。

然後經過一番混戰,先是打敗了秦嘉,兼併秦嘉軍隊,再與秦章邯作戰,項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時項梁聞知陳王的確切死信,就召諸別將到薛城議事。范增建議立楚王。項梁從其議,乃求楚懷王孫叫“心”的,立爲楚懷王,陳嬰任上柱國,項梁自號爲武信君。此時劉邦已於沛縣起事參加了這次議事。

幾月後,項梁帶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田榮帶兵歸齊後,順便趕走了齊王田假,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爲齊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國田角逃到趙,田角的弟弟田間也在趙地不敢回齊。項梁破了秦軍後乘勝追擊,並催促田榮一起攻秦,田榮提條件,要項梁殺田假纔會助楚攻秦,項梁拒絕,同時趙國也不殺田角田間“以市齊”。“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這件事導致後來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田榮的份,田榮不服,叛楚。

項梁派劉邦、項羽屠城陽,攻定陶(未果),殺李由,攻外黃(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漸有些驕傲。宋義勸項梁驕兵必敗,項梁不聽。結果秦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於外黃,項梁死。

唉,項梁有頭腦會兵法,與項羽的勇武相配,本來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可惜就這麼死了,天不佑項羽啊。

劉邦項羽帶兵離開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兩人商量,項梁軍破,士氣受損,不如回守,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這邊章邯破了項梁軍隊,認爲楚軍已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時,趙歇爲趙王,陳餘爲將,張耳爲相,兵敗後逃入鉅鹿城中。“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這時候陳餘帶兵駐於鉅鹿城北,稱爲河北軍。

楚懷王見項梁軍被破於定陶,就來到彭城親自領兵,這時候齊國的高陵君因爲在項梁失敗前聽到宋義對項梁驕兵必敗的預言,對宋義十分信服,就在楚懷王面前極力推薦宋義,“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悅之,因置以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范增爲末將,救趙。”

但是,事實證明,這個任命是失敗的。

宋義率兵行至安陽,停留了46天,項羽催促,說目前秦軍圍趙王於鉅鹿,要趕快“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則說“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打的是撿落地桃子的主意。宋義是主帥,只好聽他的。但是宋義做得有些過分,乃遣其子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而此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極其憤怒,乘早上朝見宋義之機,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衆將皆懾服,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將軍誅亂。”然後大家擁立項羽爲代理上將軍,並派人去追殺了宋義之子宋襄。派人報懷王,懷王任命項羽爲上將軍,當陽君黥布、蒲將軍等皆屬項羽。這個,又一次手刃上司,奪得指揮權。項羽實在不是一個容易掌控的下級。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項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懷王只是個橡皮圖章,項羽成爲楚國的實際統帥。

項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派黥布、蒲將軍帶二萬兵士渡河,救鉅鹿。戰事稍有勝利,陳餘又請求援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到鉅鹿就圍了王離,與秦兵交戰多次。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諸侯兵也到了,不過均作壁上觀,楚軍則以一當十,楚兵呼聲振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結果大破秦軍鉅鹿解圍後,“項羽召見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爲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矣。”此時,項羽(楚軍)之勇無人能敵,項羽憑楚國戰功成爲諸侯統領。

然後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責備章邯,章邯就派長史欣去秦宮請示彙報,但是趙高把持秦政,讓長史欣等了三天還沒見到趙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軍中,幫章邯分析,推測趙高可能害章邯:“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同時,陳餘也寫信勸章邯叛秦,章邯猶豫了。偷偷派人與項羽定約。約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軍。此時敗軍章邯固然已無戰意,勝者項羽軍也糧草怠盡人困馬乏,於是兩軍於洹水南殷墟議和。項羽立章邯爲雍王。但是,主帥是降了,士兵卻出了亂子: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過秦中時,秦中官兵難免傲慢,如今情勢改變,諸侯吏卒自然對秦兵多有奴虜行爲,秦兵們私下就有了怨氣。諸將聽到風聲,告之項羽,“秦吏卒尚衆,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項羽以爲然,“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新安城南。”——唉,一聲嘆息。不知道當時章邯等人對此事作何感想……

項羽這一路腥風血雨殺過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完全沒有半點誇張啊。

然後就是著名的鴻門宴的故事了,以鴻門宴爲轉折點,項羽的人生曲線從上升開始折向下沉。不過這一篇已寫得太長,很累了,後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寫吧。

這次把項羽本紀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顛覆了以前對史記本紀的看法,本來我一直吐槽本紀沒有世家和列傳寫得精彩的,現在重新看了這一篇項羽本紀,簡直驚豔。寫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話,也許以後在繼續往後看列傳的同時,可以時不時的返回來重新看幾篇本紀。看情況吧。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12

這學期期選修了史記導讀這門課,所以有機會認真的讀一讀這部史家經典著作。

記得初次讀《項羽本紀》,是在高中的時候吧!記得那個時候爲了應付考試,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經常要被迫讀一些十分生澀的古文,然而我卻是從那時侯起,漸漸迷戀上了古典文學,對於別人的無奈來講,那時候的我應該是欣喜的吧!

人們都說他是悲美英雄,由於他的勇,他的悲,他的愛,他的兒女情長……

再讀本紀,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發生在垓下:當四面楚歌的項羽獨帶二十八騎,憤憤地道出了那句被後人緊緊握住作爲證明其自負把柄的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之後,面對敵衆我寡的局勢,他堅定地對所剩不多的部下說:“今日固決死,原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接着,他的諾言都一一實現了……重聚戰將後,那個悲美英雄悠悠問道:何如!就在此處,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氣所震懾,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欽佩上了他,即便,這個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歡的:因爲他的自負,他的優柔……末路的英雄總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何況那個英雄是項羽,那個場景是在垓下。

總觀全篇,項羽的諸多缺點導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數忍喜歡,他實在是過於嗜好殺戮:在發跡之前,誘殺無辜縣令,而那人正是要資助他去暴的資助者;而後,他又殺卿子冠軍宋義,而且他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認爲宋義延誤戰機,只爲保己,而這個人又是義帝親封的上將軍,謀略過人,亦曾經預言過項梁的失敗;而後項羽屠咸陽,坑秦兵,盡失民心。這樣一個雙手沾滿了無辜生命的鮮血的人,後人僅僅因爲那段霸王別姬的逸事,烏江自刎的悲壯,便十分的懷念他,讚譽他爲悲美英雄,所謂英雄,不單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他的德行!

他是當世無雙的勇將,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因爲這個人內心裏並沒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說是胸無大志。徒有謀臣范增卻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敗也就不足爲怪了。所以,項羽這個悲美英雄也只好在歷史上來充當這樣一個讓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憐的矛盾角色了。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13

之所以稱之爲粗讀,主要是時間不足,又患於文言文功底的淺薄,幾乎只是草草瀏覽,若要說讀懂,則還是靠了譯文。雖說如此,憑藉這次的閱讀和已往對項羽這個人的認識,還是產生了一些想法與見解,藉此表述一下而已。

他是狗熊,亦或是一代梟雄?讀罷掩卷,這個問題卻始終揮之不去。也許,項羽真就是兩者的統一吧。若是客觀的評價歷史,單方面的不滿,單方面的崇敬都是不可以的。雖說《史記》中摻雜了許多司馬遷的觀點,字裏行間溢出的是他的感情,他的思想,但是,卻仍舊有許多地方,他的情感與我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不指望着什麼還原歷史真相,我更渴望從人性,從項羽的本質上來閱讀《史記》,從中發掘我想要的。

他是熊。在書的開頭就草草地爲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競學”。少時的項羽,幾乎可以說成是一事無成,他沒有毅力,不用心鑽研,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浮躁之氣。由此聯想,20餘歲的他,血氣方剛,頭腦發熱,又怎能敵過能屈能伸,老奸俱滑,沉着穩重的50餘歲的劉邦呢?

他是雄。他是貴族出身。“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在封建社會初期,貴族出身,加之秦王暴政,項羽不知憑此籠絡了多少民心。又加之“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更是說明了項羽先天條件好,有着成爲一代豪傑的各種條件,梟雄之相!

他是熊。本已接近“天下無敵”的他,在鴻門宴上坦言“此沛公左司王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此出賣了爲他報信的曹無傷,可見做人之無心機;又“君王爲人不忍”,不殺劉邦,錯失良機,可見之優柔寡斷;又“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顯示其人目中無人,驕傲自大,不夠低調。

他是雄。漢二年春,“項王乃西從大蕭,晨擊漢軍而來,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體現了他的作戰才能,英勇善戰,爲人們所敬佩,感慨。

他是熊,礙於面子與那層虛榮與羞恥之情,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亡我,我可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失去了最爲寶貴的東西——勇氣與希望。過了江東,發生了什麼事情,又有誰會知道呢?歷史也許就在項羽的一念之間而被顛覆,爲什麼不勇於嘗試呢?逃避的人是膽小的人,膽小的人絕不是勇士!

他是雄。司馬遷曰:“夫秦失政,陳涉難守,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王諸侯來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他是熊。司馬遷又曰:“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爲徵經營下下,五年卒之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由引觀之,項羽的確是“熊”與“雄”的統一。既然沒有絕對,沒有所謂的盡善盡美,那麼我將盡力學習項羽的“雄”的一面,摒棄項羽“熊”的一面,“博古以爲通今”,就讓項羽的故事永遠塵封在歷史的卷軸之中,讓我的故事在明天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