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周易讀後感(通用26篇)

周易讀後感(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周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周易讀後感(通用26篇)

周易讀後感 篇1

《周易》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認爲《周易》就是一本算命的書,其實不然,它是一本啓迪人類智慧的書,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都有很大的影響。歷史上很多人都很喜愛讀《周易》,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他也把《周易》研習運用到哲學思想中。

閱讀《周易》,重在理解其最基本的概念,以及它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看法。縱觀《周易》全篇,有三大理論、三大法則和三大原則。三大理論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既對立又統一蘊含着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自然界的一切的規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要我們與自然和諧統一,順應宇宙,自然。

三大法則指的就是理、象和數,探索宇宙、人生變化的原因;用卦象,爻象來表示萬物的特徵與特性;用現象中數理研究變化過程,預測萬事萬物的因果聯繫。有些人說這是占卜迷信,其實不是。當你要去做某事時,讓你考慮周詳,謹慎做事,做到萬無一失。看完三大原則,能讓你體會到它的博大精深。宇宙自有的規律必須去遵循,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宇宙在不斷變化中,而我們人也在不斷髮展中,其中就包含了自我否定。

作爲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論述辯證法的經典,《周易》歷經種種磨難,,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閱讀《周易》時,只有通曉以上這些道理,明白生活中所隱藏的哲理,才能利用書中的思維辨析和判斷我們自身所處的時勢,做出明智的選擇。

周易讀後感 篇2

以前只是聽說過《周易》,有人說它是用來算命的,也有的說計算機的發明緣於《周易》的思想,反正在我心目中《周易》是深奧的,是很玄的學問。最近聆聽了《周易》的精彩講解,感觸頗深,也對《周易》有了初步的瞭解。

《周易》的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爲說”。周易中哲學思想也尤能給人以啓迪,“滿招損,謙受益”、“禍福相因”、“過剛則折、以柔濟剛”等哲學思想,讀後深有感觸,尤其是其中“禍福相因”辯證思維對我有很大啓發。

想起我一朋友發生的事情,覺得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應常常思考這一道理,居安思危,困難的時候也要充滿希望。我有一友,住在一縣城,家庭條件很好,家有別墅、轎車,擁有嬌妻和可愛的兒子,工作條件很好,收入不錯。我友也好交往,有很多朋友,經常相聚,生活很有滋味。但我這個朋友也有弱點,就是平時經常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常常喝醉,酒後還喜歡開車。我也常常告誡,但收效不大。

去年年底,我友酒後駕車出事,致人死亡,被刑事拘留,後賠償20餘萬元才免去牢獄之災。事故後,我友常常自責,閉門不出。但經多位朋友勸導,人生之路很長,遇到挫折後還應振作,不能就此沉淪,我友才逐步走出這段灰暗日子,但此事帶來的影響可能一生中也很難忘懷。

正如《周易》中體現的.“禍福相因”思想,人在順境時要考慮今後還會面臨的困難,否則,“樂不思蜀”,真的遇到困境時可能就難以承受了。我友在平時就犯了這個錯誤,人活太好了,太順了,未能居安思危,結果呢,就出了這樣的事故,於已於人都是極大的創傷。我友在困境時,開始也灰心喪氣,此時也應理解《周易》的“禍福相因”的哲學思想,應對未來存有希望,切不可就此不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友在今後人生之路上能謹記教訓,也許會有更好的生活。

《周易》的確是一本天書,深奧難懂,但領會其中做人做事的思想,會終生受益。用心學習,用心領會,從《周易》中尋找人生的道理,用《周易》的哲學思維指導生活和工作,人生之路也許會平坦許多。我在以後也將更多的學習《周易》,也希望更多的人瞭解《周易》。

周易讀後感 篇3

《讀書求學》這篇文章講了:《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籍,被尊爲“羣經之首”。更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和源頭。後來孔子讀《周易》反反覆覆讀了很多遍,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了還幾次了,換了許多次新帶子。這使得他在自己的著作《論語》中也有多處引用了《周易》的詞語。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叫作“韋編三絕”,以此來形容孔子勤奮好學。

這使我深受啓發:我應該學習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有時候我學習累了、遇到困難了,我總會用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激勵自己。

孔子都那麼老了,學習起來不叫累,我纔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涯,怎麼能叫累呢?到了三年級,我的.作業越來越多了,學習各種知識也越來越難了,我告訴自己要堅持。不會做的題目我就反覆想,反覆試算;背不下來的古詩,我就每天堅持熟讀,堅持一天背一首,不斷積累;畫不好的導圖,我就按照老師的要求每天修改,疏理思路,不斷完善;彈琴也是一樣,九級的曲子難彈篇幅又很長,我就一隻手一隻手的學,每天堅持聯繫,糾正指法,增加連貫性和節奏感,不斷熟練。

漸漸地,我也養成了勤奮努力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恆不叫累,奮發圖強不怕苦,不斷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讓自己各方面的成績穩步向前。

周易讀後感 篇4

在不經意間,我便經歷了一場思想的薰陶。她默默無聞地承載着中華民族的變遷;她慢條斯理地向我展示中國瑰麗的文化;她她語重心長地教我做人的道理。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它是“五經”之一,以占卜爲形式,涉及哲學思想,認識宇宙,人類發展的方方面面,對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爲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爲根本。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着密切的聯繫。

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周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裏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都還會說道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裏來的。

猶憶中學時代,我看《周易》只覺得它講的是做人的大道理,寒假期間淺讀《周易》之後發現,作爲羣經之首,它的博大精深遠遠不是我所能讀懂的。在這裏,只能粗略的談一下我的鄙見。

周易讀後感 篇5

《周易》被古人認爲是羣經之首,大道之源。其理由在於,《周易》最鮮明體現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特點。近人徐復觀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揭示了《周易》之爲大道之源的理由。他認爲,文王爲憂患意識所誘發而作 《易》,而此憂患意識之所以發生,是殷周之際整個中華民族人文精神活動的結果,創制 《周易》的周初正處於中華文明從原始宗教向人文精神發展的轉換期,而憂患意識就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心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

每當中國文化遭遇外來文化衝擊或陷於自身困境的時候,《周易》經傳總能發揮大道之源的功用。魏晉玄學之興起,《周易》經傳的作用顯而易見。佛家文化從印度傳入之後,宋明理學也利用《周易》經傳打開與之對話的局面,如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程氏易傳》和朱熹的《周易本義》都體現了這一點。西學東漸以來,《周易》經傳再次發揮作用。新儒家藉助《易傳》建立新的本體論與宇宙論體系,證成超越與內在的貫通及天人合德的意義。

《易傳》在現代仍應得到重視,這是因爲與西方哲學相比,其核心的形而上學思維格外引人注目。已有學者從《易傳》着手建立屬於中國文化的形而上學,如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體系。

《易傳》確有類似於西方形而上學的思維,所謂“形而上學”,其本義是“在物理學之後”,表達了希望探求現象背後真理的願望,而《易傳》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正表達了在器物之上還有更重要的“道”。《易傳》成就了兩個理論系統,其陰陽觀念把神或神明客觀化爲陰陽二氣,用以說明宇宙創生的過程,成就了宇宙論的系統;其性命觀念打通了天人之間的聯繫,成就了道德形上學系統。如《說卦傳》中所謂:“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即明確地表達了上述兩層意思。

周易讀後感 篇6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對中國後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仍至影響到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孔子年老時,工作很忙,但仍然堅持學習。一次,他得到一本《周易》,爲了弄懂它,反覆讀了好多遍,直到明白書中的'意思爲止。孔子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要像孔子一樣,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要反覆的讀,反覆的學,直到弄明白爲止。這學期,呂老師佈置了第三階段的古詩背誦。這階段的古詩比一、二階段的古詩,每篇篇幅長了很多,意思也更難懂了,而且非常繞嘴。但我並沒有灰心喪氣,心想:我一定要把這幾首古詩儘快背下來。我先請媽媽幫我查找古詩的譯文,把古詩的意思理解了,不會讀的字再標上拼音,便反覆地讀起來,一遍、兩遍、三遍……。就這樣,我很快就背下來了一首古詩。到現在,我已經背下來了三首古詩,就差兩首沒背,我爭取這個星期把它們全部背誦完畢。所以,讀書學習必須要勤奮刻苦。正所謂,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周易讀後感 篇7

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斷的廢除,但是有一項文化卻是與時代潮流相反——易經文化,隨着現代人思想上的進步,開始探索老祖先留下來的精神食糧。朱熹說過:不知易,無以習。老子得易之體,孟子的易之用。但對於這本集中代表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書,我們還存在着太多的疑問,若沒有曾老師的指導,我也許無法體,也無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誤解,以前,總以爲易經是用來算命的,但是曾老師給了我很好的解釋:易經裏的說詞只是給你參考用的,並不是算準你的是非禍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時假作真。有時都是不可信的。算出來的是上天給你的參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據自己的.切身環境去使用罷了。

易經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爲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因爲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平衡。萬物既是對立又是統一,互生互換。

曾老師說學習易經的意義一個是糾正似是而非的觀念,第二個是具有神祕性道德性第三個是求同存異。何爲道?道就是自然規律,萬物都是在自然規律中生長成熟,而易經就是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所以現在我們心中的善與惡,美與醜,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較是最合適的。

曾老師講到過天地人三才。易傳裏有張三才圖,上陽爲天,下陰爲地,人在天與地陰與陽之間,圖像邊框是圓的,所以又稱爲天人合一,意爲人與宇宙互爲協調。

繫辭裏講過八卦變化的問題: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陣列,天地間的萬物變在其中了;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盡在其中了;剛爻柔爻遞相推移,變化之理便盡在其中了。從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麼的廣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學思想。

然而,曾老師也講到過,每一個人只講對一部分,很難把它講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經一定要比較寬廣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點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況易經還要人更三聖,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麼呢?無非獻醜罷了。

周易讀後感 篇8

當電子書取代了紙質書籍,當淺閱讀充斥社會,不禁感嘆:經典,你在何方?其實,經典常在,只是知音覓矣。暑假時,我品讀了羣經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甚爲經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書中說道:天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像天一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發憤圖強。經過一番思考,不禁發問:君子是不是隻需不斷努力就能成功?我以爲不一定。在我看來,這句話應該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強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運行,君子通過順應這種規律,根據環境與自身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是自己變得強壯,生生不息。《逍遙傳》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人生於天地間,應順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確規律和方法,而不是隻讓君子埋頭苦幹,不鬆幹勁。在我身邊,不發努力刻苦之人,卻爲何有些成績普普通通?愛因斯坦說過:“成功=艱苦勞動十正確方法+少說空話”他們缺少正確的方法而埋頭蠻幹,沒有遵循客觀規律,纔會如此。所以說,君子不僅要努力刻苦,還需順應天道,才能使之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效仿它來增厚美德,客載萬物。古德之心,泱泱中華之傳統。仁、義、禮、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意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的德之師;義之忠,成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德之將;禮之謙,成孔融“三歲讓梨,尊長尚禮”的德之賢;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諾千金,千金難買”的德之志。道德之心,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對道德的關注和討論,是一個民族的道德自覺。如今,道德失範現象層出不窮。最令國人尷尬的是老人倒地無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見,但深入觀察,是因爲“助人爲禍”導致好人難做,不禁發笑: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還有像廣場舞的音樂聲變成了擾民聲,共享單車亂象跌出,更有爲制止“中國式過馬路”而在街道安裝了智能過街的交通閘門,看到這裏,我認爲這些道德陋習應從思想意識上糾正,而不是靠不必要的科技產物來進行約束。老子說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真正有道者,其德行是自覺主動的,出於自然,所以表面上沒有“德”的痕跡,而那些被動的,刻意地去做已不是有道德的表現,這種道德已經變質了。現代的`物質文明,呼喚着道德精神的指引。“不義富且貴,於我與浮雲。”社會競爭,不應該忘記我們身體裏應該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爲師者,以袁文婷爲標,傳道授業,德誨桃李;爲官者,以沈浩爲標,廉政愛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商者,以海爾爲標,先義後利,商場競爭不忘道德操守。爲國者,更應該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規範法律法規,弘揚傳統美德。日本地震,我們以德報怨,積極的救援,纔是一個國家應該有的道德風範。

品讀經典,我讀懂了自強不息,正如梁啓超所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見義勇爲,不避艱險。”面對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當代的君子們要不斷爲社會輸送正能量。讀懂了厚德載物,正如梁啓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面對各種現實問題,當代的君子們肩負着提高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責任,讓人們的生存環境更加美好。不僅是個人,社會中也需要爲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國家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富強民主。如此,才能啓道德之心,重振尚德之邦,展華夏雄。

品讀經典,含英咀華,你會發現,經典的力量,從未遠去。

周易讀後感 篇9

我想沒有一箇中國人不知道“四書五經”,而《周易》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儒家經典都是孔子編修的,其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的紮根於國人心中,至今被奉爲經典。有人認爲《周易》很神祕,不僅因爲它能用來預測個人前景吉凶,還因爲它的內容是極其簡單的“—”和“--”型符號的排列組合,雖然單調,但高度抽象。正因爲高度抽象,所以常人難以揣測它象徵的具體事物極其含義。而正是這些高度抽象的文字卻能定吉凶,測前景。其實,把《周易》當成一部純粹的占卜書是把它淺薄化和庸俗化了。毫無疑問,《周易》是一部高深的哲學著作。說他高深,是因爲它既有簡單而神祕排列的符號,又有很多明瞭和晦澀相間的對符號的文字說明。它經過幾千年文化的洗禮,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必然有其高明之處。

說《周易》是占卜的書也好,是高深的哲學著作也好,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對事物的認識及與認識相適應的人的行爲方式。也就是說,《周易》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對天、地、人的認識和人如何順應事理法則的經典。伏羲氏畫八卦,文王演繹八卦並作“卦辭”,周公作“象詞”,孔子等人作《十翼》等。《周易》不是一個人的作品,而是集體智慧。《周易》的集體創作說明:文化的承傳和創新性;在思想認識上的.同一性,也即是說,對事物根本規律的理解,這些哲人們的認識是一致的,至少都認同了一致的方向。毋庸置疑,《周易》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這個經典著作被太多的人研究了,傳道了,我深知自己對它理解不深,談不上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談談由它而起的一些想法。

現在有一種觀念,認爲這素有“衆經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經》好像是萬能的,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很多人甚至藉着它的幌子以達到各種私人目的。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書,探察如今的中國圖書市場,關於《易經》的書可以說已到了氾濫的地步,有關《周易》的圖書則大約相當於其他十二經的圖書總和。 “《周易》搭臺,鈔票唱戲”的專談預測、風水、占卜、醫法的“運用型”圖書紛紛問世(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城鄉各地與網上的指引百業、點撥萬家的“易學大師”與“易學文化公司”層出不窮。由於《周易》在大多數中國人頭上有着既神聖又神祕的光環,所以這些欺世盜名、恐嚇無知的江湖騙子就得以大售其奸。

對於《周易》,我沒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它是我們文化的瑰寶。我也知道,它並不玄妙,並不是不能讀懂,更不是金庸筆下的《易筋經》。我們作爲祖宗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不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就中,更不能無中生有,誇誇其談。我想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停留在解夢,起名這樣的事情上。應該負起《易經》的使命,除去浮燥和淺薄,方能避免文化頹勢。

周易讀後感 篇10

最近徜徉在《易經》的境界中,發現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太大,簡直大到我們難以想象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沒有孔子的引領和介入,我們是沒有辦法解讀這部天書的。沒有孔子的“十翼”作爲翅膀,這部書便很難穿越歷史的時空而流傳下來。這裏只簡單講講“十翼”《繫辭傳》中孔子思想的閃光點。

《十翼》是孔子關於易經的十篇文章,包括《象傳》《彖傳》《繫辭傳》各分上下,是六篇,還有《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四篇,共十篇。《文言傳》是文飾“乾”、“坤”兩卦的,與其他卦爻無關,《序卦傳》是講解六十四卦順序排列原因的,非常值得研究,擬另撰文說明。《說卦傳》是推論八個原始卦象,所謂的經卦意義的,是孔子對於八個卦象的理解。《雜卦傳》則是講綜卦、錯卦原理的。這三篇文章都屬於專門的論述,只有《繫辭傳》是很分散的議論,有人說相當於《易經》通論,有一定道理,但似是而非,我認爲還不是通論,而是孔子解讀《易經》心得的總彙。

《繫辭傳》是孔子讀《易》隨感錄

《繫辭傳》上下篇各分十二章,孔穎達《易經正義》和朱熹《易經本義》的說法比較有道理,今依其說。上篇前七章都屬於總論,是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易經的。如開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是對《易經》整體精神的理解和闡釋。大意說:天高而尊,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便確定了。低下和崇高的位置一旦依次顯現出來,事物高低貴賤就各居其位。天的動和地的靜有一定的規律,陽剛和陰柔的的性質便判然分明瞭。這是對《易經》產生根源的解釋,也是把自然和人類活動聯繫起來的理解。第二章開頭幾句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聖人設置八卦的卦象來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在卦象上設置言辭來說明吉凶,用陰爻和陽爻相互推移變動而產生變化。是對八卦產生以及運用的進一步解釋。

《繫辭傳》下篇第二章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文字是闡釋八卦是如何產生的,是研究易經的開篇之語,被後世反覆引用,很多人耳熟能詳。如果全面考慮寫作易經文章或者通論的話,應該是《繫辭傳》的開頭語,不應該出現在下篇第二章。因此我曾經感覺《繫辭傳》是孔子讀《易》時隨筆所寫。弟子在傳述時不敢調動位置,保持原貌,因此纔會出現這種情況。

《易經》中的“十翼”是孔子傳給弟子商瞿,以後代代相傳下來的。和《論語》不一樣,《論語》是弟子們集體編撰的,故弟子們有編輯思想在。“十翼”是弟子直接傳遞下來孔子的話,他們不敢隨便改動。因此,我說《繫辭傳》不是通論,而是孔子讀易經的隨感錄。

舊瓶裝新酒—孔子寄寓思想的載體

孔子曾說自己是“述而不作”,即自己是陳述傳承古代文化而不是創作,那麼就是說自己所作的文化工作都是有根據的,是經過古代歷史驗證過的。他筆削《春秋》,實際就是在魯國原有史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所謂的“筆則筆削則削”,而對於《易》,他則採用不修改原文而是隨筆寫出自己感受以及意見的方式。或總論,或分說,藉助卦象爻辭等發表自己對於宇宙、天地、人類社會關係的`看法,在原本枯燥的符號體系中注入了人類生活以及倫理等生動豐富的內容,使我們看到了人的身影。

《繫辭傳》第八章基本是記載孔子對於一些個別爻辭的解釋,如:“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前面說“同人”卦的爻辭“先號啕而後笑”,孔子對這句爻辭解釋說,君子待人處事的道理,有時可以出行,有時可以安居,有時可以保持沉默,有時可以議論風發。二人同心合力,猶如利刃可以削鐵如泥,二人的意志理想相同,說出的話如同蘭草般芬芳馨香。強調同心協力的重要性。我們經常運用“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個成語,但不太注意這是孔子的話。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前面的話是“謙卦”九三的爻辭。這個爻辭應該是原來存在的,是早於孔子的語言,後面則是孔子對這句爻辭的解釋。其大意說:勤勞而不自誇,有功而不居功,不自以爲有恩德,這是極其厚道的表現,把自己的功勞推讓給下級的做法。道德要高,禮節要謙卑。謙虛的意義,正是要用恭敬的態度來保存自己的美德和功勞。孔子的解釋豐富了原來爻辭的內容,更加人性化,增加了我們閱讀的快感。

在《繫辭傳》全文的最後,是這樣幾句話:“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翻譯過來就是:“將要叛變的人,他的言辭中有慚愧,心中有疑慮的人,他的話吱吱嗚嗚顯得枝蔓,君子說話簡明,焦躁激進的人話多,誣衊好人的話遊離而漫無邊際,失去操守變節的人言辭繞彎委曲。將非常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濃郁的人情味融入到對於《易經》卦爻辭的解釋中,這纔是《易經》被重視和流傳下來的關鍵。

周易讀後感 篇11

《易經》的內容博大精深,這並不是封建迷信。有些時候,還是非常玄奧的。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如今,人們看到的《易經》分別由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位聖人所完成。《易經》被稱爲中國文化的源頭,在古代列爲百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由象數和義理兩部分組成,有三大原則,分別是“變易”、“簡易”、“不易”,簡單的說:“變易”告訴我們,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簡易”告訴我們,宇宙萬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複雜,但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不易”告訴我們,宇宙萬物隨時都在變,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

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吧--通過陰陽看禍福。

陰陽學說是中國文化的基石,中國古代一切文化都是在這個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太極功夫也是這樣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分陰陽,陰陽是任何事物對立統一兩個方面。陰陽是泛存的,萬事萬物可分陰陽;陰陽是對立的,如白天黑夜不能同時存在;陰陽是互根的,有陰就有陽,如白天過去就是黑夜;陰陽是統一的,陰陽是一體的兩個方面;陰陽需平衡,純陰不生,純陽不長,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陰陽平衡的結果,陰陽失去平衡就會不穩定,直至產生新的平衡;陰陽是轉化的,此時爲陽,彼時可能爲陰。

太陽爲陽,月亮爲陰,暑爲陽,寒爲陰。陰陽交替,產生天氣變化,太陽月亮的運行,構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轉交替。《易經》的道理是宇宙只有冷與熱兩種對比,人們覺得春秋兩季,不冷不熱最舒服,剛好中和。其實,春秋只是寒暑交替的過程,秋天是開始冷的小冷,春天是開始熱的.小熱,夏天是熱到了極點,冬天是冷到了極點,這樣一寒一暑,便形成了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陰陽是轉化的,陰長陽消,陽長陰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夏天,寒氣從地底開始發生,然後逐漸上升,隨着陰氣的逐漸增強,陽氣的逐漸消退,天氣漸漸涼爽起來,直到冬天,暖氣從地底開始發生,然後逐漸上升,隨着陽氣的逐漸增強,陰氣的逐漸消退,天氣漸漸暖和起來,直到夏天,陰陽又開始轉化,周而復始。這就是古人說的:“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而所謂“三陽開泰”就是指陰陽各半的時候,雨水時節,說明春天開始了,萬物就要復甦,新的生命就要破土而出了。

因此,我們要把人生的禍福看做陰陽,它同樣是陰長陽消,陽長陰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老子才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可見,禍福像陰陽一樣,是可以轉化的。禍中包含着福,福中包含了禍,禍非禍,福非福,禍福都是暫時的,不因得福而盲目快樂,也不因遇禍而氣餒,得意的時候告訴自己成功不是永遠的,失意的時候告訴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後,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誇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志。

你要知道,當你正在經歷苦難時,當你身處禍中時,請你不要悲嘆沮喪,不要一籌莫展,一定要豁達、釋懷,因爲,當禍來臨的同時福也開始往腳底慢慢升起了,總有一天,禍會過去,福會降臨,否極泰來,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而當你正處人生得意時,當你身處福中時,也請你不要傲慢自居,不要剛愎自用,摔跤總在得意時,一定要收斂、謙讓,因爲,在福氣降臨的同時禍根也就埋下了,稍不注意,福可變禍,樂極生悲,正所謂“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禍福看似絕對對立的兩個極端,實則相互依存,互爲因果,好運中潛藏着危機,厄運中孕育着希望,禍福相依,互爲因果,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化與前者不同,寒暑的轉化是陰陽的自然轉化,而這種轉化不是自然實現的,是與當事人所持的態度,所採取的行動密切相關的。面對厄運、不幸、災難,只有心態平和、情緒穩定、積極進取,才能遇難呈祥、逢凶化吉,度過山重水複的困境,創造柳暗花明的未來。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在人生的旅途,追求一種淡泊,坦然面對生活對你的賜予,包括所有的磨難與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態去看待沿途的一切。得意莫輕狂,失敗不言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應該成爲我們共同的選擇。

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去研讀一下,以上只是一個粗淺的解讀,望諸君更有收穫。

周易讀後感 篇12

《周易》與《書經》主要寫了,詩經、書經、易經、禮記、週記、春秋合稱爲六經,凡是有志於讀書的人,都應當仔細研究其中的道理。周易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尚書》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重要作用。孔子年老時,回家鄉編書和講學,但仍堅持學習。因爲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要學習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以後我在讀書時,也要做到認真閱讀,不斷的積累知識,充實自己。因爲孔子就是用畢業生的經歷,勤奮學習增長知識的。我們擁有這麼優越的學習條件,更應該努力,要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自覺背誦,把每天的學習內容當天掌握,紮實讀書,以後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周易讀後感 篇13

作者:楊珺程。《讀書求學(三)》主要講了《周易》和《書經》兩本書。《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籍。被尊爲“羣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那是因爲孔子韋編三絕,認真學習,所以纔會這樣的。而《書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它的.內容上起堯、舜,下至春秋秦穆公。它還是儒家重要經典四書五經中的一本。

孔子寫的《論語》之所以用了很多《周易》裏的詞,是因爲孔子韋編三絕,刻苦鑽研,決心要把這本難讀的書弄懂,他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我,在一次背第三階段古詩《木蘭詩》的時候,由於字句太多,我怎麼也背不下來,於是我下決心一定要把它背下來,而且是在十分鐘之內,我先熟讀《木蘭詩》一遍、二遍、三遍……一直到十遍,我又從網上查找了《木蘭詩》的大意,這種“和時間賽跑”的精神,促使我把《木蘭詩》不到五分鐘就背了下來。

我們學習的時候也必須像孔子一樣,要有“韋編三絕”的韌勁,才能收穫好的效果。

周易讀後感 篇14

作者:韓雅訊。《周易》與《書經》主要寫了,詩經、書經、易經、禮記、週記、春秋合稱爲六經,凡是有志於讀書的人,都應當仔細研究其中的道理。周易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尚書》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重要作用。孔子年老時,回家鄉編書和講學,但仍堅持學習。因爲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要學習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以後我在讀書時,也要做到認真閱讀,不斷的積累知識,充實自己。因爲孔子就是用畢業生的經歷,勤奮學習增長知識的。我們擁有這麼優越的學習條件,更應該努力,要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自覺背誦,把每天的學習內容當天掌握,紮實讀書,以後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周易讀後感 篇15

作者:楊珺程。《讀書求學(三)》主要講了《周易》和《書經》兩本書。《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籍。被尊爲“羣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那是因爲孔子韋編三絕,認真學習,所以纔會這樣的。而《書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它的內容上起堯、舜,下至春秋秦穆公。它還是儒家重要經典四書五經中的一本。

孔子寫的.《論語》之所以用了很多《周易》裏的詞,是因爲孔子韋編三絕,刻苦鑽研,決心要把這本難讀的書弄懂,他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我,在一次背第三階段古詩《木蘭詩》的時候,由於字句太多,我怎麼也背不下來,於是我下決心一定要把它背下來,而且是在十分鐘之內,我先熟讀《木蘭詩》一遍、二遍、三遍……一直到十遍,我又從網上查找了《木蘭詩》的大意,這種“和時間賽跑”的精神,促使我把《木蘭詩》不到五分鐘就背了下來。

我們學習的時候也必須像孔子一樣,要有“韋編三絕”的韌勁,才能收穫好的效果。

周易讀後感 篇16

《周易》的來歷很古老,古老的東西總會給後人留下很多猜不透的謎,《周易》的來頭也太大,本來很大的經典就有很多人神化它,於是謎就越發神祕。《周易》本是一部占筮之書。本來只有卦、卦辭和爻辭,但後來卻成了一部哲理之書,被附益了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釋和宇宙、人生的哲理,於是成了指導古代中國人思想與行爲的“羣經之首”。歷代都有對《周易》的解釋,但有三個時期的解釋最爲重要。第一個時期是戰國到秦漢,這一時期的人在解釋《周易》時已經離開了占筮而大講道理,大概是因爲這一時期哲學和科學思維的能力比較發達,對宇宙起源與結構的興趣較濃厚的緣故。第二個時期是漢末魏晉,這個時期玄學盛行,人們一方面體驗人生的短暫與宇宙的永恆,充滿了語言難盡的悲涼感,一方面希望從哲理中找到對宇宙與人生的根源,因而討論的主題多圍繞着“有”與“無”,究竟何者爲宇宙、人生根源這一本體論中心。第三時期是宋代,宋代是中國人理論思維最深刻的時代,這時的思想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重新整合被佛、道等各種思潮攪的七零八落的思想,爲人們提供一個可以解釋一切的理論框架與思維模式。這三次對《周易》的解釋當然都不吻合《周易》的本意,當它們都豐富了《易》學,也豐富了中國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周易》認爲人之處世,第一要義是要找到自己應處的位置。“守正”這是《周易》推崇的爲人處世的第一法寶。按照《周易》的觀點:“天地萬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個人都應在世界上找準自己應處的位置,如若這樣,世界就是有序的了Ь筒換嵊謝雎也生了。《周易》推崇的處世法寶第二當是“中孚”。“孚”:誠信的意思。“中”:在這裏表示出自內心的意思。因爲只有真情才能換取真情,只有摯信才能換取摯信。這個世界的維繫並不完全靠金錢、權勢,也要靠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情、信賴和相互幫助。而這些屬於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東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得,用權勢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處世第三法寶是“和”。“和”在《周易》中是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和”與“中”常常聯繫在一起,號稱“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極端,要適度А昂汀痹蛞求與他人關係要諧調、要順暢。“中”是講個體所處的位置,“和”則是講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羣體的關係。“和”的思想體現在《周易》的整個體系之中Ф整個《周易》體系就是一個生命通達、循環不息的和順的整體。這是《周易》作者從其對生活的深刻體察中所總結出來的處理人事關係的三個基本法則,也是我們需要學習和去實踐的人生哲學。

《周易》中充滿了辯證思維,充滿了真和善的動機,充滿了憂患意識,同時也貫穿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也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過程,對我們大學生,有一種很好的教育啓示作用。尤其是當前到了自謀職業的時候,社會更需要人格健全,智慧過人,能力突出的人才。自古以來,都是危機與機會並存,福禍相依,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只要我們能夠把握分寸,做到勤奮謙卑,順勢而爲,很多時候還是可以化禍爲福的,從容地在危機中捕捉到稍息即縱的發展機會。我們應當正確分析前進道路上個人的差異性,如何不斷調整與環境的'適應性,與外圍空間形成一種良好的關係,把握並藉助環境的力量,從而縮短不斷改變和調整目標的方向性。只要我們朝着目標不斷努力,自強不息,終會有所得也!特別是作爲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關注國家時事新聞,引領時代前進的潮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把沉澱已久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在祖先積澱下來的經驗和教誨中,接受現代的科技知識,立志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同時物極必反,凡是都有個度,我們自己要掌握好這個度。同時任何人在主客觀條件不成熟時,要想擔任某項工作,都會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時期,這就是需的階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經階段。如何度過這個階段,真是我們要去探索、思考的。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度過這階段,好好的準備,面對更強的挑戰。

周易讀後感 篇17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全世界都在研究與討論。這本書包羅萬象,天文,歷史,軍事,哲學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紅樓夢》一樣,世界觀不同,造成研究結果的不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談不上研究,但是書中的文字與哲理,我認爲是很值得我們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爲將相,這話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縱觀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幾個謀略家,象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包括近代偉人,這些人對《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

我看《周易》,雖然沒有看懂什麼,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爲人的道理。象書中第一卦,“乾”卦,乾爲天,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還說‘潛龍勿用’是說萬事不要強出頭,能辦的就辦,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萬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釋就是說,槍大出頭鳥。包括古時候說皇上是“九五之尊”,這是對乾卦第五爻(發音:遙)的總結和概括,爻辭“飛龍在天”,所以用這個來形容皇上。

“坤”卦,坤爲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博大和寬廣的胸懷,做人不要斤斤計較;“恆”卦,孔子在《周易》的繫辭中說“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恆”,這是教我們知道,怎樣做一對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恆”;“姤”卦,一陰五陽,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說,這不是正配。卦中一說女人的不安分,二讓我們“勿娶此女”;還有“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也是來自源於《周易》;《周易》裏有“否卦”和“泰”卦。是說世間的事物“不能終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轉化。“陰極必反,陽極必至”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成功的希望。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事物的量變,必然要達到質的變化。對於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義,萬事都不要過“度”,過“度”後,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變化。

周易讀後感 篇18

《周易》這本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了,不過它比《論語》這些書要神祕得多,我其實很想去看。長輩們都說這本書很好,應爲我年紀太小。理解不了,但《易經》是一本好書,我從小就知道。

漸漸長大,還是沒有拜讀這本書,我心中有小小的疑問:這本書不是很有名嗎怎麼都沒有怎麼看到同學看呢

初中時,我終於有機會有機會閱讀了這本書,而且知道《易經》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辭、爻辭的書。簡單一點說,就是類似於看風水,算命的書。難怪大家不讓我讀他不過,雖然是關於算卦的書,不過我還是懷着濃厚的興趣讀下去斌買了一本譯註,因爲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於《周易》,我想,這本書不會那麼簡單,應該是一本充滿哲學的書。

作爲四書五經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專門用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也講述了怎麼處理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係。在我看來,這其中不免包含着一些不科學的理論,但是在文化方面,還有在講述人與自然,人應該怎麼才能成功的方面,我覺得有它精妙之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再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在潛伏時期還不能發揮作用,必須堅定信念,隱忍待機,不可輕舉妄動;時機未到,如龍潛深淵,應藏鋒守拙,待機而動;龍飛到天上,是預示着天下萬民都會因此得到福澤;君子應該自強自立,終日努力不懈。當積極選擇之意,當退則退,當躍則躍,可上可下,躍就躍進九五之位,退則退往羣衆之淵,才能夠沒有錯。

這裏面,包含着高深的哲學意味。多少年來,這些話一直支持和鼓勵許多人爲成功而努力。這些話教會我們,要有所作爲,就要自強不息,有博大的胸懷,然後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懷着堅定的信念,等待時機成熟,最後勇敢,堅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斷,做錯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學道理還有很多,例如陰極必反,陽極必至說的是凡事不要太過,必須有分寸;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則告訴我們,既要注意天時,把握自然變化,更要注意人和,處理好人際關係,這是取得成功的極爲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國古代寓意極深的鉅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產生深刻的影響。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知識,哲學道理潛在書中。不過,僅僅是這麼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淺,它教我很多人生或者是處事的道理。在休閒的時候,拿起《周易》,細細品讀,相信大家會有所收穫!

周易讀後感 篇19

關於易經我是早有耳聞,可惜一直沒有時間去拜讀這部偉大的著作,終於在研究生階段,我有幸選了一門關於易經的選修課,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讓我對易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在學校該門課程之前,我一直認爲易經是一門關於占卜的學問。甚至經常看見大街小巷上打着易經的旗號爲大家算命時候,我一度認爲易經不過是古代人的一種愚昧無知的表現,由於他們無法解釋科學現象,所以就發明了易經來解釋自然萬物,甚至將易經等同於封建迷信。然而通過課程學習,我深深的認識到我原來的看法是片面的,易經並不完全是命理學說,也不是完全是用來占卜、算命的,在需要問吉問兇的時候,人們纔會真正重視易經,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易經的作用表現爲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易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基礎,可以說,我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論出發點都是易經,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無論是孔孟之說,老莊之道,還是孫子等兵法家,他們思想的理論基礎都是易經,孔子曾說“不學易,無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說,在他的道德經中,通常都是易經的成分,如“大圓若缺”等語言,幾乎就是易經的本質精華之所在;其次,易經是人們修身養性蘊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經中的許多語言是相當富有深刻含義的,是非常發人深省的,比如,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識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不休,君子應該象天道一樣,自我堅強,不斷地追求進步,通過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養;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爲學爲道的君子,要效法乾無如日經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剛健中正地前進,雖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天一樣警惕自己,就不會有過失了。第三,易經告訴了我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即唯物辯證法,如其“近取諸身,遠取諸身”,既是易經的來源的解祕,同時,不也是告訴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嗎?即觀察事物要用聯繫的觀點,從自我出發,聯繫身邊的事物,做到周詳。實際上,《易經》的作用何其大也,舉不勝舉。

總體而言,易經確實不愧爲我國古文化的精萃,它的許多思想和觀點,都是符合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由上可見,易經是一門多麼重要的學問,通過學習我僅僅瞭解到了易經的一些基本知識,比如易經的組成,和易經的一些基本術語。易經中陽是以“一”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徵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的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而是和諧與統一。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諄諄告誡,以提示人生必須時刻謹慎處世,警惕適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確保長久安泰。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覆中保持統一與和諧。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變易、簡易、不易的宇宙法則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蓋着一切。這些都與人生立身處世原則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則、精神爲準則來確立人類自己行爲的規範。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規律,就能自強不息,面對各種複雜情況而能知變,應變,適變,以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爲全人類造福。通觀易經的思想就會明白爲什麼易經成爲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爲大道之源,羣經之首了。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不主張鬥爭,和爲貴,正淵源於此。

我作爲一名美國研究的研究生,在研究美國的同時,必須對自己本國的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易經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學習他對我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易經基本思想的學習,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不論是儒家文化,還是老子的道家文化,其中都滲透着易經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只有真正瞭解這些,才能真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只有真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的幫助我比較中美文化的差異,認識得更深刻。學習易經不僅僅是學習了門學科,更是學習了一種方法,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生活方式,更進一步說就是一種哲學。我們對於傳統文化要進行批判性的吸收,吸取其精華,揚棄起糟糠。易經博大精深,是不能通過一門課很好的全面的掌握。需要平時的不斷努力,這門課只是把我帶進了門,以後,我將會努力的去認真把握易經,從而爲我今後的工作與生活服務

周易讀後感 篇20

《周易》爲五經之一,“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從此三種對“易”之理解,可看出“易”乃告訴人以道理之書:告訴人們極其簡單卻不易察覺的道理;告訴人們世間不斷變換的道理;告訴人們永恆不變之真理。

《周易》可謂一部神奇的書,它將文字,圖形,數字結合使其闡述的道理更爲形象可感。最初之《易》由卦象,爻辭組成,後孔子作十翼,使“易”得到了更儒家化的解讀,更注重於道理化的解讀。

卦有上、下二體,“乾、坤、坎、震、屯、艮、兌、巽”爲八卦,八卦兩兩相配,推而爲六十四卦,每卦象以人事,與人以道理。體有三位,象“天、地、人”三才,以橫線代表位之象,“一”代表陽位,斷開的線“——”代表陰位。其中一,三,五爲陽位,二,四,六爲陰位,陽居陽位,陰居陰位稱爲當位,反之,則爲失位。

從思想上來看,《周易》從總體上反映了以下思想:

1、漸變思想

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而該種變化是逐步進行的,是一種漸變。總體來看,卦象中“位”的設置體現了這種思想。位有六,由下而上,以乾卦爲例,由“潛龍到亢龍”體現了由下而上的漸變過程。在具體卦象中也說明了該道理,如“升卦”中則說明了事物順勢上升,積小成大的道理。“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一切高大的事物都是在漸變中由小積累而成。坤卦中“初六:履霜,堅冰至。”“初六陰氣之微,似若初寒之始,但履踐其霜,微而積漸,故堅冰乃至”。漸變思想無論從總體上還是細微之處皆可看出。

2、盛極則衰的辯證思維

可以說所有的卦象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卦象中的五位爲最尊貴,上六則雖位高於五,卻未及於五之尊貴,則是作者“盛極而衰”思維的體現。“至高則少貴”。從具體之卦來看,“否、泰”卦闡述了該道理:“上九,傾否,先否後喜。”處否之極,否道以終,通道將至,則傾損其否,何得長久,故“先否後喜,否極泰來”。與之相類似的'還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處在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可以無咎。言尋常憂懼,恆如傾危,乃得無咎。只有在安寧的時候想到危急時,有長遠的眼光,才能避免災禍,如《論語》中所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當位思想

陰居陰位,陽居陽位則爲吉。失位則不利。“位”極其重要,有盛德之人得居王位,才能夠敘其聖德,若孔子雖有聖德,而無其位,是德不能以位敘也。“當位”也很重要,雖有災既有位則得無咎。“當位”思想在《論語》中亦有體現,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適時而進

事物當取得一定的發展,但發展須抓住一定得時機,不能急進,亦不能錯過發展機會。乾卦“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惑。躍於在淵,未即飛也。猶若聖人位漸尊高,欲進於王位,猶豫遲疑,在於故位。若其貪利務進,時未可行而行,則有咎。又如需卦中講道事物的“需帶”既求其所“需”,又待其適時。蹇卦中敘說如何度過蹇難之時,也說到適時而進,“象曰:宜待”者,既“往則遇蹇”,宜止以待時也。革卦中也談到了須適時而進。

5、堅守中正之志

我們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在此時渡過難關最關鍵的一點則是堅守當初之志,小心謹慎行事。坤卦“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則是說長守中正之志,能廣大而終。

以上則是散見於各卦之中卻貫穿各卦之總體思想。“易”還分各卦闡述了不同方面之道理。現以較爲突出的幾卦爲例予以說明。

1、訟卦講述訴訟之道。

訴訟之原因“物有不合,情相乖爭而致其訟”。凡訟之所起,必剛健在先,以爲訟始。

於訟之時,斷獄之官極其重要,只有中正之官才能公正的判斷事物的對錯。

自下訟上,悖逆之道,故禍患來至,若手自拾掇其物,言患必來也。此應爲儒家的安國之道,教導人們不應訟上。

訟雖勝而謙讓蒙錫,則可長久。

戒人止訟免爭,消除訟之根源。

2、比卦:與人相處之道

比之道:與己相應者則親之,與己不相應者則疏之。該種思想或爲儒家“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思想之淵源。

選擇比輔的對象須慎重,須比與有信者,“有孚比之無咎”,必有誠信而相親比,始終如一,爲之誠信,乃得無咎。

比輔於有德長者,永守正道。

親比之時,宜速不宜緩。“親成則誅”者,彼此相比,皆速來爲親;親道已成,己獨在後來,衆則嫌其離貳,所以被誅而兇也。

3、謙卦:謙虛謹慎之道

屈躬下物,先人後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通,故曰亨也。小人行謙則不能長久,唯君子有終。“謙謙君子”謙成爲衡量君子的標準之一。初六至上六皆說明謙乃吉的道理,廣說謙德之美,若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是虧減其盈,盈者虧減,則謙者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如復卦喻示事物正氣回覆,生機更發的情狀。

無妄卦:與人處事不妄爲,需謹慎之道

大蓄:事物發展過程中,必須竭力蓄聚剛健正氣,“君子”廣蓄美德,“君王”廣蓄賢人

離:事物往往需要附着於一定的環境,“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鹹:事物感應之道

恆:人貴有恆久之心,之志

遁:事物發展受到阻礙時,須暫時退避,以俟來日振興復盛

明夷:時世雖暗而道不可沒,立身純正則危不足憂

《周易》中某些思想成爲儒家文藝思想的發源,現予以分析之

觀卦:敘觀仰美盛事物可以感化人心的道理。《象》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發展到儒家的詩教觀,詩可以觀,又“上以風化下,下以諷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賁卦:飾也,以剛柔二象交相紋飾。主張恰如其分的紋飾,並崇尚樸素自然的之美境界。爲後來孔子的文質觀奠定了基礎。

周易中的成語,習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龍馬精神,否極泰來,謙謙君子

周易讀後感 篇21

家裏有一本看圖說話的《周易》,閒來無事,隨手翻閱,不禁入迷。

至少在6000年以前,我們的先祖伏羲氏就能在自然數基礎上形成河圖這樣宇宙模式,而且這個模式可以和天文地理曆法醫療融會貫通,他的原創天才讓我無比讚歎,我反覆思索伏羲原創思維,試圖進入他的.狀態。

讀《周易》,第一個體會就是華夏民族遠古時候無比尊重哲學家,譬如伏羲,他在黃河邊看見龍馬負河圖躍出水面,於是他領悟到了“戴九履一”的宇宙數學模型。如果這個傳說是真實的,那麼伏羲當時就處在精神病狀態了,當然這種精神病可能是臨時性的,是他苦思冥想導致的,他出現了幻覺。這種精神病患者我們先民尊重他爲祖先,因爲他原創了一種宇宙數學模型,大禹也是這樣,他在頓悟到洛書的基礎上,明白了相生相剋的道理,並用這個哲學治癒了大水,我們先人尊重他爲族長。

讀《周易》,第二個體會就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宇宙模式,不是在前人的哲學基礎上,哲學具有排他性,在前人哲學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宇宙模式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研究前人哲學思想,吸取的是他如何進行哲學原創工作方法而已,這個時候,僅僅是一位哲學工作者和愛好者而已,真正的哲學家必定有自己原創的宇宙模式,伏羲和大禹在自然數的基礎上創造了河圖洛書這樣宇宙模式,這個事件啓發我們,抽象並融會貫通現代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建立自己宇宙模式的一個路徑。

周易讀後感 篇22

相傳古有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前二者皆已失傳,現僅存《周易》。《周易》是我國最早的文化典籍之一,分爲《易經》和《易傳》。《易經》成書於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之際,是古人創造的符號體系和占卜之辭的彙編,包括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就《易經》本身而言,的確有占卜及預測未來的成分,但是實際上這是一部揭示事物變化根源,引導人們理性生活的書籍。而《易傳》則是現存最早的解讀《易經》的著作,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易傳》不是簡單的談生活法則,而是談生命法則,並對君子提出了諸多要求,希望人人做君子,做一個頂天立地有智慧的人。

那《周易》究竟是什麼?僅僅是一部寫神寫鬼的封建迷信之作嗎?僅僅是我們現在用來推算運勢的工具嗎?不,《周易》應該是我國唯物主義的起源,它揭示了最簡單的道理和事物變化的基本規律。《周易》認爲,萬事萬物是呈現週期變化的,這是一條永恆不變的規律。變化的本身是變化的,而且永遠都在變,但是這條規律是永恆的,是不變的。它提倡我們人類每個人都要去適應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要掌握基本的大法則,才能預知、把握萬事萬物的變化。

我最先讀《周易》其實只是感慨於其中的推理演算之術,因爲我曾經看過一部盜墓小說,其中正是以一部《連山易》爲開端,引出一段段雲波詭譎的故事來。但是當我開始讀之後才發現,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心靈雞湯”了。《易經》裏強調是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是一種聞過應改的'生活習慣。

《易經》六十四卦裏有吉有兇,但以吉卦爲主,鮮有大凶,這間接說明了,我們的祖宗可能是個天生的樂觀派,但這並不是說他們沒有憂患意識。如果佔到吉卦,就預示行事順利,可以放手去做;如果遇到兇險的卦象,可能預示着曲折和困難,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這可能是一次考驗你的機會,看你是否能抓住一線生機,趨吉避凶。但是,如果你慾望太多,總是不知足,就是過分,不管是“大過”還是“小過”,都是不利,所以我們要學會保持常態。

這使我想到《論語》中說到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和佛教裏說到的“求人不如求己,求佛不如求我”,我們求神拜佛正是由於我們有太多欲望,要健康,要工作,要事業,要愛情,什麼都要,卻不願意自己努力,正如諺語裏說到的那樣:“君欲予之,必先取之”,你想得到什麼,就要先問問自己付出了些什麼,付出的夠不夠,如果你有付出,有努力,但是遲遲沒有得到回報,你也要相信,萬事萬物都是週期變化的,總有一天你的努力是會得到回報的,只是回報的時間或是方式不一樣罷了。

周易讀後感 篇23

《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八卦與六十四卦的定義具有深厚的文化氣息。它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爲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爲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百度百科裏面對《周易》的簡介是這樣的: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爲“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爲“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易”的解釋:

1.易由蜥蜴而得名,爲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爲蜥蜴的引申義。

2.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爲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3.日月爲易,象徵陰陽。

4.日出爲易。陳鼓應認爲這個意思,也是“幹”的本義。

5.易是占卜之名。

八卦的“卦”,是一個會意字,從圭從卜。圭,指土圭,開始以泥作成土柱測日影。卜,測度之意.。立八圭測日影,即從四正四隅上將觀測到的日影加以總結和記錄,這就形成八卦的圖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爻,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爻有陰陽兩類,陽爻表示陽光,陰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個天體運行和氣象變化,這些星象之學,古稱天文。地部指觀測日影來計算年週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長化收藏的全過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結合,以便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生產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橫叫初爻,中一橫叫二爻,上一橫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種基本物象:乾爲天,坤爲地,震爲雷,巽爲風,巽爲風,兌爲澤,坎爲水,離爲火,總稱爲經卦,由八個經卦中的兩個爲一組的排列組合,則構成六十四卦。

伏羲八卦圖、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講流行,形容週期循環,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陰陽的依存與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後天圖是從四時的推移,萬物的生長收藏得出的`規律。

從《周易·說卦傳》中可以看出,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週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轉換點就表現在四正四偶的八節上,這就構成了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的後天八卦圖。

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於此可見這些卦圖的實質了。

讀周易給我的感受是:能收心養性。是一本讓人平靜下來的古著。

其實,作爲,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讀這本著作是爲了更好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對於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是很有幫助的。

同時,《周易》對現代的建築設計也是很有幫助的:中國人具有很濃厚的鄉土情懷,看現在的房價那麼高,就可以略知一二了。建築地方的選址、屋子的朝向、屋內物品的擺設等等都會與《周易》的後天八卦圖有聯繫,這並不是迷信,而是將中國人們對房屋的情懷用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

另外《周易》也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一個概念:安分守己,必要時須隨機應變。

古人的智慧是令人讚歎的,很多今天我們能想到的,他們已經想到了。

周易讀後感 篇24

在這茫茫的宇宙中。我們或許還有許多未知的東西等着我們去探索。但實際上,《周易》已經幫我們講述一切。

《周易》是2千年前周朝人的傑作,是我國古到勞動任命的智慧結晶。它是由太極衍生出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這六十四卦卦卦都富含着自己的意思。在古代,它成了算命人的必備讀物,甚至能改變他人的命運。而且它對現代科學有着無與倫比的'貢獻。可是有的人說它是迷信和科學的結合體,我也是這麼認爲的。

在《周易》中卦卦都有它的意義及象徵性,但乾卦和未濟卦,在我的眼中最有意義。乾代表元亨利貞,表示事事都好,但終究有所悔恨。未濟卦則代表未完成,碌碌無爲。其實,人生又怎麼不像《周易》說的呢?人在社會上,如果創造了財富,或是取得了什麼成就,就有可能造成巨大地麻煩,最終後悔。而如果一個人一聲都沒有什麼事情完成,就是碌碌無爲,應了未濟卦。可見,《周易》中也有一些與事實相符的。但《周易》,是古代人的著作,並不包含現代科學。所以,《周易》並不可靠。《周易》雖然有些懷疑,可它的歷史和文學價值還是我們值得去欣賞。

周易讀後感 篇25

《六韜·三略》曰:“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萬物尋。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

天時變化,與人類社會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四季更輪往復,正如世間一治一亂;晝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權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歡與離合,恰似月亮的陰晴與圓缺,草枯草長,國合國分;一盈一虛,一陰一陽。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這一思想在《周易》這部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當你讀幾頁《周易》後,就會被這其中闡述的道理深深吸引,爲中國古人的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讚歎。

《周易》曰:“乾道變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乾陽之氣的作用變化無窮,能使萬物各自端正屬性和壽命,保持住太和之氣,以利於體現正道。乾陽之氣凌駕在萬物之上,使天下顯得安寧。當正午陽光強烈的時候,花草林木伸展着枝條,綠葉正努力進行這光合作用,處處一派生機盎然的樣子。到了晚上,星月當空時,枝葉又都收斂了。此時,晝屬陽,夜屬陰。人類社會也是一樣,當政治清明,君臣勤政時,賢能得志,人民富裕,萬向咸寧,四海昇平。當政治昏暗,奸佞當道時,焚書坑儒,盜賊蜂擁,生靈塗炭,軍閥割據。此時,治屬陽,亂屬陰。

《周易》向我們傳遞的,正是這一思想。《周易》的精髓,也正在於這些思想。治時,不要過於得意,因爲夏天來了,秋天就不會遠了;亂時,也不要過於悲觀,因爲冬天到了,春天就不會遠了。甚至,人們不必畏懼死亡,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就像果子熟了會落,晴空久了會雨一樣,沒有什麼值得畏懼的,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的規律在正常地運行。

《周易》讓我們明白了許多。爲人立世,凡是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違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類卻想方設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類自以爲科技已經很先進了,似乎可以與大自然一較高下。但人類殊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報復人類,那災難將是毀滅性的。

讀《周易》,就是爲了瞭解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我們積極地學習《周易》,推廣《周易》的博大精神,不僅是爲了向世界展示中國 古人的智慧,更是爲了人類未來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認爲,靜下心來,認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義的!