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斷舍離》讀後感(通用17篇)

《斷舍離》讀後感(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通用17篇),歡迎大家分享!

《斷舍離》讀後感(通用17篇)

《斷舍離》讀後感 篇1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並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複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爲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慾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於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裏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鬥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唸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初三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餘的杯子,多餘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裏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複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爲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佔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並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範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櫃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櫃開始。

《斷舍離》讀後感 篇2

《斷舍離》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這是一本不到兩小時就可以翻完,卻足以改變人生的書。當你爲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斷舍離”是你與嶄新自己相遇的過程。

我想大多數人在整理家務的時候都會在內心吐槽:東西太多了!整理起來太累了!可是這許多東西不正是自己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嗎,想扔不捨得扔,整理又懶得整理,有的時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時候發現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而原來的東西一直在某個地方生灰髮黴,長此以往,自我感覺空間越來越小,直到壓得你透不過氣來。

物品如此,人的內心也是如此,常常陷於一段挫折的經歷,一次失敗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陰中難以自拔,一方面讓自己痛苦,不僅有可能忽略當下生活中的風景,還有可能失去更爲重要的東西,另一方面讓身邊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極情緒慢慢地將那些愛着我們的人推離我們身邊。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等於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等於捨棄多餘的廢物,離等於脫離對物品的執着。

斬斷物慾,捨棄廢物,脫離執念,做精神上的強者!

《斷舍離》讀後感 篇3

讀了《斷舍離》,讓人感懷萬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斷舍離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戀物質,舍掉目前看來是廢物的東西,我們會想萬一哪天用到了怎麼辦?斷開自己不需要的不適合的,而人的本能是隻要我喜歡的就要,至於適不適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則很少考慮,比如搶購潮。所以,在實踐中,要打破傳統思維,做到斷舍離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動。

實質上斷舍離的推廣也是一種外部力量,在教育人們改變自我,喚醒人們的主動意識。尤其在新農村的環境整治中,表現的更爲突出。農村柴草亂堆亂放,散養的雞鴨鵝糞便院內院外到處是,這一點磚頭那一點石頭等等。要期待農民主動去做好,做到斷舍離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於是政府宣傳教育,出資出力,多少都有點強制的力量去改造,把農村建設的面貌煥然一新,向城鎮化發展。

表現在我們快遞行業上也是如此,徐州中通快遞總部對此強調要求,承包區門面要建設好,嚴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把環境建設好,要井然有序要安全等等,多次開會宣傳教育,加強承包區的主動意識。政府要檢查,不合格就罰款甚至取締,我們徐州中通快遞總部也是積極配合政府,審查督促承包區做到斷舍離,把門面建設好,爲此還獎勵了建設的比較好的承包區。

因此外部力量加上我們的主動意識,就會做到斷舍離,提高我們的門面檔次、改善工作環境、處理好人際關係等等,輕鬆愉快地工作,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們的中通快遞事業。

《斷舍離》讀後感 篇4

今天開始讀《斷舍離》,印象最深的是:以當下作爲時間軸。東西是否要留下,看對於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有些東西是對過去的回憶。我見過有的人保留着很久以前的工資條;有的人保留着出遊的機票和景點的門票;有的人保留着女友手織的毛衣。很多人認爲這些東西帶有感情色彩,雖然現在幾乎不會再翻出來看,但是他們覺得到了老年後,可以曬着太陽翻翻這些東西,回憶那些美好的時光。

還有些東西是將來可能用到的。我見過有的人買了無數的抽紙,衛生間放不下,就堆在牀底下;有的人把買菜送的塑料袋塞在櫃子裏,即使和垃圾桶不配套也捨不得扔;有的人保留着好幾年都沒穿過的衣服,總覺得明年穿得着。他們需要自己的東西永遠處於充足的狀態。其實,以過去和未來作爲時間軸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真正美好的回憶始終留在你的內心深處,根本不需要外在的東西提醒,因爲你從未曾忘記過它們。最好的時光就是當下。

認爲東西將來有用捨不得扔,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與其整天擔憂未來,不如節省心力磨練自己的技能,我們要讓自己越來越好,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

不要沉溺於過去,不要擔憂未來,永遠都要認真地篩選消費,判斷的標準就是對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斷舍離》讀後感 篇5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說中說:斷舍離是在行爲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祕訣,就是完全以自己爲中心,並以當下爲時間軸。其實,仔細品讀此書,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作者的觀點跟我國傳統文化裏的捨得觀點非常接近,中國有句老話叫捨得,捨得,不捨便不得。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譬如我們想獲得銀行業務上的不斷提升,那麼我們就要捨去內心安逸的想法,去努力的耕耘,我們的服務技能和業務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

這本書的作者所指的斷舍離,是指個人行爲和思想方面的綜合捨棄,其中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物品,或者充盈在內心的貪慾。作爲一名銀行職員,在深度此書之後,我最深的感受是,適當的斷舍離,可以清空我們腦海中的雜念,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專注,從而可以提升我們個人的辦事效率。

斷舍離,斷、舍、離裏的三個字,首先是要我們斷除,然後捨棄,最後我們才能從中解脫離開,這三個字爲什麼爲什麼要放斷在第一位,其實是頗具深意的,讀後感·作者認爲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我們要不斷的減去生活中和思想中過多負累的部分,我們前行的步伐纔會輕鬆。

其實,不管是銀行職員還是普通人,我們的內心都有需要斷舍離的部分,那部分可能是對貪慾或者物質的一種執念,也有可能是對昨日記憶捨不得的留戀,如果我們的內心時刻被各種念頭所佔據,那麼我們在工作當中便很難做到專注和認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追憶昨日業績而不看重今天的努力,我們必定會被昨天困住,找不到通往明天的路。

適當的斷舍離,清空思維中的廢物和垃圾,輕裝上路的我們會有更輕鬆的心態面對未來工作當中的一切挑戰,羈絆少了,人生自然海闊天空。

《斷舍離》讀後感 篇6

假期裏媽媽推薦給我讀了一本書《斷舍離》,感悟頗多。

“斷”是捨棄自己“家”裏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家”多年不用的舊物。“離”是脫離物品的執念,生活要自由自在些。

讀書以後,我想到了平時自己很喜歡讀書,跟媽媽出去,看到自己喜歡的新書,總是歡天喜地的要媽媽買,有些書買到家裏不喜歡,就孤單的被拋在了一個角落裏,有喜歡的書看完還是會給媽媽講講。以後再想做事情或者買書,就要學會適應自己的纔買,不適應的,或者需要的圖書應該用另外的途徑得到。

由於經常買書,自己又是個戀舊的孩子,所以,只要是我的書,從幼稚園到現在都要媽媽保存起來,現在想想,有些書看完了,保存的完好無損的可以拿到學校的“義賣”超市賣了,還可以換取別的同學手中的書,開闊了視野,又減輕了爸爸媽媽的負擔,真好!

其實,在我的心裏,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雜念,比如:媽媽讓我做了我不願意的事,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給我報了一個班,沒有問我喜歡不喜歡就擅自做主給我買回來一些衣服,還有就是我有的時候也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都應該實施清理。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輕鬆前行。

《斷舍離》讀後感 篇7

聽說這本書已經很久了,終於找到機會來看,真是對我很有幫助。在這個物質膨脹的時代裏,書裏的觀念正如一陣清風吹來,幫助我放下很多的執着。

心裏老覺得物盡其用纔對得起它,但是一進到商場就看什麼都好,尤其是朋友都在購物的時候,覺得自己不買點啥真是對不起自己。春節去關島,同去的人都在買包包、鞋子、護膚品。原本覺得自己不需要買什麼的,結果也滿滿的買回很多用不上的東西。現在還要麻煩我考慮送給誰合適。女人們常常說的話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所以我也常常聽了、信了,然後就買了很多用不上的東西放在櫃子裏。有捨不得扔,真是好害人。

《斷舍離》這本書裏不僅講到應該如何的處理生活的實際問題,也提升到一個心靈的層面。告訴讀者如何應用這個理念來處理內心的困擾。

如何去發現和清理一些心中的垃圾,讓正能量得以進入。而且能從處理東西上看出人的性格和狀態。

所以,我也正在努力將不需要的東西清出家裏,讓自己脫離物慾的控制,過簡單舒適的生活,書中還提倡要接納自己,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就好,這對我這個性急的人來說真是安慰。哪怕沒做好又有何妨呢?這是我需要的。

《斷舍離》讀後感 篇8

看完了山下英子著的「斷舍離」,這是一本寫人如何對待物品的書。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的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要丟棄時還是有許多不捨,總想着這些物品還有要用的時候。諸多的不捨和可惜造成家裏的物品越來越多,把房子有效的'空間不斷的侵佔。久而不用的物品蒙上了灰塵,灰塵和雜物會給家帶來停滯運和腐朽運,同時也會影響家人的身體健康。善哉!

好在本人還是一個比較喜歡扔東西的人,但家裏物品也的確不少,趁着剛看完「斷舍離」,有強烈清理物品這股勁,這兩天成功地送出一個真皮掛包(買了五年以上,只用不超5次),6條褲子,很喜歡的褲子,怎奈何體形發生變化,所以只能送走。再接再厲,繼續把少用的衣服送給合適的。目標是把衣服控制在衣櫃能掛得下的範圍內。哈哈!有了目標就好辦了!

《斷舍離》讀後感 篇9

清明假期過得有些凌亂,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囧),也沒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說起斷舍離,第一次是從《鄉村愛情10》裏面看到劉大腦袋拿着這本書在牀上閱讀,當時他正在醞釀要不要生個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時候提到,以他的親身經歷如果在經歷了N份工作以後,最終想清楚回到東北發展。

開年就讀了這本書,遲遲沒有寫感受。因爲這本書講的道理非常簡單,難的是去實踐,方可知行合一。筆者經過實踐,覺得自己有收穫,所以想分享出來一些書中的和自己的觀點,也許對您有些幫助。

所謂“斷舍離”: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其實,講的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東西,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將雜物扔掉,以至達到極簡的生活,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昇華。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兩個要點,第一以我爲中心,第二以當下爲時間點,除此以爲都是多餘的東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破爛分三類: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簡單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過期的的都扔掉,質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換,睹物思人的東西可以暫時鎖起來,不要被它的氣場影響,以後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滿回憶的物品,扔掉的時候請對它說聲“謝謝”。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並因此充分了說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再次強調,舍的祕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爲中心,並且以當下爲時間軸。因此,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2、將與物品的關係比作人際關係,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

掃除:分爲收拾,整理,掃、擦、刷的打掃。在斷舍離的世界裏,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當你把無用的影響你的氣場的東西都扔掉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的更新和昇華,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裏,不要深陷在過去的情感裏。斷舍離一切負面磁場,給自己減負,才能放開腳步輕鬆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標和挑戰,與迎接新的情感。

《斷舍離》讀後感 篇10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爲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氾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後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週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捨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臺,後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捨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爲人服務,而不是人爲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範圍。

離:脫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書上說: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爲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

《斷舍離》讀後感 篇11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於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係而啓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願,並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係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着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着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係,覺察內心,迴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溫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几淨,清爽透亮,沒有繁複多餘,但並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着美與細緻。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捨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於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餘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爲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裏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閒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爲是“不能棄”“不捨棄”“不敢棄”“不願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係,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爲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衝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願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讀後感 篇12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於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鬆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鬆、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捨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爲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脫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爲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裏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裏,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後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後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鬥”,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於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慾望,放慢腳步,“輕鬆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着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讀後感 篇13

“物品要用纔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感覺比較的囉嗦,乾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瞭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後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爲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爲中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爲說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說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並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爲我們對着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而不懂取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走到超市裏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麼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爲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爲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爲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麼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 自在 自由 的生活方式,不必爲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麼辛苦,壓力那麼大,就比如說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麼?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 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麼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裏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麼的,所以我認爲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說,自由度會需要隨着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後總結就是,這本書並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讀後感 篇14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表面上看是教我們如何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本質上來看,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麼,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應該懂得適當捨棄,任何事物並不是越多越好。

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我認爲我的收納整理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仍然有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急需的時候找不到,就好像它騰空消失了一樣,但不需要的時候它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這就說明我的收納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大勞動人民總是不斷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隨着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人們都已步入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那麼,面臨紛繁雜亂的物質,我們是否應該適當做些生活減法呢?

人們都說思想決定行爲,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本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即“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的確是這樣,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網絡上常推出的類似於“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挑戰吧,正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某些行爲,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換言之,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本書強調,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是什麼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其次,“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係。”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纔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裏。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裏,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最後,“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係。

一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麼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見,這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力量。

我現在就要回家把用不着的東西都包紮起來啦!

《斷舍離》讀後感 篇15

《斷舍離》並不是對物品收納整理的書籍,主要是強調人與物品的關係,把原來以物爲中心的觀念轉變爲以人爲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與人的關係,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生活的關係。

“斷”是從源頭上限制物品進入自己的家,購買物品時要三思,考慮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適”?注意時間軸是當下,而非過去或者將來。當然我認爲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會用到(正好有優惠),可以允許自己購買(畢竟家庭主婦是要爲家裏省錢的!),但是不要囤積。囤積的動作一般是來源於不安全感,要篤定地相信,將來會有將來的機會和辦法。這樣由行動來影響思維方式,人也會變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與人的關係,可以理解爲儘量減少無用社交。有的人認爲在人羣中才會體現自身價值,但無用社交雖然可能熱鬧,對生活是一種消耗。對於我來說需要遠離流於形式、粗俗而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在參與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選鑑別,只專注有助於自我成長或加強所重視親密聯結的活動。

在觀念和想法上,“斷”意味着停止消極的想法和評判。在負面想法閃現的一瞬間,盡力去掐斷,因爲這樣的想法無益也無意義,只會自尋煩惱。關注問題本身,關注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以結果爲導向。

“舍”是指捨棄對自己無用的物品。時間軸同樣放在當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是否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注意不是“這個東西還很好”而是“它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需要它。”這樣篩選出來“無用”的物品,可以選擇轉贈給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丟棄。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質購買慾氾濫時期留下的品質並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覺得沒有自信,渾身不舒服,但是由於沒穿幾次,覺得浪費捨不得扔。在踐行“斷舍離”過程中,果斷處理掉,這個衣物雖然可能還有貨幣價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無價值,還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物品需要更舒適、有品質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這樣自問內心去辨別物品的過程就會讓自己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於今後在“斷”的階段準確而義無反顧。

由於人的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兼顧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來什麼是最重要的。比如興趣非常廣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得到精進,一定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興趣,多分配時間到這個領域,習得所需技能,提升興趣的高度。人際維護也一樣,沒必要要求自己和那麼多的人成爲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維持在一定數量即可,允許以前的好友漸漸疏遠,因爲人際關係就是不斷髮展的過程,不需要強求,即“舍”的理念。

“離”指的是一種狀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做減法生活,捨棄不需要的,珍視每一件留在身邊的物品,把握主動權,順其自然,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這樣的習慣會讓自己對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斷舍離”就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徹底地瞭解自己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緻更通透。

《斷舍離》讀後感 篇16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於《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爲《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因爲忙碌所帶來的物質,並不一定等同於現在你所看到的和獲得的價值,你所以爲的忙碌也許只是碌碌而爲,隨之帶來地也僅僅只是機械式地成長,而你丟失的可能是有計劃的見識,健康?亦或是因爲忙碌而忽略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我想這大概就是陳數老師所理解的有關斷舍離的部分,捨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慾念,停下來,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衆並沒有意識到,因爲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並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爲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於是最直接的行爲,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爲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後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爲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儘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着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麪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爲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說到這裏,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斷舍離》讀後感 篇17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這是作者山下英子對於這本書的總結。在沒有接觸這本書之前,僅憑“斷、舍、離”三個字,我簡單地理解爲就是丟棄自己不要的東西。心想:扔東西有什麼難的呢?讀完這本書,才真正理解“斷舍離”這三個字的內涵。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我們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產品也許由五個國家共同生產製造,我們有着越來越多的選擇,擁有着父輩們想象不到的富饒生活,我們擁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屬於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閒置不用的東西,是不是存在着經常性雜亂的地方?簡單舉個例子:我的書桌,經常堆積了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很多自己覺得會用到的東西,於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經常找不到。單純覺得是因爲自己疏於收拾,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積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書裏形容的那樣,“暫且收着吧”“總會用上的”“太浪費了”,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控制着我們買了太多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又捨棄不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便陷入了焦慮、鬱悶、自我厭棄的沼澤。

“斷舍離”的觀念將物質和精神結合起來。物質層面做減法,探求自己生活的本質,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就能辨別什麼是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筆,最本質的功能在於書寫。然後問問自己,對於筆,我不能捨棄的功能是什麼?——好用。然後,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筆做處理。減輕了精神負擔的同時,也不必焦慮如何整理,因爲擁有的僅僅是需要的,物質的數量下降帶來了質量提高。

精神層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熱愛生活。以自我軸進行取捨,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我們就能察覺到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提升自我肯定感,瞭解自己,面對自己。以時間軸進行取捨,立足當下。當下,就是現在這一刻。時間真正的寶貴之處,在於時間之外的一點:當下。當意識徘徊在過去和未來,屬於現在的當下就成爲了空洞。最後,人·事·物構建的體系,就成爲了自我和外界的關聯度,從而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斷舍離保留的、獲得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非常喜愛的才被篩選出來的,一定是經過時間的萃取之後,還依然存在於那裏的堅定。是拋棄掉任何掩飾後和自己的坦誠以待,丟掉了所有外界的僞裝和粉飾,然後讓自己說出一句,我喜歡。

於是突然頓悟,我們只是被外在的虛假,分散了注意,矇蔽了眼睛。斷舍離,從簡單的整理到人生哲學,是我們不斷髮現自己,挖掘自己,放鬆自己,享受生活的愉悅,享受精神的豐盈的過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