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通用26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通用26篇)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

這是我目前爲止,爲數不多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書,很多男性朋友找我推薦書,第一反應會極力推薦這本書。從大學時的第一次閱讀到如今,我仍就不知道古典是不是位很牛的人,做了些什麼了不起的事兒,但並不妨礙我的閱讀。它給我提供了一個方向,在我還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時候;它強化了我內心的堅定,在我開始動搖要不要堅持下去的時候;它讓我相信,不斷拆掉思維裏的牆後,你想要的生活,就會真正的到來。

在第一章開篇文章裏,古典提出了“買房,賣夢想的房奴”、“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實例加數據證明,無可辯駁的感覺。那時一無所有的我,深信不疑,酷酷的對所有人都說,以後掙到錢了,不會買房子,不會因爲一套房子,葬送了自己的夢想,也不會因爲有沒有房子,去選擇一個男人。畢業後,我做得最大的一次決定,便是存錢在去年按揭買了房子,它並沒有葬送了我的夢想,相反,讓我更加從容的一步一步向着夢想邁進了。原來,買房和毀掉夢想,並沒有絕對的決定關係。

不得不承認,我仍是個俗氣的女人,擺脫不了房子帶來的安全感,我能積極做的,便是通過努力給自己安全感。每個月的房貸並不輕鬆,但也沒讓自己活得很狼狽,依舊不斷地給生活注入各種滋味。因面對供貸十年的事實,我便更加清醒的鞭策自己,必須要學習,持續地學習,讓自己的價值不斷提升,生活纔會越來越好。

第一章裏,讓我學會了如何面對處理“房奴”、職業安全感的.奴隸、“愛奴”,明白並深刻的實踐,“如果你真的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懼的地方,無條件的去支持一個人,一些人,一羣人。支持別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遠不會失敗”。2014年,支持了二十幾個衆籌小項目,希望盡綿薄之力,讓那些追夢的人,在路上感到些許的溫暖,不特別孤獨,更加勇敢,更加堅定。這麼多年,我一直努力的在做,內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失去不會讓我恐慌了,越來越多的得到不會讓我覺得不配了。

第一次覺察到“心智模式”的重要,是在這本書的第三章裏,古典認爲,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看到的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一切真實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實在的世界。那之後,我陸續開始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參與身心靈的成長,擴展生命的寬度,觀照自己的內心。素黑在《一個人不要怕》裏說,“我們應該多反問自己,纔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胸,看看自己的心可以承載多少擔子,能包容多少愛恨。”“得不到愛可先將自己的愛付出與衆人分享,回頭看自己原來執着於什麼,看到自己的盲點”。我們諸多的執迷不悟,是太多的不甘,太多的抱怨,想通了,世界也就越來越開闊了。當然,每一個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侷限,心智模式無所謂對錯,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這些年成功學大行其道,蠱惑了多少少年,懷揣着一夜暴富的夢,義無反顧的衝着跑着精力無限。我傻傻對他們說,成功學不能學,他們說我神經病,盲信書。是的,古典在第四章裏寫成功學不能學,而我相信,不是因爲是他說的,而是我開始有了判斷力。多傻,一直堅持做一件事就會成功嗎?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怎麼破。

技術性最強的,我認爲是第五章,通過第五章的學習,讓我能夠迅速進入很多角色。章節裏有一篇講“不遞簡歷也能入職的八種求職法”含:職業訪談;給名人寫信;混論壇;參加培訓與學習;加入俱樂部;義務工作進入;成爲客戶;成爲一個自由職業者。不得不說,很管用,我用了其中幾種方法,上班三年多,還沒有實際面試經驗。很多朋友會說運氣好,遇貴人,但我想說,你看不到的背後,是各種用心,各種努力。

大學有兩年,我幾乎每天給我尊重的某位前輩寫郵件,談自己的生活,後來前輩回覆郵件,告訴我,“任何時代成功的道理都一樣,也都很簡單.但實踐都不一樣,都很難!萬變不離其宗不過是勤奮和專注,堅持一個適合並喜歡的方向走下去,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功到自然成。你們這一代大學生需要更多的沉下氣來多做實事,少做夢,多想付出少想回報,自然機緣多多。”我相信他,我一直這麼做,他說得很對,當我付出的越來越多,不再一心求回報的時候,機緣真的越來越多,而我不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心始終懷着感恩。

第七章寫“幸福是一種轉換力”。古典認爲,我們很聽話地長成爲一羣有腦無心的人,一羣有邏輯沒情感的人,一羣講高度不講尊重的人。我們長成爲別人要求的樣子,並且以此爲榮。就這樣,我們把自己弄丟了。《戰勝拖拉》的作者尼爾·菲奧裏曾在文章裏說:“我們真正的痛苦,來自於因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焦慮,來自於因最後時刻所完成項目質量之低劣而產生的負罪感,還來自於因爲失去人生中許多機會而產生的深深的悔恨。” 這些話語無不道出了真相,什麼拖延症,什麼焦慮症,之所以越來越被引起重視,或許正因爲我們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痛苦,不快樂。但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爲什麼我們不快樂?我們是真的希望自己快樂嗎?

還好,四年讀一本書,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沒有不快樂,沒有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謝謝《拆掉思維裏的牆》,謝謝古典。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2

收到了古典老師新書《拆掉思維的牆》部分章節一週之後,才抽出時間一看。光看目錄就已被深深吸引,於是一口氣讀完了收到的三個章節的內容。

下面說一下讀後的大概印象吧。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古典老師解讀《易經》中的“道不易,法簡易,術常易”,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天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生的長度和寬度,因此,它也是最不容易改變的,人做事的'態度決定會有某些改變,至於具體到某件事情的實際操作方法時就會經常改變。正如老師所說的漂泊者和航海者的區別一樣,同樣是精力充沛,夢想遠大,適應能力強的人,有了真正目標的航行者會朝着目標堅定地航行,而漂泊者卻因爲沒有真正的目標而不斷躲避,在海上漂流。尋找到那些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次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等,能讓你的目標清晰而遠大,並值得自己終身去奮鬥。

最近讀了《祕密》,《活在當下》,發現其中的觀點:愛,給予,感恩,微笑,欣賞別人的優點,幫助別人實現夢想,追求帶有積極色彩字眼的事情,沉醉於正在經歷的事情與古典老師不謀而合,只是古典老師以更多平易近人的例子,更貼近我們的文字表達出來,讓人更容易去接受並對自己做出更多的反思。

老師以前是教英語的,卻對經濟學原理諳熟於心。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所謂的“沉沒成本效應”綁架,我們爲了已經損失的成本而追加成本,最後只會撞得頭破血流。猛然回想起,騙子似乎也對這招運用得出神入化,先誘騙你少部門資金,而後以各種理由投入更多的錢進去,你爲了之前投入的錢不打水漂而繼續追加“投資”,到最後被騙得傾家蕩產,身無分文。所以,在某種時候舍也是一種得,及時承認自己的失敗,立馬抽身才是明智之舉。

老師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和例子,對求職以及職業人生規劃都有很大的實際用處,在此就不一一贅述,希望古典老師冒着失業風險推出的書能夠給予更多的人以思考和幫助。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3

在當下大談特談商品房剛性需求的時刻,《拆掉思維裏的牆》給我們正在蝸居的人士帶來了一個大大的希望:不買房,買夢想。一種另闢蹊徑的思想浮出水面,讓我們這些談房色變的青年朋友們,可以靜下心來,慢慢品味這一個發散性思維的建議。巴菲特和蘇珊的故事,已經爲我們樹立了榜樣,還有衆多的成功人士都在用自己的實踐,告訴我們後來的年輕人一個捶打多年的事實:一套房子可以消滅一個夢想。在面對房子和妻子,面對自己內心的虛榮和麪子工程帶來的壓力的時候,我們所作出的選擇更需要勇氣。

拆掉思維裏的牆,不是一句話就可以實現,而是需要自己下定決心,親身實踐。在本書中,作者使用了很多的事實來說明一個問題,思維的定性讓我們失去太多的夢想和希望。自我設置的安全感讓我們失去了夢想的翅膀,過來人的勸導成爲下一代人無法逾越的山脊,沒有膽量翻越,就難以發現山那邊的奇妙,如同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思維中設置了許多的圍城,自作困獸,或作井底之蛙,在自己的意識中去思考別人。在思維的牆內,我很喜歡作者關於愛的誤解的觀點,愛不是依賴,也不是自私的愛自己,更不是自己隨口而出的喜歡。愛不是卿卿我我,山盟海誓,愛不是常常掛在口頭的自我感受,愛是一種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愛是一種永不止息的寬容,相信,和盼望。在當今時下,當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進入道德體系,演繹出了弱肉強食的道德理念,所謂的愛心都是爲了某種私利的媒體宣傳。在思維的牆內,我們需要選擇一種生活的`態度,從而打破圍城的無形界限,開拓自己的思維,增長自己的見識。常常在公車上聽說,工作了就不需要學習。其實不然,在一個學習型的社會,學習是永遠的動力,而學習本身就是要拆掉思維裏的牆。

看完這些內容,僅僅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不得不讓我來想想這本書是否具備某種魅力。回頭看看這書,發現了作者敘事的方式,非常有趣,故事的穿插,加上生動形象的圖片,更能在一目十行之餘,做一短暫的思考,休息一下緊張的神經,重新開始閱讀的征程。這也讓我開始思考,讀書不是一直專心的閱讀下去,而是需要將文字從眼睛送入大腦,經過思考的轉化,成爲一種有用的知識。想必,這也是讀書思維的某一堵牆,此時此刻,勇敢的下定決心,拆掉這一思維定勢的牆,開始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4

今天推薦的是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是一本融合了心理學和職業規劃爲一體的書,這本書又像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加長版,涉及了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理、哲學等內容,結合真實的生活案例,介紹了人的思維模式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換個角度去思考

很喜歡裏面的一個故事,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在一次外出雲遊的時候,就把這盆蘭花交給徒弟照料。徒弟知道這盆蘭花是師傅的心愛之物。於是每天小心照顧,蘭花也一直生長得很好。可是,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徒弟不小心把蘭花摔到地上,花兒摔壞了。徒弟非常擔心,一是擔心師傅會懲罰自己,二是擔心師傅生氣傷心。然而,當禪師回來後知道這件事時,不僅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徒弟。徒弟問他爲什麼?他告訴徒弟說:“我當初種這盆花,只是因爲喜愛,並不是爲了今天生氣而種我們要適應變化。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遇到變化我們應該沉着應對。

換個方式去行動

如果你是金子,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讓自己發光的方法。這已經不是一個三顧茅廬的年代,今天的諸葛亮需要博客、微博和影響力,如果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只要達到一定的含金量,纔會成爲發光的鏡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粘膜。翀翀算浸泡,只要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屋頂被融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然後才成爲很有價值的發光的景色

換個心情去感悟

生活好比鏡子,你對它笑,它對你笑。什麼是快樂呢?就是做事情既快又樂,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爲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成功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追求優秀的過程。成功在每時每刻,而不是在一瞬間。全身心的.投入到當下當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憂慮明天。

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麼簡單。當你投入身心的去工作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這份工作的意義與樂趣。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5

曾經有人這麼認爲:我的父母親都酗酒,父親虐待我,母親和他離婚的時候我才六歲……所以我就是自己人生的受害者,我就要自暴自棄,所有別人說好的東西我都要抵抗。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或許你這會更想與別人交流自己內心的想法,可是你卻把自己腦海裏植入了一種抵制的心智模式。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你所抵抗的會持續存在”。

張德芬也在《遇見未知的自己》裏面說過:“如果你對改變現狀真的無能爲力,你又無法離開它,那麼就放下所有的`內在抗拒,徹底接受此時此地。那個喜歡感覺悲慘、憎恨、或自艾自憐的虛假的、不快樂的自我便無法存活了。這就叫臣服。臣服不是軟弱。它蘊含着極大的力量。只有一個臣服了的人才擁有靈性的力量”。我們都是這樣對於我們不能改變的事物,推胸頓足,怨天尤人也於事無補,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保持心靈的健康與平和,那麼就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安然接納那些事物,這不是消極的宿命,而是積極的達觀和智慧。

當我們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時,我們也會對他人的多樣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欣賞。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6

作爲大二的我,正處於大學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個時間點上,我遇到了許多困惑,例如:我現在的專業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我到底在追求些什麼,我到底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的等等,這些問題使我有時感到迷茫。在這個時候,我讀到了古典老師的新書《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對於我這名對未來充滿困惑的大學生而言十分有幫助。

一本書的價值如何衡量?我認爲在合適的時候遇到了一本適合你讀的書,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是最高的。《拆掉思維裏的牆》主要是講了我們該如何去拆掉思維裏的牆,打開夢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作者通過一個個實例,使我從實例中找到我的影子,加以分析,帶給我啓迪。

書中許多觀點都與衆不同,使我耳目一新,以下幾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對於潛能的定義是:潛能就好像你的諮詢顧問,如果一開始你信任它,它就會越來越努力,爲你做越來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賴其他的東西,它就會慢慢遠離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時候,它也不會再來。這使我知道了原來我們的潛能有着增加自己成功機率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自己認爲自己是不認路的,那麼我們就關上了自己認路的門,所以我們依賴GPS。而反之,我們相信自己會認得路,即使一開始對於許多路不熟悉,但我們相信自己會記得越來越多的路,從而努力去記憶每一條路,不依賴GPS,那麼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認得許多路了。就我個人而言,我記得過去跑一千米時,從未跑進過4分鐘,但我相信通過自己的鍛鍊一定能跑進4分鐘,並付出了行動,一個月後,我便跑出了3分50秒。所以請信任自己的潛能,保持自信的狀態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那麼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過去認爲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實並不難。

書中寫到“消除恐懼的.最後一招,也是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恐懼底線,然後去面對它。”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令我們恐懼的事情,我也有,例如:在某次考試失利後,害怕被父母知道,擔心他們責罵我,一直憋在心裏,而在我告訴父母我失利的消息後,他們也只是說了我幾句而已,並還安慰我。背對恐懼最可怕,當我真的轉過臉去面對,會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好怕的。所以當我們遇到一件令自己恐懼的事情,不妨想想最壞的結果吧,然後你會發現最壞的結果也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麼可怕。

書中寫到“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會意識到,世界的本質其實就是不公平。不公平是我們生命中的契機,是生命提供給我們,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領導機會。”我經常越會抱怨這個世界如果不公平,卻從未想過該如何面對不公平,作者對於不公平的看法使我深有觸動,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不公平,這樣感覺會好很多。作爲我們這些年青人,有時候會憤世嫉俗,現在想想,其實通過我們的努力去使這個世界變得公平,是件如此有趣的事情!因此,在日後的生活學習中,我不會再去抱怨不公平的事情,而會更加努力,使自己得到公平的待遇。

書中提到了“我爽-父母不爽的雙贏遊戲”,父母總是希望我們能夠沿着他們給我們安排好的路走下去,當我們離開這條道後,他們會感到不滿意。也許你會奇怪只有一方感到滿意也能稱之爲雙贏嗎?其實當我們離開了他們給我們安排的人生軌道後,只要得到了幸福,感到快樂,並證明給他們看自己活得很好,他們最終也會感到幸福,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這也讓我堅定了日後要走出自己的路,因爲那纔是真正的雙贏。當然我會在日後的人生中,經常與父母保持溝通,儘量使他們能夠理解自己。

書中提到“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嘗試。”作者鼓勵我們在想做一件事時,不要等待,要付之行動。我記得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我躊躇滿志,希望可以交很多朋友,希望能參加各種活動,希望自己能脫穎而出,改變以前的自己。但一年過去了,當初的熱情早已成爲過往,惰性日益加重,不僅各項活動懶得參與,更是日益成爲宅女,這也一直讓我很懊惱。在日後的生活中,我會不斷嘗試各種事情,即使是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

作者鼓勵我們尋找自己的目標,對於現在的我而言,我往往知道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卻沒有思考過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也使我缺乏一個真正的目標。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考慮自己的目標,並準備堅定地向着目標前進,相信即使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我也終會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這本書的出現使我對於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了許多新的看法,作者用幽默詼諧的語句使我拆掉了我思維裏的那些牆,發現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做自己,與衆不同!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7

《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一開始的章節《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就讓我有所共鳴:不能人云亦云,大部分人都是有房有車再結婚,但並不代表你就需要有房有車再組建家庭;別人剛工作不久就買房,也不一定你就需要剛有存款就房貸。在工作沒有穩定就沒必要買房我很認可,同樣我認爲過早的買房也會讓我們過早的失去很多機會。

之前我也有過一次買房經歷,當時剛結婚想買房,愛人的姐姐在福州工作並買了房。我與愛人在福清,姐姐希望我們在福州買房,相互間有所照應。剛好姐姐買的小區邊有新樓盤預售,小複式我挺喜歡的,關鍵是房貸不高。所以我們先交了一部分押金,等開盤了再交首付。我倆都沒什麼存款,買房需要家裏支持。雖然家裏贊成我們買房,但對我們看中的戶型、面積都不是很滿意,多次討論後家裏還是希望我倆一步到位買大面積三居室房子。想想家裏不支持,自己存款又不夠,一步到位三居室的房貸壓力太大,就把押金退了。如今回想起來還是要感謝當時沒有買,如果把房子安在了福州,那我倆的工作範圍也就圈定了,目前能在寧德工作挺好。

工作方面也能與這本書產生共鳴:當你真正完全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去時,不管這個事情多麼簡單卑微,你都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工作崗位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人都在固定的位置做着不斷重複的工作。時間可以打磨你初始的雄心壯志,懶惰的思潮也會慢慢靠近,當你的思緒在慢慢變化時你是否發現心中已產生做好做壞一個樣的想法呢?此時的你,工作於你不會有快樂而言。此時你應該停下腳步找回初心,在工作中設立目標,這樣即使一點點靠近目標也會比你盲目工作帶來更多快感。

爲了工作不再盲目能有更多樂趣,結合看過的書和自己的親身經歷不難知道,往往求而不得的纔會不斷的驅使自己往這個方向邁步前行。也往往只需要向目標靠近那麼一丁點,就能讓自己開心快樂好一會兒。所以需要讓自己在工作中找到快樂,那麼你設定的目標就不能太容易達到。需要去尋找那些不能被滿足的深層興趣,他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並且只有當你全力投入的時候,你纔會從工作中獲得快樂。

《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於每個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成功的方法因人而異,想成功不能盲從任何一個成功者的軌跡和方法,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成功者的心態。同樣成功的雞湯也沒必要喝太多,要知道成功的例子大多經過加工改造,繞開了最原始支持成功者的真實成功理由和背景。我們需要突破現實生活的禁錮,着眼於長遠與未來;突破心智模式障礙,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我深知在我的思維中還有許多頑固的思維之牆,我所要做的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拆掉思維舊牆,成爲那個更好的自己。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8

《拆掉思維裏的牆》給讀者的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拆掉思維裏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只要我們敢於打開禁錮思維的牆,真實面對掌控我們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維的僵局,拆掉思維裏的牆”走出來,學會規劃和修正。拆牆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爲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只是一團亂麻或者一堆廢鐵。書中是給出了重建的指導,但關鍵要靠自己去領悟。

該書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啓示是,要敢於拆掉思維的牆,找到成功之路。優秀的人總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巨大壓力下,保持完全不同的平和心態,對不同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他們敢於拆掉思維裏的牆,都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他們拆掉思維裏的牆,自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過濾不想要的東西,然後,將最新認知、自己思考和獲取方式進行重新構建,找到新的成功之門。

而積極面對一切情況,則是突破思維禁錮的原則之一。書中的很多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很強的說服力。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人生的許多困惑背後,往往藏着一堵堵阻礙着我們發展變化的思維的牆,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只有拆掉思維裏的那些牆,你纔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用積極的思維方式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爲,你已經享受了真正的快樂,享受了你付出與奮鬥的過程,那麼你是幸福的。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很灰暗,只能在思維的.牆裏面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書中“發光論”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就這樣。”金子是藏在礦物質裏面的,如果你是金子,常態是不發光的。當你被挖掘出來,必須經過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熔掉你身上的雜質、壞習慣和污點;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爲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大家都是金子,但是成長過程相對比較複雜,需要聚集金子般的智慧,才能拆掉思維裏的牆,獲得真正的成功——成爲“發光的金子”。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9

《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斷斷續續的終於讀完了,讀得不是很仔細。

作者古典老師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專業人士和優秀的企業家,文如其人,他寫的東西和他的人一樣,值得欣賞與回味。

古典老師大學就讀土木工程,玩音樂,練散打,騎單車從長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國卻稀裏糊塗進入新東方,歷任GRE首席詞彙講師、集訓團培訓師,新東方教育與職業發展協會會長。

這真是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老師都有覺悟了,自然而然地會把這種意識和方法傳授給學生。不僅如此,現在又出書了,作者所推崇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方法肯定會傳播給更多的人。

我很欣賞古典老師的這本書,源於開篇的幾句話:

“擁抱生活的人,生活也擁抱他,遠離生活的人,生活也遠離他。”

“與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澆花。”

“你所追求的,真的是你需要的嗎?”

爲什麼要讀書,像周恩來一樣“爲了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偉人暫且不論,平常人讀書,更多的是爲了學習知識,開闊眼界,拓展思維。《拆掉思維的牆》的確能夠讓人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它把思維裏的障礙形象地比喻成爲“牆”,並告訴你要“拆掉”這些“牆”,還列舉了很多的實例。至於最後你能學到什麼、接受什麼、改變什麼,那完全是讀者個人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想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在這本書裏,古典老師講了很多關於生命的價值、積極的心態與職業發展的故事,這也是他在新東方的成長經歷與所感所得。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再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把“思維之牆”對人的限制講述的淋漓盡致。

這種自我剖析與自我超越並存的快感,使閱讀這本書變得非常有趣。

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多少尋夢者在一道看不見的陳舊觀念、僵化思維的“鬼打牆”面前,踏破鐵鞋,無功而返,通過閱讀此書,可以拆掉思維裏的牆,打開夢想的窗,走出生命的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

你的思維裏有“牆”嗎?答案很明顯,再明智的人,思維也會有狹隘的地方和時候。既然每個人的思維裏都會有“牆”,那麼對待“牆”的態度也不盡然相同。當然,可以像作者說的那樣“拆掉”,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應對方法。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氣、缺乏熱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卻又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中處於相當強勢的地位,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爲,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爲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這可怕的固有思維模式,就象建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堵“牆”,嚴嚴實實地擋在了我們尋找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你甚至會認爲,我這樣的人或許就應該這樣活,因爲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運。我相信,抱持這種宿命論觀點的絕對不只我一個人。

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轉變,書中提出的有些觀點,甚至完全改變了我對幸福的理解,併爲我開啓了一條嶄新的思路。

在這本書第六章中,講述了關於生活中的不公平,如何看待受害者的心理。

我們知道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比如何評價不公平更爲重要;我們知道了對父母的逆來順受,其實只不過是對自己和家庭的一場漫長得沒有終點的傷害,只有我們真正找尋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帶給父母真正的幸福;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裏不僅存在一個“自我係統”,還有一個潛在的“社會系統”,在左右自己對幸福的滿足程度以及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程度;我們知道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不一定是最爲昂貴的東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第八章很短,就是馬上行動,不要不敢開始,一直拖延。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花費你的一部分過去,去購買一個未來,壞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思路很大膽,內容很震撼,讀後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並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還包括如何尋求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許是勇氣,膽識,取捨,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卻是滿足,珍惜,智慧,慈愛。

通過讀此書,感覺對我們的工作還是有幫助的。

在班級管理中,我知道了應該改變過去的一些錯誤做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對學生一視同仁是融洽師生關係的核心,也是關愛學生的具體表現。我們都喜歡學習好又聽話的學生,但對差生,有時態度就變了。我們應拆掉思維裏的這堵“牆”,差生的轉化是一個班級工作的難點,對於這個轉化,要堅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往,態度真誠地與他們談心,從生活上關心他們,從感情親近他們,使他們逐漸消除疑慮、自卑心理,樹立起自尊與自信。

融洽的師生關係,關鍵是班主任用真摯的感情溫暖學生。只有理解學生,有了師生感情,才能溝通才能深入學生內心,解決存在的問題。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讚揚或鼓勵學生顯得尤爲重要。表揚學生時注意說話要坦誠得體,不但要讚美對方的長處,誇讚學生的優點,要帶着十分誠摯的心意和認真的態度,讓學生樂於相信和接受。讚美絕不能離譜,更不能用虛僞的態度說話,讓學生識破而產生不快。

有時背後讚美學生比當面誇獎效果還要好。

尊重和信任學生,現階段的學生,由於處於特徵的心理、生理時期,自尊心特強,在處理某些事上,要特別注意維護學生自尊。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輕視和懲罰。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也在變,現在的學生既有個體差異,又有羣體差異,在他們身上都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的烙印,我們的教育也應隨之變化,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革傳統的思維之牆成爲擺在我們班主任面前的主要任務。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0

書中的“努力論”警示我們:如果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爲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沒有拆掉思維裏的牆,你還以爲你的努力會使你離理想越來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還與理想離得近一點,越努力,離得越遠。所以,每個人都要拆掉思維裏的牆,給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你設定是對了,成功就很簡單;設定錯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達最終目標。

書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牀,本來預計6點,可是6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7點了。本來計劃好的,7點看什麼書,8點做什麼,9點幹什麼,10點做什麼,因爲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就會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越不動,你爲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這種“等死模式”在當今社會很普遍,危害會很大。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時,他就已經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難以自拔,走不出思維裏的牆。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不妨試試一個壞的開始,因爲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到來。”該書該告訴我們,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實就是這樣簡單。成功雖然是個概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閒地過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不願意拆掉思維裏的牆。在找不到好的開始時,也只是等待,不願意有壞的開端。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僅僅等待,連壞的開端都沒有,那麼徹底失敗也就不遙遠了。如果我們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即使是壞的開始,也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顧生命中那些讓我幸福快樂的時刻,都是來自於生命的最深處,這雖不是我生命裏最輝煌的時刻,但是爲了我的目標默默堅守夢想,就是我的成功。這,需要拆掉思維裏的牆!

只要你樂意堅守夢想,並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美麗!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1

昨天買了兩本書,《拆掉思維的牆》是其中一本。俞敏鴻作序,徐小平再作序。作者古典曾是新東方的培訓老師。

順手翻開,看了前幾頁略帶漫畫般的插圖,感覺有意思。拿過去給兒子看,他喜歡看圖多字少的東西。2分鐘不到,他說看完了。我不信。問他,最喜歡裏面哪句話?不要等天下雨,還是自己澆花吧。他回答。這句於他的年齡來說最簡單實用。他補充說,就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對。我回應他,以後寫作文時可以換一種表達,這樣,會更新穎一點。

於是,兒子寫作業。我回房間讀書。爸爸在中間的客廳看電視。屋外,冰凍的湖面映襯出冷清清的月光,茶花躲開殘雪的`偎依,悄然綻放。

讀了第一章第一節買房還是買夢想?沒有特別的好感,不能打動我。時間早,順着讀了下去。

美女爲什麼不認路?是因爲在買車時別人告訴她,女人大都沒有方向感,買個GPS吧。於是很依賴GPS。一旦失靈,只有打手機問路。接手機的朋友一聲嘆息:女人啊,不認路。從一開始,她就沒有樹立要認路的信念。或者本來有一點,迅速被自己和他人否定。信念決定行動,行動反過來證明信念的對錯。不認路是事實,於是徹底投降。

給孩子,要給一個信念,做任何事之前先樹信念。你行!父母支持你!懷揣着信念上路纔有穿越困難的勇氣。

如果遇見恐懼,怎麼辦?古典教給我一個方法——恐懼保險箱。爲自己做一個恐懼保險箱。

1.把所有的恐懼寫下來,寫到不能寫爲止。

2.把他們放到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3.把恐懼安放好以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4.做好事情回頭看看自己的恐懼箱,有幾條自己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5.往往自己擔心的事情很少會發生。

第一次聽說恐懼保險箱,想讓自己和孩子試一試。

爲自己準備一個成功日記本,每天寫下自己認爲小成功的事情。堅持做。遇到過不去的砍時,拿出來讀一讀,想想曾經的輝煌。增強自信。我準備要實施這個計劃。我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不是21天,而是要以年爲單位。11年給孩子一個禮物——成功日記本。

纔讀第一章,便有感悟。難怪新東方掌門人喜歡。信念。恐懼保險箱。成功日記本。讀到,並能去實施,是我的幸運。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2

拆掉思維裏的牆,不同思維,不同選擇,最後不一樣的結局,所以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做人做事不會變通,

星座試驗那一段,讓我想到了好多。當我們遇到死路的時候,也許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把我們定在那裏了,越是那樣想,就越是那樣做,越是那樣做,就越是那樣想,就像那些深信星座命理的人一樣,越走越深,不能自拔。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背後,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維裏的牆,阻礙着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裏的那些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

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人有一套優化得非常好的後臺程序,這些程序清晰、乾淨,不佔內存,直指目標。正是因爲有這樣的思維程序,他們總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壓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人們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優秀也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爲他已經習慣優秀了。這就是他的思維模式,無論在那個方面,都要做到最好。並不是有外在的因素強迫或誘導,而是他對事情的想法與態度。我們也可以變得更優秀,只要我們拆掉思維裏固有的模式,也就是那堵“牆”。

書裏講的的金子論,讓我感觸頗多,確實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蘊藏在地殼裏的金子纔是最多的。

金子是在礦物質裏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含金量,纔會成爲發光的金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爲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若是途中忍受不住,放棄了,墮落,就只能淪爲次品或者毀滅!其實好多人都羨慕“金子”,好多人都知道,要多看書,多增值,多感悟……可是,能做到的有多少,能堅持能有多少,屏幕上的異形小字,就是幾年,幾千年了。在現實中,可是幾千上萬的日日夜夜啊。唯有忍耐孤獨,抵制住誘惑,方能成大器!

還有點印象深刻的是,舉例中的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的對比,初看這個例子覺得小明好傻,然後再想,自己肯定不會這樣,可是深想一下,自己遇到選擇,遇到岔口的時候,因爲沒把握,所以走得戰戰兢兢,不僅浪費了時間,更錯過了沿途的風景,也錯過了好多人和事。若不感興趣,則無趣,美好的事物,也就錯過了。正如文章所說,沒興趣了,就好少行動,雖然失敗很少,卻得到更少,一生庸庸碌碌,最終一事無成。越是害怕結果,那就更美結果,期望太多,註定難過,其實,只要是感興趣的,過程也是所追求的。懂的享受過程,就是成功了。

牆裏,平庸、無奈、凋亡;牆外,華麗、華麗、華麗!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3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用金錢、權利、職位來衡量人生的價值,認爲所有人的人生意義都是通過金錢、地位 … 唯一的標尺來衡量的,於是人們追名逐利,攀龍附鳳,卻漸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真正訴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衡量生存的意義不應只侷限於一種,人生的追求不應只停滯於物質的積累,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去實現自己活着的價值。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一味去迎合社會的口味,即使獲得了所謂的“成功”,內心仍是空白的'。

記得高中的生物老師曾經說,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時,隨大流一定不會太錯。但是,如果大流錯了呢?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真的迷茫時,停下來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會最終選擇一條雖然不是車水馬龍、繁花似錦卻有着別樣風景,讓你快樂滿足的路。

“成功是越走越近”,永遠不要等待,只要不斷嘗試生命自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拆掉思維的牆,不要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去換去別人眼中的光環,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丟掉所有的顧慮,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成長爲自己想長成的樣子!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4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羣,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說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閱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爲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爲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爲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說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爲富不仁。嚴格來說,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爲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5

這一週我閱讀了書籍《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給了我很收穫。 《拆掉思維裏的牆》裏的內容主要幫助我們看清我們自己思維裏的一些模式,並且幫助我們分析這些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

其中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着”,這章主要講述着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維模式。

其中一種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緒。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別人掌控。有人罵你,你就會生氣;有人誇你你就開始;今天開車的時候堵車你就會抱怨。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車和不堵車一樣,如果堵車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車你就開心,那麼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這樣的話,別人要你開心,你就開心,別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

這樣被他人掌控情緒的人,都裝有一個受害者的模式,他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遇到問題總是怪他人,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辦法解決,總是在抱怨。遇到問題會抱怨、推卸責任,這不管我的時,實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這樣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問題我也會抱怨,怪外界的原因。這樣的行爲可能會讓我成爲一個推卸責任的人,這的行爲還會讓我的成長緩慢,因爲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這樣自己的問題還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這樣。

書中還講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思維中的“牆”

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6

看完《拆掉思維裏的牆》,感覺它是一本不錯的書,它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各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爲,要想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爲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你的態度,你是積極的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的還是悲觀厭世的?你生活的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受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爲怎麼樣的.人。所以:拆掉思維裏的牆,改變我們的世界。

這本書,吸引我的不僅僅是古典,不僅僅是新精英,而更多的是書中的案例。書中的案例,某些是我經歷過的,某些是我正在經歷的,某些又是我將來不會經歷的。這本書,又像《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加長版,因爲這本書可以改變一些你思考的方式。

書中的“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麼簡單。”這讓我又想到了“靜”與“思考”,讀書多了,你自然會變得很靜,讀書的收穫多了你就會產生更多的思考。現在的天底下沒有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概念,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或許讀書和工作讓你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是世界的不公平不能改變,那麼爲何不好好地改變自己呢?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們的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爲怎樣的人。這決定了一生的軌跡,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陽光,那麼你看到烏雲也是美的,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陰暗,即使你面對太陽你還能看到陰影。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爲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磨練,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融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和拋光,最後才能成爲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合理健康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維裏的牆》強調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爲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爲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去爭取。只要你一直在人生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裏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過閱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以及未來的思考。我要克服困難,自信快樂的生活下去。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每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裏的牆,讓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讀完這本書,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學會突破現實生活的禁錮,着眼於長遠與未來。突破心智模式障礙,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爲教師我深知在我的思維中還有許多頑固的思維之牆,我所要做的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拆掉思維舊牆。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7

看完《拆掉思維裏的牆》感覺對此書的介紹並不爲過,他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及人生哲學。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着較強的說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爲,要想爲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這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待人接物,爲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處世態度。面對你的人生,你是積極應世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上進還是悲觀厭世?你生活得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你用積極的思維方式來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爲你已經享受到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付出、是奮鬥的過程。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你的人生會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爲什麼樣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會經常覺得累嗎?結婚一定要買房嗎?堅持一定會成功嗎?努力一定有結果?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老闆可以掌控嗎?小人物就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卻因爲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這樣過下去嗎?每天都在混日子,卻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就一定會全心投入?書中深入淺出的講到這些。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背後,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維裏的牆,阻礙着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裏的那些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人有一套優化得非常好的後臺程序,這些程序清晰、乾淨,不佔內存,直指目標。正是因爲有這樣的思維程序,他們總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壓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人們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這個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潛意識的認知吧,獲取自己想要的,自動過濾不想要的。然後,這些信息就組建成了最新的認知,自己的思考和獲取方式。書裏講的的金子論,讓我感觸頗多,確實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蘊藏在地殼裏的金子纔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礦物質裏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含金量,纔會成爲發光的金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爲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我們都是金子,想發光還有個複雜的過程。還有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爲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多麼簡潔深刻的例子。書中很讓我震撼的章節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這指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爲的怪圈。說簡單一點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爲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簡單舉例,早晨起牀,本來預計7點,可是7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8點了。本來計劃的好好的,8點看什麼書,9點做什麼,10點幹什麼,結果就因爲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這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這個等死模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總之這本書給讀者的姿態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是一團亂麻。還好書中給出了重建的技術指導,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領悟。

第一:做一個敢於冒險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過日子

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讓你覺得安全了嗎?有一個鐵飯碗也讓你覺得很安全嗎?找一個永遠不離開你的人會覺得安全嗎?我們太多的安全感都在依賴外界,而沒有一個真正自己可以支撐自己強大內心的因素?那麼有一天,房子沒有了,飯碗丟了,愛人離開了,我們怎麼辦?我們總是不敢走出讓自己覺得安全的領域,我們只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裏來回打轉,轉來轉去,我們一直還是那個過去的自己,而有時候外界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就像,以爲結婚了,我們就可以不去經營愛情,不去努力鞏固家庭關係的平衡,我們以爲結婚了我們就安全了,可是當我們在守着那份安全感的時候,外在的環境一直在不斷的變化,當有一天,突然我們開始感覺到不安全了,那時候我們開始懷疑了,懷疑生活,懷疑愛人,其實最值得懷疑的人是你自己!

不斷的去冒險吧,獨自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試試在公衆面前表達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迷路,不要害怕被恥笑,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安全感的東西,不斷的去拓展自己生活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在一個個讓自己感到小小的恐懼中獲得力量,讓自己不斷的依賴內心的強大來面對外界紛繁複雜的世界。

第二:從投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和興趣

馬克吐溫曾說:“跳舞,像沒有人看着那樣;熱戀,像從未受傷一樣;唱歌,像無人聽着那樣;活着,就把人間當天堂!”經常有些小師妹師弟問我,我很迷茫,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意思?我會反問他,你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他說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後我會告訴他,那你就去讀書吧,然後去實踐吧,從實踐中尋找體驗,你在投入生活的時候,你會有感覺,知道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什麼是自己不想做的,慢慢的你就知道喜歡什麼了,還有讀書,其實就是在讀別人的生活和思維,你慢慢會尋找到一些你認同的那些作者的思維和生活,你從別人的故事裏也可以找到你自己,這就是找到方向的途徑,總之就是你要積極的投入生活,帶着一種體驗的感覺來生活,去深深的感受到內心的每一次悸動和漣漪!古典老師說了,最重要的是尋找一些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第三:有一個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爲怎麼樣的人,這決定了一生的軌跡。如果你的內心充滿了陽光,那麼你看到烏雲也是美的,如果你的內心充滿了陰暗,即使你面對太陽,你還是能看到陰影。你的這個小小的腦子裏裝的這些想法,其實就好比一臺電腦的軟件一樣,它決定着這臺電腦的質量,你的思想也決定着你生命的質量。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纔會成爲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磨鍊、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污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和拋光,最後才成爲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

第四:重新定義成功

成功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追求優秀的過程,成功在每時每刻,而不是一瞬間——最後的終點。就好像談戀愛一樣,最美好的記憶總是在你們還沒有確定關係的那段時間,你們感覺到的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那種彼此曖昧和猜測的眼神,而一旦你確定了關係,你會發現愛的滋味好像不如當初那麼甜蜜和美好。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實現目標的.過程,不斷的靠近夢想的過程,所以成功在當下,不要寄託於哪一天,現在就很成功!全身心的投入到當下當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憂慮明天,就像某位名人說的:“如果你不錯過星星,那麼你也不會錯過太陽。”

第五:尋找你一生的事業

亞里士多德說:你的天賦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就是你的職業所在。那麼你的天賦又來自哪裏呢?來自你不斷的冒險嘗試,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一次一次從一個新的起點出發,總有人說,一旦我發現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就會全力以赴,可是你從來都不去嘗試,從來都不去發現,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全力以赴?生活的意思就在於不斷的生出活來,不生怎麼活?都是同樣的道理,從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斷的做下去,不斷的滿足社會的需求,那麼你也會被社會所需求!當然戀愛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想着一次性踏入婚姻的殿堂,可是你從來都沒有去愛過一個人,你怎麼知道你愛什麼樣的人?你從來都沒有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去發展自己愛的能力,你怎麼可以保證自己能在一次愛中找到滿意的婚姻關係,此時我就想到了曾經的老闆告訴我的,年輕人不斷的去投入愛情吧,你愛過很多人之後,就會發現你真正愛的人和真正適合你的人是哪種人,就像古典老師說的,你總是一見鍾情很多人,兩情相悅一些人,白頭到老一個人!當然了,婚姻也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所以我們也要重在投入,從投入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路!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自己是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生命的人,所以把權利緊緊的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選擇做些什麼來改變自己的現狀,尤其是你對生活的態度,這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生命軌跡,我們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們可以有一顆成爲最好的心,我們選擇不斷的努力和追求,不斷的超越過去的自己,只要我們的生命是向前進的,哪裏不是成功?生命的精彩不就在於這途中的點點滴滴的快樂和收穫嗎?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聽聽自己的內心在說什麼?不要看着很多人都想那個方向走,你也跟着走,很多人都在走公務員的路,可是那適合你嗎?你覺得有價值嗎?注意是價值不是價格,價格是社會的衡量標準,價值纔是屬於你自己的標準,因爲每個人的標準獨一無二,你過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嗎?還是過着別人給你塑造好的角色,你只是一個表演者而已。古典老師說你要長成你自己的樣子,你要去發現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纔是你值得追求的?

第八:去嘗試吧,行動起來,而不是在等待

生命不是用來等待的,而是用來穿越的。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嘗試!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壞的開始應該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我們總是害怕恐懼一些自己覺得沒有把握的事情,所以也從來不敢去開始,其實你害怕什麼呢?即使做糟了又能怎麼樣呢?我們害怕在公衆場合發言,總覺得自己說的內容不吸引人,可是即使真的不吸引人,又會怎麼樣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收穫了勇氣,我們總是害怕付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此往往忽略了我們在付出過程中那些看不到的收穫,當我們結束一段愛情的時候,我們已經不是那個過去的自己了,我們已經成長了!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我們總是一個開始的愛好者,我們自己經常會買些書,可是我們從來都好像不看,因爲我們擁有了書感覺好像就擁有了知識一樣,就像好多人辦了年卡去健身,可是最後堅持下來的卻沒有幾個,我們總是計劃着,感覺就像得到了那樣,其實我們只是把開始當成了結果,以爲我們收藏了一篇文章,就收藏了那篇文章的思想一樣,所以總是不急着去打開看,也像好多人分享了別人的東西,最後問到底講的是什麼,他說我只是感覺好就分享了,真正好在哪裏他其實也不懂,這就是假象。

第九:實現自我

不要用工資來衡量工作,不要用稱來衡量感情,不要用房子和車子來評估幸福,這是有形的世界和無形世界的區別,外物只是我們滿足自己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生命是一個三腳架,事業、社會關係和自我,一定要調整好彼此的角度取得平衡,不同時期不同的地點,有些可能會長一些,有些會短一些,但是這都是你自己的設計,人生就是這樣過程,你是自己生命的導演,也是主角,總是有無限種可能讓你來選擇來設計來規劃你的生活,然後從這個過程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讓你覺得世界因爲你而多了一些什麼,你因爲世界而多了一些什麼!

總結:人總有一死,所以爲何不真正的活

過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來的樣子,用愛和對生命的熱忱擁抱生活吧,生活也會擁抱你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8

最近勵志類的書看的很多,其實我在讀這類書籍時,從來沒有奢望過能達到象各類勵志書的廣告詞上所宣稱的那種“一本書改變你的一生”的效果,坦率地說,我並不相信人的一生真的會因爲一本書而做出多大的改變,至少我不會。但這並不代表勵志類書籍就沒有它們存在的價值,對我來說,讀這類書籍時更多的啓發在於通過書中的提示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用一種更有實際意義的方式去思考。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氣、缺乏熱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卻又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中處於相當強勢的地位,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爲,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爲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

這可怕的固有思維模式,就象建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堵牆,嚴嚴實實地擋在了我們尋找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你甚至會認爲,我這樣的`人或許就應該這樣活,因爲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運。我相信,抱持這種宿命論觀點的絕對不只我一個人。

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轉變,書中提出的有些觀點,甚至完全改變了我對幸福的理解,併爲我開啓了一條嶄新的思路。比如“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沒有愛你也能一個人好好地活下去”,“缺乏興趣只是因爲無法承擔失敗的後果”,“嘗試總是冒險的,但不嘗試卻是最大的冒險”,“不要在父母的劇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劇”。最最有意思的,應該是關於“受害者天堂”那部分的描寫,作者古典用嘲諷挪諭的手法,爲我們勾畫出那些消極對待失敗及變化,總以“受害者”自居並將責任推卸至他人身上的人們內心扭曲自憐的心態,他試圖以一種極具理解力的文字進入“受害者天堂”,感受那些所謂受害者的心理變化趨勢,那是一個習慣分享和發泄的地方,然而,也是夢想開始破滅,自我心理盲目膨脹的地方。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們驚覺習慣、麻木以及無所作爲的可恨和可怕,並且在鮮明的對比中,堅決地走出這個虛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從這本書中,我們知道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比如何評價不公平更爲重要;我們知道了對父母的逆來順受,其實只不過是對自己和家庭的一場漫長得沒有終點的傷害,只有我們真正找尋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帶給父母真正的幸福;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裏不僅存在一個“自我係統”,還有一個潛在的“社會系統”,在左右自己對幸福的滿足程度以及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程度;我們知道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不一定是最爲昂貴的東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作者談到自己的職業是職業規劃培訓,這對我來說還很新鮮,但也頗有意義。曾聽很多同事說過畢業時選擇我們公司的最大原因是覺得公司名稱很好聽,感覺很神聖,很有技術含量,這聽起來象個笑話,但卻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更算得上是青年學生選擇職業時的一種悲哀。試問,有多少人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真正瞭解自己未來的職業?又有多少人喜歡自己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們能在大學畢業前對自己進行一次職業規劃,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我相信,答案會是肯定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思路很大膽,內容很震撼,讀後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並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還包括如何尋求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許是勇氣,膽識,取捨,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卻是滿足,珍惜,智慧,慈愛。

這本書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排版方式,在閱讀時使得書的內容更爲生動。另外,非常驚喜的是書中提到幸福時引用了我很喜歡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父親陪着兒子在廁所中度過的那個晚上,父親對兒子說的話: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去捍衛它;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就去爭取它。因爲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19

剛看到《拆掉思維裏的牆》一書的時候很驚喜,雖然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潛在意識會對生活產生影響,但是那究竟是我們心裏的一堵牆還是一道光,卻未曾去思考辨別。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此書的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篇文章一段讀閱前後兩個字寫反了,就像剛纔那樣,你發現了嗎?我們的大腦依然會將“讀閱”讀成“閱讀”。很神奇,我們看到的並不完整真實,而是常常由於我們的思維慣性構建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就像書中所說: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聽起來很神奇,但仔細回想,當你開始打球,你會發現你遇到揹着球包的人變多了,當你對烘焙感興趣,你的世界裏出現了很多烘焙愛好者。樂觀的人總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悲觀的人常常發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嘆。這些隱形的意識時時刻刻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影響到行動。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爲4分鐘跑完一英里是人類的極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學論證後把時間縮短到了61秒,停滯不前後,他忽然意識到他的潛意識一直在限制他,最後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關。這往往就是現實中的我們,遇到一項工作,若要先設定了一個我不會的框框,我們就會永遠停止不前。也會有些人努力奮鬥過後遇到了困難,此時若你的潛意識是放棄,結果就會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潛意識裏是遇到事情不退縮,而是去想去做去嘗試,不把自己設置侷限,我相信事情的結果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變好,就要修煉自己的潛意識,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世界會隨心境改變,但不會隨意改變,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樣,人是有極限的.,但這極限往往要比我們所想的厲害的多,所以引用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享:願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願賜我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願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20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內心世界探索的過程。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爲我想要知道別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是怎麼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讀書真的就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過程。

書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讓我眼中一亮,這個概念和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或者說讓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我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1、自然世界,我們對於外界的直接體驗。

2、概念模式,我們從別人那裏獲得對於世界的間接體驗。

3、推論和歸納,我們依靠推理形成的結論。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腦內部程序讓我最有感觸,之前,也讀過一本書關於人的思考的,我覺的人就像一臺電腦,心智模式就是內存裏的一段程序,當外界有變化時,這套程序就會自動運行,知道我們其他程序就反應、處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搞清我們的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說有效主要是說對外部世界、所處環境、社會關係是否有效。

因爲這些變化心智模式也必須要變化,否則就無法在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這就是我對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軍隊這個獨立運行的世界、社會、環境中,就必須要有部隊的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適應,當你用外部社會的思維模式去認識、處理,就難以適應,同樣,當你離開軍隊進入社會,就必須用社會的心智模式去適應,否則會處處碰壁。

當我們爲自己安裝了一套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世界,更加好玩的是,這個自建的“真實世界”,又反過來印證這個模式給我們看,最後,我們會變成自己覺得“應該成爲的人”,這種改變非常強大。正如書中所說:事實上,那些安裝了“幸運兒模式”的人,他們構建了一個充滿機會的幸運世界,會更加容易的發現外界潛在的機會;而安裝了“倒黴蛋模式”的人則傾向於對機會視而不見,因爲他們心中的模式中沒有“機會”這個東西。

同時,心智模式又會決定和影響我們很多的行爲,例如:投入。當你安裝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態就會改變,你對投入就有了新的'認識。投入有以下幾點:

1、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

2、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成功。

3、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例如: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爲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爲你的生命找到一個長期的,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書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讓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而是用來穿越的。“等待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一個管外、一個管內,管外的社會系統通過與外界的比較推動你更好地表現(比如讓你努力獲得資源),而管內的自我係統把資源轉化爲綿綿不絕的幸福(比如讓2萬元錢轉化爲幸福感),一個是手,一個是胃。

當我們過分關注外界的事情,我們的社會系統就開始越界,掌管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這種“比你更好”的比較中流失。如何區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兩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難以進行辨別。當你能夠清楚的區分這兩個系統的時候,你會讓社會系統促進提升,讓自我係統促進幸福。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21

把書一打開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着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說“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裏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爲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22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裏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祕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爲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爲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纔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概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纔會發現工作的樂趣,纔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裏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爲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裏,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裏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爲自己理想的模樣。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23

難得的,一學期結束了,第一次讀完一整本書,這次是在幾百本電子書中挑了標題還比較吸引我的這本《拆掉思維裏的牆》,作者古典,從字裏行間可以瞭解到他曾經是老師,後來選擇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轉而創業。

書中談及的恰恰是我現在亟需關心的話題,有關擇業,有關買房,有關規劃自己的生活。

作者不僅十分贊同這種說法,還更加“危言聳聽”地說:”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他認爲,當我們因爲房供每個月只有區區一點結餘的時候,我們也就必須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額消費或是出遊行動,或是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便宜的職業培訓,乃至一次難得的跳槽機會。如果你每一次都以“房貸壓力”爲理由拒絕這些體驗,久而久之,你也會被新浪潮淘汰,到那時,你便可以蜷縮在你那唯一僅剩的房子裏,感受那獨特的安全感。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寧願租房不要買房”的經驗談,是在看《金星秀》的時候,當衆人眼中的成功舞蹈家金星說她幾十年都是在租房住的時候,我也不禁驚訝。

難道是買不起嘛?當然不可能。但是她有一整套的'理論,儘管已經記不太清,但我已經被徹底說服。買房,的確,你似乎給自己造了一個美好而穩固的夢,但這夢是否真實美好?離開父母的扶持,你能負擔起的也許只有離市中心十分偏遠的小兩套,從此開啓日夜兼程的通勤生活。

也許你說不怕辛苦,但是時間成本呢?每天多少小時花在路上,而回到家後又因爲精疲力盡根本無心深造,日復一日,除了房貸越來越少,得到了什麼?

那如果你選擇依賴父母的實力,讓他們幫你買房,作者總結的極好“這種人基本上前途和發展由父母控股,因爲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着夢想不獨立。”父母可能說的話想必我們也不難想象:“房子是我給你買的,工作是我給你找的,讓你聽話難道不應該嗎?”

請問你,準備好被綁架一輩子了嗎?

就在我的身邊,我的朋友,口齒伶俐,人也機靈聰明,剛過三十,在父母的幫助下娶妻生子買房買車,然後準備把自己的聰慧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在麻將桌上度過餘生。他曾在我面前,感嘆過想要出去闖闖,但是即使機會來了,他有說走就走的權利嗎?沒有。

買了房,似乎就意味着從此安了心,一輩子定下來了,接下來就要按部就班結婚生子,然後退休跳廣場舞。並不是反對這個過程,只是時機還不到,心會有不甘。

個人感覺,作者整本書邊就着“突破常規”這個主題,傳達了他的諸多感想,然而邏輯性卻並不那麼強,不能稱得上渾然一體。可以感受出,作者是個經歷豐富並且善於總結的人,許多的語句讓我感覺精彩絕倫,便紛紛摘抄在本子上:

“你想要在婚姻裏獲得的東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

“吃飯的時候吃飯,喝水的時候喝水,這就是一種修行。”

“恐懼就是一個懦夫,當你觸及他的底線,能夠接受最壞的結果,並且準備和他大幹一場的時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裏去了。”

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稱之爲“yesbuter”的一類人,這類人常掛在口上的話便是“yes, but...”面對他人的建議或是想法,他會禮貌性的同意,然後不假思索的拒絕,同時爲了顯得不那麼無理,他會找出豐富的理由來爲自己辯護。以前的我,常常會陷入和yesbuter的爭執中,企圖用各種道理去說服他們,到最後我發現,他拒絕接受並不是因爲道理他不懂,而是他不會那麼輕易改變,因爲改變突破了他的舒適區,對他而言充滿了風險。

我曾不止一次遇到這樣向我諮詢意見的人:我該選A還是B,我很糾結。我給他比較分析以後,推薦A,他會說A是不錯,但是B有這些優點....那我只能說,既然你覺得B更好,你就選B吧。他就會接着說:可是B又有許多缺點...直到把我繞暈,他最後會用一句話總結:真不好選,我還是再想想吧。剩我一個人在原地眩暈。在我看來,在人生的任何一個抉擇面前,你的任何選擇,都是同時選擇了利好和風險,不論是比較哪一個利好更大還是比較哪一個風險更小,都需要能夠承擔風險的勇氣。如果你只想找到一個只有好處沒有任何缺點的方法,那我勸你還是原地不動比較安全。

”願上帝賜我一個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予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並且賜予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24

用了十天時間讀完了古典老師的書《拆掉思維裏的牆》,書中很多觀點解釋了一些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讀來頗有共鳴。當然共鳴是一回事,對於書中的一些觀點理智的認識是另外一回事,暫且記錄,或有有一天,閱歷夠了,對這些事情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1)買房,賣掉夢想的房奴

書的最前面就寫了“買房,賣掉夢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這個觀點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因爲,我不也不希望在年輕的時候被一套房把我拴住。在我買房之前我認爲買了房,就會被拴住,困在這個地方,當真正買了房,我並沒有覺得被房子所困。反而讓我沒有了這種束縛感,因爲這個動作已經完成,我認爲積極去面對就可以,不需要認爲它有多麼沉重。

因此,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古典老師的這個觀點,當然也包括網上很多故事說馬雲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馬化騰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史玉柱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其實買不買房並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們心中對他們所做事情的清晰認識和對時代潮流的順應。

《老男孩》最後有一行字“夢想這東西和經典一樣,永遠不會因爲時間而退色,反而更顯珍貴”,因此,買套房並不能毀掉一個人的夢想,而真正毀掉一個人的夢想的是個人的思維,有人因爲買了房,覺得自己做什麼都需要謹小慎微,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如此,夢想就無從談起。

我認爲一個正確的態度是,計算好自己的實力,在能承受或者有壓力情況下可承受而且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買房。而買房就如同買一件東西一樣,購買動作完成之後,貸款就當每月固定消費,如同吃飯一樣。把剩餘的錢進行計算,將錢用到刀刃上,同時不要讓擔心佔據自己的太多的時間,忘掉房子的'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事情上,漸漸你會發現本來的壓力已經完全不是壓力,而自己也變得足夠strong,而買房這件事並不會毀掉自己的夢想,反而給自己一個穩定的家,在心理上更促進自己勇敢的去做事和麪對挑戰。

(2)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表現的合理解釋

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兩種不同的狀態。生活中比較被動,做事欠思考,比較隨意。而工作中卻積極主動,思維相對比較系統,同時紀律性很強。在兩種環境下,個人的心理空間不一樣,生活中,具有依懶性,認爲這些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周圍的親人會把這些事情處理了,而我做不如他們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心理上認爲自己需要做好,別人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兩種心理空間給了自己不同的心理暗示,因此促成了不同的外在表現。從這一點來看,有時候對一些人在不同場合下表現的巨大差異也不能單純的用虛僞來評價,不同場合下個人心理空間完全不同,甚至相悖,於是有巨大發差的表現也就不足爲奇。

(3)幫助別人時需要爲別人長久考慮而不是暫時的舒坦

書中有個故事,作者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有一個空房間,每次來朋友都免費住在那,吃飯一起吃,全天可以上網,書隨便看,幾乎就是零成本在北京待着。後來作者搬家,發現在這兒住過的六個人發展都不太好。有人開玩笑說房間風水不好,但是自己分析,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個房子及配套提供的太好了,太有安全感。這會給人一種暗示,幸福可以如此輕易得來,何必那麼拼命。作者本是好意,卻最終間接導致了朋友的發展不好。因此有時候,作爲朋友需要遠見和胸懷,用遠見爲想的少的朋友想遠點,用胸懷去接受由於朋友暫時不理解產生的誤解。

(4)做事多少需要分情況

最近看各種書悟出一個道理:目標不明確時需要多做事,以此來尋找合適的事情和目標;目標明確時要少做事,這樣才能把精力投入到達到目標的事情上。這改變了以往自己認爲的只要多做就好,也就是努力是最重要的,哪怕方向是不對的,其實這個時候少做就是多做,因此分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選擇正確的方向、明確目標,再專注的做下去。

(5)一切真實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對你來說,都是實在的世界。

我們總是對類似企業文化的東西嗤之以鼻,覺得這些都是很虛的東西,但是其實,當一個人從一家公司離開的時候,對自身而言最有意義的只有兩點:第一,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包括自身技術和人脈;第二,就是企業文化形成的心智模式。企業文化帶給員工的就是一種心智模式,而這種心智模式會促使員工依照其要求給自己創造出一個自己所接納的實在的生活世界,進而按照自己創造的世界生活和工作,因此類似的東西並不是虛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企業文化帶給員工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就如同學校最應該帶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一樣。

(6)願上帝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些有可能改變的東西;並賜我智慧,去辨別兩者的區別。這句祈禱詞太經典,我只能記住。

(7)希望成爲什麼就利用業餘時間積極準備

最近看書的最大收穫就是明白,不要總認爲需要什麼再去學習什麼,這適合於做技術。但是對於個人成長,不要等到需要再去做,自己希望成爲什麼樣的人,希望從事什麼工作,就利用空閒時間去準備。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等到機會到來再去學習和了解,已經晚了。

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證實這些準備是很有必要的。部門交給一個產品設計的任務,雖然任務已經討論多次,但是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方案。由於兩個月前對產品設計的瞭解和學習,很明確需要涉及哪些內容,哪些內容需要詳細設計,因此,搭好框架,一天半,完成了整個產品方案。最終方案得到了部門的高度認可,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常讀書,讀好書,用挑剔的眼光讀書,結合自身情況去領悟書中的道理,並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25

俞敏洪在給這本書寫的序中提到:“他收集並研究各種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並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編成課程,把其中的道理講給其他人聽。”

這段話暗示了這是一本關於成功學的書籍,畢竟作爲職業發展專家,幫助別人進行人生設計,怎麼能離開成功學呢?

現在不少人反感心靈雞湯和成功學,覺得它們中看不中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心靈雞湯和成功學的作用,不能忽視在迷茫、沮喪的時候,它們帶給我們的鼓舞和激勵。只是在讀這類書籍的時候,要保持獨立思考。

買房,賣夢想的房奴:第一章關於買房和夢想的論述我不贊同。買房固然會給人很大壓力,但不至於典當夢想那麼嚴重。不買房也不見得就能實現夢想。

書中假想了一個買房和不買房的人生實驗,爲了佐證自己的觀點,書中買房的人結局設定太過悽慘,而不買房的人結局設定則太過樂觀。

不買房的人5年升到經理,再跳到另一家企業做到總監,之後與朋友創業,10年後年薪達到68萬。當前社會不少人買不起房,有多少能達到這個“人生實驗”中不買房的成就呢?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底,中國大陸共有實體註冊企業數量2907.23萬家,2017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就達到了1351萬人,能升到經理、總監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會贊同作者租房的觀點,爲什麼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處的城市買不起房,支持作者租房的觀點可以減輕自己買不起房的心理負擔;第二,書中例舉租房獲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創業初期不買房而是投資,最終成爲世界首富,讓人覺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於買房的“陳舊觀念”;第三,作者用數據描繪了一幅未來成功的藍圖,給予了人們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資的人有多少?每年創業失敗的人又有多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導致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這便是《清醒思考的藝術》中提到的“倖存偏誤”。

書中說買房是爲購買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在當前的社會,“安全感”不應該來自於一件物品,而是來自於自己的'能力。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認買房的必要性。房子除了帶給人一定的“安全感”,還會給人帶來“歸屬感”,每個人都應該朝着自己的夢想不斷前行,但不能沒有後方,在我們受傷、沮喪、失敗的時候,我們需要回到自己的家裏慢慢恢復。每個人都曾夢想擁有世界,但世界從來不被誰所擁有,我們最終能擁有的,還是自己的家。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篇26

最近讀了一本名叫《拆掉思維裏的牆》的書,書如其名,作者在輕鬆愉快的聊天氛圍中爲讀者展現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思維模式,引發了大家對生活對工作甚至於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的很多思考。我也有幸頗爲受益,在這裏想談談我的感悟。

"任何一個瑜伽教練都會告訴你,即使認真的投入你的呼吸——這麼你每天做無數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無數的樂趣。"作者提出在職場和生活中總是存在着有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兩種人,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人對他的工作或生活是否感興趣根本上在於他是否投入自我,身在其中。有趣之人敢於嘗試和冒險,他們將自己投入進一件事情中,如若事情順利,他們便收穫成功,如若事情不順利,他們也能收穫經驗智慧,進而不論事情結果如何,有趣之人總能在其中感受到收穫和樂趣。而無趣之人往往因爲擔心失敗,連嘗試也不敢去嘗試,當然就不會有任何樂趣可言。

作者還分享了其在招聘團隊成員時寧願選擇最初能力不是最好,但肯接受低薪做事的人的理念。"當一個人爲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後的`工資來做事情的時候,他往往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會收到最多的報酬。"這與有趣之人才懂得投入工作,與工作相互成就的理念相互呼應,讓人深以爲然。

還記得在祿口機場入職的第二天,科長讓我們寫下加入運行指揮中心的感想和對這份工作的理解和期待。我憑着大學時的實習經歷一腔熱血地寫下了很多看似"高大上"實則淺顯空泛的話語。那時只是幼稚地認爲指揮中心是機場的"大腦",是負責所有一線保障工作指揮調度的中心,是機場與空管、航空公司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內心因爲能夠成爲一名指揮員而感到非常地光榮和自豪。

終於正式成爲見習指揮員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並不像自己想象得那麼光鮮而輕鬆。從航站樓的玻璃幕牆損壞到航空器在半空中遭遇的鳥擊,從航空器的加清排污到油量餐食配載,從逐條覈對次日航班信息到所有航班停機位的預先分配實時調整,從正常性航班信息統計到應急救援方案的不斷更新培訓考試演練……指揮科的工作專業性要求高工作內容又繁多而瑣碎,指揮員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規章制度,熟悉明瞭航班運行保障中空管、航空公司、機場各家工作內容的同時,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做好每一次溝通,正確傳遞每一個信息,保障好每一個航班。正常性統計席、次日計劃席每天都要仔細覈對、統計大約500條航班信息,每條航班更是包括了航班號、機號、航線、計劃/預計/實際起飛落地時間、擋/撤輪擋時間、是否起飛/關艙門延誤、延誤原因等等數不清的分支信息;航班高峯時段或是遇上雨雪天氣、意外狀況,協調席、資源分配席7臺電話、4臺對講設備此起彼伏響個不停,塔臺、機組、代辦、地服、廊橋、現場……都在"呼叫中心";更不用提暑運春運或是動輒天氣不好時,通宵是每一位指揮員的家常便飯。

一次朋友小聚聊起工作,對方薪水比我高,工作比我清閒,卻整天覺得工作生活毫無意義。當我向她解釋我的工作內容時,她又驚歎我的工作如此枯燥辛苦。接着,一個晚上都成了負能量灌輸大會,休息日過得比工作日還心累的我帶着滿腦子的想不通回去了。

第二天工作恰逢晚上雷雨,天氣驟變,出港航班返航,到港航班備降外場,班組成員全部聚集在AOC大廳共同關注天氣情況、協助受影響航班的保障。8雙眼睛一同盯着進離港航班監控系統,等待着天氣轉好,第一架飛機的安全落地。大屏幕上一架架的飛機和大廳裏的同事們同樣繁忙同樣井然有序,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堅守這份工作的理由。

對於機場而言,絕大部分的一線保障工作都是繁雜瑣碎而又辛苦的,但正是因爲成百上千個瑣碎的工作被我們共同的努力和智慧整合到了一起才能夠保障航班的安全準點,才能爲航空公司、爲旅客提供出優質的服務,將祿口機場建設成爲一流的國際機場。因爲我們將每一個自我投入進了祿口機場這個集體中、投入進了每一份枯燥瑣碎的工作中,才能在不斷的學習進步中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智慧,才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份集體的成就榮譽給個人帶來的喜悅和感動。

年輕人,跳出周圍的環境給你的思想套上的枷鎖吧,拆掉思維裏的牆,不要僅僅用世俗的標準冷眼旁觀你的工作生活。全力地擁抱你的工作和生活,帶着你的青春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它們,你會發現它們也會熱情地回你以擁抱。奉獻出你的青春,成就你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